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86)
身體類 (86)
1. 身體痛
若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,附骨之始未腫,但痛而已。其賊風但痛不熱。附骨則其上壯熱,四體乍寒乍熱,小便赤,大便澀,而無汗。若得下卻熱,並開發腠理,便得消也。縱不消盡,亦得浮淺近外。凡賊風但夜痛,骨不可按抑,不得迴轉,痛處不壯熱,亦不乍寒乍熱,多覺身體索索然冷,欲得熱熨,痛處即小寬,時復有汗出,此為賊風證也,宜針灸熨爆,諸服治風藥即愈。(《千金》)
氣痛,或身中忽有痛處,如似打撲之狀,名曰氣痛。痛不可忍,遊走不住,發作有時,痛則小熱,痛定則寒。此皆由冬時受溫氣,至春暴寒,風來折之,不成溫病,乃作氣痛。宜先服五香連翹湯,摩丹參膏,又以白酒煎楊柳皮,及暖熨之。有赤氣點點者,即刺出血也。(《千金》)(按:此說本出《肘後》。五香連翹湯、丹參膏並出《千金·癰疽》中,宜參。)
血滯作痛(久痛入絡),身體疼痛,非濕則痰,固也。人有挾刀鋸之驚,而又餒在其中,為風寒水濕所傷,致使心竅凝滯。於是經絡壅閉,血不流行,肌肉骨節為之刺痛。治法,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白芷、靈脂、大黃、甘草利之,黑物小片而下,其痛有瘳。(《直指》)
身體胸腹,隱熱隱疼,拘急足冷,此血之為病也。以其飲酒嗜欲,伏熱受暑得之。淮熱毒、暑毒、酒毒為能傷血,瘀血未去,新血不榮身體,所以隱痛拘急。其裡熱足冷者,血之證也。用柴胡、黃芩、青皮、枳殼、靈脂、桃仁、木通、甘草作劑,多入大黃以利之。俟其流利已盡,小腹略無結急,即以當歸、川芎一倍,橘皮、半夏、枳殼、北梗、木通、甘草半之,調其氣血,於是有瘳。血屬於心,木通以通其心竅,心竅既通,經絡之流行可知矣。
(同上)
久痛必入絡,氣血不行,發黃非疸也。痛而重按少緩,是為絡虛。(《臨證指南》)(按:又華玉堂曰:絡中氣血,虛實寒熱,稍有留邪,皆能致痛。此乃古人所未及詳言,而先生獨能剖析明辨者。)
治例,濕熱相搏,肩背沉重,疼痛上熱,胸膈不利,遍身上下沉重疼痛,當歸拈痛湯。身體拘急,皆屬虛寒與寒濕、風濕,小續命湯隨證加減。(《醫通》)
在氣分者,但行其氣,不必病輕藥重,攻動其血。在血分者,則必兼乎氣治,所謂氣行則血隨之是也。若症之實者,氣滯血凝,通其氣而散其血則愈。症之虛者,氣餒不能充運,血衰不能滋榮,治當養氣補血,而兼寓通於補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補氣利害,或問:先哲謂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。丹溪亦曰:諸痛不可用參、耆,蓋補其氣旺不通而痛愈甚。然則凡病痛者,例不可用參、耆等藥乎?曰:以上所論諸痛,特指其氣實者為言耳。如暴傷風寒,在表作痛,或因七情九氣怫鬱,不得宣通而作痛者,固不可用補氣藥也。若夫勞役傷形,致身體解㑊而作痛者,或大便後及大瀉痢後,氣血虛弱,身體疼痛,及四肢麻痹而痛;或婦人產後氣血俱虛,致身體百節疼痛等病,其可不用參、耆等補氣藥乎,學者毋執一也。(《正傳》)
白話文:
身體痛
如果感覺像是骨頭連著的地方疼痛,又跟一般受風寒的疼痛不同,這種附骨痛剛開始不會腫起來,只是單純的疼痛。而一般的受風寒疼痛只會痛,不會發熱。附骨痛會感覺疼痛部位發熱,全身一下冷一下熱,小便顏色深紅,大便乾燥,而且不出汗。如果能用藥把熱氣排出,並讓皮膚毛孔打開,就能減輕疼痛。就算不能完全消除,也會讓疼痛從深層移到表淺處。而一般的受風寒疼痛通常是晚上痛,骨頭不能按壓,不能轉動身體,痛的地方不會發熱,也不會忽冷忽熱,多半感覺身體冷冷的,想用熱的東西敷,敷了會稍微舒服一點,有時會出汗,這就是受風寒引起的疼痛,可以用針灸或熱敷治療,服用一些治療風寒的藥就會好。(《千金方》)
還有一種叫做「氣痛」的,身體突然某處疼痛,感覺像被打到一樣,這種疼痛難以忍受,會到處跑,發作時間不定,痛的時候會稍微發熱,不痛的時候會感覺冷。這多半是因為冬天受了熱氣,到春天突然變冷,風一吹就讓身體受寒,沒有變成一般的溫病,而是產生氣痛。可以先服用五香連翹湯,塗抹丹參膏,再用白酒煮楊柳皮來熱敷。如果痛處有紅點,可以用針刺放血。(《千金方》)(這裡提到的是出自《肘後方》的說法,五香連翹湯和丹參膏則出自《千金方》中的《癰疽》篇,可以參考。)
還有一種「血瘀作痛」(久痛進入經絡),身體疼痛,通常不是因為濕氣就是因為痰,這是很常見的原因。有些人可能因為受到刀鋸之類的驚嚇,而且體內虛弱,又受到風寒濕氣的侵襲,導致心竅堵塞。這樣一來,經絡不通,血液運行受阻,肌肉骨頭就會像被針刺一樣疼痛。治療方法應該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白芷、靈脂、大黃、甘草等藥來疏通,排出像黑色的片狀物,疼痛就會減輕。(《直指方》)
身體胸部和腹部,感覺隱隱發熱和疼痛,肌肉僵硬,腳部冰冷,這都是因為血有問題。多半是因為喝酒和縱慾,導致體內積熱,又受到暑氣侵襲。熱毒、暑毒和酒毒都會傷害血液,造成瘀血無法排除,新的血液無法滋養身體,所以會感到隱痛和拘急。這種情況的特徵就是身體內熱,腳部冰冷。可以用柴胡、黃芩、青皮、枳殼、靈脂、桃仁、木通、甘草等藥來治療,多用大黃來幫助排便。等到瘀血排乾淨,小腹不再感覺脹痛,再改用當歸、川芎加倍,橘皮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木通、甘草減半的藥方,來調理氣血,這樣就能痊癒。因為血歸屬於心,用木通可以疏通心竅,心竅通暢,經絡就會暢通。(同上)
長時間的疼痛一定會進入經絡,導致氣血不順,臉色發黃不是因為黃疸。如果按壓疼痛處會感覺稍微舒服,這就是經絡虛弱。(《臨證指南》)(華玉堂補充說:經絡中的氣血,有虛實寒熱的不同狀況,只要稍微有邪氣停留,都會引起疼痛。這是古人沒有詳細說明的,而先生卻能分析得很清楚。)
治療例子:濕熱互相影響,導致肩膀和背部感覺沉重,疼痛,上方感覺發熱,胸部和膈膜不舒服,全身都感覺沉重疼痛,可以用當歸拈痛湯來治療。身體僵硬,多半是因為虛寒、寒濕或風濕,可以用小續命湯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(《醫通》)
如果疼痛在氣的層面,就只需要調理氣,不一定要用很重的藥物來影響血液。如果疼痛在血的層面,就一定要同時調理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氣行則血隨之」。如果症狀是實證,是因為氣滯血瘀,只要疏通氣血就能痊癒。如果症狀是虛證,是因為氣虛不能運送氣血,血虛不能滋養身體,就應該用補氣補血的藥物,並適當加入一些疏通的藥物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補氣的利弊:有人問:古人說,各種疼痛都是實證,各種搔癢都是虛證。朱丹溪也說,各種疼痛不能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因為補氣會讓氣更堵塞,疼痛會更嚴重。那麼,所有的疼痛都不能用人參、黃耆等藥嗎?回答說:以上所說的疼痛,是指氣實引起的疼痛。像是突然受寒感冒,在身體表面引起的疼痛,或是因為情緒不佳,氣鬱不通引起的疼痛,當然不能用補氣的藥。但是,如果因為勞累過度,導致身體疲憊疼痛,或是在大便後、腹瀉後,氣血虛弱,導致身體疼痛,或是四肢麻木疼痛,或是婦女產後氣血虛弱,導致全身疼痛,這些情況難道不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嗎?學習醫學的人不能太過執著。(《正傳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