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76)
外因類 (76)
1. 腳氣
肥瘦難易,其人木黑瘦者易治,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;黑人耐風濕,赤白不耐風;瘦人肉硬,肥人肉軟,肉軟則受疾至深,難已也。(《千金》)
腳氣似傷寒,頭疼身熱,支節痛,大便秘,或嘔逆而腳屈弱者,此名腳氣也。傷寒只傳足經,不傳手經。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,足常履之,遂成腳氣,所以病證與傷寒相近。(《活人書》)(按:此說本於通真子《傷寒括要》)
四氣偏勝,外證自汗走疰為風勝,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,腫滿重著為濕勝,煩渴熱頑為暑勝。四氣兼有,但推其多者為勝。(《三因》)
別證諸說,男子婦人初患腳氣,其病寒熱,或頭痛,忽然腳弱,有筋一條,自腳脛骨至臀及腰而起作痛,皆因風寒暑濕之氣相感而成。(《得效》)
《內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又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蓋脾主四肢,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,濕鬱成熱,濕熱相搏,其病作矣。是以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,及兩足脛紅腫,或惡寒發熱,狀若傷寒,筋攣掣痛,是其候也。或一旬或半月,復作如故,漸漸而致於足筋腫大如瓜瓠者,多有之矣。
東南卑濕之地,比比皆是;西北高燥之方,鮮或有之。原其所由,非止一端,有從外感而得者,有從內傷而致者,所感雖有內外之殊,其為濕熱之患則一也。(《正傳》)
輕者止於足痛,重者由足痛入陰器,抵小腹,歷脅肋上頭,又重者則腳氣衝心,誤治立死。(《蒼生司命》)
腳氣之疾,多生於水濕,亦有夾風夾寒夾暑者。其發時則或腫或痛,濕熱勝者成水泡瘡,或成赤腫丹毒,或如疝氣攻上引下,皆宜審脈驗證,詳悉內外血氣虛實而分治之。(《醫彀》)
腳氣乃腎火挾濕,見於皮肉,紅腫如雲痕,或隱見紅色,按之熱且痛者是也。紅腫自足起,漸行至股,其勢必上升,升至心者不治。急宜治之,勿令上升為妙。(《訂補明醫指掌》)
濕腳氣一證,始初甚微,人皆認為內外臁瘡,治不合,因漸重,則中陷邊突者有之,四旁紫黯龜拆者有之。此毒已攻透外,無服走肌充皮等劑,其瘡愈添愈開。只宜以荷葉心、藁本或甘松煎湯淋洗,收其濕,拔其毒,仍服宣麻飛步丸,瘡口自然漸斂。不可以緊藥急收,瘡口急合,毒卻上攻,為禍亦急。
瘡雖可惡,卻無入腹攻胃衝心之危,為可喜。(《續易簡後集》)(按:腳氣生瘡,既見《外臺》引蕭亮,及《聖惠方》,宜考。)
腳氣,跟注一孔,深半寸許,每下半日疼異常,此乃腳氣注成漏,以人中白於火上煅,中有水出,滴入瘡口。(《要訣》)
道士王裕曰:有忽患腳心如中箭,發歇不時,此腎之風毒,瀉腎愈。(《醫說》引《泊宅編》)
死證,《葛氏方》云:腳弱滿而痹。至少腹而小便不利,氣上者死。(《醫心》)
白話文:
腳氣
體型的肥胖或消瘦會影響治療難易度。皮膚黝黑且體型消瘦的人比較容易治療,肥胖且肌肉厚實、皮膚呈紅色或白色的人則難以治癒。膚色黑的人比較能抵抗風濕,膚色紅或白的人則較無法抵抗風濕。瘦的人肌肉較硬,胖的人肌肉較軟,肌肉軟的人容易受疾病侵襲至深處,難以痊癒。
腳氣的症狀和傷寒相似,會有頭痛、發燒、關節疼痛、便秘,或是想吐、腳無力等現象,這就叫做腳氣。傷寒只會傳到足部的經脈,不會傳到手部的經脈。地面的寒冷、暑熱、風、濕氣都會形成蒸氣,腳經常踩踏在地上,因此容易形成腳氣,所以腳氣的病症和傷寒很相似。
腳氣的症狀,如果外在表現是自汗、遊走性的疼痛,代表風邪較盛;沒有汗、疼痛且肌肉痙攣,代表寒邪較盛;腫脹且感覺沉重,代表濕邪較盛;煩躁口渴、發熱,代表暑邪較盛。如果四種邪氣都有,就以哪一種邪氣的症狀最明顯來判斷。
男子或婦女初患腳氣時,可能會有發冷發熱,或頭痛的症狀,突然間腳會無力,甚至有一條筋從腳脛骨一路痛到臀部和腰部。這些都是因為感受到風、寒、暑、濕的邪氣而造成的。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濕氣造成的腫脹,都屬於脾土的問題。」又說:「受到濕氣侵犯時,通常是下半身先受到影響。」這是因為脾臟主管四肢,而腳位於下半身,容易受到濕氣侵襲。濕氣鬱積久了會產生熱,濕熱互相搏擊,就會發病。因此,初期通常從氣衝穴附近隱隱作痛開始,接著兩腳的脛骨會紅腫,或感到畏寒發熱,症狀像傷寒一樣,而且會有肌肉痙攣抽痛的現象。可能過十天或半個月,又會發作,然後慢慢地導致腳筋腫脹,像瓜或葫蘆一樣,這種情況很常見。
東南地區潮濕,這種情況很常見;西北地區乾燥,就比較少見。造成腳氣的原因有很多,不只一種。有些是從外在感受邪氣而得,有些是因為內在損傷所致。雖然感受的邪氣有內外之分,但都是濕熱所造成的疾病。
輕微的腳氣只會腳痛,嚴重的則會從腳痛蔓延到生殖器官,再到小腹,接著到脅肋、頭部。更嚴重的話,腳氣會衝心,如果誤治,馬上就會死亡。
腳氣這種疾病,大多是水濕引起的,也有些是夾雜風、寒、暑邪的。發作時,可能會腫或痛,濕熱盛的會長水泡瘡,或變成紅腫的丹毒,或像疝氣一樣向上向下竄痛。這些都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辨別症狀,詳細了解內在和外在的氣血虛實,然後再分類治療。
腳氣是腎火夾雜濕氣,表現在皮膚肌肉上,會紅腫得像雲彩一樣,或是隱約看到紅色,按下去會感到熱且疼痛。紅腫從腳部開始,逐漸往股部蔓延,而且一定會向上走,如果走到心臟就會無法醫治。所以要趕快治療,不要讓它向上蔓延才是上策。
濕腳氣這種病,剛開始的時候很輕微,大家都以為是內外臁瘡,如果治療不對,就會越來越嚴重。可能會出現中間凹陷、邊緣突起的現象,也可能會出現周圍皮膚紫黑、龜裂的情況。這代表毒素已經攻透到外層,不能再用走肌充皮的藥物,否則瘡會越長越多,越來越開。只能用荷葉心、藁本或甘松煎湯淋洗,收斂濕氣、拔出毒素,再服用宣麻飛步丸,瘡口自然會逐漸癒合。不可以急著用緊藥收斂,讓瘡口快速癒合,這樣反而會使毒素向上攻,造成更嚴重的危害。
雖然瘡看起來很可怕,卻沒有侵入腹部、攻胃、衝心的危險,這是值得慶幸的。
腳氣如果長出瘡,還會在腳跟處出現一個小孔,大約半寸深,每天下午疼痛會特別嚴重。這是腳氣形成瘻管的現象,可以用人中白在火上燒,等中間有水流出,滴入瘡口。
道士王裕說,有人會突然感到腳心像中箭一樣疼痛,發作時間不固定,這是腎臟的風毒,瀉腎就能治癒。
《葛氏方》提到,腳無力、腫脹且麻木,如果向下蔓延到少腹,並且小便不順暢,氣向上逆,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