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35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35)

1. 淋病

先教諭嘗曰:淋之自梅毒者,特見竇漢卿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謂為內蛀疳。蓋今之患淋者比比皆是,雖彼土理必多有,而明清諸家無敢言及者,最為可怪,故竇氏之外,一無所採云。

白話文:

首先,先教諭曾經說過:淋病是由梅毒引起的,這一點在竇漢卿的《瘡瘍經驗全書》中有所記載,稱之為內蛀疳。如今患淋病的人比比皆是,即使在那樣的偏僻之地也一定有很多,但是明清兩代的醫生卻沒有人敢提及,這最令人費解,所以除了竇氏之外,沒有其他可採用的說法。

名義,淋,古謂之癃,名稱不同也。癃者,罷也,淋者,滴也。今名雖俗,於義為得。(《三因》)(按:癃、淋一聲,癃即淋,元載侗《六書故》有說。今陳氏以為罷義者非是,或有以癃為小便閉之名者亦非是。)

小便滴瀝澀痛者,謂之淋。小便急滿不通者,謂之閉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淋病,古人稱之為癃,名稱不同。癃的意思是阻塞,淋的意思是滴漏。現在的名稱雖然通俗,但它的意思是正確的。(《三因》)(註解:癃、淋同音,癃就是淋,元載侗《六書故》有說明。現在陳氏認為罷就是阻塞的意思是錯誤的,或者有人認為癃是小便不通的名稱也是錯誤的。)

閉癃,合而言之,一病也,分而言之,有暴久之殊。蓋閉者暴病為溺閉,點滴不出,俗名小便不通是也。癃者久病為溺癃,淋瀝點滴而出,一日數十次或百次。名淋病是也。(《綱目》)

癃即淋病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閉塞和尿失禁,合起來看是同一種疾病,分析具體症狀,又分為急性病和久病的情況。所謂閉塞是指暴發性的病症,也就是小便閉塞,一點不流出,俗名叫做小便不同。所謂尿失禁是指長期的疾病,尿液滴流或者是點滴頻多,一天尿幾十次、上百次,這種情況稱為尿頻也是。

源由諸說(互見次條)諸淋者,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。膀胱與腎為表裡,俱主水。水入小腸,下於胞,行於陰,為溲便也。腎氣通於陰。陰,津液下流之道也。若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虛實不調,則腑臟不和,致腎虛而膀胱熱也。膀胱津液之府,熱則津液內溢而流於睪,水道不通,水不上不下,停積於胞。

白話文:

腎臟虛弱,則小便次數增多;膀胱有熱,則小便排泄不順暢,次數多且排泄不順暢,則小便點滴而出,不通暢,所以稱之為淋病。它的症狀是小便量少、次數多,小腹筋脈拘急,疼痛牽引到肚臍。(《病源論》)

腎虛則小便數,膀胱熱則水下澀,數而且澀,則淋瀝不宣,故謂之為淋。其狀小便出少起數,小腹弦疾,痛引於臍。(《病源論》)

諸淋大率有五:曰冷,曰熱,曰膏,曰血,曰石。五種不同,皆以氣為本。多因淫情交錯,內外兼併,清濁相干,陰陽不順,結在下焦,遂為淋閉。(《三因》)

淋有五,皆屬乎熱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淋病一般有五種:一是冷淋,二是熱淋,三是膏淋,四是血淋,五是石淋。這五種淋病雖然不同,但都以氣為根本。大多數是因縱慾而導致,內外兼併,清濁相混,陰陽失調,形成下焦閉塞,於是就成為淋閉。(《三因》)

巢氏之說如此,恐未必盡然。大抵皆三焦氣化不及,熱迫膀胱,令水道涸澀之所成也。勞、氣、血、膏、石,雖分五種,其病機必因勞動火,火盛搏氣,甚及於血,血轉為膏,膏轉為石。自清而濁,自薄而厚,自柔而堅,自無形而漸有形,亦熬汁成膏,煮水結鹽之義,豈真有砂石出水藏哉。至若腎虛不能制肥液,更可笑也。(《續焰》)

脈候,(見次條)

白話文:

巢元方說的是這樣,恐怕不一定完全是這樣。大多都是三焦氣化不夠,熱氣逼迫膀胱,導致尿道乾澀而形成的。勞動、氣、血、脂肪、結石,雖然分為五種,但其發病機理一定是由於勞動引起火氣,火氣旺盛搏擊氣,嚴重波及到血液,血液變成脂肪,脂肪變成結石。從清澈到渾濁,從稀薄到濃稠,從柔軟到堅硬,從無形到逐漸有形,也熬汁成膏,煮水結鹽的道理,哪真會有砂石從水中出現並藏匿呢?至於腎虛不能控制肥液,就更是可笑了。(《續焰》)

證狀總說,諸淋與小便不利者,皆由五臟不通,六腑不和,三焦痞澀,榮衛耗失,冒熱飲酒,過醉入房,竭散精神,勞傷氣血,或因女色興而敗精不出,或因迷寵不已而真髓多輸,或驚惶不次,或思慮未寧,或飢飽過時,或奔馳才定,或隱忍大小便,或發泄久興,或寒入膀胱,或暑中胞囊,傷茲不慎,致起斯疾,狀候變異,名亦不同,則有冷、熱、氣、勞、膏、砂、虛、實之八種耳。冷淋者,小便數,色白如泔也。熱淋者,小便澀,而色赤如血也。氣淋者,臍腹滿悶,小便不通利而痛也。勞淋者,小便淋瀝不絕,如水之滴漏而不斷絕也。膏淋者,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。砂淋者,臍腹中隱痛,小便難,其痛不可忍須臾。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,有大者如皂子,或赤或白(一作黃),色澤不定,此由腎氣弱而貪於女色,房而不泄,泄而不止,虛傷真氣,邪熱漸強,結聚而成砂。又如以水煮鹽,火大水少,鹽漸成石之類。謂腎者水也,咸歸於腎,水消於下,虛熱日甚,煎結而成,此非一時而作也,蓋遠久乃發,成即五歲,敗即三年,壯人五載,禍必至矣。宜乎急攻,八淋之中,惟此最危。其脈盛大而實者可治,虛小而澀者不可治。虛者謂腎與膀胱俱虛,而精滑夢泄,小便不禁者也。實則謂經絡閉澀,水道不利,而莖痛腿痠者也。又諸淋之病,與脈相從者活,反者凶。治療之法,亦在詳酌耳。(《中藏》)(按:《醫碥》曰:脈實大,宜分理。脈虛細澀,精血敗壞,難治。)

白話文:

症狀總說,所有排尿困難或小便不順暢的疾病,都是由五臟不通、六腑不協調、三焦氣機不通暢、氣血耗損、暴飲暴食、沉迷女色、房事過度、驚恐不安、思慮過多、飲食不規律、奔波勞累、忍耐大小便、縱慾過度、寒氣侵襲膀胱、暑熱侵犯小腸等因素所引起。這些疾病的狀  候變化多端,名稱也不盡相同,總的來說,可以分為八種:冷淋、熱淋、氣淋、勞淋、膏淋、砂淋、虛淋、實淋。

冷淋:小便次數頻繁,顏色混濁,像泔水一樣。

熱淋:小便澀痛,顏色發紅,像血一樣。

氣淋:臍腹脹悶,小便不通暢,伴有疼痛。

勞淋:小便淋漓不絕,像水滴一樣,不斷洩漏。

膏淋:小便中排出像脂肪一樣的東西。

砂淋:臍腹隱隱作痛,小便困難,疼痛難忍,持續很長時間。小便中排出像砂石一樣的東西,大的像皁莢,顏色不定,有紅、白(或黃)等。這是由於腎氣虛弱,貪戀女色,房事頻繁,泄而不止,傷了真氣,邪熱漸漸加重,凝結成砂石。就像用水煮鹽,火大水少,鹽就會逐漸結石一樣。腎屬水,鹹味歸腎,水向下消散。虛熱日益加重,煎熬凝結而成。這種病不是一時形成的,往往是長期發展的。形成後,五年之內會發作,三年之內就會衰敗。壯年人患此病五年,必定會危及生命。所以,應當儘快治療。八種淋病中,砂淋最為危急。脈象洪大有力,可以治療;脈象虛弱細澀,難以治癒。虛淋是指腎與膀胱都虛,精滑夢遺,小便不禁。實淋是指經絡閉澀,水道不通,莖痛腿痠。淋病的治療方法,要根據脈象和症狀具體分析,詳加斟酌。(《中藏》)(按:《醫碥》說:脈象洪大,宜分理。脈象虛弱細澀,精血敗壞,難以治癒。)

淋有五種:一者,莖中痛,溺不得卒出者,石淋也。二者,溺有白汁肥如脂,膏淋也,一名肉淋。三者,溺難澀,常有餘瀝者,氣淋也。四者,溺留莖中。數起不出,引小腹痛,勞淋也。五者,如豆汁或如血,結不通者,一名血淋,一名癢淋也。(《肘後》)

白話文:

淋有五種:第一種,小便莖中疼痛,小便不能一下子排出的,是石淋。第二種,小便中有白色的液體,肥厚如脂肪,是膏淋,也叫肉淋。第三種,小便困難,排尿後仍有餘尿的,是氣淋。第四種,小便留在莖中,多次排尿也排不出來,引起小腹疼痛,是勞淋。第五種,小便像豆汁或像血,結塊不通的,又稱血淋,也叫瘙淋。(出自《肘後》)

《集驗論》五淋者,石淋、氣淋、膏淋、勞淋、熱淋也。石淋之為病,小便莖中痛,尿不得卒出,時自出,痛引少腹,膀胱裡急。氣淋之為病,小便難,常有餘瀝。膏淋之為病,尿似膏自出,少腹膀胱裡急。勞淋之為病,倦即發,痛引氣衝,小便不利。熱淋之為病,熱即發,其尿血後如豆汁狀,畜作有時。五淋各異,療方用雜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《集驗論》中的五淋包括:石淋、氣淋、膏淋、勞淋、熱淋。

石淋: 症狀是小便莖中疼痛,小便不能突然排出,ногда會自動排出,疼痛會延伸到小腹,膀胱裡急。

氣淋: 症狀是小便困難,經常有餘瀝。

膏淋: 症狀是小便像膏狀自動排出,小腹膀胱裡急。

勞淋: 症狀是疲倦後就會發作,疼痛伴隨著氣衝,小便不利。

熱淋: 症狀是發熱後就會發作,小便中帶血,顏色像豆汁,有時會積聚起來。

五種淋病的症狀各有不同,因此治療方法也各異。

石淋(宜參治血諸方),石淋者,淋而出石也。腎主水,水結則化為石,故腎客砂石。腎虛為熱所乘,熱則成淋。其病之狀,小便則莖里痛,尿不能卒出,痛引少腹,膀胱裡急,沙石從小便道出,甚者塞痛令悶絕。(《病源論》)

沙淋凝脂而易散,石淋結塊而難消。敗精結者為沙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腎結石(宜參治血諸方)

腎結石就是尿中沉澱結成的結石,從小便排出。腎主水液,水凝結成固體結石,所以腎可以排泄堅硬的結石。如果腎虛,受到熱性的影響,熱則成淋。發病時,小便時莖裏疼痛,不能一下子排出尿來,疼痛延引到少腹,膀胱有緊迫感,會排出身小顆的砂石,嚴重的情況下,會導致疼痛難忍,氣絕悶死。(出自《病源論》)

熱在脬中,下焦為之約,結成砂石,如湯瓶煎煉日久,熬成湯鹼。今夫羊豕之脬,吹氣令滿,常不能透,豈真有沙石而能漏者乎。以此知前人所說,服五石丸散而致者,恐未必然。(《十形三療》)

白話文:

小便熱痛,因而造成下焦收縮,又生成砂石,就像湯瓶經過長期煎煉,變成了湯鹼一樣。如果拿羊或豬的膀胱來做實驗,用氣把它吹滿,常吹不透,那麼膀胱內果真有沙石的話,又怎能吹滿呢?由此可以推斷出前人所說的,服用五石丸散而造成尿中帶血等症狀,恐怕不一定正確。(《十形三療》)

五淋之中,惟石淋、膏淋最難治。石淋乃是膀胱蓄熱而成,正如湯瓶久在火中,底結白鹼而不能去,理宜清徹積熱,使水道通,則砂石出而可愈。(《統旨》)

白話文:

在五種淋病之中,只有石淋和膏淋是最難治的。石淋是因為膀胱積熱而形成的,就像瓦罐長時間放在火上,底部會結出白色的鹼垢而無法去除,道理上應該是要清除積熱,使水道暢通,那麼砂石就可以排出而治癒。(《統旨》)

沙石淋者,小便混濁,如稠漿腐敗濃汁,然又有努出粒如砂如塊,色如瑪瑙色者,或有長而如粉條者,初出粉紅,少頃則如白濃漿矣。此因少年斫喪太過,致有遺濁,而服補澀藥多,積久而發。

白話文:

沙石淋病的人,小便混濁,像濃稠的漿糊或腐敗的濃汁,但又有努出像砂子或小塊的顆粒,顏色像瑪瑙色,或者有長而像粉條狀的,剛開始是粉紅色的,一會兒就變得像白色的濃漿。這是由於年輕時手淫過度,導致遺精,服用補腎澀精的藥物過多,積累久了而發病。

有信邪道,用蛤蚧海馬海牛母丁香、紫稍花、哈芙蓉等,服貼封搽莖口或臍中,以阻精動火,及服健陽丸溫暖之餌,甚至五內敗壞,燥熱凝結,到中年後,衰而陷下,則發出以上惡症。(《會元》)

白話文:

相信邪魔外道用蛤蚧、海馬、海牛、母丁香、紫稍花、哈芙蓉等,塗抹或敷貼在莖部或肚臍中,以阻擋精氣和激發體內熱氣,甚至服用溫陽壯陽丸,導致五臟六腑受損,燥熱凝結,到中年後,衰弱而下陷,就會產生以上症狀。(《會元》)

膏淋,(互見補腎諸方中)膏淋者,淋而有肥,狀似膏,故謂之膏淋,亦曰肉淋,此腎虛不能制於肥液,故與小便俱出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精結散者為膏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膏淋,(在補腎諸方中有記載)膏淋就是出現淋的同時,尿中混有油脂狀物,形似膏狀,所以稱為膏淋,也稱肉淋。這是一種腎虛,不能制約脂肪液體,而隨同小便排出。

有似淋非淋,小便色如米泔,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狀,此乃精溺俱出,精塞竅道,故便欲出不能而痛,宜大菟絲子丸鹿茸丸之類。然此即膏淋,謂其非淋亦不可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熱淋

膏淋為因腎臟虛寒,精溺如膏,或如米泔,或如鼻涕,此必敗精塞於竅道,故便欲出不能而痛。治當溫養下元,俾精氣固,則便自清如常矣。(《統旨》)

熱淋,熱淋者,三焦有熱,氣搏於腎,流入於胞而成淋也,其狀小便赤澀。亦有宿病淋,今得熱而發者,其熱甚則變尿血。亦有小便後如似小豆羹汁狀者,畜作有時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熱淋是由於三焦有熱,熱氣衝擊腎臟,流入膀胱而形成淋病,症狀是小便赤紅刺痛。還有一種是患有慢性淋病的人,由於熱氣的作用而發作,熱氣嚴重時會變成血尿。還有一種是小便後像小豆湯汁一樣,有時積存起來也會發作。

若熱極成淋,服藥不效者,宜減桂五苓散,加木通滑石、燈心、瞿麥各少許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熱到極點而變成淋症,服用藥物沒有效果的話,應該減少使用桂枝五苓散,並加入木通、滑石、燈心、瞿麥等少量藥物。(《醫學要訣》)

省元忽被濕侵,小便澀滯難通,或莖中作痛。予曰:此屬肝膽濕熱。先用龍膽瀉肝湯罔效,莖中白津出,小便通則疼甚,仍以牛膝、山梔、夏枯草薏苡仁、木通、甘草(少)、牽牛子水煎服,全愈。(《石山》)

白話文:

省元的病忽然被濕氣侵犯,小便不通暢,有時候莖部疼痛。我說:這是肝膽濕熱所引起的。先用龍膽瀉肝湯治療,卻沒有效果,莖部流出白色的液體,小便通暢了反而更疼痛。於是改用牛膝、山梔、夏枯草、薏苡仁、木通、甘草(少許)、牽牛子煎水讓他服用,完全治癒了這個病。(出處:《石山》)

血淋(互見滲泄及治血諸方中),血淋者,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,謂之血淋。心主血,血之行身,通遍經絡,循環腑臟。勞甚者則散失其常經,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血淋(請參閱其他有關滲泄和治療血液疾病的處方),血淋是指熱淋發展到嚴重程度,就會出現尿血,稱為血淋。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在體內流動,遍佈經絡,循環於臟腑之間。過度勞累的人,血液就會散失於正常管道之外,溢出滲入膀胱,就會形成血淋。(出自《病源論》)

血淋一證,須看血色分冷熱,色鮮者心小腸實熱,色瘀者腎膀胱虛冷(按:此以心腎為別,似拘)。若的是冷淋,及下元虛冷,血色瘀者,並宜漠椒根銼碎,不拘多少,白水煎,候冷進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血淋症狀,必須看血色來分辯是寒症還是熱症。血色鮮紅的屬於心臟和小腸有實熱,血色暗紅的屬於腎臟和膀胱有虛寒(按這個以心腎來判斷,似乎過於拘泥)。如果是寒性淋症,以及下元虛寒,血色暗紅的患者,都應該用漠椒根研碎,不限多少用量,用白水煎煮,等冷卻後服用。(《要訣》)

血淋有血瘀、血虛、血冷、血熱之分。小便硬滿,莖中作痛欲死,血瘀也。血色黑黯,面色枯白,尺脈沉遲,下元虛冷也(腎氣丸)。然有內熱過極,反兼水化而色黑者,未可便以為冷也,須以脈證詳辨之。(《必讀》)

白話文:

血淋包含血瘀、血虛、血冷、血熱等類型。小便硬滿、莖中疼痛難忍,屬於血瘀。血色黯淡,面色枯白,尺脈沉緩,屬於下元虛冷(可服用腎氣丸)。但是,有的人內熱過於嚴重,反而兼併水化現象,導致臉色變黑,不能簡單認為是血冷,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詳細辨別。(出自《必讀》)

血受傷者,補血行血自愈,勿作淋治。死血作淋,牛膝膏妙。血淋,用側柏葉、生藕節車前草等分搗汁,調益元散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若血液受傷的話,補益幫助血液運行,讓血自行恢復健康就可以了,不要做淋巴治療。因死血引起淋巴病,用牛膝膏藥效果非常好。血性淋巴,可以用側柏葉、生藕節、車前草等分搗碎取汁,再調入益元散。

溺血者略輕些,而血淋者乃精竭火動而血來也,與沙石淋兄弟然耳,乃死裡求生,苟幸獲效,慎勿再犯。(《會元》)

白話文:

溺血的人症狀略輕,而血尿的人是精氣耗盡、虛火旺盛,導致血跑到尿液中,就像是以小便排出細砂,所以才說是在死亡邊緣求生。如果僥倖治癒,一定要謹慎不要再犯。

建安林回甫秘校,熙寧中與予同客龍門李氏家。林一日下血,李兄弟煎八正散與服,既服不勝其苦,小腹前陰痛益甚。余教林服菟絲山藥丸(當考),林病去,氣血亦小充實。蓋不可專以熱藥、血得熱則盈溢為說也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建安人林回甫,是祕書監的私塾學生,熙寧年間與我同住在龍門李氏家族。有一天林回甫下血,李氏兄弟煎了八正散給他服用,他服藥後痛苦不堪,小腹和大腿根部疼痛加劇。我教林回甫服用菟絲山藥丸,他的病症便消失了,氣血也漸漸充實。看來不能完全以熱藥來解釋,血遇熱就會溢出的說法。

氣淋,氣淋者,腎虛膀胱熱,氣脹所為也。膀胱合與腎為表裡,膀胱熱,熱氣流入於胞,熱則生實,令胞內氣脹,則小腹滿。腎虛不能制其小便,故成淋。其狀膀胱小腹皆滿,尿澀常有餘瀝是也。亦曰氣癃。診其少陰脈數者,男子則氣淋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診法出《脈經》。)

白話文:

氣淋,氣淋是因為腎虛、膀胱過熱,導致體內氣體積聚而成。膀胱和腎臟是表裡關係,膀胱過熱,熱氣會流入膀胱,熱會產生實症,導致膀胱內氣體積聚,從而出現小腹部脹滿的情況。腎虛不能控制小便,因此會形成淋症。症狀是膀胱和小腹都脹滿,小便困難,經常有餘瀝。也稱為氣癃。診斷時,如果發現少陰脈數,男性患者則為氣淋病。(診斷方法出自《脈經》。)

有淋病,下諸通便劑愈不通,用木香流氣飲或別用通氣香劑才愈者,此乃氣淋,出於冷熱淋之外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有淋病,服用各種通便藥物都沒有效果,而用木香通氣飲或其他通氣藥物才治癒者,這是氣淋,不屬於冷淋和熱淋這兩種淋病。(出自《要訣》)

勞淋(諸液燥證、暑月尿澀),勞淋者,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。腎氣通於陰,其狀尿留莖內,數起不出,引小腹痛(《千金》痛引氣衝),小便不利,勞倦即發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小便淋漓(諸液燥證、暑月尿澀):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。腎氣通於陰,其狀尿留莖內,數起不出,引小腹痛(《千金》痛引氣衝)、小便不利,勞倦即發也。

有小便艱澀如淋,不痛而癢者,此亦屬虛(按:醫碥曰:淋證莖中必痛,若先痛後癢,則火退矣,或實證轉虛),宜八味丸、生料鹿茸丸之類。若因思慮用心過度致淋,辰砂妙香散威喜丸,或妙香散和五苓散。汗多而小便赤澀,暑月多有此證,盛暑所飲既多,小便反澀少而赤,緣上停為飲,外發為汗,津道不通,小腸澀閉,則水不運下。

白話文:

倘有小便排泄困難、如淋漓滴瀝般,不痛反而發癢的症狀,這也屬於虛症(按:《醫碥》提到:淋病必定伴隨莖中疼痛,如果先疼痛後發癢,表示火氣已退了,或實證轉為虛證),此時應服用八味丸、生料鹿茸丸等藥物。倘若因思慮過度、用心不當而導致淋病,可以使用辰砂妙香散加服威喜丸,或將妙香散和五苓散混合服用。汗液分泌過多而小便呈赤褐色,這種症狀在炎熱月份比較常見,盛夏時飲水過多,小便反而排泄稀少且呈現赤褐色,原因是體內上部貯存了多餘的飲水,體外則表現為汗液過多,津液無法暢通運行,小腸閉塞,導致水液無法向下運輸。

五苓散一名導逆,內有朮、桂收汗,豬苓澤瀉茯苓分水道,收其在外者使之內,又從而利導焉。發者斂之,壅者通之,義取於此。然有虛勞汗多而小便赤澀者,卻是五內枯燥,滋腴既去,不能生津,故溺澀而赤。不宜過用通小便之劑竭其腎水,惟當溫養潤肺(按:《醫碥》曰:斂汗清熱滋液可也),十全大補湯養榮湯之類自足選用。汗者心液,心主血,血榮則心得所養,汗止津生,不待通而溺自清矣。

諸失精血及患癰毒人,忽有小便赤澀之證,此亦是桔竭不潤之故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五苓散又名導逆散,內有蒼朮、桂枝能收斂汗液,豬苓、澤瀉、茯苓能分清水道,將滯留在體表的水液引導至體內,然後再利尿排出。發汗斂之,壅滯通之,意義就在於此。但是,有的人虛弱勞損,汗多,小便赤澀,那是因為五臟枯燥,滋潤的津液已經耗盡,不能生津液,所以小便澀痛發紅。不適合過度使用利尿通小便的藥物,竭盡腎水,應該溫養潤肺(根據《醫碥》說:斂汗清熱滋液就可以),十全大補湯、養榮湯之類的藥方都可以選擇使用。汗液是心臟液體,心臟主血,血液充足,心臟就能得到滋養,汗液停止,津液產生,不需要利尿,小便自然會清澈。

一人形肥蒼白,年五十餘,病淋,沙石澀痛。醫用五苓或琥珀八正散之類,病益加。邀余往診,脈皆濡弱而緩近駛。曰:此氣血虛也。經云:膀胱者津液之府,氣化出焉。今病氣虛,不惟不能運化蒸溽,而亦氣餒不能使之出也。經又云:血主濡之。血少則莖中枯澀,水道不利,安得不淋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人身材肥胖、臉色蒼白,年齡五十多歲,患有淋病,小便困難,有沙石一樣的異物感,並且疼痛。醫生用五苓散或琥珀八正散之類的藥物治療,但是病情反而加重了。邀請我前去診治,他的脈象都是濡弱而緩慢,偶爾又快。我說:這是氣血虛弱的緣故。經典上說:膀胱是津液的倉庫,氣化由此而產生。現在患者氣虛,不但不能運化蒸溽,而且氣餒,不能使小便順利排出。經典上又說:血能濡潤。血少則莖中枯澀,水道不通暢,怎麼能不患淋病呢。

醫用通利,血愈燥,氣愈傷矣。遂用大補湯牛膝煎服,月餘病減。仍服八味丸,除附子,加黃耆,服半月餘,遂獲安。(《石山》)(按:《方考》清心蓮子飲,勞淋者此方主之。)

白話文:

使用攻通利尿的藥物,血會更加燥熱,氣也會更加受傷。於是使用大補湯加牛膝煎服,一個月後病情減輕。繼續服用八味丸,除了附子,加入黃耆,服用了半個月後,病情安穩。(《石山》)(按:《方考》清心蓮子飲,疲勞淋症的人服用此方為主。)

邑宰嚴知非,患淋經年,痛如刀錐,凡清火疏利之劑計三百帖,病勢日甚,歲暮來就診。余曰:兩尺數而無力,是虛火也。從來醫者皆泥痛無補法,愈疏通則愈虛,愈虛則虛火愈熾。遂以八味地黃丸料,加車前沉香人參,逾月而病去。(《必讀》)

白話文:

地方官員嚴知非患有淋病多年,疼痛如刀錐般劇烈,之前服用過三百多帖清熱通淋的藥劑,但病情卻日益加重。歲末時,嚴知非前來求診。我說:「兩尺脈數但無力,是虛火造成的陰虛。以前治療的醫生都拘泥於治療疼痛而沒有考慮到滋補的方法,疏通得越多則虛火越旺,虛火越旺則病情越嚴重。」於是,我用八味地黃丸的藥材,加上車前子、沉香、人參,服用一個多月後,嚴知非的淋病就痊癒了。(摘自《必讀》)

寒淋(互見溫通諸方中),寒淋者,其病狀,先寒戰然後尿是也。由腎氣虛弱,下焦受於冷氣,入胞與正氣交爭,寒氣勝則戰寒而成淋,正氣勝戰寒解,故得小便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寒淋(相關的治療方法請參閱溫通方劑的類別),寒淋的病狀是,先感到寒冷戰慄,然後排尿。由於腎氣虛弱,下腹部受到寒氣的侵襲,寒氣侵入膀胱與正氣交戰,寒氣勝過正氣則戰慄寒噤,並出現尿淋漓的現象,正氣勝過寒氣則戰慄寒噤解除,所以才會有小便。

進冷劑愈甚者,此是冷淋,宜地髓湯(用牛膝、麝香)下附子八味丸。有因服五苓散等藥不效,用生料鹿茸丸卻愈。此證,病於下元虛冷之故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如果進補寒涼藥物後,病情更加嚴重,這叫做「冷淋」,應使用地髓湯(用牛膝、麝香)來治療,並搭配附子八味丸服用。有的人服用五苓散等藥物治療無效,但使用生料鹿茸丸卻能痊癒。這種情況,是因下半身虛寒所導致的疾病。(《要訣》)

老人淋,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,則五體有不備之處,異日有難狀之疾。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,其精不出內敗。小便道澀而為淋。精已耗而復竭之,則大小便道牽疼,愈疼則愈欲大小便,愈便則愈疼。(《褚氏遺書》)

內蛀疳,(見清涼諸方中)

死證,淋病,下焦氣血乾者死。(《捷法》)

白話文:

有位高齡老人,小便一點一滴滴不出來,這是因為他的天真的腎水乾涸,元氣也虛弱了。這種情況不能服用通利小便的藥物,應該服用生脈散,再加點甘草,連同白色梗和子一起使用,再研磨郁李仁和麻仁,空腹服用。(《會元》)

精敗竭者,童男精未盛而御女,老人陰已痿而思色,以降其精,則精不出而內敗,莖中痛澀為淋者,八味丸料加車前子、牛膝煎服。若精已竭而復耗之,則大小便中牽疼,愈疼則愈欲大小便,愈便則愈疼,倍附子救之。凡此當滋化源,不可誤用知、柏、淡滲等劑,既瀉真陽,復損真陰。(《入門》)

有年老衰弱,小便滴瀝不通者,乃天真竭而元氣虛也。不可服通利之劑,宜生脈散,加甘草稍連白色梗並子通用,郁李仁、麻仁研,空心服之。(《會元》)

治法諸說,淋閉之病,不可一向作熱治,亦有胞囊有寒而便溺不通者,亦有胞系了戾而不小便者,宜審別之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治療淋閉,不能一律作溫熱治療。也有胞囊有寒,所以大小便不通的,也有胞系發生了問題,所以小便不通的,應該仔細的區別。(《雞峯》)

執劑之法,並用流行滯氣,疏利小便,清解邪熱,其於調平心火,又三者之綱領焉。心清則小便自利,心平則血不妄行,最不可姑息用補,氣得補而愈脹,血得補而愈澀,熱得補而愈盛,水竇不行,加之穀道閉遏,未見其有能生者也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製作藥劑的方法,都要使用治療流行病或不暢通氣、有效利尿、消除熱毒的方法,這對於平衡心火,又是上述三者的總綱。心清淨則小便就能通暢,心平和則血不會妄行,最重要的不可以姑息而使用補藥,氣得到補藥後會更加脹,血得到補藥後會更加不通暢,熱得到補藥後會更加盛行,水液不流通,加上消化道阻塞不通暢,沒有見過有人能夠很好地生成新的東西。

小便澀痛,常急欲溺,及去點滴,莖中痛不可忍者,此五淋病。生料五苓散,加阿膠七分。或五苓散,加車前子末少許。或五苓散和益元散等分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小便時感到疼痛,經常感到迫切想要小便,但小便量卻很少,小便時尿道有疼痛感,疼痛難以忍受,這些都是五淋病的症狀。治療方法:使用生料五苓散,並加入七分阿膠。或者,使用五苓散,並加入少量的車前子粉末。或者,將五苓散和益元散等份混合使用。(出自《要訣》)

諸方中類多散熱利小便,而於開鬱行氣、破血滋陰蓋少焉。若夫散熱利小便,只能治熱淋、血淋而已;其膏淋、砂淋、石淋三者,必須開鬱利氣、破血滋陰方可也。古方用鬱金、琥珀,開鬱藥也;用青皮木香,行氣藥也;用蒲黃、牛膝,破血藥也;川黃柏生地黃,滋陰藥也。(《丹溪附余》)

白話文:

諸多中醫藥方普遍具有清熱利尿的作用,然而開鬱理氣、破血滋陰的方藥卻較少。而清熱利尿的藥方只能治療熱淋、血淋;至於膏淋、砂淋、石淋這三者,必須使用開鬱理氣、破血滋陰的藥方纔能治癒。古方的藥方中所使用的鬱金、琥珀,皆為開鬱藥;所使用的青皮、木香,皆為理氣藥;所使用的蒲黃、牛膝,皆為破血藥;所使用的川黃柏、生地黃,皆為滋陰藥。

石膏火煅,同琥珀、滑石,乃石淋之要藥,然須質壯初起者宜之。(《醫通》)

蒲公英為治淋通品,諸家不言治淋,試之甚驗。(《本草備要》)

滲泄諸方阿膠湯,若血隨小便出,每便輒痛,由心氣留熱,搏於小腸。蓋心主血,遇熱即流散,滲於脬中。診其心脈大散而數疾,謂之血淋,宜此阿膠湯。其下痛不澀者,非熱非淋,由驚氣而乘心,心氣散溢,血無所歸,診其脈濡弱。宜地榆飲子(方在後)。

豬苓,茯苓,澤瀉,滑石,阿膠(各四分),車前子(二分)

白話文:

治療各種滲漏症狀的藥方:

  1. 阿膠湯:
  • 適用於血隨小便排出,每次小便都會疼痛的情況。
  • 這種情況是由於心氣留熱,與小腸相搏擊引起的。
  • 心臟主宰血液,遇到熱氣就會流散,滲入膀胱中。
  • 診斷時,患者的心脈大而散,且數次快速,稱為血淋,宜服用阿膠湯。
  1. 地榆飲子:
  • 適用於小便不澀痛的情況。
  • 這種情況不是由熱氣或血淋引起的,而是由於驚氣乘心,心氣散溢,血液無處可歸引起的。
  • 診斷時,患者的脈搏濡弱。
  • 宜服用地榆飲子(方子在後面)。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不以時。(《雞峰》)(按:此方為血淋而設,然豬苓湯實為治淋第一方,故列之於首。)

通神散,治小便壅閉,臍下結硬,小便所壯如撒火,或變砂石淋。

白話文:

將粗末(藥的末端)用藥勺取出五錢,加入兩杯水,煎煮至剩下一杯,去除殘渣後溫熱服用,不限服用時間。(《雞峯》)(注:此方劑是為治療血淋而設,但豬苓湯實際上是治療淋病的第一方劑,因此將其列在首位。)

白茯苓(三錢),澤瀉(三錢),木豬苓(半兩去黑皮),白朮(二錢),滑石(五錢),甘草(二錢),肉桂(一錢去粗皮)

白話文:

  • 白茯苓(三錢):去除水腫,利尿,補氣。

  • 澤瀉(三錢):利尿,消腫,清熱。

  • 木豬苓(半兩去黑皮):利尿,消腫,清熱。

  • 白朮(二錢)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。

  • 滑石(五錢):清熱,利尿,消腫。

  • 甘草(二錢):補氣,調和藥性。

  • 肉桂(一錢去粗皮):溫暖陽氣,活血化瘀,止痛。

上七味同為細末,每服二錢,沸湯調下,後多飲熱水三兩盞,多利小便效。(《聖效》)

二神散,治諸淋急痛。

黃色海金沙(七錢半),滑石(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半,多用燈心、木通、麥門冬草,新水煎,入蜜調下。(《直指》)(按:此本《幼幼》漢東王先生方,名如聖散,各一分,煎燈心湯調下。)《得效》海金砂散,治膏淋,於本方加甘草,用麥門冬湯下。

硼砂散,治沙石淋急痛。

白話文:

上為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半,多用燈心、木通、麥門冬草,用新水煎煮,加入蜂蜜調和服用。(《直指》)(按:此方是《幼幼》漢東王先生的藥方,名稱爲如聖散,各取一樣分量,煎煮燈心湯調和服用。)《得效》海金砂散,治療膏淋,在原方中加入甘草,用麥門冬湯送服。

硼砂(細研),琥珀,赤茯苓蜀葵子,陳橘皮(不去白等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硼砂(細研):將硼砂研磨成細粉。

  • 琥珀:使用琥珀。

  • 赤茯苓:使用赤茯苓。

  • 蜀葵子:使用蜀葵子。

  • 陳橘皮(不去白等分):使用陳年的橘皮,連同橘皮的白色部分一起使用。

上末,每服二錢半,用蔥頭二片,去心麥門冬二十一粒,蜜二匙,新水煎取清汁調下。或綠豆水浸,和皮研清汁調下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最後將藥末服用,每次服用二錢半,用蔥頭兩片,去芯麥冬21粒,蜂蜜2匙,用新的清水煎取清汁調服。或用綠豆水浸泡,連皮一起研磨成清汁調服。(《直指》)

沙石淋方。

黑豆(一百二十粒),粉草(一寸生銼)

上以新水煎,乘熱入滑石末一錢調和,空腹服。(《直指》)

凡大人小兒病砂石淋,及五種淋澀癃閉,並臍腹痛,益元散主之,以長流水調下。蓋因熱在膀胱,燥其津液。(《治法雜論》)《袖珍》引張子和治卒淋痛,加茴香。《元戎》淋者加梔子

白話文:

凡是大人小孩患砂石淋,以及五種淋澀癃閉,並且臍腹疼痛,都可以用益元散為主藥,用長流水調服。這是因為熱邪在膀胱,燥其津液所引起的。(《治法雜論》)《袖珍》引張子和治卒淋痛,加上茴香。《元戎》淋者加上梔子。

秘方,治沙淋莖中痛,服此必待沙出乃安。

石首魚腦骨(十個火煅),滑石(二錢半),琥珀(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空心煎木通湯調下。(《統旨》)

(按:此方亦出《正傳》,無琥珀。)

清利諸方,《小品》地膚湯(按:《千金》地膚子湯),療下焦諸結熱,小便赤黃,數起出少,大痛或便血云云,諸淋服之即通方。

白話文:

清利諸方:

《小品》中記載的地膚湯,效方為《千金方》中的地膚子湯,用於治療下焦各處的結熱,表現為小便發紅發黃,排尿次數多、尿量少,嚴重疼痛,甚至大便出血等症狀,各種淋病患者服用後可立即通淋。

地膚草(三兩(按:《千金》作地膚子),知母,豬苓(去皮),瞿麥,黃芩升麻通草(各二兩),海藻(一兩),葵子(一升),枳實(二兩炙)

白話文:

地膚草(三兩(按照:《千金》方用地膚子),知母、豬苓(去皮)、瞿麥、黃芩、升麻、通草(各二兩),海藻(一兩),葵子(一升),枳實(二兩烤焦)

上十味切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為三服。大小便皆閉者,加大黃三兩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將上述十種藥材切碎,以九升的水煎煮,取三升藥液,分成三份服用。如果大小便都不通暢,則加入大黃三兩。(出自《外臺》)

五淋散,治腎氣不足,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淋瀝不宣,出少起多,臍腹急痛,蓄作有時,勞倦即發,或尿如豆汁,或如砂石。

白話文:

五淋散,治療腎氣不足,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小便淋漓不盡,排出少但次數多,肚臍和腹部急痛,蓄積疼痛有時會發作,勞累即發作,或尿液如豆汁,或如砂石。

山梔子仁(炒十四兩),竹葉(四兩),赤芍藥,茯苓(去皮各半斤),山茵陳(去根二兩),木通(去節),甘草(炙),滑石(各四兩)

白話文:

山梔子仁(炒十四兩):將山梔子仁炒至微黃,重量為十四兩。

竹葉(四兩):竹葉四兩。

赤芍藥、茯苓(去皮各半斤):赤芍藥和茯苓各半斤,將茯苓去皮。

山茵陳(去根二兩):山茵陳去掉根部,重量為二兩。

木通(去節):木通去除節,重量為四兩。

甘草(炙)、滑石(各四兩):炙甘草和滑石各四兩。

上搗羅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八分,空心服。(《和劑》)(按:原方用茯苓、當歸、甘草、梔子、芍藥五味。又導赤丸與此相似。)

白話文:

將羅輕輕地搗碎成散末,每次取三錢,加一杯水,煮到剩下八分滿,空腹服用。(出自《和劑》)(注:原方使用茯苓、當歸、甘草、梔子、芍藥五味。又導赤丸與此類似。)

《方脈正宗》治五淋並青皮,木通、生地黃、海金沙各二錢,甘草、茯苓、黃連、黃芩各一錢,竹葉五十片,燈心五十根,水煎服,臨服時加白果汁十茶匙。(《匯言》)

龍膽瀉肝湯,治肝經濕熱,兩拗腫痛,或腹中疼痛,或小便澀滯等證。

白話文:

《方脈正宗》治五淋,同時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。以青皮、木通、生地黃、海金沙各二錢,甘草、茯苓、黃連、黃芩各一錢,竹葉五十片,燈心五十根,一起煎煮服用。在服藥前加入白果汁十茶匙。(《匯言》)

龍膽草(酒拌炒黃),澤瀉(各一錢),車前子(炒),木通,生地黃(酒拌),當歸(酒拌),山梔(炒),黃芩(炒),甘草(各五分)

上水煎服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  • 龍膽草(與酒拌炒至黃色)

  • 澤瀉(各一錢)

  • 車前子(炒過)

  • 木通

  • 生地黃(與酒拌炒)

  • 當歸(與酒拌炒)

  • 山梔(炒過)

  • 黃芩(炒過)

  • 甘草(各五分)

內外蛀疳,身熱小便澀滯,宜服小柴胡湯,加龍膽草、黃連、車前子。(《瘡瘍經驗全書》)

內外蛀疳瘡,並小便一切疾。

白話文:

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的蛀蝕引起的疾病,症狀是身體發熱、小便不通暢,治療宜服用小柴胡湯,並加龍膽草、黃連、車前子。

蒼朮(二錢),黃柏(二錢),秦艽(一錢),滑石(二錢)

白話文:

蒼朮 (12 克),黃柏 (12 克),秦艽 (6 克),滑石 (12 克)

水煎服。如小便澀滯疼痛,加甘草節、蒲黃。(同上)

葛粉丸,治男女淋病疼痛,效速,勿輕忽之。

沙糖(《本草》云:治心肺大腸熱。),葛粉

和丸如桐子大,井花水化開一二丸。(《綱目》)

瀉下諸方(互見治血中)《廣濟》療熱淋方。

車前草(切一升),通草(三兩切),葵根(切一升),芒硝(六分湯成下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絞去滓,內硝,分溫三服,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,微利為度。忌熱食。(《外臺》)

白話文:

把以上四種藥物,放入七升水裡煮,等到煮成二升時,把藥渣絞出來,加入硝石,分三次溫服,每次服用的間隔時間,相當於人走六七里的路程,直到出現輕微的瀉利為止。服藥期間忌吃熱的食物。(出自《外臺》)

《靈菀方》治五種淋疾一勞淋、血淋、氣淋、熱淋、石淋,及小便不通至甚者,透格散。用硝石一兩,不夾泥土雪白者,生研為細末,每服二錢。諸淋各依湯使如後:勞淋,勞倦虛損則發,小便不出,小腹急痛,葵子末煎湯下,通後便須服補虛丸散。(按:以下諸淋,原舉其證,概與《巢源》同,仍節之。

白話文:

《靈菀方》中記載了五種淋疾的治療方法:勞淋、血淋、氣淋、熱淋、石淋,以及小便不通嚴重者,透格散。

透格散的製作方法:

使用硝石一兩,要選擇不夾雜泥土,雪白無瑕的,生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。

各種淋疾的治療方法如下:

勞淋:由於勞倦、虛損而發作,小便不出,小腹急痛,用葵子末煎湯服用,通便後須服用補虛丸散。

(注意:以下諸淋,原舉其證,概與《巢源》同,仍節之。)

)血淋、熱淋,並用冷水調下。氣淋,木通煎湯溫調。石淋,將藥末先入銚內,隔紙炒至紙焦為度,再研令細,用溫水調下。小便不通,小麥湯下。卒患諸淋,並只以冷水調下,並空心先調使藥消散如水即服之,更以湯使送下。服諸藥未效者,服此立愈。(《本草》)

朴硝散,治五淋。

朴硝,海金沙,皂角(燒存性)

白話文:

  1. 血淋和熱淋,都用冷水送服。

  2. 氣淋,用木通煎湯溫服。

  3. 石淋,將藥末先放入銚內,隔紙炒至紙張燒焦,再研磨成細末,用溫水調服。

  4. 小便不通,用小麥湯送服。

  5. 突然發作的各種淋病,都只用冷水送服,並且空腹先服藥,使藥物溶解如水後立即服用,再用湯使送服。

  6. 服用各種藥物無效的,服用此藥立竿見影。

上三味各等分為細末,沙糖井花水調下。(《經驗良方》)治淋濁妙方,牙皂、滑石、竹葉、燈心、皮硝(少許),熱湯,露一宿,次早溫眼。(《濟世全書》)

治石淋及血淋,下砂石兼碎血片,小腹結痛悶絕,犀角散

白話文:

以上的三種藥材,各取等量研磨成細末,用沙糖和井花水調和服用。(《經驗良方》)

治療淋濁的小妙方,將牙皁、滑石、竹葉、燈心、皮硝(少許)放入熱水中浸泡一晚上,第二天早上溫熱後滴入眼睛。(《濟世全書》)

犀角屑,石韋,王不留行,滑石,蒲黃(以上各一兩),黃芩,大黃(各三分),木通,葵子,赤芍藥(各一兩半),車前子(二兩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以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以利為度。(《神巧》)

白話文:

犀角屑、石韋、王不留行、滑石、蒲黃(以上各 30 克),黃芩、大黃(各 9 克),木通、葵子、赤芍藥(各 45 克),車前子(60 克)

赤丸,治心腎凝滯,膀胱有熱,小便不通,風熱相搏,淋瀝不宣,或服補藥過多,水道蹇澀,出少起數,臍腹急痛,攻疰陰間。

白話文:

導赤丸,用於治療心腎凝滯、膀胱有熱、小便不通、風熱相搏、淋漓不盡、或服用補藥過多,水道蹇澀,排尿少量、次數多、臍腹急痛,攻伐陰間。

山梔子仁(炒一十二兩),赤芍藥,滑石,茯苓(去皮各四兩),生乾地黃(焙),木通(去節各半斤),大黃(炒十五兩)

白話文:

  • 山梔子仁(炒過,十二兩)

  • 赤芍藥(四兩)

  • 滑石(四兩)

  • 茯苓(去皮,四兩)

  • 生乾地黃(烘烤過,半斤)

  • 木通(去除節,半斤)

  • 大黃(炒過,十五兩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食後用溫熱水吞下。(《和劑》)(按:此以錢氏導赤散為原,其方用生地黃、甘草、木通,用竹葉水煎。)

治石淋,水道澀痛,頻下砂石,宜服神效琥珀散方。

白話文:

將“草藥的末端”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像“朴樹葉”這麼大的小丸子,每次吃二十個到茶匙那麼多的丸子,飯後用溫熱的水吞下就能食用。(《和劑》)(說明:這以錢氏導赤散法爲基礎,其方用生地黃、甘草、木通以及用竹葉水煎成)。

琥珀(半兩),磁石(半兩燒酒淬七遍細研水飛過),桂心(半兩),滑石(半兩),葵子(半兩),川大黃(半兩銼碎微炒),膩粉(半兩),木通(半兩銼),木香(半兩)

上件藥搗細羅為散,每於食前,以蔥白、燈心湯調下二錢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琥珀(二分之一兩)、磁石(二分之一兩,燒酒淬火七次,研磨成細粉,以水過濾,提取精華)、桂心(二分之一兩)、滑石(二分之一兩)、葵子(二分之一兩)、川大黃(二分之一兩,切碎後微炒)、膩粉(二分之一兩)、木通(二分之一兩,切碎)、木香(二分之一兩)

鬱金黃連丸(秘方)治心神炎上,腎水不升,致使水火不得相濟,故火以炎上,水流下淋,膀胱受心火所熾,而脬囊中積熱,或癃閉不通,或遺泄不禁,或白濁如泔水,或膏淋如膿,或如梔子汁,或如砂石米粒,或如粉糊相似者,俱熱證,此藥悉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鬱金黃連丸(祕方)用來治療心神燥熱,腎水不升,導致水火不能相互調和,因此火勢上炎,水往下流,膀胱受到心火的激發,而膀胱中積聚熱症,可能出現小便閉塞不通,或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,或尿液呈白色如泔水,或尿液黏稠如膿汁,或如梔子汁,或如砂石米粒,或如糊糊狀。這些都是熱證的表現,此藥物都能夠治癒。

鬱金,黃連(各一兩),黃芩,琥珀(研),大黃(酒浸各二兩),滑石(四兩),黑牽牛(炒取末二兩),白茯苓(四兩)

白話文:

鬱金、黃連(各一兩)、黃芩、琥珀(研磨成粉末)、大黃(用酒浸泡,各兩兩)、滑石(四兩)、黑牽牛(炒熟取末,二兩)、白茯苓(四兩)。

上為末,水丸如梧桐子,每服五十丸,沸湯下,空心服。如用消導飲食降心火,可加沉香五錢。(《袖珍》)

白話文:

整成粉末,用水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沸水送下,空腹服用。如果用於消化道疾病、降心火,可以再加入五錢沉香。(《袖珍》)

《簡便方》治赤白濁淋,痛澀不通,大黃為末,每用六分,用雞子一個,破頂入藥,攪勻蒸熟,空心食之,不過三服愈。(《匯言》)

白話文:

《簡便方》治療小便赤白混濁,伴隨疼痛、小便不通暢,大黃研成細末,每次用六分,雞蛋一個,打開頂部並把藥物放進去,攪拌均勻後蒸熟,空腹食用,一般服用不超過三次即可痊癒。(出自《匯言》)

治血諸方,治血淋及尿血,水道澀痛,鬱金散方。

鬱金(一兩),蘧麥(一兩),生乾地黃(一兩),車前葉(一兩),滑石(一兩),川芒硝(一兩)

上件藥搗粗羅為散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十里再服,以瘥為度。(《聖惠》)

治淋血,熱痛不可忍,大黃散方。

大黃(略蒸熟切焙二兩),亂髮(燒灰,一兩)

上二味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匕,溫熱水調下,日三服。(《聖濟》)

治淋血,用桃仁承氣湯,空心服效。(《傳信尤易方》)

犀角地黃湯,治小腸淋瀝出血,疼痛難忍。余癸丑夏,嘗苦淋漓之疾,出血不已,得黃應明授此方,數服而愈。(《朱氏》)

治血淋,心煩,水道中澀痛,宜服此方。

生乾地黃(二兩),鬱金,蒲黃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犀角地黃湯,用於治療小腸淋瀝出血,疼痛難忍的疾病。我曾在癸丑年夏天,患過淋漓之疾,出血不止,得到黃應明的傳授這個藥方,服用幾次就痊癒了。(《朱氏》)

上件藥搗細羅為散,每於食前,煎車前子葉湯,調下三錢。(《聖惠》)《幼幼》張渙蒲黃散,治血淋,於本方去鬱金,加冬葵子,水煎。

治卒淋瀝,小便痛澀,當歸散方。

白話文:

將上件藥打成粉末,每次在吃飯前,用車前子葉煎煮的湯,送服三錢。(《聖惠》)《幼幼》張渙蒲黃散,治療血淋,在原來方劑中去除鬱金,加入冬葵子,用清水煎服。

當歸,亂髮灰(一分),豬苓(三分),海蛤(三分細研),漢防己甘遂(煨令黃),蒲黃,赤芍藥(各三分)

上件藥搗細羅為散,煎木通、蔥白湯調下一錢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當歸,頭髮的灰(一分),豬苓(三分),海蛤(三分,研磨成細粉),漢防己,甘遂(用火烤至黃色),蒲黃,赤芍藥(各三分)

七寶散,若沙石自小便出,出輒欲死,此由故熱伏留腸間,與水液相搏結而成石,診其脈散澀而無常度,謂之石淋。

白話文:

七寶散:如果有人小便排出沙石,每次排出都想死,這是因為舊熱伏留在腸間,與水液搏結而成石頭,診斷其脈搏散亂澀滯,沒有規律,稱為石淋。

琥珀,沒藥乳香,蒲黃,百部根,桃膠,郁李仁(湯浸去皮研。入面少許研勻令乾。入溫水和作餅子。焙為末。)

白話文:

琥珀、沒藥、乳香、蒲黃、百部根、桃膠、郁李仁(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並研磨成粉末。加入少許水研磨均勻並晾乾。加入溫水攪拌均勻後製成餅狀。烘烤後研磨成粉末。)

上各等分研勻,溫酒調下一錢,腹空服仍先用引藥。

胡桃一個,燒存性。

上細研,酒一盞調服,移時服七寶散。(《雞峰》)

地榆飲子,治小便凝澀。

香附子,新地榆

上㕮咀,各濃煎湯一盞,先呷附子湯,次呷地榆湯,以盡為度,未知再服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將上㕮咀每味藥,分別濃煎成一小碗藥湯。先喝附子湯,然後喝地榆湯,喝光為止,不知道還要服用幾次。(《傷寒論》)

琥珀丸,治熱淋疼痛。

琥珀(半兩研),乳香(半兩研),桃膠(半兩研)

上拌研勻,糊為丸綠豆大,每服一二十丸,煎萱草湯下。(《小兒總微論》)

琥珀散,治五淋澀痛,小便有膿血出。

琥珀(研),海金沙(研),沒藥,蒲黃(研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食前濃煎萱草根湯調下,日進二服。(《御藥》)

木香燈草丸,治陰形中痛,小便澀滯,或濃溺不通。

木香,紅花,燈草(以上各三兩)

上件為細末,糯米粉酒打糊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溫酒送下,食前日進三服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上藥為末,用糯米粉和酒打成糊丸,大小如同桐子,每次服用70粒,以溫酒送服,在進餐前一天吃3次。(以上)

王尚書神效方,治血淋。

海螵蛸,生乾地黃,赤茯苓(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煎柏葉、車前草湯調下。(《經驗良方》)

三生益元散,此治血淋之方也。

生柏葉,生藕節,生車前(各汁一杯),益元散(三錢),調服。(《方考》)

許(十八),血淋,尿管溺出而痛,脈沉實,形色蒼黑,治從腑熱。

蘆薈,山梔,郁李仁,紅花,當歸,酒大黃,龍膽草,丹皮(《臨證指南》)

小便不利,莖中痛欲死,牛膝飲方,亦療婦人血結腹堅痛方。取牛膝一大把並葉,無多少,(按:《本草》引此有酒字)煮飲之,立愈驗。(《肘後》)(按:《外臺》引《備急》云:生牛膝一名牛唇,掘取根煮服之立瘥。《肘後》同。)牛膝,治淋之聖藥也。但虛人當用補劑,鹽治之耳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利,莖中疼痛難以忍受,牛膝飲方,也可治療婦女血結腹堅疼痛。取牛膝一大把連葉子,無論多少,(注:《本草》引此句有「酒」字)煮了喝,立馬見效。(《肘後方》)(注:《外臺祕要》引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說:生牛膝又名牛脣,掘取根部煮服,立馬痊癒。《肘後方》同。)牛膝,是治療淋病的聖藥。但虛弱的人應該用補藥,用鹽來治療。

(《綱目》)陳日華《經驗方》云:方夷吾所編《集要方》,予刻之臨汀。後在鄂渚,得九江守王南強書云:老人久苦淋疾,百藥不效,偶見臨汀《集要方》中用牛膝者,服之而愈。又葉朝議親人患血淋,流下小便在盆內凝如蒟蒻,久而有變如鼠形,但無足爾。百治不效,一村醫用牛膝根煎濃汁,日飲五服,名地髓湯,雖未即愈,而血色漸淡,久乃復舊。後十餘年病又作,服之又瘥。

(《本草綱目》)

白話文:

(《綱目》)陳日華《經驗方》說:方夷吾編纂的《集要方》,我曾經在臨汀出版過。後來在鄂渚,我收到了九江知府王南強的信,信中說:有一位老人生病很久,患有淋證,百藥無效。偶然間看到臨汀出版的《集要方》中用到了牛膝,服用後痊癒了。還有一位葉朝議的親戚患有血淋,小便流到盆中後凝結成像蒟蒻一樣,時間一長,慢慢變成了像老鼠的形狀,只是沒有腳而已。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效,一位鄉村醫生用牛膝根煎成濃汁,每天服用五次,名叫地髓湯。雖然沒有馬上痊癒,但是血色逐漸變淡,時間一久就恢復原樣了。後來過了十幾年,病又發作了,服用後又痊癒了。

《集驗方》治五淋,苦杖不計多少為末,每服二錢,用飯飲下,不拘時候。(《本草》)(按:虎杖,陳藏器《本草》云:一名苦杖。)治婦人諸般淋,苦杖根俗呼為杜牛膝,多取淨洗碎之,以一合,用水五盞,煎一盞,去滓,用麝香、乳香少許研調下。鄞縣武尉耿夢得,其內人患砂石淋者十三年矣,每漩痛楚不可忍,溺器中小便,下砂石剝剝有聲,百方不效,偶得此方啜之,一夕而愈,目所見也。(《本事》)

白話文:

集驗方:治五淋,苦杖不計多少研成粉末,每次服二錢,用飯送服,不拘時候。

治婦人諸般淋,苦杖根俗稱杜牛膝,取適量洗淨切碎,用一合,加水五碗,煎濃至一碗,濾去渣滓,用少許麝香、乳香研磨調和。

鄞縣武尉耿夢得的妻子患有砂石淋十三年了,每次排尿時疼痛難忍,尿液中有砂石剝落聲。用了很多方法都無效,偶然得到這個方子,服用了一晚就痊癒了,我親眼所見。

補腎諸方菟絲子丸,若脂肥隨便而下,策策而痛,由腎氣虛衰,精液不收,氣不禁固,診其脈散澀而微,謂之膏淋,宜此。

白話文:

補腎的各種方劑:

  • 菟絲子丸:

如果出現脂肪肥厚,隨便排尿,排尿時疼痛,這是由於腎氣虛衰,精液不能收斂,氣機不能固攝所導致。

診斷時,脈搏散亂澀滯而微弱,稱為「膏淋」。

這種情況下,應該服用菟絲子丸。

菟絲子(揀淨水淘酒浸一宿乘潤先搗為粗末焙),桑螵蛸(二兩),澤瀉(一分)

白話文:

  • 菟絲子(揀選乾淨,用水淘洗,用酒浸泡一夜,趁潤澤時搗成粗末,再烘培)

  • 桑螵蛸(二兩)

  • 澤瀉(一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米飲下三十丸,空心。(《雞峰》)

地黃鹿茸丸,治虛淋。(入桃膠煎亦得。)

熟地黃,赤芍藥,當歸,赤茯苓,桃膠(各一兩),鹿茸(半兩),血餘(四兩)

上為細末,白麵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食前,溫酒或燈草湯下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  • 熟地黃:一兩

  • 赤芍藥:一兩

  • 當歸:一兩

  • 赤茯苓:一兩

  • 桃膠:一兩

  • 鹿茸:半兩

  • 血餘:四兩

鹿角霜丸,治膏淋,多因憂思失志,意舍不寧,濁氣干清,小便淋閉,或復黃赤白黯如脂膏狀,疲劇筋力,或傷寒濕,多有此證。

鹿角霜,白茯苓,秋石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鹿角霜丸,用於治療粘液性尿道炎,多是因憂愁思慮損傷志意,心神不寧,造成濁氣侵入清氣,小便是粘液性閉塞,或黃赤色黯淡如膏狀,導致疲勞無力,或因傷寒濕邪,也多有此病症。

上為末,糊丸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米湯下。(《三因》)《直指》秋石丸,治濁氣干清,精散而成膏淋。於本方去鹿角霜,加桑螵蛸、鹿角膠。《玉案》於本方加海金沙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中藥研成粉末,做成梧桐子那麼大的丸劑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(《三因》)《直指》秋石丸,治療濁氣使清氣受到影響,精氣分散而形成淋病。在原方中去除鹿角霜,加入桑螵蛸、鹿角膠。《玉案》在原方中加入海金沙。

八味丸,治冷淋,小便秘澀,數起不通。(《得效》)

溫通諸方,治冷淋,小腹氣滿,不得宣通,木香散方。

木香(三分),桂心(三分),大麻仁(一兩),葵子(一兩),蘧麥(一兩),澤瀉(一兩),苣蕂(一兩),青橘皮(一兩湯浸去白瓤焙)

上件藥搗粗羅為散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入蔥白七寸,煎至六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木香(三分),肉桂心(三分),大麻仁(一兩),葵花籽(一兩),婆婆納(一兩),澤瀉(一兩),鬼針草(一兩),青橘皮(一兩,用湯浸泡去除白色果肉後烘乾)

生附散,治冷淋,小便秘澀,數起不通,竅中疼痛,惡寒凜凜。多因飲水過度,或為寒澀,心虛志耗,皆有此證。

白話文:

生附散:治療冷淋病,小便閉澀,數次起身仍解不出來,尿道疼痛,畏寒發抖。多因飲水過量,或因寒氣阻塞,心氣虛弱,意志消沉而導致。

附子(去皮臍生用),滑石(各半兩),瞿麥,木通(各三分),半夏(湯洗七次三分)

白話文:

附子(去除外皮,在臍中生長使用的)、滑石(各半兩),瞿麥、木通(各三分),半夏(用沸水洗七次,用量三分)

上末,每服二錢,水二盞,薑七片,燈心二十莖,蜜半匙,煎七分,空心服。(《三因》)

木香湯,治冷氣凝滯,小便淋澀作痛,身體冷清。

木香,木通,檳榔,舶上茴香(焙),當歸,赤芍藥,青皮(去白),澤瀉,辣桂,橘紅,甘草(炙)

銼散,每服三錢,薑五片,煎服。(《直指》)《入門》名二木散。

白話文:

木香:一種中藥材,具有止痛、消腫、行氣的作用。

木通:一種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通淋的作用。

檳榔:一種中藥材,具有殺蟲、消積、行氣的作用。

舶上茴香(焙):一種中藥材,具有溫中散寒、理氣止痛的作用。

當歸:一種中藥材,具有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的作用。

赤芍藥:一種中藥材,具有活血化瘀、散瘀止痛的作用。

青皮(去白):一種中藥材,具有疏肝理氣、消積化瘀的作用。

澤瀉:一種中藥材,具有利尿滲濕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
辣桂:一種中藥材,具有溫中散寒、活血止痛的作用。

橘紅:一種中藥材,具有理氣健脾、化痰止咳的作用。

甘草(炙):一種中藥材,具有補氣益中、清熱解毒、調和諸藥的作用。

參苓琥珀湯,中統三年六月中,黃明之小便淋,莖中痛不可忍,相引脅下痛,制此服之,大效。

白話文:

參苓琥珀湯,中統三年六月中旬,黃明小便淋漓,尿道裡疼痛難忍,蔓延牽連到肋骨下方疼痛,為他製定這個方劑服用,效果顯著。

人參(五分),茯苓(去皮四分),川楝子(去核銼炒一錢),琥珀(三分),生甘草(一錢),玄胡索(七分),澤瀉,柴胡,當歸梢(各三分)

上九味㕮咀,都作一服,用長流水三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空心食前。(《寶鑑》)

白話文:

人參(五分)、茯苓(去除外皮四分)、川楝子(去核切碎並炒製一錢)、琥珀(三分)、生甘草(一錢)、玄胡索(七分)、澤瀉、柴胡、當歸梢(各三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