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58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58)

1. 腹痛

若平素慎於飲食,而視其肢體瘦弱,又不飽悶,但偎偎作痛,如細筋牽引者,血虛也,若肚腹常覺空虛,似餓非餓,翕翕作痛,呼吸如無氣力者,氣虛也。(《玉案》)

部位,辨驗腹痛法:在中痛,食積,痛甚欲大便,利後痛減。在左痛,死血,痛有常處而不走移。在右痛,是痰,或得辛辣熱物暫止。在下痛,蓄血,小便清利,手不可近痛處。在下痛,蓄尿,小便不利,手不可近痛處。心至小腹硬滿痛,實邪。脅至小腹引痛,痰、死血。(《捷法》)

凡至胃脘下痛者,多屬食積。繞臍痛者,屬火。臍左右少腹痛者,多屬死血。少腹痛者,屬寒。當以部位辨之。(《司命》)

有中脘作痛,手不可近者。夫手不可近,乃內外不和,外則寒氣凝於皮毛,內則垢濁停於中脘,當審其體之虛實以施治。有中脘之下,當陽明胃土之間,時痛時止者,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。若行氣消泄之劑服之過多,便宜溫補。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,此中土內虛,虛而且寒之明驗也。

其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,乃上下陰陽不和,少陽樞轉不利也,傷寒病中每多此痛,當助其樞轉,和其氣血,上下通調則愈矣。其大腹痛者,乃太陰脾土之部。痛在內而緩,坤土虛寒也。痛兼內外而急,脾絡不通也。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,從經隧而外出於絡脈。今脾絡滯而不行,則內外皆痛。

其有臍旁左右痛者,乃衝脈病也。衝脈當臍左右,若為寒氣所凝,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,則當臍左右而痛。當用血分之藥,使胞中之血通肌達表,若用氣藥無裨也。(《真傳》)

病有邪在經(肚皮痛),凡胸腹之痛,有無關於內,而在筋骨皮肉之間者,此邪之在經,不可混作里證,必須詳問的確。但當分其或火、或寒、或氣,或勞傷、或血滯、或血虛,或有淫瘡邪毒,留蓄在經、辨其所因,庶不致謬,而治之亦易也。(《景岳》)

腎虛不能行水,加之酒面無度,醉後輒睡,酒與水交聚於腹中,而面毒復纏滯其氣,是以水滲於肚皮而作痛矣。治法錢氏宣風散(用檳榔、陳皮、甘草、牽牛)用蜜水煎,嚥下神寶丸(見《脅痛》)。

俟其大便通利,然後以青木香丸(用木香、畢澄茄、補骨脂、檳榔、牽牛)一分,安腎丸(用川烏等十二味)倍之,用二陳湯入少鹽,並生薑同煎,空心嚥下,脾腎氣復,自然向安。(《直指》)

感寒停食,凡大人小兒胸腹驟然大痛,其痛連延不止。甚則有如刀剜者,皆因停食,其停食皆因感寒。或脾胃先感風寒而後飲食,即能停滯作痛,或先飲食而隨感風寒,亦能停滯作痛。因感寒停食者,不必皆多食過度而後停滯,即日用常餐亦停滯也。是以病者莫測其致病之因,而醫者亦莫知其受病之源。或以內熱治而用涼藥,錯誤甚矣;或以消食治而用消導藥,亦非對症之劑也。蓋感寒停食與傷食不同。傷食者,飲食傷脾胃,內傷也。停食者,脾胃受風寒,而飲食凝滯不運化,外感也。治傷食當以消導為主,而兼補脾胃,治停食當以發散寒邪為主,而兼消導,此立效之術也。停食因於寒而不散其寒,雖極力消導,其食不消,其痛不止。(按:原載用炒鹽湯吐治驗,不錄。)或問曰:內熱蘊積,亦能令人腹痛,與感寒停食而腹痛者,何所分別?予曰:積熱腹痛者,其痛有時而作,亦有時而止;有時而急,亦有時而緩。停食痛者,其痛最急,連綿不止,有延至數日者,惟痛久或有時而略緩耳。但其初失治,延至數日而後用藥者,寒鬱為熱,難以復用發散藥,當用木香檳榔丸(用木、檳、歸、芍、青皮、枳殼、牽牛、莪朮、大黃、香附,黃連)與牽牛大黃丸微利之,則痛止而安。(《醫述》)

白話文:

腹痛

如果平時飲食很注意,但身體卻很瘦弱,也不覺得肚子脹悶,只是隱隱作痛,像細細的筋在牽扯一樣,這是因為血虛。如果肚子裡常常覺得空空的,好像餓了但又不是真的餓,隱隱作痛,呼吸起來好像沒有力氣,這是因為氣虛。

部位,辨別腹痛的方法:如果是肚子中間痛,多半是食物積滯,痛到很想大便,排便後疼痛會減輕。如果是左邊痛,多半是有瘀血,疼痛的地方固定不會移動。如果是右邊痛,多半是痰,或是吃了辛辣溫熱的食物可以暫時止痛。如果是下腹部痛,多半是蓄血,小便正常,手不能按壓疼痛的地方。如果是下腹部痛,並且小便不利,手也不能按壓疼痛的地方,則是尿液積在體內。如果從心窩到小腹都覺得脹滿疼痛,是實邪造成的。如果是從脅肋到小腹都覺得牽引疼痛,多半是痰或是瘀血。

一般來說,胃部下方疼痛,多半是食物積滯。肚臍周圍疼痛,多半是火氣旺。肚臍左右兩側,以及小腹疼痛,多半是有瘀血。小腹疼痛,多半是身體寒冷。這些都應該從疼痛的部位來辨別。

有些情況是胃脘(胃的上部)疼痛,而且手不能按壓。這種手不能按壓的狀況,是因為體內外不協調,外面是寒氣凝結在皮膚毛孔,裡面是污垢濁氣停留在胃脘,應該仔細檢查體質的虛實來治療。有些情況是胃脘下方,在陽明胃土之間的位置,時痛時止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胃氣不調和。如果過度使用行氣消化的藥物,應該用溫補的藥物。如果用手用力按壓疼痛會稍微減輕,這明顯是脾胃虛弱而且有寒冷的症狀。

乳房下方兩側胸骨末端疼痛,是因為上下陰陽不協調,少陽經氣樞紐轉動不利。傷寒病常常有這種疼痛,應該幫助經氣樞紐轉動,調和氣血,使上下氣機通暢自然就會好轉。大腹部疼痛,是屬於太陰脾土的部位。如果疼痛在裡面而且是緩慢的,是脾土虛寒。如果疼痛同時在內外而且是急性的,是脾經絡脈不通暢。脾的最大的絡脈叫做大包,從經脈隧道延伸到絡脈。現在脾的絡脈阻塞不通,就會導致內外都疼痛。

有些情況是肚臍兩旁疼痛,這是衝脈的疾病。衝脈在肚臍左右,如果被寒氣凝結,衝脈的血液不能向上向外運行,就會在肚臍左右疼痛。這時應該使用活血的藥物,使胞宮內的血液可以通達肌肉皮膚,如果使用行氣的藥物是沒有幫助的。

病邪在經(肚皮痛),凡是胸腹部的疼痛,有些看起來好像與內臟無關,而是在筋骨、皮膚肌肉之間,這就是病邪在經絡的表現,不可以把它當作是內臟的病症。必須詳細詢問病情,確定病因。要區分是火、寒、氣、勞累損傷、瘀血、血虛,或是皮膚有瘡毒等邪氣停留在經絡,辨別病因,才不會出錯,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。

如果腎虛不能正常排水,再加上飲酒無度,醉後就睡,酒和水積聚在腹中,而且面部毒素又阻滯氣機,所以水液滲到肚皮就造成疼痛。治療方法是先用錢氏宣風散(成分:檳榔、陳皮、甘草、牽牛子)用蜜水煎煮後服下,再服用神寶丸。等大便通暢後,再用青木香丸(成分:木香、畢澄茄、補骨脂、檳榔、牽牛子)一分,安腎丸(成分:川烏等十二味)加倍,配合二陳湯加入少許鹽和生薑一起煎煮,空腹服下,脾腎氣恢復,自然就會好轉。

感受寒邪、食物停滯,如果大人小孩胸腹部突然劇烈疼痛,而且疼痛持續不停,嚴重時像刀割一樣,這都是因為食物停滯,而食物停滯的原因都是因為感受寒邪。可能是脾胃先感受風寒然後飲食,就造成食物停滯而疼痛;也可能是先飲食然後感受風寒,也造成食物停滯而疼痛。因為感受寒邪而造成的食物停滯,不一定都是吃太多,即使是平常的飲食也可能造成。因此患者不清楚病因,醫生也不知道病源。如果誤認為是內熱而使用寒涼藥物,那就大錯特錯;如果用消食藥物來治療,也不是對症的藥物。感受寒邪引起的食物停滯和單純的飲食損傷脾胃是不同的。飲食損傷脾胃是內傷,停食是脾胃感受風寒,導致食物凝滯不運化,是外感。治療飲食損傷應該以消食為主,兼補脾胃;治療停食應該以發散寒邪為主,兼消食,這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。停食是因為寒邪沒有散去,即使盡力消食,食物也無法消化,疼痛也不會停止。(按:原文記載用炒鹽湯吐的方法治療有效,這裡不記錄。)有人問:如果體內有熱,也會造成腹痛,和感受寒邪停食造成的腹痛有什麼不同?我說:積熱造成的腹痛,疼痛有時發生有時停止;有時急劇有時緩和。而停食造成的疼痛,最為劇烈,而且連續不斷,甚至持續數日,只是疼痛久了可能會稍微緩和。但是如果開始沒有及時治療,拖延數日後才用藥,寒邪鬱結化熱,就很難再用發散藥物了,這時應該使用木香檳榔丸(成分: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芍藥、青皮、枳殼、牽牛子、莪朮、大黃、香附、黃連)和牽牛大黃丸微微通利大便,疼痛就會停止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