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五 (3)
卷十五 (3)
1. 木舌門主方
治木舌口舌俱硬,有衣不能開。(《秘方》)
薄荷,細茶(各等分)
共煎。露一宿,青絹裹箸上,蘸藥徐徐抹上自消。
重舌木舌。
黃連(蜜炙二錢),白殭蠶(一錢)
共乳細。摻舌上涎出即好。
又方,生薑切片蘸硼砂末擦之。
重舌、木舌、紫舌,及咽喉口齒新久腫痛,並久嗽痰火,咽喉作痛。
玄明粉,硼砂(各五錢),硃砂(六分),冰片(三片)
共乳細。每日吹五六次。
白話文:
木舌門主方
治療舌頭僵硬、口舌都僵硬,張口困難。(出自秘方)
方法一:薄荷和細茶等量,一起煎煮。放置一夜,用青色絲綢包裹筷子,沾取藥液慢慢塗抹在舌頭上,就能自行消退。
方法二(治療重舌、木舌):黃連(蜜炙二錢),白殭蠶(一錢),研磨成細末,塗在舌頭上,直到流出口水就好了。
方法三:用生薑切片蘸取硼砂粉末擦拭舌頭。
方法四(治療重舌、木舌、紫舌,以及咽喉口齒新舊腫痛,久咳痰熱,咽喉疼痛):玄明粉、硼砂各五錢,硃砂六分,冰片三片,研磨成細末。每天吹入咽喉五到六次。
2. 舌脹門主論
奎光曰:紫舌脹屬心火。內必煩躁悶亂,宜吹碧丹。(方載咽喉門,)內服加減犀角地黃湯。
《醫統》曰:七情所郁及心經熱壅,則舌腫滿不得息。心熱則舌裂而瘡,肝熱則舌木而硬,脾熱則舌澀而苔,肺熱則舌強,熱甚則舌燥如鋸,舌卷囊縮者,不治。厥陰絕也。
《心法》曰:舌忽腫出口外,是受蜈蚣毒。宜用雄雞血一小杯浸之,即縮入。
白話文:
舌脹門主論
奎光說:紫色舌頭腫脹屬於心火過盛。內心必定煩躁、悶悶不樂、精神混亂,應該服用吹碧丹。(此方收錄於咽喉門章節),內服可加減犀角地黃湯。
《醫統》記載:七情鬱結以及心經熱邪壅塞,就會導致舌頭腫脹,呼吸困難。心火旺盛則舌頭會裂開潰爛;肝火旺盛則舌頭僵硬;脾火旺盛則舌頭粗糙,並伴有舌苔;肺火旺盛則舌頭活動不靈活;熱邪過盛則舌頭乾燥,像鋸齒一樣粗糙;舌頭捲曲縮入,則無法治療,屬於厥陰經氣絕。
《心法》記載:舌頭突然腫脹伸出口外,是中了蜈蚣毒。應該用一小杯雄雞血浸泡舌頭,就能使舌頭縮回。
3. 舌脹門主方
翣舌,破棺而治,無不立效,並治重舌、木舌。皂礬不拘多少,新瓦上火煅變紅色,放地上候冷,研細,將病人用鐵鉗撬開牙關,用此擦舌,立愈。
又方,真蒲黃篩細末,頻刷舌上,其腫自退。若能咽藥,以黃連酒煎,細細嚥之,瀉去心火尤妙。
又方,舌腫脹不能開,萆麻仁研爛,綿紙取油捻作紙捻,燈上點著吹滅,將煙燻之,良久自消。
舌腫,黃柏以竹瀝浸一宿,研末,敷舌上。
舌腫脹出口外,冬青葉煎濃汁浸之。
舌腫塞喉。
朴硝,白礬(等分)
研細搽之,立消。
舌腫脹。
百草霜,海鹽(各等分)
研末,井花水調下。
白話文:
舌脹門主方
舌頭腫脹,如同棺材蓋打開般治療,效果極佳,也適用於重舌、舌頭僵硬等症狀。將皂礬(用量不限)放在新的瓦片上用火煅燒至紅色,放涼後研磨成細粉,然後用鐵鉗撬開病人的牙關,用藥粉擦拭舌頭,即可痊癒。
另一個方法是,將真蒲黃篩成細粉,經常刷在舌頭上,腫脹就會自行消退。如果病人能吞咽藥物,可以用黃連酒煎煮後,慢慢吞服,瀉去心火效果更佳。
還有一個方法是,如果舌頭腫脹到張不開嘴,可以將萆麻仁研磨成泥狀,用棉紙沾取油脂捻成紙捻,點燃後吹滅,用煙燻患處,過一段時間腫脹就會消退。
舌頭腫脹時,可以用黃柏用竹瀝浸泡一夜,然後研磨成粉末,敷在舌頭上。
舌頭腫脹突出嘴巴外面時,可以用冬青葉煎煮成濃汁浸泡。
舌頭腫脹阻塞喉嚨時,可以用朴硝和白礬等量研磨成細粉塗抹,腫脹會立刻消退。
舌頭腫脹時,可以用百草霜和海鹽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井水調和服用。
4. 舌痹門主論
舌痹者,強而麻也。乃心緒煩擾,憂思暴怒,氣凝痰火而成。
白話文:
舌頭麻痺,是因為舌頭僵硬麻木。這是由於心煩意亂,憂慮思慮過度,暴躁發怒,導致氣機凝滯,痰火積聚而引起的。
5. 舌痹門主方
驗方
荊芥穗,雄黃(各等分)
研末。木通煎湯調下一錢。
痰壅舌麻,生礬研末摻之。
又方,皂角末摻之。
白話文:
舌痹門主方
驗方:
荊芥穗和雄黃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木通煎煮的湯水送服一錢。
如果因為痰濕阻塞而導致舌頭麻木,則用生石膏研磨成粉末,敷在舌頭上。
另一個方子是用皂角粉末敷在舌頭上。
6. 舌黃門主論
奎光曰:舌黃,乃舌上生黃,腫痛,亦屬心火。
白話文:
舌黃,指的是舌頭上出現黃色的苔,伴隨腫痛,這都是心火旺盛的表現。
7. 舌菌門主論
奎光曰:舌菌屬心火,多因氣鬱而生。舌上或如木耳,或如菌狀,其色紅紫。
白話文:
舌菌門主論
奎光說:舌頭上的菌狀物屬於心火旺盛的表現,大多是因為氣鬱導致。舌頭上長出的菌狀物,有的像木耳,有的像蕈類,顏色紅紫。
8. 舌癰門主論
奎光曰:舌癰初起,舌紅而腫大,心經火盛,地角亦紅腫。初起用金丹、碧丹吹舌根。(方載咽喉門。)煎藥內加黃連、山梔、犀角。
白話文:
舌癰初期,舌頭紅腫,是心經火盛導致的,舌下(地角)也會紅腫。初期治療可用金丹、碧丹吹敷舌根(方劑詳見咽喉門)。內服藥方中需加入黃連、山梔子和犀角。
9. 舌瘡門主論
經曰:心開竅於舌。
陳實功曰:心火盛則口舌生瘡。(《正宗》)
岐天師曰:舌乃心苗,心火鬱熱,故舌先見證。(《秘錄》)
馮魯瞻曰:經曰:舌乃心之苗。又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故病在舌。又曰:心脈系舌本,脾脈絡舌旁,系舌下,故發為病,或生瘡,或重舌、木舌諸證,皆二經之所致也。然肝脈亦絡舌本,故風寒則捲縮而不言,七情所鬱則腫滿而不消。心熱則裂而瘡,脾熱則滑而苔,脾寒則白苔如雪,肝壅熱則血上壅。
若人無故舌痹者,不可作風熱治。蓋由心血不足,血虛火爍耳,理中湯合四物湯治之。(《錦囊》)
又曰:昔有人舌上生瘡,久蝕成穴,服涼藥不效。此下元虛寒,虛火不降,投養正丹遂愈。
岐天師曰:倘人口中忽生瘡於舌上,吐出在外寸余,上結成黃靨,難以食物,人以為病在心也。心熱故生此瘡,此亦近理之談,而不知非也,亦有祟以憑之也。方用冰片一分,納入蚌口內,立化為水,乃以鵝翎敷掃其上,立刻收入其舌,便可飲食矣。蚌乃至陰之物,以至陰之物攻至陰之邪,則邪自退走。況又加以冰片之辛溫逐邪,不遺餘力,自然手到成功也。
竇漢卿曰:熱毒攻於舌,則舌生瘡,客風吹乾津液,則舌硬也。王叔和云:三部俱數心家熱,舌上生瘡唇破裂。治法宜涼心清熱。(《全書》)
又曰:咽喉有腫兼舌上生瘡,此心經受熱也。邪熱存心日久,則為喉閉,餘毒在心,則舌生瘡也。須用冰片散、元參升麻湯加減治之。
竇夢麟曰:口舌生瘡如黃粟,外證怯寒而口張。先用蚌水,或田螺水,或茶漱淨,然後搽藥。
李時珍曰:舌下有四竅:兩竅通心氣,兩竅通腎液。心氣流於舌下,為神水;腎液流於舌下,為靈液。道家謂之金漿玉醴。溢為醴泉,聚為華池,散為津液,降為甘露。所以灌溉臟腑,潤澤肢體,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,謂之清水灌靈根。人能終日不唾,則精氣常留,顏色不槁;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,皮膚枯涸。
故曰遠唾不如近唾,近唾不如不唾。人若有病則心腎不交,腎水不上,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。《難經》曰:腎主玉液,入肝為淚,入肺為涕,入脾為涎,入心為汗,自入為唾也。
白話文:
舌瘡門主論
經書記載:心臟的氣血開竅於舌頭。
陳實功說:心火旺盛就會導致口舌生瘡。(出自《正宗》)
岐伯說:舌頭是心臟的苗芽,心火鬱結熾熱,所以舌頭會首先出現病症。(出自《秘錄》)
馮魯瞻說:經書記載:舌頭是心臟的苗芽。又說:舌頭中央的黃色部分,與脾臟相通,開竅於口,脾臟藏精於內,所以舌頭的病變反映了內臟的疾病。又說:心臟的經脈連接著舌根,脾臟的經脈連接著舌頭旁邊和舌下,所以舌頭生病,例如生瘡、舌頭僵硬、舌頭腫大等症狀,都是心脾兩經所導致的。然而,肝臟的經脈也連接著舌根,所以風寒會導致舌頭捲縮、不能說話,七情鬱結則會導致舌頭腫脹不消。心火熾盛會導致舌頭裂開生瘡,脾胃積熱會導致舌苔濕潤,脾胃虛寒則舌苔白如積雪,肝臟鬱熱會導致血液上涌。
如果一個人無緣無故舌頭麻痺,不能用治療風熱的方法。這是因為心血不足,血虛導致虛火上炎,應該用理中湯合四物湯治療。(出自《錦囊》)
又說:過去有個人舌頭上生瘡,久治不愈,形成了潰瘍,服用涼藥也不見效。這是因為下元虛寒,虛火不降,服用養正丹才痊癒。
岐伯說:如果突然在舌頭上生瘡,突出在外面一寸多長,上面結了黃色的膿痂,難以進食,人們以為是心臟有病。心火熾盛才會生這種瘡,這是比較接近道理的說法,但並非完全正確,也可能是邪祟作祟。方法是用冰片一錢,放入蚌殼內,立刻溶化成水,然後用鵝毛輕輕塗抹在瘡上,馬上就能收入舌頭裡,就可以進食了。蚌殼是至陰之物,用至陰之物攻克至陰之邪,邪氣自然就會退散。況且又加入冰片辛溫驅邪,雙管齊下,自然就能很快見效。
竇漢卿說:熱毒侵犯舌頭,就會導致舌頭生瘡;風邪吹襲,乾燥津液,就會導致舌頭硬結。王叔和說:三焦都屬於心臟的熱證,舌頭上生瘡,嘴唇破裂,治療方法應該清心涼血。 (出自《全書》)
又說:咽喉腫痛同時舌頭上生瘡,這是心經受熱。邪熱侵犯心臟日久,就會導致喉嚨阻塞,餘毒滯留在心臟,就會導致舌頭生瘡。需要用冰片散、元參升麻湯加減治療。
竇夢麟說:口舌生瘡像黃粟米一樣,外證表現怕冷,張口困難。先用蚌殼水、田螺水或茶水漱口清潔,然後再塗藥。
李時珍說:舌頭底下有四個竅穴:兩個竅穴與心氣相通,兩個竅穴與腎液相通。心氣流到舌下,稱為神水;腎液流到舌下,稱為靈液。道家稱之為金漿玉醴。溢出稱為醴泉,聚集稱為華池,散佈稱為津液,下降稱為甘露。用來滋養臟腑,潤澤四肢,所以修煉家都注重吞咽津液,吸收天地之氣,稱為清水灌溉靈根。人如果能終日不吐口水,精氣就能常保,面色紅潤;如果經常吐口水,就會損傷精氣,導致肺病,皮膚乾燥。
所以說,少吐口水比經常吐口水好,經常吐口水比不吐口水好。人如果生病,就是心腎不交,腎水不能上濟於心,所以津液乾燥,真氣耗損。《難經》說:腎臟主宰玉液,進入肝臟成為眼淚,進入肺臟成為鼻涕,進入脾臟成為唾液,進入心臟成為汗液,自身則成為口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