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三部九候論篇
《三部九候論》曰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,部各有三候,三候者,有天、有地、有人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(在額兩旁,動應於手,足少陽脈氣之所行也。)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(在鼻孔下兩旁,近於至髎之分,動應於手,足陽明脈氣之所行。)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
(在耳前陷者中,動應於手,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。)中部天,手太陰也;(謂肺脈也。在掌後寸口中,是謂經渠,動應於手。)中部地;手陽明也;(大腸脈也。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,合谷之分,動應於手也。)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(謂心脈也。在掌後銳骨之端,神門之分,動應於手。
)下部天,足厥陰也;(謂肝脈也。在毛際外,羊矢下一寸半陷中,五里之分,臥而取之,動應於手也。女子取太衝,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是也。)下部地,足少陰也;(謂腎脈也。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,太谿之分,動應於手也。)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(謂脾脈也。在魚腹上越筋間,直五里下,箕門之分,寬鞏足單衣,沉取乃得之,而動應於手也。
候胃氣者,當取足跗之上,衝陽之分穴中。)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(足厥陰之脈行其中。)地以候腎,(足少陰脈行其中也。)人以候脾胃之氣。(足太陰脈行其中也。)中部之候奈何?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,(手太陰脈當其處也。)地以候胸中之氣,(手陽明脈當其處也。
經云:腸胃同候,故以候胸中也。)人以候心。(手少陰脈當其處也。)上部以何候之?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,(位在頭角之分,故以候頭角之氣也。)地以候口齒之氣,(位近口齒,故以候之。)人以候耳目之氣。(以位當耳前,脈抵於目外眥,故以候之。
)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三而成天,(詳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。)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而三分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。(以是故應天地之至數。)故神臟五,形臟四,合為九臟。(神臟者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志也。以其皆神氣居之,故云神臟五也。
形臟者,如器外張,虛而不屈,合藏於物,故云形臟也。一頭角,二耳目,三口齒,四胸中也。)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(夭,謂死色,異常之候也。色者神之旗,臟者神之舍,故神去則臟敗矣。臟敗則見異常之色者,死候也。)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。(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。
今脈氣不足,形盛有餘,證不相扶,故危者也。)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(是則形氣不足,脈氣有餘,形瘦脈大,胸中氣多,形臟已傷,故死也。凡如是類,皆形氣不相得也。)形氣相得者生,參伍不調者病。(參,謂參校。伍,謂類伍。參校類伍,而有不調,謂不率其常,則病也。
)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。(失,謂氣候不相類也。相失之候,診凡有七,七診之狀,如下文云。)上、下、左、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。上、下、左、右相失不可數者死。(三部九候,上下左右,凡十八診也。參春者,謂大數而鼓,如參舂杵之上、下也。大則病進。故病甚也。
不可數也,謂一息十至已上了。死。)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死。中部之候相減者死。(中部左、右,凡六診也。上部下部已不相應,中部獨調,故非其久,減於上下,是亦氣衰,皆死者也。減,謂偏少也。)目內陷者死。(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。目內陷者,太陽絕也,故死。
所以言太陽者,太陽主諸陽之氣,故獨言之。)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。(亦謂形氣不相得也。經云: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。蓋不足,未至脫也,脫則大肉去盡,脾主肌肉,肉脫者脾絕矣。九候雖平調,猶必死也。)察九候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。
(相失之候,診凡有七者,此也。然脈見七診,謂參伍不調,隨其獨異,以言其病耳。此言九候之中,有七診之法也。)脫肉身不去者死。(穀氣外衰,則肉脫盡,天真內竭,故身不能行,真谷並衰,死之至矣。去,猶行去也。)九候之脈,皆沉細懸絕者為陰,主冬,故以夜半死。
盛躁喘數者為陽,主夏,故以日中死。(位無常居,物極則反也。乾坤之義,陰極則龍戰於野,陽極則亢龍有悔,是以陰陽極脈,死於夜半日中也。)寒熱病者,以平旦死。(亦物極則變也,平曉木王,木氣為風,故木王之時,寒熱病死。)熱中及熱病者,以日中死。(陽之極也。
)病風者,以日夕死。(卯酉沖也。)病水者,以夜半死。(水王故也。其脈乍疏、乍數、乍遲、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。(辰戌丑未,土寄王之,脾氣內絕,故脈無定,則日乘四季而死也。此詳言諸病死期也矣。)
白話文:
《三部九候論》提到,人體有下部、中部和上部,每一部又各自有三個部位,也就是所謂的三候。這三候,分別象徵天、地、人。
上部的天,指的是兩側額頭的動脈(位於額頭兩側,會隨著脈搏跳動,這是手、足少陽脈氣運行的地方)。上部的地,指的是兩頰的動脈(位於鼻孔下方兩側,接近至髎的位置,會隨著脈搏跳動,這是手、足陽明脈氣運行的地方)。上部的人,指的是耳朵前方的動脈(位於耳朵前面的凹陷處,會隨著脈搏跳動,這是手少陽脈氣運行的地方)。
中部的天,指的是手太陰脈(即肺脈,位於手掌後方的寸口,也就是經渠位置,會隨著脈搏跳動)。中部的地,指的是手陽明脈(即大腸脈,位於拇指和食指骨之間的合谷位置,會隨著脈搏跳動)。中部的人,指的是手少陰脈(即心脈,位於手掌後方尖骨末端的神門位置,會隨著脈搏跳動)。
下部的天,指的是足厥陰脈(即肝脈,位於生殖器外側,羊矢穴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,即五里穴位置,平躺時可以摸到脈搏跳動,女性則是在足大趾根節後方二寸的凹陷處,即太衝穴位置)。下部的地,指的是足少陰脈(即腎脈,位於腳踝後方,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即太溪穴位置,可以摸到脈搏跳動)。下部的人,指的是足太陰脈(即脾脈,位於小腿肚上方,直線連接五里穴下方,箕門穴位置,要將褲管捲高,輕輕按壓才能摸到脈搏跳動)。
要探查胃氣的情況,可以在足背的衝陽穴位置找到脈搏跳動。因此,下部的天用來探查肝臟(足厥陰脈在此運行),地用來探查腎臟(足少陰脈在此運行),人用來探查脾胃之氣(足太陰脈在此運行)。
中部的情況又是如何呢?也有天、地、人之分。天用來探查肺臟(手太陰脈在此運行),地用來探查胸中的氣(手陽明脈在此運行,因為腸胃的脈象也是在同一位置,所以可以探查胸中的氣),人用來探查心臟(手少陰脈在此運行)。
上部的情況又是如何呢?也有天、地、人之分。天用來探查頭部和額頭的氣(位於頭部和額頭,所以可以探查頭部和額頭的氣),地用來探查口腔和牙齒的氣(位置靠近口腔和牙齒,所以可以探查口腔和牙齒的氣),人用來探查耳朵和眼睛的氣(因為位置在耳朵前方,脈象抵達眼眶外緣,所以可以探查耳朵和眼睛的氣)。
三部中,各自有天、地、人之分。三部加起來成為整體的天,三部加起來成為整體的地,三部加起來成為整體的人。三部再分成三部,合起來成為九部,九部分成九野,九野代表九臟(這是對應天地的極數)。所以,神臟有五個(肝臟藏魂、心臟藏神、脾臟藏意、肺臟藏魄、腎臟藏志,因為這些臟器都藏有神氣,所以稱為神臟),形臟有四個(像容器一樣向外擴張,空虛而沒有彈性,可以收藏物質,所以稱為形臟,包括頭部、耳朵和眼睛、口腔和牙齒、胸中)。如果五臟已經衰敗,面色必然枯槁,枯槁就表示死亡。
身體健壯但脈搏細弱,呼吸短促,這種情況很危險(身體和脈象相符,纔算是可以治療的情況。現在脈象和氣血不夠,但身體卻過度強壯,證狀不相符,所以很危險)。身體瘦弱但脈搏粗大,胸部有很多氣,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(這表示身體和氣血都不足,脈象卻過度粗大,身體瘦弱但脈搏粗大,胸部氣多,臟器已經受傷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所有類似的情況,都是身體和氣血不相符的情況)。身體和氣血相符的情況下,病人可以存活,但如果證狀不相符,就會生病(參,指的是比較。伍,指的是類型。比較類型後發現不相符,表示不符合常態,就會生病)。
如果三部九候都失去聯繫,就會導致死亡(失去聯繫,指的是氣候和脈象不相符合。失去聯繫的情況,診斷上有七種,詳細的七種診斷如下)。上部、下部、左部、右部的脈象像舂米一樣快速跳動,病情就很嚴重。上部、下部、左部、右部的脈象失去聯繫,無法計算,就會導致死亡(三部九候,上部、下部、左部、右部,總共有十八種診斷方法。舂米,指的是脈象快速跳動,像舂米杵一樣上下移動。脈象粗大表示病情惡化,所以病情就很嚴重。無法計算,指的是每分鐘心跳超過十次。如果每分鐘心跳超過十次,就會導致死亡)。如果中部的脈象雖然單獨調和,但和其他臟器失去聯繫,就會導致死亡。如果中部的脈象比其他部位少,也會導致死亡(中部左部、右部,總共有六種診斷方法。上部和下部已經失去聯繫,中部雖然單獨調和,但不會持久,脈象比其他部位少,表示氣血衰弱,都會導致死亡。少,指的是脈象偏弱)。如果眼睛向內凹陷,就會導致死亡(太陽脈,起始於眼睛內側。眼睛向內凹陷,表示太陽脈已經消失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之所以提到太陽脈,因為太陽脈主管所有陽氣,所以特別提到)。如果身體肌肉已經消耗殆盡,即使九候的脈象正常,還是會導致死亡(這也表示身體和氣血不相符。經典提到,脈象有餘而身體氣血不足,還是可以生存。不過,氣血不足還不到消耗殆盡的程度。如果身體肌肉已經消耗殆盡,表示脾臟已經失去功能,即使九候的脈象正常,還是會導致死亡)。如果九候中有一個脈象特別弱,或者特別強,或者特別快,或者特別慢,或者特別熱,或者特別冷,或者特別低陷,都會導致疾病(失去聯繫的情況,診斷上有七種。脈象出現七種診斷,表示脈象和證狀不相符,根據脈象和證狀的獨特性,就可以判斷疾病。這表示在九候中,有七種診斷方法)。如果身體肌肉已經消耗殆盡,而且無法行走,就會導致死亡(身體外部的氣血已經消耗殆盡,所以肌肉消耗殆盡。身體內部的真氣也已經消耗殆盡,所以無法行走。真氣和氣血都已經消耗殆盡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去,指的是行走)。
如果九候的脈象都呈現沈細懸絕的情況,表示屬於陰性,主管冬季,所以會在半夜死亡。如果九候的脈象都呈現旺盛躁動的情況,表示屬於陽性,主管夏季,所以會在中午死亡(位置並無固定,物極必反。乾坤的道理,陰極會導致龍戰於野,陽極會導致亢龍有悔,所以陰性和陽性的極限脈象,會在半夜或中午死亡)。如果是寒熱病,會在清晨死亡(物極必反,清晨木氣旺盛,木氣會產生風,所以在木氣旺盛的時候,寒熱病會死亡)。如果是熱病,會在中午死亡(這是陽性的極限)。如果是風病,會在傍晚死亡(卯酉相沖)。如果是水病,會在半夜死亡(水氣旺盛)。如果脈象忽快忽慢,忽急忽緩,會在辰、戌、醜、未這四個時辰死亡(辰、戌、醜、未,代表土氣旺盛,脾氣已經消失,所以脈象不穩定,會在辰、戌、醜、未這四個時辰死亡)。以上就是各種疾病的死亡期限。
2. 經脈別論篇
《經脈別論》曰:人之居處動靜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凡人之驚、恐、恚、勞、動、靜,皆為變也。(變,謂變易常候。)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,(腎主於交,氣合幽冥,故夜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。)淫氣病肺。(夜行腎勞,因而喘息,氣淫不次,則病肺也。)有所墮恐,喘出於肝,(恐生於肝,墮損筋血,因而奔喘,故出於肝也。
)淫氣害脾。(肝木妄淫,害脾土也。)有所驚恐,喘出於肺,(驚則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氣亂胸中,故喘出於肺也。)淫氣傷心。(驚則神越,故氣淫反傷心也。)度水跌僕,喘出於腎與骨,(濕氣通腎,骨,腎主之,故度水跌僕,喘出腎骨矣。跌,謂足跌。僕,謂身倒也。
)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。(氣有強弱,神有壯懦,故殊狀也。)故曰: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骨肉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診法也。(通達性懷,得其情狀,乃為深識,診契物宜也。)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(飽甚胃滿,故汗出於胃。)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
(驚奪心精,神氣浮越,陽內薄之,故其汗出於心也。)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(骨勞氣越,腎復過疲,故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)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(暴役於筋,肝氣罷極,故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)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(搖體勞苦,謂動作施力,非疾走遠行也。動作用力,則穀精四布,脾化水穀,故汗出於脾。
)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(肝養筋,故胃散穀精之氣入於肝,則浸淫滋養於筋絡矣。)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(濁氣,穀氣也。心居胃上,故穀氣歸心,淫溢精微入於脈也。何者?心主脈故。)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(脈氣流運,乃為大經,經氣歸宗,上朝於肺,肺為華蓋,位復居高,治節由之,故受百脈朝會。乃布化精氣,輸於皮毛也。
)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。(腑,謂氣之所聚處也。是調氣海,在兩乳間,名曰膻中也。)腑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。(膻中之布氣者分為三隧:其下者走於氣街,上者走於息道,宗氣留於海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也。如是分化,乃四臟安定,三焦平均,中外上下各得其所。
)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(三世脈法,皆以三寸為關尺之分,故中外高下,氣緒均平,則氣口之脈而成寸也。氣口者,脈之大要會也,百脈盡朝,故以其分決死生也。)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(水飲流下,至於中焦,水化精微,上為雲霧,雲霧散變,乃注於脾也。
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是也。)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(水土合化,上滋肺金,金氣通腎,故調水道,轉註下焦,膀胱稟化,乃為溲矣。下焦如瀆,此之謂也。)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(水精布,經氣行,筋骨成,血氣順,配合四時寒暑,證符五臟陰陽,揆度盈虛,用為常道。)
白話文:
經脈別論篇
人處於不同的環境、狀態和心理,脈象也會隨之變化。 驚恐、憤怒、勞累、運動、休息等,都會導致脈象改變(改變指的是脈象偏離正常情況)。例如,夜間行走會導致喘息,氣息從腎而出,這是因為腎主藏精,氣息與陰暗相通,所以夜行勞累腎氣,就會喘息。 而過度勞累腎氣導致的氣息紊亂,又會傷害肺。 害怕跌倒,則喘息從肝而出,因為恐懼生於肝,損傷筋血,所以會喘息。 肝氣過盛則會傷害脾。 受驚嚇,則喘息從肺而出,因為驚嚇會使心神不安,氣亂胸中,所以喘息從肺而出,而驚嚇導致神氣紊亂,反過來會傷及心。 落水或跌倒,則喘息從腎和骨頭而出,因為濕氣通於腎,骨骼也受腎所主,所以落水跌倒會導致腎和骨骼方面的喘息(跌指腳跌倒,僕指身體倒地)。 此時,勇敢的人氣血運行正常,膽怯的人則會留下病根。 所以說,診斷疾病的方法,要觀察病人的膽怯勇敢程度、骨骼肌肉、皮膚等,就能了解病情,作為診斷的依據(通曉人性,了解病情才能精準診斷)。 飲食過飽則汗出於胃;驚嚇導致精氣受損,則汗出於心;負重遠行,則汗出於腎;快速奔跑或恐懼,則汗出於肝;身體搖晃勞累,則汗出於脾。 食物的精氣進入胃,一部分精氣散布到肝臟,滋養筋脈;食物精氣進入胃,濁氣歸於心臟,精微物質則流布於脈絡,因為心主脈絡。 脈氣流經全身,最終歸於肺,肺再將精氣輸布到皮毛。 皮毛與脈絡相合,精氣運行於腑臟(腑指氣聚集的地方,也就是膻中,位於兩乳之間)。 腑臟精氣充盈,滋養四臟,氣息歸於膻中。 膻中氣息分佈到全身,保持平衡,氣息在寸口處形成脈象,以此判斷生死。 水谷精華進入胃,精氣上輸於脾;脾氣將精微物質上輸於肺,調控水道,下輸膀胱。 水液精氣布散全身,五臟六腑經絡都協調運作,與四時陰陽配合,保持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