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3)

1. 木舌門主方

治木舌口舌俱硬,有衣不能開。(《秘方》)

薄荷,細茶(各等分)

共煎。露一宿,青絹裹箸上,蘸藥徐徐抹上自消。

重舌木舌。

黃連(蜜炙二錢),白殭蠶(一錢)

共乳細。摻舌上涎出即好。

又方,生薑切片蘸硼砂末擦之。

重舌、木舌、紫舌,及咽喉口齒新久腫痛,並久嗽痰火,咽喉作痛。

白話文:

治木舌口舌俱硬,有衣不能開。(《秘方》)

症狀: 舌頭僵硬,如同木頭一般,無法正常伸縮,甚至連衣服都穿不上去。

藥方一:

  • 薄荷,細茶(各等分)
  • 將薄荷和細茶一起煎煮,放置一夜露水。
  • 用青色的絲綢裹住筷子,蘸取藥液,慢慢地塗抹在舌頭上,慢慢地就會消腫。

藥方二:

  • 黃連(蜜炙二錢),白殭蠶(一錢)
  • 將黃連(用蜜炙過)和白殭蠶一起研磨成細粉,撒在舌頭上,待唾液流出即可。

藥方三:

  • 生薑切片,蘸硼砂末擦拭舌頭。

適用症狀: 重舌、木舌、紫舌,以及咽喉口齒新舊腫痛,久咳痰火,咽喉疼痛。

玄明粉,硼砂(各五錢),硃砂(六分),冰片(三片)

共乳細。每日吹五六次。

白話文:

玄明粉和硼砂,各取五錢;硃砂,取六分;冰片,取三片。

2. 舌脹門主論

奎光曰:紫舌脹屬心火。內必煩躁悶亂,宜吹碧丹。(方載咽喉門,)內服加減犀角地黃湯。

白話文:

奎光說:紫色的舌頭又腫脹,是屬於心火旺盛。病人一定煩躁、胸悶、心亂,應吹碧丹(碧丹方記載於咽喉門),內服加減犀角地黃湯。

《醫統》曰:七情所郁及心經熱壅,則舌腫滿不得息。心熱則舌裂而瘡,肝熱則舌木而硬,脾熱則舌澀而苔,肺熱則舌強,熱甚則舌燥如鋸,舌卷囊縮者,不治。厥陰絕也。

白話文:

《醫統》中說:七情鬱結以及心經熱壅,就會導致舌頭腫滿,無法閉合。心熱則舌裂而生瘡,肝熱則舌木而堅硬,脾熱則舌澀而有苔,肺熱則舌強,熱盛則舌燥如鋸,舌卷囊縮的人,無法治癒。這是因為厥陰經絕,陰氣斷絕的原因。

《心法》曰:舌忽腫出口外,是受蜈蚣毒。宜用雄雞血一小杯浸之,即縮入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中記載:舌頭突然腫大突出於口腔之外,是受到蜈蚣毒的緣故。這個時候應該使用雄性小雞血灌滿酒杯,並浸泡腫脹的舌頭,腫脹的舌頭便會立即縮小。

3. 舌脹門主方

翣舌,破棺而治,無不立效,並治重舌、木舌。皂礬不拘多少,新瓦上火煅變紅色,放地上候冷,研細,將病人用鐵鉗撬開牙關,用此擦舌,立愈。

白話文:

一種叫「飛舌」的病,撬開棺材治癒它,無一不立竿見影,也能治癒「重舌」和「木舌」。「皁礬」不論多少,放在新瓦片上用火燒,燒成紅色後,放在地上等冷卻,然後研磨成細末。把病人的牙關用鐵鉗撬開,用「皁礬」擦拭舌頭,立即可癒.

又方,真蒲黃篩細末,頻刷舌上,其腫自退。若能咽藥,以黃連酒煎,細細嚥之,瀉去心火尤妙。

白話文:

另一個方法是將蒲黃研磨成細末,頻敷舌頭,腫脹會自動消退。如果能夠服用藥物,可以用黃連酒煎煮,慢慢服用,瀉祛心火尤其好。

又方,舌腫脹不能開,萆麻仁研爛,綿紙取油捻作紙捻,燈上點著吹滅,將煙燻之,良久自消。

舌腫,黃柏以竹瀝浸一宿,研末,敷舌上。

舌腫脹出口外,冬青葉煎濃汁浸之。

舌腫塞喉。

朴硝,白礬(等分)

研細搽之,立消。

舌腫脹。

百草霜,海鹽(各等分)

研末,井花水調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舌頭腫脹,張不開嘴,可以將萆麻仁研磨成糊狀,用棉紙吸取油脂做成紙捻,點燃後吹滅,用煙燻腫脹的舌頭,過一會兒就會消腫。

如果舌頭腫脹,可以用黃柏浸泡在竹瀝中一夜,研磨成粉末,敷在舌頭上。

如果舌頭腫脹到嘴巴外,可以用冬青葉煎煮成濃汁浸泡舌頭。

如果舌頭腫脹堵塞喉嚨,可以將朴硝和白礬等量研磨成細粉,塗抹在舌頭上,馬上就能消腫。

如果舌頭腫脹,可以將百草霜和海鹽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井水調和後服用。

4. 舌痹門主論

舌痹者,強而麻也。乃心緒煩擾,憂思暴怒,氣凝痰火而成。

5. 舌痹門主方

驗方

荊芥穗,雄黃(各等分)

研末。木通煎湯調下一錢。

痰壅舌麻,生礬研末摻之。

又方,皂角末摻之。

白話文:

驗方:

荊芥穗、雄黃(各取等量)

研磨成粉末。用木通煎煮的湯水調服一錢。

若痰多舌麻,可用明礬研磨成末撒上。

另一方法,可用皂角末撒上。

6. 舌黃門主論

奎光曰:舌黃,乃舌上生黃,腫痛,亦屬心火。

7. 舌菌門主論

奎光曰:舌菌屬心火,多因氣鬱而生。舌上或如木耳,或如菌狀,其色紅紫。

白話文:

奎光說:舌頭上長出像木耳或是菌類的東西,屬於心火過旺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情緒鬱悶所引起。這些東西顏色呈現紅紫色。

8. 舌癰門主論

奎光曰:舌癰初起,舌紅而腫大,心經火盛,地角亦紅腫。初起用金丹、碧丹吹舌根。(方載咽喉門。)煎藥內加黃連、山梔、犀角。

白話文:

奎光說:舌癰的初期,舌頭發紅且腫大,是心經熱火旺盛的表現,舌根部位也發紅腫。初期治療,可以用金丹、碧丹吹敷舌根部位。(方劑載於咽喉科病門中。)煎藥時,可以加入黃連、山梔、犀角。

9. 舌瘡門主論

經曰:心開竅於舌。

陳實功曰:心火盛則口舌生瘡。(《正宗》)

岐天師曰:舌乃心苗,心火鬱熱,故舌先見證。(《秘錄》)

白話文:

經上說:心臟的功能反映在舌頭上。

陳實功說:心火過旺會導致口腔和舌頭長瘡。(出自《正宗》)

岐天師說: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,當心火鬱積過熱時,舌頭就會首先出現症狀。(出自《秘錄》)

馮魯瞻曰:經曰:舌乃心之苗。又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故病在舌。又曰:心脈系舌本,脾脈絡舌旁,系舌下,故發為病,或生瘡,或重舌、木舌諸證,皆二經之所致也。然肝脈亦絡舌本,故風寒則捲縮而不言,七情所鬱則腫滿而不消。心熱則裂而瘡,脾熱則滑而苔,脾寒則白苔如雪,肝壅熱則血上壅。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舌頭是心的苗。又說:中央是黃色的,它與脾臟相通,它在嘴上開竅,在脾臟儲存自己的精華,所以舌頭生病。又說:心脈連接著舌頭的根部,脾脈連接著舌頭的兩側,繫著舌頭的下面,所以當它們發病時,或會長瘡,或會出現重舌、木舌等症狀,這些都是脾經和心經出現的結果。然而,肝脈也連接著舌頭的根部,所以當風寒時,舌頭會捲縮起來而不能說話,當七情鬱結時,舌頭會腫脹而不能消散。心火旺盛時,舌頭會裂開而長瘡,脾胃火熱時,舌苔會滑膩而厚。脾胃虛寒時,舌苔會白如雪,肝氣鬱結時,血液會瘀積在上部。

若人無故舌痹者,不可作風熱治。蓋由心血不足,血虛火爍耳,理中湯合四物湯治之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無緣無故出現舌頭麻木不靈的症狀,不要採用治療風熱的方法來治療。這是因為這種情況通常是心血不足、血虛火旺引起的。因此,治療的方法應該是使用理中湯結合四物湯。

又曰:昔有人舌上生瘡,久蝕成穴,服涼藥不效。此下元虛寒,虛火不降,投養正丹遂愈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人說:從前有個人舌頭上長了瘡,時間久了,腐蝕成了一個洞,吃涼藥也不見效。這其實是下元虛寒,虛火不降所致,用養正丹調理之後就好了。

岐天師曰:倘人口中忽生瘡於舌上,吐出在外寸余,上結成黃靨,難以食物,人以為病在心也。心熱故生此瘡,此亦近理之談,而不知非也,亦有祟以憑之也。方用冰片一分,納入蚌口內,立化為水,乃以鵝翎敷掃其上,立刻收入其舌,便可飲食矣。蚌乃至陰之物,以至陰之物攻至陰之邪,則邪自退走。況又加以冰片之辛溫逐邪,不遺餘力,自然手到成功也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 : 倘若嘴脣中忽然在舌頭上長了一個瘡,往外吐出有寸餘長,上面結成黃色的蕢,很難吃東西,人們都認為這個病在心上。心臟熱所以才生成這個瘡,這也接近情理。可是並不這樣,另有祟邪憑附著。方劑是取冰片一份,放入蚌殼裡,立馬化成水,然後用鵝毛在瘡上胡亂塗抹,立刻瘡就縮回舌頭裡,就能進食了。蚌是極陰之物,用極陰之物來剋制極陰之邪,邪氣自然退卻。況且又加上冰片散發辛溫驅邪,毫無遺漏,自然立竿見影。

竇漢卿曰:熱毒攻於舌,則舌生瘡,客風吹乾津液,則舌硬也。王叔和云:三部俱數心家熱,舌上生瘡唇破裂。治法宜涼心清熱。(《全書》)

白話文:

竇漢卿說:熱毒侵襲舌頭,就會生瘡;客風吹乾津液,舌頭就會變硬。王叔和說:三部脈搏都數,說明心臟有熱,舌頭會生瘡,嘴脣會破裂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清心瀉熱。(《全書》)

又曰:咽喉有腫兼舌上生瘡,此心經受熱也。邪熱存心日久,則為喉閉,餘毒在心,則舌生瘡也。須用冰片散、元參升麻湯加減治之。

白話文:

又說到,如果咽喉腫脹、舌頭上長瘡,這是心經受到熱的緣故。邪熱長時間存在於心中,就會導致喉嚨發閉;而殘餘的毒熱留在心中,就會導致舌頭生瘡。必須使用冰片散、元參升麻湯來加減治療。

竇夢麟曰:口舌生瘡如黃粟,外證怯寒而口張。先用蚌水,或田螺水,或茶漱淨,然後搽藥。

白話文:

竇夢麟說:口舌生瘡像黃色小米,症狀是怕冷,嘴巴張開。先用蚌的水或田螺水或茶漱乾淨,然後再塗藥。

李時珍曰:舌下有四竅:兩竅通心氣,兩竅通腎液。心氣流於舌下,為神水;腎液流於舌下,為靈液。道家謂之金漿玉醴。溢為醴泉,聚為華池,散為津液,降為甘露。所以灌溉臟腑,潤澤肢體,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,謂之清水灌靈根。人能終日不唾,則精氣常留,顏色不槁;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,皮膚枯涸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舌頭下方有四個孔竅,其中兩個孔竅通向心臟,兩個通向腎臟。心臟的氣流注入於舌下,形成神水;腎臟的液體注於舌下,形成靈液。道家稱之為金漿玉液。溢流出來的成為甘泉,聚集起來成為華池,分散開來成為津液,降落下來成為甘露。所以能夠滋灌臟腑,潤澤肢體。因此,修養家嚥下津液,吸入氣體,稱之為清水灌溉靈根。人如果能夠終日不吐唾液,則精氣經常保留,面色不憔悴枯槁;如果經常吐唾液,則會損傷精氣,形成肺病,皮膚乾枯。

故曰遠唾不如近唾,近唾不如不唾。人若有病則心腎不交,腎水不上,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。《難經》曰:腎主玉液,入肝為淚,入肺為涕,入脾為涎,入心為汗,自入為唾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日,唾唾不如近唾,近唾不如不唾。如果一個人有疾病,就會導致心腎失交,腎水不升,津液過度消耗,真氣也耗盡。《難經》說:腎主津液,進入肝則化為淚水,進入肺則化為鼻涕,進入脾則化為唾液,進入心則化為汗液,腎液自身則化為唾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