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16)
卷三 (16)
1. 脾
又曰:脾變動為噦。
《靈樞》曰:脾者,主為衛使之回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。黃色小理者脾小,粗理者脾大,揭唇者脾高;唇下者脾下;唇堅者脾堅,唇大而不堅者脾脆;唇上下好者,脾端正;唇偏舉者,脾偏傾也。脾小則臟安,難傷於邪;脾大則苦湊,䏚而痛,不能即行。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;脾下則下加於大腸,臟苦受邪;脾堅則臟安難傷;脾脆則善病消癉;脾端正則和利難傷;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。
又曰:腹為陰,陰中之至陰,脾也。脾為牝臟,牝者,陰也。
《入門》曰:脾為諫議大夫。蓋飲食人之大欲,心所欲食,而脾不能化,則不敢食,故名為諫議也。巳脾土,辰胃土,位居中央,謂之孤臟,其形如馬蹄,內包胃脘象土形也。諸經之氣交歸於中,以營運之氣,意之舍也。
又云:脾為陰臟,位處中焦,主養四臟,故呼吸以受穀氣,以其上有心肺,下有腎肝,故曰在中。
又曰:土寄王於四季,尤王於長夏。(六月也。)相於夏,廢於秋,囚於冬,死於春。其王日戊己;王時食時日昳;(食時,侵晨至食時也。昳,日囚也。)困日壬癸;困時人定夜半;死日甲乙;死時平旦日出,皆本時也。(昳,音耋。)
經曰:脾、胃、大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名曰器。能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。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此至陰之類,通於土氣。
又曰:中央黃色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故病在舌本。
又曰:穀氣通於脾。
又曰:精氣並於脾則畏。
又曰:脾惡濕。
又曰: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。
又曰:久坐傷肉,勞於脾也。
又曰:脾為萬物之母。胃為水穀之海。
帝曰:脾病而四肢不用,何也?岐伯曰: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徑至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也。
帝曰:脾不主時,何也?曰:脾者,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(脾臟者,常著胃土之精也。土者,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不至頭,下不至足,不得主時也。)
帝曰:脾與胃以膜相連耳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,何也?答曰:足太陰者,三陰也。其脈貫胃屬脾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。
又曰:脾俞在背十一椎旁,募在腹傍章門。
又曰: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
又曰:如縞裹栝蔞實者生。
又曰:脾熱病,鼻先赤。
又曰:脾熱病者,先頭重頰痛,煩心欲嘔,身熱,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,腹滿泄,兩頷痛,甲乙甚,戊己大汗,氣逆則甲乙死。刺足太陰、陽明。
又曰:脈來實而盈,數如雞舉足曰脾病。
白話文:
還有人說:脾臟的異常變動會導致打嗝。
《靈樞》中提到:脾臟的功能是運送食物的精華,如同衛兵一樣護衛身體。觀察嘴唇和舌頭的狀況,可以判斷身體的吉凶。嘴唇呈現黃色且紋理細小,表示脾臟較小;紋理粗大,表示脾臟較大;嘴唇向上翹起,表示脾臟位置偏高;嘴唇向下垂,表示脾臟位置偏低;嘴唇緊實,表示脾臟強健;嘴唇肥大但不緊實,表示脾臟虛弱。上下嘴唇都勻稱,表示脾臟位置端正;嘴唇一邊翹起,表示脾臟位置偏斜。脾臟較小,則內臟安穩,不容易受到邪氣侵擾;脾臟較大,則容易感到腹部脹滿、疼痛,難以行走。脾臟位置偏高,則容易牽引到肋骨下方而感到疼痛;脾臟位置偏低,則會壓迫到大腸,內臟容易受到邪氣侵擾;脾臟強健,則內臟安穩不容易受損;脾臟虛弱,則容易患上消渴病(類似糖尿病);脾臟位置端正,則身體和諧順暢不容易受損;脾臟位置偏斜,則容易感到腹脹。
還有人說:腹部屬於陰,而脾臟是陰中之至陰。脾臟是陰性的臟器,陰代表陰柔。
《醫學入門》中提到:脾臟像是進諫的官員。因為飲食是人的基本慾望,當心裡想吃東西,但脾臟無法消化時,人就不敢吃,所以脾臟像是在進諫一樣。脾臟屬土,位於中央,被稱為「孤臟」,形狀像馬蹄,包裹著胃,呈現土的形態。各經脈的氣都匯集於此,以運化氣血,也是意念的居所。
還有人說:脾臟屬於陰性臟器,位於中焦,主要滋養其他四個臟器。呼吸時吸收食物的精氣,因為其上有心肺,下有腎肝,所以說脾臟位於中央。
還有人說:土的特性寄託在四季之中,尤其在長夏(六月)最旺盛。在夏季屬相,在秋季屬廢,在冬季屬囚,在春季屬死。土旺盛的日子是戊日和己日,旺盛的時辰是吃飯的時候到日偏西的時候;土衰弱的日子是壬日和癸日,衰弱的時辰是人定到半夜;土死亡的日子是甲日和乙日,死亡的時辰是早晨太陽剛升起的時候,這些都依據五行的規律。
醫經說:脾、胃、大小腸、三焦、膀胱這些器官,是儲藏食物的倉庫,是營氣的居所,被稱為「器」。它們能將食物消化、轉化,並將廢物排出體外。脾臟的榮華表現在嘴唇周圍,其精氣充盈於肌肉,這些都屬於至陰的範疇,與土氣相通。
還有人說:中央的黃色與脾臟相通,在口開竅,精氣儲藏在脾臟,所以舌根的疾病與脾臟有關。
還有人說:食物的精氣會進入脾臟。
還有人說:精氣與脾氣一起運行時,人會感到畏懼。
還有人說:脾臟不喜歡潮濕。
還有人說:甜味入肉,肌肉生病時不宜多食甜食。
還有人說:久坐會傷害肌肉,這是勞傷脾臟的緣故。
還有人說:脾臟是萬物之母。胃是水穀之海。
皇帝問:脾臟生病時,四肢無力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說:四肢的氣都來自於胃,但不能直接到達,必須通過脾臟的運化,才能供給四肢。現在脾臟生病,不能為胃運送津液,四肢得不到水穀之氣,氣血日漸衰弱,經脈運行不暢,筋骨肌肉都無法獲得滋養,所以會感到無力。
皇帝問:脾臟不主時令,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說:脾臟屬土,主宰中央,會在四個季節分別掌管其他四個臟器各十八天,所以不能單獨主管某一個時令。脾臟總是吸收胃土的精華,土能滋養萬物並效法天地,所以向上不到達頭部,向下不到達足部,因此不能主管時令。
皇帝問:脾臟和胃以膜相連,如何能為胃運送津液呢?回答說:足太陰脾經屬於三陰,它的脈絡貫穿胃,歸屬於脾臟,聯繫著咽喉,所以太陰經能將氣運送到三陽經。各個臟腑通過它們的經脈接受陽明經的氣。
還有人說:脾俞穴在背部第十一椎骨旁邊,脾臟的募穴在腹部側邊的章門穴。
還有人說:黃色應該像絲綢包裹著雄黃,而不是像黃土。
還有人說:像白色絲綢包裹著栝蔞的果實,表示健康。
還有人說:脾臟有熱病時,鼻子會先發紅。
還有人說:脾臟有熱病的人,會先感到頭重、臉頰疼痛、心煩想吐、身體發熱。如果發熱嚴重,會導致腰痛、無法彎腰、腹部脹滿、腹瀉、兩側下頜疼痛。在甲乙日病情會加重,在戊己日會大量出汗,如果氣逆就會在甲乙日死亡。可針刺足太陰經和陽明經。
還有人說:脈搏來時感覺實大且有力,頻率像雞抬腳一樣,表示是脾臟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