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4)

1. 虛勞

故曰二臟安和,則百脈受調;二臟虛傷,則千疴競起。至哉斯言,可為後學指南也。(《病機沙篆》)

陰虛為勞,虛勞而熱者,是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故內外生於熱,非邪氣從外來乘也。(《巢源》)

《古今錄驗養生必用方》中卷曰:經云:氣虛則發厥,血虛則發熱(按:《素調經論》曰:經言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。初氏或謂此也)。必然之理也。又曰:飲食則陰受之(按: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)。譬猶物化而為土也。陰氣衰則血不榮,血不榮則肌肉薄,陰衰則陽勝,此血虛所以發熱也,故瘦人多熱。

又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陰虛多熱也。產婦既產,多熱煩躁,以新產亡血多也。醫乃不知,又投以寒藥,以此致死者,不可勝數。夫病有標本,醫亦知之。其人陰虛,本於血不足,故標發熱。醫投以寒藥,是治標不治本也。但以溫和益氣養血藥,其熱自愈。熙寧甲寅、乙卯間,杜方叔自鄆波召入京師,在翰林。

予時奉親客都下。一日杜謂予曰:青蒿麥煎柴胡鱉甲散,天下通行,小兒被害,不可勝記。予始怪其詞,年來更事漸多,方知杜之言為有本。男女自五六歲,至二十上下,婚與未婚,肌肉薄者,面體少色,一虛也。血虛則發熱,肢體手足煩熱,二虛也。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發熱汗出,男女眠睡有汗,三虛也。

所謂虛者,氣血稟受有足有不足,加以柔弱未定而疾病易生,非必待知男女大欲然後虛也。氣體既虛,又投以柴胡、鱉甲、門冬諸冷藥,不旬日間,飲食已不入,迤漸腹痛,至於大腸滑泄,虛人至此,亦已危矣。方叔於醫,可謂知本。童男室女小兒,肌瘦有汗,但用平和養氣血溫藥,自無虞。

(《萬安方引》)(按:此下又有云:古人立方,亦用溫藥,如建中之屬。且據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,則此所謂平和養氣血溫藥,即指建中而言。)

大抵此症,陰虛者多。蓋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,形肖天地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。況勞動雖是傷氣,殊不知諸動皆屬於火,火盛則陰愈消,學者不可不識。視其病久,多勞怯咳嗽發熱,陰虛火動可見,學者宜詳辨焉。(《醫學原理》)

凡虛損之由,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。故或先傷其氣,氣傷必及於精;或先傷其精,精傷必及於氣。但精氣在人,無非謂之陰分。蓋陰為天一之根,形質之祖,故凡損在形質者,總曰陰虛,此大目也。若分而言之,則有陰中之陰虛者,其病為發熱躁煩,頭紅面赤,唇乾舌燥,咽痛口瘡,吐血衄血,便血尿血,大便燥結,小水痛澀等證。

有陰中之陽虛者,其病為怯寒惟悴,氣短神疲,頭運目眩,嘔惡食少,腹痛飧泄,二便不禁等證。甚至咳嗽吐痰,遺精盜汗,氣喘聲喑,筋骨疼痛,心神恍惚,肌肉盡削,夢與鬼交,婦人月閉等證,則無論陰陽,凡病至極,皆所必至,總由真陰之敗耳。然真陰所居,惟腎為主,蓋腎為精血之海,而人之生氣,即同天地之陽氣,無非自下而上,所以腎為五臟之本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,兩個重要的臟器(心和腎)如果平和協調,身體的各個脈絡就能得到調節;如果這兩個臟器虛弱受損,各種疾病就會接連出現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可以作為後代學習醫學的指南。

陰虛是一種虛勞的表現。虛勞而發熱,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,陽氣相對過盛,所以身體內外都會產生熱,而不是外來的邪氣侵襲造成的。

古書中說:「氣虛就會導致昏厥,血虛就會導致發熱。」(《素問·調經論》則說:「陽虛會導致體外寒冷,陰虛會導致體內發熱。」)這是必然的道理。又說:「飲食能滋養陰氣。」(《太陰陽明論》則說:「飲食不節制,作息不規律,就會損傷陰氣。」)這就像東西腐爛變成泥土一樣。陰氣衰弱,血就無法滋養身體,血不能滋養身體,肌肉就會變得消瘦。陰氣衰弱,陽氣就相對旺盛,這就是血虛導致發熱的原因,所以體瘦的人大多容易發熱。

陰虛的人,陽氣必然會靠近,所以陰虛的人容易發熱。產婦剛生產完,常常感到發熱煩躁,是因為生產時失血過多。但醫生如果不懂這個道理,反而使用寒涼的藥物,導致死亡的人數不勝數。疾病有標和本,醫生也應該知道。陰虛的人,根本原因是血不足,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是發熱。醫生使用寒涼的藥物,是只治標而不治本。只要使用溫和的、補氣養血的藥物,發熱自然就會痊癒。宋朝熙寧年間,杜方叔從鄆州被召回京城,在翰林院任職。

當時我因為要奉養父母而住在京城。有一天,杜方叔對我說:「青蒿麥煎柴胡鱉甲散這類藥方,天下都在使用,很多小孩因此受到傷害,數都數不清。」我當時覺得很奇怪,但後來經歷的事情多了,才明白杜方叔說的是有道理的。男女從五六歲到二十歲左右,無論是否結婚,肌肉消瘦、面色蒼白,這是一種虛弱的表現。血虛就會發熱,手腳也會感到煩熱,這是第二種虛弱的表現。陰虛的人,陽氣必然會靠近,所以會發熱出汗,男女睡覺時容易出汗,這是第三種虛弱的表現。

所謂的虛,是指氣血的稟賦有足夠和不足夠,加上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而容易生病,不一定非要等到懂得男女之間的性慾後才會虛弱。身體已經虛弱了,又使用柴胡、鱉甲、麥門冬等寒涼的藥物,不到十天,就會吃不下飯,逐漸腹痛,甚至大便滑瀉不止。虛弱的人到了這種地步,就很危險了。杜方叔對於醫學,可說是深知根本。對於身體消瘦、容易出汗的孩童,只要使用平和的、補氣養血的溫補藥,自然就沒有危險了。

古人開藥方,也使用溫補的藥物,例如建中湯之類的。根據《醫說》引用《醫餘》的說法,這裡所說的平和養氣血溫藥,指的就是建中湯。

總的來說,這種病症,大多是陰虛造成的。人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,形體也像天地一樣。陽氣常常有餘,陰氣常常不足。況且勞動雖然會損傷氣,但殊不知各種活動都屬於火,火盛則陰氣更加消耗。學習醫學的人,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。觀察那些病程較長、容易疲勞、咳嗽發熱的病人,多半是陰虛火旺的表現,學習醫學的人應該仔細辨別。

凡是虛損的原因,無非是喝酒、沉迷於性慾、過度勞累、情緒波動、飲食不節制等因素造成的。所以,有的是先損傷了氣,氣損傷必然會影響到精;有的是先損傷了精,精損傷必然會影響到氣。但精氣在人體內,都屬於陰的範疇。陰是天一之根,是形體的根本,所以凡是形體受損,都稱為陰虛,這是大的分類。如果再細分,則有陰中之陰虛,這種病症表現為發熱、煩躁、臉紅、口乾舌燥、咽喉疼痛、口腔潰瘍、吐血、流鼻血、大便帶血、小便帶血、大便乾燥、小便澀痛等症狀。

也有陰中之陽虛,這種病症表現為怕冷、精神萎靡、氣短、神疲力竭、頭暈目眩、噁心想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痛腹瀉、大小便失禁等症狀。甚至會出現咳嗽、吐痰、遺精盜汗、氣喘、聲音嘶啞、筋骨疼痛、心神恍惚、肌肉消瘦、做夢時與鬼交合、婦女月經閉止等症狀。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,凡是疾病發展到極點,都會出現這些症狀,總之都是由於真陰衰敗所致。而真陰所藏之處,以腎為最重要。腎是精血的海洋,而人的生氣,就像天地的陽氣一樣,都是從下而上產生,所以腎是五臟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