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5)
身體類 (5)
1. 頭痛
頭痛是病證,頭風是病名,本不須辨。或謂為有新久去留之分者,鑿矣。
白話文:
頭痛是一種症狀,頭風是一個病名,本來不需要區分。有人說它們之間有新舊、暫時與長期的不同,這是過於武斷了。
脈候,脈緊上寸口者中風,風頭痛亦如之(《千金翼》云亦為傷寒頭痛)。脈弦上寸口者宿食,降者頭痛。病若頭痛、目痛,脈反短澀者死。(《脈經》)
白話文:
脈象,脈緊在寸口部位者為中風,風頭痛的脈象也類似(《千金翼》中說也為傷寒頭痛)。脈弦在寸口部位者為宿食,如果脈下降則頭痛。如果疾病是頭痛、眼睛痛,脈象反而短澀者會死亡。(《脈經》)
頭痛短澀應須死,浮滑風痰皆易除。(《脈訣》)
頭痛陽弦,浮風緊寒,風熱洪數,濕細而堅。氣虛頭痛,雖弦必澀,痰厥則滑,腎厥堅實。(《崔氏脈訣》)
痰厥之脈,時伏時見。(《大成》)
腦痛,脈緩大者死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頭痛且脈象短澀,預示著病情嚴重;若是脈象浮滑,則表示風痰之症較易治療。 頭痛而脈象呈陽弦,表明是風邪夾寒所致;若脈象洪數,則是風熱上攻;濕邪引起的頭痛,脈象會細而堅硬。氣虛導致的頭痛,脈象雖然弦但必帶澀;痰厥引發的頭痛,脈象則滑;腎虛引起的頭痛,脈象堅實。 痰厥的脈象,有時隱伏不見,有時又顯現出來。 腦部疼痛,若脈象緩而大,則預示著病情危重。
源由證治總說,頭面風者,是體虛,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。諸陽經脈上走於頭面,運動勞役,陽氣發泄,腠理開而受風,謂之首風。(此下原舉經文,不錄。)又新沐頭未乾,不可以臥,使頭重身熱。反得風則煩悶。診其脈,寸口陰陽表裡互相乘。如風在首,久不瘥,則風入腦,變為頭眩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源由證治總說,頭面風是由於體虛,諸陽經脈被風邪侵襲。諸陽經脈上行於頭面,當運動勞作過度時,陽氣發散,腠理開而受風,稱為首風。(此下原舉經文,不錄。)另外,剛洗完頭沒乾,不能睡覺,否則會使頭重身熱。反覆受風則會煩悶。診其脈象,寸口陰陽表裡互相侵犯。若風邪在頭面久不痊癒,則會進入腦部,轉變為頭眩。(《病源論》)
夫風頭痛者,凡人體虛,外傷風邪,流入陽經,行於六腑,或腠理開張,風毒攻注於風府,故心膈煩熱,頭面虛汗,上膲壅滯,故令頭重疼痛也。(《聖惠》)
白話文:
那些頭疼是由於風引起的,凡是身體虛弱的人,受到外傷風寒,流入陽經,在六腑中運行,或者腠理開張,風毒侵襲風府,因此心膈煩熱,頭面虛汗,上半身壅滯,所以導致頭重疼痛。(《聖惠》)
頭者諸陽之會,凡頭痛者,乃足太陽受病。上連風府眉角而痛者,皆可藥愈。或上穿風府,隱入於泥丸宮而痛者,是為真頭疼,不可以藥愈,夕發旦死,旦發夕死,責在根氣先絕也。原其所因,有中風寒暑濕而疼者,有氣血食飲厥而疼者,有五臟氣鬱厥而疼者。治之之法,當先審其三因,三因既明,則無施不切中。(《三因》)
白話文:
頭部是諸陽經脈會合的地方。凡是頭痛的人,都是足太陽經受了病邪。如果頭痛跑到風府、眉角這些部位,都可用藥物醫治。有的頭痛,循著風府向上,隱隱地進入泥丸宮。這種頭痛就是真的頭痛,無法用藥物醫治。這種頭痛晚上發作,早上就會死;早上發作,晚上就會死。這都是因為根本的元氣先斷絕了的緣故。追究頭痛的原因,有的是因為中風寒暑濕而頭痛;有的是因為氣血飲食鬱積而頭痛;有的是因為五臟氣鬱而頭痛。治療頭痛的方法,應當先審察這三個原因。三個原因一經清楚,則治療方法沒有不切合的。
頭痛非一種,有風冷頭疼,痰厥頭疼,腎厥頭疼,積滯頭疼,氣虛頭疼,偏正頭疼,嗅毒頭疼,傷寒頭疼,膈痰風厥頭痛,更有夾腦風、洗頭風,治之各有方。(《續易簡》)
白話文:
頭痛不是一種病,有風寒頭痛、痰厥頭痛、腎厥頭痛、積食頭痛、氣血虛弱頭痛、偏正頭痛、吸入毒氣頭痛、傷寒頭痛、隔膜痰風厥症引起頭痛,還有夾腦風、洗頭風,治療的方法都有不同的配方。(《續易簡》)
夫人頭者,諸陽之所聚。諸陰脈皆至頸而還,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,則知頭面皆屬陽部也。且平居之人,陽順於上而不逆,則無頭痛之患。陽逆於上而不順,沖壅於頭,故頭痛也。風寒在腦,邪熱上攻,痰厥腎厥,氣虛氣攻,皆致頭痛。但氣虛氣攻頭痛,愈而復作,延引歲月者,多有之矣。
偏正頭風,婦人氣盛血虛,產後失血過多,氣無所主,皆令頭痛。(《濟生續》)
白話文:
人的頭部是諸陽匯聚的地方。所有的陰脈都到達頸部後返回,只有諸陽脈都上升到頭部和耳朵,因此可以知道頭部和麪部都屬於陽部。而且,一般情況下,陽氣在上面運行通暢而不逆轉,那麼就不會有頭痛的困擾。陽氣在上面運行不暢反而逆轉,衝擊阻滯在頭部,因此會頭痛。風寒在腦中,邪熱向上攻,痰厥腎厥,氣虛氣攻,都會導致頭痛。唯有氣虛氣攻頭痛,時而治癒又復發,延續時間長的,也很多。
足太陽者,頭之經也。六經傷寒,惟太陽受病最多。蓋頭居其上,當風寒之沖,一有間隙,則若頂若腦,若耳若鼻,風邪乘虛,皆得而入之矣,況復櫛沐取涼、飽食仰臥之不謹乎。頭風為病,不必須有偏正頭疼之證,但自頸項以上,耳目口鼻眉稜之間,或有一處不若吾之體焉,皆其漸也。
白話文:
足太陽經是頭部的經脈。六經傷寒中,只有太陽經容易受到病邪侵襲。因為頭部位於人體的最上方,當風寒侵襲人體時,頭部最先受到侵襲。一旦頭部出現間隙,風邪就會乘虛而入,從而導致頭頂、腦部、耳朵、鼻子等部位出現疾病。此外,如果梳洗取涼、飽食仰臥不謹慎,也會導致風邪侵襲頭部。頭風病不一定一定要有偏頭痛或正頭痛的症狀,只要從頸部以上,耳、目、口、鼻、眉毛之間,有一處感覺不適,就都是頭風病的症狀。
有頭疼,有頭運,有頭皮頑厚(按:《入門》改浮頑),不自覺知,有口舌不仁,莫知滋味,或耳聾,或頭汗,或目痛,或眉稜上下掣痛,或鼻中聞香極香,聞臭極臭,或只呵欠而作冒眩之狀,凡此皆頭風證也。治法大要,有熱證者消風散,用防風、荊芥煎湯下。無熱證者追風散(系川烏、石膏等大方。
白話文:
有頭痛、頭暈、頭皮僵硬(按:《入門》改為浮腫),自己感覺不到,有口舌麻木,嚐不出味道,或者耳聾,或者頭部出汗,或者眼睛疼痛,或者眉毛上下抽痛,或者鼻子聞到香味特別香,聞到臭味特別臭,或者只是打哈欠而出現頭暈目眩的樣子,這些都是頭痛風的症狀。治療的方法主要有:有熱證的,用防風、荊芥煎湯服用。沒有熱證的,使用追風散(系川烏、石膏等大方。
難於適用),用薄茶清下。又有素患頭風之人,或因傷風寒暑濕,依證調理已獲輕安,未幾頭風發作,則不必拘泥前藥,當以頭風和平之劑療之。其或病軀老弱,先患頭風,復感寒邪,自汗不止,此等用藥,無附子又不可也。(婦人月候適行,輒敢梳篦,多成頭風癢痛,滿頭如水泡之狀。
)(《直指》)
白話文:
(如果)病人病情嚴重,難以用藥,可以用淡茶清洗一下。(還有一種情況是)原本就有頭風的人,或是因為傷風寒暑濕,按照症狀調理已經好轉,沒多久頭風又發作,那麼就不用拘泥於以前的藥物,應該用治療頭風和平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病人身體虛弱,以前就有頭風,又受了寒邪,自汗不止,這種情況用藥,沒有附子又不行。(婦女月經來潮時,就梳頭,結果造成頭風、癢痛,滿頭看起來就像水泡一樣。
夫頭痛不止,乃三陽之受病也,三陽者各分部分。頭與項痛者,是足太陽膀胱之經也。攢竹痛,俗呼為眉稜痛者,是陽明經也。額角上痛,俗呼為偏頭痛者,是少陽經也。如痛久不已,則令人喪目。以三陽受病,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,先以茶調散吐之,後以香薷散、白虎湯投之則愈。
白話文:
頭痛不止,是因為三陽經受到病邪侵襲。三陽經各自分佈在不同的部位。頭部和頸部疼痛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。攢竹穴疼痛,俗稱眉稜疼痛,是陽明經的病症。額角上方疼痛,俗稱偏頭痛,是少陽經的病症。如果疼痛時間長了,不治癒,就會導致喪失視力。因為三陽經受到病邪侵襲,都是由於胸膈中有宿痰引起的。首先用茶調理散劑吐出宿痰,然後用香薷散、白虎湯治療,就可以痊癒。
然頭痛不止,可煎蔥白鬚、豆豉湯吐之,吐訖可服川芎、薄荷,辛涼清上,搜風丸、香芎散(並見《三法六門》)之類。(《治病百法》)
內因頭痛,時作時止,外因頭痛,常常有之。(《永類》)
白話文:
頭痛情況沒緩解,可以煮蔥白鬚、豆豉湯來喝,吐完後服用川芎、薄荷,辛涼的藥能清熱解毒,搜風丸、香芎散(詳見《三法六門》)一類的藥可治療頭痛。
諸頭痛有六證:傷風,頭痛或半邊偏痛,皆因冷風所吹,遇風冷則發,脈寸浮者是也。食積,因胃中有陰冷宿食不化,上衝頭痛,右手脈浮緊甚者是也。(按:《六要》曰:右關寸脈滑而實,證兼嘔吐噁心,心下痞悶或痛,或寒熱如瘧,乃食鬱頭痛也,治須消導。)氣虛,因下部氣虛上攻,溫溫而痛,異乎邪毒所攻,脈尺虛浮是也。
白話文:
各種頭痛可分為六種證狀:
- 傷風頭痛:頭痛常集中在頭部的一邊,皆因冷風吹襲所引起,遇到風寒頭痛加劇,脈寸部浮起的即是此種證狀。
- 食積頭痛:因胃中有陰冷且未消化的食物積存、上衝頭痛,右手脈浮又緊者是此證狀。(註解:《六要》說:右側關寸脈滑且實,證狀同時出現嘔吐、噁心、心下痞悶或疼痛,或寒熱如瘧疾,即為食鬱頭痛,治療須消導。)
- 氣虛頭痛:因下部氣虛上攻,頭痛灼熱且疼痛,有別於邪毒入侵的頭痛,脈尺部虛浮的就是氣虛頭痛。
白話文:
- 食積頭痛:因為胃中有未消化的冷食物積存,向上衝擊引發頭痛,如果右手的脈象浮而緊,就是這種症狀。右側關寸部位的脈象滑且實,同時伴有嘔吐、噁心、胸口憋悶或疼痛,或者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,這就是食鬱引起的頭痛,治療時需要促進消化。
- 氣虛頭痛:由於下部氣虛上攻,頭痛並且感到灼熱和疼痛,與邪毒入侵所造成的頭痛不同,如果尺部的脈象虛而浮,就是氣虛頭痛。
傷寒,在太陽經,其痛如破,關前脈數是也,緊數是也。陽明經胃熱上攻,右關洪大而數是也。(按:《金匱翼》曰:熱厥頭痛者,胃熱氣盛,不能下行也。其證頭中熱痛,雖嚴冬猶喜風寒,微來暖處或見煙火,則痛復作,其脈數或大者是也。)膈上有風涎冷痰而或嘔吐,脈弦細出於寸口是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病在太陽經,疼痛宛如被刀或箭戳破。關脈前段的脈搏又數又緊。陽明經胃中熱氣上攻,右關脈洪大而數。膈上有風涎冷痰,可能出現嘔吐,脈搏弦細出現在寸口。
(《丹溪》)
血虛頭痛,自魚尾上攻頭痛,用芎歸湯,古方有追涎藥。(同上)
白話文:
血虛引起的頭痛,疼痛從魚尾部位向上攻至頭部,可以使用芎歸湯,古代的方子中還有用於袪痰的藥物。
頭為清陽之分,外而六淫之邪氣相侵,內而臟腑經脈之邪氣上逆,皆能亂其清氣,相搏擊致痛,須分內外虛實。實者,其人血氣本不虛,為外邪所犯,或蔽復其清明,或壅塞其經絡,或內之實火上炎,因而血瘀涎滯,不得通行而痛,其痛必甚,此為實。虛者,其人氣血本虛,為外邪所犯,或內之濁陰上干,雖亦血瘀涎滯不能通行,而搏擊無力,其痛不甚,此為虛。
白話文:
頭部是清陽之氣匯聚的地方,外有六淫邪氣侵犯,內有臟腑經脈的邪氣上升,都能夠擾亂頭部的清陽之氣,相互搏擊而導致疼痛,需要分清內外虛實。
實證者,患者體質不虛,為外邪所侵犯,或者閉塞了頭部的清氣,或者壅塞了經絡,或者內部實火上炎,從而導致血瘀涎滯,氣血不通而疼痛,疼痛程度較重,這屬於實證。
虛證者,患者體質虛弱,為外邪所侵犯,或者內部濁陰上升,雖然也有血瘀涎滯不通,但搏擊力量不足,疼痛程度不重,這屬於虛證。
(《準繩》謂真氣虛寒,遇外之寒濕所侵,血澀脈寒,捲縮緊急,引其小絡而痛,得暖則痛止。)(按:此全文亦本於《準繩》而加刪訂者。所引之文則系取之《舉痛論》。)實者,邪氣實而正氣不虛,可任攻。虛者,正氣自虛而邪氣自實,補正仍須治邪。若邪亦不實,但補正則邪自退。
(《醫碥》)
白話文:
《準繩》說:真氣虛弱寒冷,遇到外界的寒冷和濕邪侵襲,血脈澀滯,脈搏寒冷,凝集收縮緊迫,牽拉了小絡脈而疼痛,遇到溫暖的時候疼痛就會停止。(按:這全文也根據《準繩》而增加和修改而成。所引用的文字則取自《舉痛論》。)實證,邪氣充實,正氣不虛,可以承受攻伐。虛證,正氣本身虛弱而邪氣本身充實,補正還需要治療邪氣。如果邪氣也不充實,只要補正,邪氣自然就會退去。
因風而痛者,抽掣惡風,有汗而痛。因暑熱而痛者,或有汗,或無汗,則皆惡熱而痛。因濕而痛者,痛而頭重,遇天陰尤甚。因痰飲而痛者,亦頭昏重而痛,憒憒欲吐。因寒而痛者,惡寒而脈絀急。氣虛而痛者,遇勞則痛甚,其脈大。血虛而痛者,善驚惕,其脈芤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此係《準繩》節文。
白話文:
-
因風而疼痛的人,會抽搐、怕風,並伴有汗液。
-
因暑熱而疼痛的人,有時出汗,有時不出汗,但都怕熱而疼痛。
-
因濕而疼痛的人,會感到疼痛頭重,在陰天時疼痛會加劇。
-
因痰飲而疼痛的人,也會感到頭昏沉重,並且噁心嘔吐。
-
因寒而疼痛的人,怕冷,脈搏細弱而急。
-
因氣虛而疼痛的人,勞累時疼痛會加劇,脈搏大。
-
因血虛而疼痛的人,容易受到驚嚇,脈搏弱。
《翼》更分頭痛為十一類:曰風,曰熱厥,曰濕熱,曰寒濕,曰痰厥,曰腎虛,曰肝厥,曰食積,曰血虛,曰氣虛,曰偏。)
白話文:
《翼》更細分頭痛為十一種:
第一種是風頭痛,頭痛伴有惡風、流涕、鼻塞等症狀。
第二種是熱厥頭痛,頭痛伴有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發黃等症狀。
第三種是濕熱頭痛,頭痛伴有身重、睏倦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第四種是寒濕頭痛,頭痛伴有畏寒、肢體痠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第五種是痰厥頭痛,頭痛伴有眩暈、噁心嘔吐、痰多等症狀。
第六種是腎虛頭痛,頭痛伴有腰痠膝軟、頭暈耳鳴等症狀。
第七種是肝厥頭痛,頭痛伴有頭脹、頭重、兩肋疼痛等症狀。
第八種是食積頭痛,頭痛伴有脘腹脹滿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第九種是血虛頭痛,頭痛伴有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等症狀。
第十種是氣虛頭痛,頭痛伴有精神疲倦、氣短懶言等症狀。
第十一種是偏頭痛,頭痛僅見於頭部的一側,可以是左側或右側。
血虛頭痛,必有煩躁、發渴、身熱等候,其脈必澀而虛,產後金瘡失血者多有之,雖宜補血,又必兼養其氣,以血非氣不生也。若陰虛水虧,火動而痛者,宜沉陰至靜之品,補水以制其火,尤不宜過用芎、歸,助其升散也。氣虛頭痛,必有倦怠少食、或畏寒、或羞明等候,其脈必微而細,或大而空,亦久病年高者有之,必於補氣之中,兼用薑、桂以扶其陽,少佐芎、辛以達其氣也。痰厥頭痛,必有嘔惡、胸滿、咳嗽、氣逆、多痰等證。
白話文:
1.血虛型頭痛:
- 症狀:煩躁、口渴、身體發熱,脈搏澀而弱。
- 原因:產後失血、金瘡失血。
- 治療:補血養氣,血非氣不生。
2.陰虛型頭痛:
- 症狀:煩躁、口渴、身體發熱,脈搏虛弱。
- 原因:陰虛水虧,火動而痛。
- 治療:滋陰降火,補水制火,不宜過用芎、歸,以免升散。
3.氣虛型頭痛:
- 症狀:倦怠少食、或畏寒、或羞明,脈搏微弱或大而空。
- 原因:久病、年老。
- 治療:補氣扶陽,兼用薑、桂以扶其陽,少佐芎、辛以達其氣。
4.痰厥型頭痛:
- 症狀:嘔惡、胸滿、咳嗽、氣逆、多痰。
- 原因:痰濁阻滯氣機。
- 治療:化痰開竅,宣通氣機。
其脈必弦而滑。又有火邪頭痛者,雖諸經皆能為害,而惟陽明為最,以陽明胃火盛於頭面,而直達頭維,故其痛必甚,其脈必洪,其證必口渴躁熱,宜知母、花粉、生地、麥冬、甘草之類,以抑陽而生陰,甚則白虎湯,以迎秋氣而卻炎威,其效最速。(《匯論》)
白話文:
這樣的脈搏一定又緊繃又滑潤。另外有火氣引起頭痛的患者,雖然各條經脈都會受到傷害,但是以陽明經最嚴重,因為陽明胃火會旺盛地作用於頭面,並且直接到達頭部。因此其疼痛必定很嚴重,其脈搏必定洪大,情況必定是口乾煩躁、燥熱,建議服用知母、花粉、 生地、 麥冬、 甘草等藥物以抑制陽氣並滋生陰氣,嚴重的情況可以服用白虎湯,以迎接秋氣並消除炎熱,其效果最快。(《匯論》)
頭痛:挾風寒者,忌補斂,宜辛溫發散。挾邪熱者,忌同挾風寒者,宜辛寒、苦寒、解散。挾痰者,忌升、補斂、酸甘、滯膩,宜豁痰降氣、辛燥。陰虛者,忌辛熱發散,宜補血益陰、甘寒、酸寒。(《本草經疏》)
白話文:
頭痛:如果頭痛是因風寒引起的,則要避免服用溫補類藥物,宜服用辛溫、能發散風寒的藥物。如果頭痛是因邪熱引起的,則要避免與風寒類藥物一同服用,宜服用辛寒、苦寒、能解散邪熱的藥物。如果頭痛是因痰濕引起的,則要避免服用升降、溫補補斂、酸甘、油膩的藥物,宜服用能豁痰降氣、辛燥的藥物。如果頭痛是因陰虛引起的,則要避免服用辛熱發散的藥物,宜服用能補血益陰、甘寒、酸寒的藥物。(《本草經疏》)
病因腎虛(肝虛眩暈腎虛證治),《素問》云: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。徇蒙招搖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厥陰,甚則入肝。下虛者腎虛也,故腎虛則頭痛。(按:原以玉真丸為主,今舉降逆方中。)上虛者肝虛也,故肝虛則頭暈。徇蒙者,如以物蒙其首。招搖不定,目眩耳聾,皆暈之狀也。故肝厥頭暈、腎厥巔痛不同如此。(《本事》)
白話文:
病因:腎虛(針對肝虛眩暈、腎虛證狀的治療),《素問》說:頭痛、頭頂疾病,下半身虛弱、上半身實熱,過度集中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陰脾經,嚴重時會影響到腎臟。昏迷不定、目不視物、耳不聽聲,下半身實熱、上半身虛弱,過度集中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,嚴重時會影響到肝臟。下半身虛弱是腎臟虛弱,所以腎臟虛弱就會頭痛。(註:原來主要使用玉真丸,現在舉出降逆湯。)上半身虛弱是肝臟虛弱,所以肝臟虛弱就會頭暈。昏迷不定,就像用東西蒙住頭部。神智不定、眼睛看不清、耳朵聽不見,都是頭暈的症狀。所以肝臟虛弱引起的頭暈和腎臟虛弱引起的頭頂疼痛是不相同的。(《本事》)
腎虛,耳鳴面黑小便多,真黑錫丹,煎蘇子降氣湯下,沉附湯、朮附湯加芎、辛。(《永類》)
白話文:
腎虛,出現耳鳴、面色發黑、小便多的症狀,可以用真黑錫丹,搭配煎煮過的蘇子降氣湯服用,也可以服用沉附湯、朮附湯,並加入芎、辛。(《永類》)
因虛頭痛,此為腎厥頭痛,宜用正元散(見《和劑》系烏、附等大方),或大三五七散入鹽煎服,或於正元散內入炒椒十五粒下來復丹,間進黑錫丹。有服諸藥不效,其痛愈甚,宜茸朱丹。所以用茸者,已於《虛損》門眩暈證詳論之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因為虛弱而引起的頭痛,這是腎氣虛弱引起的頭痛,應該服用正元散(見《和劑》藥書中的烏頭、附子等),或者大三五七散,加入鹽煎服,或者在正元散中加入炒過的辣椒十五粒,再加入復丹,另外服用黑錫丹。有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,頭痛反而更加厲害的,應該服用茸朱丹。為什麼要服用茸朱丹,我已經在《虛損》類型的頭暈症狀中詳細地講解過了。(《要訣》)
少宰蔣恬庵,頭痛如破,昏重不寧,風藥血藥痰藥久治無功。余曰:尺微寸滑,腎虛水泛為痰也。地黃四錢,山藥、丹皮、澤瀉各一錢,茯苓三錢,沉香八分,日服四帖,兩日輒減六七,更以七味丸人參湯送,五日其痛若失。(《必讀》)
白話文:
少宰蔣恬庵,頭痛像頭要裂開,昏沉沉的不安寧,用治療風、血、痰的藥治療很久都沒效果。我說:脈象尺脈微弱寸脈滑,是腎虛水泛為痰的緣故。用地黃四錢、山藥、丹皮、澤瀉各一錢、茯苓三錢、沉香八分,每天服用四帖,兩天後疼痛就減輕了六七成,再用七味丸用人參湯送服,五天後頭痛就像消失一樣了。(《必讀》)
楊樹滋令妹,患頭痛累月,醫莫能治,延余診之,陽脈大,陰脈澀。余曰:此陰衰於下,陽亢於上,上盛下虛之候也。法宜六味地黃湯加青鉛五錢,俾清濁定位,斯不治痛而痛自止矣。(《印機草》)
白話文:
楊樹滋的妹妹,患頭痛已經有好些個月了,醫生都治不好,請我診治。我發現她的陽脈強盛,陰脈細澀。我說:這是因為陰氣在下面衰減,陽氣在上面亢盛,上盛下虛的緣故。治療方法應該是用六味地黃湯加五錢青鉛,讓元氣和陰氣歸於正確的位置,這樣就不用治療頭痛而頭痛就會自然而然地停止了。(出自《印機草》)
真頭痛(互見總說及降逆方中),真痛,脈短澀,天門真痛,上引泥丸,不治;灸百會,猛進參、沉、烏、附,或可生。(《永類》)
白話文:
真正的頭痛(請參閱總敘和降逆治療方法):頭痛十分劇烈,脈搏短促且沉澀,頭痛的根源在於大腦,疼痛向上擴散到泥丸宮,這種頭痛無法治癒;可以在百會穴進行艾灸,服用大量人參、沉香、烏梅和附子,或許可以讓患者存活一段時間。(《永類鈐方》)
其或痛入泥丸,上至巔,壹點痛不可忍,六脈或絕,此由根本之氣虛,謂之真頭痛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不可不知。(《治法秘方》)
白話文:
這種頭痛,可能會痛到頭頂的天靈蓋,而且是那種一點點的疼痛,讓人難以忍受。脈搏可能也會停止跳動,這種頭痛是由身體基礎氣虛引起的,所以叫做「真頭痛」。這種頭痛,早上發病的話,晚上可能就會死亡;晚上發病的話,早上可能就會死亡,這點一定要知道。(《治法祕方》)
若真頭疼,則朝發夕死,夕發朝死矣(詳見《難經疏》)。人而患此,亦末如之何。要之亦有所自,其在根本不固耶。若欲著艾,須先百會、囟會等穴,而丹田、氣海等穴,尤所當灸,以補養之,毋使至於此極可也。(《資生》)
白話文:
如果真正的頭痛,早上發作晚上死亡,晚上發作早上死亡。(詳見《難經疏》)。人一旦患上這種病,也束手無策。總的來說,也有原因,在於根本不牢固嗎?如果想用艾灸治療,必須先在百會、囟會等穴位施灸,丹田、氣海等穴位更是要施灸,以補養之,不讓頭痛發展到這種極端的地步就可以了。(《資生》)
痰厥頭痛(互見《水飲》中,又見後湧吐及導痰方中。並宜參。)氣不順,停痰上攻頭痛,順氣為上,二陳湯、導痰湯、並有加料法。怒氣傷肝,及肺氣不順,停痰上衝於腦,令人頭痛,宜沉香降氣湯並蘇子降氣湯,下養正丹。(《要訣》)(按:《一萬社草》有頭風極痛,嘔吐酸苦,以養正丹研細,取生薑汁澄澱垽滓丸用治驗,文繁不錄,宜參。)
白話文:
痰厥頭痛,是指氣機不順暢,導致痰濕停滯上攻頭部,引起頭痛。治療上以順氣為主,可選用二陳湯、導痰湯等方劑,並可根據具體情況加减藥物。若因怒氣傷肝或肺氣不順,導致痰濕上衝腦部,則可用沉香降氣湯、蘇子降氣湯等方劑,同時可配合服用養正丹。
蔡樂川令眷患頭痛,痛如物破,髮根稍動則痛延滿頭,暈倒不省人事,逾半時乃蘇,遍身亦作疼,胸膈飽悶,飲湯水停膈間不下,先一日吐清水數次,蛔蟲三條,原為怒起,今或惡風,或惡熱,口或渴或不渴,大便秘,脈則六部皆滑大有力。予曰:此痰厥頭痛症也。先以藿香正氣散止其吐,繼以牛黃丸、黑虎丹清其人事,頭仍疼甚。
白話文:
蔡樂川的妻子患有頭痛,頭痛得像東西破裂一樣,只要稍微動一下髮根,疼痛就會蔓延至整個頭部,暈倒昏迷,超過半個小時才甦醒,全身都會疼痛,胸悶氣短,喝湯水會停留在膈肌之間無法下嚥,前一天吐了幾次清水,吐出了三條蛔蟲,起初是因為生氣而引起的,現在有時怕冷,有時怕熱,有時口渴,有時不渴,大便通暢,脈搏六部都滑大有力。我說:這是痰厥頭痛綜合徵。先用藿香正氣散來止吐,之後用牛黃丸、黑虎丹來清神醒腦,但頭部仍然非常疼痛。
予謂此中焦痰盛,非下不可。乃用半夏五錢,巴霜一分,麵糊為丸,每服三十丸,生薑湯送下。下午大便行三次,皆稠黏痰積也。由是飲食少進,餘症瘥可。(節錄)按:原書漏注出處。
白話文:
我認為這個人中焦痰濕盛多,必須要攻下。於是用了半夏五錢,巴豆霜一分,加麵糊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下午大便排泄了三次,都是粘稠的痰濕積滯。因此食慾減退,其他的症狀都好了。(節錄)
注:這段文字節選自一本古書,但是書名已佚失。
風痰頭痛,多兼嘔逆眩暈,若用風藥,其痰愈逆,其痛益甚,《和劑》玉壺丸乃是的藥,東垣變為白朮半夏天麻湯,則兼氣虛而言之耳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風痰頭痛,大多伴有嘔吐、頭暈,如果使用風藥,痰液就會更加逆亂,疼痛也會更加嚴重。《和劑》記載的玉壺丸是治療這種疾病的良藥,東垣還將其更改為白朮半夏天麻湯,但這只是考慮到了氣虛的因素。
腦癰,有一婦人患偏頭痛,一邊鼻塞,不聞香臭,常流清涕,或作臭氣一陣,服遍治頭痛藥,加芎、蠍皆不效,人無識此病者,或曰腦癰。偶有善醫云:但服《局方》芎犀丸(按:龍腦芎犀丸,用龍腦、芎、犀、梔、膠、石膏、硃砂、麥門、細辛、茯、參、甘),不十數服,忽作嚏涕,突出一鋌稠膿,其疾遂愈。(《醫說》)
白話文:
腦癰,有一位婦人患有偏頭痛,一側鼻塞,聞不到香臭,常流清鼻涕,或者有一陣臭氣,她服用了各種治療頭痛的藥物,包括芎、蠍,但都沒有效果。沒有人知道她得了什麼病,有人說她是腦癰。偶然有一位好的醫生說:服用《局方》龍腦芎犀丸。不服用十幾次,突然打噴嚏、流鼻涕,突然流出一個膿,她的疾病就痊癒了。(《醫說》)
瘡毒頭痛,脈弦數,曾病梅瘡而痛不止,或咽中痛,或臂膊有一塊痛,屬瘡毒,愈毒湯多服自止。(《六要》)
白話文:
瘡毒誘發的頭痛,脈搏急而有力的次數多,曾經得過瘡毒而疼痛不止,或咽喉疼痛,或胳膊和肩膀有一塊疼痛,屬於瘡毒,多服用愈毒湯就能自行治癒。(《六要》)
有黴瘡毒發頭痛,頤下左右如蚯蚓徐行入耳,頂上起疙瘩塊,冷則痛甚者,山牛湯,不應作結毒治之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如果患有黴瘡,毒瘡發作時頭痛,左右耳下像蚯蚓一樣慢慢爬到耳朵裡,頭頂上長出疙瘩,受冷時疼痛加劇的,應該用山牛湯治療,不能當作結毒來治療。(《醫通》)
嗅毒頭痛,嗅毒頭疼,則食炒黑豆。(《續易簡》)
外有臭毒頭痛,一味吃炒香附愈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嗅到有毒氣體引發的頭痛,可以吃炒黑豆。 外界的臭氣引起的頭痛,單單食用炒香附就可以痊癒。
頭腹俱痛,頭與腹俱痛有五:臭毒頭痛則與腹俱痛,一味香附,煎成放涼服。傷酒傷濕亦有頭腹俱痛,但傷酒食則兼嘔逆眩暈,《外臺》茯苓飲加煨葛根,傷濕則腹隱隱痛,頭重不能舉,羌活勝濕湯,外用瓜蒂散搐鼻。有不伏水土頭腹俱痛者,藿香正氣散。有瘡毒入腹,頭與腹俱痛者,黃連解毒湯加臘茶。有頭痛止則腹痛,腹痛止則頭痛,此屬脾陰血虛,胃中有火。隨氣輒上輒下而然,芎、歸、芍藥、黃連、木香。不應,加童便、香附、蔥白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頭部和腹部同時疼痛
頭與腹部同時疼痛有五種:因臭毒而引起的頭痛,會伴隨腹痛,用一味香附煎成湯劑,放涼後服用。因酒傷或濕邪而引起的頭腹俱痛,如果因酒食所傷則會兼有嘔吐、眩暈的症狀,此時可服用《外臺》中記載的茯苓飲,並加入煨過的葛根。如果因濕邪所傷,則小腹隱隱作痛,頭部沉重,無法抬起,可用羌活勝濕湯治療,並在外用瓜蒂散搐鼻。如果有因水土不服而引起的頭腹俱痛,可用藿香正氣散治療。如果有瘡毒入腹,引起頭與腹同時疼痛,可用黃連解毒湯加入臘茶治療。還有一種頭痛腹痛交替發作的情況,即頭痛止則腹痛,腹痛止則頭痛,這種情況是由於脾陰血虛,胃中有火引起的。隨著氣機的上逆下行而發作,可用芎、歸、芍藥、黃連、木香治療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,可加入童便、香附、蔥白。
死證,診頭痛目痛,久視無所見者死(久視一作卒視)。(《脈經》)
凡頭痛眩暈,時時迷冒,及頭目卒然大痛,目視不見,或瀉多之後,皆凶證也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死亡的徵兆,診斷頭痛眼痛,長時間視物不清的會死(長時間視物不清也有版本記載為突然視物不清)。 凡是頭痛眩暈,經常感到昏昏沈沈,以及頭部和眼睛突然劇烈疼痛,視力喪失,或者腹瀉過多之後,都是凶險的症狀。
治有補瀉之別,世俗嘗言,頭無寒疼,腹無熱痛,此不經之說也。黃帝問曰:病頭痛以數歲不已,此何說?岐伯對曰: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。骨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也。余昔治楊氏婦,年五十餘,病頭痛,歷歲侵久,或治以風,或治以痰,皆不效。餘脈之,左寸沉遲而芤。曰:此氣血兩虛也。用當歸二兩,附子三錢,一服減半,二服其病如失,更不復發。用藥對證,不啻影響,有如是乎。(按:《大還》有一婦氣虛頭痛,用補中益氣湯大劑,加熟附子一片案,宜參。)一婦人偏頭痛久不愈,醫用大承氣湯即瘳何也?蓋陽明燥金勝,乘肝氣鬱,氣鬱則血壅,血壅則上下不通,故燥結。以承氣湯疏通之,則氣血流行而肝氣通矣。《傷寒治例》云。少陽偏頭痛,多便閉,宜下之。此為新病者設,若久病元氣不足者,更作處治。(《續醫說》)
白話文:
中醫治療有補和瀉的分別,一般人常說,頭部不會寒性疼痛,腹部不會熱性疼痛,這是不合乎醫學道理的說法。黃帝問道:有人頭痛好幾年都不好,這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道:應當是因為受到了嚴重的寒氣侵襲,寒邪內侵骨髓。骨髓以腦髓為主,腦髓受到了寒邪侵襲,所以引起頭痛,牙齒也疼痛。我以前治療過一位姓楊的婦女,五十多歲,患有頭痛,多年來一直沒有治好,有的醫生把她當作風寒頭痛來治,有的醫生把她當作痰熱頭痛來治,都無效。我給她切脈,左寸脈沉而遲緩。我說:這是氣血兩虛造成的。於是用當歸二兩,附子三錢,第一次服時減半,服了兩次後,她的病就像消失了似的,以後再也沒有復發。用藥對症,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好得不得了,就像一個影子跟著人一樣,就是這樣的。另有一位婦女,偏頭痛很久都治不好,醫生用大承氣湯治療後就好了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她的陽明燥金之氣太盛,侵犯了肝氣的運行,肝氣鬱結,於是血脈擁塞,血脈擁塞,上下不通,所以引起燥結。用大承氣湯疏通,那麼氣血運行,肝氣就能通暢了。《傷寒論治例》中說:少陽偏頭痛,大多伴有大便不暢,宜用瀉法治療。這只適用於新病患者,如果是久病元氣不足的患者,則應另作處理方法。
治有當瀉火涼血,久頭痛病,略感風寒便發,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,此屬鬱熱,本熱而標寒。世人不識,率用辛溫解散之藥,暫時得效,誤認為寒。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,毛竅常疏,故風寒易入,外寒束其內熱,閉逆而急痛。辛熱之藥,雖能開通閉逆,散其標之寒邪;然以熱濟熱,病本益深,惡寒愈甚矣。唯當瀉火涼血為主,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,以從法治之,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。(《雜著》)
白話文:
針對有消除火氣和涼血的病症,頭痛已久,稍有風寒就會發作,在寒冷的月份需要用很多棉被和厚被子包裹頭部,這些症狀都是內部有鬱熱,本質是熱但表象卻是寒。世人不懂這一點,通常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分散或去除寒邪,雖然暫時有效,卻誤以為是寒症。殊不知患者本來就有鬱熱,毛孔經常疏鬆,所以風寒容易入侵,外在的寒邪束縛了內在的熱氣,閉阻逆亂而產生劇烈疼痛。辛熱的藥物雖然可以打開閉阻逆亂,散去表面的寒邪;但是以熱來治療熱,使疾病的本源更加嚴重,惡寒的症狀會更加嚴重。這種病症,只能將消除火氣和涼血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,同時輔以辛溫的藥物來分散表面的邪氣,以符合治療方法,這樣才能治癒疾病,消除病根。(《雜著》)
治法雜說,頭疼多用石膏,蓋取其墜痰飲。然恐性寒,故以鍾乳粉代之,腎厥頭疼尤得其宜。或疑鍾乳粉為煅煉藥,則用軟石膏煅過為末服,尤驗。(《易簡》)
白話文:
治療頭痛時,常用石膏,因為石膏能降痰飲。但石膏性寒,所以可以用鍾乳粉代替,特別是腎虛引起的头痛,效果更佳。如果擔心鍾乳粉是煅煉藥,可以用生石膏煅燒成粉服用,效果也很顯著。
有偏正夾腦風,服川烏、附子不愈,用蓮子、草烏而愈者,此乃以毒攻毒之意,不可不知。有上焦熱頭痛,宜敗毒散,去柴胡,加甘菊花如其數。有頭風發動,頂後兩向筋緊,吊起作痛者,看其人挾寒挾虛,宜大三五七散。頭風用熱藥者多,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,宜消風散、通關散(見《和劑》)、茶調散清上之類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有偏正兩種夾雜的腦風,服用川烏、附子無法治癒,使用蓮子、草烏反而治癒了,這就是以毒攻毒的道理,不可不知。有上焦熱症引起的頭痛,宜服用敗毒散,去除柴胡,加入甘菊花等量。有頭風發作,頭頂後部兩側筋脈緊繃,吊起作痛的,觀察此人是否夾雜著寒氣和虛弱,宜服用大三五七散。頭風多用熱藥治療,偶爾有夾雜熱症卻無法承受熱劑的人,宜服用消風散、通關散(見《和劑》)、茶調散等清上之藥。(《要訣》)
偏頭風,亦先風一日即發,濕痰與火伏頭中,雖夏月常欲包裹,越婢湯加減。濕加泔製蒼朮、黑豆制川烏,火加薑汁炒山梔,左加酒黃芩,右加薑汁、煅石膏,濕熱甚連目腫者加酒大黃,有邪風加細辛、川芎、防風之類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偏頭痛,通常在發病前一天就會出現先兆,是由於體內濕痰與火邪鬱伏在頭部所致,即使在炎熱的夏季,患者也常想要將頭部包裹起來。治療時,可以參照越婢湯加減方。如果患者體內濕氣較重,可以添加泔水製蒼朮和黑豆制川烏;如果患者體內火氣較重,可以添加薑汁炒山梔;如果患者左半邊頭痛,可以添加酒黃芩;如果患者右半邊頭痛,可以添加薑汁和煅石膏。如果患者濕熱之證嚴重,甚至導致眼睛腫脹,可以添加酒大黃;如果有邪風侵襲,可以添加細辛、川芎和防風等藥物。(摘自《醫通》)
東垣治頭痛,大率皆以酒芩、酒連、酒柏加風藥,如澀脈、安神散、清上瀉火湯之類,但雜用羌、防、升、柴、藁、蔓等藥,殊欠紀律,學者師其意可也。元珠茶調散簡要可用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東垣派治療頭痛,大多都用酒芩、酒連、酒柏加上風藥,例如澀脈散、安神散、清上瀉火湯之類的藥方。但是他們雜亂的使用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藁本、蔓荊等藥物,實在是欠缺條理,學習的人只要掌握他們的治療原則就可以了。元珠茶調散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劑,可以常用。
治頭風久痛,須加芎、歸、紅花少許,非獨治風,兼和血止痛也。細茶最能清上,風熱久痛,以之作引彌佳,東垣、謙甫皆常用之。(同上)
清上驅風諸方,《延年》療風熱頭痛掣動方。
白話文:
治療頭風疼痛時間長,需要加入少許的川芎、當歸、紅花,不僅可以治療風寒,還能活血止痛。細茶最能清熱解毒,治療風熱引起的頭痛時間長,可以用細茶來引發藥效,錢乙、李杲都很常用這種方法。(同上)
防風,黃芩,升麻,芍藥(各二兩),龍骨,石膏(碎各四兩),乾葛(三兩),竹瀝(二升)
白話文:
防風、黃芩、升麻、芍藥(各八錢),龍骨、石膏(碎各一兩六錢),乾葛(一兩二錢),竹瀝(四百毫升)
上八味切,以水六升,和瀝煮取二升六合,去滓分溫三服,日晚再。(《外臺》)《聖惠》防風散(主治同),於本方去龍骨,加蔓荊子、甘草。
治胸膈風痰,氣厥上攻,頭痛,嘔吐痰飲,芎藭湯方。
白話文:
把上列八種藥材切碎,加入六公升的水一起熬煮,取二公升六合的藥汁,去除渣滓,分三次溫服,早晚各一次。(出自《外臺祕要》)《聖惠方》中的防風散(主治相同),在此方去除龍骨,加入蔓荊子、甘草。
芎藭,獨活(去蘆頭),旋覆花,防風(去叉),藁本(去苗土),細辛(去苗葉),蔓荊實(各一兩),石膏(碎),甘草(炙各半兩)
白話文:
芎藭、獨活(去掉蘆頭),旋覆花、防風(去掉叉),藁本(去掉苗和土),細辛(去掉苗和葉),蔓荊實(各一兩),石膏(碎),甘草(炙烤,各半兩)
上九味粗搗篩,每服三錢匕,生薑二片,荊芥三、五穗,水一盞。同煎至七分,去滓食後稍熱服。(《聖濟》)(按:此本《聖惠》治風頭痛或時旋轉,芎藭散,今去葛根、白蒺藜、枳殼、甘菊花,加獨活、藁本、細辛、蔓荊、生薑、荊芥。《和劑》羌活散,治風氣不調,頭目昏眩,痰涎壅滯,遍身拘急,及風邪寒壅,頭痛項強,鼻塞聲重,肢節煩疼,天陰風雨,預覺不安。
白話文:
將上述九味中藥材搗碎篩過,每次服用三錢,加上兩片生薑、三至五穗荊芥,加水一杯。一同煎煮,煮到七分滿,去渣,飯後稍熱服用。(出自《聖濟》)(注:該藥方原本出自《聖惠》,用於治療風頭痛或有時眩暈,稱為芎藭散,如今去除了葛根、白蒺藜、枳殼、甘菊花,添加了獨活、藁本、細辛、蔓荊、生薑、荊芥。《和劑》中提到羌活散,用於治療風氣不調、頭目昏眩、痰涎壅滯、全身拘急,以及風邪寒壅、頭痛項強、鼻塞聲音沉重、肢節煩疼,在陰天風雨時,預先服用可以預防不適。
於本方去獨活、旋覆花、藁本、荊芥,加白茯苓、羌活、菊花、前胡、黃芩、枳殼、麻黃、薄荷。)
白話文:
從本方中去掉獨活、旋覆花、藁本、荊芥,加入白茯苓、羌活、菊花、前胡、黃芩、枳殼、麻黃、薄荷。
消風散,治諸風上攻,頭目昏痛,項背拘急,肢體煩疼,肌肉蠕動,目眩旋運,耳嘯蟬鳴,眼澀好睡,鼻塞多嚏,皮膚頑痹,瘙癢癮疹。
白話文:
消風散,治療各種風邪上攻而引起的頭昏目痛、頭痛,脖子和後背僵硬緊繃疼痛,肢體產生令人煩躁的疼痛,肌肉抽動,眼前發黑、旋轉,耳朵有蟬鳴聲,眼睛乾澀容易想睡覺,鼻子不通暢且一直打噴嚏,皮膚僵硬麻木,發癢起痱子、疹子。
白茯苓(去皮),芎藭,羌活(去蘆),人參(去蘆),荊芥,防風(去蘆叉),藿香葉(去梗),蟬殼(去土微炒),白殭蠶(炒去絲),甘草(銼炒各二兩),厚朴(去粗皮薑汁炙),陳皮(去白洗焙各半兩)
白話文:
-
白茯苓(去皮):白茯苓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咳嗽、多痰等症狀。
-
芎藭:芎藭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頭痛、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-
羌活(去蘆):羌活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、頭痛等症狀。
-
人參(去蘆):人參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元氣虛弱、精神疲勞等症狀。
-
荊芥:荊芥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感冒、發熱等症狀。
-
防風(去蘆叉):防風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感冒、頭痛等症狀。
-
藿香葉(去梗):藿香葉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感冒、暑熱等症狀。
-
蟬殼(去土微炒):蟬殼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小孩驚風等症狀。
-
白殭蠶(炒去絲):白殭蠶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等症狀。
-
甘草(銼炒各二兩):甘草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咳嗽、喉嚨痛等症狀。
-
厚朴(去粗皮薑汁炙):厚朴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胃寒嘔吐等症狀。
-
陳皮(去白洗焙各半兩):陳皮是一種中藥,常用於治療咳嗽、痰多等症狀。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茶清調下。(《和劑》)
川芎茶調散,治丈夫婦人諸風上攻,頭目昏重,偏正頭疼。
白話文:
上方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清淡的茶水調服。(出自《和劑》) 川芎茶調散,治療男女各種風邪上攻所致的頭目昏沈沈重,以及偏頭痛和正頭痛。
川芎(四兩),白芷(二兩),羌活(二兩),薄荷(八兩去枝梗不見火),香附子(八兩去毛),甘草(二兩爁),細辛(一兩去蘆頭),荊芥(四兩去梗),防風(一兩半去蘆)
白話文:
川芎(四兩):具有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的功效。
白芷(二兩):具有祛風解熱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羌活(二兩):具有祛風散寒、除濕止痛的功效。
薄荷(八兩去枝梗不見火):具有清熱解暑、消炎止痛的功效。
香附子(八兩去毛):具有理氣解鬱、活血調經的功效。
甘草(二兩爁):具有補氣和中、緩急止痛的功效。
細辛(一兩去蘆頭):具有發汗解表、溫中散寒的功效。
荊芥(四兩去梗):具有解表散風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防風(一兩半去蘆):具有祛風解表、清熱止痛的功效。
上件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茶清調下,常服清頭目。(《和劑》)(按:元板脫香附子,諸家書中亦有不用者。《乾坤生意》菊花茶調散,於本方去香附,加菊花、蟬蛻、殭蠶。《蒼生司命》茶煎散,於本方去香附,加藁本、辛夷,加細茶一撮同煎服。《金匱翼》經驗治頭痛,風熱痛不可忍者。
白話文:
上方中,細辛末,每次用二錢,飯後用茶清調服,經常服用可使頭腦清醒。
(按:元代版本的藥方中沒有香附子,其他一些醫書中也沒有使用香附子的。
(《乾坤生意》)菊花茶調散,在原方中去除香附子,加入菊花、蟬蛻、殭蠶。
(《蒼生司命》)茶煎散,在原方中去除香附子,加入藁本、辛夷,並加入少許細茶一起煎服。
(《金匱翼》)經驗治療頭痛,風熱疼痛難忍。
《玄珠》名茶調散,用川芎、白芷、酒黃芩、芽茶、荊芥、薄荷,細末茶湯調下。一方有菊花、防風、殭蠶。)
清空膏,治偏正頭痛,年深不愈者。善療風濕熱,上壅損目,及腦痛不止。
白話文:
《玄珠》中的名茶調散,使用川芎、白芷、酒黃芩、芽茶、荊芥、薄荷,研成細末,用茶湯送服。另一個配方還包括菊花、防風、殭蠶。 清空膏,用於治療偏頭痛或正頭痛,尤其是長期未能痊癒的情況。對於風濕熱上犯導致的目損,以及腦痛不止也有良好的療效。
川芎(五錢),柴胡(七錢),黃連(炒),防風(去蘆),羌活(以上各一兩),炙甘草(一兩五錢),細挺子黃芩(三兩去皮銼一半酒製一半炒)
白話文:
-
川芎(25克)
-
柴胡(35克)
-
黃連(炒製,20克)
-
防風(去除蘆,50克)
-
羌活(以上各藥材均為50克)
-
炙甘草(75克)
-
細挺子黃芩(150克,去皮,一半藥材用酒浸製,一半藥材炒製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匕,於盞內入茶少許,湯調如膏,抹在口內,少用白湯送下,臨臥。如苦頭痛,每服加細辛二分。(《蘭室》)
乳香盞落散,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疼不可忍,大有神效。
白話文:
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二錢,用少量茶末和熱湯攪拌成糊狀,抹在嘴裡,再喝少許溫水送服,睡覺前服用。如果頭痛厲害,每次服藥時,可以添加二分細辛。(《蘭室祕藏》)
粟殼(去蒂四兩),柴胡(去苗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炒),陳皮(各一兩)
白話文:
-
粟殼(去蒂四兩):去蒂後的粟殼,使用四兩。
-
柴胡(去苗):去苗後的柴胡,用量不詳。
-
桔梗(去蘆):去蘆後的桔梗,用量不詳。
-
甘草(炒):炒過的甘草,用量不詳。
-
陳皮(各一兩):陳皮,各用一兩。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燈草拾莖,長四指,煎至七分,去渣食後服。(《寶鑑》)(按:此方不用乳香而名乳香者,猶是犀角消毒飲之例。)
白話文:
將上方的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碗,燈草十根,長四指,煎至七分,去渣後服用。(《寶鑑》)(註:這個處方沒有乳香,但名稱中有乳香,這與犀角消毒飲的例子相同。)
治風頭痛,每欲天陰,風先發者方。
甘菊花(一兩),芎藭(一兩)
上件藥搗細羅為散,每服不計時候,以溫酒調下二錢。(《聖惠》)
治頭痛,神朱石膏丸方。
石膏(燒二兩),芎藭(一兩),龍腦(少許研)
白話文:
治療風引起的頭痛,特別是在天氣轉陰之前頭痛先發作的情況。 使用甘菊花(一兩)和芎藭(一兩)。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,每次服用不分時間,用溫酒送服二錢。(出自《聖惠》) 治療頭痛的[神朱石膏丸]處方。 使用煅燒過的石膏(二兩)、芎藭(一兩)和少量研磨的龍腦。
上三味搗為細末,用麵糊和丸,櫻桃大,丹砂為衣,細嚼一丸,茶酒任下,食後服。(《聖濟》)又治腦風頭痛,連眼目緊急,肢體拘急疼痛,清神散,於本方加莎草根,研為散。
治首風定偏正頭痛,茶調散方。
菊花,細辛(去苗葉),石膏(研),莎草根(炒去毛等分)
白話文:
將以上三種藥材搗成細末,用麵糊和成丸劑,大小如櫻桃,用丹砂作外衣,細嚼一丸,用茶或酒送服,飯後服用。(《聖濟》)
又治療腦風頭痛,連帶眼睛緊閉,四肢僵硬疼痛,則用清神散,在上方藥物的基礎上,加入莎草根,研成散劑即可。
上四味為細散,每服一錢匕,茶清調下,食後服。(同上)別本《中藏經》香芎散,治一切頭風,於本方去菊花、細辛。加川芎、甘草。(《三因》救生散,用菊花蒂、川芎、甘草、石膏。《寶鑑》川芎散,用川芎、石膏、菊花、殭蠶。俱自此方變來。)
治頭痛。
附子,石膏(煅赤)
白話文:
上述四味藥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茶水調勻,飯後服下。(同上)另有抄本《中藏經》中的香芎散,用於治療各種頭痛,去處方中的菊花、細辛,加入川芎、甘草。(《三因》救生散,用菊花蒂、川芎、甘草、石膏。 《寶鑑》川芎散,用川芎、石膏、菊花、殭蠶。都由此方變化而來。)
上等分為細末,入龍、麝少許,茶酒任下。(《雞峰》)(按:此方之意,在附子引石膏之力以上達,故次於斯。)
點頭散,治偏正頭痛。
川芎藭(二兩生),香附子(去毛四兩炒)
白話文:
上好的附子磨成細末,加入少量的龍骨、麝香,用茶水或酒送服。(《雞峯》)(按:此方的用意,在於附子引導石膏的力量上升,所以排在這個位置。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好茶清調下,常服可除根。(《是齋》)(按:《濟生續方》芎烏散,治男子氣厥頭疼,婦人氣盛頭疼,用川芎、烏藥為細末,蓋與此方同趣。)
治偏頭風方。
白話文:
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好茶調服,經常服用可以根除病症。(《是齋》)(按:《濟生續方》中的芎烏散,用於治療男子的氣厥頭痛,婦人的氣盛頭痛,用川芎、烏藥研磨成細末,與此方的原理相同。)
豬牙皂角(去皮筋),香白芷,白附子(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臘茶清調下,右疼右側臥,左疼左側臥,兩邊皆疼仰臥,食後服。(《本事續集》)
白話文:
-
豬牙皁角(去除外皮和種子):具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皮炎、濕疹等皮膚疾病。
-
香白芷:芳香白芷,具祛風散寒、止瀉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感冒、頭痛、腹瀉等。
-
白附子(川烏炮製):具溫中散寒、止痛止痙攣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濕痺、腰膝痠痛等。
以上藥材等量混合使用,具有溫中散寒、祛風止痛、消腫止痛的功效,可治療感冒、頭痛、腹瀉、皮炎、濕疹等疾病。
溫散諸方,附子細辛湯,頭痛者,謂痛連腦戶,或但額間,與眉相引,如風所吹,如水所濕,遇風寒則極,常欲得熱物熨,此由風寒客於足太陽之經,隨經入腦,搏於正氣,其脈微弦而緊,謂之風冷頭痛。(《指迷方》)
白話文:
溫散諸方,附子細辛湯,治療頭痛。頭痛的症狀是:疼痛蔓延至腦後,或僅限於額頭,與眉毛相連,像被風吹過,或被水浸濕一樣,遇有風寒就更為嚴重,經常想要用熱物品熨燙。這是由於風寒入侵足太陽經,沿著經絡進入腦部,與正氣搏鬥,其脈象微弱、弦緊,稱為風寒頭痛。(《指迷方》)
細辛(一兩),芎藭(一兩),附子(半兩),麻黃(一分)
上為粗散,每服五錢,生薑三片煎,去滓溫服。(《十便》)
白話文:
細辛(30克),川芎(30克),附子(15克),麻黃(3克) 以上藥材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15克,用三片生薑煎煮,去渣後趁熱服用。(出自《十便》)
羌活附子湯,治冬月大寒犯腦,令人腦痛齒亦痛,名曰腦風。(《奇經論》中。)(按:經當作病。)
白話文:
羌活附子湯:治療冬季大寒侵襲腦部,導致腦痛、牙痛的疾病,稱為腦風。(出自《奇經論》,注:經應作病)
麻黃(三分不去根節),黑附子(三分),羌活(半錢),蒼朮(半錢),防風(二分),黃耆(一錢),甘草,升麻(各二分),白芷,白殭蠶,黃柏(三分)
上件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食後。(《試效》)
白話文:
麻黃(三分,不去根節):麻黃是一種中藥,取用三分,不去除根和節。
黑附子(三分):黑附子是一種中藥,取用三分。
羌活(半錢):羌活是一種中藥,取用半錢。
蒼朮(半錢):蒼朮是一種中藥,取用半錢。
防風(二分):防風是一種中藥,取用二分。
黃耆(一錢):黃耆是一種中藥,取用一錢。
甘草,升麻(各二分):甘草和升麻都是中藥,各取用二分。
白芷,白殭蠶,黃柏(三分):白芷、白殭蠶和黃柏都是中藥,各取用三分。
加減三五七散,治陽虛頭痛,風寒入腦,目旋運轉,有似舟舩之上,耳內蟬鳴,或如風雨之聲。
白話文:
加減三五七散,可以治療陽氣虛弱引起的頭痛,風寒進入腦部,眼前東西旋轉,如同在舟船之上,耳朵內有蟬叫聲,或像風雨的聲音。
山茱萸,茯苓(去皮),乾薑(炮各三斤),防風(去蘆四斤),附子(三十五個炮去皮臍),細辛(一斤八兩)
白話文:
-
山茱萸:三斤
-
茯苓(去掉外皮):三斤
-
乾薑(炮製各三斤):三斤
-
防風(去掉蘆頭):四斤
-
附子(三十五個,炮製去掉皮和肚臍):三十五個
-
細辛(一斤八兩):一斤八兩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食前服。即大三五七散。(《和劑》)(按:《十便》引《指迷方》三五七散,有天雄、山藥,無茯苓、附子,豈是原方歟。)
白話文:
將藥打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酒調和後服用,飯前服用。這就是大三五七散。(《和劑》)(按:《十便》引用《指迷方》中的三五七散,其中含有天雄、山藥,沒有茯苓、附子,難道是原來的方子嗎。)
加味補虛湯,治婦人頭痛,發熱多汗,六脈虛細,尺脈或絕,作血虛治之,服後藥見效。朮附湯加川芎先服,十全湯加附子次服,又服鹿茸丸、內補丸、芎藭湯、神朮散。(《朱氏》)(加味補虛湯當考。)
白話文:
加味補虛湯,用於治療婦女頭痛、發熱多汗,脈搏虛弱細微,尺脈脈搏或消失,作為血虛證治療,服用後藥物見效。先服用朮附湯加川芎,再服用十全湯加附子,再服用鹿茸丸、內補丸、芎藭湯、神朮散。(《朱氏》)(加味補虛湯應研究。)
若大病後氣虛頭痛,宜以四柱散煎熟,入臘茶一錢服之,甚良。(《續易簡後集》)(四柱散見《泄瀉》中。)
白話文:
若大病後氣虛頭痛,宜用四柱散煮熟,加入臘茶一錢服食,效果甚佳。(《續易簡後集》)(四柱散見《泄瀉》中。)
因發散太過,頭痛轉劇,小建中湯加當歸、童便。(《醫通》)
降逆諸方,頭痛硫黃丸。
硫黃(二兩細研),硝石(一兩)
白話文:
因為發汗過多,導致頭痛加劇,可以用小建中湯加上當歸和童便來治療。(出自《醫通》) 用於降逆的各個處方中,頭痛可用硫黃丸。 硫黃(二兩,細研),硝石(一兩)。
上水丸,指頭大,空心臘茶嚼下。予中表兄,病頭風二十餘年,每發頭痛如破,數日不食,百方不能療。醫田滋見之曰:老母病此數十年,得一藥遂效。就求得之十丸,日服一丸。十餘日後,滋復來云:頭痛平日食何物即發?答云:最苦飲酒食魚。滋取魚酒令恣食,云:服此藥十枚,豈復有頭痛耶。
白話文:
上水丸,像指頭那麼大,空心時嚼著臘茶將它吞下去。我有一個表兄,頭痛的毛病已經二十多年了,每次發作時頭疼得像要裂開一樣,好幾天都吃不進東西,各種方法都治不好。有一位名叫醫田滋的醫生看到他,就說:「我老母親也患了這個毛病幾十年,得到一種藥後就見效了。他便去求得了十粒藥丸,每天服用一粒。十幾天後,醫田滋又來對表兄說:「你的頭痛在平常吃什麼東西的時候會發作?」表兄回答:「最忌諱喝酒吃魚。」醫田滋叫表兄盡情地喝酒吃魚,並說:「服了這十粒藥丸,難道還會頭痛嗎?」
如其言食之,竟不發,自此遂瘥。予與滋相識數歲,臨別以此方見遺。陳州懷醫有此藥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。暑暍懵冒者,冰冷水服,下咽即豁然清爽。傷冷,以沸艾湯下。(《蘇沈》)
白話文:
依照他的話吃了以後,果然不發病了,從此就痊癒了。我和滋相識幾年了,臨別時給了我這個偏方。陳州懷醫有這種藥,藥丸像梧桐籽那麼大,每次服用十五丸。夏天中暑、頭暈眼花者,用冰水送服,下嚥後立刻神清氣爽。傷了風寒引起的頭昏沉痛,用沸騰的艾草湯送服。
治腎氣不足,氣逆上行,頭痛不可忍,謂之腎厥,其脈舉之則弦,按之石堅,宜玉真丸。
硫黃(二兩),石膏(硬者不煅研),半夏(湯浸七次各一兩),硝石(一分研)
白話文:
針對腎氣不足,氣逆上升導致頭痛劇烈難忍的情況,稱之為「腎厥」。其脈象表現為舉起時顯得緊細而硬,按壓時則堅硬如石。此時,可以使用玉真丸來治療。
上為細末研勻,生薑汁糊丸,如梧子大,陰乾,每服三十丸,薑湯或米飲下,更灸關元穴百壯(按:以上據《續易簡》、《資生經》等,本《指迷方》文),《良方》中硫黃丸亦佳。(《本事》)《衛生十全》治腎厥頭痛,狀如斧劈,痛不可忍者,於本方去半夏,加天南星各等分(《三因》名天南星丸)。玉真丸,硫黃、半夏,溫降之力彌大,石膏、硝石,寒下之能甚長。
白話文:
將上述的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用生薑汁糊成丸劑,丸劑的大小如梧桐子一般,陰乾後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或米飲送服,同時艾灸關元穴一百壯(根據《續易簡》、《資生經》等書的記載,《指迷方》中的文章便是如此)。《良方》中記載的硫磺丸也很有效。(《本事》)《衛生十全》一書中記載的治療腎厥頭痛的方法,症狀如被斧頭劈開一般,疼痛難忍,將本方的半夏去除,加入等量的南星(《三因》一書中將其命名為天南星丸)。玉真丸,硫磺、半夏,具有溫降的力量;石膏、硝石,具有寒下的功效。
夫陰氣上逆,其來甚暴,治以純陽,必多格拒。故須膏、硝為之佐使,令其相入而不覺其相傾耳。黑錫丹亦見此意。(《金匱翼》)
黑錫丹,治真頭痛,每服六七十丸,鹽湯下,食前。(《萬安》引《可用方》十二卷)
白話文:
當陰氣上逆時,發作往往十分急劇,如果用純陽的藥物來治療,必然容易產生格拒。所以需要用膏脂、硝石這兩種藥物來做輔助,讓陰陽兩種藥物能夠互相融合,而不會互相排斥與對抗。黑錫丹的用法也是基於這個道理。
靈砂丹,有婦人頭痛,惡風發熱,六脈沉取無根,浮取卻有,醫者謂之虛證。靈砂丹,以人參一二兩銀銚煎湯,空心下十粒,五更又下十粒,天明則愈矣。(《朱氏》)
白話文:
靈砂丸,有個婦女頭痛,害怕風吹,發燒。切脈,沉取無根,浮取卻有,醫生說這是虛證。靈砂丸,用人蔘一、二兩,用銀銚煮水煎成湯,空腹時服下十粒,五更時再服下十粒,到天亮就痊癒了。(《朱氏》)
有人患頭疼數月,痛致厥不省人事,皆作虛陽上攻,又有仿風氣並痰治,求醫於僕。診其脈,心脈、肝脈俱洪大。遂以辰砂五苓散,用龍膽草煎湯調下二錢,一服頃刻如失。(《萬安》引《究原方》第二)(按:此無類可附,姑列於斯。)
白話文:
有一個人患有頭痛數月,疼痛到昏厥失去知覺,醫生都說是陰虛陽盛引起的,還有人說是風氣和痰氣造成的,他來找我看病。我診斷了他的脈搏,發現心脈和肝脈都強盛有力。於是用了辰砂五苓散,用龍膽草煎湯送服二錢,吃了一服藥就立刻見效。
湧吐諸方,若非次頭疼,胸中滿及發寒熱,脈緊而不大者,即是膈上有涎,宜用瓜蒂末一錢,暖水調下立愈。(《活人》)
白話文:
嘔吐各種方法,如果不是偏頭疼、胸中滿悶及發熱發冷、脈搏緊而不大的情況,那就是膈肌上有痰液,應該用瓜蒂末一錢,用溫水調勻服用,立刻就能治癒。(《活人》)
茶調散(亦名二仙散)。
瓜蒂,不以多少,好茶中停。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齏汁調下,空心用之。(《三法六門》)
疏利諸方,防風散,治積熱上衝,頭熱如火,痛入頂中。
白話文:
茶調散(也稱為二仙散)。 取瓜蒂,用量不限,與好茶等量。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菜汁調服,空腹時使用。(出自《三法六門》) 此方用於疏通調理,防風散,治療積熱向上沖,頭部熱得像火燒,痛感直達頭頂。
防風(去蘆),羌活(去蘆),薄荷(去粗梗),當歸(去尾),大黃,梔子(去須),川芎(各一兩),蟬蛻(二十個去足翼),粉草(五錢)
白話文:
防風(去除蘆葦稈)、羌活(去除蘆葦稈)、薄荷(去除粗莖)、當歸(去除尾部)、大黃、梔子(去除須)、川芎(各一兩)、蟬蛻(二十個,去除足和翅膀)、粉草(五錢)。
上為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燈心二十莖,苦竹葉十皮煎,食後服。(《得效》)
白話文:
藥上方劑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半的水,二十根燈心草,十片苦竹葉煎服,飯後服用。(出自《得效方》)
神芎丸,治一切頭痛昏眩,利咽膈,能令遍身結滯通暢,除痰飲,解諸熱。
白話文:
神芎丸,可以治療各種頭痛眩暈,促進咽喉和橫膈通暢,能使全身結滯通暢,消除痰液和水液,化解各種熱症。
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黑牽牛(炒),白滑石(各四兩),黃連,大川芎,薄荷葉(各半兩)
白話文:
大黃(40 公克),黃芩(40 公克),炒過的烏藥藤(80 公克),白的滑石粉(80 公克),黃連(10 公克),川芎(10 公克),薄荷葉(10 公克)
上為末,水丸小豆大,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,日三服。或煉蜜丸亦可。(同上)
頭痛如破,酒炒大黃半兩,茶煎服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用溫水送服十到十五粒,一日三次。也可以用煉蜜做成丸子。(同上) 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,用酒炒過的大黃半兩,用茶水煎煮後服用。(《丹溪》)
清肝涼血諸方,尚寶劉毅齋,怒則太陽作痛。用小柴胡加茯苓、山梔以清肝火,更用六味丸以生腎水,後不再發。(《內科摘要》)
白話文:
治療肝火旺盛、血熱的各種方劑中,尚寶劉毅齋主張,如果是因為生氣而導致太陽穴疼痛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添加茯苓和山梔子來清肝火,再用六味丸來生腎水,以後就不會再發作了。(《內科摘要》)
一人牙與頭角互痛,乃少陽、陽明二經火盛之故。清胃散(按:此蓋東垣方)對小柴胡,去半夏、人參,加薄荷、石膏,二劑瘳。(《六要》)
白話文:
一個人牙齒和頭角互相疼痛,是由於少陽和陽明二經的火氣旺盛造成的。用清胃散(據說這是東垣的處方)對症下藥,除去半夏、人參,加入薄荷、石膏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(《六要》)
肝厥頭痛,龍薈丸加甘菊、羚羊角,氣實便堅者用之。虛者宜生地、羚羊角、甘菊、麥冬之類,滋之清之,使肝柔則厥自已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《時方妙用》舉龍薈丸曰:此法從喻嘉言《寓意草》醫吳添官之母一案得來。)
白話文:
肝厥頭痛,用龍薈丸加上甘菊、羚羊角來治療,如果氣血充實、大便堅結,可以用這種方法。如果是虛症,應該用生地、羚羊角、甘菊、麥冬之類的藥物,滋補清熱,使肝臟柔和,厥症自然就會消失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《時方妙用》舉出龍薈丸說:這種方法來自喻嘉言《寓意草》中醫治吳添官母親的案例。)
抑青丸。
黃連一味,吳茱萸湯浸一宿,為末,粥丸。(同上)
加味四物湯,治血虛,陰火衝上頭痛。
當歸,川芎,生地,黃柏(酒炒),知母,黃芩,黃連(各酒炒),蔓荊子,枝子(炒各等分)
上劑,水煎服。(《回春》)
新定。
白話文:
抑青丸。 使用黃連,用吳茱萸湯浸泡一夜,研磨成粉,再與粥混合製成丸。(制法同前) 加味四物湯,治療血虛引起的陰火上衝頭痛。 成分包括: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黃柏(酒炒)、知母、黃芩、黃連(各酒炒)、蔓荊子、梔子(炒,各等量) 以上藥材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(出自《回春》) 新定。
生地(三錢),知母(酒炒),黃芩(酒炒各一錢),薄荷,黑山梔,甘菊,甘草,荊芥(各五分),紅花(三分)
白話文:
生地(三錢) : 地黃的根莖,具有滋陰涼血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知母(酒炒): 知母的根莖,具有滋陰清熱、瀉火生津的功效。酒炒可增強其清熱涼血的效果。
黃芩(酒炒各一錢): 黃芩的根莖,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酒炒可增強其清熱涼血的效果。
薄荷: 薄荷的葉子,具有清涼解暑、疏肝理氣、止痛的功效。
黑山梔: 黑山梔的果實,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止血的功效。
甘菊: 菊花的乾燥花朵,具有清熱解毒、明目退翳的功效。
甘草: 甘草的根莖,具有補益脾胃、清熱解毒、止咳化痰的功效。
荊芥: 荊芥的葉子,具有疏風解表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紅花: 紅花的乾燥花朵,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經止痛的功效。
上作一服,水煎,食遠服。便閉,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。此方治頭痛煩熱,喜見風寒,稍近煙火則痛復作,或便閉不通者,往往取效。(《金匱翼》)又血虛頭痛,於本方去知母、薄荷、山梔、荊芥、紅花,加當歸、白芍、川芎,用炙甘。
白話文:
把上述所有藥材製成一服藥,用水煎好後,飯後服用。如果大便不通的情況比較嚴重,可以加入炒過的酒大黃一錢五分。這個方子用於治療頭痛發熱、怕見風寒、稍近火就會頭痛復發,或者有大便不通的情況,往往能起到好的效果。(《金匱翼》)如果頭痛是由於血虛引起的,可以把知母、薄荷、山梔、荊芥、紅花去掉,加入當歸、白芍、川芎,用炙甘草。
和中導痰諸方,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痰厥頭痛,頭旋眼黑,煩悶噁心,氣短促,言語心神顛倒,目不敢開,如在風雲中,頭痛如裂,身重如山,四肢厥冷。(原載範天騋內治驗,今從《寶鑑》文節錄。)
白話文:
半夏白朮天麻湯主治痰厥頭痛,患者會感到頭昏眼花,頭部旋轉,眼黑,心煩氣悶,噁心嘔吐,呼吸急促,神志不清,言語顛倒,不敢睜眼,感覺周圍如同風雲變幻,頭疼劇烈,身體沉重如山,四肢冰冷。
黃柏(二分酒洗),乾薑(三分),澤瀉,白茯苓,天麻,黃耆,人參,蒼朮(以上各五分),炒神麯,白朮(以上各一錢),麥糵面,半夏(湯洗),橘皮(以上各一錢五分)
白話文:
黃柏(用二分酒洗淨),乾薑(三分),澤瀉、白茯苓、天麻、黃耆、人參、蒼朮(以上各五分),炒神曲、白朮(以上各一錢),麥麩麵粉、半夏(用湯洗淨),橘皮(以上各一錢五分)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食前。(《蘭室》)
順氣和中湯,此藥升陽而補氣,頭痛自愈方。(原有治驗,宜參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每次使用五錢,加入兩大碗水煎煮至剩一碗,濾去藥渣趁熱服用,飯前食用。(出自《蘭室》) [順氣和中湯],此藥能提升陽氣並補充元氣,頭痛自然痊癒。(有實踐療效,值得參考。)
黃耆(一錢半),人參(一錢),甘草(炙七分),白朮,陳皮,當歸,白芍(各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五分),細辛,蔓荊子,川芎(各二分)
白話文:
黃芪一錢半,人參一錢,甘草(炙)七分,白朮、陳皮、當歸、白芍各五分,升麻、柴胡各五分,細辛、蔓荊子、川芎各二分。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食後服之,一服減半,再服痊愈。(《寶鑑》)《薛氏》商儀部勞則頭痛,余作陽虛不能上升,以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而痊。
白話文:
將上藥打成細末,分成一份,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渣取汁,溫熱後服用,服後病情減輕一半;再服即癒。(《寶鑑》)薛氏:商儀部勞則頭痛,餘作陽虛不能上升,以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而痊。
《金匱翼》新定,治氣虛頭痛,於本方去柴胡、細辛、川芎,加細茶。
芎辛導痰湯,治痰厥頭痛。
白話文:
《金匱翼》新訂,治療氣虛引起的頭痛,在原本的處方中去掉柴胡、細辛、川芎,加入細茶。 芎辛導痰湯,用於治療由痰引起的頭痛。
川芎,細辛,南星,陳皮(去白),茯苓(各一錢半),半夏(二錢),枳實(麩炒),甘草(各一錢)
白話文:
川芎、細辛、南星、陳皮(去白色部分)、茯苓(各一錢半),半夏(二錢),枳實(用麩皮炒過)、甘草(各一錢)
上作一服,水二鍾,生薑七片,煎至一鍾,食後服。
(《奇效》)
治一切頭疼,服藥不效者。用甘草一兩半,水一碗,煎七分,去滓溫服。未效,加二兩。(《衛生易簡》)
白話文:
上藥材煎煮一次,用水兩杯,加入七片生薑,煎至一杯,飯後服用。 治療所有類型的頭痛,如果服用其他藥物無效時,可以使用一兩半的甘草,加水一碗煎煮至剩七分滿,去除渣滓後溫服。若無效,可增加至兩兩。(《衛生易簡》)
解毒諸方,張三錫屢見頭苦痛,百方不應,詢之,曾生過梅瘡。用土茯苓四兩,白蘚皮、苦參、金銀花各三錢,黃柏一錢,皂角子三十粒,薏苡、木通、防風各二錢,氣虛加參、耆,血虛加四物,大獲奇驗,身痛亦效。(《六要》)
白話文:
在瞭解諸方解毒藥方的過程中,張三錫經常看見頭部痛楚發作,用盡各種療法都無效,詢問原因後,發現他曾患過梅毒。他使用四兩土茯苓、三錢白蘚皮、三錢苦參、三錢金銀花、一錢黃柏、三十粒皁角子、二錢薏苡、二錢木通、二錢防風,如果氣虛則加入人參、黃耆,血虛則加入四物,治療效果非常顯著,身體疼痛的症狀也有效。(《六要》)
(按:先教諭曰:所謂愈毒湯,即此方也。)
頭風神方。沈觀頤中丞傳自一道人。予僕婦患此痛甚,欲自縊,服二劑,數年不發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治療頭風的神奇藥方,由沈觀頤中丞從一位道士那裡得到。我的女僕曾經嚴重到想要自殺,服用兩劑後,多年來都沒有再發作。
土茯苓(忌鐵四兩),金銀花(三兩),蔓荊子(一錢),玄參(八分),防風(一錢),明天麻(一錢),辛荑花(五分),川芎(五分),黑豆(四十九粒),燈心(二十根),芽茶(五錢)
河水、井水各一鍾半,煎一鍾服。(《廣筆記》)《醫通》山牛湯,治黴瘡頭痛不止,於本方去蔓荊子、燈心。
白話文:
土茯苓(不可以用含鐵四兩的器皿烹製),金銀花(三兩),蔓荊子(一錢),玄參(八分),防風(一錢),明天麻(一錢),辛荑花(五分),川芎(五分),黑豆(四十九粒),燈心(二十根),芽茶(五錢)。
搐鼻諸方(熏法附),《博濟方》治偏頭疼,至靈散。雄黃、細辛等分,研令細,每用一字以下,左邊疼嗅入右鼻,右邊疼嗅入左鼻。(《本草》)
白話文:
治療鼻搐的各種方法(包括燻法附方),《博濟方》中治療偏頭痛,至靈散。雄黃、細辛等分,研磨至細,每次使用一字以下的劑量,左側疼痛就用右鼻吸入,右側疼痛就用左鼻吸入。(《本草》)
偏頭痛方,裕陵傳王荊公偏頭痛方,云是禁中秘方。用生蘿菔汁一蜆殼,仰臥注鼻中,左痛注右,右痛注左,或兩鼻皆注亦可,數十年患皆一注而愈。荊公與僕言,已愈數人。(《蘇沈》)
治風頭痛及偏頭疼,宜用吹鼻散方。
白話文:
偏頭痛的治療方法:裕陵王荊公傳給我的偏頭痛治療方法,據說這是皇宮中的祕方。用生白蘿蔔汁一蜆殼,仰臥時倒入鼻孔中,左邊疼痛倒入右鼻孔,右邊疼痛倒入左鼻孔,或者兩個鼻孔都倒入也可以,患病數十年的人都能一倒入就治癒。荊公與我說,已經治癒了數人。(《蘇沈》)
瓜蒂末(一錢),地龍末(一錢),苦瓠末(一錢),硝石末(一錢),麝香末(一錢)
白話文:
瓜蒂末、地龍末、苦瓠末、硝石末和麝香末各取一錢。
上件藥末都研令勻,先含水滿口,後搐藥末半字深入鼻中,當取下惡物神效。(《聖惠》)(按:又有苦葫蘆子一味方。)
治偏正頭風、夾腦風並一切頭風,不問年深日近,剋日取效,名透頂散。
白話文:
上述中藥研磨成細末,均勻調和。先讓病人含滿口清水,然後閉口將藥末噴入鼻腔,直到藥末深入鼻中。做到這點,就會有奇效。(《聖惠方》)(註:還有一味藥方,使用苦葫蘆子。)
細辛(長白者三莖),瓜蒂(七個),丁香(三粒),糯米(七粒),腦子(一豆大),麝香(一黑豆大)
白話文:
-
細辛(生長在長白山的地區,取三根)
-
瓜蒂(七個)
-
丁香(三粒)
-
糯米(七粒)
-
腦髓(一顆豆子的分量)
-
麝香(一顆黑豆子的分量)
上先將腦、麝乳缽內研令極細,卻將前四味碾內事治為末,入乳缽內,蕩起腦、麝令勻,用瓦瓶子盛之,堅閉瓶口,患人隨左右搐之,一大豆許,量久出冷涎一升許即安。(《本事續集》)
白話文:
首先將腦和麝香放入研缽中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然後將前四味藥碾碎成粉末,倒入研缽中,加入研磨好的腦和麝香,充分攪拌均勻。最後將藥粉裝入瓦瓶中,並將瓶口封嚴。患病者在左右人的幫助下,少量服用藥粉(約一大豆粒的量),堅持服用一段時間,直到流出一定量的冷涎(約一升)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本事續集》)
沐頭洗項,水濕因而入腦,致痛如掣如鎖,宜以瓜蒂為細末,患人口先含水,以瓜蒂末搐入鼻中,瀝出惡水,其痛即愈。(《續易簡後集》)
碧雲散,治結毒入於顛頂,以致頭痛如破者,吹之。
白話文:
洗頭洗脖子,水溼因此進入大腦,導致頭痛像被人突然拉扯或鎖住一樣,應該將瓜蒂搗成細末,患有頭痛的人先含一口水,用瓜蒂末塞入鼻子裡,將惡水瀝出,頭痛就會痊癒。(《續易簡後集》)
鵝不食草(一兩),川芎(一兩),青黛(一錢)
白話文:
鵝不食草(二錢到四錢),川芎(二錢到四錢),青黛(一錢到二錢)
共為細末,患者口噙涼水,以蘆筒吹藥疼之左右鼻內,取嚏為效。(外科正宗)
白話文:
(將藥材) 搗碎成粉末,患者口中含著涼水,用蘆葦管將藥末吹進患處的左右鼻孔,致打噴嚏後藥效才發揮作用。(摘自:《外科正宗》)
搐鼻諸方,《本事》獨用辛溫,東垣、河間並用辛涼。夫久蓄之風,多化為熱,而閉郁之氣,非溫不通,隨病斟酌從多從少,則賢者之責也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《醫通》有程文彬治驗,辨搐鼻諸法,欠確,不錄。)
白話文:
搐鼻的各種治療方案,根據《本事》的記載,僅用辛溫治療,東垣和河間派的學者則同時使用辛涼治療。長久積累的風邪,多轉化為熱症,閉鬱之氣,不用溫熱藥難以疏通,根據疾病的不同情況,靈活掌握辛溫和辛涼的用量,是醫者的職責。(《金匱翼》)。(注:《醫通》中記載程文彬對治療搐鼻的驗方,辨析了多種治療方法,由於欠缺準確的驗證記錄,所以不予收錄。)
偏正頭疼、夾腦風,用地龍去土焙乾一分,乳香半兩,別研為細末,每用半錢,以紙一條,摻藥在上,拈作紙拈,不蘸油,香爐上燒煙燻鼻內。(《瑣碎錄》)
外敷方法,天陰雨濕即疼者,用桂末一兩,酒調如膏,敷頂上及太陽穴。(《永類》)
白話文:
偏頭痛、夾腦風,用蚯蚓曬乾研成粉末,乳香半兩,研磨成細末,每次使用半錢,用紙條蘸藥粉,捲成紙包,不要蘸油,用香爐燒煙燻鼻內。(《瑣碎錄》)
頭風餅子,有用五味子、全蠍、土狗各七個,醋和作餅者。有用南星、川芎等分,同連須蔥白搗爛作餅者。有用蓖麻子、乳香者。有用大黃、芒硝同井底泥搗貼者。然外治之藥,無論邪之寒熱,並宜辛溫開達,徒用苦寒,鬱閉益甚,苟非熱極,不可輕用。(《金匱翼》)
白話文:
頭風餅子,有的人用五味子、全蠍、土狗各七個,用醋調和後做成餅。有的用南星、川芎等分,與連須蔥白一緒に搗爛做成餅。有的用蓖麻子、乳香。有的用大黃、芒硝和井底泥搗爛敷貼。但是,外用的藥物,不論邪氣是寒是熱,都應該辛溫開達,如果只用苦寒藥物,鬱閉會更嚴重,除非是熱極的症狀,否則不可輕易使用。(《金匱翼》)
砭血法,嘗治一老婦人,頭痛久歲不已。因視其手足有血絡皆紫黑,遂用三稜針,盡刺出其血如墨汁者數盞。後視其受病之經,灸刺之而得痊愈。即經所謂大痹為惡,及頭痛久痹不去身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是也。(《綱目》)
白話文:
放血療法,曾經有一位患有長期頭痛多年的老婦人。醫生檢查她手足上的血脈,發現都呈紫黑色。於是用三稜針,刺出她的血,血色如墨汁,共刺出數盞。後來根據她患病的經脈,用灸刺治療,終於痊癒。這就是經書上所說的「大痹為惡」,以及「頭痛久痹不去身,視其血絡,盡出其血」的道理。(摘自《綱目》)
偏正頭風,久而不愈,乃內挾痰涎風火,郁遏經絡,氣血壅滯,甚則目昏緊小,二便秘澀,宜砭出其血,以開鬱解表。(《內科摘要》)
白話文:
偏正頭痛,長久不能痊癒,是內部夾雜著痰涎風火,淤積在經絡,氣血阻塞。嚴重時眼睛昏花、瞳孔縮小,大便便祕。適宜用針刺放血的方法,使積鬱得以疏散,表虛得以解除。(《內科摘要》)
灸法,欲灸頭風,宜先囟會、百會、前頂等穴。其頭風連目痛者,當灸上星、神聰、後頂等穴。予嘗自灸驗,教人灸亦驗云。(《資生》)
白話文:
灸法:
如果你想灸頭痛,應該先灸囟會、百會、前頂等穴位。
如果頭痛還伴有眼睛疼痛,就應該灸上星、神聰、後頂等穴位。
我自己曾嘗試灸這些穴位,並教給其他人灸,都很有效。(《資生》)
有士人患腦熱疼,甚則自床投下,以腦柱地,或得冷水粗得,而疼終不已,服諸藥不效,人教灸囟會而愈。熱疼且可灸,況冷疼乎。凡腦痛、腦旋、腦瀉,先宜灸囟會,而強間等穴蓋其次也。(同上)
附眉稜骨痛證治(互見前),眉眶痛,屬風熱與痰,作風痰治,類痛風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有位士人感到腦部發熱疼痛,嚴重時甚至自牀上跌落,頭撞到地上,偶爾用冷水稍微能緩解,但疼痛仍然不停,服用各種藥物也沒有效果,後來有人建議灸刺囟會穴,結果得以痊癒。熱疼痛是可以灸治的,冷疼又怎麼能不行呢?對於各種腦痛、腦旋頭暈、腦部不適等情況,首先應該灸囟會穴,其次再針對強間等穴位進行治療。
附註:眉頭和眉骨的疼痛症狀與治療,通常是由風熱和痰雜引起的,要進行風痰的治療,與痛風的情況類似。
眼眶骨痛,痛有二證:眼屬肝,有肝虛而痛,才見光明,則眶骨痛甚,宜生熟地黃丸(用二地、石斛、枳殼、羌、防、牛膝、甘菊、杏仁)。又有肝經停飲一證,發則眉稜骨痛,眼不可開,晝靜夜劇,宜導痰飲,或芎辛湯去茶芽,或二陳湯吞青川白丸子,並於痰飲門選藥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眼眶骨疼痛,疼痛有兩種證型:眼屬於肝,有肝虛而疼痛,剛剛見到光明,則眼眶骨疼痛加劇,應該服用生熟地黃丸(使用生地、熟地、石斛、枳殼、羌活、防風、牛膝、甘菊、杏仁)。還有一種肝經停飲的證型,發作時眉毛骨疼痛,眼睛難以睜開,白天疼痛較輕,晚上疼痛加劇,應該引導痰飲排出,可以使用芎辛湯去除茶芽,或二陳湯送服青川白丸,還可以在痰飲門中選擇藥物。(《要訣》)
眉骨者,目系之所過,上抵於腦,為目屬於腦也。若諸陽經,或挾外邪,郁成風熱毒,上攻於頭腦,下注於睛目,遂從目系過眉骨相併而痛。若心肝壅熱,上攻目晴而痛,則亦目系與眉骨牽連並痛。若胸膈風痰上攻者亦然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眉骨,是眼睛與腦部相連的部位,如果人體的陽經受到外邪侵襲,導致風熱毒邪上攻到頭腦、眼睛,就會通過眼睛系統到達眉骨,從而引發疼痛。如果心肝有熱氣上攻眼睛,也會導致眼睛和眉骨連帶疼痛。此外,如果胸膈有風痰上攻,也會出現類似的疼痛。
此證多屬陽明風熱,有虛實二途。虛而痛者,見光明即發,選奇湯加歸、芍。實則眼不可開,晝靜夜劇,選奇湯加蔥、豉,風盛加葛根,火盛加石膏。大抵此證清火散痛,不應即當滋陰。若泛用風藥,則火熱上升,其痛愈甚矣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這種疾病大多屬於陽明風熱,有虛實兩種情況。如果是虛症而疼痛,則在見到光明時就會發作,可以使用選奇湯加歸、芍藥治療。如果是實症,則眼睛無法睜開,白天安靜,晚上疼痛加劇,可以使用選奇湯加蔥、豉治療,風盛則加葛根,火盛則加石膏。總的來說,這種疾病要清火散痛,不應立即滋陰。如果隨便使用風藥,則火熱上升,疼痛會更加嚴重。(《醫通》)
眉稜骨痛,忌、宜俱同陰虛頭痛。(《本草經疏》)
冰玉湯,治眉稜骨痛不可忍者,此痰厥也。(《楊氏》)(即小半夏湯)
選奇湯,治眉骨痛不可忍。
羌活,防風(各三錢),甘草(三錢炙用),黃芩(酒製一錢。冬月不用。如能食熱痛,加黃芩。)
白話文:
眉稜骨疼痛,禁忌和適宜的事項與陰虛頭痛相同。 冰玉湯,用於治療眉稜骨疼痛難以忍受的情況,這是因為痰厥所致。 選奇湯,用於治療眉骨疼痛難以忍受。 羌活、防風(各三錢),甘草(三錢,炒用),黃芩(用酒制的一錢。冬天不使用。如果熱痛能進食,則增加黃芩。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二盞。煎至一盞,去滓稍熱,食後時時服之。(《試效》)《統旨》祛風清上散,治風熱上功,眉稜骨痛,於本方加白芷,柴胡,川芎、荊芥。
白話文:
上櫱咀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二杯水。煎煮到剩一杯,去除渣滓稍稍加熱,在飯後慢慢喝。(出自《試效》)《統旨》中記載,祛風清上散可以治療風熱上攻,眉稜骨疼痛,將白芷、柴胡、川芎和荊芥加入此方中。
面痛,面為陽明部分,而陽維起於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,故面痛皆因於火,而有虛實之殊。暴痛多實,久痛多虛。高者抑之,郁者開之,血熱者涼之,氣虛者補之,不可專以苦寒降火為事。許學士治鼻頞間痛云云,以犀角升麻湯與之。有老人過勞,飢則面痛,補中益氣加芩、梔、連翹、鼠黏、黑參。因鬱結積成胃熱,遂患面痛,越鞠丸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之類。(《醫通》)(按:此係《準繩》節文。)
白話文:
面痛,面部是陽明經脈的部位,而陽維經脈起源於諸陽經脈的會合處,這些會合處都在面部,所以面痛都是由火引起的,並且有虛實的區別。突然發生的面痛多是實火,持久的面痛多是虛火。火氣在上則用藥來抑制它,火氣鬱結則用藥來疏通它,血熱的用藥來涼涼它,氣虛的用藥來補補它,不能專以苦寒的藥物來降火來治療。許學士治療鼻樑間疼痛的病有一個方子,是用犀角升麻湯。有一個老人過於勞累,一餓就面痛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芩、梔、連翹、鼠黏、黑參。由於氣鬱結積形成了胃熱,就得了面痛,可以用越鞠丸加山梔、連翹、貝母、橘紅之類的藥物。
犀角升麻湯。王檢正希皋,昔患鼻額間痛,或麻痹不仁,如是者數年。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,不可開口,雖言語飲食亦相妨,左額與頰上常如糊急,手觸之則痛。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,傳入經絡,血凝滯而不行,故有此證。或者以排風、小續命、透冰丹之類與之,皆不效。予制此湯贈之,服數日而愈。
白話文:
犀角升麻湯。王檢正希皋,以前患有鼻額之間的疼痛,有時麻痺且失去知覺,如此症狀持續好幾年。忽然有一天,連同嘴脣、臉頰、車髮際都感到疼痛,無法開口,即使說話、飲食都受到影響,左額與臉頰上經常覺得像糊了一層漿糊般緊繃,用手觸摸就感到疼痛。我認為是足陽明經絡受到風毒,傳入經絡之中,血液凝滯不流動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症狀。有人給他服用排風、小續命、透冰丹之類的藥方,但都沒有效果。我為他制定了這個湯劑,他服用幾天後就好了。
上等犀角(鎊一兩一分),真川升麻(一兩),防風(去釵股),羌活(去蘆各三分),白芷(不見火),黃芩(去皮),川芎(洗),白附子(炮各半兩),甘草(炙一分)
白話文:
上等犀角(磨成粉末,一兩一分)
真川升麻(一兩)
防風(去除根部細毛)
羌活(去除根部蘆葦)
白芷(勿經火炒)
黃芩(去皮)
川芎(水洗)
白附子(炮製,各半兩)
甘草(炙烤,一分)
上粗末,每服四大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通口服,食後臨臥,日三四服。足陽明胃也,胃中腥羶五味,無所不納,其腐熟水穀之毒,皆聚於胃。故方以犀角為主,解飲食之毒,升麻佐之,余藥皆滌除風熱。(《本事》)(足陽明胃也以下,參《醫通》節錄。)
白話文:
這個藥方,每次服用要花費四錢,以半杯水煎至八分滿,去除渣滓後纔可喝,在吃完飯後、睡前喝,一天喝三次或四次。足陽明胃是指胃,胃中各種腥味、香味都收納其中,那些腐敗變質、未熟透的食物和穀類的毒性,全都積聚在胃中。所以方中的主要藥物用犀角,可以解食物中毒,升麻輔助,其他的藥物,都是為了清除風熱。(《本事》)(方中「足陽明胃」以下的文字,參考《醫通》節錄。)
頸項痛,頸痛,因頭痛牽引致痛者,當於頭痛諸證中求藥。若別無處,獨在頸者,非是風邪,即是氣挫,亦有落枕而成痛者,並宜和氣飲,食後服。(《要訣》)(和氣飲方見《和劑》。)
白話文:
脖子痛,如果是因為頭痛引起,就應該在治療頭痛的藥物中尋找答案。如果單純只是脖子痛,不是風寒引起的,就是氣血不足,也有可能是落枕導致的疼痛,都需要服用和氣飲,飯後服用。
治腎氣上攻,項背不能轉側,椒附散。
大附子(一枚,六錢以上者,炮,去皮臍,末之。)
白話文:
治療腎氣上攻,導致脖子和背部無法轉動,使用椒附散。 大附子(一顆,重量在六錢以上的,炮製後去掉外皮和傘部,研磨成粉末。)
上每末二大錢,好川椒二十粒,用白麵填滿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同煎至七分,去椒入鹽,通口空心服。一親患項筋痛,連及背胛不可轉,服諸風藥皆不效。予嘗憶《千金髓》有腎氣攻背項強一證,予處此方與之,兩服頓瘥,自爾與人皆有驗。蓋腎氣自腰挾脊上至曹溪穴,然後入泥丸宮。
白話文:
上等四川花椒二十粒,用白麵填滿,加半杯水,再加入七片生薑,一起煎到藥汁剩七分滿時,把花椒去除,加入鹽巴,空腹時服用。有一個親戚患有頸項疼痛,一直連接到背部和肩胛骨,無法轉動,服用各種風藥皆無效。我曾經記得《千金髓》有一則「腎氣攻背項強」的病症,我就把這個方子開給他,服用兩劑後疼痛頓時痊癒,從此以後我開這個方子給別人服用也都有效。腎氣從腰部沿著脊椎往上到曹溪穴,然後進入泥丸宮。
曹溪一穴,非精於般運者不能透。今逆行至此不得通,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。曹溪穴即風府穴是也。(《本事》)
頸項強痛,多有挾痰難以回顧者,乃痰客太陽,二陳加酒芩、羌活、紅花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曹溪穴,不是精於按摩的人不能打通。現在試著逆向按摩到此穴不通,用花椒藉由經絡傳導來治療,這樣就舒暢了。曹溪穴也就是風府穴。(《本事》)
回頭散,治頭項強急筋痛,或銼沉轉項不得者。烏藥順氣散(方見中風中)加羌活、獨活、木瓜。(《金匱翼》)
天白蟻,治頭內如蟲蛀響,名天白蟻,用茶子細末吹鼻中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回頭散,治療頭頸部僵硬、疼痛,或是頭部轉向困難的情況。使用烏藥順氣散(配方請參閱中風條目),再加上羌活、獨活、木瓜。(出自《金匱翼》)
頭內如蟲蛀響者,名天白蟻,多屬於火,亦有因痰濕在上者。丹溪云:瘦人皆屬於火,宜薄荷、梔子、茯苓、甘草、細辛、川芎、黃芩、石膏、芽茶之類。肥人皆屬濕痰,半夏、茯苓、枳實、黃連、天麻、膽星、蒼朮、黃柏、芽茶之類。戴復庵云:頭中鳴響,有虛有實。實者,用涼膈散、礞石丸下奪之。
白話文:
虛症,不是單靠參、保元、六味、八味、茸朱丹、鹿茸丸等藥物調補就能夠治好的。丹方裡用茶子的細末,吹進鼻孔裡。根據五行學說,肺屬火,茶子輕清,能夠行清道,散去鬱積的火熱之氣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效果。凡是治療頭風的藥物中,都必須用茶引,從這一點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(《醫通》)(註解:《蘭臺軌範》說:這是奇難雜症,不可不瞭解。)
虛者,非獨參、保元、六味、八味、茸朱丹、鹿茸丸等藥調補不應也。丹方用茶子為細末,吹鼻中。蓋響屬火,茶子輕清,行清道,散遏伏之火故也。凡頭風藥中必用茶引,即此可悟。(《醫通》)(按:《蘭臺軌範》曰:此奇病,不可不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