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宜真

《外科集驗方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五發癰疽論

夫五發癰疽者,謂發背、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是也。人之一身血氣,周流而無間,稍有壅聚,莫不隨所至而發焉,又豈特五者哉。俗以癌痼瘭附於癰疽之列,以是為五發,豈知瘭與痼癌,不過癰疽之一物,古書僅有所謂瘭疽,則瘭亦同出而異名也。若癌與痼前所未聞,合是為五發其可乎。

夫發背者,乃五臟風熱,六腑邪毒,灌於筋骨之間,發於經絡之內,營衛虛損,氣血衰殘所致也。其初發如粟米大,最不可輕忽,後必大發也。若初起紅腫高起者,後必不為害,故曰外形如粟,中可容谷;外貌如錢,里可著拳。如惡毒深,管寸長深滿,膿血膠黏,用藥可痊。

若膿臭穢無絲,此血敗氣衰,陽絕陰盛,必難療理。治法初起或陰塌不起,便可用艾多灸,或隔蒜灸之。如痛灸至癢,如癢灸至痛,此最妙法也。若疽瘡已成,亦可用火針烙開瘡口,則易治也。夫瘡高起為癰則易治,平陷為疽則難治。癰疽形證已具前總論中,茲不復論。至如發腦、發眉、髮鬢、發須、發頤,雖地位不同,然皆由內臟伏陽結滯,邪毒上壅,隨其經絡地分而發也。其諸發癰起,皆宜宣散熱毒,要須看人元氣虛實而治之,庶不誤矣。

若元氣實者,亦可用大黃之劑,泄去毒氣,或用漏蘆、五香、連翹之類皆可。若元氣虛弱,即用內托、十宣之類補之。亦有陰瘡寒塌不起,雖云用灸,然亦不可服寒涼之劑,亦宜以暖藥溫之。全在活法,不可執一也。其敷貼洗藥,具方於下,隨證用焉。

白話文:

五發癰疽論

所謂五發癰疽,指的是發背、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。人體的血氣循環暢通無阻,一旦稍有阻塞,便會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,又豈止這五種呢?民間常將癌、痼、瘭列入癰疽之列,認為是五發,卻不知瘭、痼、癌不過是癰疽的不同表現形式,古書僅記載瘭疽,可見瘭也是癰疽的不同名稱。癌和痼在古代則未曾聽聞,將其列入五發之中,合適嗎?

發背,是五臟風熱、六腑邪毒入侵筋骨經絡,以及營衛虛損、氣血衰弱所引起的。初期腫塊如粟米般大小,千萬不可輕忽,之後必然會擴大。如果初期紅腫高起,則預後較好,故有「外形如粟,中可容谷;外貌如錢,里可著拳」的說法。即使毒邪深入,長達寸許,膿血黏稠,只要用藥得當,也能痊癒。

如果膿液臭穢無絲,則表示氣血衰敗,陽氣衰竭,陰氣盛極,則難以治療。治療方法:初期腫塊低陷或不顯著,可用艾灸,或隔著蒜頭灸。灸至疼痛轉為瘙癢,或瘙癢轉為疼痛,這是最佳的灸法。如果癰疽已成,也可使用火針燒灼瘡口,則更容易治療。瘡瘍高起者為癰,較易治療;平陷者為疽,較難治療。癰疽的症狀已在前文總論中闡述,在此不再贅述。

至於發腦、發眉、髮鬢、發須、發頤,雖然位置不同,但都是由於內臟陽氣鬱結,邪毒上壅,沿著經絡循行路線而發病。各種癰疽的發生,都應該宣散熱毒,必須根據患者元氣虛實而施治,才能避免誤治。

如果元氣充實,可用大黃類瀉下藥物排出毒氣,或用漏蘆、五香、連翹等藥物。如果元氣虛弱,則需使用補益氣血的藥物,如補氣藥或針刺十宣穴等。有些陰寒瘡瘍低陷不起,雖然可用灸法治療,但不可服用寒涼藥物,應以溫熱藥物溫煦之。治療方法需靈活運用,不可拘泥於一種方法。至於敷貼和洗藥的具體方劑,列於下文,可根據病情選用。

2. 五發癰疽通治方

漏蘆湯,

治一切惡瘡毒腫,丹瘤瘰癧,疔腫魚臍,五發癰疽。初覺一二日,便如傷寒頭痛煩渴,拘急惡寒,肢體疼痛,四肢沉重,恍惚悶亂,坐臥不寧,皮膚壯熱,大便閉澀,小便赤黃。並皆服之。娠婦莫服。

漏蘆,白蘞,黃芩(去黑心),麻黃(去節),枳實(去穰,麩炒),升麻,芍藥,甘草(炙)朴硝(以上各一兩),大黃(二兩)

上除硝外,余㕮咀,與硝同和勻,每服三錢,氣實人五錢,水一盞半,文武火煎七沸去渣,空心熱服。

五香連翹湯,

治諸瘡腫,初覺一二日便厥逆,喉咽塞,發寒熱。

乳香,木通,大黃(各一錢半),連翹,沉香,木香,獨活,桑寄生,丁香,射干,升麻麝香(另研,一錢),甘草(炙,各一錢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
托裡護心散,

治諸疔腫發背,曾經汗下,毒氣攻心,迷悶嘔吐而痛,可服二三服。

乳香(明淨者,一兩),真綠豆粉(四兩)

上研細和勻,每服三錢,不拘時甘草湯調服。

神仙黃礬丸,

此藥不問老幼,皆可服之,服至一兩以上,無不作效,最止疼痛,不動臟腑,活人不可勝數,委是神效。

白礬(一兩,要明亮好者,研),黃蠟(半兩,要黃色好者,熔開,一方用七錢)

上和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丸,漸加至三十丸,熱水或溫酒送下。如未破則內消,已破即便合,如服金石發動致疾,更用白礬末一二匙頭,以溫酒調下,亦三五服見效。有人遍身生瘡,狀如蛇頭,服此亦效。諸方俱稱奇效,但一日之中服近百粒則方有力,此藥能防毒氣內攻,蓋能護膜也,切不可欺其淺近。余始終服半斤,瘡愈後服之尤佳。

一方治蛇咬,只熔化白礬,乘熱滴傷處,痛即止,毒氣即趕出,立見效驗,要知白礬大能解毒也。

千金托裡散,

治一切瘡腫發背疔瘡。

黃耆(一兩半),厚朴,防風,桔梗(各二兩),連翹(二兩二錢),木香,沒藥(各三錢),乳香(二錢),當歸(半兩),川芎,白芷,芍藥,官桂,人參,甘草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酒一大盞,煎三二沸和渣溫服。

十六味流氣飲,

治無名惡瘡癰疽等證。

川芎,當歸,芍藥,防風,人參,木香,黃耆,官桂,桔梗,白芷,檳榔,厚朴,烏藥紫蘇,枳殼,甘草(各一錢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遠服。

內托羌活湯,

治尻臀生癰,堅硬腫痛大作。

羌活,黃柏(酒製,各三錢),防風,當歸尾,藁本,連翹,蒼朮,陳皮,甘草(炙,各二錢),肉桂(三分),黃耆(二錢半)

上作一服,水一盅酒半盅,煎至八分,食前服。

清心內固金粉散,

(又名金花散)

辰砂(另研),白茯苓(去皮),人參(去蘆,各三分),甘草(三分),綠豆粉(四兩,研)雄黃(一分,研),白豆蔻仁(半兩),朴硝(半兩,另研),腦子,麝香(並研,各一分)

白話文:

五發癰疽通治方

漏蘆湯

治療各種惡性瘡毒腫痛,丹毒、瘰癧、疔腫、魚鱗狀癰疽等。初期發病一兩天,症狀類似傷寒,伴隨頭痛、煩渴、肌肉拘緊、惡寒、肢體疼痛、四肢沉重、神志恍惚、坐臥不安、皮膚發熱、大便秘結、小便黃赤等。所有這些症狀皆可服用此方。孕婦禁用。

藥方:漏蘆、白蘞、黃芩(去黑心)、麻黃(去節)、枳實(去瓤,麩炒)、升麻、芍藥、甘草(炙)、朴硝(以上各一兩),大黃(二兩)

用法:除了朴硝之外,其餘藥材研磨成粗末,再與朴硝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三錢,體質強壯者可服用五錢,加水一盞半,文火武火煎煮七沸,去渣,空腹熱服。

五香連翹湯

治療各種瘡腫,初期發病一兩天即出現厥逆(肢體厥冷)、喉嚨阻塞、發冷發熱等症狀。

藥方:乳香、木通、大黃(各一錢半)、連翹、沉香、木香、獨活、桑寄生、丁香、射干、升麻、麝香(另研,一錢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

用法:以上藥材為一次服用量,加水二盅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用。

托裡護心散

治療各種疔腫、發背等症,已服用過汗藥,毒氣侵犯心臟,出現昏迷、嘔吐、疼痛等症狀時,可服用二至三劑。

藥方:乳香(精製者,一兩),真綠豆粉(四兩)

用法:研磨細粉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,不拘時用甘草湯送服。

神仙黃礬丸

此藥不分老幼皆可服用,服用一兩以上即可見效,最善於止痛,不傷及臟腑,救活無數人,確實是神效藥物。

藥方:白礬(一兩,需明亮潔淨者,研磨)、黃蠟(半兩,需黃色潔淨者,熔化,一方用七錢)

用法: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十丸,逐漸增加至三十丸,熱水或溫酒送服。若瘡腫未潰破則內消,已潰破則能促進癒合。若服用後出現金石藥物引起的反應,可用白礬末一二匙,溫酒送服,三五次即可見效。有人全身長瘡,狀如蛇頭,服用此藥亦有效。諸方皆稱奇效,但一日服用近百丸藥效最佳,此藥能防止毒氣內侵,能保護肌膜,切不可因其簡單而輕忽。服用者曾連續服用半斤,瘡癒後服用效果更佳。

另附一方:治療蛇咬傷,只需將白礬熔化,趁熱滴在傷口上,疼痛即止,毒氣即被排出,立刻見效,可見白礬確實有極強的解毒功效。

千金托裡散

治療各種瘡腫、發背、疔瘡等。

藥方:黃耆(一兩半)、厚朴、防風、桔梗(各二兩)、連翹(二兩二錢)、木香、沒藥(各三錢)、乳香(二錢)、當歸(半兩)、川芎、白芷、芍藥、官桂、人參、甘草(各一兩)

用法: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酒一大盞,煎煮三沸,和渣溫服。

十六味流氣飲

治療無名惡瘡、癰疽等症。

藥方: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防風、人參、木香、黃耆、官桂、桔梗、白芷、檳榔、厚朴、烏藥、紫蘇、枳殼、甘草(各一錢)

用法:以上藥材為一次服用量,加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飯後服用。

內托羌活湯

治療臀部生癰,堅硬腫痛劇烈。

藥方:羌活、黃柏(酒製,各三錢)、防風、當歸尾、藁本、連翹、蒼朮、陳皮、甘草(炙,各二錢)、肉桂(三分)、黃耆(二錢半)

用法:以上藥材為一次服用量,加水一盅酒半盅,煎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

清心內固金粉散(又名金花散)

藥方:辰砂(另研)、白茯苓(去皮)、人參(去蘆,各三分)、甘草(三分)、綠豆粉(四兩,研)、雄黃(一分,研)、白豆蔻仁(半兩)、朴硝(半兩,另研)、腦子、麝香(並研,各一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