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1)

1.

《脈經》曰:胃絕五日死。何以知之?脊痛腰中重,不可反復。

太乙真人曰:美飲食,養胃氣。

吐出多者為吐血。

又曰:胃者,倉廩之官,布養四臟,故五臟皆稟氣於胃,乃五臟之本。故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;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;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;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;氣歸於權衡,權衡以平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
東垣治內傷,主於脾胃,其謂脾司轉運之職,胃為受氣,營養於身,是平人也。若飲食失節,脾胃乃傷,脾傷則不能運化,胃傷則不能容納而諸病生矣。

丹溪云:百病先觀胃氣何如。

經曰:厥氣客於胃,則夢飲食。

又曰:胃脹者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。

又曰:胃瘧者,令人疸病也。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,刺足陽明、太陰,橫脈出血。

又曰:胃風之狀,頸多汗惡風,食飲不下,鬲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,食寒則泄,胗形瘦而腹大。(胗,唇也。)

孫真人曰:新食竟取風,為胃風。

經曰: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。

又曰: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㑊。(㑊音亦。)

又曰:人以水穀為本。故人絕水穀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;所謂無胃氣者,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也。

又曰:胃者,水穀之海,主稟四時,皆以胃氣為本。是謂四時之變病,死生之要會也。

又曰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。脈,宗氣也。

又曰:胃為之市,水穀所歸,五味所入,如市之雜也。

《太素》曰:胃者,太倉也。胃之五竅,(謂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也。)閭里門戶也。

經曰: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。其系自膈下正中,微著左脅,於胃之上,與胃包絡相附矣。其胃之包,在脾之上,與胃相併,結絡周迴,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;上者貫膈入肺中,與肺系相併,而在肺系之後,其上即咽門也。嚥下,胃脘也。胃脘下即胃上口,賁門是也。

水穀自此而入,以胃出穀氣,傳之於肺,肺在膈上,因曰賁門,其門處膈膜相貼之間,亦漫脂相包,若胃中腐熟水穀,則自幽門而傳入小腸,故曰:太倉之下,口為幽門,其位幽隱,故名之也。

《脈經》曰:胃脈搏堅而長,其色赤,當病折髀;(音陛。)其軟而散者,當病食痹。

又曰:趺(音夫)陽脈浮者,胃氣虛也。數者,胃有熱,即消穀引食。澀者,胃中有寒,水穀不化。粗而浮者,其病難治。浮遲其久病。

又曰:胃脈若沉澀者,氣逆;氣逆者,人迎盛;人迎者,胃脈也。逆則盛而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

又曰:是動則洒洒然振寒,善伸數欠,顏黑,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賁響腹脹,是為骭厥,是主血。(骭,音干,脛骨也。)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:胃氣衰絕,五天就會死亡。要如何知道呢?就是背部疼痛、腰部感覺沉重,身體無法翻來覆去。

太乙真人說:美好的飲食,可以滋養胃氣。

吐出來的如果是大量的,那就是吐血。

又說:胃,是儲存食物的倉庫,負責將營養輸送到其他臟腑,所以五臟都從胃這裡獲得能量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食物的精氣進入胃,會分散到肝臟,進而滋養筋脈;食物的濁氣進入胃,會歸於心臟,進而滋養脈絡。脈氣會流經全身,經氣會歸於肺臟;肺臟連接著全身的血管,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和毛髮;毛髮的脈絡與精微物質結合,推動氣在腑臟運行;腑臟的功能正常,精神就會清明,這些能量最後會回到四臟;氣的運行會回到平衡,平衡的指標就是測量「氣口」的脈象,從這個脈象可以判斷生死。

東垣治療內傷,主要著重於脾胃,他認為脾臟負責運送消化食物,胃臟負責接受食物,以提供身體營養,這是身體健康的人的狀況。如果飲食不規律,脾胃就會受損,脾臟受損就不能運化食物,胃臟受損就不能容納食物,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。

丹溪說:要了解各種疾病,首先要觀察胃氣如何。

《經》說:邪氣停留在胃,就會夢見吃東西。

又說:胃脹的人會腹部飽脹、胃脘疼痛,鼻子聞到焦臭味,影響食慾,大便困難。

又說:罹患胃瘧的人,會出現黃疸病,容易感到飢餓卻吃不下,吃一點就覺得腹部撐脹,治療時要針刺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,讓橫向的血管流出血來。

又說:胃風的症狀是,頸部容易出汗、怕風,吃不下東西,胸膈阻塞不通,腹部容易脹滿,衣服穿少了就會腹脹,吃冷的食物就會腹瀉,嘴唇乾裂,身形消瘦但腹部腫大。

孫真人說:剛吃完東西就吹到風,就會得到胃風。

《經》說:食物進入胃,脈絡才能運行。

又說:大腸的熱傳到胃,會導致食慾很好但身體卻消瘦,這又稱作「食㑊」。

又說:人以水和食物為根本。所以人如果沒有水和食物就會死亡,脈象中沒有胃氣也會死亡;所謂沒有胃氣,就是只能摸到臟腑的脈象,摸不到胃氣。

又說:胃,是水穀的海洋,主宰四時,都以胃氣為根本。這就是說,四時的變化與疾病的產生,都與胃氣有關,也是決定生死的關鍵。

又說:胃的大絡脈,名叫虛里,貫穿橫膈膜,連結肺臟,從左乳下方出來,跳動時會帶動衣服。脈,是宗氣的體現。

又說:胃就像市場,水穀聚集,各種味道進入,就像市場的雜亂一樣。

《太素》說:胃,是太倉(糧倉)。胃的五個通道(指咽喉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),就像是村落的門戶。

《經》說:脾的大絡脈,名叫大包。它的根系從橫膈膜下方正中,稍微偏左,連接到胃的上方,和胃的包絡膜相連。包裹胃的包絡膜,在脾臟的上方,與胃相連,交織纏繞,脂肪遍布上下,有兩個根系;上方的根系穿過橫膈膜進入肺部,與肺的根系相連,在肺系之後,它的上方就是咽喉。吞嚥食物的地方,就是胃脘。胃脘下方就是胃的上口,也就是賁門。

水和食物從這裡進入,胃會產生穀氣,傳輸給肺,肺在橫膈膜上方,所以稱為賁門,賁門的位置在橫膈膜緊貼的地方,也被脂肪包裹。如果胃中腐熟了食物,就會從幽門傳入小腸,所以說:太倉(胃)的下方,出口為幽門,幽門的位置隱密,所以這樣稱呼。

《脈經》說:胃脈搏動堅硬而長,顏色赤紅,當病髖骨折斷;如果柔軟而散,當病食痹。

又說:腳背上的脈浮起,是胃氣虛弱。脈數而快,是胃有熱,會容易消化食物而引發飢餓。脈象澀滯,是胃中有寒,水穀不能消化。脈象粗大而浮,這種病很難治。脈象浮而遲緩,是久病所致。

又說:胃脈如果沉而澀,是氣逆;氣逆的人,人迎脈會盛大;人迎脈,是胃脈。氣逆就會使熱聚集在胃口而無法運行,所以胃脘會生癰瘡。

又說:發作時會覺得寒冷顫抖,喜歡伸懶腰,頻頻打呵欠,臉色發黑,病發作時會厭惡人群和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慌害怕,心臟好像要跳出來,喜歡獨自關起門窗,嚴重的話想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奔跑,腹部有聲響,腹部脹滿,這是脛厥的症狀,主要病在於血。(脛,指小腿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