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84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84)

1. 腰痛

趁痛丸,第三證方(說見上)。

附子(炮去皮臍尖取末半兩),牽牛末(炒一兩取末半兩)

上為細末,酒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鹽湯下,空心食前服。(《方氏》)

牽牛丸,治冷氣流注,腰疼不能俯仰。

延胡索(二兩),破故紙(炒二兩),黑牽牛(三兩炒)

上件為細末,煨大蒜研搜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煎蔥須、鹽湯送下,食前服。(《楊氏》)《經驗秘方》呂總管一方,於本方去延胡索,加好橙核(其半生半熟),等分為末,空心酒服。

戴人女僮,冬間自途來,面赤如火,至埊陽,病腰胯大痛,裡急後重,痛則見鬼神。戴人曰:此少陽經也,在身側為相火。使服舟車丸、通經散,瀉至數盆,病猶未瘥。人皆怪之,以為有祟。戴人大怒曰:驢鬼也。復令調胃承氣湯二兩,加牽牛頭末一兩,同煎服之。大過(按:過當瀉)數十行,約一、二缶,方舍其杖策,但發渴。

戴人恣其飲水、西瓜、梨、柿等。戴人曰:凡治火莫如水,水天地之至陰也。約飲水一、二桶,猶覺微痛。戴人乃刺其陽陵泉,以伸其滯,足少陽膽經之穴也,自是方寧。女僮自言,此病每一歲須瀉五、七次,今年不曾瀉,故如是也。常仲明悟其言,以身有濕病,故一歲亦瀉十餘行,病始已。

此可與智者言,難與愚者論也。(《十形三療》)(按:又載一男子六十餘,病腰尻脊胯大痛,脈沉滯堅勁,大便堅燥。用大承氣湯,以薑棗煎,加牽牛頭末二錢,下泄四、五行,皆燥糞及瘀血雜穢而痛去。)

獨活湯,治因勞役,腰痛如折,沉重如山。

炙甘草(二錢),羌活,防風,獨活,大黃(煨),澤瀉,肉桂(各三錢),當歸梢,連翹(各五錢),酒漢防己,酒黃柏(各一兩),桃仁(三十個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酒半盞,水一大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。(《蘭室》)(按:此方品味雜糅,無類可隸,姑錄於茲。)

熨法,熨法。

肉桂(一兩),吳茱萸(三兩),生薑(四兩),蔥頭(一兩),花椒(二兩)

上共炒熱,以絹帕包裹,熨痛處,冷則再炒熨。(《百問》)

灸法,戊戌年八月,淮南大水,城下浸灌者連月。予忽臟腑不調,腹中如水吼,數日,調治得愈。自此腰痛不可屈折,雖頰面亦相妨,服遍藥不效,如是凡三月。予後思之,此必水氣陰盛,腎經感此而得。乃灸腎俞三七壯,服此藥瘥。(《本事》)(按:此藥即麋茸丸,用麋茸、舶茴、菟絲子、羊腎。)

舍弟腰疼,出入甚艱,予用火針微微頻刺腎俞,則行履如故,初不灸也。屢有人腰脊傴僂來覓點灸,予意其是筋病使然,為點陽陵泉令歸灸即愈,筋會陽陵泉也。然則腰疼又不可專泥腎俞,不灸其他穴也。(《資生》)

白話文:

腰痛

趁痛丸,這個方子在前面已經提過。

  • 配方: 炮製過的附子(去除皮和頂尖,磨成粉,用半兩),炒過的牽牛子(磨成粉,用半兩)。
  • 製法: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酒和麵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
  • 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鹽水送服,空腹、飯前服用。(出自《方氏》)

牽牛丸,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因寒氣侵入導致的腰痛,使人無法彎腰或仰頭。

  • 配方: 延胡索(二兩),炒過的補骨脂(二兩),炒過的黑牽牛子(三兩)。
  • 製法: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煨過的大蒜搗爛成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
  • 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煎過的蔥須和鹽水送服,飯前服用。(出自《楊氏》)《經驗秘方》中記載呂總管的方子,是在這個配方基礎上,去掉延胡索,加入半生不熟的橙核,等分磨成粉,空腹用酒送服。

戴某家裡的女僕,冬天從遠方來,臉紅得像火一樣,到了居住的地方,就開始腰部和大腿根部劇烈疼痛,還伴有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又拉不出來的感覺),疼起來就覺得有鬼神作祟。戴某說:這是少陽經的問題,在身體側面屬於相火。就讓她服用舟車丸和通經散,瀉了好幾盆,病還是沒好。大家都覺得奇怪,認為是被鬼纏上了。戴某很生氣,說:這是驢鬼在作怪!就又讓她服用二兩調胃承氣湯,加上一兩牽牛子末,一起煎服。瀉了很多次(按:瀉得太過),大概有一兩大缸,才丟掉拐杖,但開始口渴。

戴某讓她隨意喝水,吃西瓜、梨、柿子等。戴某說:治療火最重要的是用水,水是天地間最陰的東西。大概喝了一兩大桶水,還是覺得有點痛。戴某就針刺她的陽陵泉穴,來疏通淤滯,陽陵泉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,之後病才好了。女僕自己說,這個病每年都要瀉五、七次才會好,今年還沒瀉過,所以才會這樣。常仲明聽了這話有所領悟,認為自己是因為體內有濕氣,所以每年也要瀉十幾次,病才會好。

這個道理只能跟聰明人說,很難跟愚笨的人講。(出自《十形三療》)(按:書中又記載一個六十多歲的男子,腰、臀、背、大腿根部劇烈疼痛,脈象沉而澀,大便乾燥。用大承氣湯加薑和紅棗煎煮,再加入二錢牽牛子末,瀉了四、五次,都是乾燥的糞便和瘀血雜物,疼痛就消失了。)

獨活湯,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因為勞累過度,導致的腰痛像斷了一樣,感覺沉重如山。

  • 配方: 炙甘草(二錢),羌活,防風,獨活,煨過的大黃,澤瀉,肉桂(各三錢),當歸梢,連翹(各五錢),用酒泡過的漢防己,用酒泡過的黃柏(各一兩),桃仁(三十個)。
  • 製法: 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五錢,用半盞酒和一大盞半水一起煎煮,煮到剩下一盞,去渣後趁熱服用。(出自《蘭室》)(按:這個方子配伍雜亂,不好歸類,姑且記錄在這裡。)

熨法,熱敷法。

  • 配方: 肉桂(一兩),吳茱萸(三兩),生薑(四兩),蔥頭(一兩),花椒(二兩)。
  • 製法: 將上述藥材一起炒熱,用絹布包裹,熱敷疼痛的部位,冷了就再炒熱敷。(出自《百問》)

灸法,用艾灸的方法。戊戌年八月,淮南大水,城下被水淹了好多個月。我忽然感到內臟不舒服,肚子裡像水在吼叫,過了幾天,調理之後才好。從那之後,腰痛到不能彎腰,甚至影響到臉頰,吃了很多藥都沒用,這樣持續了三個月。我後來考慮,這一定是水濕過盛,腎經受到影響導致的。於是就艾灸腎俞穴,灸了二十一次,然後服用這個藥才好。(出自《本事》)(按:這個藥是指麋茸丸,用麋茸、舶茴、菟絲子、羊腎製成。)

我弟弟腰痛,行走很困難,我用火針輕輕地多次刺他的腎俞穴,他就能像以前一樣走路了,一開始並沒有用艾灸。很多人腰背彎曲來找我做艾灸,我認為他們是筋的問題,就為他們點刺陽陵泉穴,讓他們回去自己灸,就好了,因為陽陵泉是筋的匯合之處。所以腰痛不能只侷限於艾灸腎俞穴,也要考慮其他穴位。(出自《資生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