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7)
身體類 (7)
1. 胸痹心痛
胸痹、心痛,其病如二而一,均是為膈間疼痛之稱。胸痹輕者僅胸中氣塞,心痛重者為真心痛。如胃脘痛,其痛緊而下,不比胸痛之泛與真心之高。蓋上焦諸痛大約如是,今合而為篇,讀者須分別而看,亦須互意相通耳。
白話文:
胸痹和心痛,它們的病症雖然看起來不同,但其實都是指膈膜間的疼痛。胸痹較輕微的只有胸中感到氣悶,心痛較嚴重的則是真心在疼痛。至於胃脘痛,它的疼痛緊緊的往下,不像胸痛那麼輕飄飄,也不像真心痛那樣嚴重。總體來說,上焦的各種疼痛大致如此,我把它們合在一起做一個篇章,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要區分開來看,也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繫。
脈候,短而數,心痛心煩。寸口沉,胸中痛引背(一云短氣)。關上沉,心痛,上吞酸。寸口伏,胸中有逆氣。寸口滑,胸滿逆。(《脈經》)
白話文:
脈象顯現短促而頻繁,心臟疼痛且煩躁。寸口脈沉伏,胸中的疼痛引至背部(另有說法是短氣)。關上脈沉伏,心臟疼痛,往上吞酸。寸口脈伏藏,胸中滿溢逆反的氣。寸口脈滑利,胸部滿滿地逆反的氣。
沉弦細動,皆氣痛證。心痛在寸,腹痛在關,下部在尺,脈象顯然。(《崔氏脈訣》)
左手脈數熱多,脈澀有死血。右手脈緊實痰積,弦大必是久病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沈弦細的脈動,都是氣滯引起的疼痛症狀。心痛的脈象出現在寸部,腹痛的脈象出現在關部,下部疾病的脈象出現在尺部,這些脈象都非常明顯。 左手臂的脈搏如果數次且熱感較多,表示可能有瘀血。右手臂的脈搏如果緊實,則可能有痰積;如果是弦大,則可能是長期的疾病。
諸痛若脈見細遲,是氣減舒徐、厥邪衰退之象,理應從吉。設或大浮,知邪方盛,況心腹裡證而得表脈,更非所宜,雖不至於殞軀,亦難愈也。(《續焰》)
凡心痛,脈沉而遲者易治,堅大而實、浮大而長滑數者難治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各種疼痛,若脈象出現細而緩慢,這是氣血運行舒緩、邪氣減退的徵象,理應向好的方向發展。倘若脈象很大又浮,知道邪氣正盛,況且是心腹的裡證而出現表脈,就更加不妥當了,雖不至於喪命,但也難以治癒。(《續焰》)
大凡痛甚者脈必伏,且有厥冷昏悶、自汗寒熱之證,切不可疑為虛寒,即投溫補,宜究病因而施治,方為無失。(《匯補》)(按:此本丹溪說,見後。)
白話文:
凡是疼痛劇烈的,脈搏一定會隱伏不顯,而且往往有手腳冰涼、昏沉煩悶、自汗、寒熱交替等症狀,這時候千萬不能誤認為是虛寒,隨即投用溫補藥物,應該仔細探求病因,根據不同病情施以相應的治療,這樣才能做到不犯錯誤。(《匯補》)(註:這是丹溪的說法,見後文。)
源候總說,心痛者,風冷邪氣乘於心也。其痛發,有死者,有不死者,有久成疹者。心為諸臟主而藏神,其正經不可傷,傷之而痛,為真心痛,朝發夕死,夕發朝死。心有支別之絡脈,其為風冷(按:《久心痛候》曰風冷邪熱)所乘,不傷於正經者,亦令心痛,則乍間乍甚,故成疹不死。又心為火,與諸陽會合,而手少陰心經也。若諸陽氣虛,少陰之經氣逆,謂之陽虛陰厥,亦令心痛,其痛引喉是也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源候總說,心痛的原因是風寒邪氣侵犯了心臟。發作時,有的會死亡,有的不會死亡,有的會變成慢性心痛。心臟是諸臟之主,藏著神志,它的正經脈絡不能受傷,如果受傷了就會引起心痛,早上發作,晚上就會死去;晚上發作,早上就會死去。心臟有支別的絡脈,如果受到風寒(《久心痛候》中說風寒邪熱)的侵襲,沒有傷及正經脈絡,也會引起心痛,這種心痛時而間歇,時而加重,所以會變成慢性心痛而不死。心臟屬火,與諸陽相會合,與手少陰心經相連。如果諸陽之氣虛弱,少陰之經氣逆亂,稱之為陽虛陰厥,也會引起心痛,這種心痛會牽扯到咽喉。(《病源論》)
心痛諸候,皆由邪氣客於手心主之脈。蓋手少陰心之經,五臟六腑君主之官也,精神所舍,諸陽所合,其臟堅固,邪氣未易以傷。是以諸邪在心,多在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。其候不一,有寒氣卒客於臟腑,發卒痛者;有陽虛陰厥,痛引喉者;有心背相引,善瘈傴僂者;有腹脹歸於心而痛甚者,有急痛如針錐所刺者;有其色蒼蒼,終日不得太息者;有臥則從心間痛,動作愈甚者;有發作種聚,往來上下,痛有休止者。或因於飲食,或從於外風,中臟既虛,邪氣客之,痞而不散,宜通而塞,故為痛也。
若夫真心不痛,痛即實氣相搏,手足厥冷,非治療之所及,不可不辨也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心痛的症狀,都是由邪氣侵襲手心主脈所引起的。手少陰心經是心臟的經絡,是五臟六腑的君主之官,是精神的居所,諸陽之氣都匯集於心臟。心臟堅實強壯,邪氣不易傷害。所以,心臟的疾病大多發生在包絡,也就是心臟的經脈上。症狀不一,有寒氣突然侵襲臟腑,發作突然疼痛的;有陽氣虛弱,陰氣厥逆,疼痛延伸到喉嚨的;有心臟和後背疼痛互相牽引,容易彎腰駝背的;有腹部脹氣,歸於心臟而疼痛加劇的;有劇烈疼痛,就像針錐刺入一樣的;有面色蒼白,整天不能大聲呼吸的;有躺下時從心間疼痛,活動時加重的;有發作時疼痛聚集,時而往上時而往下,疼痛有間歇的。有的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引起的,有的是因為外感風邪引起的。臟腑已經虛弱,邪氣又侵襲,痞塞而不通暢,因此引起疼痛。
夫心為五官之主,百骸之所以聽命者也。心之正經,果為風冷邪氣所幹,果為氣血痰水所犯,則其痛掣背脹脅,胸煩咽乾,兩目赤黃,手足俱青至節,朝發而暮殂矣。然心之包絡,與胃口相應,往往脾痛連心,或陽虛陰厥,亦令心下急痛。或他臟之邪,亦有客乘於心者,是則心之別脈受焉,如所謂九種心痛皆是也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心臟是五臟器官的主宰,全身的筋骨百骸都聽從它的指揮。心的正經,如果真的受到風寒邪氣的侵犯,或者被氣血痰水所困,那麼就會出現疼痛、抽搐、背部脹痛、胸部煩悶、咽喉乾燥,兩眼發紅發黃,手足發青至關節,早上發病,晚上就死亡。然而,心的包絡與胃相通,往往會出現脾臟疼痛連累到心臟,或者陽氣虛弱、陰氣衰竭,也會導致心下急痛。或者其他臟腑的邪氣,也有可能會侵犯到心臟,這就是心臟的別脈所受到的影響,就像《直指》中所說的九種心痛都是這樣。
心痛膈痛胃脘痛之別,膈痛與心痛不同。心痛則在岐骨陷處,本非心痛,乃心支別絡痛耳。膈痛則痛橫滿胸間,比之心痛為輕,痛之得名,俗為之稱耳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心痛、膈痛和胃脘痛的區別:膈痛與心痛不同。心痛發生在胸骨凹陷處,並不是真的心痛,而是心臟分支的別絡疼痛。膈痛則疼痛橫亙整個胸間,疼痛感比心痛輕,該疼痛的命名是世俗的稱呼。(《要訣》)
其與胃脘痛別者,胃脘在心之下,胸痛在心之上也。(《必讀》)
如胃脘當心而痛,氣欲絕者,胃中虛之至極,俗呼為心痛。(《試效》)
白話文:
這兩種疼痛不同,胃脘痛的位置在心臟下方,而胸部的疼痛則位於心臟上方。 如果胃脘部位正對著心臟位置感到疼痛,並且有氣息快要斷絕的感覺,這是胃部虛弱到極點的表現,民間常稱這種情況為心痛。
《內經》曰:木鬱之發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噎不通,食飲不下。(按:此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文,又《至真要大論》兩見。)胃之上口,名曰賁門,賁門與心相連,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。今俗呼為心痛者,未達此義耳云云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木鬱結發作時,會令人感到胃脘、心窩疼痛,疼痛會向上延伸到兩脅,出現膈噎不通、飲食不下咽的症狀。(注:這段話出自《六元正紀大論》,《至真要大論》中也有兩處提到。)胃的上口叫做賁門,賁門與心臟相連接,所以經書中所謂的「胃脘當心而痛」,實際上是指賁門當心而痛。現在一般人把這種疼痛叫做心痛,其實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。
致病之由,多因縱恣口腹,喜好辛酸,恣飲熱酒煎爆,復餐寒涼生冷,朝傷暮損,日積月深,自郁成積,自積成痰,痰火煎熬,血亦妄行,痰血相雜,妨礙升降,故胃脘疼痛,吞酸噯氣,嘈雜噁心,皆膈噎反胃之漸者也。俗醫不究其源,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,以火濟火,遂成危劇,良可痛哉。
白話文:
導致疾病的原因,大多是放縱飲食,喜歡吃辛酸的食物,恣意飲用熱酒和油炸食物,又吃冷食和生冷的食物,早晨損傷身體,到了晚上還沒有得到休息,日積月累,積聚成痰,痰火煎熬,血液也妄動,痰血互相混雜,妨礙氣血的升降,所以胃脘疼痛、吞酸呃氣、嘈雜噁心,都是膈噎反胃的漸進過程。一般的醫生不研究其根源,通常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,以火攻火,最終導致嚴重的後果,實在令人痛惜。
古方九種心痛,所謂冷者惟一耳,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。詳其所由,皆在胃脘,而實不在於心也。(《正傳》)。
白話文:
古方中提到的九種心痛,其實都是由寒冷引起的,怎麼能一概用熱藥來治療呢?仔細分析其原因,實際上都在於胃脘,而不是心臟本身。(《正傳》)。
或問: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?曰:心與胃各一臟,其病形不同。因胃脘痛處在心下,故有當心而痛之名,豈胃脘痛即心痛者哉。歷代方論,將二者混同敘於一門,誤自此始。蓋心之藏君火也,是神靈之舍,與手少陰之正經,邪皆不得而傷。其受傷者,乃手心主包絡也。如包絡引邪入於心之正經臟而痛者,則謂之真心痛,必死不可治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丹溪所說的「心痛」就是「胃脘痛」嗎?我回答說:心和胃是兩個不同的臟器,它們生病的癥狀也不同。由於胃脘痛的位置在心的下面,所以有「當心而痛」的說法。難道胃脘痛就是心痛嗎?歷代醫書上的方論,把這兩種疾病混為一談,敘述在同一個門類中,錯誤就從這裡開始。其實,心是收藏君火的,是神靈的住所,與手少陰經相連,邪氣都不能傷到它。受到傷害的,是手心主包絡。如果包絡引邪進入心的正經臟而疼痛,則稱為真心痛,必死無疑,無法治療。
夫心統性情,始由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臟乃應而心虛矣,心虛則邪干之,故手心主包絡受其邪而痛也。心主諸陽,又主血。是以因邪而陽氣鬱伏,過於熱者痛;陽氣不及,惟邪勝之者亦痛。血因邪泣在絡而不行者痛,血因邪勝而虛者亦痛。然方論雖有九種心痛,終不得聖人之旨,豈復識六淫五邪不一之因哉云云。
白話文:
心統御著人的性情,開始由於驚恐而引發思慮,思慮則會損傷心神,心神受傷,就會影響臟器,於是心氣虛弱,心氣虛弱就會被邪氣侵襲,所以手心主包絡受到邪氣侵襲就會疼痛了。心主於諸陽,又主於血液。因此由於邪氣而導致陽氣鬱結不舒,過於熱的就會疼痛;陽氣不足,只有邪氣盛於陽氣的也會疼痛。血由於邪氣而滯留在經絡中不能流通,就會疼痛;血由於邪氣盛而虛弱也會疼痛。然而方論雖然列出了九種心痛的證狀,終究不得聖人的旨意,難道還能認識六淫五邪不一而足的致病原因嗎?
胃脘痛,亦如心痛有不一之因。蓋胃之真,濕土也,位居中焦,稟沖和之氣,多氣多血,是水穀之海,為三陽之總司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。是以足之六經自下而上,凡壯則氣行而已,胃脘弱則著而成病,其沖和之氣,變至偏寒偏熱,因之水穀不消,停留水飲食積,真氣相搏為痛。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裡急,飲食不下,膈咽不通。
白話文:
胃脘痛也像心痛一樣,有各種不同的原因。胃土為濕土,位於中焦,具有沖和之氣,氣血充盈,是水穀之海,為三陽之總管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受其調控。十二經脈之氣由下而上,如果體質壯碩,氣血運行順暢,胃脘部就沒有問題;若胃脘虛弱,容易生病,沖和之氣變為偏寒或偏熱,導致水穀不消化,停留水飲飲食積累,真氣相搏而疼痛。肝木相乘引起胃脘痛的症狀尤其嚴重,胃脘部會疼痛,上連兩脅,裡急,飲食不下,膈咽不通。
食則為食痹者,謂食已心下痛,吐出乃止。(按:此出《至真要大論》及次注。)又腎氣上逆者次之,逆則寒厥入胃亦痛。夫如是,胃脘之受邪,非止其自病者多,然胃脘逼近於心,移其邪上攻於心,為心痛者亦多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飲食不消化而引起的疾病,叫做「食痹」,症狀是吃東西後,心窩疼痛,嘔吐後疼痛才能停止。(按:這段文字出自《至真要大論》及其注釋。)腎臟上竄的寒氣位居第二,這種情況下,寒邪進入胃後也會感到疼痛。因此,胃部受邪,不只它本身生病的問題多,而且胃部靠近心臟,邪氣可能會轉移並上攻至心臟,引起心痛的例子也很多。(《準繩》)
心痛者,非真心痛也,乃心胞絡與胃脘痛也。然果何以知之?蓋心胞絡護捧其心,脈絡相系,位居心之四旁。火載痰而上升,礙其所居,胞絡為痰相軋,故脂膜緊急而作痛,遂誤認以為心痛也。胃脘近心,位居心下而絡於脾。飲食過多,不能克化,傷乎胃脘,病根常在,略傷飲食,即悶悶作痛,亦誤認以為心痛也。
白話文:
心痛的人,並不是真心臟痛,而是心包絡和胃脘痛。不過,怎麼知道呢?其實,心包絡保護著心臟,脈絡相連,位於心臟的四個方向。火氣將痰往上帶,阻礙了心臟的位置,心包絡被痰夾擊,所以脂肪組織緊繃而疼痛,就誤以為是心臟痛。胃脘靠近心臟,位於心臟下方,並與脾臟相連。飲食過量,不能消化,傷到胃脘,病根一直都在,稍微吃點東西就悶悶作痛,也會誤以為是心臟痛。
大抵痛而有痰,常覺噁心,嘔去痰即寬者,即為之心胞絡痛也。痛而作飽,時時噯氣,直至飢而緩者,即謂之胃脘痛也。(《玉案》)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疼痛並伴有痰液,經常噁心,嘔吐後痰液排出就會緩解疼痛的,這就叫做「心胞絡痛」。疼痛出現飽脹感,時不時打嗝,直到飢餓的時候症狀才會緩解的,這就叫做「胃脘痛」。
胸痹證狀(心痹),寒氣客於五臟六腑,因虛而發,上衝胸間,則胸痹。胸痹之候,胸中愊愊如滿,噎塞不利,習習如癢,喉里澀,唾燥;甚者心裡強痞急痛(按:此下本《肘後》,彼作心中堅痞忽痛),肌肉苦痹,絞急如刺,不得俯仰,胸前皮皆痛,手不能犯,胸滿短氣,咳唾引痛,煩悶自汗出,或徹背膂,其脈浮而微者是也。不治,數日殺人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《千金方衍義》曰:不治之數日殺人,極言其證之劇也。病有淺深,不可概以為限也。)
白話文:
胸痹症狀(心臟病)
寒氣侵襲五臟六腑,因身體虛弱而發病,向上衝擊胸部,則出現胸痹。胸痹的症狀是:胸中悶滿,有窒息感,有搔癢感,喉嚨乾澀,唾液乾燥。嚴重的會出現心口劇烈疼痛,肌肉痠痛僵硬,刺痛難忍,不能低頭彎腰,胸前皮膚疼痛,手不能觸碰,胸悶氣短,咳嗽吐痰引發疼痛,煩躁不安,自汗淋漓,疼痛可能遍及背部和脊柱,脈搏浮動微弱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幾天後可能死亡。(根據《病源論》記載)。(按:《千金方衍義》中說:如果不治療,幾天後就會死亡,這是極言該病十分嚴重。疾病有輕有重,不能一概而論。)
思慮煩多則損心,心虛故邪乘之,邪積而不去,則時害飲食,心裡愊愊如滿,蘊蘊而痛,是謂之心痹。診其脈沉而弦者,心痹之候也。(同上)
白話文:
思慮過多則損傷心臟,心虛所以邪氣乘虛而入,邪氣積聚不去,則時常妨害飲食,心裡悶悶的好像很充實,鬱悶而疼痛,這種情況稱為心痹。診斷其脈象沉而弦,這是心痹的徵候。
虛極之人,為寒邪所客,氣上奔迫,痹而不通,故為胸痹。其證云云(全取《巢氏》),是皆閉塞而不通也。(《聖濟》)
白話文:
體質虛弱的人,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。寒邪侵襲,氣機運行不暢,氣血瘀滯,不通於胸,就會發生心胸閉塞不通的胸痹。其臨牀表現如上所述(完全引用《巢氏病源》),都是由於氣機閉塞不通引起的。(《聖濟總錄》)
心腹痛部分,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,皆因勞役過甚,飲食失節,中氣不足,寒邪乘虛而入客之,故卒然而作大痛。經言得炅則止,炅者熱也,以熱治寒,治之正也。然腹痛有部分,臟位有高下,治之者亦宜分之。如厥心痛者,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。前人以良薑、菖蒲大辛熱之味末之,酒醋調服,其痛立止,此折之耳。真心痛者,寒邪傷其君也,手足青至節,甚則旦發夕死。胃脘痛者(原脫胃字,今宜補),太陰也,理中、建中、草豆蔻丸之類主之。腹臍痛,少陰也,四逆湯、薑附身熱之類主之。少腹痛者,厥陰也,正陽散、回陽丹、當歸四逆之類主之。雜證而痛者,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、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。是隨高下治也,更循各臟部分穴腧而灸刺之。(《試效》)
白話文:
心腹痛
心胃痛以及腹部的各種疼痛,都是因為勞役過度,飲食不節制,中氣不足,寒邪趁虛而入侵犯所致,所以突然發作劇烈的疼痛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得到熱氣就可以停止疼痛,炅就是熱的意思,用熱來治療寒,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然而腹痛有不同的部位,臟腑也有高低之分,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。
像心絞痛,是寒邪侵犯心包絡引起的。前人用良薑、菖蒲這種辛熱之品研成粉末,用酒醋調服,疼痛立馬停止,這是折斷邪氣的緣故。真心痛,是寒邪損傷了君主之官——心臟,手足青紫直到關節,嚴重的話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。胃脘痛,屬於太陰,理中湯、建中湯、草豆蔻丸等藥物主治。腹臍痛,屬於少陰,四逆湯、薑附丸等熱性藥物主治。少腹痛,屬於厥陰,正陽散、回陽丹、當歸四逆湯等藥物主治。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,用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、丁香楝實丸等藥物主治。這樣是根據疼痛部位的高低來治療的,另外還應該根據各臟腑的部位在穴位上進行針灸。(《試效方》)
凡病心腹痛者,有上中下三焦之別。上焦者,痛在膈上,此即胃脘痛也,《內經》曰胃脘當心而痛者即此,時人以此為心痛,不知心不可痛也。中焦痛者,在中脘,脾胃間病也。下焦痛者,在臍下,肝腎大小腸膀胱病也。凡此三者,皆有虛實寒熱之不同,宜詳察而治之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凡是患有心腹疼痛症狀的人,可分為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。上焦疼痛位於膈肌以上部位,也就是胃脘疼痛。在《內經》中提到,胃脘位於心臟附近而疼痛的,就是屬於上焦疼痛。現在的人常常將其誤以為是心痛,而不知道心臟是不會疼痛的。中焦疼痛位於中脘,是脾胃之間疾病引起的疼痛。下焦疼痛位於臍下,是肝、腎、大小腸、膀胱等臟腑疾病引起的疼痛。凡此三種疼痛,都有虛、實、寒、熱的不同情況,應該詳細地觀察和診斷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(《景嶽全書》)
凡痛在心,連兩脅至兩乳下,牽引背飯匙骨下而痛者,實熱也。凡痛在小腹,連臍左右上下㽲痛,手足厥冷者,虛寒也。(《醫鑑》)
白話文:
凡是疼痛在心臟,連線兩脅到兩乳之下,牽引背部飯匙骨以下而疼痛的,是實熱引起的。凡是疼痛在小腹,連線肚臍左右上下拘急疼痛,手腳冰冷的,是虛寒引起的。(《醫鑑》)
寒熱大實(久新),諸心痛者,皆少陰厥氣上衝也。有熱厥心痛者,身熱足寒,痛甚則煩躁而吐,額自汗出,知為熱也。其脈洪大,當灸太谿及崑崙,謂表裡俱瀉之,是謂熱病汗不出,引熱下行,表汗通身而出者,愈也。灸畢服金鈴子散(用金鈴子、玄胡),痛止服枳朮丸,去其餘邪也。有大實心中痛者,因食受時氣,卒然發痛,大便或秘,久而滯悶,心胸高起,按之愈痛,不能飲食,急以煮黃丸利之(用雄黃、巴豆),利後以藁本湯(用藁本、蒼朮)去其餘邪。有寒厥心痛者,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,便利溺清,或大便利而不渴,氣微力弱,急以朮附湯溫之。寒厥暴痛,非久病也,朝發暮死,當急救之。是知久痛無寒而暴痛非熱。(《保命集》)
白話文:
寒熱大實(久新),各種心痛的病症,都是少陰厥氣上升衝擊引起的。有熱厥心痛的人,身體發熱但是腳卻是冰冷的,疼痛劇烈的時候會煩躁不安並且嘔吐,額頭上會自己出汗,知道是熱證。他的脈象洪大,應該灸太谿穴和崑崙穴,這叫做表裡同瀉,這是熱病汗不出,引熱向下走,表汗通身而出的方法,這樣就痊癒了。灸完穴位以後服用金鈴子散(金鈴子、玄胡),疼痛停止後服用枳朮丸,來清除其餘的邪氣。有大實心中痛的人,由於飲食中受到時令的邪氣,突然發作疼痛,大便有時會便祕,長久而滯悶,心胸高高地隆起,按壓時疼痛加劇,不能吃東西,趕緊用煮黃丸通便(雄黃、巴豆),通便以後用藁本湯(藁本、蒼朮)來清除其餘的邪氣。有寒厥心痛的人,手腳逆冷而通身冷汗出,小便和大便清利,有大便而且不渴,氣微力弱,趕緊用朮附湯溫暖身體。寒厥突然劇烈疼痛,不是久病,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,應該趕快救治。由此可知,長久疼痛沒有寒邪,而突然疼痛不是熱證。
心痛須辨久新。久者由冷熱食物,日積月深,自郁成積,自積成痰,痰火煎熬,血亦妄行,痰血相雜(按:以上系湊合丹溪《正傳》,丹溪說見下,《正傳》文見前),此為難治。新者一時寒熱鬱滯正氣作痛,此為易治。(《士林餘業》)
白話文:
心痛要區分是久病還是新病。久病是因長期食用寒熱食物,日積月累,鬱結成積,積久成痰,痰火煎熬,血液也隨之亂流,痰血混合,這種情況很難治癒。新病則是一時寒熱鬱結,導致正氣受阻而疼痛,這比較容易治療。
九種心痛,九種心痛:一蟲心痛,二注心痛,三風心痛,四悸心痛,五食心痛,六飲心痛,七冷心痛,八熱心痛,九去來心痛。(《千金》)
白話文:
九種心痛: 一、蟲心痛:由寄生蟲引起的胸痛。 二、注心痛:由戰役或其他外傷引起的胸痛。 三、風心痛:由風寒侵襲引起的胸痛。 四、悸心痛:由心臟跳動異常引起的胸痛。 五、食心痛:因飲食造成的胸痛。 六、飲心痛:飲酒後引起的胸痛。 七、冷心痛:因受寒引起的胸痛。 八、熱心痛:因受熱引起的胸痛。 九、去來心痛:由思慮過多引起的胸痛。
死血作痛,凡治此證,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,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,用桃仁承氣湯下之,切記。輕者用韭汁、桔梗,能開提其氣,血藥中兼用之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死血造成疼痛,凡是治療這種情況,一定要先詢問平時的生活起居如何。如果心痛的原因是因為平時喜歡吃熱的食物,導致死血留滯在胃裡而疼痛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,一定要注意這一點。如果是輕微的情況,可以用韭汁和桔梗來治療,能夠疏通氣血,在治療中也可以兼用。
心痛,飲湯水下作噦者,有死血在中,桃仁承氣湯主之。(同上)(按:《正傳》有此湯治驗曰:男子三十五,胃脘作痛久矣,人形黃瘦,食少而胸中常若食飽。)
真心痛,有真心痛者,大寒觸犯心君,又曰汙血衝心。醫者宜區別諸證而治之,無有不理也。(《正傳》)
白話文:
心痛,喝湯藥時肚子咕嚕咕嚕響的人,是體內有瘀血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(同上)(按:《正傳》裡有這個湯藥的治療紀錄:一名35歲男子,胃脘部疼痛已久,外表消瘦,食量減少,胸中經常感覺像吃飽了一樣。)
或真心痛者,手足青不至節,或冷未至厥,此病未深,猶有可救,必借附子理中湯加桂心、良薑,挽回生氣可也。(《繩墨》)(按:經文手足青,青即清字。清,寒也。諸家以為青色者,陋矣。)
白話文:
如果真心臟疼痛,手腳青紫的狀況沒有蔓延到關節,或是身體發冷但是沒有到四肢冰冷的程度,這種狀況病情還不是很嚴重,還有可以救治的可能,一定要用附子理中湯加上桂心、良薑,來補回元氣纔是。 (《繩墨》)(注:經文中提到的「手足青」,「青」等於「清」字。清,寒也。其他醫家認為是青色的,這種說法很膚淺。)
平素原無心痛之疾,卒然大痛無聲,面青氣冷,咬牙噤齒,手足如冰冷者,乃真心痛也。(《玉案》)
若暴疼,手足青黑,神昏者,不治。(《心統》)
白話文:
平常原本沒有心痛的疾病,突然之間劇烈疼痛而不出聲,臉色發青,呼吸冰冷,咬緊牙齒,手腳如同冰涼,這是真正的心痛。(《玉案》) 如果突然劇烈疼痛,手腳變青黑色,意識不清的,無法救治。(《心統》)
胸脅痛浮腫,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氣逆而上奔,故胸膈滿痛。以手摩挲,痛走背上,又從背摩挲,則其氣循脅泄於後分而痛不作矣,此氣之為病固也。奈何腎虛又不能行水,故水隨氣奔,上乘於肺,頭面兩手浮腫,氣短而喘,由是血化為水,與之俱滯。況其人舊來有風,曰風、曰水、曰血、曰氣,四者合而為病,其痛非常,如沉香、木香、烏藥、檳榔之類不能施其巧,治法將何如?曰:先以二十四味流氣飲,加獨活、枳殼、五靈脂、炒牽牛,入薑、蜜、烏梅同煎,嚥下養正丹二十粒、雄黃丸十粒,升降水火,引導大便。次用桑皮、紫蘇、木通、阿膠、當歸、桃仁、青皮、桔梗、炒芫花、生大黃作劑,依前煎以薑、蜜、烏梅,取盡大便黑物,即收全功。(《直指》)
類證,膈間腫痛,不能進食,但喜飲水,或咽腫,人迎盛而氣口緊者,當作胃癰治之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胸脅痛浮腫,是因為腎虛不能把氣吸納歸入元氣,氣逆而上衝,所以胸膈滿痛。用手按壓撫摸,疼痛會往背後移動,再從背後按壓撫摸,這股氣就會沿著脅部散發到後方,疼痛就不會出現了,這是氣造成的疾病,本來就是這樣。然而腎虛又不能運行水液,所以水液隨著氣奔流,上升到肺部,頭面和兩手浮腫,氣短而喘,因此血化為水,和水液一起停滯。況且這個人以前就有風症,有風、有水、有血、有氣,四種病因合在一起發病,疼痛異常,像沉香、木香、烏藥、檳榔之類的藥物都不能奏效,該如何治療呢?先用二十四味流氣飲,加上獨活、枳殼、五靈脂、炒牽牛,加入薑、蜜、烏梅一起煎煮,服下養正丹二十粒、雄黃丸十粒,升降水火,引導大便排洩。然後用桑皮、紫蘇、木通、阿膠、當歸、桃仁、青皮、桔梗、炒芫花、生大黃做成藥劑,按照前面的方法煎煮,加入薑、蜜、烏梅,把大便中的黑物全部排乾淨,就能完全治癒。(《直指》)
治法總說,古方用理中湯,取緩其中氣則可也。然背者胸之府,或築,或悸,或渴,或腹痛,或寒,或腹滿,其候不一,治當隨宜加損也。(《聖濟·胸痹》)
白話文:
中醫治癒胸痹,大致上的方法是使用理中湯,通過溫緩中氣(健脾補氣)來改善症狀,但由於胸背部是人體重要部位,不同的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的症狀。根據症狀的不同,治療方法需要針對性地調整,包括加減方藥和調整劑量,才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。
《千金》治寒客心痛而用大黃、黃芩,治心痛徹背而用烏頭、附子之類,治療相反如此,要在用之隨宜而已。(同上)
白話文:
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,治療由寒邪引起的胸痛,可以使用大黃、黃芩。治療徹背的心痛,可以使用烏頭、附子之類的藥物。治療方法雖然相反,但是要因人而異,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。
胸堂氣隔,有肺經伏熱而氣隔者,有痰水在上而氣隔者,大概以茯苓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為治法。其肺熱者,如聖湯加桑白皮佐之。心下水氣者,小半夏茯苓湯效。胸煩、《活人書》用山梔子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胸口出現氣隔的現象,一種是肺經有伏熱而導致氣隔,一種是痰水停留在上面而導致氣隔。一般以茯苓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來治療。如果是肺熱引起的,可在聖湯中加入桑白皮作為輔助藥物。如果是心下有水氣引起的,可用小半夏茯苓湯來治療。胸煩的症狀,可以用《活人書》中記載的山梔子來治療。
真心果痛,不知能愈否乎?然則執劑之法何如?曰:熱者涼之,寒者溫之,感受風邪者散之,順氣調血,逐水豁痰,此其要略耳。(同上)
白話文:
真心果真疼痛了,不知道能不能夠痊癒呢?那麼治療的方法應該怎麼做呢?回答說:熱證用涼藥來治療,寒證用溫藥來治療,感受了風寒的疾病,用散風寒的藥治療,順氣調血,利水化痰,這些都是治療概述的要點。(同上)
痛甚者脈必伏,用溫藥附子之類,不可用參、術。脈堅實,不大便者,下之。心痛用山梔並劫藥止之。若又復發,前藥必不效,可用玄明粉,一服立止。胃脘有濕而痛者,宜小胃丹下之。(《丹溪》)(小胃丹用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黃柏、大黃。)
白話文:
疼痛嚴重的,脈搏一定隱藏起來,用溫熱藥物,如附子之類,不能用人參、白朮。脈搏堅實牢固,有大便不通的,用瀉藥通下。心痛用山梔子,加上瀉下濁熱的藥物來止痛。假若又發作起來,前一次用的藥一定不會再有效,可用玄明粉,一服藥立即使之停止。胃脘有濕熱而疼痛的,用小胃丹瀉去。
凡膈痛,多因積冷與痰氣而成,宜五膈寬中散,或四七湯加木香、桂各半錢,或撾脾湯(用麻油、良薑、茴香、甘草)加丁香。膈痛而氣上急者,宜蘇子降氣湯,去前胡,加木香如數。痰涎壅盛而痛者,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,間進半硫丸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凡是膈痛,多是因爲積冷和痰氣而引起,適宜服用五膈寬中散,或四七湯加木香、桂皮各半錢,或撾脾湯(用麻油、良薑、茴香、甘草)加丁香。膈痛而氣上衝胸腔者,適宜服用蘇子降氣湯,去掉前胡,加木香如方中所列。痰涎壅盛而疼痛者,適宜服用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,之間服用半硫丸。(《要訣》)
胸痛,木香、鬱金二味,氣鬱痛者倍木香,血鬱痛者倍鬱金,為末,每服二錢,老酒下,虛者加人參。痰飲痛,輕者小陷胸湯,重者大陷胸丸治之。若痰唾稠黏,則用控涎丹。(《醫碥》)
白話文:
胸痛,用木香、鬱金兩味藥。如果是氣鬱引起的疼痛,就加倍木香;如果是血鬱引起的疼痛,就加倍鬱金。把藥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老酒送服。如果是虛證,則加入人參。痰飲引起的疼痛,輕微的可以用「小陷胸湯」治療,嚴重的可以用「大陷胸丸」治療。如果痰液黏稠,則使用「控涎丹」。
胃脘痛:因火者,忌補斂、燥熱,宜降、苦寒,甘寒、鹹寒、辛寒。因寒者,忌破氣、滯膩、苦寒、宜辛溫、發散。因宿食者,忌升、補斂、苦寒,宜消導兼降氣。因瘀血者,忌補氣、酸斂,宜辛溫、苦溫以行血。因血虛者,按之則痛止,忌破氣,復忌補氣、燥熱、辛溫。因惱怒者,虛弱人忌破氣,壯實人忌補氣,總忌酸斂,宜降氣、辛溫。
因痰飲者,忌宜俱見痰飲證下。(《本草經疏》)(按:胃脘痛禁辛熱,《正傳》有說,見上。)
白話文:
胃脘痛:
- 因火引起的:忌用溫補、燥熱的藥物,宜用清熱、苦寒、甘寒、鹹寒、辛寒的藥物。
- 因寒引起的:忌用破氣、滯膩、苦寒的藥物,宜用辛溫、發散的藥物。
- 因宿食引起的:忌用升補、溫補、苦寒的藥物,宜用消導兼理氣的藥物。
- 因瘀血引起的:忌用補氣、酸斂的藥物,宜用辛溫、苦溫的行血藥物。
- 因血虛引起的:按壓疼痛處疼痛會消失,忌用破氣的藥物,也忌用溫補、燥熱、辛溫的藥物。
- 因惱怒引起的:虛弱的人忌用破氣的藥物,壯實的人忌用補氣的藥物,總的來說忌用酸斂的藥物,宜用理氣、辛溫的藥物。
近人患心胃痛者甚多,十人之中必有二三,皆系痰飲留於心下,久成飲囊,發作輕重疏數雖各不同,而病因一轍,治法以滌飲降氣為主。(《軌範》)
補法可否,諸痛不可補氣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現在患有心胃痛的人很多,十個人中有二、三個,都是由於留有痰飲在心下,時間長了形成飲囊,發作輕重緩急次數雖然各不相同,但病因都是一致的,治療方法以排除痰飲,下降胃氣為主。(《軌範》)
治諸痛不可用補氣,氣旺不通而痛愈甚,故云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也。(《醫鑑》)(互見《腹痛》及《身體痛》中,宜參。)
白話文:
治療各種疼痛時,不能使用補氣的方法。因為氣旺盛了,氣血不通反而會加重疼痛。所以說:氣血通暢則不痛,不通則痛。
凡胃脘痛,始用攻擊滌盪疏散之劑,愈而復作,再三用之,隨止隨作,或漸甚而脈浮大者,此為虛候,當量其邪正虛實多寡。正氣虛多,則多用養正之藥,而少佐以除邪。或正氣不甚虛,當攻養平半用之可也。又有純用養正之藥,脾氣不得運行(按:不字疑),而鬱痛遂止。(《醫統》)
白話文:
凡是胃脘痛,一開始使用攻擊性、滌盪性、疏散性的藥物,病好了以後又復發,再三服用這種藥物,症狀隨着服用而停止,但隨後又復發,或者病情逐漸加重,脈搏浮大的人,這是虛證,應該根據邪正虛實的多少來加減藥物。正氣虛弱的人,則多用補養正氣的藥物,少佐以祛除邪氣。或者正氣不太虛弱,那麼攻補兼施,各佔一半即可。也有單純使用補養正氣的藥物,脾氣不能運行(按:不字有疑問),而疼痛隨之停止。(《醫統》)
家叔祖(諱守禮)初為太學生,家素封,體氣有餘,參、術分毫不能用。後因業中微,兩手脈時一歇至,或八九至一歇,或二三十至一歇。再後選任平陽,即不歇至矣。比還家,歇至如初。年七十餘,忽患胸脹䐜滿之病。因其素性不喜補,他醫概以消導藥治之,脹滿不除。予診其脈,平素雖歇至,然甚強實。
白話文:
我的叔祖(諱守禮)剛開始是太學生,家裡很有錢,身體很強壯,參、術等補藥一點都不能用。後來因為家業中微,兩手的脈搏時而一歇到,或八九次才一歇,或二三十次才一歇。再後來被選任平陽,脈搏就不歇了。等他回家後,脈搏又歇到跟以前一樣。七十多歲時,忽然得了胸悶脹滿的病。因為他天生不喜歡吃補藥,其他醫生都用消導藥來治他,但脹滿卻沒有消除。我診斷他的脈搏,平時雖然歇,但很強壯有力。
今病脈弱,且高年又必無大有餘之理。遂用人參,黃耆,如補中益氣之類,倍升麻,服下即瘳。喜曰:吾年已老,未聞補藥能消脹者,此何以故?予曰:叔祖年高,年高則氣弱,膻中之氣所以不能行。且服克伐藥過多,氣益弱矣。今補則氣旺,再用升提藥提其清氣,清氣升則濁氣自降。
所脹者濁氣耳,濁氣既降,豈有不消之理哉。(《星海》)
白話文:
現今老先生脈搏衰弱,且年事已高,依照常理來說,是不會有過多的元氣。然而,我卻使用了人參、黃耆等補中益氣的藥物,並且加倍了升麻的劑量,結果服藥後病症立刻痊癒。老先生高興地說:「我年紀已經很大了,從來沒有聽說過補藥可以消脹的,這是為什麼呢?」我回答說:「叔祖年紀大了,年紀越大,氣就越弱,膻中之氣因此無法運行。而且您之前服用過多抑制病邪的藥物,導致氣更加虛弱。現在使用補藥,可以讓氣血旺盛起來。再使用升提藥物將清氣向上提昇,清氣上升後,濁氣自然就會下降了。」
逐飲諸方,主簿李述之母,患胸中痞急,不得喘息,按之則痛,脈數且澀。兆曰:胸痹也。因與仲景三物小陷胸湯,一劑知,二劑愈。(《雞峰》)
白話文:
服用各種方劑,主簿李述的母親患有胸部痞急,不能喘息,按壓則疼痛,脈搏數且澀。兆曰:這是胸痹。於是給她開了仲景的「三物小陷胸湯」,一劑藥之後症狀減輕,兩劑藥之後痊癒。(《雞峯》)
治胸痹短氣方。
𧁾𦸈,(一枚),陳橘皮(一兩),半夏(一兩),枳實(二兩)
白話文:
治療胸悶氣短的方子。 使用瓜蔞(一枚),陳皮(一兩),半夏(一兩),枳實(二兩)。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五錢,以水一大盞,入生薑半分,薤白五莖,煎至五分去滓,不計時候稍熱服。(《聖惠》)
治胸痹短氣,心中煩悶,宜服此方。
白話文:
把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大碗水,放入半片生薑、五根薤白,煎到只剩五分之一的水,不拘時間,稍熱時服用。(《聖惠》)
杏仁,赤茯苓,檳榔,青橘皮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白話文:
-
杏仁: 一小撮
-
赤茯苓:一小撮
-
檳榔:一小撮
-
青橘皮:一小撮
-
甘草:半小撮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三錢,以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。煎至六分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聖惠》)
治胸痹壅悶閉塞短氣方。
赤茯苓(一兩),甘草(半兩),陳橘皮(三分),杏仁(三分)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五錢,以水一大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五分去滓,不計時候稍熱服。(同上)
桔梗枳殼湯,治熱氣痞滿,胸膈兩脅按之則痛。
白話文:
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,加入生薑半分。煎煮至剩六分後濾去渣滓,不分時間趁溫熱服用。(出自《聖惠》) 治療胸痹、胸悶、閉塞、氣短的方子。 赤茯苓(一兩)、甘草(半兩)、陳皮(三分)、杏仁(三分)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,加入生薑半分,煎煮至剩五分後濾去渣滓,不分時間稍微溫熱時服用。(同上) 桔梗枳殼湯,用於治療熱氣痞滿,胸膈兩側按壓會痛。
枳殼(去穰),桔梗(去蘆五錢),半夏(湯洗),黃芩,栝蔞仁,黃連(去須各三錢)
白話文:
枳殼(去除殼內毛茸絨毛)、桔梗(去蘆、留取五錢)、半夏(用開水洗過)、黃芩、栝蔞仁、黃連(去除須各三錢)
上銼散,生薑、麥門冬去心煎服,利黃涎沫即安。(《得效》)《醫林集要》名加味陷胸湯。一法,只用小陷胸湯加桔梗、枳殼。(宜參《傷寒·結胸》。)
朱氏,苦寒辛通。
白話文:
上半身劇烈疼痛、胸悶,呼吸困難的散藥,用生薑、麥門冬去心煎服,有利於排除黃色的涎液泡沫,就能安心。(出自《得效》),《醫林集要》稱之為加味陷胸湯。另外一種方法,只用小陷胸湯加入桔梗、枳殼。(適合參考《傷寒論·結胸》篇章。)
川連,土栝蔞皮,白芥子,茯苓,炒半夏,薑汁,橘紅,竹茹(《臨證指南》)
白話文:
川連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祛風止痛的功效。
土栝蔞皮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白芥子:一種中藥材,具有祛痰止咳、平喘解毒的功效。
茯苓:一種中藥材,具有利水滲溼、健脾益氣的功效。
炒半夏:一種中藥材,具有燥溼化痰、降逆止嘔的功效。
薑汁:生薑的汁液,具有發汗解表、溫中止瀉、解毒的功效。
橘紅:一種中藥材,具有解暑化痰、理氣健胃的功效。
竹茹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化痰、利尿除溼的功效。
滾痰丸,一切男子婦人,大小虛實,久患心疼,下連小腹,面黃羸瘦,痛陣日發,必嘔綠水黑汁冷涎,乃至氣絕,心下溫暖者,並量大小,多至七八十丸,事屬不虞之際,至於百丸,即便回生。如未至顛危者,虛弱疑似之間,只服三五十丸,立見生意,然後續續進之,以瘥為度。兼服生津化痰理中理氣藥,以全其功。(《養生主論》)
白話文:
滾痰丸,無論是男性或女性,無論體質虛弱或強健,患有長期的胸腹疼痛,蔓延至小腹,臉色蠟黃,身體消瘦,疼痛發作時會嘔吐出綠水、黑汁、冷涎,甚至昏厥,但心窩處感覺溫暖的,就根據體質狀況,服用大量滾痰丸,最多可達七八十丸,情況危急時,服用百丸,即使瀕死也能起死回生。如果情況還未到危急地步,只是虛弱疑似,服用三五十丸,很快就會見效,然後繼續服用,直到痊癒為止。此外,還要配合服用生津化痰、理中理氣的藥物,以增加療效。(《養生主論》)
溫涼並用方法,卜晉公如夫人,產後胸中作痛,痛甚則迫切不能支,至欲求死。醫藥雜投,略無一效,延至五月,病轉危急,求治於余。為診其脈,兩手弦澀少神,察其候,不能轉側,不得言語。余曰:胸中者,陽氣所治之位。今為陰邪所入,陰與陽搏,所以作痛。前醫破氣不應,轉而和血,又轉而溫補,又轉而鎮逆。不知陰陽適當相結,補之則無益,攻之則愈結。若鎮墜之,益足以抑遏生陽而阻滯邪氣。惟交通一法,足盡開陽入陰、通上徹下之妙,然後陰歸於下,陽治於上,太虛之府,曠然廓然,何胸痛之有哉。時定一方,用人參三錢,肉桂一錢,合仲景黃連湯,一劑痛減二三,三劑宿疾頓釋。繼進加桂理中湯數劑,神旺如初。(印機草)
白話文:
溫涼並用的治療方法
卜晉公的如夫人,產後胸口疼痛,疼痛劇烈時,不能忍受,甚至想求死。嘗試了各種醫藥,都沒有效果,延至五月,病情更加危急,於是請我診治。我診斷她的脈象,兩手脈弦緊澀,且神氣不足,檢查她的症狀,不能翻身側臥,也說不出話來。
我說:胸中是陽氣所主之處,現在被陰邪入侵,陰與陽相搏,所以疼痛。之前的醫生用破氣的藥方不管用,於是改用和血的藥方,又改用溫補的藥方,又改用鎮逆的藥方。不知道陰陽適當相結,補藥無益,攻藥則令其更緊結。若鎮墜之,更足以抑遏生陽而阻滯邪氣。只有調和、溝通的治療方法,才能完全發揮開陽入陰、通上徹下的作用,然後陰氣歸於下,陽氣治於上,太虛之府,寬闊通暢,哪來的胸痛呢?
於是,我開了一劑藥方,用人參三錢,肉桂一錢,合仲景黃連湯,一劑藥下去,疼痛減輕了二三成,三劑藥,宿疾頓時消除了。接著,我又進了幾劑加桂理中湯,精神恢復如初。(印機草)
飢而心痛者,名曰飢疝。龍膽、附子、黃連分等搗篩,服一錢匕,日三度服之。(《肘後》)
《肘後》桂心散,療卒心痛方。
桂心,當歸(各一兩),梔子(十四枚)
上三味搗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五服。亦主久心痛發作有時節者。(《外臺》)
治胸痹切痛,梔子湯。
梔子(二兩),附子(一兩炮)
白話文:
飢餓而感到心痛的症狀,稱為飢疝。使用龍膽、附子、黃連等量混合,搗碎過篩,每次服用一錢匕,一天服用三次。(出自《肘後》) 《肘後》記載的桂心散,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心痛。 桂心、當歸(各一兩),梔子(十四顆) 將上述三種藥材搗成粉末,用酒送服一平方寸匕的份量,每天服用三到五次。也適用於長期心痛且發作有特定時間的人。(出自《外臺》) 治療胸痹引起的劇烈疼痛,使用梔子湯。 梔子(二兩),附子(一兩,炮製)
上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薤白三寸,同煎至五分,溫服。泗州有人病歲余,百方不效,服此二服頓愈。(《蘇沈》)(按:此方為散,名倉卒散,錄在《寒疝》中。)
治急心痛,並男子小腸氣。
白話文:
每次服藥三錢,加一大杯水,加入三寸長的薤白,一起煎煮至藥液剩五分之一,溫熱後服用。泗州有位病人病了一年多,試遍各種方法都不見效,服用此方兩次就突然痊癒了。(《蘇沈》)(註:此方為散劑,名為倉卒散,收錄在《寒疝》中。)
高良薑(半兩),山梔子(半兩),蔚金(半兩)(《神效名方》)(按:此方缺修制並服法,當考。)
白話文:
高良薑(半兩)、山梔子(半兩)、蔚金(半兩)(《神效名方》)(註:此方缺少製作方法和服用方法,需要考究。)
大凡心膈之痛,須分新久。若明知身受寒氣、口吃寒物而得病者,於初得之時,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。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,久鬱則蒸熱,熱久必生火,《原病式》中備言之矣。若欲行溫散溫利,寧無助火添病耶。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嚮導,則邪易伏,病易退,正易復而病安。
白話文:
所有的心痛與腹痛,都要分清是新近得的病,還是舊病。如果明確知道是因受寒、服用寒涼食物而得病的,在發病初期,應該服用溫散或溫利之藥。如果說這個病得的時間稍微久一點,就會形成鬱結。鬱結久了就會蒸熱。而熱的時間久了,必定生火。在《原病式》中有詳細的論述。如果想用溫散、溫利的藥,難道不會助火添病嗎?古方中多用山梔子作為清熱藥物的嚮導,這樣邪氣容易被抑制,病情容易退散,正氣容易恢復,而疾病也就安定了。
然病安之後,若縱恣口腹,不改前非,病復作時,反咎醫之失,良可嘆哉。一方用山梔子炒去皮,每服十五枚,濃煎湯一呷,入生薑汁令辣,再煎小沸(按:《醫約》名倉卒散),又入川芎一錢尤妙。山梔子大者,或七枚,或九枚,須炒黑。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者,非山梔子不可,須佐以薑汁,多用臺芎開之。
白話文:
但是,病好了之後,如果放縱口腹之慾,不改掉以前的壞習慣,病復發時,反而責怪醫生的過失,實在令人嘆息。有一個方子用山梔子炒去皮,每次服用十五枚,濃煎湯汁一口喝完,加入生薑汁讓它很辣,再煎煮一下,沸騰即可 (據《醫約》中稱此方為倉卒散),再加入川芎一錢更佳。山梔子大的,可以用七枚或九枚,必須炒黑。大概胃痛是胃中有熱引起的,非用山梔子不可,必須佐以薑汁,多用川芎發散。
病發者,或用大棗加川芎、蒼朮,倍加炒梔子。痛甚者,加炒乾薑從之,反治之法也。(《丹溪》)(按:《簡明醫彀》梔子炒黑,乾薑炒焦,等分丸用,即本此意。)
白話文:
疾病發作時,可以用大棗、川芎、蒼朮,再加倍的炒梔子。疼痛得很劇烈的人,再加炒乾薑。這種方法是採用相反的治療方法。(《丹溪》)(類似文章:《簡明醫彀》中的梔子炒至發黑,乾薑炒至發焦,等份製成丸服用,就是根據這個意思。)
丹溪云:凡痛必用溫散,意以痛者必是滯而不行之故,純寒不能行邪滯也。是以用寒涼亦用熱劑為引導,用溫藥亦用涼劑為引導。一方,用梔子、附子二味,加鹽少許,以治腹痛不可屈伸,厥冷之症也。(《粹言》)
治氣實心痛者。
白話文:
丹溪說:凡是疼痛症狀都必須使用溫散藥物,因為疼痛一定是瘀滯不通所造成的,而單純使用寒涼藥物無法驅散瘀滯。因此,即使使用寒涼藥物,也需要使用熱性藥物來引導,而即使使用溫熱藥物,也需要使用涼性藥物來引導。有一種藥方,使用梔子、附子兩種藥物,再加入少許的鹽,可以治療腹痛到無法彎曲伸展、肢體厥冷的情況。(《粹言》)
山梔子(炒焦六錢),香附(一錢),吳茱萸(一錢)
白話文:
山梔子(炒焦六錢):炒焦的山梔子六錢。
香附(一錢):香附一錢。
吳茱萸(一錢):吳茱萸一錢。
上為末,蒸餅丸如花椒大,以生地黃酒洗淨,同生薑湯煎,送下二十丸。(《丹溪》)(《入門》名茱萸丸。)
白話文:
從頭到尾,把蒸餅丸大小如花椒,用生地黃浸泡在黃酒中洗淨,與生薑同煮,分次服用二十丸即可。(《丹溪》)(《入門》稱茱萸丸。)
黃連六一湯,治多食煎炒或燒餅熱面等物,致熱鬱胃口而痛者甚效。
黃連(六錢),甘草(炙一錢)
上細切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(《正傳》引丹溪)
連附六一湯,治胃脘痛甚,諸藥不效者,寒因熱用方也。
黃連(六錢),附子(炮去皮臍一錢)
白話文:
黃連六一湯,治療因為多吃煎炸或是烤餅熱麵等食物,導致熱氣鬱結在胃部引起疼痛的情況非常有效。 黃連(六錢),甘草(炒過的一錢) 將上述藥材細切,配成一次的劑量,用一大碗水煎煮到剩下七分滿,去渣後溫服。(出自《正傳》引用丹溪的方子) 連附六一湯,治療胃部劇烈疼痛,其他藥物無效時使用,屬於寒性藥物用於熱症的治療方法。 黃連(六錢),附子(炮製去皮及傘部的一錢)
上細切作一服,加生薑二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(同上引丹溪)《辨證錄》胃痛,寒熱同乘於心胃之間,用雙治湯,附子、黃連、甘草各一錢,白芍五錢,水煎服。
莎芎散,治曾服香燥熱藥,以致病根深固者,宜用。
白話文:
(1) 將藥材切碎,作成一份藥,加入生薑兩片、大棗一枚、水一杯半,煮到剩一杯,去掉藥渣,稍微熱的時候服用。(同引丹溪)
(2) 《辨證錄》胃痛,寒熱同時侵襲心胃之間,用雙治湯:附子、黃連、甘草各一錢,白芍五錢,水煮後服用。
香附,川芎(各一兩),黃連,山梔(各五錢),木香,乾生薑(各三錢),檳榔,酒黃芩,芒硝(各二錢)
白話文:
-
香附:30克
-
川芎:30克
-
黃連:15克
-
山梔:15克
-
木香:9克
-
乾生薑:9克
-
檳榔:6克
-
酒黃芩:6克
-
芒硝:6克
為末,每二錢,用薑汁滾白湯調,痛時呷下。(《入門》)(按:此方配合之意,本於《明醫雜著》,其說錄在《腹痛》中,宜參。)
白話文:
研成粉末,每次 2 錢,用薑汁拌入滾燙的熱水中服用,疼痛時含服。(出自《入門》)(註:此方的配伍,根據《明醫雜著》的記載,說明見於《腹痛》章節,詳細內容請參閱。)
清中蠲痛湯,痛久脈數有火。
炒黑梔子,炒黑薑,川芎,黃連(薑汁炒),橘紅,制香附,蒼朮,神麯
白水煎服。(《六要》)
清中諸方,清中湯,治火痛。
白話文:
清中蠲痛湯,用於治療長期疼痛且脈搏快有熱象。 藥材包括:炒黑梔子、炒黑薑、川芎、用薑汁炒的黃連、橘紅、制香附、蒼朮、神麯。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(出自《六要》) 清中系列的方劑,如清中湯,用於治療因熱引起的疼痛。
黃連,山梔(炒各二錢),陳皮,茯苓(各一錢半),半夏(一錢薑湯泡七次),草豆仁(七分捶碎),甘草(炙四分)
白話文:
黃連:2錢,炒過的山梔子:2錢,陳皮:1錢半,茯苓:1錢半,半夏:1錢,用薑湯浸泡7次,草豆仁:7分,搗碎,甘草:4分,烤炙過的。
水二鍾,薑三片,煎八分,食前服。(《統旨》)
清膈散,治心胃刺痛,憎寒壯熱,口乾煩躁不臥,時痛時止。
白話文:
取兩杯水,加入三片薑,煮至剩八分滿,飯前服用。(《統旨》) 清膈散,用於治療心胃刺痛,畏寒高熱,口乾煩躁無法入睡,疼痛時作時止。
柴胡(二錢),黃芩(半錢),黃連,枳實,枝子(酒炒),竹茹,赤芍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
上銼,薑一片,水煎服。痛甚,加薑汁三匙。(《回春》)
白話文:
柴胡(12公克),黃芩(3公克),黃連、枳實、枝子(用酒炒過)、竹茹、赤芍(各6公克),甘草(1.8公克)
清火寧痛湯,治心胃痛甚,不可忍者。口渴思飲,大便不通,忽大痛,或暫止,胸膈間如有塊築塞升上,手按愈痛,此因怒氣鬱悶成火致痛,婦人多患之,必以大便通利為止。
白話文:
清火寧痛湯,用於治療心胃疼痛嚴重,疼痛難忍。口渴想喝水,大便不通,疼痛突然加劇,或暫時停止疼痛,胸隔之間好像有塊東西堵塞著並往上頂,用手按壓疼痛加重,這疼痛是因為生氣悶氣鬱結在體內形成火氣引起的,多發於婦女身上,必須先讓大便通暢才能止痛。
梔子(薑炒三錢),黃連(吳萸汁炒),枳實,厚朴,檳榔(各二錢),五靈脂,蓬朮,玄胡索,大黃(各一錢),木香(另研五分),甘草(三分)
上水煎服。(《簡明醫彀》)
白話文:
梔子(與薑炒三錢重)、黃連(與吳萸汁炒)、枳實、厚朴、檳榔(各二錢重)、五靈脂、蓬朮、玄胡索、大黃(各一錢重)、木香(另研五分重)、甘草(三分重)
一婦人素有心脾痛疾,痛時四肢厥冷,每用辛香桂附之類云云。召余診視,見脈數有力,知其服香燥藥太過,先與單梔子仁湯一服,繼用黃連解毒湯而安。(《醫約》)
白話文:
有一位婦人一直患有心脾疼痛的疾病,每當疼痛發作時,四肢都會冰冷,通常會使用辛香桂附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我被請去診視,發現她的脈搏數且有力,知道她服用辛香燥熱藥物過多,因此先給她服用單梔子仁湯,又接著使用黃連解毒湯,治療後她的病情安然無恙。(出《醫約》)
通判丈人胃脘作痛,諸治不應,垂死。予以熊膽如大豆許,和水服之,頓效如神。(《石山》)
白話文:
通判大人的岳父,胃裡疼痛,各種治療都不見效,快死了。我給他熊膽像大豆大小,加水服用,立刻起了奇效,就像神靈顯靈一般。(《石山》)
溫中諸方,《錄驗方》治人心痛,懊憹悁悶,築築引兩乳立,或如刺,困極,桂湯方。
桂心(半兩),茱萸(二升),芍藥(三兩),當歸(二兩),生薑(半斤)
凡五物切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四升,服一升,日三夜一有驗。無生薑,用乾薑五兩代。(《醫心》)
張文仲,蜀椒丸,療胸中氣滿,心痛引背方。
蜀椒(一升出汗),半夏(一升洗),附子(一兩炮)
上三味搗篩,蜜和為丸,如梧子大,一服五丸,日三。(《外臺》)
白話文:
溫中諸方,《錄驗方》治療人心痛,心中煩悶不安,胸部悶痛連及兩側乳房,或者像被針刺一樣,非常疲憊,桂湯方。 桂心(半兩),吳茱萸(二升),芍藥(三兩),當歸(二兩),生薑(半斤)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片,用水十二升煎煮,煎至剩四升,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,夜晚一次,有效。若沒有生薑,可用乾薑五兩代替。(《醫心》) 張文仲,蜀椒丸,治療胸中氣滿,心痛連及背部的方子。 蜀椒(一升,去汗),半夏(一升,洗淨),附子(一兩,炮製) 以上三種藥材研磨過篩,用蜂蜜調和製成丸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五丸,每日三次。(《外臺》)
生薑枳實湯,若痛而但腹脹,心痛甚者,此由胃邪干心,其脈微緩,謂之胃心痛,宜此。(《雞峰》)(即桂枝生薑枳實湯。)
白話文:
生薑枳實湯:如果疼痛並且只有腹脹,心痛非常嚴重的話,這是由胃部的病邪侵犯到心臟所造成的,這種情況下脈搏微弱而緩慢,稱為胃心痛,應該使用這個方劑。(出自《雞峯》,同桂枝生薑枳實湯)
新定桂苓湯,腎逆胃痛。
桂(一錢),茯苓(三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五錢),芍藥(一錢),生薑(五分)
上作一服,水煎,空心服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新定桂苓湯,用於治療腎逆引起的胃痛。 材料包括:肉桂(一錢)、茯苓(三錢)、人參(一錢)、甘草(五錢)、芍藥(一錢)、生薑(五分)。 以上材料作為一次劑量,用水煎煮,空腹時服用。(出自《金匱翼》)
兩浙江淮都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,年二十有五,體本豐肥,奉養膏粱,時有熱證。友人勸食寒涼物,及服寒涼藥。於至元庚辰秋,病瘧久不除。醫以砒霜等藥治之,新汲水送下,禁食熱物。瘧病不除,反添吐瀉,脾胃復傷,中氣愈虛,腹痛腸鳴,時復胃脘當心而痛,不任其苦。
白話文:
浙江與淮河兩地的漕運使崔大人,他的長子叫雲卿,二十五歲了,原本身材豐腴,因為飲食豐盛而身體肥胖,時常有發熱症狀。朋友勸他吃寒冷的食物,並且服用寒涼的藥物。到了至元庚辰年的秋天,他患上了瘧疾,遲遲不能痊癒。醫生用砒霜等藥物治療,再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水送服,並禁止他吃熱性食物。然而,瘧疾沒有治好,反而增加了嘔吐和腹瀉的症狀,脾胃功能再次受到損害,中氣更加虛弱,腹部劇烈疼痛,腸鳴聲不斷,時常感到胃部和心臟間疼痛不止,痛苦難忍。
屢易醫藥,未嘗有效。至冬還家,百般治療而不瘥。延至四月間,因勞役煩惱過度,前證大作。請予治之,具說其由。診得脈弦細而微,手足稍冷,面色青黃而不澤,情思不樂,惡人煩冗,飲食減少,微飽則心下痞悶,嘔吐酸水,發作疼痛,冷汗時出,氣促悶亂不安,須人額相抵而坐,少時易之。予思《內經》云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。
白話文:
多次更換醫生和藥物,都沒有什麼效果。直到冬天回到家,經過各種治療還是沒有好轉。拖到四月份,因為工作勞累和煩惱過度,以前的症狀大肆發作。請我幫他治療,並詳細地告訴了我他的病情。我診斷後發現他的脈搏細弱,手腳有些發冷,面色青黃沒有光澤,情緒不高興,厭惡繁雜的事情,飲食減少,稍微吃飽就會感到胸悶,嘔吐酸水,發作時疼痛,經常出冷汗,氣短憋悶不安,需要有人用額頭抵著他的額頭才能入座,過一會兒才能稍微好一點。我想起《內經》中說:中氣不足,小便和大便就會發生變化,腸子會發出痛苦的鳴叫。
下氣不足,則為痿厥心悗。又曰: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則卒然而痛,得炅則已。炅者熱也,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,遂制一方,名之曰扶陽助胃湯方。
白話文:
如果下焦氣血不足,就會導致痿厥心悸。又說:寒氣侵犯腸胃之間,就會突然疼痛,遇到溫熱就會好。溫熱是指熱力,不是甘辛大熱的藥物就不能治癒,於是制定一個方子,叫做扶陽助胃湯方。
乾薑(炮一錢半),揀參,草豆蔻仁,甘草(炙),官桂,白芍藥(各一錢),陳皮,白朮,吳茱萸(各五分),黑附子(炮去皮二錢),益智仁(五分,一方一錢。)
白話文:
乾薑(炮製後的一錢半),選用上等的人參,草豆蔻仁,炙過的甘草,官桂,白芍藥(各一錢),陳皮,白朮,吳茱萸(各五分),炮製後的黑附子(去掉皮後二錢),益智仁(五分,另一方是一錢)。
上㕮咀,都作一服,水三盞,生薑三片,棗子二個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食前。三服大勢皆去,痛減過半。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,以助胃氣,次灸氣海百餘壯,生髮元氣,滋榮百脈。(《寶鑑》)
白話文:
將上文中的每樣藥材都混合在一起,以三碗水、三片生薑、兩個紅棗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一碗藥湯。將藥渣去除,在飯前溫服。服用三劑藥後,大部分的病情都會消失,疼痛也會減緩一半以上。到了秋天,首先在中脘穴灸壯七次,以幫助胃氣。接下來,在氣海穴灸壯一百多次,以增強元氣,滋養百脈。(摘自《寶鑑》)
盞落湯,治急心疼。
陳皮,香附子,良薑,吳茱萸,石菖蒲(各等分)
白話文:
盞落湯,用於治療急性心痛。 材料包括:陳皮、香附子、良薑、吳茱萸、石菖蒲(各使用相同的份量)。
上㕮咀,用水一碗,煎至七分,先用碗一個,用香油三、五點在內,小盞蓋之,將藥淋下熱服。(《眾妙方》)
治暴心痛不可忍者。
良薑(一兩實者只骰子大),巴豆(二錢去殼)
白話文:
把上櫱咀(一種中藥)放入碗中,加入一碗水,煮至水量只剩下七成。先取一個碗,在碗內滴入三至五滴香油,用小杯蓋住。將煮好的藥汁倒入碗中,趁熱喝下。(出自《眾妙方》)
上二味,同炒令黃色,去巴豆,只取良薑一味碾細,熱酒或湯調下二錢。(《是齋》)(《濟生續》名卻痛散。)
白話文:
上面兩種藥材,一起炒到黃色,去掉巴豆,只取生薑一個藥材碾成細末,用熱酒或熱湯調服二錢。(出自《是齋》)(這種藥方在《濟生續》中被稱為「卻痛散」)。
神砂一粒丹,治一切厥心痛、小腸膀胱痛不可止者。
附子(一兩炮),鬱金,橘紅,等附子停用
白話文:
神砂一粒丹,治療各種厥心痛、小腸膀胱痛無法停止的情況。 附子(一兩,炮製),鬱金,橘紅,用量與附子相同。
共為末,醋麵糊為丸,如酸棗大,以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,男子酒下,婦人醋湯下。(《宣明》)
白話文:
將所有材料混合攪拌均勻,用醋麵糊做成像酸棗般大小的藥丸,外面裹上一層硃砂,每次服用一丸,男性用酒送服,女性用醋湯送服。(《宣明論》)
救急心氣疼,《海上方》急救男子婦人心疼,禁了牙關欲死者,可急救之。
隔年老蔥白。
白話文:
救治急性心痛,《海上方》中提到可以緊急救助男女心痛到幾乎咬緊牙關快要死去的情況。 使用陳年的蔥白。
上將老蔥白三、五根,去皮須葉,擂為膏,將病人口斡開,用銀銅匙將蔥膏送入咽喉中,用香油四兩灌送蔥膏,油不可少用,但得蔥膏下喉中,其人即蘇。少時將腹中所停蟲等物,化為黃水,微利為佳,除根永不再發,累曾救得人效。(《瑞竹》)
白話文:
用三到五根老蔥白,去皮、葉子,搗成泥,把病人的嘴巴撐開,用銀或銅湯匙把蔥泥送進咽喉,再用四兩香油灌下去,讓蔥泥順利進入喉嚨,油不能用太少,只要蔥泥能夠順利進入喉嚨,病人就會甦醒。不久之後,腹中的蟲子和其他的東西會變成黃色的液體,輕微的腹瀉是最好的情況,這樣就可以除根,永遠不再發作,這種方法曾經救活很多人。
降氣諸方(兼行血方),治胸滿,短氣噎塞,通氣湯方。
半夏(八兩),生薑(六兩),橘皮(三兩),吳茱萸(四十枚)
上四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一方,用桂二兩,無橘皮。(《千金》)
治心痛不可忍者。
木香,蓬朮(各一兩),乾漆(一分炒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熱醋湯調下,入口立止。(《中藏》)
治胸痹,麝香散方。
白話文:
降氣的多種方劑(同時具有活血作用),治療胸部脹滿、呼吸短促、噎塞不通,通氣湯的配方如下: 半夏(八兩)、生薑(六兩)、橘皮(三兩)、吳茱萸(四十枚) 以上四種藥材切碎,用水八升煎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另一個版本的配方,使用肉桂二兩,而沒有橘皮。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 治療心痛難以忍受的情況。 木香、蓬朮(各一兩)、乾漆(一分,炒)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熱醋湯調服,入口即止痛。(出自《中藏經》) 治療胸痹,麝香散的配方。
麝香(研一兩),牛黃(研半兩),犀角(鎊一分)
白話文:
麝香(研成一兩),牛黃(研成半兩),犀角(刮下一分)
上三味搗研為散,每服二錢匕,溫酒調下,空心日午臨臥各一。(《聖濟》)
治心痛不可忍,薑黃散方。
薑黃(微炒),當歸(切焙各一兩),木香,烏藥(微炒各半兩)
上四味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匕,煎茱萸醋湯調下。(同上)
良薑,治九種心痛。
五靈脂,木香,當歸,良薑,蓬莪朮
白話文:
以上三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溫酒調服,空腹時、中午和睡前各一次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 治療心痛難以忍受,薑黃散方。 薑黃(稍微炒過),當歸(切片烘焙各一兩),木香,烏藥(稍微炒過各半兩) 以上四味藥材搗碎篩選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煎煮的茱萸醋湯調服。(同上) 良薑,用於治療九種心痛。 五靈脂,木香,當歸,良薑,蓬莪朮。
上等分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丸至十丸,空心木香湯下。(《雞峰》)《濟生》愈痛散,治急心痛、胃痛,於本方去木香,加玄胡索,為末,每一錢,熱醋湯調服。
白話文:
上等方劑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搓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到十丸,空腹時用木香湯送服。(《雞峯》)《濟生》中記載的治急心痛、胃痛的愈痛散,要去掉原方中的木香,加入玄胡索,研磨成末,每次一錢,用熱醋湯送服。
香附散,治心脾痛不可忍。
高良薑(一兩去蘆炒),香附子(一兩去毛炒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入鹽,米飲調服。(《是齋》)
白話文:
香附散,用於治療心脾疼痛難以忍受。 高良薑(一兩,去掉莖部炒過),香附子(一兩,去掉毛炒過)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鹽,以米湯調和服用。(出自《是齋》)
沉香降氣湯,治陰陽不和,心腹刺痛,加些乳香為佐。(《直指》)《心悟》沉香降氣散,治氣滯心痛,於本方加玄胡索、苦楝子。
正氣天香散,治心痛,但忍氣則發者。(《綱目》引河間)
白話文:
沉香降氣湯,治療陰陽不調和,心腹疼痛,另外加上乳香作為輔佐藥。(《直指》)《心悟》沉香降氣散,治療氣滯引起的心痛,在原配方的基礎上加入玄胡索、苦楝子。
一壯盛之人,胸膈痞塞,氣不升降,百藥不效,用《局方》五香連翹湯服之效。(《經驗良方》)
和中蠲痛湯,治一切胃脘暴痛。
白話文:
一個身體強壯的人,胸部和橫膈膜堵塞,氣體不能升降,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,用《局方》五香連翹湯治療後就見效了。(《經驗良方》)
草豆蔻(須用建寧者,無則用白豆蔻),山楂,香附,川芎,半夏,蒼朮,厚朴,宿砂,枳實,炮薑
生薑煎服。(《六要》)
白話文:
草豆蔻(一定要用建寧產的,沒有的話用白豆蔻),山楂,香附,川芎,半夏,蒼朮,厚朴,宿砂,枳實,炮薑。
家秘祛痛散,治諸般心氣痛,或氣滯不行,攻刺心腹,痛連胸脅,小腸吊疝,及婦人血氣刺痛,立有神效。
白話文:
家傳祕方「祛痛散」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心氣痛,例如氣血運行不暢,攻刺心腹,疼痛蔓延到胸脅,小腸疝氣,以及婦女經血刺痛,有非常好的療效。
青皮,五靈脂(去石),川楝子,穿山甲(各二錢),良薑,玄胡索,沒藥(各一錢半),沉香(一錢),大茴香(二錢),檳榔(錢半),木香(一錢五分),砂仁(少許)
白話文:
-
青皮:二錢
-
五靈脂:二錢,去除石頭雜質
-
川楝子:二錢
-
穿山甲:二錢
-
良薑:一錢半
-
玄胡索:一錢半
-
沒藥:一錢半
-
沉香:一錢
-
大茴香:二錢
-
檳榔:半錢
-
木香:一錢五分
-
砂仁:少量
上㕮咀,用木鱉子去殼一錢二分,同前藥炒令香焦燥,去木鱉不用,共為細末,每服一錢,加鹽一星,用酒或滾水送下。此方屢用,無不應驗。(《醫統》)
余家有治心胃痛丸。
白話文:
藥方上將木鱉子的外殼剝除,研磨成末一錢二分,與上述的藥物一起炒製到散發出焦香味,去除木鱉而不用,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一錢,加上少許鹽,用酒或滾水服下。這個藥方已經多次使用,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(出自《醫統》)
白胡椒,枳殼,白檀香,紅花,五靈脂(去砂),廣木香
白話文:
白胡椒:具有溫中散寒、健胃消食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腹部冷痛、腹瀉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枳殼:具有理氣健胃、消積化痰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、食慾不振、痰多咳嗽等症狀。
白檀香:具有清熱涼血、止血生肌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熱病發斑、吐血衄血、瘡瘍腫毒等症狀。
紅花: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經止痛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、痛經、跌打損傷等症狀。
五靈脂(去砂):具有活血化瘀、止痛消腫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、瘀血疼痛、腫脹等症狀。
廣木香:具有行氣止痛、溫中止瀉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腹痛、腹瀉、胃腸脹氣等症狀。
各為末,於六月六日修合,水泛為丸,每用七丸噙化,少頃痛即止。余因名之曰靈香丸。(藥共六味,五味各一兩,五靈用五兩。)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將藥物研磨成粉末,在六月六日混合調製,加入水做成丸藥,每次服用七丸,含在口中讓藥物慢慢溶解,不久牙痛就會痊癒。我將這種藥丸命名為靈香丸。(藥物總共六味,其中五味藥材各一兩,五靈脂用五兩。)(《金匱翼》)
行血諸方(宜參死血作痛條),加味七氣湯,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為病,發則心腹刺痛不可忍,時發時止,發則欲死,及外感風寒濕氣作痛,亦宜服之。
半夏(湯泡七次三兩),桂心(不見火),玄胡索(炒去皮各一兩),人參,甘草(炙各半兩),乳香(三錢)
白話文:
- 行血諸方(可參照死血作痛條目):加味七氣湯,用於治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種情緒引起的疾病,發病時會出現心腹刺痛,疼痛難忍,時發時止,發作時感覺要死掉一樣,以及外感風寒濕氣引起的疼痛,也適合服用此方。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棗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食前溫服。婦人血痛,加當歸煎。(《濟生》)呂尚清《經驗良方》加枳殼、芍藥、香附子。
白話文:
上㕮咀(中藥名),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紅棗一枚,煎至只有七分之三的水,去除渣滓,在飯前溫熱服用。如果是婦女月經疼痛,可以加當歸一起煎服。(出自《濟生》)呂尚清在《經驗良方》中加入了枳殼、芍藥、香附子等藥材。
治血刺心痛,婦人之疾,玄胡索不以多少,新瓦上炒微黃,不可焦,碾為細末,每服三錢,酒一盞,煎至七分服。不能飲,以陳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,以酒調亦得,二者不若酒煎快。此藥屢驗。(《是齋》)《濟生續》名立應散。(按:《本草拾遺》序云:延胡索止心痛,酒服。)
白話文:
治療心痛造成的血刺,婦女的症狀。玄胡索不拘多少,放在新瓦上炒至微黃,不要炒焦,碾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酒一杯將藥材煎至七分,服用即可。如果不能飲酒,可以用陳米湯送服藥物。服用時間不受限制,也可以用酒送服。但這兩種方法都不如用酒煎服的見效快。這種藥方經過多次驗證,效果很好。這藥方在《濟生續》中被稱為“立應散”。(註:《本草拾遺》序中說:延胡索可以治療心痛,用酒送服。)
治男子婦人心痛有驗。
玄胡索,薑黃(各一錢半)
上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加入熱醋半杓,徐徐熱服,其效如神。(《經驗秘方》)
白話文:
治療男女心痛有很好的效果。 玄胡索、薑黃(各一錢半) 以上藥材做為一劑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,濾去藥渣,加入半勺熱醋,慢慢溫服,效果非常神奇。(出自《經驗秘方》)
失笑散,治急心痛,並男子小腸氣。(《神效名方》)(方見《寒疝》中。)
白話文:
失笑散,用於治療急性的心絞痛,兼治男子小腸氣。(出自《神效名方》)(具體藥方詳見《寒疝》)。
古有患胸痹者,心中急痛如錐刺,不得俯仰。蜀醫謂胸府有惡血故也,遂取生韭數斤搗汁令服之,即果吐出胸中惡血遂瘥。又肖炳謂小兒初生,宜與韭根汁灌之,吐出惡血,長則無病。驗韭能歸心氣,而去包中惡氣,治胸中也。(《醫說》引《名醫錄》)
白話文:
古代有個患有胸悶、胸痛症狀的人,疼痛感非常劇烈,就像被刺穿一樣,連彎腰或仰頭都做不到。蜀地的醫生認為這是因為胸腔中有惡血造成的,於是讓患者服用搗碎的韭汁數斤,沒想到果然吐出了胸中的惡血,症狀隨之痊癒。另據肖炳的說法,嬰兒剛出生時,應該給他飲用韭根汁,這樣可以吐出體內的惡血,長大後就不會生病。這驗證了韭能夠歸於心氣,去除包覆在心臟中的惡氣,有治療胸部疾病的效果。(《醫說》引《名醫錄》)
湧吐方法,心膈大痛,攻走腰背,發厥嘔吐,藥食不納者,就吐中以鵝翎探之,吐出瘀積碗許而自止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治療嘔吐的方法,當患者感到胸口到橫隔膜劇痛,疼痛入侵腰背,感到昏眩且嘔吐,藥物和食物都吃不下的時候,先由醫師診斷確認是屬於可以先試圖催吐的情形,醫師以鵝毛探入咽喉,引導嘔吐。若嘔吐後排出瘀積的液體約為一碗,便會自然停止。(《丹溪心法》)
食治老人冷氣,卒心痛悶澀,氣不來,手足冷,鹽湯方。
鹽末(一合),沸湯(一升)
上以鹽末內湯中調,頓令服盡,須臾當吐,吐即瘥。(《壽親養老書》)(按:此方本於《肘後》。)
白話文:
用鹽湯治療老人因寒冷引起的氣滯,突然心痛胸悶,呼吸困難,四肢冰冷。 準備鹽末一合,沸水一升。 將鹽末放入沸水中攪勻,讓患者一次喝完,不久就會嘔吐,嘔吐後病狀即可緩解。(出自《壽親養老書》,此方源於《肘後方》。)
收澀諸方,急痛欲死求鴉鳴。鴉鳴謂以真鴉片末,或加麝香少許,飯丸如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丸。引在《本草》名一粒金丹。(《金鑑》)
一粒金丹,治一切氣攻心腹,上下刺痛,不可忍者。
白話文:
處理腸胃道出血綜合症的各種方法:劇烈疼痛欲死時,尋求烏鴉的鳴叫聲。烏鴉鳴叫是指用真正的鴉片粉末,或加入少許麝香,做成像桐子大小的飯丸,每次服用三到五丸。此藥載於《本草》,稱之為「一粒金丹」。(《金鑑》)
鴉片(即啞芙蓉二錢半),阿魏(一錢),木香末(五分),沉香末(五分),牛黃(二分半)
白話文:
鴉片(又稱啞芙蓉):2.5錢
阿魏:1錢
木香末:0.5錢
沉香末:0.5錢
牛黃:0.25錢
上將木香、沉香、牛黃為末,以鴉片放鍋內,滴水溶化。下阿魏溶化,和末為丸,如綠豆大,金箔為衣,每一粒,熱氣痛涼水化下,冷氣痛滾水下,忌酒、醋、青菜一夕,神效。《慈航》)
白話文:
用上等的木香、沉香、牛黃研磨成粉末,將鴉片放在鍋中,滴入水溶化。再加入阿魏,溶化後與粉末混合,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,外面裹上金箔。每服一丸,如果是熱氣引起的疼痛,就用涼水送服;如果是冷氣引起的疼痛,就用滾水送服。服藥期間忌食酒、醋、青菜類。此方藥效神奇,服用後很快就能見效。(出自《慈航》)
治急心痛,醋一盞,加生白礬一小塊,如皂子大,同煎至七分,溫服立愈。(《神效名方》)治心疼痛,白礬一錢,為細末,用熱末茶半盞調服。(《經驗秘方》)(按:劉長春方,絳雪散,治諸心氣痛,用硃砂、明礬、金箔。《本草綱目》引邵真人亦同。)
熨法,主心痛方。
上以醋入亂膩發中,布熱灰碗上,重布裹熨。(《千金月令》)
白話文:
治療突發的心絞痛,只需醋一碗,加入一小塊生白礬,大小如皁子,一起煎到只剩七分,溫服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神效名方》)
若要治療心痛,取白礬一錢,研磨成細末,用半碗熱茶送服。(出自《經驗祕方》)
(備註:劉長春的藥方「絳雪散」,可用來治療各種心氣痛,其成分包括硃砂、明礬和金箔。《本草綱目》引述邵真人的藥方也與此相同。)
調攝法,如胃脘當心而痛云云,若痛頻作,胃中元氣虛甚,則將理二、三日,不得食熱,當食溫爛,細嚥,痛必不作,一二日自和矣。若食熱稠粥,其痛必幾死,言畢不得食,食後不得言(按:此不審何理)。欲食時,口鼻不得當風,食罷亦然。忌生冷、硬物、果木之類及麩粉、曲食,須忌長遠,免致後患。(《試效》)
白話文:
飲食調理的方法,例如胃脘(胃上部)與心之間疼痛云云,如果疼痛頻繁發作,胃中的元氣虛弱得很厲害,那麼將調養兩三天,不能吃熱的東西,應該吃溫熱和煮爛的食物,慢慢嚥下,疼痛一定會停止,一兩天後就會自然痊癒。如果吃熱稠粥,疼痛一定會加重,直到死亡,說完後不能吃東西,吃飯後也不能說話(按:這個不曉得是什麼道理)。想吃東西的時候,嘴巴和鼻子不能對著風,吃飽後也是如此。忌口生冷、堅硬食物、果木類以及麩粉、曲食,必須長期忌口,以免留下後患。(《試效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