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87)
身體類 (87)
1. 身體痛
除濕驅風諸方,生附除濕湯、五苓散,並主傷濕身痛。(《直指》)
身疼風證,烏藥順氣散,又名通氣驅風湯,加川芎。(《得效》)
和血諸方,若關節疼痛,蒲黃八兩,附子一兩炮,合末之,服一錢匕,日三,稍增至方寸匕。(《肘後》)
黃耆建中湯,加川芎、當歸,治血刺身痛。(《直指》)
麒麟竭散,治寒濕搏於經絡,疼痛不可忍。
血竭,南乳香,沒藥,水蛭(杆碎炒令煙盡),麝香,白芍藥,當歸(各秤一分),虎脛骨(塗酥炙黃一□六分)
上件藥八味,每味各為細末,各抄一錢和勻,每眼三錢,溫酒調下,食前服之,痛立止,痛甚者不過二服。(《御藥》)(又有虎骨丸,見《歷節》,宜參。)
逐涎諸方,治風毒留客日深,氣虛邪實,攻擊不定,走注疼痛,趁痛丸方。
大戟(刮去皮),甘遂,白芥子(各一兩)
上三味搗羅為末,用大麥面一兩和勻,醋調作膏子,慢火炙黃熟,再搗羅,用薄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丸,漸加至十五丸,空心用冷酒下,病甚不入大麥面亦得。(《聖濟》)(即控涎丹,見《痰涎》。)
滾痰丸,一切遍身,無故遊走疼痛,或腫或攣,或如常,痛無定所,或俗名寒濕,不腫在一處,痠軟沉滯者,消息服之。(《養生主論》)
熏法,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隨處者,取干艾葉一糾許丸之,內瓦甑下,塞余孔,唯留一目,以痛處著甑目,下燒艾以熏之,一時間愈矣。(《肘後》)
調攝法,痛家不可食厚味與肉,大能助火。若食肉味痛愈盛者,並魚腥麵醬酒醋皆斷去之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身體疼痛
祛濕驅風的藥方:
- 生附除濕湯、五苓散,這些藥方主要用來治療因濕氣引起的身體疼痛。(出自《直指》)
- 對於因風邪引起的身體疼痛,可以使用烏藥順氣散(也叫通氣驅風湯),可以再加川芎。(出自《得效》)
活血的藥方:
- 如果關節疼痛,可以用蒲黃八兩、炮製過的附子一兩,將它們磨成粉混合,每次服用一錢匕的量,一天三次,可以逐漸增加到一方寸匕。(出自《肘後》)
- 黃耆建中湯,再加上川芎、當歸,可以用來治療因血瘀引起的身體疼痛。(出自《直指》)
治療寒濕侵犯經絡導致劇痛的藥方:
- 麒麟竭散,可以治療因寒濕侵犯經絡,導致疼痛難以忍受的情況。
- 藥方組成:血竭、南乳香、沒藥、水蛭(用杆搗碎炒至煙盡)、麝香、白芍藥、當歸(各一分),以及虎脛骨(塗上酥油烤黃,一分六釐)。
- 將以上八種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,各取一錢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送服,在飯前服用,疼痛很快就能止住,如果疼痛很嚴重,服用不超過兩次即可。(出自《御藥》)另外還有虎骨丸,可參考《歷節》。(《歷節》指的是專門記載關節疾病的醫書)
祛痰的藥方:
-
對於風邪毒素滯留在體內時間較長,導致氣虛但邪氣卻很強盛,使得疼痛發作不定,在身體各處游走的情況,可以使用趁痛丸。
-
藥方組成:大戟(刮去皮)、甘遂、白芥子(各一兩)。
-
將以上三味藥材搗成末,與一兩大麥面混合均勻,用醋調成膏狀,然後用慢火烘烤至黃熟,再次搗成粉末,用稀薄的麵糊製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十丸,可逐漸增加至十五丸,空腹用冷酒送服。病情嚴重時,可以不用大麥面。(出自《聖濟》)(也就是控涎丹,可參考《痰涎》)
-
滾痰丸,適用於全身不明原因的游走性疼痛,有時腫脹、有時攣縮、有時卻又和正常一樣,疼痛沒有固定部位,或者俗稱的「寒濕」病症,不固定在一個地方,出現痠軟、沉重、滯澀等症狀時,可以根據情況服用。(出自《養生主論》)
熏蒸的方法:
- 如果身體某處出現抽痛、麻木、活動不便的情況,可以取一些乾燥的艾葉搓成團,放在瓦甑底部,堵住其他孔洞,只留一個孔,將疼痛部位對準這個孔,在下面燒艾葉進行熏蒸,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。(出自《肘後》)
飲食調養的方法:
- 身體疼痛的人不宜食用肥膩厚味的食物和肉類,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助長火氣。如果食用肉類後疼痛加劇,應當戒斷魚腥、麵醬、酒和醋等食物。(出自《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