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100)
身體類 (100)
1. 癘
三。敷擦,用白礬、川槿皮、五倍子、全蠍為末,加螌蝥少許,香油調敷,狼油尤妙。燥癢用大楓肉、番木鱉、烏桕仁、黑芝麻、黑豆、杏仁、木棉子,共搗一處,入煬成礶內,以鐵盞蓋上,鐵線扎定,鐵釘旋緊,糠火中煨一夜,取其藥油調後藥。預用胡椒、川椒各二兩,枯礬、輕粉各六錢,為細末,入前藥油調勻,擦患處,數日如蛇蛻脫下,再擦二次效。肥人用川烏、草烏、細辛、杏仁、白附子、雄黃、白芥子為末,加麝少許,生薑蘸擦。
頑厚者,加斑蝥、白砒,不時擦之。擦時須覓空房,用紙糊好,勿見風。七日後,又換別靜房居之,以前房便溺臭穢不堪也。七日後,日擦一次,至病痊為度。如有一處不知痛癢,即是病根,如前但擦其處,日三、五次。四、湯液,用涼膈、雙解、消風散之類。五、丸散,用九龍丸、漆黃丸、希薟丸、白花蛇丸、鵝翎散、蜈蚣散選用(按:六方俱繫於驅風之劑,今不取)。癘風諸藥不效,《千金》耆婆萬病丸,極有神驗。
(《醫通》)
治須推其所因,凡治大風,須推其所因。凡因風寒濕熱,勞逸飲食,與夫傳染,不可混濫,散寒濕、風濕,清熱,調和氣血,穎然不同。若例以瀉風藥治之,則失其機要矣。昔有一僧得病,狀如白癩,卒不成瘡,但每旦起,白皮一升許,如蛇蛻。醫者謂多啖炙爆所致,與局方解毒雄黃丸,三四服而愈,豈非得因治之邪。(《三因》)(按:解毒雄黃丸,用雄黃、鬱金、巴豆,方出《咽喉》中。)
治宜責血分說(見針法中。)
治當知變證類證,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,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。蓋兼症當審輕重,變症當察先後,類證當詳真偽,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,又當審其人之虛實,究其病之源委,而施治之。(《癘瘍機要》)
治須分上下,人得之者,須分在上在下。夫在上者,以醉仙散,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。在下者,以通天再造散,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。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殊,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,治此病者,須知此意。看其疙瘩與瘡,若上先見者,上體多者,在上也。若下先見者,下體多者,在下也。上下同得者,在上覆在下也。陽明經,胃與大腸也,無物不受。此風之入人也,氣受之則在上多,血受之則在下多。氣血俱受者甚重,自非醫者神手,病者鐵心,罕有免此。夫或從上,或從下,以漸而來者,皆是可治之病。(《丹溪》)
外內不得分治,蓋其風毒之傷,與夫內毒所致,人皆安得而知之。及其病證顯露,方始歸咎於此。其於外受之風,內積之毒,豈可得而分治之也。故《內經》刺肌肉,刺骨髓,以泄榮衛之怫熱。《靈樞》以銳針刺腫上,按出惡氣惡血。子和用汗吐下出血之法,河間用疏風泄熱之劑,俱不分病之所因,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。(《微義》)(按:子和治驗,括出於下,以備參考。)
白話文:
癘(麻風病)的治療方法
三、外敷擦藥: 將白礬、川槿皮、五倍子、全蠍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斑蝥,用香油調和塗抹。如果用狼油效果更好。 對於乾燥搔癢的症狀,可以使用大楓子肉、番木鱉、烏桕仁、黑芝麻、黑豆、杏仁、木棉子,一起搗碎,放入瓦罐中,用鐵盞蓋住,鐵線紮緊,用鐵釘旋緊,放在糠火中煨一夜。取出藥油,再加入以下藥粉調勻:胡椒、川椒各二兩,枯礬、輕粉各六錢,磨成細末。將藥油與藥粉調勻後,塗擦患處。數天後,患處的皮膚會像蛇蛻皮一樣脫落,再擦兩次即可見效。 如果患者體質肥胖,可以使用川烏、草烏、細辛、杏仁、白附子、雄黃、白芥子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麝香,用生薑蘸藥粉塗擦。 對於皮膚頑固厚實的患者,可以加入斑蝥、白砒,不時塗擦。塗擦時必須選擇空房,用紙糊好窗戶,避免風吹。七天後,換到另一個安靜的房間居住,之前的房間會因為排泄物而產生臭穢。七天後,每天塗擦一次,直到痊癒。如果還有某處不痛不癢,那就是病根所在,按照之前的方法塗擦該處,每天三到五次。
四、湯藥: 可以使用涼膈散、雙解散、消風散等藥方。
五、丸散劑: 可以使用九龍丸、漆黃丸、希薟丸、白花蛇丸、鵝翎散、蜈蚣散等藥方,但這裡不推薦,因為這些都是驅風的藥劑。麻風病單用這些藥效果不好。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的耆婆萬病丸,效果非常好。
治療方法應根據病因
治療麻風病,必須要先找出病因。凡是因風寒濕熱、勞累過度、飲食失調,或是傳染所引起的,都不能混為一談。散寒濕、祛風濕、清熱、調和氣血等治療方法,各有不同,不能隨意使用。如果只用驅風藥來治療,就會錯失治療的關鍵。 以前有個和尚得了病,樣子像得了白癩病,但沒有潰爛,只是每天早上醒來,會脫落一升左右的白皮,像蛇蛻皮一樣。醫生認為他是因為吃太多燒烤食物所導致,就給他服用《局方》中的解毒雄黃丸,服用了三四次就好了,這就是根據病因治療的例子。
治療應著重血分 (具體方法見針灸篇)
治療應區分變證與類證 治療麻風病要了解它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和類型,所以治療方法有發汗、攻下、針刺、攻補等不同的選擇。要考慮兼證的輕重,觀察變證的先後順序,辨別類證的真假。發汗、攻下、針刺、攻補等治療方法,要根據病人的體質虛實,追溯疾病的根源,才能對症下藥。
治療要分上下 人得了麻風病,要分辨病邪是在上半身還是在下半身。如果病邪在上半身,可以使用醉仙散,將牙縫中的臭涎惡血排出。如果病邪在下半身,可以使用通天再造散,將腸道中的惡物和陳蟲排出。雖然病邪排出有上下之分,但都與陽明經有關。治療這個病的人,必須了解這個道理。觀察病人的疙瘩和瘡,如果上身先出現,或者上身比較多,就代表病邪在上半身。如果下身先出現,或者下身比較多,就代表病邪在下半身。如果上下身同時出現,就代表病邪上下都有。陽明經包括胃和大腸,什麼東西都可以進入。麻風病侵入人體,氣分受邪,就多在上半身表現,血分受邪,就多在下半身表現。如果氣血同時受邪,病情就會很嚴重。如果沒有高明的醫生,病人沒有堅強的意志,就很難治癒。如果病邪從上或從下逐漸發展,都是可以治療的。
內外不可分治 麻風病既有風毒的侵襲,也有內在毒素的影響,人們很難分辨清楚。只有當病情顯現時,才歸咎於其中一種。外受風邪,內積毒素,不可分開治療。《內經》記載可以用針刺肌肉和骨髓,來疏泄體內的鬱熱。《靈樞》記載可以用銳針刺腫處,按壓排出惡氣和惡血。張子和採用發汗、催吐、攻下、放血等方法,劉完素採用疏風清熱的方法,都不分病因,而是根據病症的表現來治療的。
(以下略述張子和的治療經驗,供參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