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51)
身體類 (51)
1. 胸痹心痛
清中蠲痛湯,痛久脈數有火。
炒黑梔子,炒黑姜,川芎,黃連(薑汁炒),橘紅,制香附,蒼朮,神麯
白水煎服。(《六要》)
清中諸方,清中湯,治火痛。
黃連,山梔(炒各二錢),陳皮,茯苓(各一錢半),半夏(一錢薑湯泡七次),草豆仁(七分捶碎),甘草(炙四分)
水二鍾,姜三片,煎八分,食前服。(《統旨》)
清膈散,治心胃刺痛,憎寒壯熱,口乾煩躁不臥,時痛時止。
柴胡(二錢),黃芩(半錢),黃連,枳實,枝子(酒炒),竹茹,赤芍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
上銼,姜一片,水煎服。痛甚,加薑汁三匙。(《回春》)
清火寧痛湯,治心胃痛甚,不可忍者。口渴思飲,大便不通,忽大痛,或暫止,胸膈間如有塊築塞升上,手按愈痛,此因怒氣鬱悶成火致痛,婦人多患之,必以大便通利為止。
梔子(姜炒三錢),黃連(吳萸汁炒),枳實,厚朴,檳榔(各二錢),五靈脂,蓬朮,玄胡索,大黃(各一錢),木香(另研五分),甘草(三分)
上水煎服。(《簡明醫彀》)
一婦人素有心脾痛疾,痛時四肢厥冷,每用辛香桂附之類云云。召余診視,見脈數有力,知其服香燥藥太過,先與單梔子仁湯一服,繼用黃連解毒湯而安。(《醫約》)
通判丈人胃脘作痛,諸治不應,垂死。予以熊膽如大豆許,和水服之,頓效如神。(《石山》)
溫中諸方,《錄驗方》治人心痛,懊憹悁悶,築築引兩乳立,或如刺,困極,桂湯方。
桂心(半兩),茱萸(二升),芍藥(三兩),當歸(二兩),生薑(半斤)
凡五物切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四升,服一升,日三夜一有驗。無生薑,用乾薑五兩代。(《醫心》)
張文仲,蜀椒丸,療胸中氣滿,心痛引背方。
蜀椒(一升出汗),半夏(一升洗),附子(一兩炮)
上三味搗篩,蜜和為丸,如梧子大,一服五丸,日三。(《外臺》)
生薑枳實湯,若痛而但腹脹,心痛甚者,此由胃邪干心,其脈微緩,謂之胃心痛,宜此。(《雞峰》)(即桂枝生薑枳實湯。)
新定桂苓湯,腎逆胃痛。
桂(一錢),茯苓(三錢),人參(一錢),甘草(五錢),芍藥(一錢),生薑(五分)
上作一服,水煎,空心服。(《金匱翼》)
兩浙江淮都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,年二十有五,體本豐肥,奉養膏粱,時有熱證。友人勸食寒涼物,及服寒涼藥。於至元庚辰秋,病瘧久不除。醫以砒霜等藥治之,新汲水送下,禁食熱物。瘧病不除,反添吐瀉,脾胃復傷,中氣愈虛,腹痛腸鳴,時復胃脘當心而痛,不任其苦。
屢易醫藥,未嘗有效。至冬還家,百般治療而不瘥。延至四月間,因勞役煩惱過度,前證大作。請予治之,具說其由。診得脈弦細而微,手足稍冷,面色青黃而不澤,情思不樂,惡人煩冗,飲食減少,微飽則心下痞悶,嘔吐酸水,發作疼痛,冷汗時出,氣促悶亂不安,須人額相抵而坐,少時易之。予思《內經》云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。
白話文:
胸痹心痛
清中蠲痛湯:這種情況是因為疼痛持續很久,而且脈象呈現快速,代表體內有火氣。
藥方:炒過的黑梔子、炒過的黑乾薑、川芎、用薑汁炒過的黃連、橘紅、製香附、蒼朮、神麯。
用法:用水煎煮後服用。(出自《六要》)
清中湯:這是一個專門治療因為火氣引起的疼痛的方子。
藥方:黃連、炒過的梔子(各八克)、陳皮、茯苓(各六克)、用薑湯泡過七次的半夏(四克)、搗碎的草豆蔻(二點八克)、炙甘草(一點六克)。
用法:用水兩碗,加三片薑,煎煮到剩八分,飯前服用。(出自《統旨》)
清膈散: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心胃刺痛,伴隨怕冷發熱、口乾煩躁、難以入睡,疼痛時好時壞的情況。
藥方:柴胡(八克)、黃芩(二克)、黃連、枳實、用酒炒過的梔子、竹茹、赤芍(各四克)、甘草(一點二克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一片薑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再加入三匙薑汁。(出自《回春》)
清火寧痛湯: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心胃劇痛,痛到無法忍受,同時伴有口渴想喝水、大便不通暢,有時突然劇痛,有時又稍微緩解。胸膈之間感覺像有東西堵塞往上頂,按壓時疼痛加劇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發怒導致氣鬱化火引起的疼痛,女性比較容易發生。必須要讓大便通暢才能停止疼痛。
藥方:用薑炒過的梔子(十二克)、用吳茱萸汁炒過的黃連、枳實、厚朴、檳榔(各八克)、五靈脂、蓬朮、玄胡索、大黃(各四克)、另外研磨的木香(二克)、甘草(一點二克)。
用法:用水煎煮後服用。(出自《簡明醫彀》)
有一個婦人,平時就患有心脾疼痛的毛病,疼痛發作時四肢冰冷,經常服用辛香溫熱的桂附類藥物。我(醫生)為她診斷,發現她的脈象快速有力,知道她是因為服用過多辛燥藥物導致的。我先給她服用一劑單純的梔子仁湯,接著又用黃連解毒湯,她的病就好了。(出自《醫約》)
一位官員的岳父,胃部疼痛,各種治療都無效,已經快要死了。我給他服用像大豆那麼大的熊膽,用水送服,立刻就好像有神效一般。(出自《石山》)
桂湯方:這個方子出自《錄驗方》,可以治療心痛,伴隨心中煩悶不安,感覺胸口鬱悶,疼痛牽引到兩側乳房,或者像針刺一樣的疼痛,非常痛苦。
藥方:桂心(二十克)、吳茱萸(四升)、芍藥(一百二十克)、當歸(八十克)、生薑(半斤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一斗二升煮到剩下四升,每次服用一升,一天三次,晚上一次,效果很好。如果沒有生薑,可以用乾薑一百克代替。(出自《醫心》)
蜀椒丸:張文仲的蜀椒丸,可以治療胸中氣脹,心痛牽引到背部的症狀。
藥方:花椒(一升,要炒到出汗)、半夏(一升,洗過)、附子(四十克,炮製過)。
用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碎過篩,用蜂蜜調製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,每次服用五丸,一天三次。(出自《外臺》)
生薑枳實湯:如果疼痛的同時伴有腹脹,而且心痛比較嚴重,這是因為胃部的邪氣影響到心臟,脈象會比較微弱緩和,這叫做胃心痛,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(出自《雞峰》)(這個方子就是桂枝生薑枳實湯。)
新定桂苓湯: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腎氣上逆引起的胃痛。
藥方:桂枝(四克)、茯苓(十二克)、人參(四克)、甘草(二十克)、芍藥(四克)、生薑(二克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調配成一劑,用水煎煮後空腹服用。(出自《金匱翼》)
浙江和淮河地區的漕運使崔君的長子云卿,二十五歲,身體比較肥胖,生活富裕,時常有熱證。有朋友勸他吃寒涼的食物,並服用寒涼的藥物。在元朝至元庚辰年秋天,他得了瘧疾,很久都沒好。醫生用砒霜等藥物治療,並且用新汲的水送服,禁止他吃熱的食物。瘧疾沒有治好,反而出現了嘔吐腹瀉的症狀,脾胃也受損,中氣更加虛弱,出現腹痛腸鳴,有時候胃脘靠近心臟的部位會疼痛,痛苦不堪。
他多次更換醫生和藥物,都沒有效果。到了冬天回到家,各種治療都無濟於事。拖到四月份,因為過度勞累和煩惱,之前的症狀再次發作。他請我(醫生)為他診治,並且詳細說明了病因。我診斷發現,他的脈象細而弱,手腳稍微冰冷,臉色青黃而沒有光澤,心情不好,討厭吵鬧,食慾不佳,稍微吃點東西就覺得心下堵悶,嘔吐酸水,疼痛發作時,會出冷汗,呼吸急促,煩悶不安,需要有人面對面靠在一起坐著,過一會兒又要換個人。我想到《內經》說:中氣不足,大小便就會出現異常,腸道也會發出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