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22)
卷三 (22)
1. 胃
又曰:所生病者,狂瘧濕淫,汗出鼽衄,口喎唇胗,(音疹,唇瘡。)頸腫喉痹,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,循膺乳氣街,股伏兔,䯒外廉,足跗上背痛,中指不用。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。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則脹滿。盛者,人迎(左手)大二倍於寸口(右手)。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(喎音歪。)
足陽明胃引經藥歌:
辰胃丁(香)防(風)砂(仁豆)寇(白)術,半(夏)知(母)蔥(白)葛(根神)曲蒼(術)烏(藥),石膏白芷升(麻)檀(香)木(香),下治相沿效不辜。
經曰:胃脈實則脹,虛則泄。
帝曰:見真臟脈者死,何也?岐伯曰:五臟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也。故五臟各以其時,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。故邪氣盛者,精氣衰也。故病甚者,胃氣不能俱至於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見,病勝臟故死。
又曰:胃實不眠。
又曰:臥寐不寧,乃胃中之津液乾枯,不能內榮其魂魄也。
凡飲食減而大便轉覺艱澀者,胃病而運化之機遲也。肌肉消瘦者,胃主肌肉也。形體困倦者,胃病而約束之機關不利也。
陽明邪實。(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。)陽明正虛。(故喜火,喜日月光者,喜助正也。)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,小便閉澀為胃水。
經曰: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。
馮魯瞻曰:脾胃尤為後天元氣之本,化源生髮之機,五臟六腑之大源,氣血精微莫不賴之以長養也。
補:白朮、黃耆、芡實、陳皮、扁豆、蓮子、山藥、半夏、蒼朮、百合。
瀉:枳實、朴硝、大黃。
溫:藿香、香附、良薑、益智、胡椒、吳茱萸、肉豆寇、丁香、厚朴、木香、乾薑、草寇、生薑、白豆寇。
涼:滑石、山梔、黃連、竹茹、玄明粉、黃芩、石膏、連翹、石斛、升麻、天花粉、葛根、知母。
引經報使:升麻、葛根上行。白芷、石膏下行。
白話文:
胃這個器官,如果生病會出現狂躁、瘧疾、濕氣過重、流汗、鼻塞流鼻血、嘴歪、嘴唇生瘡、脖子腫、喉嚨痛、肚子大、水腫、膝蓋腫痛、沿著胸部、乳房、鼠蹊、大腿前側、小腿外側、腳背疼痛,以及中指不能動等症狀。
胃氣旺盛時,身體前方會感到發熱,如果胃氣過剩,會容易餓且吃得多,小便顏色也偏黃。胃氣不足時,身體前方會感到寒冷發抖,胃裡發寒則會覺得脹滿。如果胃氣旺盛,左手脈搏(人迎)會比右手脈搏(寸口)大兩倍;如果胃氣虛弱,左手脈搏反而會比右手脈搏小。
治療胃經的藥方歌訣是:丁香、防風、砂仁、白豆蔻、白朮、半夏、知母、蔥白、葛根、神曲、蒼朮、烏藥、石膏、白芷、升麻、檀香、木香,這些藥物按此原則使用,大多有效。
古醫書說:胃脈實證會腹脹,虛證則會腹瀉。
黃帝問:如果出現五臟的真脈搏,人就會死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五臟的氣都來自於胃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五臟之氣不能直接到達手太陰經(肺經),必須透過胃氣才能到達。所以五臟會在各自的時間將氣傳至手太陰經。邪氣旺盛時,正氣就會衰弱。如果病情嚴重,胃氣就無法到達太陰經,此時真臟之氣會獨自顯現,代表病邪勝過臟腑,因此人會死亡。
另外,胃氣過盛會導致失眠。
另外,如果睡不安穩,是因為胃裡的津液乾枯,無法滋養魂魄。
如果食慾減退,大便反而變得乾澀難解,表示胃的運化功能遲緩。肌肉消瘦是因為胃主肌肉的關係。身體疲倦,則是因為胃病導致約束肌肉的機能失調。
陽明經的實證會怕人、怕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。陽明經虛證則喜歡火、喜歡陽光,這些都是為了幫助正氣。腫脹水腫有十種不同的分類,小便不暢是屬於胃水。
古醫書說:能得到食物的滋養就能昌盛,失去食物的滋養就會衰亡。
馮魯瞻說:脾胃是後天元氣的根本,是化生之源,是五臟六腑的大源頭,氣血精微都要依靠它來滋養。
補胃的藥物有:白朮、黃耆、芡實、陳皮、扁豆、蓮子、山藥、半夏、蒼朮、百合。
瀉胃的藥物有:枳實、朴硝、大黃。
溫胃的藥物有:藿香、香附、良薑、益智、胡椒、吳茱萸、肉豆蔻、丁香、厚朴、木香、乾薑、草豆蔻、生薑、白豆蔻。
涼胃的藥物有:滑石、山梔、黃連、竹茹、玄明粉、黃芩、石膏、連翹、石斛、升麻、天花粉、葛根、知母。
引經藥物:升麻、葛根可以引藥上行,白芷、石膏可以引藥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