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7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7)

1. 虛勞

其證百節煩疼,腰痠腳軟,或胸悶短氣,心煩不安,或耳鳴目眩,咳嗽寒熱,或盜汗遺精,白濁飧泄,或食少無味,不作肌膚,或睡中驚悸,午後發熱,或怠倦無力,四肢不收,或虛火上攻,面赤喘急,此皆虛損之症,有一症見,即當因其病而藥之可也。但視其症之不大,茶飯可餐,起居可動,作為可施,自以為生,孰知其後臥床不起,去死不遠,若欲收救,不可得也。(《醫林繩墨》)

咳嗽痰喘不絕聲者,急則治其標也。陰虛火動而微嗽者,緩則治其本也。陰虛發熱,嗽血大便結者,此虛火盛也。咳嗽吐血,喘急不能食者,脾肺虛損也。痰嗽喘熱而泄瀉者,此脾憊也。痰嗽喘熱而痢疾者,脾腎俱憊也。痰嗽喘熱,脾虛飽悶發腫者,難治也。(《回春》)

日晡頭痛眩暈,陰血虛也。頭暈頭痛,或痰喘氣促,腎虛不納氣也。自汗內熱口乾,胃氣虛也。盜汗內熱口乾,陰血虛也。莖痛而便不利,精內竭也。愈痛則愈欲便,愈便則愈痛,精復竭也。食少體倦,口乾飲熱,小便黃短,脾肺虛熱也。發熱飲熱,大便秘,內熱也。發熱飲冷,便秘,內熱澀滯,肝熱也。

飲食少思,胃氣虛也。飲食不化,脾氣虛也。勞役而小便黃,元氣下陷也。體倦頭痛眩暈,中氣虛也。四肢逆冷,腎氣虛寒也。面目赤色,煩熱作渴,脈大而虛,血脫髮燥也。善思體痛,無寐盜汗,肝脾血虛也。寢寐而出汗,腎氣也。平人飲食出汗,是食反助其胃火也。平人飲食,額上蒸大汗如雨,此名蒸籠頭。

睡覺飽而出汗,宿食也。胸滿多痰,脾氣虛也。晡熱多痰,腎虧津液泛上也。忿怒胸痞,脾氣滯也。倦怠胸痞,中氣虛也。倦怠寒熱往來,肝脾氣虛也。口苦寒熱往來,肝火血虛也。內熱晡熱,或寒熱往來,陰血虛也。畏寒,或寒熱往來,肝氣滯也。婦人勞怒,夜發熱,或譫語,或經適行,熱在血分。

怔忡驚悸,心血虛也。思慮怔忡,驚悸便勤,內有痰也。(《醫彀》)

虛損兩顴紅赤或唇紅者,陰虛於下,逼陽於上也。仲景曰:其面戴陽者,下虛故也。虛而多渴者,腎水不足,引水自救也。喑唾聲不出者,由腎氣之竭,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,經曰,內奪而厥,則為喑俳,此腎虛也。虛而喘急者,陰虛肺格,氣無所歸也。喉乾嚥痛者,真水下虧,虛火上浮也。

不眠恍惚者,血不養心,神不能藏也。時多煩躁者,陽中無陰,柔不濟剛也。易生嗔怒,或筋急痠痛者,水虧木燥,肝失所資也。飲食不甘,肌肉漸消者,脾元失守,化機日敗也。心下跳動,怔忡不寧者,氣不歸精也。經曰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

盜汗不止者,有火則陰不能守,無火則陽不能固也。虛而多痰,或如清水,或多白沫者,此水泛為痰,脾虛不能制水也。骨痛如折者,腎主骨,真陰敗竭也。腰脅痛者,肝腎虛也。膝以下冷者、命門衰絕,火不歸源也。小水黃澀淋瀝者,真陰虧竭,氣不化水也。足心如烙者,虛火爍陰,湧泉涸竭也。

白話文:

身體虛弱的病症,會有全身關節痠痛,腰痠腿軟,或者胸悶氣短,心煩意亂,或者耳鳴眼花,咳嗽發冷發熱,或者盜汗遺精,小便渾濁,大便不成形,或者食慾不佳,吃不下東西,導致身體消瘦,或者睡覺時容易驚醒,下午容易發熱,或者疲倦無力,四肢無力,或者虛火上炎,臉紅氣喘,這些都是虛弱的症狀。只要出現其中一種,就應該根據病情用藥治療。但如果覺得症狀不嚴重,還能吃飯,能活動,還能做事情,就以為自己沒事,但卻不知道之後會臥床不起,離死亡不遠了,那時再想救治,就來不及了。《醫林繩墨》說的。

咳嗽痰多、氣喘不停,這種緊急情況要先處理表面症狀。如果因為陰虛火旺而輕微咳嗽,就要慢慢調理根本原因。陰虛發熱,咳嗽帶血,大便乾結,這是虛火旺盛。咳嗽吐血,氣喘急促,吃不下東西,這是脾肺虛弱。咳嗽痰多、氣喘發熱,還拉肚子,這是脾虛。咳嗽痰多、氣喘發熱,還拉痢疾,這是脾腎都虛弱。咳嗽痰多、氣喘發熱,脾虛腹脹腫大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《回春》說的。

下午頭痛頭暈,是陰血虛。頭暈頭痛,或者痰多氣喘,呼吸急促,是腎虛不能納氣。白天出汗、體內發熱、口乾,是胃氣虛。晚上盜汗、體內發熱、口乾,是陰血虛。陰莖疼痛,小便不順暢,是精液耗盡。越痛就越想小便,越小便就越痛,這是精液再次耗盡。食慾不佳、身體疲倦、口乾想喝熱水、小便黃且量少,是脾肺虛熱。發熱想喝熱水,大便乾燥,是體內有熱。發熱想喝冷水,大便乾燥,是體內有熱且不通暢,這是肝熱。

食慾不佳,不想吃飯,是胃氣虛。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,是脾氣虛。勞累後小便發黃,是元氣下陷。身體疲倦、頭痛頭暈,是中氣虛。四肢冰冷,是腎氣虛寒。臉色發紅,煩躁口渴,脈象大且虛,是失血導致身體乾燥。喜歡思考、身體疼痛、睡不著覺、盜汗,是肝脾血虛。睡覺時出汗,是腎氣虛。正常人吃飯時出汗,是飲食助長胃火。正常人吃飯時,額頭像下雨一樣出很多汗,這叫做蒸籠頭。

睡覺飽了出汗,是積食導致。胸悶痰多,是脾氣虛。下午發熱、痰多,是腎虧導致津液上泛。生氣後胸悶,是脾氣不暢。疲倦胸悶,是中氣虛。疲倦發冷發熱,是肝脾氣虛。口苦發冷發熱,是肝火血虛。體內發熱、下午發熱,或者發冷發熱,是陰血虛。怕冷,或者發冷發熱,是肝氣不暢。婦女勞累生氣,晚上發熱,或者說胡話,或者月經期間發熱,是熱在血分。

心悸心慌,是心血虛。思慮過度導致心悸心慌,想小便,這是體內有痰。《醫彀》說的。

虛弱導致兩頰發紅或者嘴唇發紅,是陰虛在下,虛火上炎。張仲景說過,臉上出現虛陽,是因為下虛。虛弱又口渴,是腎水不足,身體自己想辦法補水。聲音嘶啞說不出話,是腎氣耗盡,聲音從喉嚨發出,根源在腎。經典說,體內虧虛導致厥逆,就會失聲。虛弱導致氣喘急促,是陰虛導致肺氣上逆,氣無處可歸。喉嚨乾燥疼痛,是腎水虧虛,虛火上炎。

睡不著覺,精神恍惚,是血不養心,心神無法安定。時常煩躁,是體內陽氣過盛,缺乏陰氣來調和。容易生氣,或者筋脈緊繃痠痛,是水液不足導致肝木乾燥,肝臟得不到滋養。吃飯不香,肌肉逐漸消瘦,是脾胃功能失常,消化功能日漸衰敗。心下跳動,心悸不安,是氣無法歸藏於精。經典說,胃的大絡脈叫做虛里,位於左乳下方,它的跳動會影響衣服,是宗氣外泄。

盜汗不止,有火是陰氣無法固守,沒火是陽氣無法固攝。虛弱導致痰多,或者像清水,或者像白色泡沫,這是因為水液氾濫成痰,脾虛無法控制水液。骨頭痛如折斷,是因為腎主骨,腎的真陰耗盡。腰脅疼痛,是肝腎虛弱。膝蓋以下冰冷,是命門火衰,火氣無法回到本源。小便黃色且排尿困難,是真陰虧損,氣無法化成水液。腳底發熱像烙鐵一樣,是虛火灼燒陰液,導致湧泉穴枯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