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二 (9)
卷十二 (9)
1. 鼻痔門主方
鼻痔鼻生息肉
硇砂(五分),枯礬(二錢)
研細,每用少許點鼻痔上即消。
驗法,先用麻油掃鼻孔四周,再以白降丹少許,清水調點其痔自落。
又方
明礬(一兩),甘遂(一錢,灰火煨),白降丹(一分或二分),明雄(五分)
共乳細,吹痔上自愈。
又方
明礬(一兩),萆麻仁(七粒),鹽梅(五枚,去核),麝香(一分)
共研成丸如棗核大,綿包塞鼻內自化。
又方,枯礬末和豬脂綿包,塞數日自消。
又方,藕節有毛處燒存性為末,吹之。
腦崩鼻息,甘草四兩煎湯,用有嘴壺貯,以鼻嗅之。
鼻中息肉下垂,冰片點之。
又方,黑牛耳垢敷之。
又方,雄黃塞之,十日自落。
又方,雄雞腎塞之,十日落。
又方
黃連,白蒺藜
煎汁灌鼻中,涕出息落。
鼻漏、鼻孔中長出一塊。
辛夷(去毛),桑白皮(蜜炙,各四兩),梔子(一兩),枳實,桔梗,白芷(各二兩)
共為細末,每服二錢,淡蘿蔔湯調服。
白話文:
鼻痔治療方法
鼻子長息肉的治療方法:
方法一:將硇砂五分、枯礬二錢研磨成細粉,每次取少量點在鼻息肉上即可使其消退。驗方:先用麻油擦拭鼻孔四周,再用少量白降丹,加清水調和後點在息肉上,息肉就會自行脫落。
方法二:將明礬一兩、甘遂一錢(用文火煨)、白降丹一分或二分、明雄五分,研磨成細末,吹入鼻息肉處即可自愈。
方法三:將明礬一兩、萆麻仁七粒、鹽梅五枚(去核)、麝香一分,研磨成棗核大小的丸藥,用棉花包裹塞入鼻中,藥丸會自行溶化。
方法四:將枯礬研成細末,與豬油混合,用棉花包裹後塞入鼻中,數日後即可消退。
方法五:將帶毛的藕節燒成灰燼,研磨成細粉,吹入鼻中。
腦部出血伴隨鼻息肉:用四兩甘草煎水,用有嘴的壺盛裝,用鼻子聞其藥味。
鼻中息肉下垂:用冰片點在息肉上。
方法六:用黑牛的耳垢敷在鼻息肉上。
方法七:用雄黃塞入鼻中,十日後息肉會自行脫落。
方法八:用雄雞的腎塞入鼻中,十日後息肉會脫落。
方法九:將黃連、白蒺藜煎水,灌入鼻中,鼻涕排出後,息肉也會脫落。
治療鼻漏及鼻孔中長出腫塊:將辛夷(去毛)、桑白皮(蜜炙),各四兩,梔子一兩,枳實、桔梗、白芷各二兩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淡蘿蔔湯送服。
2. 鼻淵門主論
馮魯瞻曰:夫鼻為肺竅。經曰:天氣通於肺。若腸胃無痰火積熱,則平常上升,皆清氣也。肺家有病,則鼻不利,如傷熱之不散,或傷寒之久郁成熱,皆能使塞而不利。若平人而多涕,或黃或白,或帶血如膿狀者,皆腎虛所致,不可過用涼藥。(《錦囊》)
又曰:鼻淵者,謂其涕下不止,如淌水泉,故名之也。經曰:是膽移熱於腦。蓋膽脈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入絡於腦。然陽明之脈亦挾鼻,絡目旁,約太陽之脈者也。今因腦熱,則足太陽逆,與陽明之脈俱盛,泊於額中,是以鼻額痠痛,涕下不止矣。
又曰:更有寒邪未盡,虛熱漸熾,是以膿涕結聚,香臭不聞,此名鼻齄。
又曰:更有熱血入面,為寒所拂,是以汙濁凝滯,則成鼻齄。
又曰:腦病有二: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,為寒;若流黃臭水而痛者,為熱。久而不愈,即名腦漏。治當內服清利膽熱,外於囟會、通天二穴灸之。
又曰:鼻流濁涕不止者,名曰鼻淵。乃風熱爍腦而液下滲,或黃或白,或帶血如膿狀,此腎虛之證也。經曰:腦滲為涕。又曰:膽移熱於腦。《原病式》曰:如以火爍金,熱極則反化為水。然究其原,必腎陰虛而不能納氣歸元,故火無所畏,上迫肺金,由是津液之氣不得降下,並於空竅,轉濁為涕,津液為之逆流矣。於是腎肝愈虛,有升無降,有陽無陰,陰虛則病,陰絕則死。
此最宜戒怒以養陽,絕欲以養陰,斷煿炙,遠酒面,以防作熱。然後假之良醫,滋腎清肺為君,開鬱順氣為臣,補陰養血為佐,俾火息金清,降令胥行,氣暢郁分,清竅無壅,陽開陰闔,相依相附,臟腑各司乃職,自慎以培其根,藥餌以治其病,間有可愈者。苟或驕恣不慎,或誤投涼藥,雖倉扁不能使其長生矣。
又曰:久患鼻流濃涕極臭者,即名腦漏。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;陰虛者,麥味地黃湯。
經曰:肺和則能知香臭矣。肺中壅遏不和,故鼻竅窒塞不聞香臭矣。
陳實功曰:鼻淵又名腦漏,總由風寒凝入腦戶,與太陽濕熱交蒸而成。其患鼻流濁涕,或流黃水,點點滴滴,長濕無干,久則頭眩虛暈不已,治以藿香湯主之。如日久虛眩,內服補中益氣湯、六味地黃丸,以滋化源可也。(《正宗》)
陳遠公曰:人有無端鼻流清水,日久則流鼻涕,又久則流黃濁之物,如膿如髓,腥臭難聞,流至十年而死矣。此得之飲酒太過,臨風而臥,風入膽中,膽之酒毒,不能外泄,遂移熱於腦,腦得熱毒之氣,不能久藏,從鼻竅出矣。腦竅通於鼻,而膽氣何以通於腦,酒氣何以入於膽耶?凡善飲者,飲酒必先入膽,膽不能受酒,而能滲酒,酒經膽滲則氣盡解,倘飲多則膽不及滲矣。
膽不及滲,則不勝酒,既不及化酒,則火毒存於中,人臥則膽氣不行,又加寒風之吹,膽更不舒矣。膽木最惡者,寒風也,內寒相侵則內熱益甚,膽屬陽,頭亦屬陽,膽熱不能久藏膽中,必移熱上走於頭矣。腦在頭中,頭無藏熱之處,必遇穴即入,況膽腦原相通者乎。腦之穴大過於膽,遂安居而不還於膽矣。
及居腦,久動則思遷,又尋竅而出,乃順趨於鼻矣。火毒淺則涕清,深則涕濁,愈久愈流愈重,後則涕無可流,並腦髓盡出,欲不死不可得矣。治法:治其腦而仍治其膽者,探源之治也。用取淵湯:辛夷二錢,當歸、黑山梔各三錢,柴胡、貝母各一錢,元參一兩,水煎服。二劑涕減,三劑全愈。
(辛夷入膽,引當歸以補腦之氣,引元參以解腦之火,加柴、梔舒膽之郁,則膽不來助火,自受補氣之益也。不止鼻之涕者,清腦中之火,益腦中之氣,正所以止之也。蓋鼻原無涕,遏上游出涕之源,何必又截下流之水乎!或疑當歸過於多用,不知腦髓盡出,若不大補,則腦氣不生。辛夷耗散之物,非可常用,故乘其引導,大用當歸補腦滲精,不必日後再用。
倘日後減去辛夷,即重用當歸無益矣。此用藥先後之機也。人疑當歸不可多用,不過嫌其性滑,有妨於脾耳。誰知腦髓直流之人,必髓不能化精者也。精不化則必少矣,精少則不能分布於大腸,大腸必有乾燥之苦,然則以當歸潤之,正其所喜,何患之有耶!)
又曰:人有鼻流清涕,經年不愈,人以為內熱成腦漏也,誰知肺氣虛寒乎?夫腦漏,即鼻淵也。有寒熱二證,不獨膽熱而成之也。何以別之?蓋鼻涕濁而臭者,熱也;清而不臭者,寒也。熱屬實,寒屬虛,今流清涕而不臭,正虛寒也。熱宜清涼之藥,寒宜溫和之劑,若概用散而不用補,則損肺氣而肺益寒,愈流清涕矣。
用溫肺止流丹:人參、荊芥、細辛各五分,訶子、甘草各一錢,桔梗三錢,水煎,調石首魚腦骨五錢,煅末服,一劑即止。(此方氣味溫和,自能暖肺,性又帶散祛邪,故奏功如神。或謂石首魚腦骨古人以治內熱之鼻淵,疑石首魚腦骨為物,何以用治寒證鼻淵耶?恐鼻淵皆屬熱,而非寒乎?不知鼻淵有寒熱二證,而石首魚腦骨皆兼治之。
但熱病之涕通於腦,寒證之涕出於肺,所用之藥皆入肺,無非溫和之味,肺既寒涼,得溫和自解,又得石首魚腦骨,截腦中之路,則腦氣不下陷,肺氣更閉矣,所以一劑止流也。)
又曰:人有鼻塞不通,濁涕稠黏已經數年,人以為鼻淵,火結於腦也,誰知乃肺之鬱火不宣,而非鼻淵也。夫郁證五臟皆有,不獨肺能郁也。《內經》曰:諸氣憤郁,皆屬於肺。肺鬱則氣不通也。《難經》曰:肺熱甚則出涕。肺本清虛之府,最惡熱也。肺熱則氣必粗,液必上拂,而結為涕,熱甚則涕黃,熱極則涕濁,則濁之物,豈容於清虛之府,必從鼻之門戶出矣。
用加味逍遙散:柴胡、白朮、白茯苓各二錢,桔梗、白芍、當歸各三錢,黃芩、半夏、白芷、甘草各一錢,陳皮五分,水煎服。二劑輕,八劑全愈。(此治肝鬱之方,何以治肺郁亦效?不知此方善治五郁,非獨治肝一經已也。又佐以桔梗散肺之邪,黃芩瀉肺之熱,且引眾味入肺,何郁之不宣乎?故塞通濁化也。
)
李東垣曰:鼻塞不聞香臭者,俗謂肺寒,而用解利辛溫之藥不效,殊不知多因肺經素有火邪,故遇寒便塞也。治當清肺降火為主,佐以通氣之劑。如原無鼻塞舊症,但一時偶感風寒,而致窒塞聲重,或流清涕者,自作風寒治之。然氣虛之人,氣弱不能上升,則鼻塞滯,所謂九竅不通,腸胃之所生也,多服補中益氣湯自通。
朱丹溪曰:肺開竅於鼻,陽明胃脈亦挾鼻上行,腦為元神之府,鼻為命門之竅,人之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,則頭為之傾,九竅為之不利。經曰:天氣通於肺。若腸胃無痰火積熱,則平常之升,皆清氣也。故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氣血皆上升於面而走空竅,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。
謂陽氣、宗氣者,皆胃中生髮之氣也。若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,則生髮之氣弱,而營運之氣不能上升,乃邪塞空竅,故鼻不利,而不聞香臭也。治法宜養胃實營氣,陽氣、宗氣上升則通矣。然《難經》云:心主五臭,肺主諸氣。鼻者,肺竅也,反聞香臭者,何也?蓋以竅言之,肺也;以用言之,心也。
若因衛氣失守,寒邪客於頭,而鼻亦受之,不能為用,是以不聞香臭矣。經曰: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鼻為之不利也。視聽明而清涼,香臭辨而溫暖,治法宜先散寒邪,後補胃氣,使心肺之氣得以交通,則鼻利而香臭聞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