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6)
身體類 (6)
1. 眩運
名義,眩,懸也。目視動亂,如縣物,搖搖然不定也。(《釋名》)
眩言其黑,運言其轉,冒言其昏。眩運之與冒眩,其義一也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名義上,眩,就是懸的意思。眼睛看到的東西混亂,好像懸掛著的物品,搖晃不定的樣子。 眩是指視線變暗,運是指頭暈轉動,冒是指頭腦昏沈。眩運和冒眩,意義是相同的。
或問眩與暈之異。曰:眩者玄也,謂忽然眼見黑花昏亂,少頃方定。暈者運也,謂頭目若坐舟車而旋轉也,甚有至於卒倒而不知者。(統旨)
白話文:
有人詢問眩暈的差異。回答說:眩是玄的意思,是指突然間眼前發黑昏亂,過一會兒才能恢復正常。暈是運的意思,是指頭部和眼睛感覺像坐在船車上旋轉一樣,嚴重的甚至會突然暈倒而失去知覺。(統旨)
源由,風頭眩者,由血氣虛,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。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,血氣與脈並於上系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。逢身之虛,則為風邪所傷,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,目系急故成眩也。風眩久不瘥,則變為癲疾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起因:頭暈目眩是由於血氣虛弱,風邪侵入大腦,並牽連到目系。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匯聚於眼睛,血氣和經脈交織於目系,上連於大腦,後出於項中。當身體虛弱時,就會被風邪所傷,風邪侵入大腦,導致大腦旋轉,目系緊繃,從而產生頭暈目眩。頭暈目眩如果長期不癒,就會演變成癲癇。
夫風頭旋者,良由體虛,風邪乘於陽脈。諸陽之經皆上注於頭面,風邪隨入於腦,遂成頭旋。亦因痰水在於胸膈之上,犯大寒使陽氣不行,令痰水結聚而陰陽逆上,風與痰相結,上衝於頭,則令頭旋也。(《聖惠》)
白話文:
頭暈目眩這個病症,是因為身體虛弱,風邪乘著陽脈外侵造成的。人體的諸條陽經都連接著頭面,風邪隨之入侵腦部,於是就形成了頭暈。也有可能是胸膈以上痰水沉積,大寒之邪使陽氣無法流通,導致痰水凝結,陰陽逆行,風與痰相互作用,往上衝擊頭部,導致頭暈。
方書所謂頭面風者,即眩暈是也。然眩暈既涉三因,不可專為頭面風。如中傷風寒暑濕,在三陽經,皆能眩人,頭重項強,但風則有汗,寒則掣痛,暑則熱悶,濕則重著,吐逆眩倒,屬外所因。
白話文:
方書上說的頭面風,就是西醫說的「昏迷」。但是昏迷裡有三個成因的,不見得專指頭面風。像中風、寒、暑、溼、這些原因,在三種陽經,都會造成昏迷,頭重、脖子僵硬,不過中風的話會流汗、寒的話會疼痛、暑的話會感覺很熱、溼的話會昏沉、還會吐逆也會倒,都是由外來因素引起的。
喜怒憂思,致藏氣不行,鬱而生涎,涎結為飲,隨氣上厥,伏留陽經,亦令人眩暈嘔吐,眉目疼痛,眼不得開(《濟生》曰:眉稜骨痛,眼不得開,寸脈多沉,有此為異耳),屬內所因。或飲食飢飽,甜膩所傷,房勞過度,下虛上實,拔牙金瘡,吐衄便利,去血過多,及婦人崩傷,皆能眩暈,眼花屋轉,起則眩倒,屬不內外因。治之各有法。
(《三因》)
白話文:
喜、怒、憂、思等情緒影響,導致臟腑氣血運行不暢,鬱積而生痰涎,痰涎凝結為飲,隨氣上衝,滯留於陽經,也會讓人頭暈嘔吐、眉目疼痛、眼睛張不開。(《濟生》中提到:眉稜骨疼痛、眼睛張不開,寸脈多沉,有這個症狀是比較特殊的),這種頭暈屬於內因。或者飲食不節、飢飽失調、過食甜膩、房事過度、下虛上實、拔牙金瘡、吐血衄血、大便不通暢、婦女崩漏等,都能導致頭暈、眼花、視物旋轉,站起來則頭暈倒下,這種頭暈屬於內外因。治療這種頭暈,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採用不同的方法。
其狀目閉眼暗,身轉耳聾,如立舟舡之上,起則欲倒,蓋虛極乘寒得之,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。風則有汗,寒則掣痛,暑則熱悶,濕則重滯,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。喜怒哀樂,悲恐憂思,鬱而生痰,隨氣上厥,此七情攻虛而眩暈。而淫欲過度,腎家不能納氣歸元,使諸氣逆奔而上,此眩暈之出於氣虛也明矣。
白話文:
其病症是,眼睛閉著,看不見東西;身體無力,聽不見聲音;好像站在船上,一起身就會跌倒。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受了寒的緣故,所以不能一概而論,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。風邪入侵,就會出汗;寒邪入侵,就會疼痛;暑邪入侵,就會感到煩悶;濕邪入侵,就會感到沉重。這四種原因,都會導致虛弱的人眩暈。喜怒哀樂、悲恐憂慮,這些情緒會鬱結,產生痰飲,隨著氣血上衝,這就是七情侵犯虛弱的人,導致眩暈。而過度淫慾,腎臟不能將氣血納入元氣之中,導致各種氣血逆衝而上,這就是眩暈源於氣虛。
吐衄漏崩,肝家不能收攝榮氣,使諸血失道妄行,此眩暈之生於血虛也又明矣。以至新產之後,血海虛損,或瘀滯不行,皆能眩暈,是可不推尋致病之因乎。治法隨機應敵,其間以升降鎮墜行焉,最不可妄施汗下。然而眩暈欲解,自汗則有之。若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,與夫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,此虛極而脫也,識者將有采薪之憂。(肝脈溢大,多作眩暈,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
)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吐血、流鼻血、漏精、崩潰,都是因為肝臟無法收斂榮氣,導致血流失常,這也是眩暈發生於血虛的原因之一。分娩後,血海虛損,或瘀血阻滯不行,都可能引起眩暈,難道不應該追尋致病的原因嗎?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,其中以升降鎮墜為主,最忌諱妄施汗下。然而,眩暈欲解,自汗則有之。如果諸逆發汗劇者,會出現言語錯亂、頭暈目眩,以及少陰病下利後,頭暈時常自發的症狀,這是因為虛極而脫,有識之士會為此而憂慮。(肝脈溢大,常會引起眩暈,各種風引起的眩暈,都屬於肝臟。
眩暈者多屬諸風,又不獨一風也。有因於火者,有因於痰者,有因於死血者,有因於虛者。夫火性上炎,衝於巔頂,動搖旋轉,不言可知(或兼見心煩口燥,面赤耳鳴,嘈雜吞酸等)。胸中痰濁,隨氣上升,頭目位高而空明,清陽所注,淆濁之氣擾亂其間,欲其不眩不暈,不可得矣(或兼見吐痰嘔飲,胸痞腸鳴等證,脈應滑)。
白話文:
頭暈目眩的人大多是因風而起,但也不只是單純的風疾。有的是因火氣上炎,有的是因痰濁上擾,有的是因瘀血內阻,有的是因身體虛弱。火屬陽,性向上炎,容易衝擊頭部,引起頭暈目眩、旋轉不休,這不難理解(有時還伴有心煩口渴、面紅耳鳴、嘈雜吞酸等症狀)。胸中的痰濁隨著氣息上升,頭部位置高而空曠,本應清明的一片陽氣卻被混濁之氣攪亂,這樣一來,頭暈目眩就難免了(有時還伴有吐痰嘔吐、胸悶腹鳴等症狀,脈象滑動)。
諸陽上行於頭,諸陽上注於目,血死則脈凝泣,脈凝泣則上注之力薄矣,薄則上虛而眩暈生焉。其脈必澀,澀為滯澀,徵死血之不流行也(或兼見脅痛、喜忘、目黃、便難等證)。又為枯澀,徵血液之不充足也,謂之血虛眩暈亦可。頭以法天,諸陽之首,又云清陽出上竅,而目在其中,清陽者氣也,氣不足則不能上達,以致頭目空虛,而眩暈時時作矣,其脈必大而無力,散漫空松之象也,謂之氣虛眩暈亦可。(《續焰》)(節錄。
白話文:
凡是突然發生的眩暈,一定是由於風、暑、寒、熱之邪鬱結於肌膚表層,觸發體內的痰濁之氣,導致脈絡充盈、經脈虛弱,出現「外有餘而內不足」的情況,上部的脈絡過於充盈而下部的脈絡空虛,因此頭重腳輕,一時之間天旋地轉。
如果氣血調和平衡的人,只要風、寒、暑、氣、痰、熱等邪氣消散,眩暈就能夠痊癒。如果精神長期虛弱的人,邪氣侵入體內,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眩暈不止的情況,甚至會導致中風。
病有虛實(肥瘦、痰壅),眩暈一證,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,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。蓋所謂虛者,血與氣也。所謂實者,痰涎風火也。原病之由,有氣虛者,乃清氣不能上升,或汗多亡陽而致,當升陽補氣。有血虛者,乃因亡血過多,陽無所附而然,當益陰補血。此皆不足之證也。有因痰涎郁遏者,宜開痰導郁,重則吐下。有因風火所動者,宜清上降火。若因外感而得者,嚴氏雖分四氣之異,皆當散邪為主。此皆有餘之證也。(《微義》)
白話文:
疾病有虛實(肥胖、消瘦、痰液阻滯)之分,眩暈這一症狀,人們都說是因為上盛下虛所引起的,但是卻沒有說清楚其中的原因。所謂的虛,是指氣血不足。所謂的實,是指痰液、風熱等邪氣積滯。
疾病的根源,有氣虛的,是因為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或者因為汗出過多,陽氣虛弱所致,應該升陽補氣。有血虛的,是因為失血過多,陽氣沒有依附的根基而引起的,應該益陰補血。這些都是虛弱的證狀。
有因為痰液鬱結阻滯的,應該宣化痰液,疏通鬱結,痰多痰厚者應該嘔吐、瀉下。有因為風火擾動而引起的,應該清上降火。如果因為外感邪氣而得病的,嚴氏雖然將其分為四種不同的病症,但都應該以驅散邪氣為主要治療原則。這些都是邪氣過盛的證狀。(《微義》)
氣虛肥白之人,濕痰滯於上,陰火起於下,是以痰挾虛火,上衝頭目,正氣不能勝敵,故忽然眼黑生花,若坐舟車而旋運也,甚而至於卒倒無所知者有之,丹溪所謂無痰不能作眩者,政謂此也。若夫黑瘦之人,軀體薄弱,真水虧欠,或勞役過度,相火上炎,亦有時時眩暈,何濕痰之有哉。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,治宜清痰降火為先,而兼補氣之藥。
白話文:
體型肥胖且膚色白的人,濕痰滯留在上,陰火從下而起,因此痰液挾帶著虛火上升到頭部和眼睛,正氣無法抵抗,所以突然眼前發黑,產生幻視,好像坐在船車上旋轉一樣,嚴重時甚至會突然昏倒,失去知覺。丹溪所說的「沒有痰液就不能眩暈」,正是這個意思。至於體型消瘦的人,體質虛弱,真水虧損,或者過度勞累,相火上炎,也有時時眩暈的現象,這與濕痰無關。總之,體型肥胖而眩暈的人,治療應以清痰降火為先,並兼顧補氣的藥物。
人黑瘦而作眩者,治宜滋陰降火為要,而帶抑肝之劑。外有因嘔血而眩冒者,胸中有死血,迷閉心竅而然,是宜行血清心自安。(《正傳》)(死血證,互見證治雜例。)
白話文:
-
人黑瘦而且出現頭暈的,治療應以滋陰降火為主要方法,同時搭配抑制肝氣的藥物。
-
因嘔血而暈眩的,是胸中有淤血阻滯,迷閉了心竅而引起的。這時應以行血化瘀、清心安神法治療。
諸風頭目昏眩者,皆因痰壅上盛。(《和劑·指南》)
痰挾氣虛與火,此證屬痰者多,無痰則不能作眩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眼花,都是因為痰阻塞在上部過多。 痰結合了氣虛和火熱,這種症狀屬於痰的情況較多,沒有痰就不會造成眩暈。
病多屬虛(肝虛),眩暈一證,虛者居其八九,而兼火兼痰者,不過十中一二耳。原其所由,則有勞倦過度而運者,有飢飽失時而運者,有嘔吐傷上而運者,有泄瀉傷下而運者,有大汗亡陽而運者,有目眴目驚心而運者,有焦思不釋而運者,有被毆被辱、氣奪而運者。有悲哀痛楚、大叫大呼而運者,此皆傷其陽中之陽也。又有吐血衄血便血而運者,有癰膿大潰而運者,有金石破傷失血、痛極而運者,有男子縱欲、氣隨精去而運者,有婦女崩淋、產後去血而運者,此皆傷其陰中之陽也。再若大醉之後,濕熱相乘而運者,傷其陰也。有大怒之後,木肆其強而運者,傷其氣也。有痰飲留中,治節不行而運者,脾之弱也。此亦有餘中之不足也。至若年老精衰,勞倦日積,而忽患不眠,忽苦眩暈者,此營衛兩虛之致然也。由此察之,虛實可辨矣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大多數的眩暈,都與肝虛有關,佔了八九成。偶爾也會遇到兼帶火氣或痰氣的案例,不過比例只有十分之一、二左右。追究原因,有的是過度勞累造成的,有的是飢飽失調造成的,有的是嘔吐傷了元氣造成的,有的是腹瀉傷了元氣造成的,有的是大量出汗傷了陽氣造成的,有的是受到驚嚇造成的,有的是思慮過多造成的,有的是被毆打或受辱造成的,有的是悲傷痛苦或大聲哭喊造成的。這些都是傷害了陽中之陽。
還有的是吐血、衄血、便血造成的,有的是膿腫潰爛造成的,有的是金石破傷、失血過多造成的,有的是男子縱欲,精氣隨著精液流失造成的,有的是婦女崩淋、產後失血造成的。此外,還要加上遭遇大醉之後,濕熱交織造成的,傷害的也是陰;有的大怒之後,肝氣過旺造成的,傷害的則是氣;有的是痰飲留在體內,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,是脾氣虛弱的緣故。這幾種案例,其實都是有餘之中,不足的地方。至於年老精衰,勞倦日積,突然患上失眠,突然感到眩暈的,這是營衛兩虛所造成的。由此可見,虛實是可以分辨的。
頭痛之病,上實證也。頭眩之病,上虛證也。故《內經》分別甚明,曰:頭痛巔疾,上實下虛。又曰: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。此以邪氣在上,所以為痛,故曰上實也。至若眩暈之病,則曰上氣不足,又曰上虛則眩,未聞言上之實也。而後世諸家如嚴用和、楊仁齋輩,有曰結而為飲,隨氣上逆者。
白話文:
頭痛之病,是上實證。頭眩之病,是上虛證。所以《內經》分別得很清楚,說:頭痛巔疾,是上實下虛。又說:上實下虛,是厥巔疾。這是因為邪氣在上,所以感到疼痛,所以說上實。至於眩暈之病,則說上氣不足,又說上虛則眩,沒有聽說過說上之實的。而後世的諸家,如嚴用和、楊仁齋之輩,有說結成飲,隨氣上逆的。
有曰疲勞過度,下虛上實者。有曰腎家不能納氣,使諸氣逆奔而上者。即如朱丹溪亦曰:痰在上,火在下。凡此皆言上實也,何與《內經》相反若此。噫!此實後人之不明耳。夫眩暈之證,或為頭重,或為眼黑,或為腦髓旋轉,不可以動。求其言實之由,不過謂頭重者為上實。
白話文:
有人說眩暈是因為疲勞過度,下虛上實引起的。有人說這是因為腎臟不能納氣,導致諸氣逆奔而上引起的。就連朱丹溪也說:痰在上,火在下。這些說法都認為眩暈是上實引起的,這與《內經》的觀點完全相反。唉!這是後人不明真相的緣故。眩暈的症狀,有的表現為頭重,有的表現為眼前發黑,有的表現為腦髓旋轉,動彈不得。追究其真實原因,不過是認為頭重為上實罷了。
而不知頭本不重於往日,而惟不勝其重者,乃甚於往日耳。上力不勝,陽之虛也,豈上實乎,又何氣不歸元及諸氣逆奔之有。蓋上實者宜降宜抑,上虛者最不宜再伐生氣,此上實上虛之旨,有不可不辨,而誤則害矣。(同上)(按:頭眩固多屬虛者,前款所舉《直指》、《入門》等說,大意相近。
白話文:
並非不知道病情,而只因為他的身體不勝其重,比往日更加嚴重了。往上,力氣不勝,是陽氣虛弱了,豈會是往上氣實嗎?又何來氣要歸於元神,以及諸氣逆行奔走的現象呢?其實,往上氣實的人應該要下降和抑制,往上氣虛的人最不適宜再消耗元氣。這便是往上氣實和往上氣虛的要旨所在,是不可不分清楚的,不然就會誤人害命。(同上)(註:頭暈通常屬於虛症,前文所引《直指》、《入門》等說法,大意相同。)
但徵之經文,有如少陽病之目眩,有如陽明病之眩冒,皆其屬實者。更如飲蓄之頭眩,與濕鬱之頭眩,皆為清陽被遏不得上之故,亦不得言之虛。俱不可不知。)
白話文:
但從醫書上考查,如同少陽症的頭暈,如同陽明症的頭暈發熱,都是實證。同樣,如同飲酒過多引起的頭暈,以及濕邪鬱積引起的頭暈,都是清陽被阻,不得上升的原因,也不可以說它是虛證,絕對不能不知曉。
高鼓峰云:腎陰不足,三陽之焰震耀於當前,中上虛衰,下逆之光上薄於巔頂,陰虛而眩者,目中時見火光;土虛而眩者,必兼噁心嘔吐也。按中土虛衰,不能下蔽,真陽則上乘清道,所謂上入之光也。然亦有中虛肝氣動而暈者,如土薄則木搖也。大抵眩暈多從肝出,故有肝虛眩暈、腎虛頭痛之說。雖亦有肝病頭痛者,要未有眩暈而不兼肝者也。(《金匱翼》)
脈候,診其脈,洪大而長者,風眩。又得陽經浮者,蹔起目眩也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高鼓峯說:腎陰不足,三陽之火旺盛而震耀於眼前,中上虛弱衰落,下逆之光上升至頭頂,陰虛而眩暈的人,眼中時常見到火光;土虛而眩暈的人,必定伴有噁心嘔吐。根據中醫理論,中土虛衰,不能下蔽,真陽則上升清道,這就是所謂的上入之光。然而,也有中虛肝氣動而暈眩的,就像土壤薄弱則樹木搖擺一樣。大多數眩暈都是從肝臟出來的,所以有肝虛眩暈、腎虛頭痛的說法。雖然也有肝病頭痛的人,但從來沒有眩暈而不兼肝虛的。(《金匱翼》)
若元氣不虧,六脈即有浮弦滑數之候,無恙。若元氣久虛,不能維持,脈來虛搏、或急疾、或澀脫者,不治。(《百問》)
白話文:
如果元氣沒有虧損,六脈就會出現浮弦滑數的跡象,這是沒有問題的。如果元氣長期虛弱,無法維持,脈搏就會出現虛弱、或急促、或澀脫等的狀況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(出自《百問》)
痰眩,頭眩欲嘔,心下溫溫,胸中不利,但覺旋轉,此由痰飲。飲聚上乘於腦,三陽之經不得下行,盤鬱於上,其脈兩手關上沉弦而急或細,謂之痰眩。(《雞峰》)(按:原處有旋覆花丸,今不錄。)
白話文:
頭昏眼花,想吐,胸口悶熱,呼吸不暢,感覺天旋地轉,這是痰濕引起的。痰濕積聚在頭部,阻礙陽氣下行,導致頭部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脈象兩手關脈沉而弦緊,或細弱無力,稱為痰眩。
王敬泉頭暈且痛,起則倒僕,胸膈脹悶,如繩束縛,嘔吐而食飲皆不得入,六脈俱澀,此痰飲挾水火之勢而作暈也。先以濟生竹茹湯云云,再以吳茱萸一兩為末,以雞子清調塗兩足心,引火下行。(《赤水》)(按:又治痰火眩暈嘔吐,用溫膽湯加天麻,當考。)
白話文:
王敬泉頭暈作痛,一起身就會撲倒,胸口和橫膈膜漲悶,好像有繩子勒住一樣,嘔吐之後也不能進食。六種脈搏都澀滯不暢,這是痰飲挾裹著水火之勢而發生的暈眩。先用濟生竹茹湯治療,之後再用吳茱萸一兩研成細末,用雞蛋清調和塗抹在兩隻腳的腳心上,引火向下運行。(《赤水》)(按:另外用溫膽湯加天麻治療痰火引起的眩暈嘔吐,值得商榷。)
氣運,但運而不眩,發則伏地昏昏,食頃乃蘇。此由榮衛錯行,氣血濁亂,陽氣逆行,上下相隔,氣復通則蘇,脈虛大而澀,謂之氣運。(《雞峰》)按:原處有流氣飲子、草烏頭湯。今並不錄。)
白話文:
氣運,但移動卻不暈眩,發作時就會昏昏倒地,進食後才恢愎神智。這是由榮衛經絡運行失常,氣血混濁,陽氣運行逆亂,上下隔絕,氣脈又重新運行暢通了才醒來,脈象虛弱、洪大且澀滯,稱為氣運。(《雞峯》)按:原處有流氣飲子、草烏頭湯。現今不再記載。)
風眩,頭眩者,謂身如旋轉,不能仰,仰則欲倒,頭重不能舉,至有視物不正,或身如車舡上。此由肝虛血弱而風邪乃生,蓋風氣通於肝,諸風掉眩皆屬於肝,其脈左右關上虛弦,謂之風眩。(《雞峰》)(按:原處有香芎散,即系《聖濟》頭痛芎藭湯去防風。又有桃紅散,不錄。)
白話文:
頭暈目眩,指身體像旋轉,不能仰頭,仰頭就會想跌倒,頭重得不能抬起,甚至視物不正,或身體像船上。這是由於肝虛血弱而風邪產生,因為風氣通於肝,所以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,其脈左右關上虛弦,稱為風眩。(《雞峯》)(按:原處有香芎散,即《聖濟》頭痛芎藭湯去防風。另有桃紅散,不錄。)
有頭風暈眩,不可謂其無痛,而不以為風,切宜詳審,未可遽作虛治。若投補劑愈甚,別又無疾所失血等患,又非諸般病後,卒然得此,是風暈分曉,宜小續命湯加全蠍三、四個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患有頭痛與眩暈的症狀,不能僅僅說它的發作沒有疼痛,就不認為是風證。應該仔細審察,不要輕率地做出虛證的診斷與治療。如果服用補益的中藥反而會加重病情,另外沒有像失血過多等損傷之症的發生,又不是各種疾病之後突然出現這種症狀,這就是風暈症了,應該服用小續命湯並加入全蠍三到四枚。
虛運(互見證治雜例),《究原方》第二云:治氣虛頭暈,耳內常鳴,手足麻木,身重拘急,《局方》三五七散,磨沉香水少許,生薑三片,同煎服。又云:有人患頭暈,耳鳴作蟬聲,令煎《局方》四柱散服下黑錫丹百粒,兩服頓除。(《萬安》)(耳鳴證亦見證治雜例。)
白話文:
虛運(也可參看《證治雜例》),《究原方》第二篇中說:治療因氣虛而引起的頭暈,耳內經常鳴響,手足麻木,身體沉重拘謹的病症,可以用《局方》三五七散,研磨少許沉香水,加入三片生薑,一起煎服。又說:有的人患有頭暈,耳鳴像蟬鳴聲一樣,讓他煎服《局方》四柱散,服用下黑錫丹一百粒,兩服藥之後突然痊癒。(《萬安》)(耳鳴的病症也可以參看《證治雜例》。)
痰飲、頭風、七氣、失血、中酒等病皆能眩暈,今獨舉不兼他病見眩暈者,是皆虛損也。然有不時眩暈者,有早起眩暈,須臾自定,日以為常者(按:《六要》以早起眩暈,為胃中老痰使然。又《繩墨》有說,過鑿不錄),正元飲下黑錫丹(按:《醫通》曰:不若青礞石丸鎮墜,後用理中丸調理)。有因虛致暈,雖暈醒時,面常欲近火,欲得暖手按之。
白話文:
痰飲、頭風、七氣、失血、中酒等疾病都能導致眩暈。現在只談到沒有合併其他疾病,一暈就眩暈的案例,這些都是氣血虛損的表現。有的人則是時不時眩暈,有的人是早上起來眩暈,一會兒就好了,每天都這樣(根據《六要》的說法,早上起牀眩暈,是由於胃中老痰引起的。根據《繩墨》的說法,過度勞累引起的眩暈,不值得記載)。這種情況服用正元飲,然後服用黑錫丹(《醫通》說:不如用青礞石丸來鎮墜降逆,之後服用理中丸來調理)。有的人是因為虛弱導致眩暈,即使暈眩醒來後,臉上總是想要靠近火,想要用手捂著來取暖。
蓋頭面乃諸陽之會,陽氣不足故耳(《六要》曰:大劑參、耆。《醫通》曰:附子理中湯)。有眩暈之甚,抬頭則屋轉,眼常黑花,觀見常如有物飛動,或見物為兩,宜小三七五散,或芎附湯,生料正元飲,加鹿茸一錢,下靈砂丹。或用正元飲加炒川椒十五粒,下茸朱丸。若不效,則獨用鹿茸一味,每服半兩,用無灰酒三盞,煎至一盞,去滓入麝香少許服。
白話文:
頭面是諸陽聚集的地方,所以頭暈是陽氣不足引起的。(《六要》說:可以用大劑量的參、耆。《醫通》說:可以用附子理中湯。)如果有嚴重眩暈,頭一抬起來,就覺得房子在旋轉,眼前常有黑花,看東西彷彿有東西飛動,或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,宜用小三七五散,或芎附湯,生料正元飲,加鹿茸一錢,再服下靈砂丹。或用正元飲加炒川椒十五粒,再服下茸朱丸。如果這些方法都不奏效,那就單獨服用鹿茸一味,每次半兩,用無灰酒三盞,煎到一盞,去渣放入少許麝香服用。
緣鹿茸生於頭,頭暈而治以鹿茸,蓋以類相從也。曾有頭痛不愈,服茸朱丹而效。(《要訣》茸朱丹見《虛勞》中。)
白話文:
因為鹿茸生長在鹿的頭上,所以治療頭暈的病症可以用鹿茸,這符合「以類相從」的原理。曾經有一個頭痛久治不癒的人,服用鹿茸朱丹竟然治癒了。(有關「茸朱丹」的記載,請參照「虛勞」一章。)
心驚膽寒,一婦驚悸,觸事有所大驚,且眩暈不安。予曰:此名曰心驚膽寒,病在心膽經。診脈大動如豆粒,厥厥動搖如無頭尾也。此宜鎮定。乃用黃連安神丸,用溫膽湯加茯神、當歸、菖蒲、遠志、龍眼肉,水煎溫服,旬月愈。(《石山》)
白話文:
心驚膽寒:一名婦女受驚嚇後,遇事容易受到驚嚇,而且頭暈不安。我說:這叫做「心驚膽寒」,病在心膽經絡。診脈時發現脈搏很大且動得像豆粒般快速,而且脈搏虛弱、搖擺不定,好像沒有頭尾一樣。這種情況需要鎮定安神。於是使用黃連安神丸,以及溫膽湯加入茯神、當歸、菖蒲、遠志、龍眼肉,水煎後溫服,服用一個月後痊癒。(《石山》)
大小之異,頭眩有大小之異,總頭眩也,於此察之,可得虛實之情矣。何以言之?如今人之氣稟薄弱者,無論少壯,或於勞倦,或於酒色之後,每忽有耳鳴如磬,或頭眩眼黑,倏頃而止者,乃人所常有之事。至於中年之外,多見眩僕、卒倒等證,亦人所常有之事。但忽運而忽止者,人皆謂之頭運眼花。卒倒而不醒者,人必謂之中風、中痰。不知忽止者,以氣血未敗,故旋見而旋止,即小中風也。卒倒而甚者,以根本既虧,故遽病而難復,即大頭眩也。且必見於中年之後,而較之少壯,益又可知。於此察之,則其是風非風,是痰非痰,而虛實從可悟矣。何今人不識病機,但見眩僕不語等證,無不謂之風痰,而非消即散,吾恐幾微之氣,有不堪再加鏟削矣,深可悲也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大小之異:
頭眩有大小之分,都是頭暈,從這裡觀察,可以知道虛實的症狀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像現在的人氣血稟賦薄弱,不論是年輕還是年長,或是勞累後,或是縱慾後,常常突然有耳鳴像敲擊磬一樣,或頭暈眼花,忽然一陣子就停止了,這是人經常有的情況。到了中年以後,經常看到眩暈、昏倒等證狀,也是人經常有的事。但忽然暈眩而忽然停止的,人們都稱之為頭暈眼花,忽然昏倒不醒的,人們一定認為是中風或中痰。不知道忽然停止的,是因為氣血未敗,所以一會兒出現一會兒消失,這是小中風。忽然昏倒而且很嚴重的,是因為根本已經虧損,所以病情急劇而難以恢復,這是大頭暈。而且一定出現在中年以後,與年輕人相比,更容易知道。從這裡觀察,那麼是風還是不是風,是痰還是不是痰,虛實從這裡就可以體悟到了。現在的人不瞭解病機,只看到眩暈不語等證狀,沒有不稱之為風痰的,不是消就是散,我擔心人的極微之氣,經不起再加削弱了,很值得悲哀啊。
證治雜例,有頭風證,耳內常鳴,頭上有如鳥雀啾啾之聲,切不可全謂耳鳴為虛,此頭腦挾風所為也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《證治雜例》中提到,有一種頭風的症狀,耳內常有鳴叫聲,頭上好像有鳥雀啾啾叫的聲音,不能完全認為耳鳴是虛症,這是頭腦被風挾帶所導致的。(《要訣》)
世有所謂氣不歸元,而用丹藥鎮墜、沉香降氣之法。香燥散氣(按:《微義》此下有丹藥助火四字),其不歸之氣,豈能因此而復耶。凡用鎮墜,所謂急則治其標也。若謂使氣歸元,必無是理。既曰歸元,豈肯復作。凡鎮墜少止又復眩者,此氣未歸元而未治其本也。要氣歸元,必求其本。(《醫統》)(按:此說本於《微義》)
白話文:
世上有種說法,氣不歸於丹田,於是使用丹藥鎮墜、沉香降氣的方法。沉香燥烈而散氣(根據《微義》,此處後應加上「丹藥助火」四字),其不歸之氣,豈能因此而復歸於丹田?凡是使用鎮墜之法,所謂急則治其症狀。若說能使氣歸於丹田,必定沒有這個道理。既然說歸於丹田,豈敢再出現?凡是鎮墜稍止眩暈症狀後又復發者,這是氣未歸於丹田而未治其根本原因。如果要氣歸於丹田,必定要尋求其根本原因。(《醫統》)(註:此說出於《微義》)
中年之人,大病初起,元氣未復,起則眩倒,脈必緩弱,或右手寸關大而無力,宜補中益氣,倍參、耆,加天麻。夏月頭眩,偶冒暑勞形,脈虛細,煩悶口渴,屬傷暑,先以六一散,後用大劑生脈散加黃柏。冬月冒寒,鼓激痰涎,亦作眩暈,宜從寒治。天麻、荊穗、薄荷,乃消上焦風熱妙品,非治本藥也。
因痰治痰,因火治火,或補氣,或補血,或滋陰,要在變而通之。(《六要》)
白話文:
中年人,大病初癒,元氣尚未恢復,站起來就頭暈目眩,摔倒在地,脈搏一定緩慢微弱,或許右手寸關脈(靠近手腕的脈搏)大而無力,適合用補中益氣湯來調補,人參、黃耆加倍,再加入天麻。夏天頭暈,偶然因暑熱勞累而發病,脈搏虛弱細微,煩躁悶熱,口渴,是中暑所致,先服用六一散,之後服用大劑量生脈散加上黃柏。冬天受寒,引發痰涎上湧,也會頭暈目眩,適合從寒症來治療。天麻、荊芥、薄荷,是消除上焦風熱的良藥,但不是根本治療的藥物。
有因氣虛下陷而眩暈者,補中益氣湯。有色傷氣逆不歸元而眩暈者,滋陰降火湯。有老年風痰虛火,果系陽虛者,理中湯加沉、木香。有七情氣鬱,痰涎上壅而眩暈者,七氣湯。(《士林餘業》)
白話文:
-
由於氣虛下陷而導致眩暈的,服用補中益氣湯。
-
由於色慾傷身,氣逆不歸於元氣而導致眩暈的,服用滋陰降火湯。
-
由於老年人風痰虛火,並且確實是陽虛體質的,服用理中湯,並加入沉香、木香。
-
由於七情氣鬱,痰涎上壅而導致眩暈的,服用七氣湯。
瘀血停蓄,上衝作逆,亦作眩暈,桃紅四物。(《醫讀》)
胸中有死血,作痛而眩,飲韭汁酒良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血液滯留,向上衝擊造成反胃,也可能引發眩暈,可用桃紅四物湯治療。 胸中如果有陳舊的血塊,會引起疼痛並感到眩暈,喝韭菜汁酒有很好的療效。
婦人,婦人患頭風者,十居其半,每發必掉眩,如在車上,蓋因血虛,肝有風邪襲之耳。《素問》云:徇蒙招搖,目眩耳聾,上虛下實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歸肝。蓋謂此也。予嘗處此方以投人,比他藥捷而效速,芎羌湯。(《本事》)(按:其方系《頭痛》門《聖濟》芎藭湯,去獨活,加當歸、羌活、熟地、半夏曲。)
白話文:
女性,女性患頭風的人,十個人之中就有五個,每次發作一定會頭暈目眩,好像在車上一樣,這是因為血虛,肝臟受到風邪侵襲所致。《素問》說:徇蒙招搖,頭暈耳聾,上虛下實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嚴重時會歸到肝臟。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我曾經把這個方子給人服用,比其他藥物更快見效,叫做芎羌湯。(《本事》)(注意:方子是《頭痛》門《聖濟》芎藭湯,去掉獨活,加上當歸、羌活、熟地、半夏曲。)
夫婦人頭風眩暈,登車乘船亦眩暈眼澀,手麻發退,健忘喜怒,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。可用瓜蒂散吐之,吐訖,可用長流水煎五苓散,大人參半夏丸。(《治病百法》)
白話文:
夫妻頭暈目眩,坐車乘船時更感覺眩暈,眼睛畏光,手麻脹疼痛,容易健忘及情緒不穩,這些都是因為胸中有痰濕瘀積所導致的。可以用瓜蒂散催吐祛痰,吐完後,可以用長流水煎煮的五苓散,加上大人參半夏丸服用。(《治病百法》)
其證婦人得之最多(此二字從《醫方選要》補),蓋婦人性多偏怒。經曰:天之氣曰風,人之氣曰怒。怒則致傷肝木,木動生風,令人頭目旋運,皆由此哉。(《奇效》)
白話文:
這種病症,婦女患病最多(這兩個字從《醫方選要》中補充),大抵是婦女的性情較為偏激憤怒。經書上說:天上的氣候叫做風,人體的氣機叫做怒,憤怒就會損傷肝木,肝木氣機過度旺盛就會生風,於是造成頭痛目眩,統統都是因為這個緣故啊。(出自《奇效》)
昔有一老婦,患赤白帶一年半,頭眩,坐立不得,睡之則安。專治赤白帶,帶愈其眩亦安。(《丹溪》)
清上諸方(疏利),治肝厥頭暈,清頭目,鉤藤散。
白話文:
過去有一位老婦人,患有赤白帶下症一年半,經常感到頭暈,坐著或站著都不舒服,只有躺下休息才會好一些。專門治療赤白帶下症,病癒後她的頭暈也跟著好了。(《丹溪》) 清上諸方(疏利),用於治療肝厥引起的頭暈,能清利頭目,其中一個處方是鉤藤散。
鉤藤,陳皮(去白),半夏(湯浸洗七遍薄切焙乾),麥門冬(略用水浥去心),茯苓(去皮),茯神(去木),人參(去蘆),甘菊花(去萼梗),防風(去釵股各半兩),甘草(一分炙),石膏(一兩生)
上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煎八分,去滓溫服。(《本事》)
治頭風。
白話文:
鉤藤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半夏(在熱水中浸泡七次,切成薄片,烘乾)、麥門冬(略微用水潤濕後去除內部)、茯苓(去皮)、茯神(去除木質部分)、人參(去鬚)、甘菊花(去除花萼和花梗)、防風(去掉分叉莖,各取半兩)、甘草(一分炙甘草)、石膏(一兩未加工的石膏)。
石膏,白附子(炮),天南星(炮),白芷,甘菊花,京芎,天麻(各等分)
白話文:
石膏、白附子(炮製過)、天南星(炮製過)、白芷、甘菊花、京芎、天麻(各等分)
上件搗羅為末,每服一錢,先嚼薄荷三五葉,溫酒調下。(《神巧》)《聖濟》治風邪上攻,頭目眩暈,心膈煩悶,薄荷散,於本方去白附子、天南星、天麻,加甘草,每服一錢,荊芥茶調下。
白話文:
將上列的藥材搗碎成粉末,每次服一錢。服用前先嚼三到五片薄荷葉,再用溫酒調和服用。(取自《神巧》)《聖濟》治療風邪上攻,頭暈目眩,心胸煩悶,可以用薄荷散,將本方的白附子、天南星、天麻去除,加入甘草,每次服用一錢,用荊芥茶調和服用。
天麻半夏湯,治風痰內作,胸膈不利,頭旋眼黑,兀兀欲吐,上熱下寒,不得安臥。
白話文:
天麻半夏湯,用於治療風痰作祟於體內,導致胸膈不適、頭暈眼花、心神煩躁、欲吐不止、上熱下寒,無法安睡。
天麻,半夏(各一錢),橘皮(去白),柴胡(各七分),黃芩(酒製炒),甘草(炙),白茯苓(去皮),前胡(各五分),黃連(三分去須)
白話文:
天麻、半夏各一錢,橘皮去白色部分,柴胡各七分,黃芩用酒炒製過,甘草炙烤過,白茯苓去皮,前胡各五分,黃連三分去須。
上九味㕮咀,都為一服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食後,忌酒面生冷物。(《寶鑑》)(按:原有治驗曰:予以三稜針約二十餘處刺之,其血紫黑,如露珠之狀,少頃頭目便覺清利,諸證悉減,遂處方云云。)
白話文:
將九味藥磨成粉末,混合在一起,加入兩杯水和三片生薑,煎煮至剩下一杯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。服用後,應忌酒、麵食、生冷的食物。(《寶鑑》)(註:原方有驗證記載,我用三稜針扎刺了大約二十多個部位,流出的血是紫黑色的,像露珠一樣,不久頭部和眼睛就感覺清爽舒適了,所有的症狀都減輕了。於是我才開出這個處方。)
治頭風眩暈,額痛,噁心嘔吐。
蔚金,滑石,川芎(各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齏汁調下。(《醫林方》)
防風通聖散,治風熱眩暈。(《原理》)
芎黃湯,治頭目眩暈。
大黃,荊芥穗,貫芎,防風(以上各等分)
上為粗末,大作劑料,水煎去滓服之,以利為度。(《神效名方》)
黑將軍散(秘方),治因痰火太盛,眩暈難當。
白話文:
治療頭風引起的眩暈、額頭疼痛、惡心及嘔吐。 使用蔚金、滑石、川芎(各半兩)。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薑汁調和後服用。(出自《醫林方》) 防風通聖散,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眩暈。(出自《原理》) 芎黃湯,用於治療頭目眩暈。 大黃、荊芥穗、川芎、防風(以上各等分)。 將上述藥材切成粗末,大量製作成藥劑,用水煎煮後去掉渣滓服用,以排便順暢為標準。(出自《神效名方》) 黑將軍散(秘方),用於治療因痰火過旺導致的嚴重眩暈。
用大黃酒炒為末,清茶調下(按:此丹溪治頭痛方,既見前)。或用大黃酒浸,九蒸九曬為末,水丸如綠豆大,每服百丸,食後臨臥,清茶送下,神效。(《醫鑑》)
白話文:
用大黃酒炒成粉末,用清茶沖服。(按:這是丹溪治療頭痛的方子,前面已經見過。)或者用大黃酒浸泡,蒸九次曬九次後研成粉末,做成綠豆大小的水丸,每次服用一百丸,飯後睡前,用清茶送服,效果很好。(《醫鑑》)
溫散諸方(鎮墜)《近效》白朮附子湯,療風虛頭重眩,苦極不知食味,暖肌補中,益精氣。(《外臺》)(按:即甘草附子湯。)
白話文:
溫散諸方(鎮墜)《近效》白朮附子湯可以治療因風虛引起的頭重、眩暈,食慾不振的病人,可以溫暖肌肉,補中益氣。(《外臺祕要》)(註:即甘草附子湯。)
治一切頭旋,本因體虛,風邪乘於陽經,上注於頭面,遂入於腦,亦因痰水在於胸膈之上,犯大寒,使陽氣不行,痰水結聚,上衝於頭目,令頭旋,羚羊角散。
白話文:
治療一切頭暈目眩,根本原因是體衰氣虛,外感風邪侵襲陽經,上攻於頭面,甚至進入腦中,也可能是因為痰水積聚在胸膈之上,受大寒侵犯,導致陽氣運行不暢,痰水凝結聚集,上衝至頭部,引起頭暈目眩,可以使用羚羊角散治療。
羚羊角(鎊),茯神(去木各一兩),芎藭,防風(去釵股),半夏(湯洗七次),白芷(不見火),甘草(炙各半兩),枳殼(去穰細銼麩炒),附子(炮去皮臍各三分)
白話文:
羚羊角(研磨成粉),茯神(去除木質部分,各取一兩),芎藭,防風(去除根部),半夏(用熱水洗滌七次),白芷(不可用火烤),甘草(炙烤過,各取半兩),枳殼(去除果肉,切碎並炒至焦黃),附子(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,各取三分)。
上為粗未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半分,漫火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(《本事》)
白散子,治上實下虛,眩暈昏塞。
大附子(生去皮臍),桂府滑石(各半兩),丸白半夏(湯洗二十一次三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二盞,薑七片,蜜半匙,煎七分,空心冷服。(《三因》)
星附湯,治風虛痰作,頭目旋運,神昏語謇,及痰厥頭痛。
天南星(一個大者重及一兩以上佳炮),大附子(一個重九錢左右者生去皮臍切),人參(一兩好者)
上三味並銼,分作九服,每服水二盞,薑錢十片,煎至八分,溫服。(《葉氏》)
薑附湯,治一時為寒所中,口不能言,眩暈欲倒。(《濟世全書》)
參附湯,治真陽不足,上氣喘急,氣短自汗,眩暈。(《回春》)
白話文:
上方為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半,加入生薑半分,慢火煎至七分滿,去掉渣滓,不分時間溫服。(《本事》) 白散子,用於治療上實下虛,眩暈昏塞。 大附子(生去皮臍),桂府滑石(各半兩),丸白半夏(用湯洗二十一次,三分)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兩碗,加入薑七片,蜂蜜半匙,煎至七分滿,空腹冷服。(《三因》) 星附湯,用於治療風虛痰多,頭目旋轉,精神昏昧,言語不清,以及痰厥頭痛。 天南星(選一個大的,重量在一兩以上的為佳,炮製),大附子(選一個約九錢重的,生去皮臍切片),人參(一兩,選好的) 以上三種藥材共同研磨,分成九份,每次用水兩碗,加入薑十片,煎至八分滿,溫服。(《葉氏》) 薑附湯,用於治療突然受到寒冷侵襲,口不能言,眩暈欲倒。(《濟世全書》) 參附湯,用於治療真陽不足,上氣喘息急促,氣短自汗,眩暈。(《回春》)
頭運吐逆,胃冷生痰也。用川乾薑炮二錢半,甘草炒一錢二分,水一鍾半,煎減半服,累用有效。(《本草綱目》引《傳信適用方》)
治虛風頭旋,吐涎不已,養正丹。(《本事》)
白話文:
頭暈嘔吐,是胃寒生痰引起的。用乾薑2.5錢,炒甘草1.2錢,水1.5碗,煎至一半後服用,連續服用有效。(《本草綱目》引《傳信適用方》)
黑錫丹,治陰陽不升降,上熱下冷,頭目眩暈,病至危篤,或服暖藥僭上愈甚者,當服此藥,已經增損。(《三因》)(按:此於《和劑》方中,加烏藥、青皮。)
白話文:
黑錫丹,用來治療陰陽不升降,上熱下冷,頭目眩暈,病至危篤,或服用了溫暖的藥物後,上熱的症狀反而更加嚴重的患者,適合服用此藥,已經增損調整。
(註:此方在《和劑》方中,添加了烏藥、青皮。)
消飲諸方,治風□痰痹,頭目昏眩,四肢煩痰(當疼),荊芥煮散。
白話文:
消飲諸方:治療因風、寒、痰、痹症引起的頭目昏眩,四肢煩疼。
荊芥煮散:
荊芥:具有發散風寒、祛除痰濕、清頭目之功效。
煎煮:將荊芥煎煮成湯劑,可以有效緩解頭目昏眩、四肢煩疼等症狀。
本方主要針對風寒痰痹引起的頭目昏眩、四肢煩疼,荊芥具有發散風寒、祛除痰濕、清頭目之功效,煎煮成湯劑服用,可以有效緩解症狀。
荊芥穗,旋覆花(各四兩),前胡,甘草(炙),麻黃(去),芍藥,川芎,半夏(以上各一兩)
白話文:
荊芥穗、旋覆花(各 160 公克),前胡、甘草(炙過)、麻黃(去節)、芍藥、川芎、半夏(以上各 40 公克)
上件藥為末,每服二錢,用水一大盞,蔥白、薄荷同煎至七分,溫溫服之無時。(《傳家秘寶》)(按:《活人》金沸草散,治傷寒中脘有痰。蓋以此方為原,去麻黃、芎,加細辛。知是亦為治痰方,仍列於斯。)
白話文: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大盞水,加入蔥白、薄荷一起煎至七分熟,溫熱服用,不拘時段。(《傳家祕寶》)(註:《活人》記載的金沸草散,用於治療傷寒中脘有痰的疾病。這個方子是根據這個方子改編的,去除了麻黃、芎,加入了細辛。知道這個方子也是治療痰的方子,所以仍把它列在這裡。)
人參前胡湯,治風痰攻作,頭風頭痛,目眩旋運。(《葉氏》)(按:即參蘇飲去葛根。)
旋覆花湯,治中脘伏痰,吐逆眩暈。(《濟生》)(方見《嘔吐》中。)
白話文:
人參前胡湯,治療風痰襲擾,引起頭風、頭痛、目眩、旋轉。(出自《葉氏》)(註解:即參蘇飲去掉葛根。)
玉液湯,治七情傷感,氣鬱生涎,隨氣上逆,頭目眩暈,心嘈忪悸,眉稜骨痛。(同上)(即小半夏湯,入沉香水一呷,溫服。)
白話文:
玉液湯,治療七情鬱結、感受病邪、氣鬱生痰,隨氣上逆,頭目暈眩,心煩意亂、心悸,眉毛骨疼痛的疾病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(即小半夏湯,加入沉香水一呷,溫服。)
小半夏湯,治痰飲頭眩及臂痛。(《葉氏》)(即悲哀。)
加味二陳湯,治痰暈,或因冷食所傷。
白話文:
小半夏湯,用於治療痰飲引起的頭暈以及手臂疼痛。 加味二陳湯,用於治療痰暈,或是因為食用寒涼食物所造成的傷害。
陳皮,半夏,白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,丁香,胡椒(各三錢)
白話文:
陳皮、半夏、白茯苓各一兩,甘草五錢,丁香、胡椒各三錢。
上銼散,每服四錢,薑三片,烏梅一個同煎,不拘時熱服。體虛甚者,順元散。(《得效》)
白話文:
上銼散,每次服四錢(12克),放三片薑跟一個烏梅一起煮,不限時間熱服。體虛特別嚴重的,可以服用順元散。(《得效》)
滾痰丸,治痰火,頭眩目運,如坐舟車,胸滿背脹,一服立止。(《醫統》)
白話文:
滾痰丸,治療痰火引起的頭暈目眩,就像坐船車一樣,胸部和背部脹滿,一服藥即可止住。(《醫統》)
疏氣諸方,香橘飲,治氣虛眩暈。
木香,白朮,半夏曲,橘皮,白茯苓,縮砂(各半兩),丁香,甘草(炙各一分)
上銼散,每服三錢,薑五厚片同煎,吞蘇合香丸。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疏通氣機的各個方劑中,有香橘飲,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頭暈。 成分包括:木香、白朮、半夏曲、橘皮、白茯苓、縮砂(各半兩),丁香、炙甘草(各一分)。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,每次服用三錢,與五片薑一同煎煮,服藥時吞服蘇合香丸。(出自《直指》)
蘇合香丸,用棗湯調開,吞震靈丹,治心氣不斂,怔忪頭暈。(同上)
白話文:
將蘇合香丸用棗湯化開,然後吞下震靈丹,可治療心氣不斂、精神恍惚和頭暈目眩的症狀。(見上文)
《蘇沈》沉麝丸,治一切血運,每服一丸研開,用滴乳香泡湯調下。(同上)
養血諸方,四物湯加減,治血虛痰火頭眩。
白話文:
蘇沈的沉麝丸,可以治療一切血運疾病。每次服用一丸,研磨成粉末,用滴入乳香的湯劑調服。(同上)
當歸,川芎,白芍(酒炒),熟地,人參(減半),陳皮,片芩,山梔,茯苓(去皮),天麻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
白話文: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熟地、人參(減半)、陳皮、片芩、山梔、茯苓(去皮)、天麻(各等分)、甘草(減半)
上銼一劑,生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(《回春》)(按:芎藭湯治去血眩冒,出婦科中。)
加減逍遙散,治頭眩,屬氣血不足,肝腎相火兼郁者。
當歸,白朮,白芍,茯苓,柴胡,丹皮,熟地,黃柏,炙甘草
或加山梔、薄荷,舒郁尤捷。(《匯補》)
因氣鬱者,則志氣不舒,逍遙散加薄荷、菊花。(《醫碥》)
白話文:
服用一次,生薑三片,大棗兩顆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(出自《回春》)(注意:芎藭湯用於治療因失血引起的眩暈,屬於婦科範疇。) 加減逍遙散,用於治療頭暈,特別是因氣血不足,肝腎之火過旺且伴有鬱結的情況。 成分包括:當歸、白朮、白芍、茯苓、柴胡、丹皮、熟地、黃柏、炙甘草。 可視情況加入山梔、薄荷,以更快地緩解鬱結。(出自《匯補》) 若是因為氣鬱導致的情緒不暢,可使用逍遙散加上薄荷、菊花。(出自《醫碥》)
補虛諸方,房事恣情,致精元氣耗,眩暈欲倒,以十全大補湯主之。此腎虛頭運,以本草綱目,每料加鹿茸五錢,以固腎氣。(《原病集》)
白話文:
補充虛弱的各種方法中,過度房事會導致精元和氣力的耗損,出現眩暈和暈倒的情況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。這是由於腎虛引起的頭暈,根據《本草綱目》,每次配方中可以加入五錢鹿茸,以穩固腎氣。
淫欲過度,督與腎脈皆虛,不能納氣歸源,使諸逆奔上而眩暈,六味丸加沉香、鹿茸,名香茸八味丸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如果縱慾過度,督脈與腎脈都會虛弱,不能將氣歸納到原處,導致各種逆氣衝上頭部而眩暈。此時,可以服用六味丸,再加入沉香和鹿茸,合稱「香茸八味丸」。(出自《醫通》)
都憲孟有涯氣短痰暈,服辛香之劑,痰盛遺尿,兩尺浮大,按之如無。余以為腎家不能納氣歸源,香燥致甚耳。用八味丸料,三劑而愈。(《薛氏》)
白話文:
太史孟有涯,氣短痰暈,服用辛香的藥劑,痰盛遺尿,兩尺脈搏浮大,按下去就沒有了。我認為是腎臟不能納氣歸源,辛香燥熱的藥物導致的。服用八味丸料,三劑就治癒了。(《薛氏》)
人參養榮湯,治頭眩,屬脾肝血虛,榮氣不充於三陰。(《匯補》)
吐痰諸方,瓜蒂散,治暈眩痰厥。(《丹溪》)
枯礬散,治痰暈。
枯礬為末,薑湯調下一錢,吐之立愈。(《赤水》)(按:此方既見痰涎,宜參。)
白話文:
人參養榮湯,用於治療頭暈,屬於脾肝血虛,營氣不足於三陰的情況。 瓜蒂散,用於治療因痰引起的暈眩。 枯礬散,用於治療痰引起的頭暈。 將枯礬研磨成粉末,用薑湯送服一錢,可以立即痊癒。
紫金錠,治婦人男子苦頭風作暈數年,用酒磨服一、二錠。吐痰碗許,遂不復發。(《粹言》)
痰結胸中,眩暈噁心,牙皂末和鹽湯探吐,吐定服導痰湯。(《匯補》)
白話文:
紫金錠可以治療女性和男性因為偏頭痛而昏暈多年的問題,用酒磨成粉服用一到兩錠。吐出大約一碗的痰後,就不會再復發。
如果痰堵在胸部,會感到眩暈和噁心,可以把牙皁末和鹽水混合後催吐,等吐好後再服用導痰湯。
刺血(宜參前天麻半夏湯方),秦鳴鶴為侍醫。高宗苦風眩頭重,目不能視,召鳴鶴、張文仲診之。鳴鶴曰:風毒上攻,若刺頭出少血,即愈矣。命刺之。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。上曰:吾眼明矣。(《醫說》)(節錄。出典當考。)
白話文:
刺血(此方宜參照前面的天麻半夏湯)。秦鳴鶴做侍醫。明朝高宗皇帝常常頭暈頭重,眼睛看不清楚,於是召集鳴鶴和張文仲為他診治。秦鳴鶴說:這是風毒病往上升造成,如果扎破頭皮放出少許血,就會痊癒。於是讓高宗皇帝刺血,鳴鶴在高宗皇帝的百會穴和腦戶穴放了血。皇帝說:我的眼睛能看清楚了。(出自《醫說》)。
灸法,母氏隨執中赴任,為江風所吹,自覺頭動搖,如在舟車上,如是半年,乃大吐痰,遍服痰藥,並灸頭風諸穴方愈。(《資生》)
白話文:
灸法:母親隨父親走馬上任,被江風吹到,自己感覺頭晃動,好像在船車上,這樣持續了半年,於是大量吐痰,服用各種化痰的藥,並且灸治頭風的各個穴位才治好了。(《養生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