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9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9)

1. 脅痛

脈候,弦而緊,脅痛,臟傷有瘀血(一作有寒血)。

(《脈經》)

寸口脈弦而滑,弦則為痛,滑則為實,痛即為急,實即為踴,痛踴相搏,即胸脅搶急。(同上)(按:《病源論》踴作躍,痛踴作弦滑,搶急下有痛也字。)

白話文:

寸口脈像琴絃一樣緊而光滑,緊是指疼痛,光滑是指實證,疼痛就容易發病,實證就容易跳動。疼痛和跳動相互搏擊,就會出現胸脅部位疼痛發急的症狀。

(注:《病源論》中“踴”作“躍”,“疼痛”作“弦滑”,“搶急”下有“痛也”二字。)

診其脈弦而急,脅下如刀刺,狀如飛屍,至困不死。左手脈大,右手脈小,病右脅下痛。寸口脈雙弦,則脅下拘急,其人澀澀而寒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診斷他的脈博是緊而急促的,脅部下好像是被刀刺痛,狀態如同飛僵,到十分睏乏卻不會死去。左手脈搏大,右手脈搏小,右側脅部下有疼痛。寸口脈搏弦緊而緊繃,那麼脅部下就有攣縮急迫感,那個人感到發冷又怕冷。

其脈弦澀者順,洪大者逆。(《奇效》)

脈雙弦者,肝氣有餘,兩脅作痛。(《正傳》)(按:《醫統》曰:雙弦者,兩手俱弦也。)

細緊或弦者,怒氣。(《醫統》)

沉澀是郁。(《準繩》)(按:《準繩》本丹溪。)

病系膽肝腎三脈,邪氣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脅痛、咳、汗出。陰氣擊於肝,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泣脈急,引脅與小腹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疾病的病因與膽、肝、腎三條經脈有關,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的絡脈,使人出現脅痛、咳嗽、出汗等症狀。陰寒之氣侵犯肝臟,寒邪滯留於經脈之中,就會出現血泣,脈搏急促,脅與小腹疼痛的症狀。(《病源論》)

胸脅痛者,由膽與肝及腎之支脈虛,為寒氣所乘故也云云。此三經之支脈,並循行胸脅。邪氣乘於胸脅,故傷其經脈。邪氣之與正氣交擊,故令胸脅相引而急痛也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胸部和肋骨疼痛的人,是由於膽、肝和腎臟的支脈虛弱,受到寒氣侵襲所造成的。這三條經脈的支脈都沿著胸部和肋骨走行。邪氣侵襲了胸部和肋骨,所以損傷了經脈。邪氣與正氣相互交擊,所以導致胸部和肋骨互相牽引而劇烈疼痛。(同上)

夫脅痛之病,醫經云:兩脅者肝之候。又云:肝病者兩脅下痛。多因疲極嗔怒,大棗煩惱,謀慮驚憂,致傷肝臟。肝臟既傷,積氣攻注,次於左則左脅痛,攻於右則右脅痛,移逆兩脅則兩脅俱痛。久而不愈,流注筋脈,或腰腳重墜,或兩股筋急,或四肢不舉,漸至脊膂攣急疼痛,氣遇風搏,則脅下結塊,氣遇寒搏,則脅肋骨痛,下連小腹,上引心端。(《濟生續》)

白話文:

脅痛的疾病,醫書上說:兩脅是肝臟的表徵。又說:肝臟有病時,兩脅下方疼痛。大多數是因為過度疲勞、生氣憤怒、憂鬱苦惱、擔心煩悶、驚嚇憂慮,而導致肝臟受損。肝臟受損後,積聚的氣血攻注於肝臟,進而攻擊到左邊,那麼左脅就疼痛,攻擊到右邊,那麼右脅就疼痛,如果左右兩邊都受到攻擊,那麼兩脅就會一起疼痛。長久不治癒,就會流注到筋脈,可能導致腰部和腳部沉重墜落,或者兩條大腿的筋脈緊張,或者四肢無法舉起,逐漸發展到脊背和脊椎攣急疼痛,氣血遇風搏擊,脅下就會結塊,氣血遇寒搏擊,脅肋骨就會疼痛,向下連接到小腹,向上牽引到心臟。

左右血氣(宜參治例《要訣》文)左右脅者,陰陽之道路也,故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。以左屬肝而藏血,肝陽也,血陰也,乃為外陽而內陰也。右屬肺而主氣,肺陰也,氣陽也,乃為外陰而內陽也。或謂肝血蓄於左脅,作塊而痛者,為肝積,名肥氣也。肝氣鬱於右脅,痞硬而痛,咳喘,為肺積,名息賁也。而脾所繫於右,其經濕勝,故痰飲濕能化之,隨經流入於右。左脅痛者,多因留血而作。右脅痛者,悉是痰氣。兩脅痛者,豈可一概而言哉。論病之由,當分外之六淫,內之五邪。若暴怒傷觸,悲哀氣結,飲食過度,冷熱失調,顛仆傷形者,或因痰積流注於右,與血相搏,皆能為痛。張仲景論傷寒少陽耳聾脅痛甚者,此是肝膽之氣鬱而作痛。且脅痛之病,諸經論之詳矣。(《奇效》)

白話文:

左右兩脅屬於陰陽交會的道路,所以肝臟位於左邊,肺臟則位於右邊。左邊屬於肝臟,同時儲存著血液,肝臟為陽,血液為陰,所以左邊的外屬陽,內屬陰。右邊屬於肺臟,同時主導著氣,肺臟為陰,氣為陽,所以右邊的外屬陰,內屬陽。有人認為,肝臟的血液積聚在左脅,形成腫塊並引起疼痛,便是肝積症,又稱肥氣。肝氣鬱結在右脅,造成脹滿堅硬並引起疼痛、咳嗽和喘息,便是肺積症,又稱息賁。而脾臟與右邊相連,脾經的濕氣較重,因此痰液、飲液以及濕氣都能夠轉化於脾,並且隨著脾經流入右脅。左脅疼痛的患者,大多是因為血液淤積所引起。右脅疼痛的患者,基本上是由於痰氣所引起。兩側脅部都疼痛的患者,難道可以一概而論嗎?分析疾病的成因時,應分別考慮外在的六淫和內在的五邪。比如暴怒傷觸、悲哀氣結、飲食過度、冷熱失調、跌撲傷身等,可能會導致痰積流入右脅,與血液相互搏擊,這些情況都能夠引起疼痛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少陽耳聾脅痛劇烈的患者,這是因為肝膽之氣鬱結而引起的疼痛。而且,脅痛的疾病,在各種經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。

凡外之六淫,內之七情,勞役飲食,皆足以致痰氣積血之病。雖然痰氣固亦有流注於左者,然必與血相搏而痛,不似右脅之痛無關於血也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無論是外來六種侵犯人體的致病因素,還是內在七種情志的變化,以及勞累過度飲食不節,都可能導致痰、氣、血凝結積聚而發生的疾病。雖然痰氣也偶爾會有流動至左脅的,但這一定是與血搏結在一起而引起疼痛,這與右脅的疼痛無關。

脅痛有左右血氣之辨,其在諸家之說,有謂肝位於左而藏血,肺位於右而藏氣,故病在左者為血積,病在右者為氣鬱。脾氣亦繫於右,故濕痰流注者亦在右。若執此說,則左豈無氣,右豈無血,食積痰飲豈必無涉於左乎。古無是說,此實後世之謬談,不足憑也。然則在氣在血何以辨之?但察其有形無形可知之矣。

白話文:

脇痛有左右血氣之分的說法。諸家之中有說肝位於左側而貯藏血液,肺位於右側而貯藏氣,所以病在左側是積血,病在右側是氣鬱。脾氣也與右側相關,所以濕痰流注也屬於右側。假如固執地相信這樣的說法,那麼難道左邊沒有氣,右邊沒有血嗎?難道飲食停積、痰飲積聚就必定與左側無關嗎?古代沒有這樣的說法,這實在是後人荒謬的說法,不足以採信。既然如此,究竟如何分別是氣還是血的緣故呢?只要觀察是否有具體的形態就可以知道了。

蓋血積有形而不移,或堅硬而拒按,氣痛流行而無跡,或倏聚而倏散。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證,第詳察所因,自可辨識。且凡屬有形之證,亦無非由氣之滯,但得氣行,則何聚不散。是以凡治此者,無論是血是痰,必皆兼氣為主,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,庶得肯綮之法,無不善矣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血積有形而不移動,或堅硬而拒按,氣痛流動而沒有痕跡,或突然聚集而突然分散。像食物積滯、痰飲停積都屬於有形的證狀,只要仔細觀察病因,自然可以辨別。而且凡是屬於有形證狀的,也一定是由氣的滯留造成的,只要氣運行通暢,那麼無論什麼積聚都會消散。因此凡是治療這些疾病的,不論是血證還是痰證,都必須兼顧氣的滯留,然後根據情況佐以其他藥物進行治療,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,沒有不奏效的。(《景嶽》)

脅痛一證,部位雖肝膽所主,而經文有心、肝、太陽、少陽之異,且有飲食、色欲、勞傷、傳移諸候。雖前賢憑理立論,以濕痰、死血、氣虛等因分別左右,不過明左肝右肺部位,然左右皆肝膽經絡,不必泥也。況痛有由脅而入膈者,有由胸腹而移脅者,有自脅而上為巔疾者,有自脅而下流足膝者。

白話文:

脅痛這一證狀的疼痛部位,雖然是以肝膽為主要,但經書論述上有心、肝、太陽、少陽的不同,另有飲食、色慾、勞傷、傳移等證狀。雖然前人根據理論論述,以濕痰、死血、氣虛等原因分別左右,不過那是明顯指出左肝右肺的部位,但左右皆是肝膽經絡,不必拘泥。況且疼痛有的從脅部進入膈部,有的從胸腹移向脅部,有的從脅部向上而成為巔疾,有的從脅部向下流注足膝。

症因各異,而總不越乎肝膽之經,但不可徒執肝膽為治,當憑各症之因而立法施治,庶有濟也。惟脅內隱痛,咳則震動如裂,且因痛裂之難當,而欲咳不得咳者,此實肺邪之結,多見於右。若見於左者,仍在肝也。(《醫級》)

白話文:

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同,但都離不開肝膽的經絡。但治療時不能只針對肝膽,要根據每種症狀的原因來制定治療方案,這樣纔有效果。如果感到肋骨內部隱痛,咳嗽時疼痛加劇,甚至因為疼痛而無法咳出,這實際上是肺部邪氣凝結引起的,而且大多出現在右側。如果出現在左側,則仍然是肝臟的問題。

源候諸說,脅痛,肝火盛,木質實,有死血,有痰流注,肝急。(《丹溪》)

肝火盛、木氣實而脅痛者,或因怒氣太逆,肝氣鬱甚,謀慮不決,風中於肝,皆使木氣甚,火盛則肝急矣。經云:肝苦急,急食辛以散之。撫芎、蒼朮(按:《心法》更曰青皮當歸之類)或小柴胡湯之屬。死血、瘀血、惡血停留於肝,歸於脅下而痛,其病則自汗,按之益痛甚,宜破血行氣。

白話文:

肝火過盛,肝氣堵塞導致脇痛,可能由於生氣過度,肝氣鬱結嚴重,思慮不決,受到風寒,都使肝氣過盛,肝火旺盛肝就會發急了。經典《黃帝內經》說:肝臟喜散發舒暢,不喜歡過度抑制。宜用辛散之物疏肝解鬱。如川芎、蒼朮(《心法》中還提到青皮、當歸等)或小柴胡湯之類。宿血、瘀血、惡血停留在肝臟,積聚於脇肋下而疼痛,其病症是自發性盜汗,按壓疼痛加劇,應當活血化瘀,疏肝理氣。

氣弱人脅下痛,脈細緊或弦,多以勞役怒氣得之,宜八物湯木香、青皮,或加官桂。(《醫統》引丹溪)(死血證更見行血諸方中。)

白話文:

體質虛弱的人,脅肋下疼痛,脈細緊或弦,多半是勞累和生氣引起的,宜服用八物湯並加入木香、青皮,或官桂。(《醫統》引用丹溪的話寫的)(如果疼痛有瘀血癥狀,應參考其他活血的方劑。)

歲木太過,肝氣旺盛,兩脅充滿,莫能舒泄,壅脹為痛,勢急難支,此肝火之盛為之也。稀涎宿痰,留注兩脅,或僻一脅,綿綿隱痛,或作或止,一有嘔惡,則吊動掣痛,久則形腫色赤,堅硬不移,若以腫毒治之增劇,此痰氣之結為之也。心生血,肝納血,肝有熱則妄行,注於脅則脅痛,或紫黑,或結塊,上部抵當湯,中部桃仁承氣湯,皆稱捷效,此汙血之積為之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歲木太過:肝氣過旺。

  • 肝氣旺盛:肝臟功能強盛。

  • 兩脅充滿:兩側肋骨下疼痛。

  • 莫能舒泄:無法舒展宣洩。

  • 壅脹為痛:鬱結脹滿而疼痛。

  • 勢急難支:疼痛劇烈難以忍受。

  • 此肝火之盛為之也:這是由於肝火旺盛引起的。

  • 稀涎宿痰:稀薄的涎液和宿久痰液。

  • 留注兩脅:停留在兩側肋骨下。

  • 或僻一脅:或偏向一邊肋骨下。

  • 綿綿隱痛:持續性隱隱作痛。

  • 或作或止:有時發作,有時停止。

  • 一有嘔惡,則吊動掣痛:一旦有嘔吐惡心,則牽引疼痛加劇。

  • 久則形腫色赤:時間久了就會腫脹發紅。

  • 堅硬不移:腫塊堅硬不動。

  • 若以腫毒治之增劇:如果用治療腫毒的方法來治療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  • 此痰氣之結為之也:這是由於痰氣凝結引起的。

  • 心生血,肝納血:心臟產生血液,肝臟儲藏血液。

  • 肝有熱則妄行:肝臟有熱,則血液妄行。

  • 注於脅則脅痛:鬱積於肋骨下就會疼痛。

  • 或紫黑,或結塊:有的呈紫黑色,有的結塊。

  • 上部抵當湯:治療上部脅痛的藥方。

  • 中部桃仁承氣湯:治療中部脅痛的藥方。

  • 皆稱捷效:都號稱療效顯著。

  • 此汙血之積為之也:這是由於瘀血積滯引起的。

又歲金肅烈,制木太過,致肝氣鬱而不伸,兩脅痛而不止,此須抑金扶木,瀉有餘而補不足,使兩氣和平,則痛自止,此肝被郁為之也。(按:止就歲氣為辨,遇泥難從,然分肝盛、肝鬱者,或有其理。)又有飲食填塞太陰,肝氣被壓,然肝者將軍之官,其性猛烈,不受壓制,上衝之則胃脘痛,橫行之則兩脅痛,惟消食順氣,少兼溫散,則食下而肝氣自舒,脅痛自止。有醫言脅下一條槓起作痛者,食積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歲金很強盛,剋制木過度,導致肝氣鬱結而不能舒展,兩脅疼痛不止,這種情況需要抑制金氣,扶助木氣,瀉去多餘的,補足不足的,使兩氣平和,則疼痛自然會停止,這種情況是肝氣受到鬱結而造成的。(按語:止就歲氣來辨別,遇到複雜的情況難以區分,但是將肝氣分為肝氣盛、肝氣鬱的人,可能有一定的道理。)此外,飲食過多填塞了太陰,導致肝氣被壓制,然而肝臟是將軍之官,它的性情剛烈,不受壓制,向上衝就導致胃脘痛,橫著運行就導致兩脅痛,只要消食順氣,少許兼用溫散藥物,那麼食物就會往下走,肝氣自然就會舒暢,脅痛也會自然停止。有醫生說,脅下一條槓起來疼痛的,是食物積滯引起的。

夫飲食入胃,安得出脅而為槓起,必食積偏墜一邊而近脅作痛,故醫云然,孰信哉?信於理而已矣。又有挫閃跌撲一症,或氣鬱,或血積,亦作脅痛,若以涼藥治之,則痛益甚,須用行血行氣之劑,而兼溫藥以散之輒效。又有陽虛、陰虛二症、皆屬之不足,非可有以余者例治也。

白話文:

吃進去的食物進入胃中,怎麼會跑到肋旁而往上升呢?必定是食物積聚偏墜在一邊,靠近肋部作痛,所以醫生們才這樣說,誰又能相信呢?相信於道理上而已了。還有閃挫跌撲這一種病症,或是氣鬱,或是血積,也會造成肋痛,如果用涼藥治療,那麼疼痛會更加嚴重,必須用行血行氣的藥物,而兼用溫藥來疏散,就會見效了。還有陽虛、陰虛這兩種病症,都屬於不足的情況,不能用其餘的例子來治療。

(《司命》)

死血者,日輕夜重,或午後熱,脈短澀或芤,桃仁承氣湯鱉甲、青皮、柴胡、芎、歸之屬。(按:《頤生微論》有左脅痛用桃仁承氣湯加乾漆治驗,當參。)若跌撲脅痛者,亦是死血,宜復元活血湯破血散瘀湯(此東垣方,用羌、防、桂、翹、歸、柴、蛭、麝、蘇木)。怒氣者,脈弦實有力,大劑香附合芎、歸之屬。

白話文:

死血的症狀:白天症狀較輕,晚上症狀較重,或在午後發熱,脈搏短促澀滯或浮緩無力。治療方法: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並加入鱉甲、青皮、柴胡、川芎、當歸等藥材。(按:《頤生微論》中記載,左脅疼痛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加入乾漆治療,可以參考。)如果跌打損傷導致脅痛,也是死血的症狀,應使用復元活血湯或破血散瘀湯(此方出自東垣,使用羌活、防風、桂枝、翹蒿、當歸、柴胡、水蛭、麝香、蘇木等藥材)。怒氣鬱結的症狀:脈搏弦實有力。治療方法:可以使用大劑量的香附,並加入川芎、當歸等藥材。

痰飲停伏者,脈沉弦滑,導痰湯白芥子。房勞過多,腎虛羸怯之人,胸膈之間多有隱隱微痛,此腎虛不能約氣,氣虛不能生血之故。氣與血猶水也,盛則流暢,少則壅滯。故氣血不虛則不滯,既虛則鮮有不滯者,所以作痛,宜用破故紙之類補腎,芎、歸之類和血。若作尋常脅痛治,即殆矣。

白話文:

痰飲積留的人,脈象沉細緊而滑利,可用導痰湯加入白芥子治療。房事過度,腎虛虛弱的人,胸膈之間常常有隱隱約約的疼痛,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收斂氣,氣虛無法生血的緣故。氣血就好像水一樣,充盈時就會流暢,不足時就會停滯。所以氣血不虛就不會停滯,氣血一旦虛弱就很難不出現停滯的現象。所以會疼痛,應該使用破故紙之類的藥品補腎,用芎歸之類的藥品和血。如果像治療尋常的脅痛一樣治療,就會非常危險。

(《準繩》)

兩脅走注,痛而有聲者,痰飲也。左脅下有塊作痛不移者,死血也。右脅下有塊作痛飽悶者,食積也。咳嗽氣急發熱者,痰結痛也,久而不治,則成肺癰。勞傷身熱脅痛者,脈必虛也(《訂補指掌》)

白話文:

如果脇部出現刺痛並且有聲音,那是痰飲引起的。如果左脇部下方有塊狀物疼痛並且不移動,那是瘀血引起的。如果右脇部下方有塊狀物疼痛並且感到飽悶,那是食物積滯引起的。咳嗽、氣急、發熱,這是痰液聚集引起的疼痛,如果長期不治療,就會形成肺癰。勞累或受傷導致的身體發熱和脇痛,脈搏一定會虛弱(《訂補指掌》)

胠脅肋痛,肝經病也。蓋肝與膽二經之脈布脅肋,肝火盛,木氣實,故流於胠脅肋間而作痛。凡人肩下曰膊,膊下曰臑,臑對腋,腋下為胠,胠下為脅,脅後為肋,肋下為季肋,俗名肋稍,季肋之下為腰,部分如此。今胠脅肋痛,固由於肝經之實,而所謂肝邪者,不越氣、血、食、痰、風寒五端。

白話文:

脇肋疼痛,是肝經的疾病。因為肝膽兩經的脈絡分佈在脇肋,肝火旺盛,木氣充盈,所以流注到脇肋之間而產生疼痛。人的肩膀以下叫做膊,膊以下叫做臑,臑對應腋窩,腋窩以下為胠,胠以下為脅,脅後為肋,肋以下為季肋,俗稱肋稍,季肋以下為腰,依次是這樣的。現在脇肋疼痛,本來是由於肝經的實證,而所謂肝邪,不外乎氣、血、食、痰、風寒五種原因。

試先言五者之由,再詳症之所屬。一曰氣鬱,由大怒氣逆,或謀慮不決,皆令肝火動甚,以致胠脅肋痛。(宜枳殼煮散枳殼散桂枝湯小龍薈丸。)一曰死血,由惡血停留於肝,居於脅下,以致胠脅肋痛,按之則痛益甚。(宜小柴胡湯四物湯,加桃仁、紅花乳香沒藥,或桃仁承氣湯、復元活血湯

白話文:

我們先討論五種病因,再詳細說明症狀所屬。第一種是氣鬱,是由於大發脾氣,氣逆於上,或思慮不決,以上原因都使肝火過度旺盛,導致脅肋疼痛。(應服用枳殼煮散、枳殼散、桂枝湯、小龍薈丸)第二種是死血,是由於淤血停留在肝臟,積聚在脅下,導致脅肋疼痛,按壓則疼痛加劇。(應服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入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,或服用桃仁承氣湯、復元活血湯。)

)一曰痰飲,由痰飲流注於厥陰之經,以致胠脅肋痛,痛則咳嗽氣急。(宜控涎丹云云。)一曰食積,由食停脅下,有一條扛起,以致胠脅肋痛。(宜神保丸,以枳實湯吞下。又當歸龍薈丸。)一曰風寒,由外感風寒之邪,留著脅下,以致胠脅肋痛。(宜芎葛湯、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

白話文:

  1. 痰飲:由於痰飲流注到厥陰經絡,導致脅肋疼痛,疼痛時咳嗽氣急。(宜服用控涎丹等藥物。)

  2. 食積:由於食物積聚在脅下,有一條硬塊,導致脅肋疼痛。(宜服用神保丸,用枳實湯送服。也可服用當歸龍薈丸。)

  3. 風寒:由於外感風寒之邪,滯留脅下,導致脅肋疼痛。(宜服用芎葛湯、小柴胡湯加枳殼、桔梗等藥物。)

)此五者皆足致痛,而惟怒氣、瘀血居多也。至胠脅肋地分,本近一處,故其為痛,亦不必細分何部,只以脅痛概之。(《尊生書》)

白話文:

以上這五種原因都足以導致疼痛,其中尤以怒氣、瘀血導致疼痛最多。至於肋骨和脅部的疼痛,由於位置相近,因此疼痛也不必細分部位,總稱之為脅痛。(《尊生書》)

肝血不足,悠悠痛不止者,四物湯加柴胡梢。若脅下一點痛不止,此因酒色太過所致,名干脅痛,難治。(《指掌》)

白話文:

  1. 肝血不足,總是隱隱作痛,且無法停止的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柴胡梢來治療。

  2. 如果在脅肋下一點的地方總是疼痛不止,這是因為過度縱慾所造成的,稱為幹脇痛,很難治癒。(《指掌》)

瘀血作痛者,痛而不膨,按之亦痛,不按亦痛,其痛無時而息也。怒氣作痛者,痛而且膨,得噯則緩,已而復痛,其痛有時而息也。此非血與氣之辨乎。(《玉案》)

白話文:

因瘀血而疼痛者,疼痛而不腫脹,按壓時會痛,不按壓也痛,疼痛沒有間斷。因怒氣而疼痛者,疼痛而且腫脹,打嗝之後疼痛就會緩解,一陣子之後又會疼痛,疼痛有時會間斷。這不就是血與氣的區別嗎?

肝虛者,肝經虛也,陰虛則脈絀急。肝之脈貫膈布脅肋,陰虛血燥,則經脈失養而痛。其症脅下筋急,不得太息,目昏不明,爪枯色青,遇勞即甚,或忍飢即發者是也。(《金匱翼》)

白話文:

肝虛指肝經虛損。陰虛則脈搏沉弱而急促。肝經的脈絡貫穿橫膈膜,分佈在兩肋,陰虛血燥時,經脈失去滋養而疼痛。其症狀是肋下筋脈拘急,不能大口呼吸,眼睛昏花看不清,指甲枯萎顏色青黑,遇勞累則症狀加重,或忍飢挨餓也會發作。

季脅痛,蓋季脅兩肋稍之處,肝之下,膽之位也。痛甚而下連少腹者亦是死血,痛不甚而止於一處者痰也。(《玉案》)

白話文:

季脅痛:季脅,指身體兩側肋骨下緣至腹部上方的區域,肝臟和膽囊位於此處。

疼痛劇烈並向下延伸至小腹者,多為死血瘀結所致。

疼痛不太劇烈且固定於一處者,多因痰濕阻滯所致。(《玉案》)

季脅痛無不因腎虛者,加減八味丸(系去附子五味子)、腎氣丸選用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季脅疼痛的情形,沒有不是由於腎氣虛弱造成的,可以選擇加減八味丸(去掉附子,加上五味子)與腎氣丸來治療。(《醫通》)

治例,脅肋疼痛,服木通散(亦可治男子,出《明理方》)。心下脅肋少腹疼痛,皆素有積寒,而溫暖湯散亦可主治,甚者以溫藥下之。心下與少腹痛,諸書並有效方,而脅肋下痛,鮮獲治法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白話文:

治療法則:

肋骨疼痛,服用木通散(也可治療男性,出自《明理方》)。心臟以下、肋骨、下腹部疼痛,大多數是積存的寒氣。可以使用溫暖湯散來治療,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溫熱藥物來通下。心臟以下和下腹部疼痛,許多醫書都有有效的治療方法。但是肋骨下疼痛,很少有治療方法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陰陽氣滯,邪氣未盡,五積散麻黃,加茴香、青木香、桃仁、橘葉,小柴胡湯、本事芎葛湯、枳殼散。飲食氣鬱連乳痛,沉香湯(按:當單味煎湯)下紅丸子。痛連小腹發欲死,新復元通氣散、蔥湯調下神保丸。兼腫,二十四味流氣飲下神保丸。(《永類》)(節錄。)

白話文:

陰陽之氣鬱滯,邪氣尚未散盡,五積散去掉麻黃,加上茴香、青木香、桃仁、橘葉,小柴胡湯、本方的芎葛湯、枳殼散。飲食引起的氣鬱連著乳房疼痛,沉香湯(按:應該單味煎湯)送服紅丸子。痛連著小腹,發作時感覺快要死了,新復元通氣散,用蔥湯送服神保丸。兼腫脹,二十四味流氣飲送服神保丸。(《永類漫抄》)(節錄。)

痛甚者,肝火盛,以當歸龍薈丸,薑湯下之,是瀉火(按:《綱目》作肝)之要藥。死血,用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。痰流注,以大棗加南星、蒼朮、川芎。有火盛者,當伐肝木。有氣鬱而胸脅痛者,看其脈沉澀,當作郁治。痛而不得伸舒者,蜜丸龍薈丸最快。脅下有食積一條扛起,用吳茱萸、炒黃連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疼痛嚴重的人,是肝火旺盛,用當歸龍薈丸,用薑湯送服,這是瀉肝火的要藥。死血,用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。痰流注,用大棗加上南星、蒼朮、川芎。有火盛的人,應該瀉肝木。有氣鬱而胸脅疼痛的人,看他的脈象沉澀,應該當作鬱症治療。疼痛而不能伸展舒展的人,服用蜜丸龍薈丸最快。脅下有飲食積滯像一條東西卡住,用吳茱萸、炒黃連。

曾有人脅痛連膈,進諸氣藥,並自大便導者,其痛殊甚,後用辛熱補劑下黑錫丹方愈,此乃虛冷作痛,愈疏而愈虛耳。脅痛病在肝膽,傷寒脅痛屬少陽經,合用小柴胡湯;痛甚而不大便者,於內加枳殼。若尋常脅痛,不繫正傷寒,時身體帶微熱者,《本事方》中枳殼煮散。

白話文:

曾經有個人肋骨疼痛,一直蔓延到橫膈膜,服用各種理氣的藥物,還自行灌腸,但疼痛卻變得更加劇烈。後來使用辛熱補益的藥物,加上黑錫丹方,病人才痊癒。這是因為虛寒引起的疼痛,愈是疏散,身體就愈虛弱。肋骨疼痛的病位在肝膽,傷寒引起的肋骨疼痛屬於少陽經,應服用小柴胡湯;疼痛劇烈而且沒有大便的,就再加入枳殼。如果是平常的肋骨疼痛,不一定是傷寒引起的,仍然身體有輕微發熱的,可以參考《本事方》中的枳殼煮散。

若只是脅痛,別無雜證,其痛在左為肝經受邪,宜用川芎、枳殼、甘草;其痛在右,為肝經移病於肺,宜用片子薑黃、枳殼、桂心、甘草。此二方出嚴氏《濟生續集》,加減在人。又有肝膽經停痰伏飲,或一邊脅痛,宜用嚴氏導痰湯。痰結成癖,間進半硫丸。蓋枳殼乃治脅痛的劑,所以諸方中皆不可少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只是肋骨疼痛,沒有其他症狀,疼痛在左邊是肝經受到邪氣,應該使用川芎、枳殼、甘草;疼痛在右邊,是肝經的疾病轉移到肺部,應該使用片子薑黃、枳殼、桂心、甘草。這兩個方子出自嚴氏的《濟生續集》,加減由醫生決定。另外,如果有肝膽經痰飲停滯,或者一邊肋骨疼痛,應該使用嚴氏的導痰湯。痰結成癖,偶爾服用半硫丸。枳殼是治療肋骨疼痛的藥物,所以所有方子中都不可缺少。

曾見潘子先說有人脅痛,下青龍湯痛止,兼嗽得可,此其痛必在右脅故也。灼然知是寒氣作痛,枳實理中湯為宜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我曾經聽潘子先說,有個人右脅疼痛,服用青龍湯後疼痛停止,兼治了咳嗽,這很明顯是右脅疼痛的原因。一眼就可以知曉這是寒氣造成的疼痛,枳實理中湯纔是最適合的藥方。(《要訣》)

治之當以散結順氣,化痰和血為主,平其肝而導其滯,則無不愈矣。(《選要》)

脅痛二、三年不已者,乃痰瘀結成積塊,肝積肥氣,肺積息賁,發作有時。雖皆肝木有餘,不可峻攻,宜枳朮丸加官桂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,蜜丸服,或復元通氣散。(《入門》)

白話文:

如果有肋疼痛兩三年還不好,是痰瘀凝結形成積塊,肝臟積蓄肥氣,肺臟積蓄喘息促進作用的氣,發作時會有時間性。雖然都是肝木之氣有餘,但不可峻烈攻伐,宜用枳朮丸加官桂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,做成蜜丸服用,或者用復元通氣散。(《入門》)

去滯氣須用青皮,乃肝膽二經藥,人多怒,脅下有鬱積者,固宜。(《六要》)

治不可過用降氣,脅者,肝膽之區。肝為盡陰,喜條達而惡凝滯,膽無別竅,喜升發而惡抑鬱。故凡木鬱不舒,而氣無所泄,火無所越,脹甚懼按者,又當疏散升發以達之。不可過用降氣,致木愈鬱而痛愈甚也。(《匯補》)

白話文:

治療時,不可過度使用降氣的藥物,脅部是肝臟和膽囊的區域,肝臟屬於純陰之體,喜歡舒暢條達而厭惡凝滯,膽囊沒有其他孔竅,喜歡上升發散而厭惡抑鬱。因此,凡是肝氣鬱結不通暢,導致氣無法疏泄,火氣無法散發,脹痛非常嚴重,按壓時感到疼痛,此時應該疏散升發以疏通氣血,不可過度使用降氣的藥物,以免肝氣更加鬱結,疼痛更加嚴重。

婦人治法,嘗論夫左脅痛、胃脘痛二證,婦人多有之。以其憂思忿怒之氣素蓄於中,發則上衝,被濕痰死血阻滯其氣而不得條達,故作痛也。故治婦人諸痛諸疾,必以行氣開鬱為主,而破血散火兼之,庶乎得法矣。(《心法附余》)

白話文:

_ 婦女治療方法_,我曾經討論過左脅痛和胃脘痛兩種疾病,很多婦女都有這些疾病。這是因為她們的憂慮、憤怒的情緒長期積累在心中,發作的時候向上衝擊,被濕痰和死血阻滯了氣機,不能順暢流通,所以出現疼痛。因此,治療婦女的各種疼痛和其他疾病,必須以疏通氣機、緩解抑鬱為主要方法,同時化解血瘀、清熱,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。(《心法附餘》)

疏肝諸方,治悲哀煩惱傷肝氣,致兩脅骨疼,筋脈緊急,腰腳重滯,兩股筋急,兩脅牽痛,四肢不能舉,漸至脊膂攣急。此藥大治脅痛,枳殼煮散。

白話文:

疏肝理氣的各種方劑,治療因悲傷煩惱而損傷肝氣,導致兩側肋骨疼痛,筋脈緊張,腰腳沉重遲滯,兩股筋脈緊張,兩側肋骨牽引疼痛,四肢不能舉起,逐漸發展成脊背攣急。這種藥物可以有效治療肋骨疼痛,枳殼煮散服用。

枳殼(去穰麩炒黃),細辛(去葉),桔梗(炒),防風(去釵股),川芎(各四兩),葛根(一兩半),甘草(二兩炙)

白話文:

枳殼(去除裡面的膜,用麩子炒黃),細辛(去除葉子),桔梗(炒過),防風(去除根部),川芎(各四兩),葛根(一兩半),甘草(二兩,烤過的)

上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三片,煎至七分去滓,空心食前溫服。(《本事》)

大柴胡湯,治脅痛,口燥渴飲水,痛不可忍。(《醫林集要》)

傷寒脅痛,小柴胡湯,加白牡蠣粉研碎,枳殼去穰切片,各半錢煎。(《得效》)《奇效》名加味小柴胡湯

白話文:

治療因傷寒而引起的脅痛,可以直接用小柴胡湯,並添加研磨成粉末的牡蠣和去除內膜切片的枳殼,各半錢的劑量,煎服即可。(《得效》)《奇效》一書中命名為加味小柴胡湯。

多怒之人,腹脅時常作痛者,小柴胡加川芎、芍藥、青皮之類,痛甚者,就以煎藥送下當歸龍薈丸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容易生氣的人,常常感到腹部或肋骨兩側痛的人,可用小柴胡加上川芎、芍藥、青皮等藥材治療,如果痛得很嚴重,就煮好藥後,再吞服當歸龍薈丸。(《丹溪》)

左金丸,治肝火,一名回令丸

黃連(六兩一本作芩),吳茱萸(一兩或半兩)

上為末,水丸,或蒸餅丸,白湯下五十丸。(《同上》)(按:此本《聖惠》茱萸丸,見泄瀉)又抑青丸,瀉肝火,黃連(半斤)為末,蒸餅糊丸服。

白話文:

上為末,用米湯稀釋,一次服用五十丸。(《同上》)(按:此本《聖惠》茱萸丸,見泄瀉)抑青丸,瀉肝火,黃連(半斤)為粉末,用蒸餅糰做成丸劑服用。

當歸龍薈丸。(方見《骨蒸》中。)

柴胡疏肝散,左脅痛,為肝經受邪,宜。

柴胡,青皮(醋炒各二錢),川芎,芍藥(煨),枳殼(麩炒),香附(各一錢半),甘草(炙五分)

水二鍾,煎八分,食前服。(《統旨》)《回春》疏肝散,治左脅下痛,肝積屬血,於本方去香附、甘草,加黃連、當歸、桃仁、紅花。

白話文:

水二碗,煎到八分滿,飯前服用。(《統旨》)《回春》疏肝散,治療左脅下疼痛,肝臟積血,在原方除去香附子、甘草,加上黃連、當歸、桃仁、紅花。

柴胡瀉肝湯,鬱怒傷肝,左脅痛。

柴胡(一錢二分),甘草(五分),青皮,芍藥(各一錢),黃連(炒),山梔(炒),龍膽草(各八分),川歸(一錢二分)

白話文:

  • 柴胡:12 克

  • 甘草:5 克

  • 青皮:10 克

  • 芍藥:10 克

  • 黃連(炒):8 克

  • 山梔(炒):8 克

  • 龍膽草:8 克

  • 川歸:12 克

水煎服。(《赤水》)

平肝流氣飲,治脅痛,及小腹,至繞臍,並疝氣內外疼者。

當歸(一錢),白芍(八分),川芎(六分),橘皮(鹽湯洗一錢),茯苓(一錢),半夏,青皮(醋炒各六分),黃連(炒八分),柴胡(七分),香附(童便浸炒八分),厚朴(薑汁炒七分),枝子(鹽水炒八分),吳茱萸(煮三次去水炒四分),甘草(炙去皮四分)

白話文:

當歸(1錢),白芍(0.8錢),川芎(0.6錢),橘皮(用鹽水洗過,1錢),茯苓(1錢),半夏,青皮(各0.6錢),黃連(炒後0.8錢),柴胡(0.7錢),香附(用童便浸泡後炒,0.8錢),厚朴(用薑汁炒後0.7錢),枝子(用鹽水炒後0.8錢),吳茱萸(煮三次去水後炒,0.4錢),甘草(炙後去皮,0.4錢)

上劑,姜三片,水煎,空心熱服。(《回春》)

治脅痛,和肝飲,用鱉甲、柴胡、當歸、川芎、半夏、白芍藥、枳殼各二錢,水煎服。(《匯言》)

白話文:

治療脅痛,伴有肝臟積液的情況,可用鱉甲、柴胡、當歸、川芎、半夏、白芍藥、枳殼各二錢,用水煎服。(《匯言》)

和肝飲,治脅下扛梗起一條作疼。

當歸,白芍,三稜,青皮(各一錢五分),大茴香,木香,

枳殼,柴胡,砂仁(各八分)

水煎,不拘時服。(《玉案》)

調肝飲,治脅痛,痛連小腹。

當歸,川芎,烏藥,玄胡索,青皮(各一錢五分),柴胡,檳榔,廣木香,桃仁(去皮尖各一錢)

白話文:

當歸、川芎、烏藥、玄胡索、青皮(各6克),柴胡、檳榔、廣木香、桃仁(去皮尖各4克)。

水煎,熱服。(同上)

驅痰諸方,控涎丹,治一身氣痛,及脅走痛。痰挾死血,加桃仁泥。凡脅有痰流注,二陳加南星、川芎、蒼朮。實者,控涎丹下之。(《丹溪》)兩脅走痛因於痰者,控涎丹佳。以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除也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驅痰諸方,控涎丹

主治一身氣痛,及脅走痛。痰挾死血,加桃仁泥。凡脅有痰流注,二陳加南星、川芎、蒼朮。實者,服控涎丹後再用下藥。(《丹溪》)

兩脅走痛因於痰者,控涎丹佳

因為痰停留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夠清除乾淨。(《六要》)

方東埜兩脅痛,上壅至胸,發熱,飲食不進。脈左手沉而弦數,乃積氣也。右手滑,痰飲也。關脈濡弱,脾氣不充也。據症或觸於□,故痛之暴耳。治當先去積熱,消痰氣,然後用補。栝蔞仁六錢,枳殼、姜連、半夏各一錢半,白芥子一錢,牡蠣二錢,炙甘草五分,柴胡一錢五分,二帖諸症盡去。飲食進矣。

白話文:

方東埜兩側肋骨疼痛,疼痛向上蔓延到胸口,發燒,飲食難以下嚥。把左手脈按下去,脈象沉緩而緊促,這是積氣導致的。把右手脈按下去,脈象滑,這是痰飲導致的。把關脈按下去,脈象濡弱,脾氣不足導致的。根據症狀,他可能是碰到了什麼,所以疼痛才突然發作。治療首先要先去除積熱,消除痰飲,然後再進行補養。用栝蔞仁六錢,枳殼、姜連、半夏各一錢半,白芥子一錢,牡蠣二錢,炙甘草五分,柴胡一錢五分,服用兩劑,症狀全部消失。飲食也正常了。

然恐其復發也,與當歸龍薈丸使行之,以刈其根,服下果行二次。(《赤水》)

栝蔞枳實湯,治痰結脅下痛(方見《痰涎》),依本方加白芥子、青皮、茴香,去桔梗、片芩。發熱,加柴胡。(《回春》)

白話文:

栝蔞枳實湯,治療痰液積聚在脅肋下疼痛(具體藥方見《痰涎》),在原方基礎上,加入白芥子、青皮、茴香,去除桔梗和片芩。如果發熱,再加入柴胡。(《回春》)

如右脅下有塊,痞塞不通,名曰痰癖,宜。

南星(二兩用白礬一兩半同煮乾),軟石膏(煅二兩),枳實(麩炒二兩),桔梗(二兩),黃芩(二兩),青礞石(一錢半生腐)

白話文:

南星:二兩,與一兩半的白礬一起煮至乾燥。

軟石膏:二兩,煅燒處理。

枳實:二兩,以麩皮炒過。

桔梗:二兩。

黃芩:二兩。

青礞石:一錢半,生腐。

上銼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(《慈航》)

行血諸方,金氏子年四十餘,因騎馬跌撲,次年左脅脹痛。醫與小柴胡湯加草龍膽、青皮等藥,不效,來求治。診其脈,左手寸尺皆弦數而澀,關脈芤而急數,右三部惟數而虛。予曰:明是死血證。用抵當丸,一劑下黑血二升許,後以四物湯加減調理而安。(《正傳》)

白話文:

治療血瘀的方法:金氏子年紀四十多歲,因為騎馬跌倒,隔年左脅開始脹痛。醫生給他服用小柴胡湯,加入草龍膽、青皮等藥物,但沒效,於是來找我看診。我診斷他的脈象,左手寸脈、尺脈都弦緊而且急促而澀,關脈緩慢而急促,右手三部脈象只是急促而虛浮。我說:這明顯是死血的症狀。我給他服用抵當丸,一劑藥服下去就排出了約兩升的黑血,之後用四物湯加減調理,病情就穩定下來了。(《正傳》)

復元活血湯,治從高墜下,惡血留於脅下,及疼痛不可忍。

柴胡(半兩),栝蔞根,當歸(各三錢),紅花,甘草,穿山甲(炮各二錢),大黃(酒浸一兩),桃仁(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個)

白話文:

  • 柴胡(半兩):柴胡是一味中藥,具有疏肝解鬱、清熱退燒的功效。

  • 栝蔞根(三錢):栝蔞根是一味中藥,具有清熱化痰、潤肺止咳的功效。

  • 當歸(三錢):當歸是一味中藥,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紅花(二錢):紅花是一味中藥,具有活血化瘀、散瘀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甘草(二錢):甘草是一味中藥,具有補脾益氣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穿山甲(炮二錢):穿山甲是一味中藥,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大黃(酒浸一兩):大黃是一味中藥,具有清熱瀉火、通便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桃仁(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個):桃仁是一味中藥,具有活血化瘀、潤腸通便的功效。

上件除桃仁外,銼如麻豆大,每服一兩,水一盞半,酒半盞,同煎至七分去滓,大溫服之食前,以利為度。得利痛減,不盡服。(《醫學發明》)

白話文:

除此之外,將桃仁切碎,大小像麻子,每次服用一兩,水一盞半,酒半盞,一起煎煮至七分水量時,把渣滓濾掉,趁熱喝,飯前服用,以排便通暢為度。若服藥後排便通暢,疼痛減輕,就不必把藥全部服用完。

當歸鬚散,閃墜瘀血,流在腰脅,疼痛不能轉側。(原更有加獨活等文。)

當歸鬚(一錢五分),紅花(八分),桃仁(七分),甘草(炙五分),赤芍藥,烏藥,香附子,蘇木(各一錢),官桂(六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當歸鬚(一錢五分):1.5錢的當歸鬚,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紅花(八分):0.8錢的紅花,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經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桃仁(七分):0.7錢的桃仁,具有活血化瘀、潤腸通便的功效。

  • 甘草(炙五分):0.5錢的炙甘草,具有健脾益氣、調和諸藥的功效。

  • 赤芍藥(一錢):1錢的赤芍藥,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熱涼血的功效。

  • 烏藥(一錢):1錢的烏藥,具有溫中止痛、收斂止瀉的功效。

  • 香附子(一錢):1錢的香附子,具有理氣解鬱、活血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蘇木(一錢):1錢的蘇木,具有活血化瘀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
  • 官桂(六分):0.6錢的官桂,具有溫中止痛、散寒止瀉的功效。

酒水煎,空心服。(《原病集》)

退熱和血湯,瘦人脅下痛,寒熱,多怒者,必有瘀血。

桃仁,紅花,大黃(酒洗),山梔(各五分),當歸鬚,柴胡(各一錢),赤芍藥,川芎,青皮(各七分)

食前服。(同上)

錢君暘家藏,治兩脅痛,有血瘀氣滯者,用薑黃、柴胡、紅花、蘆薈、白芥子各等分。(《匯言》)

白話文:

錢君家傳有治療兩肋疼痛,兼有血瘀氣滯的方子,使用薑黃、柴胡、紅花、蘆薈、白芥子各等分。(《匯言》)

余治吾儒病痰火者,多見脅痛。由作文寫字,多以左胸伏桌,倦後盡力倚靠,暫不見傷,久則脅痛,乃胸前死血作梗也。於主方中加紅花一錢,其效如神。再於熟藥內,摻入童便、韭汁少許,攪勻溫服更效。(《痰火點雪》)

白話文:

作為中醫師,我治療的病患中,很多都有痰火鬱結導致的脅痛症狀。這些病患通常是長時間伏在桌上寫作或寫字,導致左側胸部受到壓迫,造成氣血不通暢。一開始可能沒有明顯症狀,但時間一久就會出現脅痛。這是因為胸前積累的淤血阻滯了氣血運行所造成的。在治療這些病患時,我會在他們的主要藥方中加入一錢的紅花,效果非常好。此外,我會在熟藥中加入少量童便和韭菜汁,攪勻後溫熱服用,效果會更好。(《痰火點雪》)

芍藥散,治婦人脅痛。

白芍藥,玄胡索(炒),肉桂(各一兩),香附子(二兩醋一升鹽半兩同煎乾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白湯調服。(《奇效》)

烏金硇砂餅子,治男子婦人左脅下痛。

乾漆(三兩炒取一兩),硇砂,沒藥,乳香(各一分)

上為細末,和作餅子,以梧桐子大為劑子,每服一餅子,熱湯下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上面打成細末,與其他材料和在一起做成餅子,以梧桐子大小為劑量,每次服用一餅子,用熱湯送服。(《雞峯》)

利氣諸方木通散,治脅肋苦痛偏效,並心下脅肋並小腹牽引痛者皆主之。

木通(去皮頭),青皮(去白),川楝子(去皮核,各一兩。以上三味,用巴豆半兩炒黃,去巴豆不用。),蘿蔔子(炒一兩),舶上茴香(二兩炒),莪朮,木香,滑石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  • 木通(去皮和頭)

  • 青皮(去白)

  • 川楝子(去皮和核,各一兩。以上三味,用半兩巴豆炒黃,去掉巴豆不用。)

  • 蘿蔔子(炒一兩)

  • 舶上茴香(二兩炒)

  • 莪朮、木香、滑石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煎蔥白酒調三錢。一服愈者,不過再服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三脘散,治中焦虛痞,兩脅氣痛,面目手足浮腫,大便秘結。戊午秋,在京城,有一婦人中焦虛痞,腹脅脹痛,大便秘澀,六脈虛弱,更數醫服藥無效,僕投此藥,不終劑而愈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三脘散,治療中焦虛弱脹滿,兩側脅部氣痛,面部和手足浮腫,排便困難。戊午年秋,在京城,有一位婦女中焦虛弱,腹部和脅部脹痛,大便乾澀難以排出,六脈虛弱,服用了很多醫生的藥物都沒有效果,我給她服用了三脘散,還沒吃完一劑藥就好了。(同上)

推氣散,治右脅疼痛,脹滿不食。

枳殼(去穰炒),桂心(去粗皮不見火),片子薑黃(洗各半兩),甘草(炙三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薑棗煎湯調服,調熱酒服亦可,不拘時候。(《濟生續》)(按:此本《本事》治因驚傷肝,脅骨里疼痛不已,桂枝散,今加薑黃、甘草。)

白話文:

藥物上磨成細末,每次服二錢,用薑棗煎湯調和服用,也可以用溫熱的酒調服,不限服用時間。(《濟生續》)(按:這個藥方出自《本事》,用於治療因驚嚇而肝臟受損,脅骨疼痛不止,桂枝散,現在新加了薑黃、甘草。)

加減七氣湯,凡婦人兩脅痛,小腹疼,至胸背,乃氣不順也。

人參(三錢),桂(三錢),半夏(四錢),甘草(二錢),沉香(二錢),玄胡索(二錢),烏藥(五錢),香附子(二錢)

白話文:

人參(15公克),桂皮(15公克),半夏(20公克),甘草(10公克),沉香(10公克),玄胡索(10公克),烏藥(25公克),香附子(10公克)

上姜煎,不拘時候。(《仙傳濟陰方》)

香橘湯,治七情所傷,中脘不快,腹脅脹滿。

香附子(炒),橘紅,半夏(薑製各三錢),甘草(炙一錢)

上作一服,水二鍾,生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至一鍾,食遠服。(《奇效》)

四磨湯,治男子婦人,脅痛不可忍。(《醫林集要》)

木香調氣散,治氣怒傷於肝脅,大痛難忍。(《訂補指掌》)

溫利溫散諸方,治冷氣脅下往來,沖胸膈痛,引脅背悶,當歸湯方。

白話文:

以溫和溫暖和行氣舒通的藥方,治療冷氣在脅肋下方往來,衝擊胸膈而引起疼痛,牽引脅肋和背部感到悶痛的症狀,使用當歸湯方。

當歸,吳茱萸,桂心,人參,甘草,芍藥,大黃(各二兩),茯苓,枳實(各一兩),乾薑(三兩)

白話文:

當歸、吳茱萸、桂心、人參、甘草、芍藥、大黃(各二兩),茯苓、枳實(各一兩)、乾薑(三兩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,日三。(《千金》)《外臺》張文仲,當歸大黃湯,療冷氣牽引腰背肋下腹內痛,於本方去茯苓、枳實。《葉氏》趁痛湯,治氣滯不散,攻刺腸肋㽲痛,及走疰氣痛,於本方去枳實,加枳殼、附子、生薑,水煎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十種藥材磨成碎末,用七升水煮成二升半,分成三碗,一天喝完。(《千金方》)《外臺祕要》的張文仲,當歸大黃湯,治療寒氣引起腰背、肋下、腹痛,可在原方中去除茯苓、枳實。 《葉氏名醫錄》的趁痛湯,治療氣滯不通,刺痛腸、肋、腰,以及外來寒氣引起的疼痛,可在原方中去除枳實,加入枳殼、附子、生薑,用清水煎服。

神保丸(出《靈苑》)。

木香(一分),胡椒(一分),巴豆(十枚去皮心研),乾蠍(一枚)(按:館本作十枚。)

白話文:

木香(一份)、胡椒(一份)、巴豆(十顆,去皮心研磨)、乾蠍子(一隻)。(註:館本原文寫十顆。)

上湯釋蒸餅丸,麻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三丸。心膈痛,柿蒂湯下,或燈心同柿蒂湯下。腹痛,柿蒂、煨姜煎湯下。血痛,炒薑、醋、小便下(按:館本無小便字)。腎氣脅下痛,茴香酒下云云。予三十年前客金陵,醫者王琪傳此方。琪云:諸氣,惟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,獨此方輒能去之。

白話文:

在熱水中蒸熟釋蒸餅丸,丸藥的大小如麻子,硃砂做藥衣,每次服3丸。治療心膈疼痛,可以用柿蒂湯送服藥丸,也可以讓藥丸與燈心一起在柿蒂湯中溶化後服用。治療腹痛,可以用柿蒂和烤過的生薑煎湯送服藥丸。治療血痛,可以用炒過的生薑、醋和小便送服藥丸(註:館藏的版本中沒有「小便」這個字)。治療腎氣導致的脅下疼痛,可以用茴香酒送服藥丸。我30年前住在金陵時,有一位醫生叫王琪,他傳授給我這個方子。王琪說:各種氣病中,只有膀胱氣導致的脅下疼痛最難治癒,而只有這個方子可以治癒這種疾病。

熙寧中,予病項筋痛,諸醫咸以為風,治之數月不瘥,乃流入背膂,久之又注右脅,攣痛甚苦。憶琪語,方向已編入《靈苑》,取讀之,有此一驗,乃合服之,一投而瘥。後嘗再發,又一投而瘥。(《蘇沉》)(按:《醫史·抱一翁傳》有一男子病脅病,投神保丸,下黑溲痛止,治驗。

白話文:

熙寧年間,我得了頸椎疼痛的毛病,許多醫生都認為是風引起的,但是經過了幾個月的治療也不見效,反而波及到背部和脊椎,時間一長,又注入右脅,疼痛起來非常劇烈。我想起琪曾說過,方向已經將這件事情編入了《靈苑》中,於是取來讀了讀,發現有這樣一個驗方,於是將藥合在一起服用,一劑藥下去,疼痛就消失了。後來這毛病又重新發作了一次,再服一劑藥就好了。(《蘇沉》)(注:《醫史·抱一翁傳》中記載,有一男子得了脅痛症,服用神保丸,排出了黑色的尿液,疼痛就消失了,治療見效。

當參。)《楊氏》麝香丸,於本方加麝香(詳見《寒疝》)。

白話文:

其中加入人參。)《楊氏》麝香丸,在這個方子裡加入麝香(詳見《寒疝》)。

紅丸子,兩脅引乳作痛,沉香湯下。(《易簡》)(方見《積聚》中。)

京卿胡慕東(名欣),少腹作痛,連於兩脅,服疏肝之劑,一月以來,日甚一日。余診之,左關尺俱沉遲,治以理中湯加吳茱萸,一劑知,十劑起矣。(《必讀》)

白話文:

京城的卿大夫胡慕東(名欣),少腹疼痛,連到兩肋,服用疏肝的藥劑,一個月以來,一天比一天嚴重。我診斷後,左關尺都沉遲,用理中湯加上吳茱萸治療,一劑就知道了效果,十劑就康復了。(《必讀》)

建脾散,治脾痞脅痛。(《示兒仙方》)(即建中湯加縮砂。按:《仙方》更並進莞花莪朮丸,其方用莞花、半夏、南星、莪朮,共醋入苦竹油內煨用,載在《觀聚方》中。)

白話文:

建脾散,是用來治療脾臟疾患引發的脅痛。(出自《示兒仙方》)

(建脾散是以《傷寒論》中的建中湯,再加入縮砂而成。

備註:在《仙方》中,還另外使用了莞花莪朮丸,其藥方使用莞花、半夏、南星、莪朮,共同加入醋液,用苦竹油煨製而成,藥方的內容可在《觀聚方》中找到。)

滋補諸方補肝散(滑氏),治肝腎二經氣血虧損,脅脹作痛,或脅脹頭眩,寒熱發熱,或身痛經不調。

白話文:

滋補諸方:補肝散(滑氏)

主治 :肝腎二經氣血虧損,導致脅脹作痛,或脅脹頭眩,寒熱發熱,或身痛,經期不正常。

組成

  1. 熟地黃10克

  2. 丹參10克

  3. 山茱萸10克

  4. 澤瀉10克

  5. 山藥10克

  6. 茯苓10克

  7. 補骨脂10克

  8. 淮山10克

  9. 當歸10克

  10. 白芍10克

  11. 柴胡12克

  12. 川芎12克

  13. 僵蠶9克

  14. 甘草6克

用法 :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10克,每日3次,飯後服用。

注意 :孕婦禁用。

山茱萸肉,當歸,五味子(炒杵),山藥黃耆(炒),川芎,木瓜(各半兩),熟地黃(自制),白朮(炒各一錢),獨活,酸棗仁(炒各四錢)

白話文:

山茱萸果肉、當歸、五味子(炒然後搗碎)、山藥、黃耆(炒)、川芎、木瓜(各半兩)、熟地黃(自制)、白朮(炒各一錢)、獨活、酸棗仁(炒各四錢)

上為末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(《準繩》)肝體陰而用陽,此以甘酸補肝體,以辛味補肝用。加獨活者,假風藥以張其氣也。(《金匱翼》)

白話文:

將藥磨成末後服用,每次服用 5 錢,用水煎服。(《準繩》)肝臟的本體屬陰而作用屬陽,此方以甘味和酸味來補肝臟的本體,以辛味來補肝臟的作用。此外再加入獨活,是借用風藥來振奮肝臟之氣。(《金匱翼》)

補肝湯(滑氏),肝氣不足,兩脅下滿,筋急,不得太息,四肢厥冷,發搶心腹痛,目不明瞭,爪甲枯,口面青,宜。

白話文:

補肝湯(滑氏):

適用於肝氣不足,兩肋下滿脹,筋脈拘急,無法深呼吸,四肢厥冷,心腹突然劇痛,視力模糊,指甲枯槁,口面青黃的人羣。

山茱萸,甘草,桂心(各半兩),桃仁,細辛,柏子仁,茯苓,防風(各三兩),大棗(二十四枚)

白話文:

山茱萸、甘草、桂心(各12公克),桃仁、細辛、柏子仁、茯苓、防風(各18公克),大棗(24枚)

上㕮咀,以水九升,煮五升,去渣分三服。(《準繩》)

一人脅疼,每日至晚發熱,乃陰虛也。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龍膽、青皮、甘葛。陰虛甚,加黃柏知母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有人患有肋下疼痛的病症,每天到了晚上就會發熱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。使用小柴胡湯和四物湯合用,再加入龍膽草、青皮、葛根。如果陰虛很嚴重,可以再加入黃柏和知母。(《丹溪》)

一男子房勞兼怒,風府脹悶,兩脅脹痛。薛作色欲損腎,怒氣傷肝,用六味地黃丸料,加柴胡、當歸,一劑而愈。(《類按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