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61)
身體類 (61)
1. 腹痛
大人小兒,或素因口腹不節,致傷脾胃,以後或寒或食,凡有所觸,即為腹痛,屢發不已,或為脹滿食減等證者,惟芍藥枳朮丸為最妙(系枳朮丸加芍藥、陳皮),宜加減用之。(《景岳》)
腹痛,因於寒,忌苦寒、下利,宜溫中、辛散。因於熱火,在小腹則絞痛,忌辛熱、香燥、補斂,宜甘苦寒。諸痛屬實,忌補氣,大熱,宜破散、疏利、苦寒。諸痛屬虛,忌破氣、破血、下利、發散,宜補氣血、甘溫。酸斂。(《本草經疏》)
治不可輕和養,俗謂脾家疼痛,出於胃虛,大率用養脾之劑,而不知受病各有自來。苟不能推究其原,則和養等劑,掩護邪氣,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況夫風冷入脾,尤念慮之所不到,至有荏苒歲月而不可揣度者。有一田夫,醉飽之餘,露星取快,一枕天明,自此脾疼攻刺,百藥罔功,淹淹數載。後遇至人授以《和劑》抽刀散。溫酒調下,數服頓愈。則知風露之根入胃,良薑、菖蒲,為能散其邪,巴、貓借氣,為能伐其根,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。然而痛不復作,養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調理之乎。療病如濯衣,必去其垢汙,而後可以加裝飾,醫言意也,請借是以為喻。(《直指》)
諸痛不可用參、耆、白朮,蓋補其氣,氣旺而痛愈甚。(《丹溪》)
痛須通利,舒王解痛字云:宜通而塞則為痛。此極有理。凡痛須通利臟腑,乃能隨其冷熱而須用巴豆、大黃、牽牛,此最要法。(《醫說》引《醫余》)
凡言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之說甚是。夫痛隨利止之說,不特通大便曰利,而食滯於胃,消之則效,痰涎壅結者,導之越之則蘇,挾外感陰陽不交通者疏解之,血瘀結者導滑之,二便閉澀者通之潤之,是皆痛隨利止之義也。氣得中和曰正氣而不疼,若偏即曰邪氣,閉而作痛矣。
凡治積聚氣痛者,慎勿輒泥以諸痛忌用參、術之說為戒,是虛而脾疼者受害多矣。(《會元》)
夫通則不痛,理也,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。調氣以和血,調血以和氣,通也。下逆者使之上行,中結者使之旁達,亦通也。虛者助之使通,寒者溫之使通,無非通之之法也。若必以下泄為通,則妄矣。(《真傳》)
《靈樞》云:病痛者,陰也。又云:無形而痛者,陰之類也,其陽完而陰傷之也,急治其陽,無攻其陰矣。陽者氣也,是痛病當先治氣。顧氣有虛有實,實者邪氣實,虛者正氣虛。邪實者以手按之而痛,痛則宜通;正虛者以手按之則止,止則宜補。丹溪猥云諸痛不宜補氣,夫實者固不宜補,豈有虛者而亦不宜補乎。
故凡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。痛而喜寒者多實熱,喜熱者多虛寒。飽而甚者多實,飢則甚者多虛。脈實氣粗者多實,脈虛氣小者多虛。新病壯年者多實,久病年衰者多虛。補而不效者多實,(按:此二句原無,據《必讀》補。)愈攻愈劇者多虛。痛在經者脈弦大,痛在臟者脈沉微。
白話文:
大人小孩,有時因為飲食不節制,導致脾胃受損,之後只要稍微受寒或吃到不對的食物,就會引起腹痛,而且反覆發作,甚至出現腹脹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這種情況,最好使用芍藥枳朮丸(就是在枳朮丸的基礎上加上芍藥和陳皮),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配比。《景岳全書》認為這個藥方效果最好。
腹痛如果是因為寒氣引起的,就忌用苦寒、瀉下的藥物,應該用溫中、辛散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熱火引起的,而且疼痛在小腹,呈現絞痛,就忌用辛熱、香燥、補益收斂的藥物,應該用甘苦寒的藥物來治療。各種疼痛如果屬於實證,就忌用補氣、大熱的藥物,應該用破散、疏通、苦寒的藥物來治療。各種疼痛如果屬於虛證,就忌用破氣、破血、瀉下、發散的藥物,應該用補氣血、甘溫的藥物來治療,同時可以加一些酸收斂的藥物。《本草經疏》是這樣認為的。
治療腹痛不可以輕易用平和的藥物來調養。一般人說脾胃疼痛是因為脾虛,所以就用補脾的藥物,但其實引起腹痛的原因有很多,如果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,只用平和的藥物來調養,反而會掩蓋病邪,不僅沒有效果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更何況風寒之邪侵入脾胃,更是容易被忽略的原因,甚至經過很多年都找不到原因。曾經有一個農夫,喝醉酒又吃得很飽之後,在露天睡覺,一覺醒來,就開始感到脾痛,而且疼痛難忍,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拖了很多年。後來遇到一位高人,教他用《和劑局方》的抽刀散。用溫酒調服幾次,就痊癒了。從這個案例可以知道,風寒之邪侵入脾胃,良薑、菖蒲可以驅散風寒,巴豆、貓爪草可以去除病根。由此可知,治療腹痛的方法千變萬化。然而,疼痛消失後,是否還需要繼續用補脾的藥物來調理呢?治病就像洗衣服,一定要先去除污垢,然後才能裝飾打扮。醫理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,我用這個來做比喻。《直指方》是這樣說的。
各種疼痛不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補氣的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會補氣,反而會讓氣更旺盛,疼痛反而會加劇。《丹溪心法》是這樣認為的。
治療疼痛一定要讓氣血通暢,舒王解釋痛這個字的時候說:氣血應該暢通,如果堵塞就會產生疼痛。這句話非常有道理。各種疼痛都應該讓臟腑氣血通暢,才能根據寒熱情況使用巴豆、大黃、牽牛等藥物,這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。《醫說》引用《醫餘》的說法是這樣。
俗話說: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疼痛會隨著通暢而停止,這裡說的通暢,不僅僅指排便,也包括食物積滯在胃裡,消化後就會好轉;痰液壅塞,導出或排除後就會好轉;外感導致陰陽不協調,疏通解表後就會好轉;血瘀導致阻塞,疏通滑利後就會好轉;大小便不通暢,通潤後就會好轉。這些都是疼痛會隨著通暢而停止的例子。氣機平和順暢就是正氣,不會感到疼痛,如果氣機偏頗就會變成邪氣,堵塞就會引起疼痛。
凡是治療積聚氣痛的,千萬不要一味認為各種疼痛都忌用人參、白朮,因為這樣會讓虛證引起的脾痛更加嚴重。《醫學會元》是這樣認為的。
氣血通暢就不會疼痛,這個道理是對的,但是通暢的方法有很多種。調理氣機來使氣血和諧,調理氣血來使氣機和諧,都是通暢的方法。如果氣機向下逆行,就讓它向上行走;如果氣機在中焦堵塞,就讓它向旁邊疏散;虛證的,就要用補益的方法來使氣血通暢;寒證的,就要用溫熱的方法來使氣血通暢,這些都是通暢的方法。如果只知道用瀉下的方法來通暢,那就是錯誤的。《醫宗金鑑·刪補名醫方論》是這樣說的。
《靈樞經》說:疼痛的病症,屬於陰證。又說:無形體的疼痛,屬於陰證,這是因為陽氣充足而陰氣受損,應該趕快治療陽氣,不要攻擊陰氣。陽氣就是指氣,所以治療疼痛的病症應該先治療氣。而氣有虛有實,實證是邪氣盛,虛證是正氣虛。邪氣盛的,用手按壓會感到疼痛,這種情況就應該用通的方法來治療;正氣虛的,用手按壓會覺得舒服,這種情況就應該用補的方法來治療。朱丹溪認為各種疼痛都不應該補氣,這是錯誤的,實證固然不應該補氣,難道虛證也不應該補氣嗎?
所以,凡是疼痛又腹脹閉塞的,多屬於實證;不腹脹不閉塞的,多屬於虛證。疼痛喜歡寒冷的,多屬於實熱證;疼痛喜歡溫熱的,多屬於虛寒證。吃飽了疼痛加劇的,多屬於實證;肚子餓了疼痛加劇的,多屬於虛證。脈象有力氣息粗大的,多屬於實證;脈象虛弱氣息微弱的,多屬於虛證。新發病的,年輕力壯的,多屬於實證;久病體弱的,多屬於虛證。補益沒有效果的,多屬於實證;越攻伐病情越嚴重的,多屬於虛證。疼痛在經絡的,脈象多為弦大;疼痛在臟腑的,脈象多為沉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