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6)

1.

《入門》曰:氣逆者,氣自腹中時上衝也。

丹溪曰: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者,此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其熱為甚,自覺其冷,非真冷也。

又曰:氣之上逆,屬陽,無寒之理,惡寒者乃火極似水也。

《入門》曰:散火之法,必先破氣,氣降則火自降矣。

氣鬱

丹溪曰:氣之初病,其端甚微,或因七情,或感六氣,或因飲食,以故津液不行,清濁相干,自氣成積,自積成痰,氣為之郁,或痞或痛。

《正傳》曰:氣鬱而濕滯,濕滯而成熱,故氣鬱之病,多兼浮腫脹滿。

《入門》曰:郁者,病結不散也。交感丹治諸氣鬱滯,一切公私拂情,名利失志,抑鬱煩惱,七情所傷,不思飲食,面黃形羸,胸膈痞悶諸證神效,大能升降水火。香附子一斤,長流水浸三日,取炒茯神四兩,搗末蜜丸,彈子大,每一丸細嚼,以二陳湯送下。

氣不足生病

《靈樞》曰: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,故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。下氣不足,乃為痿蹶心悗。

又曰:上氣不足,推而揚之;下氣不足,積而從之,陰陽皆虛火自當之。

《入門》曰:七情總髮於一心,七氣總隸於一氣,氣,陽也,動則為火,故以降火,化痰,消積分治之,大概氣虛,四君子湯,氣實,小烏沉湯,火多合黃連解毒湯,痰多合二陳湯,積多合平胃散。

丹溪曰:久患氣證,氣不歸元,久服藥無效者,破故紙為君。(破故紙炒一兩,茴香炒、乳香各五錢為末,蜜丸梧桐子大,空心白湯下五十丸。)

方氏曰: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,氣之所藏,無以收也。蓋肺主氣,腎藏氣,青木香圓、木香順氣丸皆用破故紙,所以使氣升降,而歸於腎臟也。

《入門》曰:氣病通用二陳湯。(上焦氣滯加枳殼、桔梗、香附、砂仁。中焦氣滯加厚朴、枳實、三稜、蓬朮。下焦氣滯加青皮、木香、檳榔。氣痛加枳殼。氣實加烏藥、香附。氣虛加參、朮、木香。)

丹溪曰:治上升之氣,用芩、連、梔子、香附。

又曰:氣無補法,世俗之言也。不思正氣虛者,不能運行邪氣,著而為病。經曰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成病,苟或氣怯不用補法,氣何由行?

又曰:氣鬱須用川芎、香附、梔子、芩、連。

又曰:木香行中下焦氣。香附快滯氣。陳皮泄逆氣。紫蘇散表氣。厚朴泄衛氣。檳榔泄至高之氣。藿香上行胃氣。沉香升降真氣。腦麝散真氣。凡此皆泄氣之標,不能治氣之本。

痰中帶血絲者,此陰虛火動,勞傷肺臟也。

凡吐血吐於水碗中辨之,浮於水上者,肺血也。

《內景》曰:肺之為氣三焦起。

又曰:會厭,聲音之門戶。

又曰:下溉喉嚨神明通。

又曰:璇璣、玉衡、色蘭圩。

白話文:

《入門》說:所謂氣逆,指的是氣從腹部向上衝的現象。

朱丹溪說:病人自述感覺有股冷氣從下往上跑,這是從肝臟出來的上升之氣,其中夾雜著相火,所以熱度非常高,但病人反而感覺冷,這並不是真正的寒冷。

他又說:氣向上逆行,屬於陽熱的現象,沒有寒冷的道理。如果感覺畏寒,那是因為火熱到了極點,反而像寒冷一樣。

《入門》說:要散火,必須先疏導氣機,使氣下降,火自然就會跟著下降。

氣鬱

朱丹溪說:氣的初始病變,症狀非常輕微,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、感受外邪、或是飲食不當,導致體內津液運行不暢,清濁混雜,慢慢形成氣的積聚,然後氣積聚形成痰,氣因此鬱結,可能出現胸悶或疼痛。

《正傳》說:氣鬱導致濕氣停滯,濕氣停滯久了會產生熱,所以氣鬱的病,常常伴隨水腫、腹脹等症狀。

《入門》說:所謂「鬱」,指的是病邪結聚而不散。交感丹可以治療各種氣機鬱滯,包含因公事或私事不順心、對名利失意、憂鬱煩惱等情緒問題,導致的飲食不佳、面色萎黃、身體虛弱、胸悶等症狀,效果顯著,且能調節體內水火升降。此藥方為:香附子一斤,用長流水浸泡三天,取出炒過,再加入茯神四兩,搗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,像彈珠大小,每次服用一顆,細嚼後用二陳湯送服。

氣不足生病

《靈樞》說:邪氣之所以能侵入,是因為身體本身正氣不足。所以,上焦氣不足,就會導致腦部空虛,耳鳴,頭暈,眼睛發花。中焦氣不足,就會導致排泄異常,腸鳴。下焦氣不足,就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,心神恍惚。

《靈樞》又說:上焦氣不足,要向上推動;下焦氣不足,要向下積聚引導。無論陰虛或陽虛,虛火都會產生。

《入門》說:所有情緒變化都源於心,所有氣的變化都歸於氣。氣,屬陽,動則化為火。所以要治療氣病,要以降火、化痰、消積為主。一般來說,氣虛就用四君子湯,氣實就用小烏沉湯,火旺就搭配黃連解毒湯,痰多就搭配二陳湯,積滯就搭配平胃散。

朱丹溪說:長期患氣病,導致氣不歸元,長期吃藥無效的,可以用破故紙作為主藥(破故紙炒過一兩,茴香炒過、乳香各五錢,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五十丸)。

方氏說:氣病用補氣藥沒有效果,是因為氣無所歸藏,無法收斂。肺主管氣,腎臟收藏氣。青木香圓、木香順氣丸等藥方都用了破故紙,就是為了讓氣能升能降,最終歸於腎臟。

《入門》說:治療氣病通常會用二陳湯。(上焦氣滯,加枳殼、桔梗、香附、砂仁。中焦氣滯,加厚朴、枳實、三稜、蓬朮。下焦氣滯,加青皮、木香、檳榔。氣痛,加枳殼。氣實,加烏藥、香附。氣虛,加人參、白朮、木香。)

朱丹溪說:治療上升之氣,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香附。

他又說:氣不能補,這是世俗的說法。沒有考慮到正氣虛弱的人,無法運行邪氣,導致邪氣停滯而生病。《內經》說:體質強壯的人,氣運行暢通則病自癒;體質虛弱的人,氣運行不暢則邪氣停滯而生病。如果氣虛不補,氣如何運行?

他又說:氣鬱必須用川芎、香附、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。

他又說:木香可以疏通中下焦的氣,香附可以疏導滯塞的氣,陳皮可以泄降上逆的氣,紫蘇可以發散表面的氣,厚朴可以泄衛氣,檳榔可以泄高處的氣,藿香可以向上提升胃氣,沉香可以升降真氣,麝香可以發散真氣。這些藥物都是泄氣的標,不能治療氣病的根本原因。

痰中帶血絲,是陰虛火動,勞傷肺臟的表現。

凡是吐血吐在水碗中,漂浮在水面上的,是肺部的血。

《內景》說:肺的氣化作用,是從三焦開始的。

又說:會厭是聲音的門戶。

又說:可以滋潤喉嚨,讓神明清澈。

又說:璇璣、玉衡、色蘭圩,是指肺部的相關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