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4)
身體類 (4)
1. 厥
軒岐之所謂厥者,熱厥則其內熱而外證亦熱,寒厥則其內寒而外證亦寒;仲景之所謂厥者,其外證則必寒,而其內則有寒者、有熱者,此其異也。至後世則概卒然昏運諸病名之為厥,抑又異矣。軒岐之厥,鮮能演其義者;仲景之厥,前人所說既拈出《傷寒》中,今此所舉者,多為後世之厥,而寒熱二證固亦所及焉。
白話文:
軒岐(黃帝)所說的厥,是指人體內部發熱而外部也表現出熱的症狀;寒冷的厥,是指人體內部發冷而外部也表現出寒冷的症狀。仲景(張仲景)所說的厥,其外部症狀一定屬寒冷,但其內部症狀有的寒冷,有的發熱,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。到了後世,就把突然昏倒的各種病症都稱為厥,這又是另外一種說法了。軒岐的厥,很少有人能闡述其含義;仲景的厥,前人所說已經摘出《傷寒》中的,現在我所舉的,大多是後世的厥,而寒熱兩種症狀也同樣包含在其中。
名義,厥,逆氣從下厥起上行,入心脅也。(《釋名》)
夫厥者逆也,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,逆於常度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此說欠當。)
今人又以忽然昏運,不省人事為厥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厥,是指氣從下往上逆行,進入心和脅部的情況。 厥就是逆的意思,指的是陰陽二氣突然衰弱或斷絕,違反了正常的規律。(但這個說法不太恰當。) 現在人們也把突然昏倒、失去意識的情況稱為厥。
總說,厥逆之證,危證也。蓋厥者盡也,逆者亂也,即氣血敗亂之謂也(按:此說非是)。故《內經》特重而詳言之,如雲卒厥暴厥者,皆厥逆之總名也。如雲寒厥熱厥者,分厥逆之陰陽也。如雲連經連臟者,論厥逆之死生也。再若諸經臟腑之辨,亦既詳矣。又近世猶有氣厥、血厥、酒厥、臟厥、蛔厥等證,亦無非本之經義。觀《內經》諸論已極明顯,奈何後人猶不能察,凡遇此證,則悉認之為中風,竟不知厥逆為何病而通作風治,害孰甚焉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總體來說,厥逆的症狀,屬於危急的證候。厥,意為窮盡;逆,意為錯亂,也就是氣血混亂的意思(按:此種說法並不正確)。因此《內經》特別重視並詳細地說明,像卒厥、暴厥等,都是厥逆的總稱。寒厥、熱厥等,則是將厥逆分為陰、陽。連經、連臟等,則是論述厥逆的死生。至於其他經臟腑的辨證,也已經很詳細了。此外,近世還出現了氣厥、血厥、酒厥、臟厥、蛔厥等證候,這些也都是根源於經書的義理。觀察《內經》的諸多論述已經非常明顯,為什麼後人仍無法理解,凡是遇到這種症候,就都認定是中風,竟然不知道厥逆是什麼病,而一律當成風疾治療,有什麼比這種情況更糟糕的?(《景嶽全書》)
陽厥陰厥,驟風暴熱,雲物飛颺,晨晦暮晴,夜炎晝冷,應寒不寒,當雨不雨,水竭土壞。時歲大旱,草木枯悴,江河乏涸,此天地之陽厥也。暴壅塞,忽喘促,四肢不收,二腑不利,耳聾目盲,咽乾口焦,舌生瘡,鼻流清涕,頰赤心煩,頭昏腦重,只睛似火,一身如燒,素不能者乍能,素不欲者乍欲,登高歌笑,棄衣奔走,狂言妄語,不辨親疏,發躁無度,飲水不休,胸膈膨脹,腹與脅滿悶,背疽肉爛,煩潰消中,食不入胃,水不穿腸,驟腫暴滿,叫呼昏冒,不省人事,疼痛不知去處,此人之陽厥也。陽厥之脈,舉按有力者生,絕者死。飛霜走雹,朝昏暮靄,雲雨飄颻,風露寒冷,當熱不熱,未寒而寒,時氣霖霪,泉生田野,山摧地裂,土壞河溢,月晦日昏,此天地之陰厥也。暴啞卒寒,一身拘急,四肢拳攣,冰片面黑,目直口噤,心腹滿痛,頭頷搖鼓,腰腳沉重,語言謇澀,上吐下瀉,左右不仁,大小便活,吞吐酸淥,悲憂慘慽,喜怒無常者,此人之陰厥也。陰厥之脈,舉指弱,按指大者生。舉按俱絕者死,一身悉冷,額汗自出者亦死。陰厥之病,過三日勿治。(《中藏》)(按:此所云別是一義,故自為條。)
白話文:
陽症與陰症的差異:
陽厥陰厥:
- 自然界呈現的徵兆:驟然颳起狂風和烈日炎炎、雲霧飄揚,清晨昏暗,傍晚晴朗,夜間炎熱白天卻寒冷,應該寒冷的時候卻不寒冷,應該下雨的時候卻不下雨,水源乾涸,土地龜裂。這一年裏久旱無雨,草木枯萎,江河乾涸。這是天地間陽症的表現。
- 人體出現的症狀:突然感到堵塞感,呼吸急促,四肢麻木不靈活,胃和腸道不舒服,耳朵聽不見聲音,眼睛看不見東西,喉嚨乾燥,口腔覺得灼熱刺痛,舌頭上生了瘡,鼻子流清鼻涕,臉頰發紅,心裏煩躁不安,頭昏腦脹,眼睛紅得像著了火,整個人就像被燒著了一樣。平時不能做到的事情忽然就能做到了,平時不想做的事情忽然想做了,登上高處唱歌、大笑,脫掉衣服隨意狂奔,胡說八道,不加節制,分不清親朋好友的差異,表現狂躁不安,不停地喝水,胸中和隔膜膨脹,腹部和兩肋脹滿發悶,背部長了毒瘡,肉爛潰爛,熱氣從心口往外冒,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被胃吸收,喝進去的液體不能被腸道吸收,身體突然腫脹變胖,痛苦地喊叫,精神昏亂,不省人事,疼起來不知道哪裏疼。這些都是人體陽症的表現。
- 脈象:陽厥脈浮起時按壓有力量的人可以存活,脈搏消失的人死亡。
陰厥陰厥:
- 自然界呈現的徵兆:下著冰雹,早上和傍晚有霧氣,天空陰雲密佈,經常飄著雨,風中帶有寒意。這個時候應該熱的時候卻不熱,還沒有到寒冷的時候卻感到寒冷,時常有連續不斷的陰雨天氣,田野裡到處都是水,山崩地裂,土地龜裂,河水氾濫成災,農歷每月的最後一天,太陽暗淡無光。以上是天地間陰症的表現。
- 人體出現的症狀:說話變得遲緩,突然感到寒冷,全身僵硬,四肢屈曲蜷縮,嘴脣黑,眼睛睜得大大的,嘴巴張得閉不上,心腹脹痛,頭和下巴搖晃,腰和腳沉重,說話不流利,嘔吐、腹瀉,左右肢體麻木,大小便失禁,嘴巴里吐出酸澀的液體,悲傷憂愁,情緒陰鬱,喜怒無常。以上是人體陰症的表現。
- 脈象:手指舉起來的時候脈搏很弱,手指按下去的時候脈搏很有力的人可以存活。手指舉起來和按下去的時候脈搏都消失的人死亡,全身發冷,額頭上出汗的人也會死亡。陰厥症過了三天就不要再治了。
寒熱虛實,經論如此(按:此上載《厥論》文),雖粗分六經,殊不出寒熱二證所因,欲求備治,當歷明之。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,故致陽衰陰盛。熱厥則因醉飽入房,精虛則熱入,故致陰虛陽盛。考其厥因,多以不勝乘其所勝,氣不得行,遂致於逆。如腎移寒於脾,則水乘於土,水既不行,乃成寒厥。如心移熱於腎,則火乘於水,火既不行,乃成熱厥。六經皆然,可次第論也。所謂得其要者,一言而終矣。(按:此下論屍厥。錄在後。)寒則熱,熱則寒,閉則通,如經所謂盛則瀉,虛則補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,其旨一也。經中以數醉為熱厥之因,學者不可拘此,蓋傷寒溫病皆有熱厥,仲景所謂熱深厥深,聖意以酒能發百脈熱,故舉此以為例耳,不可不知。(《三因》)
白話文:
寒熱虛實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經書中提到,儘管將疾病分為六經,但實際上是離不開寒熱這兩種證候,想要治好疾病,就必須弄清楚寒熱的病因。寒厥是因過度慾望而損傷精氣,導致陽氣衰弱、陰氣旺盛。而熱厥則是因為過度飲酒,房事不節,導致腎精虛弱,造成陰虛陽盛。從厥證的成因來看,多是因為不勝乘其所勝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導致逆證。比如腎將寒性傳給脾,水氣剋制了土氣,水行不暢就會形成寒厥。比如心將熱性傳給腎,火氣剋制了水氣,火氣運行不暢就會形成熱厥。六經皆是如此,可以逐一分析研究。所謂掌握要領的人,一言就能說到病症的根源。寒證會轉化為熱證,熱證會轉化為寒證,閉證會轉化為通證,正如經書中所說,盛則瀉,虛則補,既不盛也不虛的,根據經書來判斷,都是一個道理。經文中提到,多次醉酒是熱厥的原因之一,但是學者們不能拘泥於此。事實上,傷寒和溫病都有可能出現熱厥,仲景所說的「熱深厥深」,是聖人根據酒能使全身發熱這一現象舉出的例子,不能片面理解。
厥者逆也。謂陰氣乘於陽,陰氣居於下,陽氣處於上,陽虛則陰實,實則陰盛,陰盛則上乘於陽,衛氣為之厥逆,失於常度,故寒從背起,手足冷逆,陰盛故也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「厥」是逆亂的意思。是指陰氣侵入陽氣,陰氣在下面,陽氣在上面。陽氣虛弱,則陰氣充實,陰氣充實,則陰氣旺盛,陰氣旺盛,則上升侵犯陽氣,衛氣因此逆亂,失去常態,所以寒氣從背上開始,手腳冰涼逆亂,都是因為陰氣旺盛的緣故。(《病源論》)
厥證寒熱,亦有陰陽虛實不同,如形氣稍實者,宜從子和之法吐下之。虛甚者,惟宜隨其所因而調理之可也。(《微義》)
白話文:
當症狀是寒熱,也有陰陽氣虛或氣實的情況。假如當時的身體狀況微實,應該本人們下之法,將藥物催吐出來。狀況太虛弱的人,只見以其所而治療,跟隨他的方法,在他合適的範圍、尋求他的症狀,盡量往好的方向引導,就可以治療。
《傷寒》之厥,辨在邪氣,故寒厥宜溫,熱厥可攻也。《內經》之厥,重在元氣,故熱厥當補陰,寒厥當補陽也。二者之治,不可不察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《傷寒》中所說的厥證,它的區分在於邪氣,因此寒厥應當溫補,熱厥可以攻伐。《內經》中所說的厥證,重點在於元氣,因此熱厥應該補陰,寒厥應該補陽。這兩種方法的治療,不可不加以區別。(《景嶽全書》)
厥有多端,須分陰陽虛實。如未厥前吐瀉不渴,身涼蜷臥,及已發而脈遲,口出涎沫者,陰厥也。如未厥前便秘溺澀,口渴身熱煩躁,及已發而脈數大,口中反乾燥者,陽厥也。若厥而口噤牙閉者,實厥也。厥而口張自汗者,虛厥也。(《匯補》)
白話文:
出現厥證有許多原因,必須分清陰陽虛實。例如,在厥證發作之前,有嘔吐腹瀉而沒有口渴,身體發涼蜷曲著睡覺,以及已經發作後脈搏遲緩,口中流出唾沫的,是陰厥。例如,在厥證發作之前,大便祕結小便不通,口渴身體發熱煩躁,以及已經發作後脈搏數且大,口中反倒乾燥的,是陽厥。如果厥證發作時嘴巴緊閉牙齒咬緊,是實厥。如果厥證發作時嘴巴張開並自發出汗,是虛厥。(《匯補》)
陽厥即熱厥,其證四肢厥逆,身熱面赤,唇燥大渴,口乾舌苔,目閉或不閉,小便赤澀短少,大便燥結,忌升發、補斂、燥熱辛溫,宜下、清熱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。陰厥即寒厥,其證四肢厥逆,身冷麵青蜷臥,手指爪青黯,腹痛大便溏,或完穀不化,小便自利,不渴,不省人事,忌下、破氣、苦寒、鹹寒、酸寒,宜補氣、溫中、甘溫、辛熱。(《本草經疏》)
白話文:
熱厥就是陽厥,其症狀是四肢厥逆,身體發熱面紅,嘴脣乾燥、非常口渴,口乾舌苔,眼睛閉合或不閉合,小便赤澀短少,大便乾燥結塊,忌諱升發、補斂、燥熱辛溫,宜用下法、清熱、甘寒、苦寒、鹹寒之藥。
寒厥就是陰厥,其症狀是四肢厥逆,身體冰冷麪青色蜷臥,手指指甲青黯色,腹部疼痛大便溏瀉,或完穀不化,小便自行通暢,不渴,不省人事,忌諱下法、破氣、苦寒、鹹寒、酸寒,宜用補氣、溫中、甘溫、辛熱之藥。
病由氣閉肝逆,或曰:前之論厥有六(按:所謂六者,系寒、熱、痰、氣、蛔、血),致厥之因可能悉否?答曰:厥症不止於六者,其常也。致厥之因,因於氣閉,而一時諸經之脈,內外陡閉不通。何也?營者營於中,衛者衛於外,今營氣反拒絕於外,衛氣反隔閉於中,所以內格外拒,上下不通,故肢體僵臥,手足厥逆,六脈沉伏,厥之大義如此。諸厥之為病,雖四肢厥逆,少刻陰退陽回,氣脈一通即愈。不若諸虛之症,手足冷厥,脈微欲絕,汗出如雨,痰聲如鋸,此皆臨危之絕症。(《百問》)
白話文:
疾病是由氣閉而肝臟逆亂引起的,有人說:先前所論的導致厥症的原因有六種(注:所謂的六種原因是寒、熱、痰、氣、蛔蟲和血),那麼導致厥症的因素難道就只有這些嗎?回答道:厥症的病因不僅僅限於這六種,這是常理。導致厥症發生的原因是氣閉所引起的,一時之間各條經脈的脈絡,內外突然閉塞不通。為什麼呢?因為營氣應該在體內運行,衛氣應該在外表運行,現在營氣反而拒絕在體外運行,衛氣反而隔絕閉塞在體內,所以內外互相排斥,上下不通暢,所以身體僵硬地臥著,手腳冰冷逆亂,六脈沉伏,厥症的大致道理就是這樣的。各種厥症的病,雖然四肢冰冷逆亂,但不久之後陰氣退去陽氣回歸,氣脈一通暢就痊癒了。不像各種虛症,手腳冰冷逆亂,脈搏微弱快要斷絕,汗珠像雨一樣流淌,痰聲像鋸子一樣,這些都是垂危的絕症。
先生於是症,獨重在肝。蓋肝者將軍之官,善幹他臟者也。要知肝氣一逆,則諸氣皆逆,氣逆則痰生,遂火沸風旋,神迷魂蕩,無所不至矣。(《臨證指南》邵新甫)
白話文:
在這個病症中,醫生特別重視肝臟。因為肝臟是人體的將軍,負責協調其他臟腑器官的運作。如果肝氣不順,那麼其他臟腑器官的氣也會跟著不順暢,一旦氣逆就會產生痰,接著就會出現火熱沸騰、風旋轉、神志迷糊、魂魄不安等各種症狀。(《臨證僉》邵新甫)
脈候,澀則無血,厥寒為甚,尺微無陰,下痢逆冷。熱厥脈伏,時或而數,便秘必難,治不可錯。(《崔氏脈訣》)
白話文:
脈象:如果摸到的脈搏澀滯不流暢,表示體內血虛;如果脈搏極其冰涼,表示虛寒證嚴重;如果尺脈微弱,表示陰氣不足;如果出現下痢、嘔吐的同時,還感到身體冰涼。發熱、神昏的病人脈搏可能會隱伏不顯,有時或者會出現脈搏數快的現象;這種情況下大便可能會閉結,治療時不能搞錯。
厥逆之脈多於沉伏者。但沉遲散為之寒,沉伏而數為之熱,浮而無力者是氣虛,洪滑有力屬頑痰,沉滑身冷者難治。(《玉案》)
白話文:
厥逆的脈象比沉伏的脈象更多。但如果脈沉遲而且參雜散的脈,説明是體內是寒症,若脈沉伏而且跳動速度快,説明是體內是熱症。脈浮而且無力是氣虛的症狀,脈洪滑而且有力是頑痰引起的,如果脈沉滑,而且身體感覺寒冷,就難以治療。
辨異,(輕重)卒中之脈,由氣虛欲脫,有浮洪、搏急、緩滑、弦緊之脈候。諸厥之脈,由氣閉不通,則沉伏澀脫或沉弦微滑之分別也。卒中之症,面赤肢溫,息粗鼻鼾,體和順而不象病形。諸厥之症,面青口噤,四肢厥冷,肢體僵強,奄奄一息,如死狀也。(《百問》)
白話文:
辨別差異:
卒中之脈:由於氣虛欲脫,有浮洪、搏急、緩滑、弦緊等脈象。
諸厥之脈:由於氣閉不通,有沉伏澀脫或沉弦微滑之分別。
卒中之症:面赤肢溫,息粗鼻鼾,體和順而不像病態。
諸厥之症:面青口噤,四肢厥冷,肢體僵硬,奄奄一息,像死了的樣子。(《百問》)
古人又有屍厥、痰厥、風厥、寒厥、痙、痓、癇、角弓反張皆似厥,極驚人,極難辨,識得真,勿驚忙,候脈息面色,看清動作厥狀而治之。大指掐拳內凶,掐拳外輕。脈大浮洪有力易醒,脈細沉伏數急不連貫凶,面青、環口青、唇白、鼻青孔黑、人中吊危。此論極為秘要。(《尊生書》)
白話文:
古人又將屍厥、痰厥、風厥、寒厥、痙、痓、癇、角弓反張等症狀都視為厥症,這些症狀極為驚人,也很難辨別。如果能夠識別出它們的真實情況,就不必驚慌失措。應當仔細觀察脈息、面色,看清楚動作、症狀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大拇指緊緊握著拳頭,內部兇險,外觀輕微。脈搏大而浮,洪而有力,容易醒來,脈搏細而沉,數而急,不連貫,兇險。面色青黑,口脣青紫,鼻孔發黑,人中懸空,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症狀。這些論述極其重要。(《尊生書》)
諸厥總略(附治方),有涎如拽鋸聲在咽喉中為痰厥,手足搐搦者為風厥,因醉而得之為酒厥,暴怒而得之為氣厥。凡屍厥、痿厥、風厥、氣厥、酒厥,可一湧而醒,次服降心火,益腎水,通血和氣之藥,使粥食調養,無不瘥者。若其餘諸厥,仿此行之。慎勿當疑似之間,便作風氣,相去邈矣。(《事親》)
白話文:
各種厥證總論(附帶治療方法):涎水像鋸子拉動的聲音在咽喉中,為痰厥;手足抽搐、顫動為風厥;由於醉酒而引起的為酒厥;暴怒而引起的為氣厥。但凡是屍厥、痿厥、風厥、氣厥、酒厥,可以用一種方法使其一下子就醒過來,然後服用滋陰降火、益腎補水、通血和氣的藥物,使粥食調養,沒有治不好的。其餘的諸厥,仿照這種方法進行治療。一定不要在似是而非之間,就斷定為風氣,相去太遠了。(《事親》)
若傷寒手足厥逆,昏不知人,邪正已極,溫下之間,稍或遲緩,禍不旋踵。或汗不解,暴衄不知人而厥,或雜病得吐衄血而厥,不知人者,一二日或三日必間,間則為愈矣。蓋陰氣尚實,必身不熱,熱則不厥,厥則為血溫身熱主死矣。暴氣厥而形實者,七情所致,痰飲內鬱而厥,或半日或一二時必間。
白話文:
如果傷寒病患手足厥冷,昏迷不醒,邪氣與正氣已經極端對立,此時如果溫補得太慢,就會很快死亡。或者汗不出,突然鼻出血而昏迷,或者其他疾病而吐血昏迷,昏迷的人,一兩天或三天後一定會清醒,清醒後就會好轉。這是因為陰氣還很盛,所以身體不會發熱,發熱就不會昏迷,昏迷但身體發熱,則預後不良。突然昏迷而身體強壯的人,是由於七情所致,痰飲內鬱而昏迷,或者半天或一兩個小時後就會清醒。
形虛而氣逆甚者,多致不救。此又可見氣血為厥,陰陽暴逆之甚也,故不可斷作風治。(《微義》)
厥有七症,寒、熱、痰、氣、食、屍、蛔,七者是也。(《司命》)
白話文:
身體虛弱且氣逆嚴重的人,往往難以救治。這可以看出當氣血紊亂,陰陽突然極度失調時,不能單純地按照風邪來治療。 厥症有七種情況,分別是寒厥、熱厥、痰厥、氣厥、食厥、屍厥和蛔厥。
蘇合香丸,治卒暴厥不知人,未辨風痰氣厥,宜與此膏,化濃湯灌之,醒後卻議脈證用藥。(《微義》)(按:此門別無通治之方,仍附於此。)
白話文:
蘇合丸丸劑,適用於突然昏厥、神志不清的情況,無論是風痰、氣厥等病因不明時,都可使用此藥丸,先用濃湯化開灌服,待病人甦醒後再辨別脈象和症狀,再決定具體用藥。(《微義》):(註:本門別無通治兼治之方,仍然附於此門中。)
氣厥(宜與《諸氣》門氣中參看)(氣虛厥)脈至如喘,名曰氣厥,氣厥者不知與人言(《素問》、《甲乙》作暴厥)。(《脈經》)
白話文:
氣厥
脈搏來得快,呼吸急促,像氣喘一樣,叫做氣厥。得了氣厥的人,不知道和別人說話。(《素問》、《甲乙》書上寫作「暴厥」。)(《脈經》)
仁宗最寵貴妃,一日食次,忽仆倒,遍身卒冷。急奏帝。上乃急召孫、杜。既至奏曰:不妨,此乃氣厥爾,少頃,吐即復甦也。御坐良久,果吐而蘇。上問因何而得。二人並奏曰:此貴妃方食,因憂怨氣上,遂與食相併,故如此者。吐即氣透,故復甦也。上問妃,有何事如此。
白話文:
仁宗皇帝最寵愛的妃子,有一天在吃飯的時候,突然倒地不起,遍體冰冷。侍衛們趕緊向皇帝報告。皇帝急忙召來孫、杜兩位御醫。他們來到後宮,診斷後奏稟皇帝說:「不要緊,這是氣厥引起的,過一會兒吐出來就好了。」皇帝在御座上坐了好久,妃子果然吐了出來,並且甦醒了。皇上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。兩位御醫一起奏道:「貴妃正在吃飯,由於憂愁怨恨,使氣往上衝,便和食物一起併發出來,所以才這樣。吐出來以後,氣就順了,所以甦醒了。」皇帝問妃子,確實是這樣嗎?
妃對曰:陛下無嗣,臣妾不能為陛下生皇嗣,所以自怨,氣忽上逆,而至驚動聖駕。上嘆曰:朕亦自責,乃勞汝致病耶。因嘉獎孫、杜之能,良久曰:醫道如此,豈非良醫也耶。(《綱目》引孫)(按:樓氏謂上暴厥不知人不治自愈,舉經文「氣復反則生」以徵之。)
白話文:
妃子回答說:陛下沒有子嗣,臣妾不能為陛下生皇嗣,因此自責,怒氣忽然上沖,以至驚動了聖駕。皇帝嘆息道:朕也自責,竟然勞累汝以致生病。於是嘉獎了孫氏和杜氏的功勞,良久才說:醫術如此,豈不是良醫嗎?(《綱目》引孫氏)(按:樓氏說皇帝突然昏厥不醒人事,但自行治癒,以經書中「氣息恢復正常就能保住生命」來證實。)
氣厥之證有二,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。氣虛卒倒者,必其形氣索然,色清白,身微冷,脈微弱,此氣脫證也,宜參、耆、歸、朮、地黃、枸杞、大補元煎之屬,甚者以回陽飲、獨參湯之類主之。(按:《醫方考》曰:行立之間,暴眩僕絕,喉無痰聲,身無邪熱者,陰虛陽暴絕也,獨參湯主之。即此證也。
白話文:
氣厥證狀有兩種,因為氣虛和氣實都能導致厥證。氣虛而突然倒下的患者,其形體和氣色都非常虛弱,面色青白,身體微冷,脈搏微弱,這是氣脫證的表現,應該服用參、耆、歸、朮、地黃、枸杞、大補元煎之類的藥物。病情嚴重的,可以用回陽飲、獨參湯之類的藥物為主藥。
(按:《醫方考》上說:在行走或站立時,突然感到頭暈目眩,身體虛弱倒地,喉嚨裡沒有痰聲,身體沒有邪熱的患者,是陰虛陽暴絕證,應該服用獨參湯。這也是厥證的一種。)
)氣實而厥者,其形氣憤然勃然,脈沉弦而滑,胸膈喘滿,此氣逆證也,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,即此類也,治宜以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、蘇合香丸之類,先順其氣,然後隨其虛實而調理之。又若因怒傷氣,逆氣旋去而真氣受損者,氣本不實也,再若素多憂鬱恐畏而氣怯氣陷者,其虛尤可知也,若以此類而用行氣開滯等劑則誤矣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如果出現氣虛而又昏厥的症狀,患者的外形表現為憤怒暴怒,脈搏沉而有力、滑利,胸膈間喘息滿悶,這是氣逆的徵象,經典上說:大發雷霆,形氣就會斷絕,氣血就會鬱積在上部,和此症狀相似,治療時應先用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、蘇合香丸等方藥來順理氣機,然後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進行調理。
如果因為生氣而傷了元氣,順氣後真氣受到損傷的,本就不屬於氣實的病症。如果平時就比較憂鬱恐懼,導致氣怯而氣陷的,虛弱的症狀就更明顯了。如果對這類患者使用行氣開滯的藥物,那就錯了。
屍厥(附治方),(按:屍厥一證,《肘後》間之中惡客忤,而《巢源》收在中惡諸候中,並似以屍為屍注之屍;然考經文曰其狀若屍,考之《扁鵲傳》實系陽實犯陰之證,而未見鬼邪惡氣為其所因,故今列於氣厥之後。《扁倉傳匯考》更有詳說,宜並考。)
白話文:
屍厥症狀(附治療方法):
屍厥是一種病症,在《肘後方》中被歸類為「中惡客忤」,而在《巢源》中則被收錄在「中惡諸候」中。屍厥的「屍」字,似乎是源於「屍注」的「屍」,意即僵硬。然而,考證經文中的「其狀若屍」,並參考《扁鵲傳》,可知屍厥實際上是陽實犯陰的證狀,而並沒有提及鬼邪惡氣是其致病原因。因此,將屍厥列於氣厥之後。您可參考《扁倉傳匯考》瞭解更多詳細的內容。
(原書此處有缺)
煎令百沸,並灌兩服,亦依前法用灸也。(《家寶》)
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。
白話文:
煎煮到完全沸騰,然後分成兩次服用,並且按照之前的方法使用艾灸。 需要用到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。
屍厥者,破陰絕陽,形靜如死。醫者不知針石,宜此二方主之,使其氣血流動,陽無絕絡,陰無破紐,則亦五會之針、五分之熨、八減之劑爾。(《方考》)
白話文:
突發的死亡,陰氣破散,陽氣斷絕,形體安靜得像已經死亡一樣。醫生如果不瞭解針灸和藥物,就應該用這兩方面的方法來治療,讓氣血流動起來,陽氣不會中斷,陰氣也不會破裂,那麼也可以用五會的針灸、五分的熨貼、八減的藥方了。
血厥(附治方),人平居無疾苦,忽如死人,身不動搖,默默不知人,目閉不能開,口噤不能言,或微知人,惡聞人聲,但如眩冒,移時方寤。此由已汗過多,血少氣並於血,陽獨上而不下,氣壅塞而不行,故身如死。氣過血還,陰陽復通,故移時方寤。名曰鬱冒,亦名血厥,婦人多有之,宜白薇湯、倉公散。(《本事》)
白薇湯。
白話文:
血厥(及其相關治療方法):患者平時身體健康,沒有任何病痛,突然像死人一樣,身體不動,呆呆的,對周圍一無所知,雙眼緊閉、無法睜開,嘴巴緊閉、說不出任何話語,即使勉強認得周圍的人,聽到別人的聲音也很厭惡,只是感到頭昏眼花、天旋地轉,過很久才逐漸恢復意識。這是因為患者出了太多的汗,導致血液減少、氣血混雜在一起,陽氣獨自運行到了上面而不往下行,氣血阻滯、無法正常運行,才會導致身體像死了一樣。當氣血逐漸恢復,陰陽調整後,患者才會慢慢醒來。這種情況也被稱之為鬱冒,也有人稱之為血厥,女性中多有這種情況。應治療用白薇湯、倉公散。
白薇,當歸(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),人參(去蘆半兩),甘草(一分炙)
白話文:
白薇、當歸(洗淨,切薄片,焙乾,各一兩),人參(去蘆頭,半兩),甘草(一分,炙用)
上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倉公散
瓜蒂,藜蘆,雄黃(水飛),礬石(煅)
上各等分,細末,少許吹入鼻中。(並同上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兩盞水煎煮至剩下一盞,去渣後溫服。 瓜蒂、藜蘆、雄黃(用水飛法處理)、礬石(煅燒) 以上各藥材等量混合,研磨成細末,取少量吹入鼻中。
有血厥者,因而吐衄過多,上竭下厥,先致足冷,有如水洗,冷過腰膝,入腹即死,此血竭而作厥也。皆由陽氣妄行於上,陰血無所依附,氣血相離,不居本位,寧有不死之理乎。(《繩墨》)
白話文:
患有氣血閉阻、血瘀的人,因此吐血、鼻血過多,上盛下虛,首先感到雙腳冰冷,就像被水洗過一樣,冷氣超過腰膝,進入腹部就會死亡,這是因為血脈不通導致了氣血閉阻。這都是由於陽氣妄行於上,陰血沒有依附的地方,氣血分離,不居於正常的位置,哪有不死之理呢?
血厥之證有二,以血脫、血逆皆能厥也。血脫者,如大崩大吐,或產血盡脫,則氣亦隨之而脫,故致卒僕暴死。宜先掐人中,或燒醋炭以收其氣,急用人參一二兩煎湯灌之,但使氣不盡脫,必漸蘇矣。然後因其寒熱,徐為調理,此所謂血脫益氣也。若不知此而但用血分等藥,則幾微之氣忽而散失,陰無所主,無生機矣。
白話文:
血厥的症狀有兩種,是因為血脫、血逆都會導致厥症。血脫的是,例如大崩大吐,或是產後血盡脫,則氣也會跟著脫離,因此導致突然昏倒、暴死。此時應先掐人中,或燒醋炭來甦醒他的氣,緊急用人參一、兩煎湯灌入,只要氣沒有完全脫離,必定會漸漸蘇醒。然後根據他的寒熱狀況,慢慢調理,這就是所謂的血脫益氣。如果不知道這個原理而只用血分等藥物,那麼微弱之氣就會突然散失,陰氣無所歸,沒有生機了。
其或有用寒涼以止血者,必致敗絕陽氣,適足以速其死耳。血逆者,即經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謂,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也。夫血因氣逆,必須先理其氣,氣行則血無不行也。俟血行氣舒,然後隨證調理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偶爾有人使用寒涼藥物來止血,這必定會導致陽氣衰竭,適足以加速病人的死亡。血逆的情形,就是經書所說的「血與氣並行於上」的情況,又稱作「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」之類的情形。血是因為氣逆而逆行,必須先疏理氣機,氣行則血無處不行。等血行氣舒之後,再依證狀調理。
痰厥(宜與《痰涎》門相參),厥有涎潮,如拽鋸聲在咽中,為痰厥。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探吐,隨用導痰湯加竹瀝、薑汁。(《統旨》)
痰厥,昏迷不醒,稀涎散、導痰湯。(《指掌》)
白話文:
痰厥(參閱《痰涎》篇),出現涎水湧動,如鋸子在咽喉中拉動的聲音,稱為痰厥。先使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引吐,再使用導痰湯加入竹瀝、薑汁。(《統旨》)
痰厥者,卒中昏倒,不知人事。急灌蘇合香丸、滾痰丸,或用吐法,隨服二陳加膽星、殭蠶、白附子、竹瀝開痰順氣藥。(《司命》)
白話文:
痰厥:是指突然暈倒、人事不省的病症。
應急處理:
-
趕緊灌服蘇合香丸、滾痰丸,或採用催吐的方法。
-
隨後服用二陳湯加膽星、僵蠶、白附子、竹瀝等開痰順氣的藥物。
痰厥,痰涎壅盛,必吐之。稀涎散。或碧霞散,揀上好石綠研細,水飛再研,取二三錢,同冰片三四豆許研勻,以鮮薄花汁合溫酒調下,不大嘔吐,但口角涎流出自醒。若見虛症,遺尿自汗,不可吐,速隨虛治。(《六要》)
白話文:
痰厥症是因痰涎壅盛所致,必須以吐法治療。可以用稀涎散或碧霞散來治療。碧霞散的製法是:將上品的石綠研成細末,再用水飛一遍研磨,取二三錢,與三四豆許的冰片研勻,用新鮮的薄荷汁和溫酒調和服用。如果吐得不夠厲害,但口角流涎,患者自然就會甦醒。如果出現虛症,如遺尿、自汗,則不可再吐,應立即改用補虛的方法治療。(《六要》)
不因恚怒,忽然氣悶痰升,肢冷吐涎,喉中有聲,為之痰厥,脈必沉滑,宜導痰順氣。又氣實多怒之人,忽大叫發厥者,乃痰閉於上,火起於下,先行探吐,後用導痰。(《匯補》)
痰厥者。乃寒痰迷悶。四肢逆冷。宜薑附湯。以生附代熱附。(《丹溪心法·附錄》)
白話文:
如果沒有因為生氣憤怒的原因,忽然之間悶氣上升而窒息,肢體冰冷,吐出涎液,喉嚨中有聲音,這種情況稱為痰厥。脈象必定沉緩而滑利。應該導痰化氣來治療。還有一種人,氣血旺盛,性格暴怒,忽然大喊一聲而昏厥過去,這是由於痰液閉阻在上面,火氣在上下面升起造成的。治療時,要先用探吐法催吐,後服用導痰藥物。
痰厥之證,凡一時痰涎雍塞,氣閉昏憒,藥食俱不能通,必先宜或吐或開以治其標,此不得不先救其急也。但覺痰氣稍開,便當治其病本。如因火生痰者,宜清之降之。因風寒生痰者,宜散之溫之。因濕生痰者,宜燥之利之。因脾虛生痰者,自宜補脾。因腎虛生痰者,自宜補腎。
此痰之不必治也,但治其所以痰而痰自清矣。然猶有不可治痰者,恐愈攻愈虛而痰必愈甚也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痰厥的症狀,凡是突然痰涎壅塞,氣息閉塞,神志昏迷,藥物飲食都不能通過的,必然先應該或吐或開來治療它的症狀,這不得不先搶救急症。但覺察到痰氣稍微打開了,就要治療它的病本。比如因為火氣生痰的,應該清熱降火。因為風寒生痰的,應該祛散風寒並溫暖身體。因為濕邪生痰的,應該燥濕利水。因為脾虛生痰的,自然應該補脾。因為腎虛生痰的,自然應該補腎。
食厥(宜與傷食門相參),食厥必因飲食而起,痰裹食物,妨礙升降,關格不通。急用吐法,食出乃蘇,隨進順氣消導藥,研保和丸(用山楂、神麯、半、茯、陳、卜、連翹、麥芽)和末飲之,大率與乾霍亂相似。(《司命》)
白話文:
食厥(請參考傷食類),食厥一定是因為飲食而引起的,痰液裹著食物,妨礙了氣機的升降,導致關門閉塞,不通暢。緊急使用催吐的方法,讓食物吐出來才能蘇醒,隨後服用順氣消化藥物,研磨保和丸(用山楂、神麯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卜茋、連翹、麥芽)和末服下,這大致與乾霍亂相類似。(《司命》)
有傷食,痛連胸膈,痞悶不通,手足逆冷,尺脈全無者,此即中食之症。若忽然厥逆,口不能言,肢不能舉者,名曰食厥。若作中風中氣治之,死可立待。宜先以鹽吐之,再行消食導氣之藥。(《集解》)
白話文:
如果有人因飲食不調而引起疾病,疼痛連及胸膈,胸膈痞悶不通,手腳逆冷,尺脈完全消失,這就是中毒的食物所引起的疾病。如果忽然發生厥逆,嘴巴不能說話,四肢不能舉動,這種叫做「食厥」。如果把這種疾病當作中風或中氣來治療,病人很快就會死亡。應該先用鹽水催吐,然後再服用消食導氣的藥物。(《集解》)
給諫晏懷泉夫人,先患胸腹痛,次日卒然暈倒,手足厥逆,時有醫者以牛黃丸磨就將服矣。余診之,六脈皆伏,惟氣口稍動,此食滿胸中,陰陽痞膈,升降不通,故脈伏而氣口獨見也。取陳皮、砂仁各一兩,薑八錢,鹽三錢,煎湯,以指探吐,得宿食五六碗,六脈盡見矣。左關弦大,胸腹痛甚,知為大怒所傷也。
白話文:
在給諫大夫晏懷泉夫人的病例中,首先出現的是胸腹疼痛,第二天突然暈倒,手腳冰冷,當時有醫生要給她服用牛黃丸。我診斷後,發現她的六脈都伏而不見,只有氣口脈稍有跳動。這是因為食物積滿在胸中,陰陽之氣痞塞在膈膜,氣血升降不通暢,所以脈搏伏而不見,只有氣口脈獨自出現。我取了陳皮和砂仁各一兩,薑八錢,鹽三錢,煎湯,用手指探口催吐,吐出宿食五六碗,六脈才完全出現。左關脈弦大,胸腹疼痛加劇,知道是因大怒而傷。
以木香、青皮、橘紅、白朮、香附煎成與服,兩劑痛止。更以四君子加木香、烏藥,調理十餘日方瘥。此食中兼氣中。(《必讀》)
白話文:
以木香、青皮、橘紅、白朮、香附一起煎製成湯藥,食用兩劑,疼痛就會停止。再食用十多日四君子湯加木香、烏藥,才能痊癒。這種病是食物和氣候引起的。(《必讀》)
酒厥(宜與《傷酒》門相參)酒厥之證,即經所云熱厥之屬也。又經云酒風者,亦此類也。凡縱飲無節之人,多有此病。方其氣血正盛,力能勝之,不知酒害之何有。及其將衰,則酒之侮人,斯可畏耳。酒病極多,莫知所出。其為酒厥,則全似中風,輕者猶自知人,重者卒爾運倒,忽然昏憒,或躁煩,或不語,或痰涎如湧,或氣喘發熱,或咳嗽,或吐血,但察其大便乾燥,脈實喜冷者,此濕熱上壅之證,宜以抽薪飲(方附見《痹》門)之類,疾降其火。火之甚者,仍以梨漿飲、綠豆飲之屬,更迭進之,以解其毒。此證大忌辛燥等物,務使濕熱漸退,神氣稍復,然後用補陰等劑以善其後。其有大便不實,或無火證,而脈見緩弱者,則不宜清火,但以六君子湯之類主之。若因酒傷陰,以致脾腎兩虛而為厥脫者,非速救本源,終無濟也。凡患此者,宜終身忌酒,勿使沾唇可也。若不知戒,再犯必難為矣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酒厥(可參照《傷酒》章節)酒厥的症狀,就如同經典所說的熱厥。經典中也提到酒風,也是這一類的病症。凡是縱情飲酒、沒有節制的人,大多都會有這種病。當他們氣血旺盛時,還能抵抗這種病症,不覺得有什麼酒害。等到將近衰老時,酒就會侵害他們,這就非常可怕了。酒病有很多種,很難說清楚是怎麼引起的。如果出現酒厥,那麼症狀和中風很相似。輕微的還能認人,嚴重的會突然暈倒,突然昏迷,或者煩躁不安,或者不說話,或者痰液像湧上來似的,或者氣喘發熱,或者咳嗽,或者吐血。但只要觀察到患者大便乾燥,脈搏有力並喜歡涼的東西,那就是濕熱上攻的症狀,可以用抽薪飲(方劑見《痹》章節)一類的藥物,迅速降低火氣。火氣很旺盛的,繼續用梨漿飲、綠豆飲一類的藥物交替服用,以解毒。這種症狀最忌辛辣燥熱的食物,要讓濕熱慢慢退下去,神氣慢慢恢復,然後再用補陰等藥劑來善後。如果患者大便不乾燥,或者沒有火氣症狀,脈搏緩慢虛弱的,那麼就不宜清火,而應以六君子湯一類的藥物為主。如果因為飲酒傷陰,導致脾腎兩虛而出現厥脫症狀的,如果不趕快救治根本,最終難以治癒。凡是患有這種症狀的人,應該終身戒酒,不要沾染半點酒。如果不知道剋制,再犯的話,就難以治癒了。(摘自《景嶽》)
色厥,色厥之證有二:一曰暴脫,一曰動血也。凡色厥之暴脫者,必以其人本虛,偶因奇遇而悉力勉為者有之。或因相慕日久而縱竭情欲者亦有之,故於事後,則氣隨精去而暴脫不返。宜急掐人中,仍令陰人摟定,用口相對,務使暖氣噓通以接其氣,勿令放脫以保其神,隨速用獨參湯灌之,或速灸氣海數十壯,以復陽氣,庶可挽回。第以臨時慌張,焉知料理,故每致不救。然此以即病者言,所見誠不多也。其有不即病而病此者則甚多也,又何以言之?以其精去於頻而氣脫於漸,故每於房欲二三日之後,方見此證。第因其病不在即,故不以此為病,兼之人多諱此,而不知中年之後,多有因此而病者,是皆所謂色厥也。奈時師不能察,而每以中風斃之耳。凡治此者,單宜培補命門。(按:《石室秘籙》曰:人有小解之時,忽然昏眩而倒者,亦陰陽之氣脫也。此症多得之入內過於縱欲,即景岳所謂不即病而病此者也。擬有逢土丹,用參、附、朮、菖蒲、半夏、生棗仁。)又色厥之動血者,以其血氣並走於上,亦血厥之屬也。但與大怒血逆者不同,而治法亦有所異。蓋此因欲火上炎,故血隨氣上,必其情欲動極而欲不能遂者有之,或借曲糵以強遏鬱火者亦有之。其證則忽爾暴吐,或鼻衄不能禁止,或厥逆,或汗出,或氣喘,或咳嗽,此皆以陰火上衝而然。凡治此者,必先制火以抑其勢。其有陰竭於下,火不歸源,別無煩熱脈證,而血厥不止垂危者,非鎮陰煎(用熟地、牛膝、澤瀉、炙甘、桂、附)必不能救,待其勢定,然後因證酌治之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色厥,出現色厥的症狀有兩種:一種是突然、暴烈脫精,另一種是動血。凡是色厥暴脫的人,一定都是本身虛弱的人,偶爾因為奇遇而拚命勉強作為,或者因為相思日久而縱情縱慾,所以事後精氣隨之而去,暴脫而不回來。應該趕快掐人中,再讓人抱著他,嘴對嘴地用力吹氣,使暖氣通暢以接續他的呼吸,不要讓他失去神識,然後趕快用獨參湯灌入,或趕快灸氣海穴數十壯,以恢復元氣,或許可以挽回。只是臨時慌亂,不知道如何處理,所以常常救不了。然而,這是指急性發作而言,所見到的案例真的不多。如果不急性發作而病發的人就更多了,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精氣一點一點地漸漸流失,氣也一點一點地漸漸萎脫,所以常常在房事二、三天後,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只是因為病情不急性,所以不把這當成病,再加上很多人諱疾忌醫,不知道中年以後,有很多人都因為這樣而生病,這都是所謂的色厥。可惜當時的醫生不能辨察,反而常常以中風來處理。凡是治療這種病,只要補益命門就可以了。(《石室祕籙》說:有人在小解的時候,忽然昏眩而昏倒,也是陰陽之氣脫離了。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爲過度縱欲而引發,也就是景嶽所謂的不急性發作而病發。可以服用逢土丹,藥材包括人參、附子、白朮、菖蒲、半夏、生棗仁。)另外一種色厥是動血,是因為血氣都往上衝,也是血厥的一種。但跟大怒血逆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一樣。這通常是因爲慾火往上燒,所以血跟著氣往上衝,必定是情慾極度激動而無法滿足,或者強行用房事來壓抑鬱火。症狀是突然大量嘔吐、或鼻血不止、或昏厥、或大量出汗、或氣喘、或咳嗽。這些都是因為陰火往上衝造成的。凡是治療這種病,一定要先降火來抑制火勢。如果有陰火在下面耗竭,火不歸源,沒有其他煩熱脈象,而血厥只是不斷加重,病人危在旦夕,如果不用鎮陰煎(用熟地黃、牛膝、澤瀉、炙甘草、桂枝、附子)就一定救不了。等到病情穩定後,再根據症狀來酌情治療。(《景嶽全書》)
男女交接過度,真氣大脫,昏迷不醒,俱勿放開,須兩陰交合,待氣自蘇。若就開合,必死難救,至慎至慎。(《原病集》)(按原有《脫陽》門,其所載系《衛生家寶》傷寒陰證脫陽證治附有此言。考《家寶》治方,用蔥白、附子、白朮、乾薑、木香、五味。《經驗良方》收之於華陀《肘後》倉卒十病中,而刪去傷寒陰證四字。
白話文:
《袖珍方》引用它。《得效方》也相同,收錄在《虛損》中,叫作「大固陽湯」,但它還沒有提到是這個證型。醫書中,這個證型由唐氏創立,他稱它為「脫陽」,也是最早出現於唐氏,而這個方劑確實可以治療這個證型,所以《救急選方》也收錄在《脫陽》中。《家寶》方說收錄在《傷寒》中,請參考。
《袖珍方》引之。《得效方》亦同,收在《虛損》中,名以大固陽湯,然猶未言為此證。蓋醫書有此證創自唐氏,其謂為脫陽亦出自唐氏,而彼方實足以治此證,故《救急選方》亦舉之《脫陽》中。《家寶》方說載在《傷寒》中,宜參。)
凡男婦交感而死,在男子名曰脫陽,在女子名曰脫陰。男子雖死,陽事猶然不委;女子雖死,陰器猶然不閉。有夢中脫死者,其陽必舉,陰必泄,屍容有喜笑,為可辨也。皆在不救。(《方考》)
白話文:
久曠之人,或縱欲之人,與女交合,泄而不止,謂之走陽。其女須抱定,勿使陰莖出戶,急呵熱氣於口中,以指捻住尾閭即救矣。若女人驚而脫去者,十有九死,亟以童女接氣,灌以大劑獨參湯,亦有活者。(《必讀》)(按:《石室》曰:苟能以獨參湯數兩急煎之,內可加附子一錢,乘熱灌之,亦有已死重生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