《瘍醫大全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三焦
晞範曰:此三焦有名無形,正臟腑有餘不盡之義,苟止心肝脾肺腎,而無三焦所寄之腑,是人身與天地為二矣。
又曰:臟腑俱五者,謂手心主非臟,三焦非腑也,以臟腑俱六者,合手心主與三焦也。
《難經》曰:臟惟有五,腑獨有六者,何也?所謂腑有六者,謂三焦也。有原氣之別焉,主持諸氣,有名而無形,其經屬手少陽,此外腑也,故言腑有六。
又云:十二經,五臟六腑十一耳,其一經者,何等經也。然一經者,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,心主與三焦為表裡,俱有名而無形,故言經有十二也。緣不專主一臟,故言有名無形。
《正理論》云:三焦者,有名無形,上合於手心主,下合於右腎,遂有命門三焦表裡之說。殊不知包絡相火,附名右腎。夫人之臟腑,一陰一陽,自有定偶,豈得一經而兩配之理,所謂上合於心主,正言其為表裡,下合右腎者,正言其與包絡相火相合,又以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也,知此則知命門與腎,通三焦無兩配矣。
《脈訣》曰:右尺脈浮,則風邪客於下焦,大便熱秘,浮而虛,元氣不足。沉則水病,腰腳痛;沉細下痢臍寒痛逼。遲則寒瀉,小腹冷,腰腳重。數則小便赤,大便秘。浮數表熱,沉數里熱。滑則相火炎盛,夢泄陰虛。婦人和滑,則為有孕。澀則大便澀,津液衰,其餘診法與腎脈同。
又曰:是動病則耳聾渾渾焞焞,嗌腫喉痹。是主氣。
手少陽三焦引經藥歌:
亥焦地骨(皮川)芎(黃)耆(白)術,附子青(皮)柴(胡)熟地逢,白虎細辛皆在內,青柴下走共川芎。
又曰:一切治法仿心經用。
海藏曰:上焦如霧,霧不散則為喘滿,此出而不納也。中焦如漚,漚不利則為留飲,留飲不散,久為中滿,此上不能納,下不能出也。下焦如瀆,瀆不利則為腫滿,此上納而下不出也。
《靈樞》曰:鼻柱中央起三焦,乃約。
又曰: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。
又曰: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約也。
經曰:三焦,為上中下水穀之道路,其病通利,大小便為主。
補:黃耆、甘草、益智。
瀉:澤瀉。
溫:附子。
涼:石膏。
引經報使:柴胡、青皮、川芎。
白話文:
三焦
晞範說:這個三焦,有其名卻沒有具體的形狀,它代表著臟腑功能運作後多餘的能量,如果只講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而不提三焦這個附屬的臟腑,那就把人體和天地分開來看了。
他又說:五臟五腑的說法,是指手厥陰心包不是臟,三焦不是腑;說臟腑各有六個,則是把手厥陰心包和三焦都算進去。
《難經》說:為什麼只有五個臟卻有六個腑呢?所謂的六腑,就是指三焦。它有元氣的作用,主導身體的各種氣,有其名卻沒有具體的形狀,它的經脈屬於手少陽經,是體外的腑,所以才說有六個腑。
又說:十二經脈,明明只有五臟六腑共十一條經脈,那多出來的一條是什麼經脈呢?多出來的那一條,是手少陰經的心脈和心包經的分支,心包經和三焦經互為表裡,兩者都有其名卻沒有具體的形狀,所以才說有十二經脈。因為它們不專屬於某一個臟器,所以才說它們有名無形。
《正理論》說:三焦,有名卻無形,向上和手厥陰心包經相合,向下和右腎相合,因此才有命門和三焦互為表裡的說法。但其實心包經的相火是附在右腎的。人的臟腑,一陰一陽,自有固定的配對,怎麼能有一條經脈同時配對兩個臟腑呢?所謂向上和心包經相合,是說它們互為表裡,向下和右腎相合,是說它和心包經的相火相合。三焦是元氣運作的使者,了解這個道理,就知道命門和腎,並不是和三焦有兩種配對關係。
《脈訣》說:右寸脈浮,代表風邪侵入下焦,會導致大便燥熱秘結;脈浮而虛,代表元氣不足;脈沉,代表有水濕病,會腰腿疼痛;脈沉而細,會腹瀉、肚臍周圍寒痛;脈遲,會寒性腹瀉,小腹冷痛,腰腿沉重;脈數,會小便發紅,大便秘結;脈浮而數,代表體表有熱;脈沉而數,代表體內有熱;脈滑,代表相火旺盛,容易夢遺、陰虛;婦人脈滑,則代表懷孕;脈澀,代表大便乾澀,津液不足,其他診斷方法和腎脈相同。
又說:三焦經脈有問題,會導致耳鳴、聽力模糊,咽喉腫痛,這些都是氣不順暢的表現。
手少陽三焦經的引經藥歌:
要用藥物引導藥效到三焦,可選用生地骨皮、川芎、黃耆、白朮,加上附子、青皮、柴胡、熟地,再配上白虎、細辛,青皮、柴胡能引藥下行,配合川芎。
又說:一切治療方法都可仿照心經的用藥方式。
海藏說:上焦像霧一樣,霧氣不散就容易喘滿,這是指氣向上發散卻無法向下收斂。中焦像泥沼一樣,泥沼不通暢就會產生積液,積液不散,久而久之會變成中滿,這是指氣無法向上輸送到肺,也無法向下排出。下焦像溝渠一樣,溝渠不暢通就會腫脹,這是指氣可以向上納入卻無法向下排出。
《靈樞》說:鼻柱中央到三焦,是三焦的節點。
又說:三焦有病,會腹部脹滿,尤其是小腹會更硬,小便排不出來,如果病情嚴重,水液會滯留在體內,形成腫脹。
又說:小腹疼痛腫脹,小便排不出來,這是邪氣阻滯三焦的表現。
經典說:三焦,是上中下運送水穀的通道,它的病變以排泄大小便是否順暢為主。
補:使用黃耆、甘草、益智。
瀉:使用澤瀉。
溫:使用附子。
涼:使用石膏。
引經報使:使用柴胡、青皮、川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