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-靈樞》~
1. 大惑論第八十
黃帝問於歧伯曰:余嘗上於清冷之台,中階而顧,匍匐而前,則惑。余私異之,竊內怪之,獨瞑獨視,安心定氣,久而不解。獨博獨眩,披髮長跪,俛而視之,後久之不已也。卒然自上,何氣使然?歧伯對曰:五藏六府之精氣,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。精之窠為眼,骨之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眼,血之精為絡其窠,氣之精為白眼,肌肉之精為約束,裹擷筋骨血氣之精,而與脈并為系。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。故邪中於項,因逢其身之虛,其入深,則隨眼系以入于腦。入于腦則腦轉,腦轉則引目系急。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。邪其精,其精所中不相比也,則精散。精散則視歧,視歧見兩物。目者,五藏六府之精也,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,神氣之所生也。故神勞則魂魄散,志意亂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,白眼赤脈法於陽也。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。目者,心使也。心者,神之舍也,故神精亂而不轉。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,散不相得,故曰惑也。
黃帝曰:余疑其然。余每之東苑,未曾不惑,去之則復,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?何其異也?歧伯曰:不然也。心有所喜,神有所惡,卒然相惑,則精氣亂,視誤,故惑,神移乃復。是故間者為迷,甚者為惑。
黃帝曰:人之善忘者,何氣使然?歧伯曰: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肺虛。虛則營衛留於下,久之不以時上,故善忘也。
黃帝曰: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,何氣使然?歧伯曰:精氣并於脾,熱氣留於胃,胃熱則消穀,穀消故善飢。胃氣逆上,則胃脘寒,故不嗜食也。
黃帝曰:病而不得臥者,何氣使然?歧伯曰:衛氣不得入于陰,常留於陽。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蹻盛,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矣。
黃帝曰:病目而不得視者,何氣使然?歧伯曰:衛氣留於陰,不得行於陽,留於陰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陰蹻滿,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,故目閉也。
黃帝曰:人之多臥者,何氣使然?歧伯曰: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,而分肉不解焉。腸胃大則衛氣留久;皮膚濕則分肉不解,其行遲。夫衛氣者,晝日常行於陽,夜行於陰,故陽氣盡則臥,陰氣盡則寤。故腸胃大,則衛氣行留久;皮膚濕,分肉不解,則行遲。留於陰也久,其氣不清,則欲瞑,故多臥矣。其腸胃小,皮膚滑以緩,分肉解利,衛氣之留於陽也久,故少瞑焉。
黃帝曰:其非常經也,卒然多臥者,何氣使然?歧伯曰:邪氣留於上焦,上焦閉而不通,已食若飲湯,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,故卒然多臥焉。
黃帝曰:善。治此諸邪,奈何?歧伯曰:先其藏府,誅其小過,後調其氣,盛者寫之,虛者補之,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,定乃取之。
白話文:
大惑論第八十
黃帝問岐伯說:「我曾登上清冷高臺,走到臺階中間回頭看,再匍匐前進時,突然感到眩暈。我暗自覺得奇怪,閉眼靜心調息後仍無法緩解,甚至頭暈目眩,於是披散頭髮跪坐低頭觀察,很久都沒改善。這種現象突然發生,是什麼氣機造成的?」
岐伯回答:「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,形成視覺功能。眼的結構中,骨之精形成瞳孔,筋之精形成黑睛,血之精形成血絡,氣之精形成白睛,肌肉之精約束包裹這些組織,與經脈相連並上通於腦,後出於頸項。若邪氣侵襲頸項,趁人體虛弱時深入,會沿目系入腦導致頭暈,牽引目系緊繃而眩暈。若邪氣乾擾精氣協調,會使視覺分散,出現複視現象。」
「眼睛匯聚五臟六腑精氣,是營衛魂魄運行的通道,也是神氣所生之處。所以精神疲勞會導致魂魄渙散、意志紊亂。瞳孔和黑睛屬陰,白睛和血絡屬陽,陰陽調和才能視物清明。眼睛受心神支配,心是神的居所,若精神錯亂,突然見到異常景象,魂魄失調就會產生眩惑。」
黃帝說:「我仍有疑問。每次去東苑都會眩暈,離開就好,難道是東苑特別耗神嗎?」岐伯解釋:「這是因為心中有所喜好而精神卻產生排斥,突然衝突導致精氣紊亂、視覺錯位,待心神平復即會恢復。輕微稱為迷惘,嚴重就是眩惑。」
黃帝問:「人容易健忘是什麼原因?」岐伯答:「上焦氣虛,下焦氣滯,腸胃充實而心肺虛弱,營衛之氣滯留下焦不能按時上行,所以健忘。」
問:「容易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呢?」答:「精氣聚於脾,胃中熱氣留滯,胃熱加速消化故易飢,但胃氣上逆使胃脘寒涼,所以食慾不振。」
問:「生病時失眠呢?」答:「衛氣不能入陰分而滯留陽分,陽氣過盛使陽蹻脈亢奮,陰氣不足導致無法入睡。」
問:「生病時睜不開眼呢?」答:「衛氣滯留陰分不能行於陽分,陰氣過盛使陰蹻脈充盈,陽氣虛弱所以閉目難睜。」
問:「嗜睡是什麼原因?」答:「這類人腸胃寬大、皮膚濕膩肌肉鬆弛。腸胃大則衛氣滯留時間長,皮膚濕滯使氣血運行遲緩。衛氣夜間應行於陰分,若滯留過久則昏沈嗜睡。反之腸胃小、皮膚滑利者衛氣行於陽分時間長,睡眠就少。」
問:「突然異常嗜睡呢?」答:「邪氣阻滯上焦,進食飲水後衛氣久留陰分不運行,所以突然嗜睡。」
黃帝說:「該如何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先診察臟腑,消除輕微病變,再調理氣機——實證瀉之,虛證補之。必須先明確患者身心狀態,確診後才能施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