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20)
卷三 (20)
1. 胃
經曰: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
又曰:胃者,匯也。號為都市,五味匯聚,何所不容,萬物歸土之義也。
又曰:胃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,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滿。
《難經》曰:胃重二斤一兩。
經曰:足陽明胃經。
又曰:是經常多氣多血。
又曰:辰時氣血注於胃。
又曰:胃為水穀之海。
《靈樞》曰:人所受氣者,谷也。谷之所注者,胃也。胃者,水穀氣血之海也。海之所行雲氣者,天下也。胃之所出氣血者,經隧也。經隧者,五臟六腑之大絡也。
又曰:胃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。水穀皆入於胃,臟腑皆稟氣於胃,五味各走其所喜,酸先走肝,苦先走心,甘先走脾,辛先走肺,咸先走腎,穀氣津液已行,榮衛大通,乃化糟粕,以次傳下。
又曰:飲食入胃,則胃實而腸虛,食下則腸實而胃虛,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實,故氣得上下而無病矣。
《入門》曰:胃為水穀之海,脾為消化之器。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;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;血不可不養,衛不可不溫,血溫衛和,得盡天年。
《靈樞》曰:𩩲⿳丽龷比以下至天樞,長八寸。過則胃大,不及則胃小。
又曰:胃為之海,廣骸大頸脹胸,五穀乃容。
又曰:脾應肉。肉䐃堅大者胃厚;肉䐃松者胃薄;肉䐃小而鬆者,胃不堅;肉䐃不稱身者胃下;胃下者,下脘約不利也。肉䐃不堅者胃緩;肉䐃無小裸累者胃急;肉䐃多小裸累者胃結;胃結者,上脘約不利也。(䐃,謂肘膝後肉如塊者。)
又曰: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噎不通,飲食不下。
又曰: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也。
又曰:胃中寒則手魚際之絡脈多青。胃中熱則手魚際之絡脈多赤。
又曰:面熱者,足陽明病;兩跗之上脈豎堅者,足陽明病;此胃脈也。
經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東垣曰:胃傷之證,不思飲食,胸腹脹痛,嘔噦噁心,噫氣吞酸,面黃肌瘦,怠惰嗜臥,常多自利。
又曰:胃中元氣盛,則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。脾胃俱旺,則能食而肥。脾胃俱虛,則不能食而瘦,或少食而肥;雖肥而四肢不舉。
又曰:胃病治法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,澄心息慮,從容以待真氣之復常也。
經曰:胃脈實則脹,虛則泄。
又曰:胃為足陽明,其終者,口目動作,善驚妄言,色黃,其上下經盛不仁,則終矣。
又曰:嘔吐血,成盆成碗者,屬胃經。
又曰:牙宣出血,屬胃腎虛火。
《丹心》曰:人無根本,水食為命,蓋脾胃屬土,主納水穀,人之根本也。
《回春》曰:五味淡薄,令人神爽氣清。
《必用》曰:胃實宜平胃散。虛宜補中益氣湯。不進飲食,宜養胃進食湯。(蒼朮、白朮、人參各一錢,陳皮、厚朴、白茯苓、炙甘草各七分,神麯、麥芽各五分,薑棗引或蜜丸,米飲下二錢。)
白話文:
胃
胃是人體的糧倉,五種味道的食物都從這裡進入人體。胃也是人體各個系統匯聚的地方,像個都市一樣,各種味道的食物都聚集在此,無所不容納,這如同萬物最終都歸於大地一樣。
胃的尺寸約為長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長二尺六寸,可以容納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通常會有二斗穀物和一斗五升水。
《難經》記載,胃的重量約為二斤一兩。
經脈記載,足陽明胃經貫穿人體。
胃經常氣血充盈。
辰時(早上7-9點)氣血會聚集在胃部。
胃是水穀的海洋。
《靈樞》記載,人體獲得能量的來源是食物,食物進入人體後會匯聚到胃裡。胃是水穀、氣血的海洋,如同海洋可以孕育雲氣一樣,胃輸布氣血到全身經脈,而經脈是五臟六腑的連接網絡。
胃是五臟六腑之海。所有的水穀都進入胃,五臟六腑都從胃中獲得氣血。五種味道的食物各有其所屬的臟器:酸入肝,苦入心,甘入脾,辛入肺,鹹入腎。食物的精華(津液)運行後,全身氣血流通順暢,則將食物的糟粕向下輸送。
食物進入胃後,胃就飽滿,腸子就空虛;食物進入腸子後,腸子就飽滿,胃就空虛。胃和腸的盈虛交替,氣機就能上下暢通,人就不會生病。
《入門》記載,胃是水穀之海,脾是消化食物的器官。水進入經絡,血液才能生成;食物進入胃,脈絡才能運行;血液必須充足,衛氣必須溫暖,血液溫暖,衛氣調和,才能長壽。
《靈樞》記載,從人體的巨闕穴到天樞穴之間的距離為八寸,超過這個距離胃就大,不足這個距離胃就小。
胃就像一個大海,寬廣的胸腔容納著五穀。
脾臟與肌肉相關。肌肉結實肥大者,胃厚;肌肉鬆弛者,胃薄;肌肉瘦小鬆弛者,胃不結實;肌肉與身體不成比例者,胃下垂;胃下垂者,下脘部位的氣機運行不利。肌肉不結實者,胃功能緩慢;肌肉沒有明顯的隆起者,胃功能緊張;肌肉有很多隆起者,胃功能阻塞;胃功能阻塞者,上脘部位的氣機運行不利。(這裡的「䐃」,指的是肘部和膝蓋後面像塊狀的肌肉。)
胃病患者常有腹部脹滿,胃脘部(胃部正中)疼痛,疼痛向上延伸到兩肋,膈肌阻塞不通暢,食物難以下嚥等症狀。
食物難以下嚥,膈肌阻塞不通暢,說明邪氣滯留在胃脘部。
胃寒則手部魚際穴的絡脈青色加深;胃熱則手部魚際穴的絡脈紅色加深。
臉色發紅,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症;兩腳踝以上脈搏跳動有力,也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症,這是胃經的表現。
飲食過量,就會傷及腸胃。
東垣(李東垣)說,胃受損的表現是:不想吃東西,胸腹部脹痛,嘔吐噁心,打嗝泛酸,面色萎黃消瘦,懶惰嗜睡,經常腹瀉。
胃中元氣充足,就能吃得多而不傷身,即使過了飯點也不覺得餓;脾胃都旺盛,就能吃得多而長胖;脾胃都虛弱,就吃不下東西而消瘦,或者少吃東西而長胖,即使長胖了,四肢也沒力氣。
治療胃病的方法,是調節飲食,注意寒暖,保持心情舒暢,從容地等待元氣恢復正常。
胃經氣血充盛則脹滿,氣血虛弱則腹瀉。
足陽明胃經的終點在口和眼,因此胃經病變會出現口眼動作異常,容易驚慌,胡言亂語,面色發黃等症狀,如果上下經脈氣血都衰竭不仁,病情就危重了。
嘔吐大量血液,屬於胃經的病症。
牙齦出血,屬於胃腎虛火。
《丹心》記載,人沒有根本就活不下去,飲食是人的生命之本,因為脾胃屬於土,負責吸收水穀精華,是人體的根本。
《回春》記載,飲食清淡,可以讓人神清氣爽。
《必用》記載:胃實證應該服用平胃散;胃虛證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;不進食應該服用養胃進食湯。(蒼朮、白朮、人參各一錢,陳皮、厚朴、白茯苓、炙甘草各七分,神曲、麥芽各五分,用薑棗湯或蜜丸做成藥丸,用米湯送服,每次二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