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十四

2. 唇口部

凡一切唇口、上齶、風疽瘡毒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白話文:

唇部、口腔、上顎等部位的風、疽、瘡、毒等病症,都歸屬於此章節,方便查閱和治療。

3. 唇口望色辨證法

唇口焦紅者,吉。

唇紅者,主煩躁渴飲也。

唇燥裂者,是脾熱。

唇口俱腫赤者,是熱極。

唇口俱青黑者,是寒極。

唇白者,主吐涎嘔逆,諸失血證也。

唇黃者,主脾受積熱也。

唇青者,主血虛脾寒也。

唇紅紫者,主蟲齧積痛也。

唇口舌胎有斷紋者,難治。

唇口焦黑者,凶。

唇青舌卷者,死。

唇吻色青者,死。

環口黧黑者,死。

口張氣直出者,死。

黑色自人中入口者,死。

人中平滿者為唇反,唇反者肉先死。

上唇生瘡,蟲食其臟;下唇生瘡,蟲食其肛。(此傷寒狐惑證)

白話文:

唇口望色辨證法

嘴唇和嘴巴顏色紅潤焦黃者,預後良好。

嘴唇紅潤者,表示煩躁口渴。

嘴唇乾燥裂開者,是脾胃積熱。

嘴唇和嘴巴都腫脹發紅者,是熱邪到達極點。

嘴唇和嘴巴都發青發黑者,是寒邪到達極點。

嘴唇顏色蒼白者,表示會嘔吐、反胃,以及各種出血症狀。

嘴唇顏色發黃者,表示脾胃積熱。

嘴唇顏色發青者,表示血虛脾寒。

嘴唇顏色紅紫者,表示蟲積腹痛。

嘴唇、嘴巴和舌苔上有斷裂紋路者,預後不良,難以治療。

嘴唇和嘴巴顏色焦黑者,預後極差。

嘴唇發青,舌頭捲曲者,將會死亡。

嘴唇和嘴巴顏色發青者,將會死亡。

嘴唇周圍發黑者,將會死亡。

嘴巴張開,呼吸急促者,將會死亡。

黑色從人中蔓延至嘴巴者,將會死亡。

人中部位平滿者,表示嘴唇反轉,嘴唇反轉則身體其他部位將會先死亡。

上嘴唇長瘡,表示內臟受損;下嘴唇長瘡,表示肛門受損。(這屬於傷寒或狐惑症的症狀)

4. 辨口味察證法

口甜,是肝熱脾濕,胃有痰滯。

口淡,是胃熱。

口乾口燥,是胃家熱極。

口咸,是腎水上泛,腎熱。

口酸,是肝熱。

口乾,是脾熱。

口辛,是肺熱。

口臭,是胃熱。

口苦,是心熱或膽熱。更有因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,而口苦者。(蓋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倘事或膽不決則恚怒,膽汁上溢而口苦。

口酸,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酸者。

口糜,有膀胱移熱於小腸,而口糜潰爛者。

白話文:

辨口味察證法

嘴巴甜,是因為肝火旺盛、脾濕、胃裡有痰阻礙。

嘴巴淡,是因為胃火旺盛。

嘴巴乾燥,是因為胃火極盛。

嘴巴鹹,是因為腎水上涌,腎火旺盛。

嘴巴酸,是因為肝火旺盛。

嘴巴乾,是因為脾火旺盛。

嘴巴發辣(辛),是因為肺火旺盛。

嘴巴臭,是因為胃火旺盛。

嘴巴苦,是因為心火旺盛或膽火旺盛。也可能因為思慮過度,肝火移至膽部,導致嘴巴苦。(因為肝主思慮,膽主決斷,如果事情拿不定主意就會憤怒,膽汁逆流而上導致嘴巴苦。)

嘴巴酸,也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,肝氣過盛克制脾土而導致嘴巴酸。

嘴巴糜爛,可能是因為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,導致嘴巴糜爛潰瘍。

5. 唇病門主論

《折衷》云:脾臟應腎,通口氣,脾胃為合,足陽明胃之經,其脈挾口環唇,故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。風則動,寒則緊,燥則干,熱則裂,氣鬱則生瘡,血少則澀而無血色。然六腑之華,亦在唇。經云: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其華在唇。且肝脈、督脈、衝脈、任脈皆絡於唇,一有受邪,則唇為病。

又曰:喘而唇縮者,死。

又曰:小兒唇紅如丹,即發渴候,紅甚焦黑則危。

馮魯瞻曰:唇本脾之外候,然足陽明脈亦起鼻而環於唇,故凡停滯傷脾,必氣粗唇堅而發腫,名曰唇腫。至有傷寒,或發驚候,是以眉稜骨痛,厥熱眩悶,氣穢頤浮,或舌苔,或齒擊,或狂逆,則又色白腫甚,名曰繭唇。若至胃傷極而唇爛,壯熱穢甚見痘者,名曰胃爛唇梟,十救一二。

如憂愁勞極,滿唇破裂者,亦名曰口糜。如風寒乍乘,唇青帶白者,宜溫胃驅風。如吐後而唇白者,治宜養胃調氣。如怒氣上衝,唇青者,治宜順氣平肝和胃。更有唇口蠕動者,脾虛不能收攝也。

白話文:

唇病門主論

《折衷》一書說:脾臟與腎臟互相影響,共同調節口腔的氣機;脾胃相連,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口唇周圍,所以脾胃受邪,嘴唇就會生病。風邪會導致嘴唇顫動,寒邪會使嘴唇緊縮,燥邪會使嘴唇乾燥,熱邪會使嘴唇裂開,氣鬱會導致嘴唇生瘡,血虛則嘴唇顏色暗淡無光澤。此外,六腑的精華也表現在嘴唇上。《內經》說: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是人體營養物質的倉庫和精氣的住所,它們的精華外現於嘴唇。而且肝經、督脈、衝脈、任脈都與嘴唇相連,任何一經受邪,嘴唇都會生病。

另外,喘息且嘴唇縮回的人,將會死亡。

另外,小兒嘴唇紅潤像丹砂一樣,是將要發燒口渴的徵兆;如果紅得厲害,甚至焦黑,則病情危急。

馮魯瞻說:嘴唇是脾臟的外部表現,但足陽明經脈也從鼻子開始環繞嘴唇,所以凡是停滯傷脾的病症,都會導致呼吸粗重、嘴唇堅硬腫脹,稱為唇腫。如果患傷寒或驚厥,則會伴有眉稜骨疼痛、厥逆發熱、頭暈目眩、口臭面浮腫、舌苔異常、牙齒咬合困難或神志狂亂等症狀,此時嘴唇顏色蒼白腫脹更甚,稱為繭唇。如果胃氣受損極度嚴重,嘴唇潰爛,伴有高熱、口臭和痘疹,則稱為胃爛唇梟,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兩個能救活。

如果因憂愁勞累過度,嘴唇布滿裂口,則稱為口糜。如果因風寒突然侵襲,嘴唇青紫帶白,應溫暖胃氣,驅除風邪。如果嘔吐後嘴唇蒼白,治療應以養胃調氣為主。如果因怒氣衝冠,嘴唇發青,治療應以疏通氣機、平肝和胃為主。還有嘴唇口角不停蠕動的,是脾虛不能收攝的表現。

6. 唇緊門主論

馮魯瞻曰:唇口緊小不能開,飲食不得入者,名曰唇緊。(《錦囊》)

《折衷》云: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,得寒則緊也。

竇漢卿曰:口緊,一名月闕瘡、雁來風、蟲蝕瘡。此證急用馬齒莧搗汁洗緊唇;仍用黃薺汁灌去風痰,冰片散吹之。如毒氣歸心,胸前脹滿,上氣頻促,下部洞泄不止,必死難治。

胡景周曰:唇緊濕爛,乍好乍發,經年累月,又名唇瀋。(音滲,汁也。)乃脾家濕熱也。

白話文:

唇緊門主論

馮魯瞻說:嘴唇和嘴巴緊縮狹小,無法張開,導致飲食無法入口的,叫做唇緊。

《折衷》書中記載:脾胃受邪氣侵犯,就會導致嘴唇生病,遇到寒邪就會緊縮。

竇漢卿說:嘴巴緊閉,也稱為月闕瘡、雁來風、蟲蝕瘡。這種症狀急需用馬齒莧搗碎取汁清洗緊縮的嘴唇;還要用黃薺汁灌入以去除風痰,並用冰片散吹於患處。如果毒氣入心,胸前脹滿,呼吸急促,下體腹瀉不止,那將必死無疑,難以治療。

胡景周說:嘴唇緊縮濕爛,時好時壞,持續好幾年,又稱為唇瀋(音滲,汁液)。這是脾臟濕熱的症狀。

7. 唇緊門主方

口唇燥裂,橄欖泡湯服,核中仁研爛敷患處。

又方,胭脂敷。

唇緊濕爛,經年累月,乍好乍發,葵根燒灰,豬脂和塗。

唇緊口小不能開,鱉甲、鱉頭燒為末,敷之。

又方,馬齒莧煎汁洗之。乾者亦可。

唇緊難開灸法,承漿穴(在頤前唇下陷中,足陽明之會,一名天池。灸三壯。)合谷穴(在大指歧骨間,一名虎口。男左女右,灸三壯。)

冬月唇乾血出,桃仁研爛,豬油調塗。

白話文:

唇緊門主方

嘴唇乾燥裂開,用橄欖泡水喝,橄欖核研磨成泥敷在患處。

另一方,用胭脂敷。

嘴唇緊繃濕爛,反覆發作多年,用葵花根燒成灰,和豬油一起塗抹。

嘴唇緊繃,嘴巴張不開,將鱉甲、鱉頭燒成粉末敷上。

另一方,用馬齒莧煎水洗患處,乾燥的馬齒莧也可以。

嘴唇緊繃難以張開的灸法:灸承漿穴(位於下巴中間凹陷處,是足陽明經的交會穴,也叫天池穴,灸三壯)和合谷穴(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,也叫虎口穴,男性灸左手,女性灸右手,灸三壯)。

冬天嘴唇乾燥出血,用桃仁研磨成泥,用豬油調和後塗抹。

8. 唇瞤門主論

竇漢卿曰:脾胃受風,則唇瞤動裙揭矣。

馮魯瞻曰:如唇口蠕動者,脾虛不能收攝也。誤治為痰,則津液愈枯,筋脈失養,抽掣諸證作矣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唇部抽動與脾胃關係論述

竇漢卿說:脾胃受風,就會導致嘴唇抽動。

馮魯瞻說:如果嘴唇和嘴巴蠕動,這是脾虛不能收攝造成的。錯誤地治療為痰證,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枯竭,筋脈失去滋養,導致抽搐等症狀出現。

9. 唇瞤門主方

唇口瞤動。

薏苡仁,赤小豆,防己,甘草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嘴唇和嘴巴不停地抽動。

方劑:薏苡仁、赤小豆、防己、甘草,用水煎服。

10. 唇風門主論

陳實功曰:陽明胃火上攻,其患下唇發癢作腫,破裂流水,不疼難愈。宜銅粉丸泡洗,內服地黃丸。自愈。(《正宗》)

胡景周曰:凡下唇腫痛,或生瘡,名驢嘴風。上唇腫痛生瘡,名魚口風。以井華水常潤之,乃可搽藥,以芒硝塗之。

白話文:

唇風門主論

陳實功說:陽明經胃火上升,就會導致下嘴唇發癢腫脹,甚至破裂流膿,但不疼痛,而且不容易痊癒。可以用銅粉丸泡水清洗患處,內服地黃丸,就能自然痊癒。(出自《正宗》)

胡景周說:下嘴唇腫痛或長瘡,叫做驢嘴風;上嘴唇腫痛長瘡,叫做魚口風。可以用井水經常濕潤患處,然後才能塗藥,可以用芒硝塗抹。

11. 唇疔門主論

申鬥垣曰:唇疔初起如粟,或不痛,或癢甚,其形甚微,其毒極深,其色或赤或白。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,根行甚急,不一日間頭面腫大,三四日內即死不救。醫者於初起時,即用快刀割去此毒。唇缺亦所難顧,再從容補唇,誠為救命之捷徑也。(《啟玄》)

陳遠公曰:有唇上生疔者,或口角旁,或上下唇,不論大小,大約皆脾胃火毒也。宜早散之,否則毒氣熾炎,必且艱於飲食,往往有腐爛死者。疔毒以愈小而愈橫也。治法急泄其火毒,不可損傷脾胃之氣,毒易散矣。救唇湯:金銀花一兩,紫花地丁一兩,白果二十個,桔梗三錢,生甘草三錢,知母一錢,水煎服。一劑疼止,二劑疔消,三劑痊愈。已爛者又二劑。

此方治頭面疔瘡亦效。此以白果、桔梗引銀花、地丁至生疔之處,而盡去其毒也。(《冰鑑》)

《心法》曰:唇生疔毒,細看腿彎中紫黑筋,用長針刺破,血出即愈。

白話文:

唇疔門主論

申鬥垣說:唇疔初期像小米粒一樣,有的不痛,有的很癢,形狀很小,但毒性很深,顏色可能是紅色或白色。如果嘴唇上下呈現紫黑色,毒性蔓延很快,不到一天時間頭面就會腫大,三四天內就會死亡,無法搶救。醫生在初期就要用鋒利的刀子割掉毒瘡。即使嘴唇因此缺損也不必顧慮,之後再慢慢修補嘴唇,這才是救命的捷徑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陳遠公說:嘴唇上長疔瘡,無論是在嘴角旁邊還是上下嘴唇,大小無關,大多是因為脾胃積熱導致的毒素。應該盡早散去毒氣,否則毒氣熾盛,必然難以飲食,常常會有腐爛致死的情況。疔瘡毒性越小越厲害。治療方法要迅速瀉去火毒,不可損傷脾胃之氣,毒氣就能容易散去。救唇湯:金銀花一兩,紫花地丁一兩,白果二十個,桔梗三錢,生甘草三錢,知母一錢,水煎服。一劑藥疼痛就會停止,二劑藥疔瘡就會消退,三劑藥就能痊癒。如果已經潰爛了,再服用兩劑。

這個方子治療頭面部的疔瘡也很有效。這是利用白果、桔梗引導金銀花、紫花地丁到達長疔瘡的地方,徹底清除毒素。(出自《冰鑑》)

《心法》說:嘴唇長了疔瘡,仔細觀察腿彎處是否有紫黑色的筋絡,用長針刺破,出血後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