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三 (7)
卷十三 (7)
1. 龍泉疽、虎鬚毒門主論
《正宗》曰:龍泉疽生人中之中,虎鬚毒生地角之上。此二毒乃腎督二脈分合行布,驟被外邪所搏而成。初起疙瘩,次生腫痛,漸發寒熱,甚者噁心、乾嘔、吐,項俱腫。
又曰:此證多生於元氣壯實者,故多不必服藥,自愈。
又曰:初起宜線針挑破患頂,以蟾酥餅貼膏蓋,使毒有門而泄。四邊焮腫,如意金黃散敷之。
又曰:此穴忌灸。
《鬼遺方》云:鼻下一處,人中兩處為發髭,此患多因摘髭,外風侵入而結。攻作不常,寒熱並作。此亦害人。
王肯堂曰:髭毒癰生於地角,屬足陽明風熱所致。若撼之有根,肌肉不仁,或麻或癢,寒熱大作,煩悶嘔逆者,髭疔也。(《準繩》)
申鬥垣曰:髭毒乃風邪積熱,脾經受證;須毒髯毒,皆屬手陽明大腸經受證。(《啟玄》)
《心法》曰:龍泉疽,生水溝穴,(即人中)虎鬚毒,一名虎髭毒,亦名頦癰,腫痛焮赤,速潰易治;又名承漿疽,堅硬腫痛,遲潰難治,皆由過食炙煿,以至胃腎二經積熱,上攻任脈而成。
白話文:
龍泉疽和虎鬚毒的成因和治療
龍泉疽長在人中,虎鬚毒長在鼻翼旁的地角。這兩種疾病都是因為腎經和督脈氣血運行受阻,突然遭受外邪侵襲所致。初期會出現疙瘩,接著腫痛,逐漸發燒,嚴重者會噁心、乾嘔、嘔吐,頸部也會腫脹。
這兩種病多發生在元氣充足的人身上,所以通常不需要服藥,可以自行痊癒。
初期可以先用線針挑破患處,再貼上蟾酥餅膏,讓毒氣排出。如果周圍腫脹,則可以使用如意金黃散外敷。
患處禁止灸針。
鼻下人中兩側是鬍鬚生長的地方,這種疾病大多是因為拔除鬍鬚,導致外邪入侵而引起。發作時間不固定,會伴隨寒熱交替出現,也相當危險。
鬍鬚引起的癰疽長在地角,是足陽明經風熱引起的。如果摸起來有根,肌肉感覺麻木或瘙癢,並伴有明顯的寒熱、煩悶、嘔吐,那就是鬍鬚疔瘡。
鬍鬚毒是風邪積熱,導致脾經受影響;而鬚毒、髯毒,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受影響。
龍泉疽長在水溝穴(也就是人中),虎鬚毒又稱虎髭毒或頦癰,腫痛發紅,容易潰爛,容易治療;也稱為承漿疽,腫塊堅硬、腫痛,潰爛較慢,較難治療。這些都是因為過度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,導致胃經和腎經積熱,上攻任脈而引起。
2. 羊須疔門主論
申鬥垣曰:羊須疔,乃怒氣交感,流注經絡,心經受證。初起根深,形如粟米小豆;三四日面目浮腫;五六日寒熱交作;七八日體倦頭痛。如添嘔逆神昏氣喘,十無一活。生於下頦須中是也。初起同疔瘡門施治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羊須疔是由於怒氣與外邪相感,循著經絡運行,最終影響心經而引起的疾病。初期病灶深在,形狀像小米或小豆般大小;三四天後臉部浮腫;五六天後寒熱交替發作;七八天後感到全身疲倦、頭痛。如果病情加重,出現嘔吐、昏迷、氣喘等症狀,十個病人中大概就沒有一個能活下來。這種病發生在下顎鬚部。初期治療方法與一般疔瘡相同(參考《啟玄》)。
3. 獨骨瘡門主論
申鬥垣曰:大人小兒,頤頦生瘡,津淫不止,名曰獨骨瘡。宜百合散治之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大人小孩的下巴上長瘡,流口水不止,叫做獨骨瘡。可以用百合散治療。
4. 獨骨瘡門主方
百合散(《啟玄》)
百合,黃柏(各一兩),白芨(三分),輕粉(五分),萆麻仁(五十粒)
共為細末搽之。如干用朴硝水和作餅,貼之。
白話文:
獨骨瘡主方:百合散
將百合、黃柏各一兩,白芨三分,輕粉五分,萆麻仁五十粒,研磨成細粉,塗抹患處。如果粉末乾燥,可用朴硝水調成藥餅敷貼。
5. 頦癰門主論
王肯堂曰:頦癰又名承漿癰,生地角下,屬足陽明胃經積熱所致。(《準繩》)
竇漢卿曰:頦上癰,不為風。頦下癰,要成漏,不可輕視。(《全書》)
白話文:
頦癰門主論
王肯堂說:頦癰又叫承漿癰,長在下巴的地角部位,是足陽明胃經積聚熱邪造成的。(出自《準繩》)
竇漢卿說:長在下巴上面的癰,不是因為風引起的。長在下巴下面的癰,大多會形成廔管,不可輕忽。(出自《全書》)
6. 頰車癰門主論
申鬥垣曰:頰車穴,在耳下三分,下頦軸動之處便是。其生癰也,乃怒傷於心,停滯於肝,風熱壅盛。聚於頰車而生。久多成漏。(《啟玄》)
又曰:頦毒癰生於頰之下,乃心腎經絡,怒氣傷於心,流滯血分,風熱壅盛結聚而成。頦上屬風熱,頦下防成漏瘡,不可輕忽。
竇漢卿曰:頰疽皆出於附骨,亦名附骨疽。若不速治,漸銼其骨,久則成漏。難愈。(《全書》)
白話文:
頰車癰門主論
申鬥垣說:頰車穴位於耳下三指寬,下顎骨轉動的地方就是。頰車部位長癰,是因為心中鬱怒,導致氣血停滯於肝,風熱之邪壅盛,聚集在頰車穴而發病。久治不愈,往往會形成廔管。(出自《啟玄》)
又說:下巴的毒癰長在頰部下方,是因為心腎經絡受損,心中鬱怒傷及心臟,氣血停滯,風熱之邪壅盛聚集而形成。下巴上方的癰腫屬風熱,下巴下方的癰腫要預防形成廔管,不可輕忽。
竇漢卿說:頰部疽瘡都長在骨頭附近,也稱為附骨疽。如果不迅速治療,會慢慢腐蝕骨頭,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廔管,很難痊癒。(出自《全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