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腎
又曰:水旺於冬,相於秋,廢於春,囚於夏,死於季夏,其壬日壬癸,王時人定夜半,困日丙丁,困時禺中,死日戊己,死時日昳。(昳,乃日昃也。)
又曰:腎俞在十四椎旁,募在京門腰間季脅。
又曰: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
又曰: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。(二陰,前陰後陰。)
又曰:腎也者,其榮在發。發無潤澤者,骨先死。
又曰:兩氣通於腎。
又曰:精氣並於腎則恐。
又曰:腎惡燥。
又曰: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。
又曰:久立傷骨,勞於腎也。
又曰:損其腎者,益其精。
又曰:腎色黑,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
又曰:黑如烏羽者生,如炲者死。(炲,音苔。)
又曰:腎熱者,頤先赤。
又曰:腎熱病者,先腰痛脛酸,苦渴數飲身熱,熱爭則項痛而強,胻寒且酸,足下熱,不欲言,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。(員員,謂似急也。澹澹,謂似欲不足也。)戊己甚,壬癸大汗,氣逆則戊己死,刺足少陰太陽。
又曰:腎開竅於二陰,實則脹滿。
又曰:腎著之病,其人從腰以下冷,腰重如帶五千錢。
又曰:腎脹者,腹滿引背,央央然腰髀痛。
又曰:腎水者,腹大臍腫腰重,痛不得溺,陰下濕,如牛鼻頭汗,其人足逆寒,大便反堅。
又曰:腎病者,色黑氣弱,呼吸少氣,兩耳若聾,腰痛時時失精食減,膝以下清,其脈沉遲為可治,宜補。(清,冷也。)
又曰:腎瘧者,令人洒洒,腰脊痛,宛轉大便難,目眴眴然,手足寒,刺足太陽少陰。(眴,音絢。目動也。)
又曰: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,濯濯如囊裹漿,治主於肺,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(痓,音次。惡也。)
又曰:精脫者耳聾。
《仙經》曰:背後有三關,腦後曰玉枕關,夾脊曰轆轤關,水火之際曰尾閭關,皆精氣往來之道路也。若得斗柄之機斡運,則上下循環,如天河之流轉也。
謙甫曰:夫腎藏天一,以慳為事,志意內治則精全而澀。若思想外淫,房室太甚,則固有淫佚不守,輒隨溲尿而下。然本於筋瘻者,以宗筋弛縱也。
經曰:其不御女漏者,或聞淫事,或見美色,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或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而精自出者,謂之白淫,宜乎滲漏而不止也。
丹溪曰:精滑專主濕熱,宜知、柏、蠣、蛤。
經曰: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
《入門》曰:少時欲過腸脫而遺泄者,宜金鎖正元丹。
又曰:欲心一動,精隨念去,礙滯久則莖中疼痛,常如欲小便然,或小便而出,或不從便出而自流者,謂之遺精,比之夢遺尤甚。(《綱目》曰:一人虛而泄精,脈弦大,用五倍子一兩,白茯苓二兩為丸,服之良愈,澀脫之功,敏於龍蠣。)
白話文:
腎臟:
還有說法是,水在冬天最旺盛,秋天次之,春天衰弱,夏天被抑制,在季夏時走向衰亡。在天干為壬的日子裡,壬癸時(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)是腎的旺盛時辰;在天干為丙丁的日子裡,下午時是腎的衰弱時辰;在天干為戊己的日子裡,太陽偏西時是腎的衰亡時辰。(「昳」指的是太陽西斜的時候。)
還有說法是,腎俞穴在第十四椎骨旁邊,而腎的募穴在腰部季脅的京門穴。
還有說法是,腎主導蟄伏,是封藏精氣的根本,也是精氣儲藏的地方。
還有說法是,北方屬黑色,與腎相通,腎的開竅處在前後陰,精氣藏於腎。(前後陰指的是前陰和後陰。)
還有說法是,腎的精華表現在頭髮上。如果頭髮沒有光澤,就表示骨頭已經開始衰敗。
還有說法是,兩股氣息會流通到腎。
還有說法是,如果精氣都積聚在腎,就會產生恐懼感。
還有說法是,腎不喜歡乾燥。
還有說法是,鹹味可以使血液流通,有血病的人不宜多吃鹹味食物。
還有說法是,久站會損傷骨頭,這是因為勞累損耗了腎氣。
還有說法是,損耗腎氣,反而能增益精氣。
還有說法是,健康的腎臟顏色應該像重漆一樣黑亮,不應該像灰暗的土色。
還有說法是,腎臟顏色如果像烏鴉的羽毛一樣黑亮,表示健康;如果像煤灰一樣,表示病危。(「炲」音同苔。)
還有說法是,腎有熱病的人,下巴會先發紅。
還有說法是,腎熱的人,會先感到腰痛、腿酸,口渴頻飲,身體發熱,如果熱氣加重,就會感到脖子疼痛僵硬,小腿寒冷且酸痛,腳底發熱,不想說話。如果病情反轉,就會感到脖子疼痛,像被拉扯一樣,又感覺空虛不足。(「員員」是指緊繃的樣子,「澹澹」是指感覺不足的樣子。)在天干為戊己的日子裡病情加重,天干為壬癸的日子裡會大量出汗。如果氣逆上行,在天干為戊己的日子裡就可能死亡,應當針刺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。
還有說法是,腎開竅於前後陰,如果腎氣實就會脹滿。
還有說法是,患有「腎著病」的人,腰部以下會感到寒冷,腰部感覺像掛著五千個錢幣一樣沉重。
還有說法是,腎脹的人,腹部會脹滿,牽引到背部,腰部和髖部會感到疼痛。
還有說法是,腎水病的人,腹部會增大,肚臍腫大,腰部沉重,小便困難,陰部潮濕,像牛鼻子一樣出汗,腳會發冷,大便反而乾燥。
還有說法是,腎病的人,臉色會發黑,氣息微弱,呼吸短促,兩耳好像失聰,腰痛時常伴隨遺精,食慾減退,膝蓋以下會感到冰冷。如果脈象沉緩,就表示還能治療,應該補腎。(「清」指的是寒冷。)
還有說法是,腎瘧病的人,會感到發冷,腰背疼痛,翻滾不止,大便困難,眼睛不斷眨動,手腳冰冷,應當針刺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。(「眴」音同絢,指眼睛轉動。)
還有說法是,如果肺部的寒氣轉移到腎,就會導致腹部積水。腹部積水按壓時會感到軟弱無力,水氣侵入大腸,行走時腸鳴作響,像裝滿漿液的袋子。治療方法應著重在肺部,如果肺部的熱氣轉移到腎,就會轉變成「柔痓」(「痓」音同次,指疾病)。
還有說法是,精氣脫失的人會耳聾。
《仙經》說:背後有三關,腦後稱為「玉枕關」,脊椎之間稱為「轆轤關」,水火交界處稱為「尾閭關」,這些都是精氣往來的通道。如果能掌握像北斗七星一樣的運轉方式,就能使精氣上下循環,像天河一樣不斷流轉。
謙甫說:腎臟儲藏著先天之氣,以節約為原則。如果心志專注於內,精氣就會完整且固澀。如果思緒放縱於外,過度沉迷於性生活,就會導致精氣不守,隨著小便流失。精氣流失的根源在於筋絡鬆弛,是因為宗筋過於鬆弛的緣故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那些沒有進行性生活卻會遺精的人,可能是因為聽到了淫穢的事情,或看到了美色,以至於思緒不斷,慾望無法滿足,或是性生活過度,導致宗筋鬆弛,引發「筋痿」,精液自行流出,這種情況稱為「白淫」,理所應當會發生滲漏而不止。
丹溪說:精液滑脫主要是因為體內濕熱,應該服用知母、黃柏、牡蠣、蛤蜊等藥物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思緒不斷,慾望無法滿足,沉溺於淫邪,性生活過度,宗筋鬆弛,導致筋痿,並引發白淫。
《入門》說:年輕時性慾過盛,導致腸道鬆弛而遺精的人,應該服用金鎖正元丹。
又說:慾念一旦產生,精氣就會隨之而洩,如果受阻太久,就會導致陰莖疼痛,常常有想小便的感覺,小便時可能會排出精液,也可能不從小便排出而自行流出,這稱為遺精,比夢遺更加嚴重。(《本草綱目》說:有個人因虛弱而遺精,脈象弦大,服用五倍子一兩、白茯苓二兩製成的藥丸後,病況痊癒。這種藥物有收澀精液的作用,比龍骨、牡蠣更有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