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59)
身體類 (59)
1. 腹痛
瘀血,如攧撲損傷而腹痛者,乃是瘀血,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、蘇木、紅花,入酒、童便煎服下之。如因事損傷,或酒後涉水,血凝腹痛者,大承氣加桂。(《丹溪》)(按:又有一案,出行血方法中,宜互參。)
一人中脘作疼,食已口吐血紫霜色,二關脈澀,乃血病也,跌僕而致。治以生新去陳之劑,吐出片血碗許而安。(同上)
如跌撲後,腹中隱隱痛有處,是腹腸膜有損,宜活血行氣兼補養之,不可妄認為痰為火,用峻利破泄藥。曾見一人醉後踢門用力,遂小腹痛不止,湯藥亂投,臨死小腹腫青,方悟夕(當昔)日受病之因也。(《六要》)
當臍痛,(宜參灸法)當臍硬痛有形,多燥屎,已經攻伐不應,用四物加桃仁泥、紅花、升麻、麻子仁、熟大黃、檳榔,空心煎服,潤以導之,痛隨利減。(《六要》)
當臍痛,為腎虛,任脈為病,六味丸加龜板灰。(《醫通》)(按:《金匱翼》治當臍痛,便溺不利,怯寒脈虛者方,用熟地、肉桂、白芍、桂枝、當歸、茯苓,水煎服。)
小腹痛(互見前部位條),小腹痛有實,有虛,有寒,有死血,有溺道不利。實者按之愈痛,宜青皮、香附以行其氣。虛者常欲手按,宜溫補之。寒者,宜肉桂、吳茱、川楝肉之類。死血者,小便反利,兼以脹急,用桃仁、紅花、歸尾、赤芍、生地黃、青皮、香附。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加木通。(《統旨》)
小腹痛滿有三,皆為內有留著,非虛氣也。一屬燥結大腸,其證大便不通。一屬熱結膀胱,其證溺閉不通,按之雖滿而不甚堅。一屬血結膀胱而腹滿。然亦有右旁偏滿者,此必飽食奔馳,脾陰下溜,食積痰膩留結也,當於積滯門求之。(《醫通》)(節錄)
凡腹痛因食者,或因滯物,或因冷物,皆能體積中脘,須用治食法加減治之,此正法也,然又有食停小腹者。余嘗治一上舍,年及三旬,因午刻食水煮麵角,將至初更,食及小腹下,至右角間,遂停積不行,而堅突如拳,大如鵝卵,其痛之劇,莫可名狀。余為治之,察其明系面積,顯而無疑,然計其已入大腸,此正通則不痛之證也。
乃與木香檳榔丸,連下二三次,其痛如故。因疑藥力之緩,猶未及病,乃更投神佑丸以瀉之,又不效。余謂此必藥性皆寒,故滯有不行也。因再投備急丸,雖連得大瀉,而堅痛毫不為減。斯時也余計窮矣,因潛測其由,不過因面,豈無所以制之。今既逐之不及,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。
且計面毒非大蒜不殺,氣滯非木香不行,又其滯深道遠,非精銳之嚮導不能達。乃用火酒磨木香,令其嚼生蒜一瓣,而以香酒送之。一服後覺痛稍減,三四服後,痛漸止而食漸進,方得痊愈。然雖痛止食進,而小腹之塊仍在,後至半年許始得消盡。由是知欲消食滯,即大黃、巴豆猶有所不能及,而惟宜行氣為先也。
白話文:
腹痛
瘀血:如果是因為跌倒或撞擊等外傷造成的腹痛,那就是瘀血所致。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,再加入當歸、蘇木、紅花,用酒和童子尿一起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是因為外傷、酒後涉水導致血液凝結而腹痛,則使用大承氣湯,再加桂枝。(這是丹溪的說法,另外還有出血的治療方法,可以互相參考。)
有一個人胃部(中脘)疼痛,吃完東西後吐出紫黑色的血塊,兩手關脈(寸關尺的關部)脈象澀滯,這是血病,是由跌倒撞擊引起的。治療上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吐出一碗左右的血塊後就痊癒了。(也是丹溪的說法)
如果跌倒撞擊後,腹部隱隱作痛,且有固定位置,是腹腔內腸膜受損,應該用活血行氣的藥物,同時兼顧補養,不可以誤認為是痰或火,而使用強烈的瀉藥。曾經看過一個人喝醉後用力踢門,導致小腹疼痛不止,亂服藥物,臨死前小腹腫脹青紫,才知道是當初受傷的原因。(出自《六要》)
肚臍周圍痛:(可以參考灸法)肚臍周圍硬痛且有固定形狀,多半是腸道乾燥大便難解,如果已經使用瀉藥卻沒有效果,可以使用四物湯,加入桃仁泥、紅花、升麻、麻子仁、熟大黃、檳榔,空腹煎煮後服用,幫助潤腸通便,疼痛會隨著排便而減輕。(出自《六要》)
肚臍周圍痛,也有可能是腎虛,影響任脈所致,可以使用六味丸加入龜板灰。(出自《醫通》)(《金匱翼》中治療肚臍周圍痛,小便不順暢,怕冷脈象虛弱的方子是:熟地、肉桂、白芍、桂枝、當歸、茯苓,用水煎服。)
小腹痛(可以參考前面的相關內容),小腹痛有實證、虛證、寒證、死血、以及小便不暢等情況。實證的特點是按壓時疼痛加劇,適合用青皮、香附來疏通氣機。虛證的特點是喜歡按壓,適合用溫補的藥物。寒證的特點適合用肉桂、吳茱萸、川楝子等藥物。死血的特點是小便反而順暢,同時伴隨脹急,適合用桃仁、紅花、歸尾、赤芍、生地黃、青皮、香附。小便不暢的適合用五苓散加木通。(出自《統旨》)
小腹脹滿疼痛有三種情況,都是因為體內有東西停留,並非虛證。一種是因為大腸燥結,表現為大便不通;一種是因為膀胱熱結,表現為小便不通,按壓時雖然脹滿但不太堅硬;還有一種是因為膀胱血瘀導致腹脹。此外,也可能出現右側腹部偏脹的情況,這必定是飽食後奔跑,導致脾陰下流,食物和痰液停留積聚,應該從治療積滯的方向著手。(出自《醫通》,節錄)
凡是因為飲食引起的腹痛,可能是因為食物停滯,或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,都會導致胃部(中脘)不適,需要使用治療食物停滯的方法加減治療,這是正確的方法。然而,也有食物停留在小腹的情況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學生,三十歲左右,中午吃了水煮麵條,到了晚上,食物積聚在小腹的右下角,形成一個堅硬的腫塊,像拳頭或鵝蛋那麼大,疼痛劇烈,難以形容。我診斷後確定是麵食積滯,應該是已經進入大腸了,這應該是“通則不痛”的情況。
於是給他服用木香檳榔丸,連續吃了兩三次,疼痛沒有任何減輕。我懷疑藥力太弱,還沒有發揮作用,於是改用神祐丸來瀉下,還是沒有效果。我認為這些藥性都偏寒涼,導致積滯無法消散。於是又改用備急丸,雖然連續瀉下多次,但堅硬的腫塊和疼痛絲毫沒有減輕。這時我已經束手無策了,於是仔細思考原因,不就是因為吃了麵條嗎,難道沒有辦法對付它嗎?現在已經無法用瀉下的方式排除了,如果不用氣來推動是無法解決的。
我考慮到麵毒非大蒜不能殺除,氣滯非木香不能疏通,而且積滯的位置又深又遠,必須用精銳的力量才能到達。於是使用火酒研磨木香,讓他嚼生蒜一瓣,用香酒送服。服用一次後疼痛略微減輕,服用三四次後,疼痛逐漸消失,可以開始進食,才得以痊癒。雖然疼痛消失可以進食了,但是小腹的腫塊仍然存在,大約過了半年才完全消散。由此可知,要消除食物積滯,即使使用大黃、巴豆這樣的藥物,也未必有效,而最重要的是先疏通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