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陰陽應象大論篇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(謂變化生成之道也。)萬物之綱紀,(滋生之用也,陽與之正氣以生,陰為之主持以立,故為萬物之綱紀也。)變化之父母,(異類之用也。何者?鷹化為鳩,田鼠化為鴽,腐草化為螢,雀入大水為蛤,雉入大水為蜃,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物也。)生殺之本始,(寒暑之用也。
萬物假陽氣溫而生,因陰氣寒而死,故生殺本始,是陰陽之所運為也。)神明之府也,(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,以神明居其中也。)治病必求於本。(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,在於人身,同相參合,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。)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,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
(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。神農曰: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坤者,陰也。位西南隅,時在六月七月之交,萬物之所盛長也,安謂陰無長之理。乾者,陽也。位戌亥之分,時在九月十月之交,萬物之所收殺也,孰謂陽無殺之理。以是明之,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。)陽化氣,陰成形。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;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。(陰凝上結,則合以成云,陽散下流,則注而為雨,雨從云以施化,故言雨出地,云憑氣以交合,故言云出天。天地之理且然,人身清濁,亦如是也。
)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(氣本乎天者親上,氣本乎地者親下,各從其類也。上竅,謂耳目鼻口。下竅,謂前陰後陰。)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(腠理,謂滲泄之門,故清陽可以發散;五臟為包藏之所,故濁陰可以走之。)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(四肢外動,故清陽實之。
六腑內化,故濁陰歸之。)水為陰,火為陽,(水寒而靜,故為陰。火熱而躁,故為陽。)陽為氣,陰為味。(氣惟散布,故陽為之,味日從形,故陰為之。)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(形食味,故味歸形,氣養形,故形歸氣,精食氣,故氣歸精,化生精,故精歸化。)精食氣,形食味,(氣化則精生,味和則形長,故云食之也。
)化生精,氣生形。(精微之液,惟血化而成,形質之有,資氣行營立,故斯二者各奉生乎。)味傷形,氣傷精,(過其節也。)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(精承化養則食氣,精若化生則不食氣,精血內結,郁為穢腐攻胃,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。女人重身,精化百日,皆傷於味也。
)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(味有質,故下流於便瀉之竅,氣無形,故上出於呼吸之門。)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。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(陽為氣,氣厚者為純陽。陰為味,味厚者為純陰。故味薄者,為陰中之陽,氣薄者,為陽中之陰。)味厚則泄,薄則通。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
白話文:
陰陽應象大論篇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陰陽是天地運作的規律,是萬物化生變化的根本,是萬物生長的綱領,也是萬物生死轉化的源頭,更是神明所居之處。治療疾病一定要追究其根本。所以,積聚陽氣則為天,積聚陰氣則為地;陰氣靜止,陽氣活躍;陽氣生長,陰氣則漸漸增長;陽氣主宰殺伐,陰氣則潛藏。
天地萬物的生殺變化各有其用,神農氏說:天以陽氣使陰氣增長,地以陽氣主宰萬物的殺伐,使陰氣潛藏。大地屬陰,位處西南,時間在六月和七月的交界,萬物在此時茂盛生長,怎能說陰氣沒有增長的道理呢?天空屬陽,位處戌亥(地支戌、亥)交界,時間在九月和十月的交界,萬物在此時收斂枯萎,怎能說陽氣沒有殺伐的道理呢?由此可見,陰氣增長、陽氣主宰殺伐的道理是明確的。陽氣化生氣,陰氣構成形體。寒氣極盛則生熱,熱氣極盛則生寒。寒氣產生濁氣,熱氣產生清氣。清氣在下則導致腹瀉,濁氣在上則導致脹滿。這是陰陽反常,疾病逆行的表現。所以,清氣上升為天,濁氣下降為地;地氣上升形成雲,天氣下降形成雨;雨水來自地氣,雲彩來自天氣。陰氣凝結上升則形成雲,陽氣散佈下降則形成雨;雨水通過雲彩施加變化,所以說雨水來自地氣;雲彩依託氣而交合,所以說雲彩來自天氣。天地之理如此,人體的清濁之氣也是如此。
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排出;清陽之氣散佈於肌膚腠理,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;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水屬陰,火屬陽;陽氣化為氣,陰氣化為味。味道歸於形體,形體歸於氣,氣歸於精,精化生精氣。精氣滋養形體,形體依靠味道滋養;精氣化生精,氣化生形。味道損傷形體,氣損傷精氣;精氣化為氣,氣受味道的損傷。陰氣的味道從下竅排出,陽氣從上竅排出。味道濃厚的屬陰,味道清淡的屬陰中之陽;氣濃厚的屬陽,氣清淡的屬陽中之陰。味道濃厚則瀉,味道清淡則通暢;氣清淡則發散,氣濃厚則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