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7)

1.

又曰:脈來堅銳,如鳥之喙,如鳥之距,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曰脾死。

又曰:脾氣盛,則體重肢不舉。

又曰:厥氣客於脾,則夢丘陵大澤,壞屋風雨。

又曰:脾弱病下利白腸垢,大便堅,不更衣,汗出不止,或五液注下五色。(不更衣,不大便也。貴者入廁必更衣,故名。)

又曰:脾脹者善噦,四肢急,體重不能勝之,(噦,苑入聲。)臥不安。

又曰:脾水者,腹大,四肢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

又曰:脾約者,大便堅,小便利,而反不渴。

又曰: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,刺足太陰。

又曰: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死,不可治。

又曰:脾咳之狀,咳則右胠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(劇,音極,增也。)

又曰: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情,四肢不欲動,色薄微黃,不嗜食,診在鼻上,其色黃。(診色,診視也。)

又曰:脾痹者,四肢懈惰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

又曰:脾氣熱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發為肉痿。

帝曰:四時之序,逆從之變異也。然脾脈獨何主?岐伯曰:脾脈者土也。孤臟以灌四旁者也。帝曰:然則脾善惡,可得見之乎?曰:善者不可得見,惡者可見。曰:惡者何如可見?曰:其來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;病在外如鳥之喙者,(喙,音誨,鳥嘴也。)此謂不及;病在中,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,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

又曰:食管,乃胃管上原。

《內景》云:脾長一尺掩太倉。而《靈樞》云:脾長五寸,何不侔也。

《脈經》曰:脾脈急甚,為瘛瘲。(音訟。)微急,為膈滿不食。

又曰:緩甚為痿厥,微緩為風痿,四肢不收。

又曰:大甚為擊僕,微大為痞氣,裹大膿血,在腸胃之外。又曰:心乃脾之母,以炒鹽補之。又曰:脾實以枳實瀉之,如無他證,以黃連瀉之。

又曰:脾主濕,自病則泄瀉多睡,體重倦怠,急以苦燥之。

又曰:實則瀉赤黃,睡不露睛,瀉黃散。

又曰:虛則泄瀉白色,睡則露睛,白朮散。

又曰:肝乘脾,賊邪風勝,瀉而嘔,茯苓半夏湯。

又曰:心乘脾,虛邪壯熱,體重而瀉,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。又曰:肺乘脾,實邪能食,不大便而嘔嗽,煎檳榔大黃湯,下葶藶丸

又曰:腎乘脾,微邪,惡寒而泄,理中丸。又曰:凡脾之得病,必先察其肝心兩臟之虛實,原其所始而療之。蓋肝為脾鬼,心是脾母,肝氣盛則鬼勝,心氣虧則脾之生氣不足,盛者抑之則退,虧者益之則平,故有抑肝益心二藥,診其脈,肝心二臟俱和,是脾自生疾矣,須察本經虛實而治之。(此即貴法)又曰:小甚為寒熱,微小為消癉。

又曰:澀甚為頹癃。(頹,下墜也。)微滑為蟲毒、腸鳴、熱。又曰:滑甚為腸㿉,(㿉,音頹,陰病。)微澀為內㿉,多下膿血也。經曰:是動則舌本強,食則嘔,胃脘痛,腹脹善噫,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,身體皆重,是主脾。(氣音屁。強音降)又曰:所生病者,舌本痛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,寒瘧,溏瘕泄,水閉,黃疸,不能臥,強立股膝內腫厥,(厥,發也。)足大指不用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如果脈象來得堅硬銳利,像鳥的嘴、鳥的爪、屋頂漏水、水流一樣,就表示脾臟已經衰竭死亡。

又說:脾氣旺盛,則身體會感到沉重,四肢無力抬舉。

又說:邪氣侵犯脾臟,就會夢見丘陵、大澤、倒塌的房屋和狂風暴雨。

又說:脾臟虛弱會導致腹瀉,排出帶有白色腸垢的糞便,也可能便秘、無法排便、汗流不止,或五種體液(如鼻涕、口水、眼淚、汗液、尿液)同時流出,且呈現不同顏色。(這裡說的「不更衣」,是指無法大便。因為古代貴族上廁所後必定會更換衣服,所以用「不更衣」來代指無法排便。)

又說:脾臟脹大的人,會頻繁打嗝、四肢緊繃、身體沉重難以承受,躺下也難以安睡。

又說:脾臟積水的人,腹部會腫大、四肢沉重、體內無法產生津液,只會感到氣短、小便困難。

又說:脾臟功能受約束的人,會大便乾硬、小便順暢,反而不會感到口渴。

又說:脾瘧的症狀,會使人感到寒冷、腹痛,發熱時腸鳴、鳴叫後汗出,可以針刺足太陰經的穴位。

又說:腎臟的熱邪傳到脾臟,會轉為虛證,導致痢疾而死亡,這種情況是無法醫治的。

又說:脾咳的症狀,是咳嗽時右側肋下疼痛,隱隱牽引至肩背,嚴重時會無法活動,一動就會加劇咳嗽。

又說:脾風的症狀,會大量出汗、怕風、身體疲倦、四肢不想動、面色淡黃、食慾不振,診斷時觀察鼻樑,其顏色會呈現黃色。

又說:脾痹的症狀,是四肢無力、精神萎靡、咳嗽嘔吐,嚴重時會有胸腔堵塞的感覺。

又說:脾臟有熱,會導致胃部乾燥而口渴,肌肉麻木不仁,進而發展成肌肉萎縮。

黃帝問道:四季的運行有順有逆,而脾臟的脈象又主要代表什麼呢?岐伯回答:脾脈屬於土,是孤立的臟器,用以灌溉四方。黃帝問道:那麼脾臟的好壞,可以看得出來嗎?岐伯回答:好的情況看不出來,壞的情況則可以看出來。黃帝問道:壞的情況要如何看出來呢?岐伯回答:脈象來的時候像水流一樣,表示太過;脈象在皮膚表面,像鳥的嘴一樣,表示不足;病在體內,太過會導致四肢無力,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,這種情況稱為「重強」。

又說:食管,是胃管上端連接的源頭。

《內景》中說:脾臟長一尺,覆蓋著胃。而《靈樞》中說:脾臟長五寸,這兩種說法為何不同呢?

《脈經》中說:脾脈過於急促,會引起抽搐。稍微急促,會感到胸膈飽脹、不想吃東西。

又說:脈象過於緩慢,會導致萎軟無力。稍微緩慢,會導致肢體無力的風病,四肢無法控制。

又說:脈象過於洪大,會導致昏厥跌倒。稍微洪大,會導致腹部痞塞、內部有膿血,存在於腸胃之外。又說:心是脾的母親,可以用炒鹽來補養脾臟。又說:脾臟功能過於旺盛,可以用枳實來瀉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黃連來瀉。

又說:脾臟主導濕氣,如果脾臟自身生病,會導致腹瀉、嗜睡、身體沉重疲倦,應當用苦味的藥物來燥濕。

又說:如果脾臟功能過於旺盛,會排出赤黃色的糞便、睡覺時眼睛無法完全閉合,可以用瀉黃散治療。

又說:如果脾臟虛弱,會排出白色的糞便、睡覺時眼睛張開,可以用白朮散治療。

又說:肝臟侵犯脾臟,導致邪風強盛,會腹瀉嘔吐,可以用茯苓半夏湯治療。

又說:心臟侵犯脾臟,導致虛弱邪氣引起發熱、身體沉重且腹瀉,可以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治療。又說:肺臟侵犯脾臟,導致實邪、能吃東西,但無法大便且嘔吐咳嗽,可以用煎檳榔大黃湯,或者服用葶藶丸來通便。

又說:腎臟侵犯脾臟,導致輕微邪氣、怕冷且腹瀉,可以用理中丸治療。又說:凡是脾臟生病,一定要先觀察肝臟和心臟的虛實情況,探究發病的起因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因為肝臟是脾臟的剋星,心臟是脾臟的母親,肝氣旺盛就會剋制脾臟,心氣虧虛則脾臟的生氣不足。如果過於旺盛,就應該抑制它;如果過於虧虛,就應該補益它,這樣才能達到平衡。所以有抑制肝臟和補益心臟兩種藥物。診察脈象,如果肝臟和心臟的脈象平和,就表示是脾臟自身生病了,必須觀察脾臟的虛實情況來進行治療。(這是非常重要的治療原則)又說:脈象過於微弱,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。稍微微弱,會出現消渴病。

又說:脈象過於澀滯,會導致身體下墜。稍微滑利,會出現蟲毒、腸鳴、發熱。又說:脈象過於滑利,會導致腸道潰瘍。稍微澀滯,會導致體內潰瘍,多有膿血排出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脾臟發病,會導致舌根僵硬、吃東西會嘔吐、胃脘疼痛、腹脹、頻繁打嗝,排便或排氣後就會感到舒緩,身體感到沉重,這是脾臟主導的疾病。(這裡的「氣」指的是放屁。「強」在這裡讀作「降」。)又說:脾臟所引起的疾病,包括舌根疼痛、身體無法移動、無法進食、心煩、心下急痛、寒瘧、腹瀉、小便不暢、黃疸、無法躺臥、強迫站立、大腿內側腫脹麻木、足大拇指無法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