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 (15)
卷三 (15)
1. 膽
又曰:膽虛宜仁熟散,膽實宜半夏湯。
又曰:小柴胡湯治寒熱住來,乃少陽經主藥也。水煎,澄清溫服,則能入膽。
《靈樞》曰:膽為足少陽,其終者耳聾,百節皆縱,目罘(音輕,直視如驚貌。)絕系,絕系者一日半死矣。其死也,色先青白,乃死矣。
《脈經》曰:膽絕七日死。何以知之?眉為之傾。
又曰: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,口苦嗌乾為膽水。
補:木通、龍膽草。
瀉:柴胡、青皮。
溫:半夏、川芎、生薑、陳皮。
涼:黃連、竹茹。
引經報使:柴胡本經,川芎上行,青皮下行。
白話文:
膽的虛弱適合用仁熟散來治療,膽的實熱適合用半夏湯來治療。
又說,小柴胡湯可以治療寒熱交替發作的症狀,是少陽經的主要用藥。用水煎煮後,取澄清的藥液溫服,就能讓藥效進入膽經。
《靈樞》說:膽是足少陽經所屬,它的病變終結時會導致耳聾、全身關節鬆弛無力、眼睛直視像受驚一樣。如果眼睛直視不能轉動,就代表病情非常嚴重,大概一天半就會死亡。病人臨死前,臉色會先呈現青白色,然後就會死亡。
《脈經》說:膽氣衰竭,七天就會死亡。要如何得知呢?可以從眉毛下垂來判斷。
又說,腫脹、水腫的病因可以分為十種,如果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的症狀,則屬於膽經的水液停滯。
可以補益膽經的藥物有:木通、龍膽草。
可以瀉膽經實熱的藥物有:柴胡、青皮。
可以溫膽經的藥物有:半夏、川芎、生薑、陳皮。
可以清膽經熱的藥物有:黃連、竹茹。
引導藥物進入膽經的藥物是:柴胡;能使藥性往上走的藥物是川芎;能使藥性往下走的藥物是青皮。
2. 脾
脾者,卑也。在胃之下,裨助胃氣,以化谷也。脾胃屬土,俱從田字;胃居正中,田字亦中;脾處於右,田亦偏右。
經曰:脾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
遺篇《刺法論》曰:脾為諫議之官,知周出焉。
滑氏曰:掩乎太倉。
華元化曰:脾主消磨,養於四旁。
經曰:形如刀鐮,與胃同膜,而附其上之左,俞當十一椎下,聞聲則動,動則磨胃而主運化。其合肉也,其榮唇也,開竅於口。
《難經》曰:脾重二斤三兩,廣扁三寸,長五寸,有散膏半斤,主裹血,溫五臟,主藏意與智。
經曰:足太陰脾經。
又曰:是經多氣少血。
又曰:已時氣血注於脾。
《黃庭經》人身神名曰脾神,常在字魂停。
又曰:脾藏意,意者,記而不忘者也。
《內經》曰:脾在志為思。
又曰:思則氣結。(注云,繫心不散,故氣亦停留而結也。)
皇甫謐曰:思發於脾而成於心,過節則二臟俱傷。
《靈樞》曰:因志而存變謂之思,因思而遠慕謂之慮。
又曰: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。
又曰:心有所憶謂之意。意之所存謂之志。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也。
又曰: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能知五穀矣。
又曰:口唇者,脾之官也,脾病者,唇黃。
岐伯曰:有所擊僕,若醉入房,汗出當風則傷脾。
《難經》曰:飲食勞倦則傷脾。
《入門》曰:脾居中脘一寸二分。上去心三寸六分;下去心三寸六分;中間一寸二分,名曰黃庭。脾居一身之中,故曰黃庭。
經曰:脾者,在天之濕;在地之土;在人為脾;在時為四季;在方為中央;在色為黃;通竅唇口。
經曰:脾脈者,土也。孤臟以灌四旁者也。
又曰:臟真濡於脾臟,肌肉之氣也。心火為母,肺金為子;與胃為腑,克腎水,主養肌肉,若久坐則傷肉。司藏意智。其類土,其畜牛,其卦坤,其性信,其華在唇四白,其谷稷,其蟲蜾,其果棗,其菜葵,其應四時,上為鎮星,其病在肉,其音宮,宮者中也,土位居中,為五行建級也。其數五,其臭香,其聲歌,其氣呼,其液涎,其味甘,外應四肢而色黃。
然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土。
《靈樞》曰:脾應肉,肉睏(睏,分理也。)堅大者胃厚。更脾主濕,然濕則傷脾。風氣勝則病,其病之候,則必面黃,善思善嗜,體重卵痛,四肢不改而怠惰。脾實則肢體重著而不舉,腹脹尿秘而善飢,昏睡身熱而飲水。脾虛則少氣,吐瀉生風,或乳食不消,腫脹腸鳴,四肢無力。
脾絕則臍突唇反,環口黧黑,柔汁發黃。然脾絕者十二日死。平脈則寄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,其脈溫厚,蓋因氣行臟腑之間,故和平不得見其衰乃形焉;賊脈則弦長而緊,與夫面青皆逆;危脈則狀如雞雀啄,止而復來。
經曰:脾主長夏,中央己土,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。
白話文:
脾臟位於胃之下,輔助胃消化食物。脾胃同屬土行,如同田字,胃居中,脾居右。
經書記載:脾是人體的糧倉,五種味道都由此而出。
《刺法論》記載:脾是諫議之官,周全考慮後再決定。
滑伯仁說:脾猶如巨大的糧倉。
華元化說:脾主消化吸收,依靠四旁(周圍臟腑)來滋養。
經書記載:脾臟形狀像刀鐮,與胃相連,位於胃的左上方,在第十一胸椎下,聽到聲音就活動,活動時磨擦胃,主導消化吸收和運輸。脾臟的肌肉與嘴唇相連,開竅於口。
《難經》記載:脾臟重二斤三兩,寬三寸,長五寸,含半斤的脂肪,主裹血,溫暖五臟,主藏意念和智慧。
經書記載:足太陰經脈循行於脾。
又記載:此經脈氣多血少。
又記載:已時(下午一點到三點)氣血聚集於脾。
《黃庭經》記載:人體脾臟的神名為脾神,常駐於字魂(精神)之中。
又記載:脾藏意,意指記憶不忘。
《內經》記載:脾在志為思。
又記載:思慮過度則氣機阻塞。(註:指繫於心,不能散開,所以氣也停滯而阻塞。)
皇甫謐說:思慮發於脾,成於心,過度則脾心俱傷。
《靈樞》記載:因意志而產生變化謂之思,因思慮而向往謂之慮。
又記載:驚恐思慮過度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不安,神志失常。
又記載:心有所記憶謂之意,意之所存謂之志,因思慮而處理事物謂之智。
又記載:脾氣通於口,脾氣調和則能辨別五穀的味道。
又記載:口唇是脾的官竅,脾臟有病,嘴唇會發黃。
岐伯說:受到撞擊,如同醉酒後進入寒冷的房間,出汗後吹到風,都會傷脾。
《難經》記載:飲食過度勞累都會傷脾。
《入門》記載:脾位於中脘穴上一寸二分處。向上距心三寸六分;向下距心三寸六分;中間一寸二分,名曰黃庭。脾位於人體中心,故名黃庭。
經書記載:脾在天上屬濕,在地屬土,在人體屬脾臟,在時間屬四季,在方位屬中央,在顏色屬黃,開竅於口唇。
經書記載:脾脈屬土,是孤臟,滋養周圍臟腑。
又記載:臟腑精氣濡養於脾臟,是肌肉之氣的來源。心火為母,肺金為子;與胃互為表裡,克制腎水,主司養育肌肉,久坐傷肉。主司藏意念和智慧。其類屬土,其畜為牛,其卦為坤,其性為信,其華在唇四白(嘴唇四周),其谷物為稷,其蟲為蜾蠃,其果為棗,其菜為葵,其應四時,在天上為鎮星,其病在肌肉,其音為宮,宮為中央,土位居中,為五行之首。其數為五,其臭為香,其聲為歌,其氣為呼,其液為涎,其味為甘,外應四肢,其色為黃。
但黃色要像硃砂包裹雄黃那樣的光澤,不應像泥土那樣暗淡。
《靈樞》記載:脾應於肉,肌肉堅實肥大者胃厚實。脾主濕,濕邪過盛則傷脾。風邪盛則生病,其病症表現為面黃,善思多慮,喜食肥甘,身體沉重,小腹脹痛,四肢無力而怠惰。脾實則肢體沉重抬舉困難,腹部脹滿,小便不通暢而易飢餓,昏睡,身熱而多飲水。脾虛則氣短,嘔吐泄瀉,或乳食消化不良,腹脹腸鳴,四肢無力。
脾臟衰竭則肚臍突出,嘴唇翻起,圍繞嘴巴發黑,津液發黃。脾臟衰竭者十二日內死亡。正常脈象則在四季末各旺盛十八日,其脈象溫和厚實,這是因為氣血運行於臟腑之間,所以平和,不易見到衰弱的徵象;邪脈則脈象弦長而緊,伴面色青白,皆為逆證;危脈則脈象像雞啄米一樣,時斷時續。
經書記載:脾主長夏,屬中央己土,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