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)

1. 內因類

2. 虛勞

虛勞之病,大端不過於陽虛陰虛,而治之之法,亦不外於補陽補陰。然其實屬陰虛者為多,則仲景用建中湯扶陽以配陰者,固有妙旨存焉;而後世滋補諸方,亦所不可缺。今芟煩存要,區而別之,以便學者酌用焉。

源由總說,《難經》論損,從皮毛至於筋骨者,此乃辨氣脈淺深次第也。原其所因,屬不內外,或大病未復,便合陰陽,或疲極筋力,飢飽失節,盡神度量,叫呼走氣。所以諸證蜂起,百疴交作,吐血衄血,便血瀉血,遺泄白濁,冷滑洞瀉,白汗黃汗,嘔吐咯啘,涎沫痰飲。遂使榮衛走本,虛羸損傷,皆自此始,蓋由背於人身常理而致然也。況婦人產蓐,過於大病,虛損尤多,不可不知。(《三因》)

虛生百病,實則少病。凡在孩提之時,已有胎氣不足,致一臟一腑之偏虛者,自五六歲至三十上下,婚與未婚,肌肉薄瘠。面體少色,一虛也。血虛則發熱,每有病則熱難退,手足煩熱,二虛也。陰虛者陽必湊之,男女夜多盜汗者,三虛也。此皆稟受不足,疾病易生,非必知欲而後虛也。

(按:此文本出《養生必用方》,錄在後陰虛為勞條。)而失血則肝虛,思慮則心虛,飢飽則脾虛,多言則肺虛,房勞則腎虛,男子病後則氣虛,婦人產後則血虛,喜怒哀樂則神虛,勞動不息則形虛。夫肝虛則目暗腳弱,心虛則驚悸自汗,脾虛則吐瀉腫滿,肺虛則喘嗽上氣,腎虛則齒痛耳聾,氣虛則發厥,血虛則發熱,形虛則膚革薄瘠,神虛則心志顛倒,此其大略也。(《管見》)

醫經載五勞六極之證,非傳屍骨蒸之比,多由不能衛生,始於過用,逆於陰陽,傷於榮衛,遂成五勞六極之病焉。蓋盡力謀慮成肝勞,應乎筋極;曲運神機成心勞,應乎脈極;意外過思成脾勞,應乎肉極;預事而憂成肺勞,應乎氣極;矜持志節成腎勞,應乎骨極。此五勞應乎五極者也。

(按:此說本於《三因》,然彼以六極應六腑,蓋嚴氏嫌其拘也。)然精極者,五臟六腑之氣衰,形體皆極,眼視無明,齒焦發落,體重耳聾,行履不正,邪氣逆乎六腑,厥於五臟,故成精極。(《濟生》)

蒙莊有言,精太用則竭,神太勞則憊,借是可以論病矣。夫人所以根本此性命者,氣與血也。若男若女,氣血均有,獨不能保而有之,終日役役,神倦力疲,飢飽越常,喜怒失節,形寒飲冷,縱欲恣情,遂使五臟氣血俱虛,此五勞之所從始也,六極七傷類焉。

故心家虛,則便濁汗多;肝家虛,則筋攣目眩;腎家虛,則腰痛泄精;肺家虛,則咳嗽哄熱;脾胃虛,則嘔吐不食,日就羸黃,或乃胃熱消穀,飲食雖多,亦不生肌肉而轉加瘦悴矣。是前數證,其間大抵心下引脅俱疼,蓋滯血不消,新血無以養之也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虛勞

虛勞這種疾病,主要原因不外乎陽虛和陰虛,治療方法也離不開補陽和補陰。然而,實際上陰虛者居多,所以張仲景用建中湯扶陽來配合陰虛的治療,確實有其獨到的見解;後世的滋補藥方,也必不可少。現在簡潔扼要地區分開來,方便學習者參考使用。

《難經》論述損傷,從皮膚毛髮到筋骨,這是辨別氣脈深淺次序的說明。追究其原因,不限於內外,可能是大病初癒,陰陽失調;或是疲勞筋骨,飲食失節,過度用腦,大喊大叫,耗傷元氣。所以各種症狀紛紛出現,百病交加,例如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、瀉血、遺精、白濁、腹瀉、冷汗、黃汗、嘔吐、呃逆、流涎、痰飲等等。導致榮衛之氣歸於根本,身體虛弱損傷,都是從這些原因開始的,都是因為違背人體常理造成的。況且婦女產後,如同經歷了一場大病,虛損尤其嚴重,不可不知。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
虛弱會導致百病叢生,而實證反而少生病。從孩提時代起,如果胎氣不足,導致某個臟腑虛弱,從五六歲到三十歲上下,無論婚嫁與否,肌肉都會消瘦,面色蒼白,這是第一種虛弱。血虛則發熱,每次生病,熱退得很慢,手腳煩熱,這是第二種虛弱。陰虛則陽氣必然亢盛,男女夜間盜汗多,這是第三種虛弱。這些都是先天稟賦不足造成的,容易生病,並不是一定因為縱慾才導致虛弱。

(按:此文本出自《養生必用方》,收錄在後陰虛為勞條。)失血則肝虛,思慮過度則心虛,飲食不節則脾虛,說話太多則肺虛,房事過度則腎虛,男子病後則氣虛,婦女產後則血虛,情緒起伏不定則神虛,勞動過度則形體虛弱。肝虛則眼睛昏花、腳弱;心虛則驚悸、自汗;脾虛則嘔吐、腹瀉、腹脹;肺虛則喘咳、呼吸困難;腎虛則牙痛、耳聾;氣虛則昏厥;血虛則發熱;形體虛弱則皮膚消瘦;神虛則心志恍惚,這就是虛證的大致症狀。(出自《管見》)

醫經記載五勞七傷的症狀,不像傳染病那樣,多半是因為不能保養身體,始於過度使用身體,違反陰陽規律,損傷榮衛之氣,最終導致五勞七傷的疾病。例如,過度勞累思慮導致肝勞,影響筋脈;過度用腦導致心勞,影響脈絡;思慮過度導致脾勞,影響肌肉;憂慮過度導致肺勞,影響氣機;意志過於堅強導致腎勞,影響骨骼。這就是五勞對應五臟的說法。

(按:此說法本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但該書以六極對應六腑,嚴氏認為過於拘泥。)精氣耗竭則五臟六腑的氣衰竭,形體也衰竭,視力模糊,牙齒鬆動脫落,身體沉重,耳聾,行走不穩,邪氣逆犯六腑,影響五臟,所以造成精氣耗竭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

莊子說:「精氣過度使用就會枯竭,精神過度勞累就會疲憊」,可以用來解釋疾病。人體的根本是精氣,無論男女,都各有精氣,只是不能好好的保養,整天勞碌,精神疲倦,體力虛弱,飲食無節,喜怒無常,畏寒喜暖,縱慾恣情,導致五臟精氣血虛,這就是五勞的開始,六極七傷也類似。

所以心臟虛弱,則小便混濁、汗多;肝臟虛弱,則筋攣、頭暈;腎臟虛弱,則腰痛、遺精;肺臟虛弱,則咳嗽、發熱;脾胃虛弱,則嘔吐、不思飲食,日漸消瘦,面色萎黃,或者胃熱,消化食物很快,即使吃得多,也不長肌肉,反而更加消瘦。這些症狀,大多數都伴隨著心窩部及脅肋疼痛,這是因為瘀血不消,新的血液無法滋養的緣故。(出自《醫學心悟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