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8)

1.

盛者,寸口大三倍於人迎,虛者,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足太陰脾引經藥歌:己脾(當)歸縮(砂仁黃)耆防(風益)智仁,代赭(石吳)茱萸赤茯苓,蒼(術)白(術白豆)蔻(甘)草麻(黃飴糖)半夏,元胡(索)白芍縮砂行。(赭,音者,赤色。)

經曰:脾受肝熱邪,多吐逆;受肝冷邪,多飧泄。

又曰: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。

又曰:穀氣通於脾。

又曰:久坐傷肉,勞於脾也。

又曰:精氣並於脾,則畏。

又曰: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。

經曰:濕勝則濡瀉。(濕勝則內攻於脾胃,脾胃受濕,則水穀不分,故大腸傳導而注瀉也。)

又曰: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。

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

又曰:脾實則身重善飢,肉痿足不收行,善瘛,腳下痛。虛則腹滿,腸鳴飧泄,食不化。脾有餘則腹脹,涇溲不利;不足則四肢不用。

《靈樞》曰: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腸鳴腹痛。

又曰:脾藏營,營舍意,脾氣虛則四肢不用,五臟不安,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(注曰:涇,大便也。溲,小便也。)

《難經》曰:外證面黃,善噫,善思,善味,內證當臍有動氣,按之牢苦痛,其病腹脹,滿食不消,體重節痛,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有是者脾也,無是者非也。

經曰: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身熱,脫肉破䐃,真臟見,十月之內死。(注曰:此脾之臟也。期三百日內死。)

又曰: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,發癉腹中熱,煩心目黃。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。

又曰:病在脾,愈在秋,秋不愈,甚於春,春不死,持於夏,起於長夏。(凡病以五臟時日佔病愈甚,極准。錢仲陽深得其理,學者宜究心焉。《綱目》)

又曰:脾病者,愈在庚辛,庚辛不愈,加於甲乙,甲乙不死,持於丙丁,起於戊己。

又曰:脾病者,日昳慧,日出甚,下晡靜。

又曰:脾在志為思,思傷脾,怒勝思。

丹溪曰:思傷脾者,以怒勝之,以喜解之。(五志之火,鬱而成痰,為癲狂;宜以人事制之,所謂五志相勝為治也。婦女思想氣結之證,惟不食困臥如癡,無他病,多向里床坐。蓋脾主思,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。怒屬肝木,怒則木氣升發而衝開脾氣也,故怒勝之。夫醫貴有才,無才則何以應變無窮。)

經曰:臟氣絕,則神見於外。(一士人喜觀書,忘食。一日有紫衣人立於前曰:公不可苦思,思則我死矣。問其何人?曰:我穀神也。於是絕思而食如故矣。)

經曰: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脾苦濕,是有餘,宜白朮。脾欲緩,是不足,宜甘草。以甘補之,人參;以苦瀉之,黃連;脾虛以甘草、大棗之類補之;脾實以枳實瀉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盛大,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,代表脾氣實;如果脈象虛弱,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於人迎脈,則代表脾氣虛。 足太陰脾經的引經藥歌:用當歸、縮砂仁、黃耆、防風、益智仁、代赭石、吳茱萸、赤茯苓、蒼朮、白朮、白豆蔻、甘草、麻黃、飴糖、半夏、元胡索、白芍、縮砂仁等藥材來調理脾經。

經文說:脾臟受到肝臟的熱邪影響,容易出現嘔吐、反胃;受到肝臟的寒邪影響,容易出現消化不良、大便稀溏。

經文又說:甘味入肉,肌肉有病時不宜多食甘味食物。

經文又說:穀物的精氣是通過脾臟來運化的。

經文又說:久坐會損傷肌肉,這也是勞累脾臟的表現。

經文又說:精氣都聚集在脾臟,就會產生恐懼的感覺。

經文又說:如果脾臟受損,要從調節飲食入手,注意飲食的寒溫。

經文說:體內濕氣過重,就會導致腹瀉。(濕氣過重會侵犯脾胃,脾胃受到濕邪困擾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,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引起腹瀉。)

經文又說:脾胃功能好,能夠消化吸收食物,身體就能強健;脾胃功能衰敗,無法消化吸收食物,身體就會衰弱。

經文又說:各種因濕氣引起的腫脹、腹脹等症狀,都與脾臟有關。

經文又說:脾氣實的人,會感到身體沉重,容易感到飢餓,肌肉萎縮,腿腳無力,容易抽搐,腳底疼痛。脾氣虛的人,會感到腹脹,腸鳴,消化不良,大便稀溏。脾氣過盛的人,會腹脹,大小便不暢;脾氣不足的人,則四肢無力。

《靈樞》說:邪氣侵犯脾胃,會導致肌肉疼痛。如果體內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,就會感到發熱、容易飢餓;如果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,就會感到腹部寒冷,腸鳴腹痛。

經文又說:脾臟儲藏營養物質,精神意識依附於此。脾氣虛弱,會導致四肢無力,五臟不安;脾氣過盛,則會腹脹,大小便不暢。(這裡的「涇」指大便,「溲」指小便)

《難經》說:如果外在表現為面色發黃,頻繁打嗝,喜歡思考,對味道敏感;內在表現為肚臍附近有跳動的氣,按壓時會感到堅硬疼痛,同時伴有腹脹、飽食後不消化、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疲憊嗜睡、四肢無力等症狀,就可以判斷是脾臟出了問題。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是脾臟的問題。

經文說:如果出現骨骼乾枯、肌肉凹陷、胸中氣悶、呼吸困難、內臟疼痛牽連到肩頸、身體發熱、肌肉萎縮破損、內臟外露等嚴重症狀,屬於臟腑功能衰竭的表現,會在十個月內死亡。(這裡指脾臟的衰竭,會在三百日內死亡。)

經文又說:如果肝臟的病邪傳到脾臟,這種病被稱為「脾風」,會導致身體發熱、腹中灼熱、煩躁不安、眼睛發黃。脾熱的人,臉色會發黃,而且肌肉會蠕動。

經文又說:脾臟的疾病,在秋季容易好轉。如果在秋季沒有好轉,到春季會更加嚴重。如果在春季沒有死亡,會拖到夏季,在長夏時節會有所好轉。(各種疾病,可以根據五臟所屬時節來判斷病情的好轉或惡化,非常準確。錢仲陽深諳此理,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深入研究。《本草綱目》)

經文又說:脾臟的疾病,在庚辛日(五行屬金,秋季)容易好轉。如果在庚辛日沒有好轉,到甲乙日(五行屬木,春季)會加重。如果在甲乙日沒有死亡,會拖到丙丁日(五行屬火,夏季),在戊己日(五行屬土,長夏)會有所好轉。

經文又說:脾臟有病的人,在午後會感覺比較清醒,早晨會感覺比較嚴重,傍晚會比較平靜。

經文又說:脾臟在情志上對應的是思慮,過度思慮會損傷脾臟,憤怒可以克制思慮。

朱丹溪說:如果過度思慮損傷脾臟,可以用憤怒的情緒來克制,或者用歡快的情緒來疏解。(五種情志的火氣,鬱結而形成痰,會導致癲狂。應該用人事來加以制約,這就是所謂的五志相勝的治療方法。婦女因為思慮過多導致氣機鬱結的症狀,通常表現為不思飲食、困倦嗜睡,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問題,而且大多喜歡面朝內側坐著。這是因為脾主思慮,過度思慮會導致脾氣鬱結而不想吃飯。憤怒屬於肝木,發怒可以使肝氣升發,衝開鬱結的脾氣,所以說憤怒可以克制思慮。一個好醫生必須要有才能,才能夠應對千變萬化的病情。)

經文說:臟腑的精氣耗盡,就會在外部顯現出來。(有一個讀書人喜歡看書,經常廢寢忘食。有一天,有一個穿紫衣的人站在他面前說:您不要過度思慮,如果過度思慮,我就要死了。讀書人問他是誰,紫衣人說:我是穀神。於是讀書人不再思慮,飲食也恢復了正常。)

經文又說:脾臟討厭濕氣,要趕快吃些苦味的東西來燥濕。脾臟喜歡舒緩,要趕快吃些甜味的東西來緩和。脾臟討厭濕氣,屬於有餘,適合用白朮來治療。脾臟喜歡舒緩,屬於不足,適合用甘草來滋補。用甘味來補益脾臟可以用人參,用苦味來瀉脾可以用黃連。脾虛可以用甘草、大棗等來補益,脾實可以用枳實來瀉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