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62)
身體類 (62)
1. 腹痛
兼脈症以參之,而虛實自辨。是以治表虛痛者,陽不足也,非溫經不可,裡虛痛者,陰不足也,非養營不可。上虛而痛者,心脾受傷也,非補中不可;下虛而痛者,脫泄亡陰也,非速救脾腎、溫補命門不可。凡屬諸痛之虛者,不可以不補也。有曰通則不痛,又曰痛隨利減,人皆以為不易之法,不知此為治實痛者言也。
故王海藏解痛利二字,不可以利為下,宜作通字訓(按:此出《續醫說》,以為海藏者誤矣。《類經》引王荊公亦誤),此說甚善。明哲如丹溪,徒曰諸痛不可補氣,則失矣。(《質疑錄》)
治有宜補,或曰:諸痛與瘦黑人,及陰虛火動,參、耆在所當禁,今用之顧效謂何?曰:藥無常性,以血藥引之則從血,以氣藥引之則從氣,佐之以熱則熱,佐之以寒則寒,在人善用之耳。況人參不特補氣,亦能補血,故曰氣血弱,當從長沙而用人參是也。所謂諸痛禁用參、耆者,以暴病形實者言耳。若年高氣血衰弱,不用補法,氣何由行,痛何由止,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是也。(《類案》)(按:此本出《石山居士傳》。)
其人本體原弱,或大病後氣血兩虛,不可拘於諸痛不可用參、耆之語,急投溫補重劑,四君子、理中加順氣藥。(《司命》)
凡治心腹痛證,已經攻擊滌盪,愈而復作,或再三用之而愈作愈甚,或脈反浮弦虛大者,皆為中虛之候。此當酌其虛實,而或兼治邪氣,或專補正氣。若用補無礙,則當漸進,切不可雜亂妄投,以自掣其肘。但當純用補藥,使脾胃氣強,得以運行,則邪氣自不能犯,又何疼痛之有。(《景岳》)
虛痛雖有氣血寒熱之分,然皆主於氣鬱滯,氣不滯則痛無由生。氣虛則氣行遲,遲則鬱滯而痛,血虛則氣行疾,疾則前氣未行而後氣又至,亦令鬱滯而痛。故氣虛補氣,血虛補血,俾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及其漏下二刻,一周循環之常,痛自愈也。(《醫津一筏》)
治有宜開鬱降火,凡治心腹疼痛,但是新病,須問曾服何飲食,因何傷感,有無積滯,便與和中消導之藥。若日數已多,曾多服辛溫燥熱之藥,嘔吐不納,胸膈飽悶,口舌乾燥,大小便澀難,則內有鬱熱矣。或原有舊病,因感而發,綿延日久,見證如前者,俱用開鬱行氣、降火潤燥之藥,如川芎、香附、炒山梔、黃連、薑汁之類,甚者再加芒硝。但治心腹久痛,須於溫散藥內,加苦寒、鹹寒之藥,溫治其標,寒治其本也。(《雜著》)(按:此說本于丹溪,見《心痛》中。又《會元》有說,欠核不錄。)
溫中諸方,治久寒疾,胸腹中痛,時下痢,當歸湯方。
當歸(二兩),甘草,柑皮(各二兩),附子(一兩),乾薑(四兩)
上五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,日三。(《千金》)又治久寒宿疾,胸腹中痛,短氣,時滯下痢,當歸湯,於本方去甘草、柑皮,加桂心。
白話文:
腹痛
治療腹痛,要參照脈象和症狀,這樣就能分辨出是虛證還是實證。治療因虛弱引起的腹痛,如果是表面虛弱,那是陽氣不足,必須用溫經的方法;如果是裡面虛弱,那是陰液不足,必須用滋養陰液的方法。如果是上部虛弱而痛,那是心脾受損,必須用補中益氣的方法;如果是下部虛弱而痛,那是因為津液大量流失,必須趕快補養脾腎,溫補命門之火。凡是屬於虛證引起的各種疼痛,都不能不補養。有人說「通則不痛」,又說「疼痛會隨著排泄通暢而減輕」,人們都認為這是顛撲不破的法則,卻不知道這是針對實證疼痛而言的。
所以,王海藏解釋「痛」和「利」這兩個字,不應該把「利」解釋成「排泄」,應該解釋成「通暢」(按:這個說法出自《續醫說》,認為是海藏的錯誤。《類經》引用王荊公的說法也是錯誤的),這個解釋很正確。像朱丹溪這樣聰明的人,也只是說所有疼痛都不能補氣,那就錯了。《質疑錄》
治療原則有補益,有人問:各種疼痛以及身體瘦弱、皮膚黝黑的人,還有陰虛火旺的人,人參、黃耆這些藥材都應該禁用的,現在用了反而有效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藥性不是固定不變的,用補血的藥引導,它就走血,用補氣的藥引導,它就走氣;用熱性的藥佐助,它就偏熱,用寒性的藥佐助,它就偏寒,關鍵在於用藥的人善不善於運用。況且,人參不僅能補氣,也能補血,所以說氣血虛弱的時候,要按照張仲景的方法使用人參。所謂所有疼痛都不能用人參、黃耆的說法,是針對急性病、身體強壯的人而言的。如果年紀大了,氣血衰弱,不用補的方法,氣怎麼能運行,疼痛怎麼能停止呢?《內經》說:身體強壯的人,氣運行通暢了,病自然就好了。《類案》(按:這個說法出自《石山居士傳》)
如果病人原本體質就虛弱,或者大病之後氣血兩虛,不能拘泥於所有疼痛都不能用人參、黃耆的說法,要趕快用溫補的藥物,比如四君子湯、理中湯,再加一些理氣的藥。《司命》
凡是治療心腹疼痛,經過攻伐、通利等方法,好了又復發,或者用藥多次反而越來越嚴重,或者脈象反而浮、弦、虛、大的,都是中氣虛弱的表現。這時候要根據虛實情況,或者兼顧治療邪氣,或者專門補養正氣。如果用補藥沒有副作用,就應該慢慢進補,千萬不能雜亂用藥,自己限制自己的治療手段。應該專用補藥,使脾胃功能強大,能夠正常運轉,那麼邪氣自然不能侵犯,又哪裡還會有疼痛呢?《景岳》
虛證引起的疼痛,雖然有氣虛、血虛、寒證、熱證的區別,但都主要和氣的鬱結有關,氣不鬱結,疼痛就沒有產生的理由。氣虛的時候,氣的運行會變慢,慢了就會鬱結而痛;血虛的時候,氣的運行會變快,快了就會出現前一股氣還沒到,後一股氣又來了的情況,也會導致鬱結而痛。所以氣虛要補氣,血虛要補血,讓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等氣血運行到一定時間,按照正常的循環規律,疼痛自然就會痊癒。《醫津一筏》
治療原則有疏通氣機、降火,凡是治療心腹疼痛,如果是新發的病,要問問病人之前吃了什麼東西,因為什麼原因而傷感,有沒有積食,然後給予調和脾胃、消食導滯的藥物。如果病程較長,曾經多次服用辛溫燥熱的藥物,出現嘔吐、不進食、胸悶腹脹、口乾舌燥、大小便乾澀難解的情況,那就是體內有鬱積的熱了。或者原本就有舊病,因為外感而引發,病程綿延很久,出現和前面相似的症狀,都要用疏肝理氣、清熱潤燥的藥物,比如川芎、香附、炒梔子、黃連、薑汁之類,嚴重的話還要加上芒硝。但凡是治療心腹久痛,要在溫散的藥物中,加入苦寒、鹹寒的藥物,用溫藥治療表症,用寒藥治療本質。《雜著》(按:這個說法出自朱丹溪,見於他的《心痛》篇。另外《會元》也有類似的說法,但沒有經過核實,這裡不收錄。)
溫中藥方,治療長期的寒症,胸腹疼痛,時常拉肚子,用當歸湯。
當歸(二兩),甘草,橘皮(各二兩),附子(一兩),乾薑(四兩)
把以上五味藥材切碎,用水八升煎煮,取二升,分三次服用,一天三次。《千金方》另外,治療長期的寒冷疾病,胸腹疼痛,呼吸短促,時常拉肚子,用當歸湯,在本方中去掉甘草、橘皮,加上桂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