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75)

回本書目錄

外因類 (75)

1. 腳氣

夫有腳未覺異,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;有諸處皆悉未知,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。又風毒之中人也,或見食嘔吐,憎聞食臭,或有腹痛下痢,或大小便秘澀不通,或胸中衝悸,不欲見光明,或精神惛憒,或喜迷忘,語言錯亂,或壯熱頭痛,或身體酷冷疼煩,或覺轉筋,或腫或不腫、或䏶腿頑痹,或時緩縱不隨,或復百節攣急,或小腹不仁,此皆腳氣狀貌也,亦云風毒腳氣之候也。其候難知,當須細意察之。

不爾,必失其機要,一朝病成,難可以理。婦人亦爾,又有婦人產後春夏取涼,多中此毒,宜深慎之。其熱悶掣瘲,驚悸心煩,嘔吐氣上,皆其候也。又但覺臍下冷痛,愊愊然不快,兼小便淋瀝,不同生平,即是腳氣之候。頑弱名緩風,疼痛為濕痹。(同上)

治風毒病,初得似時行毒病,而脈浮緩,終不變快,此不治,或數日而死,或十日而死,或得便不識人,或發黃,或發斑,或目赤,或下部穿爛者,此最急,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,續服葛根湯、麻黃湯下之。若故不折,更與續命湯兩三劑,必瘥。此病大急,常令湯勢相接,不可使半日闕湯,即便殺人。

(同上)(按:麻黃湯系續命湯變方,葛根湯蓋非仲景方,亦可推知。)

此諸腳氣(此上文見源由條),皆令人腳脛大,腳趺腫重,悶甚上衝心腹,滿悶短氣。中間有乾溼二腳氣,濕者腳腫,乾者腳不腫,漸覺枯燥,皮膚甲錯,須細察之。若先覺心腹脅肋刺痛,胸背滿悶,吃食之後,此狀爾加,時時氣短,手腳沉重,骨髓疼,多喝氣,每食諸黏膩陳敗臭物,即諸狀轉劇,此即飲氣下流而成腳氣者。(《外臺》引許仁則)

乾腳氣者,頭痛腰腳痠疼,心間躁悶乾渴,食飯粥飲藥立吐,卻遍出(疑身)汗出氣喘者是。(《雞峰》)

腫不腫,(乾溼之稱,見疑前款。),凡人久患腳氣不自知,別於後因有他病發動,治之得瘥後,直患吐嘔而復腳弱。余為診之,乃告為腳氣。病者曰:某平生不患腳腫,何因名為腳氣。不肯服湯,余醫以為石發,狐疑之間,不過一旬而死。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,亦有腫者,有不腫者。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,腳多不腫。小腹頑後,不過三五日,即令人嘔吐者,名腳氣入心,如此者死在旦夕。凡患腳氣,到心難治,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。(《千金》)

冷熱等五種,問曰:何故得者有冷有熱?答曰:足有三陰三陽,寒中三陽,所患必冷,暑中三陰,所患必熱,故有表裡冷熱。冷熱不同,熱者治以冷藥,冷者療以熱藥,以意消息之。脾受陽毒即熱頑,腎受陰濕即寒痹。(《千金》)

凡此有五種:冷腳氣,熱腳氣,平平腳氣,大虛腳氣,大實腳氣。(《外臺》引蘇)

白話文:

如果腳部還沒有感覺到異樣,但頭部、脖子、手臂已經感到不舒服;或是身體其他部位都還沒感覺到異常,但心腹、五臟六腑已經感到不適。又或者,風毒侵入人體,可能會出現想吐、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,或者肚子痛、拉肚子,或是大小便不順暢,甚至胸悶、心悸、不喜歡光線、精神恍惚、容易健忘、胡言亂語,或是高燒頭痛,或是身體冰冷疼痛難耐,或是感覺抽筋,或是腫脹或不腫脹,或是腿部麻木,或是時而鬆弛無力,或是全身關節僵硬,或是小腹麻木,這些都是腳氣的各種症狀,也可以說是風毒引起的腳氣。這種病症很難察覺,需要仔細觀察。

如果沒有細心留意,一定會錯失治療的關鍵時機,一旦病情加重,就很難醫治了。婦女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特別是婦女產後在春夏時節貪涼,更容易感染這種毒邪,一定要特別注意。如果出現發熱、胸悶、抽搐、驚悸心煩、嘔吐、氣往上衝等症狀,都是腳氣的表現。另外,如果只是感覺肚臍下方冰冷疼痛,覺得悶悶不樂,還伴隨小便淋漓不盡,和往常不一樣,這也是腳氣的徵兆。麻木無力叫做緩風,疼痛叫做濕痹。

治療風毒引起的疾病,剛開始會像流行性瘟疫,脈象浮緩,但不會轉快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可能會在幾天內、或者十天內死亡,或者出現神志不清、全身發黃、長斑、眼睛發紅,或下身潰爛的情況,這都非常危急,一發現就應該先服用續命湯一劑,再接著服用葛根湯、麻黃湯來疏通。如果病情沒有緩解,再服用續命湯兩三劑,一定會痊癒。這種病非常緊急,要讓藥湯不斷接續,不能讓喝藥的時間間隔超過半天,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
(麻黃湯是從續命湯變化而來,葛根湯可能不是張仲景的方子,但也可以推斷出。)

這些腳氣(以上文字出自腳氣的來源),都會讓人腳脛變粗大,腳背腫脹沉重,感到悶悶不樂,並往上衝到心腹,胸悶氣短。其中有乾、濕兩種腳氣,濕腳氣會腳腫,乾腳氣腳不腫,但會逐漸感覺皮膚乾燥、粗糙,需要仔細觀察。如果先感覺心腹、脅肋刺痛,胸背悶脹,吃完東西後這些症狀更加嚴重,時常氣短,手腳沉重,骨頭痛,經常想喝氣,每次吃了油膩、腐敗、有異味的食物,這些症狀就會加劇,這是因為水氣下流而形成的腳氣。

乾腳氣的症狀是頭痛、腰腳痠痛、心煩躁悶、口渴,吃下飯、粥或藥就吐出來,然後全身出汗、氣喘。

腳氣有腫與不腫之分(這也是乾、濕腳氣的區別),一般人患了腳氣很久卻不知道,在之後因為其他疾病發作,在治好其他疾病後,反而出現嘔吐、腳軟的現象。我為病人診斷,才告訴他們是腳氣。病人說:我從來沒有腳腫過,為什麼說是腳氣?不肯服藥。其他醫生認為是石癩,在疑惑之間,不到十天就死了。所以,腳氣不能只以腳腫為判斷標準,有的會腫,有的不腫。那些小腹麻木的人,腳大多不會腫。小腹麻木後,三五天內就會出現嘔吐,這種情況稱為腳氣入心,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亡。凡是患了腳氣,到心就難以治療,因為腎水會克制心火。

腳氣有冷、熱等五種不同的類型,有人問:為什麼腳氣有冷有熱?回答說:腳有三陰三陽經脈,寒邪侵犯三陽經,就會感到寒冷;暑邪侵犯三陰經,就會感到熱,所以有表裡寒熱的不同。寒熱不同,熱的用寒涼的藥治療,冷的用溫熱的藥治療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用藥。脾受到陽毒就會發熱麻木,腎受到陰濕就會發冷麻木。

總共有五種腳氣:冷腳氣、熱腳氣、平性腳氣、大虛腳氣、大實腳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