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3)

1. 牙癰門主論

奎光曰:牙癰,一名牙蜞風。初起一小塊,生於牙齦肉上,或上或下,或內或外,其狀高腫紅焮,寒熱疼痛者是也。牙癰,牙齦紅腫,但口能開合;若牙咬則牙關緊閉,口不能開,以此為辨。如牙癰腫痛,齦肉突出,先用金丹碧丹(方載咽喉門。)吹入牙齦,外用黃熟香削成鑿子樣,從容放進牙關墊住,則牙關漸開,即將金丹吹入患處。

又曰:牙癰專用口疳藥最穩。(方載咽喉門)

《心法》曰:牙癰久不收口,如過服寒涼者,必生多骨,候骨尖刺出,搖則離動,始可取出,其口方斂。

白話文:

牙癰門主論

牙癰,也叫牙蜞風。初期在牙齦上出現一小塊腫脹,位置在上或下,內或外都有可能,呈現高腫、紅腫熱痛的症狀。牙癰的特點是牙齦紅腫,但嘴巴還能張合;如果牙齒咬合,就會牙關緊閉,嘴巴張不開,以此來區分。如果牙癰腫痛,牙齦突出,可以先用金丹碧丹(藥方在咽喉門章節)吹入牙齦,再用削成鑿子狀的黃熟香,慢慢地塞進牙關處墊住,這樣牙關就能慢慢張開,然後再將金丹吹入患處。

此外,治療牙癰,使用治療口疳的藥物最可靠(藥方在咽喉門章節)。

《心法》中提到:牙癰長期不癒合,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很容易長出多餘的骨頭,等到骨頭尖刺出來,搖晃時會鬆動,才能取出,牙關才能恢復閉合。

2. 牙疔門主論

陳實功曰:牙疔生於牙縫之中,頂高突起,痛連腮項,破則流血。先宜針刺,照疔瘡門施治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牙疔長在牙縫裡,頂端高高隆起,疼痛會蔓延到腮幫子和後頸,破裂後會流血。一開始最好用針刺,按照治療疔瘡的方法處理。

3. 牙⿸广⿱八彖門方論

奎光曰:牙⿸广⿱八彖屬胃火,發於牙齦,如豆大,或內或外,發無定處。治宜先用金丹碧丹,吹牙消散,後用口疳藥,(方俱載咽喉門。)加薄荷、冰片吹之。煎藥內加石膏、連翹。

白話文:

奎光說:牙齦腫痛屬於胃火引起的,在牙齦上長出像豆子大小的腫塊,有時在裡面,有時在外面,位置不定。治療應該先用金丹碧丹吹牙消散,然後再用治療口疳的藥物(方劑都記載在咽喉門的章節裡),並加入薄荷、冰片一起吹。煎煮的藥物中再加入石膏、連翹。

4. 牙咬門主論

奎光曰:牙咬證,生於牙齒盡齦中,牙不能開,牙關緊閉。此證初起勢甚,至夜尤甚,形狀雖凶,尚在可治。宜先用金丹、碧丹吹入牙齦,外用黃熟香削塊墊牙,俟齒開時,再吹金丹。(方載咽喉門)

白話文:

牙咬門主論

奎光說:牙齒咬合的症狀,發生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,牙齒無法張開,牙關緊閉。這種症狀初期很嚴重,晚上尤其嚴重,雖然看起來很凶險,但還是可以治療的。應該先用金丹、碧丹吹入牙齦,外部用研磨成塊狀的黃熟香墊在牙齒上,等到牙齒可以張開時,再吹入金丹。(具體藥方請參考咽喉門)

5. 牙菌門主論

奎光曰:牙菌生於牙齦,其形狀紫黑色,高低如菌,此屬火盛血熱而兼氣鬱而生。宜吹口疳藥。(方載咽喉門)並服煎劑。

白話文:

牙菌門主論

奎光說:牙菌長在牙齦上,形狀紫黑,高低不平像菌類一樣,這是因為體內火盛、血熱,又兼有氣鬱造成的。應該用吹口疳的藥物治療(藥方在咽喉門章節裡),並同時服用煎好的湯藥。

6. 牙漏門主論

澄曰:牙漏之患,多起於心胃火鬱,腎陰消涸,或心事郁遏。多起於上門牙齦上,或下門牙齦上,初則高腫作痛,久則上現黃泡,破後出膿漸安,雖然出膿,其口難完,細如針孔。但遇操勞,或心緒煩擾,或煎炒菸酒過度,發則腫痛,時出穢膿,更有串至左右齒根,遂成牙漏,雖不致命,頗亦為累。初起治宜升陽散火,久則當用六味地黃湯加元參、釵斛,多服久服,自可全愈。

初治切不可妄用苦寒之藥,內服外搽,致令心胃之火鬱而又郁,反使火毒根株愈深。亦不可早用斂藥,亦能使火毒內斂,便有腐蝕脫齦、落齒之害。吹藥,在牙疳口瘡門中,選用。

又曰:潰後飲食後必須漱洗,庶不致飲食塞其膿竅,反令脹痛。

又曰:遠年近日,牙漏穿蝕,久不收功,用鮮竹一顆,鋸成一頭留節,一頭無節數段,將食鹽裝結實了,放炭火上煅紅,取出冷定去竹,將鹽研細。每日擦漏齒上,久則收功,經驗多人。

白話文:

牙漏門主論

牙齒漏膿的毛病,大多是因為心胃火盛、肝火鬱結,腎陰虧虛,或是心裡鬱悶造成的。通常從上排或下排門牙的牙齦開始,初期會紅腫疼痛,時間久了,牙齦上會出現黃色的膿泡,膿泡破裂後流出膿液,症狀會稍微緩解。但即使膿液流出,牙齒上的小孔也很難癒合,細小如針孔。一旦勞累、心情煩躁,或是過度食用辛辣煎炸食物、抽菸喝酒,就會再次腫痛,並流出污濁的膿液,甚至蔓延到左右牙根,最終形成牙漏。雖然牙漏不會致命,但也相當令人困擾。

初期治療應以升陽散火為主;時間久了,就應該服用六味地黃湯,再加入元參、牡蠣,多服用、久服用,就能痊癒。

初期治療絕對不能亂用苦寒的藥物,無論內服還是外用,都會讓心胃的火氣更加鬱結,反而讓火毒的根源更深。也不能過早使用收斂的藥物,這樣會把火毒封在裡面,反而會腐蝕牙齦,導致牙齒脫落。吹藥法則適用於牙疳和口瘡。

此外,膿瘡潰爛後,每次吃完東西都必須漱口,避免食物殘渣堵塞膿孔,造成腫痛。

對於多年或近期出現的,久治不癒的牙齒漏膿,可以用新鮮的竹子一節,鋸成一頭帶節,一頭不帶節的幾段,塞滿食鹽,放在炭火上燒紅,取出冷卻後去掉竹子,將鹽研磨成粉末。每天擦拭患處,久而久之就能痊癒,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。

7. 牙宣門主論

岐天師曰:牙宣,又名齒衄。齒乃骨之餘,腎之所主也。腎火外越,故齒出血,以六味地黃湯,加骨碎補一錢治之。(《秘錄》)

陳實功曰:牙齦血出如線,或鮮血時從外溢,名曰牙宣。此乃心腎火邪,逼血妄行之故,治當涼心滋腎為主。如血出如線,其湧如泉者危。(《正宗》)

馮魯瞻曰:小兒二三歲後,乳食互進,或醉後房勞乳兒,致成腎疳。啼時滿口皆血,名曰宣露。(《錦囊》)

又曰:凡血從齒縫中或齒根出者,謂之齒衄。有風壅,有腎虛。風壅者,清風散,外以祛風擦牙散;腎虛者,以腎主骨,齒者骨之餘,虛火上炎,服涼藥而愈甚者,此屬腎虛,上盛下虛,宜鹽湯下安腎丸,仍用青鹽炒香附黑色為末擦之。然少陰氣多血少,故其血必點滴而出,齒亦隱隱而痛,多欲者犯之。

亦有胃熱而齒斷出血者,陽明氣血俱多,火旺則血如潮湧,善飲者多犯此。宜清其熱,清胃散主之。

又曰:齒縫出血者,以大劑六味地黃湯加骨碎補一劑即瘥。間有不瘥者,腎中火衰也,再加五味子、肉桂而愈。

竇漢卿曰:牙宣,謂脾胃中熱湧而宣露也,亦名齦宣。此候牙齒縫中出血,上屬脾,下屬腎,吐血痰至鬥,為難療者。急宜速治,遲則難生。先用蚌水灌淨,然後吹藥。(《全書》)

汪省之曰:牙宣乃陽明胃經實火上攻,故血從牙縫中出也。血出不止者殺人。(《理例》)

又曰:胃虛火動,腐爛牙齦,亦能有此;但常常滲流淡血不止,非同實火鮮血直出也。實火以清胃石膏湯為主;虛火宜歸芍地黃湯為主。如齒齦腐爛血出不止者,犀角地黃湯、人中白散主之。

奎光曰:牙宣,乃齒縫出血,上屬脾,下屬胃,實火上攻所致。亦有胃虛火動,腐爛牙齦,以致淡血滲漏不止,內服扶脾清火之劑,外用珍珠散吹。

白話文:

牙宣門主論

岐伯說:牙宣,也叫齒衄(牙齒出血)。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由腎臟所主宰。腎臟的火氣外洩,所以牙齒會出血,可用六味地黃湯,再加骨碎補一錢來治療。(出自《秘錄》)

陳實功說:牙齦出血像細線一樣,或者鮮血時常從外面溢出,叫做牙宣。這是心腎的火邪,迫使血液妄行造成的,治療應該以清心滋腎為主。如果出血像細線一樣,但湧出像泉水一樣,就危險了。(出自《正宗》)

馮魯瞻說:小孩兩三歲以後,開始吃奶和其他的食物,或者醉酒後房事,以及餵養嬰兒不當,都會導致腎疳(腎臟疾病)。小孩哭的時候滿口都是血,叫做宣露。(出自《錦囊》)

又說:凡是血從牙縫中或牙根流出的,叫做齒衄。有的是風邪壅塞,有的是腎虛。風邪壅塞的,用清風散,外用祛風擦牙散;腎虛的,因為腎臟主骨,牙齒是骨骼的延伸,虛火上炎,服用涼藥反而更嚴重,這是腎虛、上盛下虛,應該用鹽湯送服安腎丸,並且用青鹽炒香附子研成黑色粉末擦拭牙齒。因為少陰之氣多,血少,所以出血一定是一點一點的,牙齒也會隱隱作痛,多慾的人容易犯這種病。

也有些是因為胃熱而牙齒斷裂出血的,陽明經氣血都多,火旺則血像潮水般湧出,嗜酒的人容易犯這種病。應該清熱,用清胃散治療。

又說:牙縫出血,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湯加骨碎補一劑就能痊癒。有的不能痊癒,是因為腎中火衰,再加入五味子、肉桂就能痊癒。

竇漢卿說:牙宣,是指脾胃中的熱氣湧出來造成的,也叫齦宣。這種情況牙齒縫中出血,上屬於脾,下屬於腎,如果吐血、吐痰很多,就是難治的病症。必須迅速治療,拖延就會難以痊癒。先用蚌殼水清洗乾淨,然後吹藥。(出自《全書》)

汪省之說:牙宣是陽明胃經的實火上攻,所以血從牙縫中流出。出血不止會致死。(出自《理例》)

又說:胃虛火動,腐爛牙齦,也會出現這種情況;但是常常滲出少量的血,止不住,和實火鮮血直流不同。實火用清胃石膏湯為主;虛火用歸芍地黃湯為主。如果牙齦腐爛出血不止,用犀角地黃湯、人中白散治療。

奎光說:牙宣,就是牙縫出血,上屬於脾,下屬於胃,是實火上攻造成的。也有胃虛火動,腐爛牙齦,導致少量血液滲漏不止的情況,內服扶脾清火的藥物,外用珍珠散吹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