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77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77)

1. 腰痛

脈候,尺脈牢而長,關上無有,此為陰乾陽,其人苦兩脛重,少腹引腰痛。寸口脈壯大,尺中無有,此為陽干陰,其人苦腰背痛,陰中傷,足脛寒。(《脈經》)

尺脈沉,腰背痛,宜服腎氣丸,針京門補之。(同上)

尺脈粗常熱者,謂之熱中(按:此《平人氣象論》文),腰胯疼,小便赤熱。(同上)

診其尺脈沉,主腰背痛。寸口脈弱,腰背痛。尺寸俱浮直下,此為督脈腰強痛。(《病源論》)

大抵腰痛之脈,脈皆沉弦。沉弦而緊者寒腰痛,沉弦而浮者風腰痛,沉弦而濡細者濕腰痛。墜墮閃肭,以致氣凝血滯而痛者,脈多沉弦而實也(按:此脈法,《微義》引劉三點。又《崔氏脈訣》,其意相同)。當推其所因,合其脈以治,無不效者矣。(《濟生》)

脈必沉而弦,沉為滯,弦為虛。澀者是瘀血,緩者是濕,滑者或伏者是痰,大者是腎虛。(《丹溪》)

病由腎虛(不能俯仰),腎主腰腳,腎經虛損,風冷乘之,故腰痛也。又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腰痛引少腹,不可以仰息。(《病源論》)

腎主腰腳,而三陰三陽十二經八脈,有貫腎絡於腰脊者。勞損於腎,動傷經絡,又為風冷所侵,血氣擊搏,故腰痛也。陽病者不能俯,陰病者不能仰,陰陽俱受邪氣者,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。(同上)

大抵因於房室過傷而腎虛者為多。蓋腎虛則火旺,火旺則陰愈消而不能榮養,故作痛也。久而不治,則成骨痿。(《醫學集成》)(按:此說本於東垣,東垣說見後。)

源由證治總說,凡腰痛病有五:一曰少陰,少陰腎也,十月萬物陽氣傷,是以腰痛。二曰風痹,風寒著腰,是以痛。三曰腎虛,役用傷腎,是以痛。四曰䐴腰,墜墮傷腎(按:《醫心》䐴作概,腎作腰),是以痛。五曰寢臥濕地,是以痛。(《病源論》)

腰者腎之外候,足少陰經之所流注。若痛連小腹,不得俯仰,惙惙短氣,此由腎氣虛弱,勞傷過度,有所不榮,宜服杜仲散(用杜仲、官桂、丹皮)。若其狀陰陰而痛,以熱物熨痛處即少寬,此由久處卑濕,復為風邪傷於足太陽之經,與血氣相搏,診其脈緩澀,宜服白朮散。

若痛不可轉側,轉側痛極,此由役用,動傷經絡,或從高墮下,氣滯於足少陰之經,留而不行,為正氣衝擊而痛,診其脈沉,大小不常,謂之腎腰痛,宜服趁痛丸。若痛而轉側,轉側則如錐刀所刺,大便澀,小便赤,甚或黑,此留血滯於腰間,謂之血瀝腰痛,診其脈澀,宜服當歸丸。(《方氏》)(按:原更有腎著證,全據經文,仍不錄。

又白朮散,《是齋》引史氏《指南方》,主治亦同,然則此五證論方皆出於史氏歟。)

夫腰痛雖屬腎經,亦涉三因所致。在外則臟腑經絡受邪,在內則憂思恐怒,以至房勞墜墮,皆能致之。方書五種之說,未為詳論云云。庶幾後學以類推尋,為治療之典據耳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腰痛

脈診方面,尺脈有力且長,關脈卻摸不到,這是陰虛陽盛,患者會覺得兩腿沉重,小腹牽連到腰部疼痛。寸脈有力且大,尺脈卻摸不到,這是陽虛陰盛,患者會感到腰背疼痛,陰部受損,腳脛冰冷。《脈經》記載。

尺脈沉,腰背疼痛,宜服用腎氣丸,針刺京門穴位補益。《脈經》記載。

尺脈粗大且經常發熱,稱為熱邪內盛(引自《平人氣象論》),腰胯疼痛,小便赤熱。《脈經》記載。

診脈時尺脈沉,主症是腰背疼痛。寸脈弱,也是腰背疼痛。寸脈和尺脈都浮而直下,這是督脈引起的腰痛。《病源論》記載。

一般來說,腰痛的脈象都沉而弦。沉弦而緊的是寒邪引起的腰痛,沉弦而浮的是風邪引起的腰痛,沉弦而濡細的是濕邪引起的腰痛。閃挫跌傷導致氣血凝滯疼痛的,脈象大多沉弦而有力。(引自《微義》劉三點,《崔氏脈訣》記載類似的脈法)。應當推斷病因,根據脈象治療,療效一定很好。《濟生》記載。

脈象必定沉而弦,沉是氣血瘀滯,弦是虛弱。脈澀是瘀血,脈緩是濕邪,脈滑或伏是痰濕,脈大是腎虛。《丹溪》記載。

病因是腎虛(不能俯仰),腎主腰腿,腎經虛損,風寒乘虛而入,所以腰痛。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絡,也會導致腰痛並牽連小腹,無法仰臥。《病源論》記載。

腎主腰腿,十二經脈和八脈中,有很多經脈貫穿腎臟並絡於腰脊。勞損腎臟,損傷經絡,又受風寒侵襲,氣血衝擊,所以腰痛。陽氣受損者不能俯身,陰氣受損者不能仰臥,陰陽同時受邪者,所以腰痛且不能俯仰。《病源論》記載。

大多數腰痛都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虛。腎虛則火旺,火旺則陰液減少,不能滋養,所以疼痛。久治不愈,就會導致骨痿。《醫學集成》記載(此說源於東垣,東垣的說法在後面)。

腰痛的病因和治療總論:腰痛分五種:一、少陰虛損,少陰屬腎,十月之時萬物陽氣受損,所以腰痛。二、風寒痹阻,風寒侵襲腰部,所以疼痛。三、腎氣虛弱,勞損傷腎,所以疼痛。四、閃挫腰傷,跌撲傷腎(引自《醫心》,原文“䐴”作“概”,“腎”作“腰”),所以疼痛。五、久臥潮濕之地,所以腰痛。《病源論》記載。

腰部是腎臟的外在表現,足少陰經脈流注於此。如果疼痛連及小腹,不能俯仰,呼吸短促,這是腎氣虛弱,勞傷過度,臟腑失養,應該服用杜仲散(藥物組成:杜仲、官桂、丹皮)。如果疼痛隱隱作痛,用熱敷可以緩解,這是因為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又受風邪侵襲足太陽經,與氣血相搏,脈象緩而澀,應該服用白朮散。

如果疼痛難以翻身,翻身疼痛劇烈,這是因為勞損,損傷經絡,或者從高處跌落,氣血滯留在足少陰經,停滯不通,正氣衝擊而疼痛,脈象沉,大小不一,稱為腎腰痛,應該服用趁痛丸。如果疼痛並能翻身,翻身時像錐刀刺痛,大便秘結,小便赤熱,甚至發黑,這是血瘀滯留在腰部,稱為血瀝腰痛,脈象澀,應該服用當歸丸。《方氏》記載。(原文還有腎著證,但因完全根據經文,在此略去)

(白朮散,《是齋》引史氏《指南方》,主治也相同,那麼這五種證候的處方都出自史氏嗎?)

腰痛雖然屬於腎經病症,但也與三因(外感、內傷、不節)有關。外因是臟腑經絡受邪,內因是憂思恐怒,以及房事過度、跌撲閃挫,都能導致腰痛。方書中五種說法,並非詳盡論述。希望後學能以此類推,作為治療的參考。《三因》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