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70)
身體類 (70)
1. 脅痛
蓋血積有形而不移,或堅硬而拒按,氣痛流行而無跡,或倏聚而倏散。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證,第詳察所因,自可辨識。且凡屬有形之證,亦無非由氣之滯,但得氣行,則何聚不散。是以凡治此者,無論是血是痰,必皆兼氣為主,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,庶得肯綮之法,無不善矣。(《景岳》)
脅痛一證,部位雖肝膽所主,而經文有心、肝、太陽、少陽之異,且有飲食、色欲、勞傷、傳移諸候。雖前賢憑理立論,以濕痰、死血、氣虛等因分別左右,不過明左肝右肺部位,然左右皆肝膽經絡,不必泥也。況痛有由脅而入膈者,有由胸腹而移脅者,有自脅而上為巔疾者,有自脅而下流足膝者。
症因各異,而總不越乎肝膽之經,但不可徒執肝膽為治,當憑各症之因而立法施治,庶有濟也。惟脅內隱痛,咳則震動如裂,且因痛裂之難當,而欲咳不得咳者,此實肺邪之結,多見於右。若見於左者,仍在肝也。(《醫級》)
源候諸說,脅痛,肝火盛,木質實,有死血,有痰流注,肝急。(《丹溪》)
肝火盛、木氣實而脅痛者,或因怒氣太逆,肝氣鬱甚,謀慮不決,風中於肝,皆使木氣甚,火盛則肝急矣。經云:肝苦急,急食辛以散之。撫芎、蒼朮(按:《心法》更曰青皮、當歸之類)或小柴胡湯之屬。死血、瘀血、惡血停留於肝,歸於脅下而痛,其病則自汗,按之益痛甚,宜破血行氣。
氣弱人脅下痛,脈細緊或弦,多以勞役怒氣得之,宜八物湯加木香、青皮,或加官桂。(《醫統》引丹溪)(死血證更見行血諸方中。)
歲木太過,肝氣旺盛,兩脅充滿,莫能舒泄,壅脹為痛,勢急難支,此肝火之盛為之也。稀涎宿痰,留注兩脅,或僻一脅,綿綿隱痛,或作或止,一有嘔惡,則吊動掣痛,久則形腫色赤,堅硬不移,若以腫毒治之增劇,此痰氣之結為之也。心生血,肝納血,肝有熱則妄行,注於脅則脅痛,或紫黑,或結塊,上部抵當湯,中部桃仁承氣湯,皆稱捷效,此汙血之積為之也。
又歲金肅烈,制木太過,致肝氣鬱而不伸,兩脅痛而不止,此須抑金扶木,瀉有餘而補不足,使兩氣和平,則痛自止,此肝被郁為之也。(按:止就歲氣為辨,遇泥難從,然分肝盛、肝鬱者,或有其理。)又有飲食填塞太陰,肝氣被壓,然肝者將軍之官,其性猛烈,不受壓制,上衝之則胃脘痛,橫行之則兩脅痛,惟消食順氣,少兼溫散,則食下而肝氣自舒,脅痛自止。有醫言脅下一條槓起作痛者,食積也。
夫飲食入胃,安得出脅而為槓起,必食積偏墜一邊而近脅作痛,故醫云然,孰信哉?信於理而已矣。又有挫閃跌撲一症,或氣鬱,或血積,亦作脅痛,若以涼藥治之,則痛益甚,須用行血行氣之劑,而兼溫藥以散之輒效。又有陽虛、陰虛二症、皆屬之不足,非可有以余者例治也。
白話文:
脅痛,大多是因為有形的瘀血積聚在體內,而且不會移動,按壓時感覺堅硬且會抗拒;或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,疼痛會遊走不定,忽聚忽散。如果是食物積滯或痰飲造成的,這些都屬於有形的病症,只要詳細了解病因,自然可以分辨。所有有形的病症,也都是因為氣滯所造成,只要氣能順暢運行,積聚的東西自然就能消散。因此,治療脅痛,不論是瘀血還是痰,都要以調理氣機為主,再根據情況搭配其他藥物來治療,這樣才能掌握病因,效果才會好。《景岳》
脅痛這個病症,雖然主要和肝膽有關,但經文上也有提到心、肝、太陽、少陽等不同的關係,而且病因也有飲食、性慾過度、勞累損傷、疾病傳變等各種情況。雖然前人根據理論,認為濕痰、瘀血、氣虛等原因會分別影響左右兩脅,並指出左邊是肝、右邊是肺,但實際上左右兩邊都是肝膽經脈所經過的部位,不一定非要拘泥於此。而且疼痛有的是從脅部深入到胸膈,有的是從胸腹移到脅部,有的從脅部向上延伸到頭頂,有的從脅部向下延伸到腳膝。
各種病因不同,但總歸都是不離肝膽經脈的問題,但不能單純只用治療肝膽的方法,應該根據各種症狀來制定治療方法,才能有效。只有脅部內部隱隱作痛,咳嗽時會震動得像要裂開一樣,而且因為太痛難忍而想咳又不敢咳的,這實際上是肺部邪氣積結的緣故,大多出現在右側。如果出現在左側,那還是和肝有關。《醫級》
病因探討,脅痛,可能是肝火旺盛,肝木實質太強,有瘀血,或痰液流注,導致肝氣急迫。《丹溪》
肝火旺盛、肝木氣太強而引起的脅痛,可能是因為過度憤怒,導致肝氣鬱結,思慮太多無法決斷,或風邪侵入肝臟,這些都會使肝木氣太強,火氣旺盛則肝氣急迫。經書上說:「肝氣急迫,應當用辛味藥來疏散。」可以服用川芎、蒼朮(《心法》改用青皮、當歸等),或是小柴胡湯之類的藥方。如果是有瘀血、惡血停留在肝部,積聚在脅下而引起疼痛,那就會有自汗現象,按壓時會更加疼痛,應該用活血行氣的方法來治療。
氣虛的人脅下疼痛,脈象細弱而緊或弦,多半是因為勞累、生氣所引起,應該服用八物湯,再加木香、青皮,或加肉桂。《醫統》引用丹溪的說法(瘀血的病症可參考其他活血的藥方)。
如果遇到木運太過的年份,肝氣旺盛,導致兩脅脹滿,無法舒展,鬱積脹痛,而且情況緊急難以忍受,這是肝火旺盛所導致的。稀薄的痰液積留在兩脅,或偏於一側,造成隱隱作痛,時好時壞,一旦想嘔吐,就會牽動疼痛,時間久了會出現紅腫,堅硬不移動,如果把它當作腫毒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,這是痰氣積結造成的。心臟產生血液,肝臟儲藏血液,肝有熱就會導致血流妄行,注入脅部就會引起脅痛,甚至出現紫黑或結塊的情形,上部可以用抵當湯,中部可以用桃仁承氣湯,據說效果都很快,這是瘀血積聚所導致的。
另外,如果遇到金運過於肅殺的年份,剋制木太過,導致肝氣鬱結而無法舒展,兩脅疼痛不止,這就需要抑制金氣,扶助木氣,瀉掉多餘的,補足不足的,使兩股氣達到平和,疼痛自然就會停止,這是肝被抑制所導致的。(雖然要根據每年的氣運來判斷,遇到難辨認的情況時很難辦,但是區分肝氣旺盛和肝氣鬱結,或許有些道理。)另外,也有因為飲食填塞脾胃,肝氣受到壓迫的情況,但肝是將軍之官,性情猛烈,不受壓制,向上衝則會引起胃脘疼痛,橫向發展則會引起兩脅疼痛,只要消食順氣,稍微搭配溫散的藥物,食物消化了,肝氣自然舒暢,脅痛也會停止。有醫生說脅下一條凸起疼痛的是因為食物積滯,但食物入胃,怎麼可能跑到脅部形成凸起,一定是食物積滯偏向一邊,靠近脅部才會引起疼痛,所以醫生才會這麼說,到底可不可信,要看是否合乎道理。還有因為跌打損傷導致的,可能是因為氣鬱,也可能是因為瘀血積聚,也會引起脅痛,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反而會加重疼痛,必須用活血行氣的藥物,搭配溫藥來散瘀才能有效。另外還有陽虛、陰虛兩種情況,都屬於不足的病症,不能用治療實證的方法來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