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腎
又曰:腎主寒,自病則足脛寒而逆,人之五臟,惟腎無實,小兒痘瘡變黑陷,是腎水克退心火,多不治也。
又曰:心乘腎微邪,內熱不惡寒,桂枝丸。
又曰:肺乘腎虛邪,喘嗽皮澀而寒,百部丸。
又曰:肝乘腎實邪,拘急氣搐身寒,理中丸。
又曰:脾乘腎賊邪,體重泄瀉身寒,理中丸。
《人鏡經》曰:五行之間,惟腎之一臟,母盛而子反受邪,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,肺腎是也。何則?肺屬金,應乎皮毛,所主者氣,腎屬水,主乎骨髓,所藏者精,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,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,此物性之自然,今肺盛,乃熱作也,氣得熱而上蒸,則肺不能下生於腎,則腎受邪矣,急以涼藥解之,使臟氣溫和,自能下生於腎,病必先求之於肺,若肺和而腎忽受病,不過脾濕相刑,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二藥,若脾肺俱和,而腎自病,亦當察其本臟虛實而治之。
足少陰腎引經藥歌:
酉腎豬膚豬(苓白)茯苓,牡丹(皮)澤瀉(肉)桂阿(魏)丁(香),山(萸肉)吳茱(萸黃)柏砂(仁)烏藥,敗醬天(門)冬牡蠣停,(豆)豉桔(梗五)味(子)元(參)並獨活,(益)智(仁檀)香(甘)草(地)骨(皮)或(朱)砂行,下行知(母)附地(黃地)榆(蒼)術,右腎沉(香黃)耆益附稱。
《難經》曰:冬脈石。
經曰:勞而動血者,屬腎。
又曰:若喉中常有血腥,一咯血即出,或鮮或紫或細屑者,為咯血,或鮮紅隨唾而出,為唾血。唾中帶血,咯出有血,或血絲,皆出於腎。
又曰:腫脹水腫,有十種之分,腰痛足冷為腎水,總而論之,腎虛不能行水,脾虛不能制水。
又曰:諸髓者,皆屬於腦。
又曰:黑如烏羽者生,黑如煤炭者死。
又曰:實則夢腰脊解軟,虛則夢涉水恐懼。
又曰:聲喑不出,寒厥不回,二便閉,不能泄,不能禁者,腎臟氣絕,不治證。
又曰:耳聾絕無聞,骨痛之極者,腎之經病危證。
補:地黃、山萸肉、芡實、山藥、枸杞、桑螵蛸、牡蠣、杜仲、牛膝、龍骨、鎖陽、虎骨、龜版。
瀉:知母、黃柏。
溫:附子、鹿茸、破故紙、肉桂、沉香、膃肭臍。
涼:知母、黃柏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。
引經報使:獨活、肉桂。
白話文:
腎
另外說:腎主管寒冷,如果腎臟本身生病,就會導致腳和腿寒冷且冰涼。人體的五臟之中,只有腎臟沒有實質的形體。小孩子出痘瘡時,如果痘瘡變成黑色並凹陷下去,這是因為腎水過強而壓制了心火,這種情況多半是無法治癒的。
另外說:心臟如果受到腎臟微弱邪氣的影響,會出現體內發熱但不怕冷的症狀,可以用桂枝丸來治療。
另外說:肺臟如果受到腎臟虛弱邪氣的影響,會出現喘氣咳嗽、皮膚乾燥粗糙且怕冷的症狀,可以用百部丸來治療。
另外說:肝臟如果受到腎臟實邪的影響,會出現肌肉拘攣、抽搐、身體寒冷的症狀,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。
另外說:脾臟如果受到腎臟侵犯的邪氣影響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腹瀉且身體寒冷的症狀,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。
《人鏡經》說: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中,只有腎這個臟器,在母親強盛時,反而會讓兒子(指其他臟器)受到邪氣影響。這是因為萬物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論,肺和腎就是這樣的例子。為什麼呢?因為肺屬金,對應皮毛,主管氣;腎屬水,主管骨髓,儲藏精。氣的特性是輕浮可以向上升,但不能下降;精的特性是沉重可以向下沉,但不能上升。這是萬物自然的特性。如果肺氣過盛,就會產生熱,氣遇熱向上蒸騰,導致肺不能向下滋養腎,腎就會受到邪氣的影響。這時應該趕快用涼性的藥物來解除熱邪,使臟腑的氣機平和,就能自然地向下滋養腎。因此,生病時要先從肺來尋找病因。如果肺氣平和,腎卻突然生病,這可能是脾濕所導致的。所以,會有清除肺熱和去除脾濕兩種藥物。如果脾肺都平和,而腎臟自己生病,也應該仔細觀察腎臟本身的虛實情況來治療。
足少陰腎經的引經藥歌:
酉時腎經當值,可用豬膚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澤瀉、肉桂、阿魏、丁香、山茱萸、吳茱萸、黃柏、砂仁、烏藥、敗醬草、天門冬、牡蠣等藥來引導藥性進入腎經。另外還可使用豆豉、桔梗、五味子、元參、獨活、益智仁、檀香、甘草、地骨皮、朱砂等藥來輔助。下行的藥物還有知母、附子、生地黃、地榆、蒼朮,右腎則可用沉香、黃耆、益智仁、附子等藥。
《難經》說:冬季的脈象應該像石頭一樣堅硬。
經書說:因為勞累而導致出血的情況,屬於腎的問題。
另外說:如果喉嚨中經常有血腥味,一咳嗽就咳出血,血的顏色可能是鮮紅、紫色或是細碎狀的,這屬於咯血;如果鮮紅的血隨著唾液出來,這是唾血。唾液中帶血,或咳嗽時咳出帶血絲的痰,都與腎臟有關。
另外說:腫脹、水腫有十種不同的情況,其中腰痛、腳冷屬於腎水腫。總體來說,腎虛不能運化水液,脾虛不能控制水液。
另外說:所有的骨髓都歸屬於腦。
另外說:腎氣好時,頭髮像烏鴉的羽毛一樣黑亮;腎氣衰竭時,頭髮像煤炭一樣黑枯。
另外說:腎臟實證時,會夢見腰部和脊椎鬆軟無力;腎臟虛證時,會夢見涉水時感到恐懼。
另外說:聲音嘶啞發不出聲音,四肢冰冷僵硬難以回暖,大小便閉塞,無法排泄或無法控制,這些都是腎臟氣機衰竭的表現,屬於不治之症。
另外說:耳朵聽不見任何聲音,骨頭疼痛到極點,這是腎經出現病變的危險徵兆。
補腎的藥物有:地黃、山茱萸、芡實、山藥、枸杞、桑螵蛸、牡蠣、杜仲、牛膝、龍骨、鎖陽、虎骨、龜版。
瀉腎的藥物有:知母、黃柏。
溫腎的藥物有:附子、鹿茸、破故紙、肉桂、沉香、膃肭臍。
涼腎的藥物有:知母、黃柏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。
引經藥和報使藥有:獨活、肉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