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8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8)

1. 腹痛

自古諸家,或有稱心腹痛者,繹其意義,概系腹痛上及心膈者,故今並錄於此。

脈候,心腹痛,痛不得息,脈細小遲者生,堅大疾者死。(《脈經》)

病若腹痛,脈反浮大而長者死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自古以來各家所說的心腹痛,大致是指腹痛向上影響到心胸部位的情況,因此現在一併記錄在此。 關於脈象,如果心腹痛,疼痛難以喘息,脈象細小而緩慢的人可以存活,如果是堅硬大而快速的則會死亡。(出自《脈經》) 如果病人腹痛,脈象反而浮大且長的,則會死亡。(同出《脈經》)

尺寸俱沉,但有關上脈,苦寒心下痛。尺中弦,少腹臍下拘急。關上緊,心下痛。尺中緊,臍下少腹痛。關上實即痛,虛即脹滿。關上浮,腹痛心下滿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脈象沉實,但只要觸診上關脈,就會感到心腹部疼痛。尺脈弦緊,則會覺得少腹臍下有拘急之感。關脈緊實,則會有心腹疼痛。尺脈緊實,則會出現臍下、少腹疼痛。關脈實則疼痛,虛則脹滿。關脈浮,則會腹痛心滿。(同上記)

診其寸口脈沉而緊,則腹痛。尺中緊,臍下痛。脈沉遲,腹痛。脈來觸觸者,少腹痛。脈陰弦則腹痛。凡腹急痛,此里之有病,其脈當沉,若細而反浮大,故當愈矣。其人不即愈者,必當死,以其病與脈相反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診斷他的寸口脈沉而緊,那麼就是腹痛。尺中緊,臍下痛。脈沉遲,腹痛。脈來促迫者,少腹痛。脈陰弦則腹痛。凡腹急痛,都是裡面有病,其脈應當沉伏,如果脈細而反而是浮大,那麼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病人不能很快好轉,那必定會死,這是因為其病情與脈象相反。

診其脈,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,手少陰經也,沉者為陰。陰虛者,病苦心腹痛,難以言,心如寒狀。心腹㽲痛,不得息,脈細小者生,大𩊅疾者死。心腹痛,脈沉細小細生,浮大而疾者死。(同上)

心腹痛脈沉細瘥,浮大弦長命必殂。(《脈訣》)

白話文:

診斷患者的脈象,左手寸口到人迎以前的脈象,屬於手少陰經,沉穩的脈象代表陰。陰虛的人,會感到心腹疼痛,難以言語,心情就像寒冬一樣。心腹疼痛劇烈,無法休息,脈象細小的人可以活,脈象大而急促的人會死。如果心腹疼痛,脈象沉穩、細小的人可以活,脈象浮、大而急促的人會死。(同上)

關脈弦中焦行痛,尺脈弦下焦作痛,亦有脈不弦而作痛者。又云:脈細而遲者生,大而急者死。此言其大概,然有腹痛而脈大不死者往往有之,豈可執一論哉。(《醫約》)

白話文:

關脈有弦狀就中焦出現疼痛,尺脈有弦狀就下焦出現疼痛,也有些脈不有弦狀的也出現疼痛。又說:脈細小而遲緩的人能活下來,脈大而急促的人會死亡。這只是說大概的情形,但有腹部疼痛而脈大但不死的人常常有,難道可以抓住一點就來評論嗎?(《醫約》)

凡諸病之虛實,辨之於脈者皆易,惟心腹痛證,則有大有小,其脈多有難辨。雖滑實有力者固多實邪,虛弱無神者固多虛邪,此其常也。然暴痛之極者,每多沉伏細澀,最似極虛之候。不知氣為邪逆,氣逆則脈道不行而沉伏異常,此正邪實之脈。然於沉伏之中細察之,必有梗梗然弦緊之意,此必寒邪阻遏陽氣者多有是脈,若火邪作痛則不然也。凡見此者,不得因其細極微極,便認為虛脫,妄用補劑,必大誤矣。

白話文:

對於所有疾病的虛實症狀,用脈象來判斷都比較容易,唯獨心腹疼痛的證狀,有輕有重,其脈象很多都難以分辨。雖然滑實有力的大多是實邪,虛弱無神的大多是虛邪,這是通常的情況。然而劇烈疼痛到極點時,脈象往往沉伏細澀,最像虛極的症狀。不知道這是氣為邪逆,氣逆就會導致脈道不通而沉伏異常,這是正邪實的脈象。然而在沉伏的脈象中細心觀察,必有梗梗然的弦緊之意,寒邪阻遏陽氣的脈象大多是如此,若火邪引發的疼痛則不然。凡是看到這種脈象的,不能因為其細微極小,就認為是虛脫,胡亂使用補藥,那一定是錯的。

辨此之法,但當察其形氣,以見平素之強弱,問其病因,以知新病久病,及何所因而起。大都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,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,再以前論虛實之法,酌之以理,參而診之,則萬無一失矣。(《景岳》)(論虛實見於後)

源由,凡心腹痛,若非中惡霍亂,則是皆宿結冷熱所為。(《肘後》)

白話文:

辨別虛實的方法,首先要觀察病人的形體和精神,以瞭解他的體質強弱。詢問病因,以瞭解新病還是久病,以及是什麼原因引起的。一般來說,突然發作的急病,脈搏細微而隱伏的,多是實邪;久病疼痛緩和,脈搏本來微弱的,是虛邪。再根據前面所述的辨別虛實的方法,結合病情,仔細診斷,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。(《景嶽》)(辨別虛實的方法見下)

腹痛者,由腑臟虛,寒冷之氣客於腸胃募原之間,結聚不散,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。其有陰氣搏於陰經者,則腹痛而腸鳴,謂之寒中,是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者也,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腹痛是由於腑臟虛弱,寒邪之氣停留在腸胃募穴處,凝聚不散,正氣和邪氣交爭相擊而引起的疼痛。如果還有陰氣與陰經搏擊,那麼就會腹痛而腸鳴,這種情況被稱為寒中,是由於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造成的。(《病源論》)

心腹痛者,由腑臟虛弱,風寒客於其間故也。邪氣發作,與正氣相擊,上衝於心則心痛,下攻於腹則腹痛,下上相攻,故心腹絞痛,氣不得息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心腹疼痛,是由於臟腑虛弱,風寒侵犯造成的。邪氣發作,與正氣相搏擊,往上衝擊到心臟則心痛,往下攻到腹部則腹痛,上下相交攻,所以心腹絞痛,氣無法喘息。(以上)

久心腹痛者,由寒客於腑臟之間,與血氣相搏,隨氣下上,攻擊心腹絞結而痛。藏氣虛,邪氣盛,停積成疹,發作有時,為久心腹痛也。然心腹久痛,冷氣結聚,連年積歲,日月過深,變為寒疝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(1) 長期腹痛的人,是因為寒氣侵入五臟內部,與血氣相交搏,隨著氣息上下翻騰,進攻心腹,絞結在一起而發痛。內臟之氣虛弱,邪氣旺盛,積聚成疹,發作有時候,這就是長期的腹痛。

(2) 由於心腹長期疼痛,寒氣結成,積聚連年累歲,時間很長,變成寒疝。

諸證要領(寒熱),腹痛按之便痛,重按卻不甚痛,此止是氣痛。重按愈痛而堅者,當自有積也。氣痛不可下,下之愈痛,此虛寒證也。(《蘇沈》)

白話文:

腹痛時手指按壓會疼痛,但用力按壓時疼痛感又會減輕,這是單純的氣體引起的疼痛。若用力按壓疼痛感加劇,而且按壓的部位變硬,則表示有積聚在裡面。氣體引起的疼痛不適合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否則會加劇疼痛,這是虛寒證的表現。(《蘇沈良方》)

腹痛極多端,有冷痛、熱痛、積痛、蟲痛、血刺、容忤,當隨證以治之。診其關尺脈弦遲,按之便痛,重按不甚痛者,為冷痛,可服良薑散(用良薑、甘草、丁子、人參、胡椒、萆茇)、小建中湯。如其脈微而澀,腸鳴泄利而痛者,當於和氣飲中,加炒吳茱萸,仍下桂香丸(用附、茯、肉蔻、丁、木、桂、薑)。診其關尺脈微緊,發熱,小便赤而痛者,為熱痛,可服小柴胡湯,去黃芩,加白芍藥。

白話文:

腹痛的原因有很多種,有冷痛、熱痛、積痛、蟲痛、血刺、容忤,應根據不同原因來治療。診斷時,如果關尺脈弦遲,按壓時會加重疼痛,而用力按壓時疼痛不加重,則為冷痛,可以服用良薑散(由良薑、甘草、丁子、人參、胡椒、萆茇組成)或小建中湯。如果脈搏微弱而澀,並伴隨腸鳴和腹瀉,則應在和氣飲中加入炒過的吳茱萸,並服用桂香丸(由附子、茯苓、肉蔻、丁香、木香、桂皮、乾薑組成)。如果關尺脈微緊,並伴有發熱、小便赤黃且疼痛,則為熱痛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,去除黃芩,並加入白芍藥。

如其脈洪而實,大便不通而痛甚者,當以大承氣湯下之而愈。若中虛氣弱,飲食停積,重按愈痛而緊者,此為積痛,其脈必弦緊而滑,救生丹(用丁、木、桂、薑、巴豆、甘草)、枳殼散(用枳殼、莪、稜、桂、薑等)主之。或渴欲引飲,胸中痞塞,大便秘結,脈沉短而實者,宜服保安丸(用巴豆、黃連、青皮、莪朮、乾薑)。若往來行痛,腹中煩熱,口吐清水,脈緊實而滑者;蛔動也,宜服集效丸(見蛔蟲)。

白話文:

  • 如果脈象洪盛有力,大便不通而疼痛劇烈,則應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  • 若中氣虛弱,飲食停滯,按壓疼痛加劇而緊繃,這是積痛的表現,脈象必然是弦緊而滑動,可以使用救生丹(成分包括丁香、木瓜、桂皮、生薑、巴豆、甘草)或枳殼散(成分包括枳殼、莪朮、稜桂、生薑等)來治療。

  • 或是有口渴想喝水,胸中痞塞,大便祕結,脈象沉短而有力,適合服用保安丸(成分包括巴豆、黃連、青皮、莪朮、乾薑)。

  • 若是疼痛往來移動,腹中煩熱,口吐清水,脈象緊實且滑動;這是蛔蟲在作怪,建議服用集效丸(可見蛔蟲)。

婦人心腹疼痛,脈沉而結者,此血刺也,牡丹丸(用川烏、牡丹、桃仁、桂心)

白話文:

婦女的心腹疼痛,脈搏沉穩而結聚的,這是血刺病,可以使用牡丹丸(成分:川烏、牡丹、桃仁、桂心)來治療。

《良方》斷弓弦散(即失笑散)主之。若心腹卒然而痛,其脈滑或長短小大不齊者,此為容忤,可服蘇合香丸、備急丸。(《續易簡》)

白話文:

《良方》中,斷弓弦散(也叫失笑散)可以治療。如果心腹突然疼痛,脈搏滑動或長短大小不齊,這是容忤引起的,可以服用蘇合香丸、備急丸。(《續易簡》)

有人患腹痛,其狀不一,有風痛,有熱痛,有冷痛,有冷積痛,有氣積痛,有蟲痛,有婦人經脈行而先腹痛,有少兒瘡疹出而先腹痛者。滿腹虛脹,服暖藥無效者,此風痛也,宜服官局,胃風湯、火鍁草丸,如附子、烏頭之類。大便秘結,小便赤而喜冷飲食者,此熱痛也,後生宜四順飲,老人宜服大麻仁丸,皆局方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患有腹痛,其症狀不一而足。有風痛、有熱痛、有冷痛、有冷積痛、有氣積痛、有蟲痛,有的婦女經脈行而先腹痛,有的小兒瘡疹出而先腹痛。腹部飽滿、虛脹,服用溫熱藥物無效的,這是風痛,應該服用官局的胃風湯、火鍁草丸,像是附子、烏頭之類的藥物。大便祕結,小便發紅,喜歡吃冷飲食物的,這是熱痛,年輕人適合服用四順飲,老年人適合服用大麻仁丸,皆出自於局方。

有塊起而腹痛者,皆積也。冷積則面無色瘦瘁,脈沉伏,宜於暖藥中用巴豆,如官局積氣丸之類。氣積多噫氣,宜服嘉禾散、調氣散、五膈寬中散,如茴香、丁香、木香、沉香之類。食積則多噫酸,口出清水,噁心,宜服京三稜、蓬莪朮、乾漆之類,亦須兼巴豆。至於腹中有塊起,急以手按之便不見,五更心嘈,牙關撟硬,噁心而清水出,及夢中齧齒者,此謂之蟲痛,宜服官局化蟲丸,如使君子之類。又有室女婦人月經行,先腹痛,此特與諸痛不同,只可服四物湯。

白話文:

有的人出現腫塊並且腹痛的症狀,這些都是積聚造成的。如果是冷積,就會面色無光、消瘦虛弱,脈象沉伏,可以用暖藥中加入巴豆,比如官局積氣丸之類的藥物。如果是氣積,就會經常打嗝,可以用嘉禾散、調氣散、五膈寬中散,比如茴香、丁香、木香、沉香之類的藥物。如果是食積,就會經常打嗝並且發酸,嘴裡流出清水,噁心,可以用京三稜、蓬莪朮、乾漆之類的藥物,也可以同時服用巴豆。至於腹中有腫塊出現,用手按壓時就立刻消失,五更時心煩氣躁,牙關緊閉,噁心想吐並且嘴裡流出清水,以及夢中咬牙切齒的人,這種情況叫做蟲痛,可以用官局化蟲丸,比如使君子之類的藥物。另外,對於未婚婦女月經來潮之前出現腹痛的症狀,這種情況與其他疼痛不同,只能服用四物湯。

小兒身熱足冷,耳及尻骨冷,及眼澀者,皆瘡疹候,必先腹痛,蓋疹子先自腸胃中出,然後發於外,宜服葛根升麻湯及綿煎散之類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

白話文:

小孩子的身體發熱、腳卻很冰涼,耳朵、尾骨冷,眼睛乾澀,這些都是瘡疹的徵兆,一定會先腹痛,因為瘡疹先從腸胃內產生,然後發作在體外,應該服用葛根升麻湯和綿煎散之類的藥方。(《醫說》引述《醫餘》)

氣、血、痰、水皆能作痛,而食積傷脾,風冷入脾,與夫脾間蟲動,其為痛也居多。氣、血、痰、水、食積、風冷諸證之痛,每每停聚而不散。惟蟲痛則乍作乍止,來去無定,又有嘔吐清沫之為可驗焉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氣、血、痰、水都能導致疼痛,而因食物積滯損傷脾臟,或風寒侵襲脾臟,與脾臟中有蟲子蠕動,引起的疼痛居多。氣、血、痰、水、食物積滯、風寒等所致的疼痛,常常積聚在一起而不能消散。只有蟲痛會忽然而起,忽然而止,到來和離開沒有規律。另外,以嘔吐清沫來做診斷也是可以的。(《直指》)

戴云:寒痛者,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。時痛時止者,是熱也。死血痛者,每痛有處,不行移者是也。食積者,甚欲大便,利後痛減者是。濕痰者,凡痛必小便不利。(《鉤玄》)(按:丹溪曰:痰因氣滯而聚,既聚則礙其道路不得運,故作痛。)

白話文:

戴雲:寒冷引起的疼痛,疼痛連綿不斷,而且沒有減輕或加重的跡象,就是寒痛。有時疼痛有時停止的,是熱痛。死血引起的疼痛,每次疼痛都有固定的部位,而且疼痛不會移動或改變位置,就是死血痛。飲食積滯引起的疼痛,病人會非常想大便,大便通暢後疼痛就會減輕,就是食積痛。濕痰引起的疼痛,每次疼痛時小便都不會通暢(按:丹溪說:痰液是因為氣滯而聚集,聚集後就會阻塞通道,使氣血運轉不暢,所以會疼痛)。

痛證有寒熱,誤認之則為害不小。蓋三焦痛證,因寒者常居八九,因熱者十惟一二,觀《內經》舉痛等論,義可知矣。蓋寒則凝滯,凝滯則氣逆,氣逆則痛脹由生,而熱則流通,多不然也。雖熱證亦常有痛,然熱者必有明辨,如《內經》所言腸中痛而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閉而不通者,此因燥結熱閉,故能作痛,然必有煩熱等證,乃因於火,最易見也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疼痛的癥狀分為寒證和熱證,兩者容易誤診,這樣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。一般來說,三焦痛症多是因寒證引起的,大約佔了八九成,因熱證引起的只有十分之二左右,從《內經》中關於疼痛的論述中,就可以看到這個道理。寒證容易造成凝滯,凝滯之後氣就會逆行,氣的逆行就會產生脹痛,而熱證則促進了流通,所以通常不會產生疼痛。雖然熱證也會出現疼痛,但熱證必定有明確的徵兆,比如《內經》中提到的腸道疼痛伴有發熱、口渴的情況,那麼這就是熱證導致大便乾結、排泄不通暢所造成的,這種疼痛通常伴有煩熱等癥狀,最容易觀察到

寒滯之痛,有因內寒者,如食寒飲冷之類是也,必兼寒兼食,隨其宜而治之。有因外寒者,或觸冒不時之寒邪,或犯客令之寒氣,或受暴雨沙氣之陰毒,以致心腹攪痛,或吐或瀉,或上不能吐,下不能瀉,而為乾霍亂危劇等證。總由寒氣犯臟,或在上焦,或在中下二焦。凡痛急在上者,用吐最妙;在中在下者,俱宜解寒行滯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寒氣引起的疼痛,有因內寒的,如食用寒涼的飲食等,必須兼治寒證和食滯。有因外寒的,可能是接觸了不適時的寒邪,或者觸犯了客令的寒氣,或者遭受了暴雨沙氣的陰毒,導致心腹絞痛,或者嘔吐或腹瀉,或者是上不能吐,下不能瀉,而成為乾霍亂等危急的證狀。總的是因為寒邪侵犯臟腑,或在上焦,或在中下二焦。凡是疼痛急迫在上焦的,用催吐的方法最妙;在中焦或下焦的,都應該解寒行滯。

虛實(有形無形血虛氣虛),腹痛,以手可重按者屬虛,宜參、朮、薑、桂之類;手不可按者是實,用硝、黃下之。(《丹溪》)(按:此本於《婦人良方》說,見疏利方法中。)

白話文:

虛實指的有形無形、血虛氣虛。腹痛,用手能用力按壓者屬於虛證,應該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桂枝類藥物治療;用手不能按壓者是實證,應使用大黃、芒硝等藥物瀉下。(出自《丹溪》)(注:這段內容出自《婦人良方》,見緩下利水法中。)

痛有虛實。凡三焦痛證,惟食滯、寒滯、氣滯者最多,其有因蟲、因火、因痰、因食者,皆能作痛。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證,漸痛者多由後四證。但蟲痛、痰痛多在中焦,火痛則三焦俱有之,血痛則多在下焦。然惟婦人則常有血證,而男子則少也。諸如此類,但察其多滯多逆者,方是實證;如無滯逆,則不得以實論也。

白話文:

疼痛分為虛證和實證。在所有的三焦痛證中,以飲食滯留、寒氣滯留、氣體滯留等引起的疼痛最為常見。此外,也有由蟲、火、痰、飲食等因素引起的疼痛。一般來說,暴發性疼痛多由前三種原因引起,漸進性疼痛多由後四種原因引起。但蟲痛、痰痛多發生在中焦,火痛則三焦都有,血痛則多發生在下焦。然而,只有婦女常有血證,而男子則較少。諸如此類的疼痛,只要觀察到多滯多逆的,就是實證;如果沒有滯逆,就不能以實證論之。

辨之之法,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,拒按者為實,久痛者多虛,暴痛者多實;得食稍可者為虛,脹滿畏食者為實。痛徐而緩,莫得其處者多虛;痛劇而堅,一定不移者為實。痛在腸臟中,有物有滯者多實;痛在腔脅經絡,不幹中臟,而牽連腰背,無脹無滯者多虛。脈與證參,虛實自辨。

白話文:

判斷虛實的方法,應觀察:可以按壓的為虛,拒絕按壓的為實;疼痛時間長的為虛,突然劇烈疼痛的為實;吃東西後稍有改善的為虛,脹滿怕吃東西的為實。疼痛緩慢而舒緩,沒有固定部位的多為虛;疼痛劇烈而堅硬,固定不移的為實。疼痛在腸胃中,有東西停滯的多為實;疼痛在胸脅經絡部位,不影響內臟,而牽連腰背,沒有脹滿和停滯感的,多為虛。結合脈象和症狀,虛實自然可以辨別出來。

微實者,宜調不宜攻。大實者,或上或下,非攻不可。純虛者,或氣或血,非大補不可。(《景岳》)(按:《質疑錄》亦有說。見痛須通利條。)

白話文:

陰陽的盛衰程度比較輕微,則宜採用調解的方法,而不宜採用攻補的方法。陰陽的盛衰程度比較嚴重,則應視其偏盛或偏衰的位置,給予攻的治療法,否則就不可實現醫治的目的。中氣虛弱或陽氣虛弱到了極點的,中氣虛弱的就要用補氣法治療,陽氣虛弱的要採用溫補法才能治療。

痛證當辨有形無形。無形者痛在氣分,凡氣病而為脹為痛者,必或脹或止而痛無常處,氣聚則痛而見形,氣散則平而無跡,此無形之痛也,但宜順氣,氣順則痛自愈矣。有形者痛在血分,或為食積,凡血症食積而為脹痛者,必痛有常處而脹無休息,不往不來,不離其處者,是有形之痛也,然或食或血,察得所因,乃可攻而去之。此二者之當辨也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疼痛的證候應當辨別有形和無形,無形的疼痛在氣分上,凡是氣的病變而引起脹痛的,必定是或者脹或者痛,沒有固定的部位,氣聚結的地方就疼痛並有形狀,氣散開了就平復而沒有跡象,這就是無形的疼痛,只要將氣引導順暢,氣順暢了,疼痛就會自動痊癒。有形的疼痛在血分上,或者是由於食物積滯,凡是血癥、食物積滯而引起的脹痛,必定是疼痛有固定的部位,而脹痛沒有間斷,不往來,不離開那個部位,這是有形的疼痛,那麼,如果是食物或血,只要查明瞭原因,就可以責備而去除了。這兩種疼痛需要辨別。

按之痛者為實,不痛為虛。夫按則氣散,即實亦有因之而痛減者,虛則氣壅而為痛,覆按之氣愈壅,即虛亦有因之而益痛者,正未可執此而定虛實也。若以熱手久按,痛止為寒,不止為熱,此則瘥可必耳。(《醫津一筏》)

白話文:

當按壓時感到疼痛的是實證,不感到疼痛的是虛證。因為按壓會使氣散開,即使是實證也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減輕疼痛;若是虛證,氣會瘀結而產生疼痛,反覆按壓會使氣更加瘀結,即使是虛證也可能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加重疼痛,所以不能單憑這個來判斷虛實。如果用熱手長時間按壓,疼痛停止是寒證,疼痛不停止是熱證,這樣就可以確定病情是否痊癒了。

若平素慎於飲食,而視其肢體瘦弱,又不飽悶,但偎偎作痛,如細筋牽引者,血虛也,若肚腹常覺空虛,似餓非餓,翕翕作痛,呼吸如無氣力者,氣虛也。(《玉案》)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通常很小心飲食,但他的四肢看起來很瘦弱,卻又不覺得撐或悶,只覺得隱隱作痛,就像細小的筋被拉扯著,這就是血虛。而如果有人經常覺得肚子空虛,好像餓了,但又好像沒餓,而且還覺得微微作痛,呼吸起來好像沒有力氣,這就是氣虛。(摘自:《玉案》)

部位,辨驗腹痛法:在中痛,食積,痛甚欲大便,利後痛減。在左痛,死血,痛有常處而不走移。在右痛,是痰,或得辛辣熱物暫止。在下痛,蓄血,小便清利,手不可近痛處。在下痛,蓄尿,小便不利,手不可近痛處。心至小腹硬滿痛,實邪。脅至小腹引痛,痰、死血。(《捷法》)

白話文:

辨別腹痛的方法:如果是在中間部位痛,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,痛得很厲害想要上廁所,排便後疼痛會減輕。如果是在左側痛,可能是積血,疼痛有固定的地方而不會移動。右側的疼痛可能由痰引起,或者是吃了辛辣熱的食物後暫時停止。下腹的痛可能是因為血液阻塞,小便通暢,手不要靠近疼痛的地方。如果下腹痛是因為尿液滯留,小便不通,手也不要靠近疼痛的部位。如果心口到小腹硬滿疼痛,這表示有實邪。如果胸口到小腹有牽引性的疼痛,可能是痰或死血的問題。

凡至胃脘下痛者,多屬食積。繞臍痛者,屬火。臍左右少腹痛者,多屬死血。少腹痛者,屬寒。當以部位辨之。(《司命》)

白話文:

凡是到胃以下腹部疼痛的,大都屬於飲食積滯。圍繞肚臍疼痛的,屬於火氣旺盛。肚臍左右,小腹疼痛的,大都屬於淤血。小腹疼痛的,屬於寒氣侵犯。應該根據部位來分辨。

有中脘作痛,手不可近者。夫手不可近,乃內外不和,外則寒氣凝於皮毛,內則垢濁停於中脘,當審其體之虛實以施治。有中脘之下,當陽明胃土之間,時痛時止者,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。若行氣消泄之劑服之過多,便宜溫補。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,此中土內虛,虛而且寒之明驗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中脘疼痛,手一靠近就受不了。手一靠近就受不了,這是因為內外不協調,外面寒氣凝結在皮毛上,裡面垢濁停留在中脘,應該審視體質的虛實來進行治療。中脘以下,陽明胃土之間,有時疼痛有時停止,這是中土虛弱而胃氣不協調。如果服用過多行氣消泄的藥物,適宜溫補。但用手重按疼痛就會稍稍減輕,這是中土內虛,虛寒的明顯驗證。

其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,乃上下陰陽不和,少陽樞轉不利也,傷寒病中每多此痛,當助其樞轉,和其氣血,上下通調則愈矣。其大腹痛者,乃太陰脾土之部。痛在內而緩,坤土虛寒也。痛兼內外而急,脾絡不通也。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,從經隧而外出於絡脈。今脾絡滯而不行,則內外皆痛。

白話文:

在乳房下方靠近胸骨的部位疼痛,是上下陰陽不調和,少陽樞轉不利造成的。這種疼痛在傷寒病中很常見。治療時應該幫助樞轉,調和氣血,上下通調,才能治癒。腹部疼痛,是太陰脾土的部位。如果疼痛位於內部,並且緩慢,則表示坤土虛寒。如果疼痛同時位於內部和外部,並且發作急促,則表示脾絡不通。因為脾臟的大絡叫做大包絡,它從經脈中穿出,通往絡脈。現在脾絡滯而不通,所以內外都會疼痛。

其有臍旁左右痛者,乃衝脈病也。衝脈當臍左右,若為寒氣所凝,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,則當臍左右而痛。當用血分之藥,使胞中之血通肌達表,若用氣藥無裨也。(《真傳》)

白話文:

如果有以肚臍為中心左右疼痛的人,那是衝脈出問題了。衝脈就在肚臍的左右兩旁,如果被寒氣凝結了,衝脈的血就無法往上行走到全身體表,就會在肚臍兩側疼痛。應該使用補血的藥物,使子宮中的血液通暢肌膚、散播到全身體表。如果只用補氣的藥物,是沒有用的。(《真傳》)

病有邪在經(肚皮痛),凡胸腹之痛,有無關於內,而在筋骨皮肉之間者,此邪之在經,不可混作里證,必須詳問的確。但當分其或火、或寒、或氣,或勞傷、或血滯、或血虛,或有淫瘡邪毒,留蓄在經、辨其所因,庶不致謬,而治之亦易也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的疼痛是「邪在經」,則疼痛部位在胸腹之間,與內臟無關,疼痛產生於筋骨皮肉之間。這種疼痛不屬於內臟疾病,必須仔細詢問病人的確切情況。但也要分辨疼痛是火邪、寒邪、氣滯、勞傷、血瘀、血虛,或是有毒瘡邪毒,這些邪氣停留在經絡中。找出病因,纔不會誤診,治療起來也容易。(摘自《景嶽全書》)

腎虛不能行水,加之酒面無度,醉後輒睡,酒與水交聚於腹中,而面毒復纏滯其氣,是以水滲於肚皮而作痛矣。治法錢氏宣風散(用檳榔、陳皮、甘草、牽牛)用蜜水煎,嚥下神寶丸(見《脅痛》)。

白話文:

腎臟虛弱,不能運行水液,再加之飲酒過度,喝醉後常睡著,酒和水聚積在腹部,而肉毒瘡又滯留了氣,所以水滲透到肚皮而疼痛。治療方法是服用錢氏宣風散(成分有檳榔、陳皮、甘草、牽牛),用蜂蜜水煎服,再吞服神寶丸(見〈脅痛〉)。

俟其大便通利,然後以青木香丸(用木香、畢澄茄、補骨脂、檳榔、牽牛)一分,安腎丸(用川烏等十二味)倍之,用大棗入少鹽,並生薑同煎,空心嚥下,脾腎氣復,自然向安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等到大便通暢之後,再用青木香丸(用木香、畢澄茄、補骨脂、檳榔、牽牛)一份,安腎丸(用川烏等十二味)一份,用大棗入少鹽、連同生薑一起煎煮,空腹吞服,脾腎之氣恢復,自然就會安定。(《直指》)

感寒停食,凡大人小兒胸腹驟然大痛,其痛連延不止。甚則有如刀剜者,皆因停食,其停食皆因感寒。或脾胃先感風寒而後飲食,即能停滯作痛,或先飲食而隨感風寒,亦能停滯作痛。因感寒停食者,不必皆多食過度而後停滯,即日用常餐亦停滯也。是以病者莫測其致病之因,而醫者亦莫知其受病之源。或以內熱治而用涼藥,錯誤甚矣;或以消食治而用消導藥,亦非對症之劑也。蓋感寒停食與傷食不同。傷食者,飲食傷脾胃,內傷也。停食者,脾胃受風寒,而飲食凝滯不運化,外感也。治傷食當以消導為主,而兼補脾胃,治停食當以發散寒邪為主,而兼消導,此立效之術也。停食因於寒而不散其寒,雖極力消導,其食不消,其痛不止。(按:原載用炒鹽湯吐治驗,不錄。)或問曰:內熱蘊積,亦能令人腹痛,與感寒停食而腹痛者,何所分別?予曰:積熱腹痛者,其痛有時而作,亦有時而止;有時而急,亦有時而緩。停食痛者,其痛最急,連綿不止,有延至數日者,惟痛久或有時而略緩耳。但其初失治,延至數日而後用藥者,寒鬱為熱,難以復用發散藥,當用木香檳榔丸(用木、檳、歸、芍、青皮、枳殼、牽牛、莪朮、大黃、香附,黃連)與牽牛大黃丸微利之,則痛止而安。(《醫述》)

白話文:

大人小孩突然肚子剧痛,痛得厉害,甚至像刀割一样,都是因为食物停滞,而停滞的原因就是受寒。可能是脾胃先受风寒,然后吃饭,就容易停滞导致疼痛,也可能是先吃饭,之后再受风寒,同样会停滞导致疼痛。受寒停滞的人,不一定是吃太多才停滞,即使是平时正常的饭量也会停滞。所以病人自己难以确定病因,医生也难以确定病源。有些人用凉药治内热,这是错误的;有些人用消食药治疗,也不对症。因为受寒停滞和伤食不同。伤食是指饮食损伤脾胃,属于内伤。停食是指脾胃受风寒,食物凝滞无法消化,属于外感。治疗伤食要用消导为主,同时还要补脾胃,治疗停食要用散寒为主,同时还要消导,这是最有效的办法。停食是因为寒气,如果不散寒,即使用力消导,食物也无法消化,疼痛也不会止住。有些人会问,内热积聚也会让人肚子疼,跟受寒停滞导致的腹痛有什么区别?我说,积热腹痛,有时疼有时不疼,有时疼得厉害有时疼得轻。停食引起的疼痛,最剧烈,持续不断,有的会持续好几天,只是时间久了,疼痛可能会稍微缓解。但是如果一开始没有治疗,拖延几天才用药,寒气郁结就会化热,就不能再用散寒药,要用木香槟榔丸和牵牛大黄丸,稍微泻一下,这样疼痛就会止住,人也就会好起来。

瘀血,如攧撲損傷而腹痛者,乃是瘀血,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、蘇木、紅花,入酒、童便煎服下之。如因事損傷,或酒後涉水,血凝腹痛者,大承氣加桂。(《丹溪》)(按:又有一案,出行血方法中,宜互參。)

白話文:

瘀血:如果由於跌打損傷而腹痛的,這是瘀血引起的,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,再加入當歸、蘇木、紅花,用酒和童便煎煮然後服用。如果是由於其他原因損傷,或者酒後涉水,血液凝結導致腹痛的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再加入肉桂服用。(《丹溪心法》)(註:還有一種處理出血的方法,需要互相參照。)

一人中脘作疼,食已口吐血紫霜色,二關脈澀,乃血病也,跌僕而致。治以生新去陳之劑,吐出片血碗許而安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某人胃脘位置疼痛,食事後吐出紫黑色的血,左右寸關兩脈澀滯,這是血病引起的,由於摔跤跌倒而造成的。用生新去陳的方劑進行治療,吐出了半碗血塊而痊癒。(見上)

如跌撲後,腹中隱隱痛有處,是腹腸膜有損,宜活血行氣兼補養之,不可妄認為痰為火,用峻利破泄藥。曾見一人醉後踢門用力,遂小腹痛不止,湯藥亂投,臨死小腹腫青,方悟夕(當昔)日受病之因也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如果跌撲後,腹中隱隱作痛,而且有特定的部位,這是腹腸膜受損的徵兆,應該活血行氣,同時兼顧補養,不能隨意認為是痰火,使用峻利破泄的藥物。我曾經見過一個人喝醉酒後用力踢門,結果小腹疼痛不止,用藥治療卻不對症,最後臨死前小腹腫脹青紫,才明白當日受病的原因。

當臍痛,(宜參灸法)當臍硬痛有形,多燥屎,已經攻伐不應,用四物加桃仁泥、紅花、升麻、麻子仁、熟大黃、檳榔,空心煎服,潤以導之,痛隨利減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當臍痛,(宜參灸法)臍部硬痛有形狀,多有乾燥的大便,已經用攻下法治療沒有效果,用四物湯加桃仁泥、紅花、升麻、麻子仁、熟大黃、檳榔,空腹煎服,以潤滑通導,疼痛隨排便而減輕。(《六要》)

當臍痛,為腎虛,任脈為病,六味丸加龜板灰。(《醫通》)(按:《金匱翼》治當臍痛,便溺不利,怯寒脈虛者方,用熟地、肉桂、白芍、桂枝、當歸、茯苓,水煎服。)

白話文:

當臍周圍疼痛,多為腎虛,任脈有病。治療可用六味丸合併龜板灰。

(註解:《金匱翼》中治療臍周圍疼痛,伴隨排尿困難、畏寒脈虛弱症狀的方劑,組成有熟地、肉桂、白芍、桂枝、當歸、茯苓,以水煎煮後服用。)

小腹痛(互見前部位條),小腹痛有實,有虛,有寒,有死血,有溺道不利。實者按之愈痛,宜青皮、香附以行其氣。虛者常欲手按,宜溫補之。寒者,宜肉桂、吳茱、川楝肉之類。死血者,小便反利,兼以脹急,用桃仁、紅花、歸尾、赤芍、生地黃、青皮、香附。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加木通。(《統旨》)

白話文:

小腹痛(參看前條「部位」),小腹痛有實證、有虛證、有寒證、有死血、有小便不暢的證候。實證者,按壓小腹疼痛加劇,宜用青皮、香附,以疏通氣機。虛證者,常想用手按住小腹,宜用溫補藥物。寒證者,宜用肉桂、吳茱萸、川楝子之類藥物。死血者,小便反而通利,兼有脹滿急迫的證候,宜用桃仁、紅花、歸尾、赤芍、生地黃、青皮、香附。小便不暢者,五苓散加木通。(《統旨》)

小腹痛滿有三,皆為內有留著,非虛氣也。一屬燥結大腸,其證大便不通。一屬熱結膀胱,其證溺閉不通,按之雖滿而不甚堅。一屬血結膀胱而腹滿。然亦有右旁偏滿者,此必飽食奔馳,脾陰下溜,食積痰膩留結也,當於積滯門求之。(《醫通》)(節錄)

白話文:

小腹部疼痛並脹滿有三個原因,都是由於內臟中有積滯之物,並非虛弱引起的。第一種情況是燥結在大腸,症狀是大便不通;第二種情況是熱結在膀胱,症狀是尿閉不通,按壓後雖然感覺脹滿,但並不十分堅硬;第三種情況是血結在膀胱,導致腹部脹滿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右邊偏滿,這是因為飽食後奔走勞累,脾經的陰氣下行,食物積滯凝結成痰膩,應該在積滯門類中尋找原因。(《醫通》)(節錄)

凡腹痛因食者,或因滯物,或因冷物,皆能體積中脘,須用治食法加減治之,此正法也,然又有食停小腹者。余嘗治一上舍,年及三旬,因午刻食水煮麵角,將至初更,食及小腹下,至右角間,遂停積不行,而堅突如拳,大如鵝卵,其痛之劇,莫可名狀。余為治之,察其明系面積,顯而無疑,然計其已入大腸,此正通則不痛之證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因飲食導致腹痛的,或是因為滯積的食物,或是因為寒涼的食物,都可以充填在胃脘部,必須用治療飲食的方法加減治療,這是正統的方法。然而,還有食物停積在小腹的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三十歲左右的讀書人,他因為在中午吃了水煮麵角,到了半夜時分,食物停積在小腹以下,右下腹之間,便停積不散,而且又硬又突起如拳頭,像鵝卵般大小,疼痛劇烈,難以形容。我為他治療,觀察他明顯是食物積滯,顯而無疑,但是估計食物已經進入大腸,這是正所謂通則不痛的證據。

乃與木香檳榔丸,連下二三次,其痛如故。因疑藥力之緩,猶未及病,乃更投神佑丸以瀉之,又不效。余謂此必藥性皆寒,故滯有不行也。因再投備急丸,雖連得大瀉,而堅痛毫不為減。斯時也余計窮矣,因潛測其由,不過因面,豈無所以制之。今既逐之不及,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。

白話文:

於是服用木香檳榔丸,連續服用兩三次,疼痛依然如故。因此懷疑藥效緩和,還沒有達到病竈,於是又服用神佑丸來瀉下,但仍沒有效果。我認為這一定是藥性都偏寒涼,所以導致積滯不散。因此又服用備急丸,雖然連續獲得大瀉,但堅硬疼痛卻絲毫不減。這時我也感到黔驢技窮了,於是暗自揣測其原因,不過是因面部,難道就沒有辦法控制嗎?現在已經追趕不上了,如果不藉助其他方式來治療恐怕不行了。

且計面毒非大蒜不殺,氣滯非木香不行,又其滯深道遠,非精銳之嚮導不能達。乃用火酒磨木香,令其嚼生蒜一瓣,而以香酒送之。一服後覺痛稍減,三四服後,痛漸止而食漸進,方得痊愈。然雖痛止食進,而小腹之塊仍在,後至半年許始得消盡。由是知欲消食滯,即大黃、巴豆猶有所不能及,而惟宜行氣為先也。

白話文:

遇到食物停滯不化的病症,如果沒有大蒜就無法根治,如果氣滯不通,如果沒有木香就無法調理,況且氣滯不通的路程深遠,沒有銳利的嚮導,他無法到達。於是就用火酒將木香磨碎,讓病人嚼一瓣生蒜,再用木香酒送服。服用一劑以後,覺得疼痛略微減輕,服用三四劑以後,疼痛逐漸停止,飲食也逐漸增加,終於痊癒了。然而雖然疼痛停止,食慾也恢復了,可是小腹部的腫塊還在,後來過了半年左右才完全消失。由此可知,想要消除飲食停滯,即使是大黃、巴豆這類藥物還是有所不及,而最重要的是疏通氣滯。

且知飲食下行之道,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也。此自古無人言及者,故並筆之,用以廣人之聞見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要知道飲食下行的路徑,必然要經過小腹右下方,然後才能通過大腸排出去。這從古到今都沒有人提到過,所以我把它寫下來,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。

寒痛變下利,寒中久痛不瘥,冷入於大腸,則變下痢。所以然者,腸鳴氣虛故也。腸虛則泄,故變下痢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寒痛轉變成腹瀉。寒邪留在體內很久而不痊癒,冷氣進入大腸,就會變成腹瀉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腸鳴氣虛導致的。腸虛則泄瀉,所以變成腹瀉。

死證,臍下忽大痛,人中黑色者,多死。(《丹溪》)

腹痛發喘,兼脈滑死。(《捷法》)

別病,腸痛亦多端。若疼甚者,乃腸癰。(《資生》)

白話文:

死亡的徵兆,如果肚臍下方突然劇烈疼痛,人中的部位呈現黑色,大多數情況下會死亡。 腹部疼痛並伴有呼吸急促,同時脈搏滑利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 其他疾病的表現,腸道疼痛也有許多種類。如果疼痛非常嚴重,可能是腸癰。

腹痛所因,以上論之詳矣。但有因別病而致痛者,不可不明。且如疝致腹痛,必是睪丸腫疼,牽引而痛,或邊有一條,沖腹而痛。霍亂腹痛,必嘔吐而作,甚有不嘔吐四肢厥冷痛極者,又名攪腸沙,急用鹽湯探吐,或委中穴並十指出血。酒積腹痛,必因傷酒痛,則泄去其積,疼自止也。

白話文:

腹痛的原因,在上面已經討論得很詳細了。但是還有因為其他疾病而引起的疼痛,不可不明瞭。例如:

  1. 疝氣引起的腹痛,一定是睪丸腫脹疼痛,牽引而痛,或者腰部有一條帶狀物,衝到腹中而痛。

  2. 霍亂引起的腹痛,一定是嘔吐而發作,嚴重的不嘔吐,四肢冰冷,疼痛極度,又有「攪腸沙」之稱呼,需要緊急使用鹽湯來探吐,或者在委中穴和大腸經的十個穴位放血來治療。

  3. 酒積引起的腹痛,一定是因為喝酒過度而疼痛,只要將積聚的酒排泄出去,疼痛就能夠自行停止。

內生腸癰,身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腫狀,腹常痛,或繞臍生瘡,急宜下之。凡此數證所致腹痛,要審辨隨其所因而治,不可苟且而誤人也。(《統旨》)

白話文:

身體內部產生腸癰(一種腹部腫塊),背部和胸部疼痛,腹部皮膚緊繃,按壓時有濕潤感,像腫脹一樣,腹部經常疼痛,或者在肚臍周圍生瘡,這種情況需要及時瀉下。凡是這些癥狀引起的腹痛,都要仔細辨別,根據其原因進行治療,不能馬虎大意而耽誤病情。(《統旨》)

治法諸說,宿患心腹痛者,有積塊氣塊,癥癖日久,發歇不常者,不可取轉,宜漸次消磨,可與感應丸、溫白丸、挨積丸、蓬煎丸、小理中丸,少吃數丸,常服漸漸消磨。更與和脾散、嘉禾散、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、思食丸、建脾湯、建中散、平胃散之類,助其脾胃,久而能去其根。(《和劑·指南》)(按:所舉諸方,俱出《局方》中,宜就而考。)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有許多種。那些患有長期心腹疼痛的人,由於積塊、氣塊,病症日久,發作時間不定,所以不能用轉移的辦法治療,應當逐漸消磨。可以服用感應丸、溫白丸、挨積丸、蓬煎丸、小理中丸等藥物,少量多次服用,長期服用以逐漸消磨。另外還可以服用和脾散、嘉禾散、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、思食丸、建脾湯、建中散、平胃散等藥物,以幫助脾胃運化,長久服用可以去除病根。(《和劑·指南》)(備註:所列舉的各種藥方,都出自《局方》中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閱。)

寒證體虛者,五積散,生薑三片煨,蔥白二根,木瓜二片,鹽炒茱萸七粒同煎。熱證,四順清涼飲,治腹痛,大便秘,小便赤,喜飲冷,以手按之轉甚,不可近,病者或兩手熱,痛處亦熱,或用大柴胡湯。(《得效》)

白話文:

對於寒症體虛的人,可以用五積散來治療。五積散的製作方法是:將生薑三片烤熟,蔥白二根,木瓜二片,鹽炒茱萸七粒,一起煎煮。對於熱症,可以用四順清涼飲來治療。四順清涼飲可以治療腹痛、大便祕、小便赤、喜歡喝冷飲的症狀。病人感到疼痛時,如果用手按壓疼痛部位,疼痛會加劇,而且不適合靠近病人。有的病人會感到雙手發熱,疼痛部位也發熱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

凡心腹痛者,必用溫散,此是鬱結不行,陽氣不運,故痛。在上者多屬食,食能作痛,宜溫散之,如乾薑、炒蒼朮、川芎、白芷、香附、薑汁之類,不可用峻利藥攻下之。蓋食得寒則凝,熱則化,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,無不可者(按:景岳有說,見小腹痛下,宜參)。如腹中常覺有熱,而暴痛暴止者,此為積熱,宜調胃承氣湯之類下之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凡是心腹痛的人,一定需要使用溫散性的藥物,這是因為鬱結不通,陽氣不運行,所以疼痛。在上腹部的疼痛多屬於飲食,飲食能引起疼痛,應該使用溫散性的藥物治療,比如乾薑、炒蒼朮、川芎、白芷、香附、薑汁之類,不能使用峻烈的藥物攻下。因為食物遇到寒冷就會凝結,遇到熱就會化開,再搭配理氣通氣的藥物輔助,就沒有治不好的(按:景嶽有說,見小腹痛下,宜參)。如果腹中經常感覺有熱,而且疼痛突然出現突然停止,這是積熱引起的,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之類的藥物攻下。

凡心腹諸痛,宜辨其內之脹與不脹,便之閉與不閉,脈之有力與無力,口中熱、口中和,痛之久暫,以辨寒熱邪正虛實。如痛而脹且閉者,厚朴三物湯攻裡;兼發熱者,厚朴七物湯兼表裡治之。腹痛連脅痛,脈弦緊,惡寒甚,大便秘者,大黃附子湯主之。若但脹而便不秘者,是實中之虛,宜厚朴半夏人參生薑甘草湯。

白話文:

對於心腹各類疼痛,應該分辨腹部是否脹滿、排便是否順暢、脈搏是否有力度、口中的溫度是偏熱還是平和、疼痛是持續已久還是新近發生,以此來區分病情是屬於寒還是熱、是邪氣侵襲還是正氣虛弱、是實證還是虛證。如果疼痛伴有脹滿且排便困難,可以使用「厚朴三物湯」來治療裡實證;如果同時還發燒,則應使用「厚朴七物湯」來同時處理表裡的問題。若是腹痛牽連到脅部也痛,脈象弦緊,非常怕冷,並且有大便乾結不通的情況,應該使用「大黃附子湯」來治療。如果只是感到脹滿但沒有便祕,這可能是實證中有虛弱的情況,適合用「厚朴半夏人參生薑甘草湯」來調理。

腹痛甚而不可觸近,嘔吐者,大建中湯主之。雷鳴切痛,嘔吐者,附子粳米湯主之。腹痛下利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腹痛吐瀉者,理中湯主之。若繞臍疼痛名寒疝,腹中㽲痛者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皆起死回生之法。(《妙用》)

白話文:

  1. 腹痛劇烈到不能靠近觸摸,伴有嘔吐的,服用大建中湯。

  2. 腹部雷鳴作響、疼痛劇烈,伴有嘔吐的,服用附子粳米湯。

  3. 腹痛、腹瀉,並伴有厥症的,服用通脈四逆湯。

  4. 腹痛、嘔吐和腹瀉的,服用理中湯。

  5. 圍繞肚臍劇烈疼痛的,稱為寒疝,服用當歸生薑羊肉湯。

以上所述,都是起死回生的方法。(《妙用》)

大人小兒,或素因口腹不節,致傷脾胃,以後或寒或食,凡有所觸,即為腹痛,屢發不已,或為脹滿食減等證者,惟芍藥枳朮丸為最妙(系枳朮丸加芍藥、陳皮),宜加減用之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,如果原來就有飲食不節的習慣,損傷了脾胃,以後稍一受寒或飲食不當,遇到某種誘因,就會引起腹痛,反覆發作不止,或者出現腹脹、食慾減退等症狀,那麼芍藥枳朮丸是最妙的藥方(枳朮丸加芍藥、陳皮),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使用。(《景嶽全書》)

腹痛,因於寒,忌苦寒、下利,宜溫中、辛散。因於熱火,在小腹則絞痛,忌辛熱、香燥、補斂,宜甘苦寒。諸痛屬實,忌補氣,大熱,宜破散、疏利、苦寒。諸痛屬虛,忌破氣、破血、下利、發散,宜補氣血、甘溫。酸斂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白話文:

腹痛,是因於寒造成的,這時應避免食用苦寒中藥,以免引起腹瀉,要服用溫中藥和辛散藥。如果腹痛是因於熱火造成的,則會在小腹部絞痛,這時要避免食用辛熱、香燥、補斂的藥物,應服用甘苦寒藥物。

凡是實症的疼痛,都忌諱服用補氣藥、大熱藥,宜服用破散、疏利、苦寒藥。如果疼痛是虛症引起的,則忌諱服用破氣藥、破血藥、瀉藥以及發散的外用藥,應服用補氣血、甘溫的藥物,並宜用酸斂藥。

治不可輕和養,俗謂脾家疼痛,出於胃虛,大率用養脾之劑,而不知受病各有自來。苟不能推究其原,則和養等劑,掩護邪氣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況夫風冷入脾,尤念慮之所不到,至有荏苒歲月而不可揣度者。有一田夫,醉飽之餘,露星取快,一枕天明,自此脾疼攻刺,百藥罔功,淹淹數載。後遇至人授以《和劑》抽刀散。溫酒調下,數服頓愈。則知風露之根入胃,良薑、菖蒲,為能散其邪,巴、貓借氣,為能伐其根,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。然而痛不復作,養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調理之乎。療病如濯衣,必去其垢汙,而後可以加裝飾,醫言意也,請借是以為喻。(《直指》)

諸痛不可用參、耆、白朮,蓋補其氣,氣旺而痛愈甚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治療脾胃病切不可單純使用和養藥物,民間認為脾胃疼痛是胃虛所致,多用滋養脾胃的藥物,而沒有考慮脾胃病的病因各不相同。如果不弄清楚病因,使用和養藥物,反而掩蓋了真正的病因,非但無益,反而有害。特別是風寒侵襲引起脾胃病,更難以考慮到病因,甚至會延續數年而難以根治。有一位農夫,在醉酒飽食之後,在戶外睡了一覺,第二天就開始出現脾胃疼痛,百藥無效,病症持續了好幾年。後來遇到一位名醫,給他服用了一種名為《和劑》抽刀散的藥方,這劑藥是用溫酒送服,服用幾次後,疼痛就痊癒了。由此可知,風寒之邪侵襲脾胃,可以用良薑、菖蒲來驅散邪氣,用巴豆、貓尿來攻克病根,瞭解了這個道理,就可以類推萬物。不過,疼痛痊癒後,仍然需要繼續服用滋養脾胃的藥物,以幫助脾胃恢復健康。治療疾病就像清洗衣服一樣,必須先去除污垢,然後才能進行裝飾,醫學的道理也是如此,希望以此為喻。(《直指》)

痛須通利,舒王解痛字云:宜通而塞則為痛。此極有理。凡痛須通利臟腑,乃能隨其冷熱而須用巴豆、大黃、牽牛,此最要法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

白話文:

疼痛一定是要疏通,舒王解痛這個字的意思是:應該通暢的卻被堵塞了就會疼痛。這句話很有道理。所有疼痛都是需要疏通臟腑,才能依照其寒熱,需要用巴豆、大黃、牽牛,這是最重要的原則。(《醫說》引自《醫餘》)

凡言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之說甚是。夫痛隨利止之說,不特通大便曰利,而食滯於胃,消之則效,痰涎壅結者,導之越之則蘇,挾外感陰陽不交通者疏解之,血瘀結者導滑之,二便閉澀者通之潤之,是皆痛隨利止之義也。氣得中和曰正氣而不疼,若偏即曰邪氣,閉而作痛矣。

凡治積聚氣痛者,慎勿輒泥以諸痛忌用參、術之說為戒,是虛而脾疼者受害多矣。(《會元》)

白話文:

凡是說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。關於疼痛隨通利而停止的說法,不只是指大便通暢才叫通利,而是指胃裡的食物積滯,消化了疼痛就停止了;痰液壅塞,導出或化解了疼痛就消失了;受到外感而陰陽不通暢的,疏通解開了疼痛就消失了;血瘀凝結的,導引滑利了疼痛就消失了;大小便閉塞不通的,通暢滋潤了疼痛就消失了,這些都是疼痛隨通利而停止的道理。

精氣獲得中和就叫做正氣,不會疼痛,如果偏離中和就叫做邪氣,閉塞不通就會產生疼痛。

夫通則不痛,理也,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。調氣以和血,調血以和氣,通也。下逆者使之上行,中結者使之旁達,亦通也。虛者助之使通,寒者溫之使通,無非通之之法也。若必以下泄為通,則妄矣。(《真傳》)

白話文:

身體通暢則不會疼痛,這是自然法則,但使身體通暢的方法卻各有不同。調節氣來調和血,調節血來協調氣,就是使身體通暢的方法。把向下運行之氣使它向上運行,把停留在中間的氣使它向旁邊疏導,也是暢通的方法。虛弱的人幫助他使身體通暢,寒冷的人使他溫暖使身體通暢,這都是使身體通暢的方法。如果一定要用瀉下的方法來使身體通暢,那就錯了。(《真傳》)

《靈樞》云:病痛者,陰也。又云: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矣。陽者氣也,是痛病當先治氣。顧氣有虛有實,實者邪氣實,虛者正氣虛。邪實者以手按之而痛,痛則宜通;正虛者以手按之則止,止則宜補。丹溪猥云諸痛不宜補氣,夫實者固不宜補,豈有虛者而亦不宜補乎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中說:病痛,屬於陰症。又說:沒有具體形狀而疼痛的,是屬於陰症的,是因為陽氣完好而陰氣受傷導致的,應該緊急治療陽氣,不要攻伐陰氣。陽氣是指正氣,那麼疼痛病症應該首先治療正氣。要注意到正氣有虛有實,實證是邪氣實,虛證是正氣虛。邪氣實證,用手按壓會疼痛,疼痛就應該疏通;正氣虛證,用手按壓會停止疼痛,停止疼痛就應該補益。丹溪隨意地說各種疼痛都不應該補益正氣,實證固然不應該補益,難道虛證也不應該補益嗎?

故凡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。痛而喜寒者多實熱,喜熱者多虛寒。飽而甚者多實,飢則甚者多虛。脈實氣粗者多實,脈虛氣小者多虛。新病壯年者多實,久病年衰者多虛。補而不效者多實,(按:此二句原無,據《必讀》補。)愈攻愈劇者多虛。痛在經者脈弦大,痛在臟者脈沉微。

白話文:

所以,凡疼痛並且有脹滿閉塞的多是實證,不脹滿不閉塞的多是虛證。疼痛喜寒的多是實證,喜熱的多是虛證。吃飽後疼痛加重的是實證,餓了後疼痛加重的是虛證。脈象實而氣粗的是實證,脈象虛而氣小的的虛證。新發疾病的壯年人多是實證,久病年老的人多是虛證。補益治療而無效的是實證,治療愈劇烈疾病癒嚴重的的是虛證。疼痛在經絡者脈弦而大,疼痛在臟腑者脈沉而微。

兼脈症以參之,而虛實自辨。是以治表虛痛者,陽不足也,非溫經不可,裡虛痛者,陰不足也,非養營不可。上虛而痛者,心脾受傷也,非補中不可;下虛而痛者,脫泄亡陰也,非速救脾腎、溫補命門不可。凡屬諸痛之虛者,不可以不補也。有曰通則不痛,又曰痛隨利減,人皆以為不易之法,不知此為治實痛者言也。

白話文:

綜合評定各種脈象症狀,以分別虛實。所以治療表面虛弱引起的疼痛,是陽氣不足,需要溫補經絡;治療內裡虛弱引起的疼痛,是陰氣不足,需要滋養營血。上部虛弱引起的疼痛,是心脾受到損傷,需要補益中部;下部虛弱引起的疼痛,是脫泄亡陰,需要快速搶救脾腎,溫補命門。凡是屬於虛證的疼痛,都不能不補益。有人說,通暢則不痛,又說,疼痛隨著大便的通暢而減少,人們都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法則,但是不知道這只是針對實證疼痛而言的。

故王海藏解痛利二字,不可以利為下,宜作通字訓(按:此出《續醫說》,以為海藏者誤矣。《類經》引王荊公亦誤),此說甚善。明哲如丹溪,徒曰諸痛不可補氣,則失矣。(《質疑錄》)

白話文:

所以王海藏將「解痛利」兩個字解釋為「通暢」,不應該將「利」解釋為「下瀉」,而應該將「通」這個字解釋為「通暢」,(附記:此文出於《續醫說》,認為海藏解釋錯誤了。《類經》引用王安石的說法也有誤差),這個說法非常好。像丹溪這樣聰明的人,只說各種疼痛不能用補氣法治療,那就錯了。(《質疑錄》)

治有宜補,或曰:諸痛與瘦黑人,及陰虛火動,參、耆在所當禁,今用之顧效謂何?曰:藥無常性,以血藥引之則從血,以氣藥引之則從氣,佐之以熱則熱,佐之以寒則寒,在人善用之耳。況人參不特補氣,亦能補血,故曰氣血弱,當從長沙而用人參是也。所謂諸痛禁用參、耆者,以暴病形實者言耳。若年高氣血衰弱,不用補法,氣何由行,痛何由止,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是也。(《類案》)(按:此本出《石山居士傳》。)

白話文:

對於應該補益的病症,有人說:各種疼痛和消瘦黑瘦的人,以及陰虛火動的人,都應該禁止使用人參、黃耆。現在使用它們卻反而有效,這是為什麼呢?。

藥物沒有固定的性質,可以用血藥引導它,那麼它就會順著血液運行;可以用氣藥引導它,那麼它就會順著氣運行;配合熱藥,它就會變成熱的;配合寒藥,它就會變成寒冷的。這取決於人的善於運用。況且人參不僅能補氣,也能補血,所以說氣血虛弱的人,應該從長沙服用人參。

所謂各種疼痛禁止使用人參、黃耆,那是針對暴病、形體實熱的人來說的。如果年老氣血衰弱的人,不用補益的方法,氣怎麼能運行,疼痛怎麼能停止?經典中說:"壯年人的氣運行,疾病就會好轉"。

其人本體原弱,或大病後氣血兩虛,不可拘於諸痛不可用參、耆之語,急投溫補重劑,四君子、理中加順氣藥。(《司命》)

白話文:

這個人的體質原本就比較弱,或者是大病初癒,氣血都虧虛,不要拘泥於各種疼痛都不能用參、耆的說法,要趕緊服用溫補的大劑量藥物,四君子、理中加順氣藥。

凡治心腹痛證,已經攻擊滌盪,愈而復作,或再三用之而愈作愈甚,或脈反浮弦虛大者,皆為中虛之候。此當酌其虛實,而或兼治邪氣,或專補正氣。若用補無礙,則當漸進,切不可雜亂妄投,以自掣其肘。但當純用補藥,使脾胃氣強,得以運行,則邪氣自不能犯,又何疼痛之有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心腹疼痛的症狀,如果已經經過攻擊和滌盪,病情好轉後又復發,或者反覆用藥,病情反而更加嚴重,或者脈象浮弦虛大的人,這些都是中虛的症狀。此時,應該酌情考慮虛實情況,或兼顧邪氣的治療,或專門補益正氣。如果使用補藥沒有禁忌,則應逐漸增加藥量,切不可雜亂無章地投藥,以免自己束縛手腳。只要純粹使用補藥,使脾胃之氣強健,得以運行,邪氣自然不能侵犯,疼痛也就自然消失。

虛痛雖有氣血寒熱之分,然皆主於氣鬱滯,氣不滯則痛無由生。氣虛則氣行遲,遲則鬱滯而痛,血虛則氣行疾,疾則前氣未行而後氣又至,亦令鬱滯而痛。故氣虛補氣,血虛補血,俾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及其漏下二刻,一周循環之常,痛自愈也。(《醫津一筏》)

白話文:

虛痛雖然有氣血寒熱之分,但都由氣鬱滯引起,氣不鬱滯就不會產生疼痛。氣虛則氣運行遲緩,遲緩就會鬱滯而產生疼痛;血虛則氣運行急促,急促則前氣未行,後氣又至,也會鬱滯而產生疼痛。因此,氣虛要補氣,血虛要補血,使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等到時間到了,疼痛自然會好。

治有宜開鬱降火,凡治心腹疼痛,但是新病,須問曾服何飲食,因何傷感,有無積滯,便與和中消導之藥。若日數已多,曾多服辛溫燥熱之藥,嘔吐不納,胸膈飽悶,口舌乾燥,大小便澀難,則內有鬱熱矣。或原有舊病,因感而發,綿延日久,見證如前者,俱用開鬱行氣、降火潤燥之藥,如川芎、香附、炒山梔、黃連、薑汁之類,甚者再加芒硝。但治心腹久痛,須於溫散藥內,加苦寒、鹹寒之藥,溫治其標,寒治其本也。(《雜著》)(按:此說本于丹溪,見《心痛》中。又《會元》有說,欠核不錄。)

白話文:

治療心腹疼痛,若是新發的疾病,必須詢問患者是否食用過某些食物或因何原因而發病,是否有積滯,然後給予和中消導的藥物。如果病程已經較長,曾經服用過辛溫乾燥燥熱的藥物,導致嘔吐、進食困難、胸悶飽脹、口乾舌燥、大小便乾澀難解,則說明體內有鬱熱。或者原本就有舊疾,因感染而誘發,病程持續較久,症狀如前,均應使用疏肝理氣、清熱潤燥的藥物,如川芎、香附、炒山梔、黃連、薑汁之類,病情嚴重的可以再加芒硝。但治療心腹痛時,應在溫散藥物中加入苦寒、鹹寒藥物,溫藥治療症狀,寒藥治療病根。(根據《雜著》) (注意:此論述來源於丹溪,見《心痛》篇。另外《會元》也有相關論述,但仍有欠缺,故不予採錄。)

溫中諸方,治久寒疾,胸腹中痛,時下痢,當歸湯方。

當歸(二兩),甘草,柑皮(各二兩),附子(一兩),乾薑(四兩)

白話文:

溫中諸方,用來治療長期的寒性疾病、胸腹部疼痛以及時常出現的腹瀉。當歸湯的配方如下: 當歸二兩、甘草二兩、柑皮二兩、附子一兩、乾薑四兩。

上五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,日三。(《千金》)又治久寒宿疾,胸腹中痛,短氣,時滯下痢,當歸湯,於本方去甘草、柑皮,加桂心。

白話文:

把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川芎、甘草、柑皮一起煮取兩升,分三次喝,一天喝三次。(《千金方》)又可以治療久寒宿疾,胸腹疼痛,短氣,時有腹瀉,當歸湯,把原始的方劑去除甘草、柑皮,加入桂心。

治卒心腹絞痛如刺,兩脅支滿,煩悶不可忍,高良薑湯方。

高良薑(五兩),厚朴(二兩),當歸,桂心(各三兩)

白話文:

治療突然發生的心腹部絞痛,如同被針刺一般,兩側肋骨下方脹滿,煩躁難忍,可以用高良薑湯。 所需材料:高良薑(五兩),厚朴(二兩),當歸和桂心(各三兩)。
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三服,日二。若一服痛止,便停,不須更服。若強人為二服,劣人分三服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這四種藥材搗碎,用八升水煮沸,減至一升八合,分成三份,每天服用兩次。如果服完一次後疼痛停止,就可以停止服用,不用再服用。如果身體強壯的人可以分兩次服用,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分三次服用。(見上)

小建中湯,治腹中切痛。嘗有人患心腹切痛不可忍,累用良醫治之皆不效,灸十餘處亦不瘥。士人白芍善醫,投一藥遂定。問之,乃小建中湯也。此藥偏治腹中虛寒,補血,尤主腹痛。常人見其藥性溫平,未必信之。古人補虛止用此體面藥,不須附子、硫黃。承用此藥治腹痛如神。

白話文:

小建中湯,用來治療腹中疼痛。曾經有位病人患有心腹疼痛,這種疼痛難以忍受,他看過許多名醫,吃過各種藥,全都沒有效果,甚至灸了十幾個地方也沒有治好。有個讀書人叫白芍,是位精通醫術的人,他給病人開了一劑藥,病人的疼痛就停止了。詢問他用的是什麼藥,原來就是小建中湯。這種藥專門治療腹中虛寒,可補血,尤其是治療腹痛。一般人看到它的藥性溫和,可能不會相信它的療效。古代的醫生治療虛症,只用這種溫和的藥,不需要附子、硫黃等刺激性藥物。用這種藥治療腹痛,簡直是神效。

(蘇沈)或吐或瀉,狀如霍亂,及冒涉濕寒,賊風入腹,拘急切痛,加附子三分,名附子建中湯。(《易簡》)

白話文:

(蘇沈)如果一下子吐一下子瀉,症狀就像霍亂,加上淋到雨或接觸寒濕,邪風進入腹中,造成腹中緊縮、劇烈疼痛,加入附子三分,就叫做附子建中湯。(《易簡》)

理中湯,內虛腹痛,加桂枝、甘草(炙)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膠飴,名二中湯。加者是小建中湯方,故名。(《會解》)(按:此方本出《陰證略例》,宜參《傷寒·太陰病》。)

白話文:

理中湯,用於治療內虛引起的腹痛,可加桂枝、甘草(炙)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膠飴,稱為二中湯。所加的這些藥物與小建中湯的方劑相同,故此得名。(《會解》)(按:此方原本出自《陰證略例》,應參照《傷寒·太陰病》。)

一壯年男子,寒月入水網魚,飢甚,遇涼粥食之,腹大痛,二晝夜不止。一醫先與大黃丸,不通,又與大承氣湯,下糞水而痛愈甚。召予治。診其六脈皆沉伏而實,面青黑色。予曰:此大寒證,及下焦有燥屎作痛。先與丁附治中湯一帖,又與灸氣海穴二十一壯,痛減半。繼以江子加陳皮、木香作丸,如綠豆大,生薑汁送下五粒,五、七次平安。(《正傳》)

或日雖久,涼劑不應,脈雖洪大,按之不鼓,亦屬伏陰,理中湯加熟附子一片,浸冷服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有一位壯年男子,在寒冷的月份入水捕魚,飢餓難耐,遇到涼粥就吃,結果肚子劇烈疼痛,疼痛時間長達兩晝夜都沒停止。一位醫生首先給予大黃丸,但吃了以後並不見效,又給予大承氣湯,低肚子排出糞便和水,但疼痛反而更加嚴重。於是請我去治療他的病。我診脈時發現他的六脈皆沉伏而實,臉色青黑色。我說:這是大寒證,而且下焦有乾燥的糞便引起疼痛。先給予丁香附子理中湯一帖,又灸氣海穴二十一壯,疼痛減輕了一半。接著使用含有江子、陳皮和木香製成的丸藥,藥丸如綠豆般大小,用生薑汁送服五粒,服用五到七次後疼痛停止了。(《正傳》)

戴復庵云:腹內諸般冷痛,一個枳實理中湯加減,作無限用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戴復庵說:肚子裡各種寒涼的疼痛,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加減劑來治療,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。(《要訣》)

集香散,治心脾疼。(邊學諭傳。)

白朮(三兩),茯苓(六兩去皮),人參(半兩去蘆),丁香(半兩),木香(三兩),甘草(半兩炙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生薑一片,沸湯調服。(《葉氏》)

厚朴溫中湯,治脾胃虛寒,心腹脹滿,及秋冬客寒犯胃,時作疼痛。

白話文:

集香散,用於治療心脾疼痛。(邊學諭傳。) 成分包括:白術(三兩),茯苓(六兩,去皮),人參(半兩,去蘆頭),丁香(半兩),木香(三兩),甘草(半兩,炒過)。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片生薑和滾燙的水調服。(出自《葉氏》) 厚朴溫中湯,用於調理脾胃虛寒、心腹脹滿,以及秋冬季節外來的寒氣侵犯胃部所導致的時而發作的疼痛。

厚朴(薑製),橘皮(去白各一兩),甘草(炙),草豆蔻仁,茯苓(去皮),木香(各五錢),乾薑(七分)

上為粗散,每服五錢匕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食前,忌一切冷物。(《內外傷辨》)

白話文:

厚朴(用薑片製過),橘皮(去除白色部分,各一兩),甘草(經過炙烤),草豆蔻仁,茯苓(去除外皮),木香(各五錢),乾薑(七分)

沙隨先生在泰興時,有乳嫗因食冷肉,心脾發痛,不可堪忍。知縣錢仁老名壽之,以藥與之,一服痛止,再服即無他。其藥以陳茱萸五、六十粒,水一大盞,煎取汁去滓,入官局平胃散三錢,再煎熱服。(《遊宦紀聞》)

心腹疼痛,服諸藥不效。

白話文:

沙隨先生在泰興任官時,有一位乳母因為吃了冷肉,心痛脾痛,痛得難以忍受。知縣錢仁老,名壽之,給她開了藥,吃了一服,疼痛就停止了,再吃一服,就沒有其他的症狀了。他的藥是用陳茱萸五、六十粒,一大盞水煎取汁液,去渣滓,加入官局平胃散三錢,再煎熱服。(出處:《遊宦紀聞》)

生料五積散,加艾、生薑煎服。(《澹寮》)(按:《得效》亦用之,既見上。)心脾痛,以炮過附子數片,同五積散煎服。(《事林廣記》)

白話文:

生料五積散,加入艾草、生薑煮沸後服用。(出自《澹寮》)(備註:《得效》也用到此方,已在上文提及。)心脾疼痛,以炮製過的附子數片,與五積散一起煮沸後服用。(出自《事林廣記》)

雞舌香散,安胃思食,止心腹痛,調冷熱,定泄瀉,老少通用。

丁香(一百個),甘草(半兩),良薑(一兩),白芍藥(二兩)

上末,陳米飲調下方寸匕,空心食前煎生用。(《紀用經》)

二香散,治心脾痛。

赤芍藥(半兩),薑黃(一分),木香(二錢),丁香(四十九粒)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煎一盞,發時熱服,忌冷。(《吳氏》)

白話文:

雞舌香散可以安撫胃部,增加食慾,緩解心腹疼痛,調節體內的冷熱失衡,穩定腹瀉情況,適用於所有年齡層。 所需材料:丁香(一百顆),甘草(半兩),良薑(一兩),白芍藥(二兩)。 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陳米水調和後服用一小匙,在空腹時或飯前以溫水沖服。 二香散可用來治療心脾引起的疼痛。 所需材料:赤芍藥(半兩),薑黃(一分),木香(二錢),丁香(四十九顆)。 將這些材料製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一碗,趁熱服用,避免飲用冷飲。

燒脾散,治脾胃虛弱,久寒積冷,心氣脾痛,及療婦人血氣攻刺,腹脅撮痛。

白話文:

燒脾散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長期的寒邪積聚,心氣不足導致的脾臟疼痛,以及治療由於血氣攻擊而引起的腹脅抽痛。

赤芍藥,乾薑(炮各六錢半),良薑(十兩油炒),甘草(炙四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大錢,白湯點下,不拘時候。(《和劑》)

白話文:

赤芍藥、炮過的乾薑(各六錢半)、用油炒過的良薑(十兩)、炙烤過的甘草(四兩)。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大錢,用白開水沖服,不受時間限制。(出自《和劑》)

安中散,治遠年日近脾疼翻胃,口吐酸水,寒邪之氣留滯於內,停積不消,胸膈脹滿,攻刺腹脅,噁心嘔逆,面黃肌瘦,四肢倦怠。又治婦人血氣刺痛,小腹連腰攻疰重痛,並能治之。

白話文:

安中散,能夠治療以下幾種情況:

  1. 長年累積的日久脾疼,使人胃口倒置,嘔吐酸水,由於寒邪之氣積留在體內,停滯不消,會導致胸隔脹滿,攻刺腹脅,使人噁心嘔吐,並且會讓人面黃肌瘦,四肢倦怠。

  2. 安中散還能治療婦人血氣的刺痛,小腹連接腰部都有疼痛感。

甘草(一十兩炒),玄胡索(去皮),良薑(炒),乾薑(炮),茴香(炒),肉桂(各五兩),牡蠣(四兩煅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,婦人淡醋湯調服,如不飲酒者,用鹽湯點下,並不拘時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甘草(十兩,炒過),玄胡索(去皮),良薑(炒過),乾薑(炮製過),茴香(炒過),肉桂(各五兩),牡蠣(四兩,煅製過)

蟠蔥散,治男子婦人脾胃虛冷,攻築心腹,連脅肋刺痛,胸膈痞悶,背膊連項拘急疼痛,不思飲食,時或嘔逆,霍亂轉筋,腹冷泄瀉,膀胱氣刺,小腸及外腎腫痛。

白話文:

蟠蔥散,用於治療男子和婦女的脾胃虛寒,攻築心腹,連帶肋骨疼痛,胸膈痞悶,背部和肩膀連接到頸部僵硬疼痛,不想吃東西,有時嘔吐和反胃,霍亂轉筋,腹冷腹瀉,膀胱氣刺,小腸和外腎腫痛。

蒼朮(米泔浸去皮焙),甘草(爁各半斤),玄胡索(三兩),肉桂(去粗皮),乾薑(炮各二兩),三稜(炮),青皮(去白),茯苓(白者去皮),蓬朮(各六兩),縮砂(去皮),丁香皮,檳榔(各四兩)

白話文:

蒼朮(用米泔浸泡,去皮後焙乾),甘草(炒焦,各半斤),玄胡索(三兩),肉桂(去除粗皮),乾薑(炮製,各二兩),三稜(炮製),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,茯苓(白色的去除皮),蓬朮(各六兩),縮砂(去皮),丁香皮,檳榔(各四兩)

上搗羅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連根蔥白一莖,煎七分,空心食前稍熱服。(同上)冷證。蟠蔥散加茱萸、木香煎,亦效。(《得效》)

白話文:

將羅布搗成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再加帶根的蔥白一莖,煎到只剩七分,於空腹、飯前將藥稍加熱服用。(出自同一部書)若為寒症,將蟠蔥散加入茱萸、木香煎服,也有效。(出自《得效》)

接真湯,治陰病,手足厥冷,臍腹疼痛,真氣不足,虛憊欲絕者。

沉香,丁香(各二錢),麝香(一錢),附子(四錢炮去皮臍)

上切一劑,薑、棗煎,或為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。(《百代醫宗》)

治冷氣攻心腹痛,久不瘥,面色青黃,四肢多冷,阿魏丸方。

白話文:

接真湯用於治療陰症,當患者手腳冰冷、腹部疼痛、元氣不足且感到極度虛弱快要昏厥時。所需藥材有沈香和丁香各二錢、麝香一錢以及四錢炮製過去皮去臍的附子。將這些藥材切碎後作為一劑,可以用薑和棗一起煎煮,或者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以溫熱的酒調服。 阿魏丸適用於長期未能治癒的心腹冷痛,病人面色呈現青黃色,四肢經常冰冷的情況。

阿魏(一兩),桂心(一兩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兩),吳茱萸(半兩),當歸(一兩)

白話文:

阿魏:1 兩

桂心:1 兩

乾薑:1 兩

附子:1 兩

吳茱萸:半兩

當歸:1 兩

上件藥搗羅為末,用阿魏膏和搗百餘杵,丸如梧桐子大,不計時候,以溫酒下二十丸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將上面的藥物搗成粉末,用阿魏膏和在一起,搗一千下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不限時間,用溫酒送服二十粒。(《聖惠方》)

椒附丸,治臍下極冷,痛楚異常,手足亦冷,不任冷水冷食,面黃肌瘦,按之痛稍止者。

白話文:

椒附丸,用於治療臍下極度寒冷,疼痛異常,手腳也冰冷,無法忍受冷水和冷食,面黃肌瘦,用手按壓疼痛會稍稍緩解的症狀。

綿附(一個十二錢者),胡椒(一百粒)

上為末,薑汗糊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或鹽湯空心吞下。(《得效》)

破氣諸方,治冷氣攻心腹㽲痛,少思飲食,檳榔散方。

檳榔(三分),當歸(一兩),蓬莪朮(三分),吳茱萸(一分),阿魏(一分),木香(三分)

上件藥搗,細羅為散,不計時候,以熱酒調下一錢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綿附(相當於十二錢的量),胡椒(一百粒)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用薑湯或鹽湯吞服。 破氣諸方,治療因寒氣引起的胸腹疼痛、食慾不振,可使用檳榔散。 將這些藥材搗碎並篩細成粉末,隨時可用熱酒調服一錢。

《舉痛論》云:寒客於夾脊之脈,則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。夾脊乃膂脈之所行,其脈當尺澤沉而擊,宜行其腎經,以去其寒

白話文:

《舉痛論》中說:寒氣侵入夾脊的經脈,按壓時無法觸及到,所以按壓也沒有用。夾脊是膂脈所在,這個經脈應該從尺澤穴沉下去,然後拍打,應該運行腎經,以去除寒氣。

烏藥(一分),芎藭,當歸,京三稜,蓬莪朮,延胡索(各一分),木香,鱉甲(各四銖),甘草(炙三銖)

白話文:

烏藥(1.5公克),川芎、當歸、三稜、蒼朮、延胡索(各1.5公克),木香、鱉甲(各0.6公克),炙甘草(0.45公克)

上為細末,空心,水一盞,煎三錢服。(《史載之》)

沉麝丸,治一切氣痛不可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空腹時取一盞水,煎煮三錢的藥末服用。(出自《史載之》) 沈麝丸,用來治療各種難以忍受的氣痛。

沒藥,辰砂,血竭(各一兩),木香(半兩),麝香(一錢),沉香(一兩)

白話文:

沒藥、硃砂、血竭(各一兩),木香(半兩),麝香(一錢),沉香(一兩)

上皆生用,銀瓷器熬生甘草膏為丸,皂莢子大,薑鹽湯送下,血氣醋湯嚼下。松滋令萬君擬寶此藥,婦人血痛不可忍者,只一丸。萬君神秘之,每有人病,止肯與半丸,往往亦瘥。(《蘇沈》)

沉香大丸,治男子婦人脾氣虛弱,腹脹滿悶,臍下刺痛。

白話文:

以上所述的各藥皆為生藥,在銀製或瓷製的容器中熬製生甘草膏製成藥丸,大小如皁莢子,用薑鹽湯送服,(陰道)出血(氣血俱虛)則用醋湯送服。松滋縣令萬先生曾將此藥視為寶物。婦人痛經劇烈,不能忍受時,服此藥一丸即可痊癒。萬先生把此藥用得很神祕,每次有人患病,他只願給予半丸,但往往也能治癒。

沉香(一分細銼),木香,川楝子肉(炒),茴香(炒),肉桂(去粗皮),附子(炮去皮臍),青橘皮(去白),硇砂(別研),雄黃(光明者別研八味各半兩)

白話文:

沉香(一錢,磨成碎末),木香,川楝子仁(炒熟),茴香(炒熟),肉桂(去粗皮),附子(炮製後去皮、髓),青橘皮(去白瓤),硇砂(研磨),雄黃(色澤鮮明的,研磨),以上八味藥各半兩。

上件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每一兩作十丸,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細嚼,熱酒或鹽湯送下。婦人臍下刺痛,燒綿灰酒送下食空。(《楊氏》)

白話文:

上述藥物用量均已細小末藥。酒煮麪糊做成丸藥,每兩重做成十丸,硃砂塗成丸藥的外衣。每次服一丸,要細細咀嚼,用熱酒或鹽湯送下。婦人臍下刺痛,可以用燒綿絮產生的灰燼兌酒送服,空腹服用。 (《楊氏家藏方》)

行氣香蘇散,風寒外感,飲食內傷,七情惱怒過度,肚腹疼痛初起者。(《保元》)

通壅諸方(清熱),《集驗》療痰澼心腹痛兼冷方。

白話文:

行氣香蘇散:

這種藥散可以疏通氣機,芳香醒脾。適用於外感風寒,飲食停滯內傷,或因七情惱怒過度引起的腹痛,特別是腹痛剛開始的時候。

鱉甲(炙),柴胡,赤芍藥(各八分),甘草(炙),枳實(炙),生薑,白朮(各六分),檳榔(七個)

白話文:

鱉甲(烘烤過的),柴胡,赤芍藥(各八分),甘草(烘烤過的),枳實(烘烤過的),生薑,白朮(各六分),檳榔(七個)

上八味切,以水六升,煮七味,取二升半,去滓,內檳榔末,分服八合,當利。(《外臺》)

四逆散,治熱鬱腹痛。(《匯補》)

芍藥甘草湯,治腹痛。(《綱目》)《選要》治四時腹痛,薑五片,水煎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八味藥材切成片,加入六升水中煮七味藥材,熬至剩下二升半的藥液,濾去藥渣後,加入檳榔末,分成八次服用,應該會有通便的效果。(出自《外臺》) 四逆散用來治療因為熱邪鬱積引起的腹痛。(出自《匯補》) 芍藥甘草湯適用於治療腹痛。(出自《綱目》)根據《選要》記載,對於四季出現的腹痛,可以用五片薑加水煎服。

芍藥黃芩湯,治腹痛,脈洪數。(《綱目》引海)(即黃芩湯去大棗,亦出《微義》。)

白話文:

芍藥黃芩湯用來治療腹痛,脈象洪大且頻數。這方劑是從《綱目》中引自《海》,實際上就是黃芩湯去掉大棗的版本,也出自《微義》。

治肚腹痛如錐剜,(胡云閣傳。)

白芍,黃連,甘草(各三錢)

上銼一劑,金華酒一鍾,水一鍾,煎服立瘥。(《濟世全書》)

散火湯,治熱痛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腹部疼痛如被尖刀刺剜的情況,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 白芍、黃連、甘草(各三錢) 將上述藥材研碎後作為一劑,用金華酒一杯和水一杯一起煎煮服用,能夠迅速緩解症狀。(出自《濟世全書》) 這個方子叫做散火湯,用來治療熱性引起的疼痛。

黃連,芍藥,梔子(各炒),枳殼,陳皮,香附,厚朴(去皮),撫芎(各二錢),木香(另研),砂仁,茴香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黃連、芍藥、梔子(均炒過)、枳殼、陳皮、香附、厚朴(去皮)、撫芎(各二錢)、木香(另研)、砂仁、茴香(各五分)、甘草(三分)

痛甚不止,加玄胡索、乳香。

上劑,薑一片,煎服。(《回春》)

神仙珍珠散,治心脾氣疼。

生硃砂(一錢),真麝香(半錢),白礬(半兩),真珠(七粒未穿者尤佳)

白話文:

疼痛非常嚴重時,可以加入玄胡索和乳香。 上方劑中加入一片姜,煎煮後服用。(出自《回春》) 神仙珍珠散,用於治療心脾痛。 配方包括:生朱砂(一錢),真麝香(半錢),白礬(半兩),珍珠(七粒,未穿孔的更佳)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百沸白湯一口許,調勻服之,大有神效,不可亂傳。(《經驗秘方》)(按:《易簡方論》白金散,治忽然腹痛之極,用生白礬三錢研末,以百滾水一鍾,冷水一鍾,沖礬末服。服後聽其吐瀉,吐瀉通利,其痛即止。此方或效,但無類可隸,姑附於斯,更宜參《心痛》收澀諸方。)

白話文:

製成極細的藥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剛煮沸的開水約一口的量,將藥末攪拌均勻服用,非常有效,不可以隨便傳播。(《經驗祕方》)(按:《易簡方論》的白金散,可以用來治療忽然劇烈腹痛,將生白礬研磨成末,用剛煮滾的水和冷水各一碗,沖入白礬末服用。服用後,讓藥物自然吐出或腹瀉,吐瀉通暢後,疼痛就會停止。這個偏方可能會有效,但是沒有類別可以歸類,暫且附錄於此,更應該參閱《心痛》中收斂止瀉的各種偏方。)

蕩結方法,治腹痛,臍下絞結,繞臍不止,溫脾湯方。

當歸,乾薑(各三兩),附子,人參,芒硝(各二兩),大黃(五兩),甘草(二兩)

白話文:

蕩結方法,用於治療腹痛、肚臍下方絞痛不休的情況,可以使用溫脾湯這個方劑。 當歸和乾薑各需要三兩,附子、人參和芒硝各需要二兩,大黃需要五兩,甘草需要二兩。

上七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服,日三。(《千金》)(宜與《滯下》門等參。)《聖濟》治腹痛㽲刺,除寒冷,溫脾,人參湯。於本方去芒消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七味藥材切碎,加入七升水,煮沸後取三升藥液,分三次服完,每天三次。(此藥方適用於《滯下》門的相關症狀。)《聖濟總錄》中記載的治腹痛刺痛、去除寒氣、溫暖脾胃的人參湯,在本草方中去除芒消。

《極要方》備急丸,療忽然心腹脹滿,急痛氣絕,大小便不通方。

大黃(五兩),乾薑(二兩),巴豆(三兩去心熬),芒硝(三兩)

上蜜丸,平曉飲服四丸,不利更加一、二丸,取得四、五度利。利如不止,取醋飯止之。(《醫心》)

白話文:

《極要方》中的備急丸,用於治療突然出現的心腹部脹滿、劇烈疼痛到幾乎喘不過氣來以及大小便不通的情況。 所需材料包括:大黃五兩、乾薑二兩、去除心後熬製的巴豆三兩、芒硝三兩。 將上述材料做成蜜丸,在清晨時分服用四丸。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再加服一到兩丸,直到達到四五次排泄為止。如果排泄不止,可以用醋飯來止瀉。

感應丸,治心腹痛甚而大便秘者,至於厥冷,或面青口噤,或六脈沉伏者,痛使之然,非虛脫也。當先以蘇合香丸灌下,次投此利之,其效甚速。(《易簡》)腹痛作嘔,欲利大便,諸藥皆吐,惟蘇感丸,用薑汁泡湯吞服最妙。(《得效》)

白話文:

感應丸,治療心腹疼痛嚴重而大便祕結的人,甚至已經出現厥冷(四肢冰冷)、面青口噤(臉色發青、嘴巴緊閉)或脈搏沉伏等症狀,這些都是疼痛引起的,並不是虛脫。應該先用蘇合香丸灌服,然後再服用此藥以利導通便,療效非常快。(《易簡》)腹痛嘔吐,想要大便,但服用了各種藥物都會吐出來,只有蘇感丸用薑汁泡水服用最有效。(《得效》)

有虛寒之人患腹痛,服溫補藥而相安,時止時作,痛仍不解,甚則利清水或白沫,此虛中有實,或先有宿食在腸不曾去,或病中腸胃虛不能運化,所食之物停於腸中,即一二塊宿糞亦能作楚。宜用溫補藥煎好去滓,入大黃一錢,不甚虛者可加一錢五分,滾四、五沸服之,宿食自下,正氣不傷而病隨愈,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。(《胃氣論》)

白話文:

虛寒的人得了腹痛,服用溫補藥後症狀暫時緩解,但有時又會復發,疼痛依然沒有消失。嚴重時會拉肚子,拉出的東西是清水或白沫。這種情況是虛中有實,或者之前腸胃中有宿食沒有排出,或者病中腸胃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導致所吃的食物停留在腸道中。即使只是一兩塊宿便,也會引起疼痛。

治療方法是將溫補藥煎好後,去除藥渣,加入一錢大黃。如果身體不太虛弱,可以加到一錢五分。將藥煎至沸騰四、五次後服用,宿食就會排出體外。這樣正氣就不會受到損傷,疾病也會隨之痊癒。這個方法已經多次驗證,非常有效。(《胃氣論》)

己未在金陵,有家提幹上之下巽內人,病心腹脹痛,眾醫投木香、沉香、檳榔、大腹、芍藥、薑、桂之類,病益甚。召僕診之,六脈弦緊而和,不似病脈,但診之時,兩手如火,以此知其實痛也。眾問如何治療。僕曰:夫凡心腹刺痛,不可便作虛冷治療。有兩醫答曰:非冷而何,熱即生風冷生氣是也。

白話文:

己未年在金陵,有一位姓提的幹官妾,生病了,心腹脹痛,許多醫生給他服用了木香、沈香、檳榔、大腹、芍藥、薑、桂等藥物,病情反而更嚴重了。他召我前去診視,六脈弦緊而和,不像病脈,可是在診脈時,他的雙手卻像火一樣熱,憑著這一點我知道他確實疼痛。眾人問我該如何治療。我說:凡是心腹刺痛,不可以馬上用溫暖的藥物治療。有兩位醫生答覆說:不是寒症,是什麼呢,熱即生風,寒即生氣是也。

僕曰:不然。《難經》云:虛則癢,實則痛。又仲景云:腹痛者,桂枝加芍藥湯。痛甚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家提幹云:荊節素來質弱。僕曰:有可辨處。遇痛時使一婢按之,若痛止,是虛寒證也,若按之轉甚,手不可近,此實痛也。即令一婢按之,手不可近,叫喚異常。僕曰:此實熱無可疑者,當用大柴胡湯治之。

眾皆不許。僕責狀而投之,八服愈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白話文:

我說:不是這樣的。《難經》中說:虛則癢,實則痛。又如仲景所言:腹痛者,桂枝加芍藥湯。痛甚者,桂枝加大黃湯。家提幹這個人素來體質較弱。我說:他痛的時候找來一個婢女按按他的肚子,如果疼痛止住了,那就是虛寒的症狀;如果按壓之後疼痛更加劇烈,手一點都不能靠近,那就是實熱的疼痛。於是就讓一個婢女去按按他的肚子,婢女的手根本無法靠近,還異常地叫喚。我說:這顯然是實熱的症狀,應當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

丹溪治一少年,自小面微黃,夏間腹大痛。醫與小建中湯加丁香,三帖不效,加嘔吐清汁。又與十八味丁沉透膈湯二帖,食全不進,困臥,痛無休止,如此者五、六日,不可按。又與阿魏丸百粒,夜發熱不得寐,口卻不渴。脈左三部沉弦而數實,關尤甚,右沉滑數實。遂與大柴胡加甘草四帖下之,痛嘔雖減,食未進。

白話文:

丹溪治療一位自小臉色微黃,夏天時肚子劇烈疼痛的少年。醫生開了小建中湯加上丁香,連喝三帖都沒效果,還增加了嘔吐和清汁。接著又給了十八味丁沉透膈湯兩帖,但少年完全吃不下東西,只能疲倦地躺在牀上,疼痛也沒有停止,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五、六天,疼痛程度嚴重到連按壓都不行。醫生再給了他一百粒阿魏丸,少年卻因此發燒、睡不著,但卻沒有口渴的症狀。醫生的把脈結果是,左邊三部脈搏沉細、弦緊而且跳動快速有力,關脈尤其嚴重,右邊脈搏沉緩、滑動、跳動快速有力。於是醫生開了四帖大柴胡加上甘草的藥,讓他服用後,疼痛和嘔吐的症狀雖然減輕了,但還是吃不下東西。

與小柴胡去參、芩,加芍藥、陳皮、黃連、甘草,二十帖而愈。(《類案》)

氣針丸,治久積風壅,疏利滯氣,空胸膈,止刺痛。

木香,青皮(去白),大黃(炮),檳榔(各一兩),黑牽牛(二兩半生半炒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,溫水下三十丸。(《婦人良方》)(原有治驗,宜參。)

牽牛大黃丸,治內熱作痛,熱氣上衝而嘔。(原有治驗。今節錄。)

白話文:

去掉小柴胡湯中的黨參和黃芩,加入芍藥、陳皮、黃連和甘草,服用二十劑後痊癒。(出自《類案》) 氣針丸用於治療長期積累的風邪壅塞,能夠疏通滯留之氣,使胸膈感到舒暢,並且止住刺痛。 組成成分包括:木香、青皮(去白)、大黃(炮製)、檳榔(各一兩),以及黑牽牛(二兩半,一半生用一半炒制)。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然後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用溫水送服三十丸。(此方出自《婦人良方》,並有治癒案例可供參考。) 牽牛大黃丸用來治療內熱引起的疼痛,當熱氣向上衝導致嘔吐時尤為適用。(同樣有治癒案例記錄,這裡僅做簡要摘錄。)

黑牽牛(四兩,半炒半生,共磨取頭末一兩二錢。)馬蹄,大黃(酒拌炒一兩五錢),堅檳榔(六錢),陳枳實(炒六錢),薑汁炒厚朴(六錢),醋炒三稜、莪朮(各六錢)

白話文:

  • 黑牽牛(四兩,一半炒熟一半生用,一起磨成粉末,取一兩二錢。)

  • 馬蹄

  • 大黃(用酒拌炒,取一兩五錢。)

  • 堅檳榔(六錢)

  • 陳枳實(炒六錢)

  • 薑汁炒厚朴(六錢)

  • 醋炒三稜、莪朮(各六錢)

大黃以下,共為細末,與牽牛末和勻,釅米飲為丸,如梧桐子大,飢服三錢,未利再服二錢,服後停兩三時而見效。(《醫述》)

白話文:

把大黃以下的藥材都磨成細末,與牽牛末混合均勻,用濃米湯做成丸子,每個丸子的大小如同梧桐子。在飢餓時服用三錢,如果沒有明顯效果,再服用二錢。服用後等待兩三個小時就會開始發揮作用。(出自《醫述》)

行血諸方,丹溪治一人,於六月投淵取魚,至秋深雨涼,半夜小腹痛甚,大汗,脈沉弦細實,重取如循刀責責然。與大承氣湯加桂,二服微利痛止。仍連日於申酉時復痛,堅硬不可近。每與前藥,得微利,痛暫止。於前藥加桃仁泥,下紫黑血升余,痛亦止。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,又以前藥加川附子,下大便五行,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。又傷食,於酉時復痛在臍腹間,脈和,與小建中湯一服而愈。(《類案》)

白話文:

治血運行不暢的各種方劑,丹溪曾經治療過一位病人,那個人在六月天潛水捉魚,到深秋時天氣又冷又下雨,半夜小腹劇烈疼痛,還大量出汗。脈象沉細、弦緊,而且很實。脈象沉細、弦緊,而且很實,重複按脈就感覺好像刀子在刮一樣。用大承氣湯加桂枝治療,服用兩次後稍微瀉肚子,疼痛就停止了。但連續好幾天,藥人都會在下午三點到五點的時候再次感到疼痛,而且疼痛的地方堅硬到無法按壓。每次都重複給藥人服用先前的那個藥方,藥人會稍微瀉肚子,疼痛也會暫時停止。之後在原先的藥方中加入桃仁粉,服食後排出了大約一公升的紫黑色血液,疼痛也因此停止。雖然脈象有稍微好轉,但刮刀般的脈象還是存在。於是在原先的藥方中加入川附子,服用後排出了五次大便,並有兩公升的紫黑色血塊排出來,隨後就痊癒了。又有一名傷食的病人,在下午五點到七點左右,肚臍和腹部感到疼痛,脈象平和。用小建中湯治療,服用一次後疼痛就停止了。(《類案》)

至寶飲,治瘀血凝結,肚腹絞痛,如剜割者。(《玉案》)(方見《脅痛》當歸鬚散下。)

白話文:

至寶飲,用於治療瘀血凝結,引起的肚腹絞痛,疼痛如刀割一樣。 (此方見《脅痛》當歸鬚散之下。)

治脾痛,手拈散,此藥極奇,孟公實傳。

草果,玄胡索,五靈脂,沒藥

上等分,為細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(《是齋》)

白話文:

治療脾臟疼痛,可以使用手拈散這個藥方,這藥非常奇特,是由孟公實際傳授的。 藥方成分包括:草果、玄胡索、五靈脂、沒藥。 將這些藥材等量混合,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調服。(出自《是齋》)

乳蠣散,治心脾疼,繓人不可忍,服諸藥不效者云云。《本草》亦載此治心痛,或言古方有此。(按:《本草》等無考。)

白話文:

乳蠣散,用來治療心脾疼痛,疼痛劇烈難忍,服用其他藥物無效的,可以使用這個藥方。《本草》中也記載了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心痛,有人說古方中就有這個藥方。(按:《本草》等書中沒有相關記載。)

牡蠣(一兩,黃泥固濟,煅通紅,取出研細。),乳香(半兩研細)

上和勻,每服二大錢,沸湯調下,立效。(《事證》)

沒藥散,治一切心肚疼痛不可忍者。

白話文:

牡蠣(一兩,用黃泥包裹好後燒到通紅,取出研成細粉),乳香(半兩研成細粉)。 將上面的材料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二大錢,用沸水調服,立即見效。(出自《事證》) 沒藥散,治療各種無法忍受的心腹疼痛。

沒藥(乳香別研),乳香(各三錢),穿山甲(五錢炙),木鱉子(四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、一錢,酒一大盞同煎,溫服不計時候。(《宣明》)

白話文:

沒藥(先將乳香研成細末),乳香(各三錢),穿山甲(五錢,炙過),木鱉子(四錢)

《方脈粹言》治肚腹攻疼因血滯者,用鬱金、木香、莪朮、玄胡索,白湯磨服。(《匯言》)

吐方,治卒腹痛方,食鹽一大把,多飲水送之,忽當吐即瘥。(《肘後》)

白話文:

《方脈粹言》中記載了治療因血滯引起的肚腹疼痛的方法,使用的藥物包括鬱金、木香、莪朮、玄胡索,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送服。(《匯言》)

熨法(蒸臍法),凡心腹冷痛,熬鹽一斗熨,熬蠶沙、燒磚石蒸熨,取其里溫暖止,蒸土亦大佳。(《千金》)《指迷方》鹽(半斤炒)以故帛裹,熱熨痛處。(《十便》引)

主心腹俱痛方,取椒以布裹薄注,上以火熨椒,令汗出瘥。(《千金月令》)

白話文:

熨法(蒸臍法),凡是心腹冷痛,用一斗熬鹽熨,用熬蠶沙、燒磚石蒸熨,取其內部溫暖而止痛,用蒸土也很好。(《千金》)《指迷方》鹽(半斤炒熱)用舊布包裹,熱熨疼痛處。(《十便》引)

真定一秀士,年三十有一,肌體本弱,左脅下有積氣,不敢食冷物,得寒則痛,或嘔吐清水,眩暈欲倒,目不敢開,惡人煩冗。靜臥一二日,及服辛熱之劑,則病退。延至甲戌初秋,因勞役及食冷物,其病大作,腹痛不止,冷汗自出,四肢厥冷,口鼻氣亦冷,面色青黃不澤,全不得臥,扶幾而坐,又兼咳嗽,咽膈不利。

白話文:

真定有一位書生,今年三十一歲,他體質本來就弱,左肋下方有積氣,不敢吃冷的食物,遇到寒冷就會疼痛,有時會嘔吐清水、頭暈目眩,眼睛不敢睜開,討厭人多吵雜。如果靜臥一兩天,服用辛辣溫熱的藥物,病情就會好轉。到了甲戌年初秋,由於勞累和吃了冷的食物,病情大發作,腹痛不止,冷汗直流,四肢冰冷,口鼻之氣也冷,面色青黃不健康,完全不能睡覺,扶著桌子而坐。同時咳嗽,咽喉、食道也不舒服。

故《內經》云: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又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諸寒在內作痛,得炅則痛立止。予與藥服之,藥不得入,見藥則吐。無如之何治之,遂以熟艾約半斤,白紙一張,鋪於腹上,紙上攤艾令勻。

白話文:

所以《內經》說:寒氣停留在小腸和大網膜之間,血脈中,血液凝固無法流動到大的經絡中,血氣淤積運行不暢,因此日積月累就形成了。又是寒氣停留在腸胃中,向上逆轉而出,所以疼痛並嘔吐。所有的寒氣在體內作痛,遇到溫暖則疼痛立即停止。我給他服藥,藥物無法進入,看到藥物就會嘔吐。沒有辦法治癒他,於是我就把炒熟的艾葉大約半斤,白紙一張,鋪在肚子上,把艾葉攤在紙上讓它均勻。

又以憨蔥數枝,批作兩半,鋪於熟艾上數重,再用白紙一張覆之,以慢火熨斗熨之,冷則易之。若覺腹中熱,腹皮暖不禁,以綿三擔,多縫帶系之,待冷時方解。初熨時,得暖則痛減,大暖則痛止,至夜得睡。翌日再與對證藥服之,良愈。故錄此熨法,以救將來之痛也。(《寶鑑》)

蒸臍法,治胸腹結痛不可忍,以此蒸之。

丁香,木香,茴香,肉桂(各一錢),香附(五錢)

白話文:

再用幾枝肥大的蔥,把它劈成兩半,鋪在熟艾葉上,多疊幾層,再用一張白紙覆蓋,用溫火熨斗燙,冷了就換。如果覺得腹部燙熱,腹部被燙得暖暖的、受不了,就用三斤棉花,多縫製一些繫帶,等涼了才能解開。剛開始熨時,一感覺到熱,疼痛就會減少,很熱時疼痛就會停止,直到晚上可以睡覺。第二天和其他的草藥一起服用就可以痊癒了。所以把這個熨燙的方法記錄下來,以挽救未來可能出現的疼痛。(《寶鑑》)

用半寸高毛竹圈一個,一頭糊絹,圈內密排蔥管,灌以藥末,置臍上結痛等處,以荔枝核大艾丸灸之,令藥氣內通,則痛隨已。(《醫級》)

白話文:

用高約半寸的毛竹子圍成一個圓圈,一端糊上絹布,在圓圈內密密麻麻地排滿蔥管,倒入藥末,然後把它放在肚臍上或疼痛的部位,用荔枝核那麼大的艾草丸灸(燒灼),使藥氣內通,那麼疼痛就會隨之消失。(《醫級》)

灸法,予舊苦臍中疼,則欲溏瀉,常以手中指按之,少止。或正瀉下,亦按之則不疼。它日灸臍中,遂不疼矣。凡臍疼者,宜灸神闕。(《資生》)

白話文:

灸法:我以前患有肚臍疼痛,就會有腹瀉的感覺,經常用手的中指按壓它,可以稍微止痛。或正腹瀉時,也按壓它,就不會痛了。有一天用艾灸燃燒肚臍,肚臍就不痛了。凡是肚臍疼痛的人,都應該艾灸神闕穴。(出自《資生》)

辛亥夏,家僕社禮年二十四,中陰寒,少腹痛極幾死,恨無地可入。為取丹田穴灸之,艾灼時則痛少止,火過復疼,至九壯身體回陽,十五壯熱汗出乃愈。嗟乎!寒之中人深也,即用熱藥如薑、附,亦未見速效,艾火之功神矣哉。(《星海》)

房事後受寒腹痛,灸神闕、氣海等穴,或炒薑、蔥熨之。(《醫碥》)

白話文:

辛亥年的夏天,家僕社禮二十四歲,得了陰寒症,下腹部疼痛得很厲害,差一點就死了,痛得他恨不得找個地方鑽進去。給他取了丹田穴位灸治,用艾草灼燒的時候,疼痛會暫時停止,火過後又開始疼痛,一直灸了九壯之後身體才恢復陽氣,十五壯之後熱汗排出才痊癒。唉!寒邪侵入人體很深,即使使用熱性的藥物,比如薑、附子,也不能很快見效,艾火的功效真是神奇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