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48)
身體類 (48)
1. 胸痹心痛
真心果痛,不知能愈否乎?然則執劑之法何如?曰:熱者涼之,寒者溫之,感受風邪者散之,順氣調血,逐水豁痰,此其要略耳。(同上)
痛甚者脈必伏,用溫藥附子之類,不可用參、術。脈堅實,不大便者,下之。心痛用山梔並劫藥止之。若又復發,前藥必不效,可用玄明粉,一服立止。胃脘有濕而痛者,宜小胃丹下之。(《丹溪》)(小胃丹用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黃柏、大黃。)
凡膈痛,多因積冷與痰氣而成,宜五膈寬中散,或四七湯加木香、桂各半錢,或撾脾湯(用麻油、良薑、茴香、甘草)加丁香。膈痛而氣上急者,宜蘇子降氣湯,去前胡,加木香如數。痰涎壅盛而痛者,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一錢,間進半硫丸。(《要訣》)
胸痛,木香、鬱金二味,氣鬱痛者倍木香,血鬱痛者倍鬱金,為末,每服二錢,老酒下,虛者加人參。痰飲痛,輕者小陷胸湯,重者大陷胸丸治之。若痰唾稠黏,則用控涎丹。(《醫碥》)
胃脘痛:因火者,忌補斂、燥熱,宜降、苦寒,甘寒、鹹寒、辛寒。因寒者,忌破氣、滯膩、苦寒、宜辛溫、發散。因宿食者,忌升、補斂、苦寒,宜消導兼降氣。因瘀血者,忌補氣、酸斂,宜辛溫、苦溫以行血。因血虛者,按之則痛止,忌破氣,復忌補氣、燥熱、辛溫。因惱怒者,虛弱人忌破氣,壯實人忌補氣,總忌酸斂,宜降氣、辛溫。
因痰飲者,忌宜俱見痰飲證下。(《本草經疏》)(按:胃脘痛禁辛熱,《正傳》有說,見上。)
近人患心胃痛者甚多,十人之中必有二三,皆系痰飲留於心下,久成飲囊,發作輕重疏數雖各不同,而病因一轍,治法以滌飲降氣為主。(《軌範》)
補法可否,諸痛不可補氣。(《丹溪》)
治諸痛不可用補氣,氣旺不通而痛愈甚,故云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也。(《醫鑑》)(互見《腹痛》及《身體痛》中,宜參。)
凡胃脘痛,始用攻擊滌盪疏散之劑,愈而復作,再三用之,隨止隨作,或漸甚而脈浮大者,此為虛候,當量其邪正虛實多寡。正氣虛多,則多用養正之藥,而少佐以除邪。或正氣不甚虛,當攻養平半用之可也。又有純用養正之藥,脾氣不得運行(按:不字疑),而鬱痛遂止。(《醫統》)
家叔祖(諱守禮)初為太學生,家素封,體氣有餘,參、術分毫不能用。後因業中微,兩手脈時一歇至,或八九至一歇,或二三十至一歇。再後選任平陽,即不歇至矣。比還家,歇至如初。年七十餘,忽患胸脹䐜滿之病。因其素性不喜補,他醫概以消導藥治之,脹滿不除。予診其脈,平素雖歇至,然甚強實。
今病脈弱,且高年又必無大有餘之理。遂用人參,黃耆,如補中益氣之類,倍升麻,服下即瘳。喜曰:吾年已老,未聞補藥能消脹者,此何以故?予曰:叔祖年高,年高則氣弱,膻中之氣所以不能行。且服克伐藥過多,氣益弱矣。今補則氣旺,再用升提藥提其清氣,清氣升則濁氣自降。
白話文:
真心疼痛,不知道能否治好?如果可以,那用藥的方法是什麼呢?
醫生說:熱證就用寒涼藥物來治療,寒證就用溫熱藥物來治療;感受風邪的就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;要順氣調血,排除體內的水濕和痰液,這些就是治療的大方向。
如果疼痛劇烈,脈象一定會呈現沉伏,這時要用附子之類的溫熱藥物,不能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物。如果脈象堅實,又便秘,就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。心痛可以用山梔子等瀉火藥來止痛。如果再次發作,之前的藥可能就沒效了,可以用玄明粉,服用一劑就能立即止痛。如果是因為胃脘有濕氣而疼痛,適合服用小胃丹來瀉下。(小胃丹的成分包括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黃柏、大黃。)
通常胸膈疼痛,多半是因為體內積存寒冷和痰氣造成的,適合使用五膈寬中散,或是四七湯加木香、桂枝各少許,或是用麻油、良薑、茴香、甘草製作的撾脾湯,再加丁香。如果胸膈疼痛,氣往上衝很急,適合用蘇子降氣湯,去掉前胡,加入相同劑量的木香。如果痰液很多又很濃稠,適合用小半夏茯苓湯,再加一錢枳實,間隔服用半硫丸。
胸痛,可以用木香、鬱金這兩味藥,如果是氣鬱造成的疼痛,就加倍木香的用量;如果是血瘀造成的疼痛,就加倍鬱金的用量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老酒送服,虛弱的人可以加人參。如果是因為痰飲造成的疼痛,輕微的可以用小陷胸湯,嚴重的可以用大陷胸丸來治療。如果痰液黏稠,則用控涎丹。
胃脘疼痛:如果是因為火熱引起的,要避免使用補益、收斂、燥熱的藥物,適合使用降火、苦寒、甘寒、鹹寒、辛寒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,要避免使用破氣、油膩、苦寒的藥物,適合使用辛溫、發散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積食引起的,要避免使用升提、補斂、苦寒的藥物,適合使用消食導滯兼降氣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瘀血引起的,要避免使用補氣、酸斂的藥物,適合使用辛溫、苦溫來活血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血虛引起的,按壓疼痛會減輕,要避免使用破氣的藥物,也要避免使用補氣、燥熱、辛溫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惱怒引起的,虛弱的人要避免使用破氣的藥物,體質強壯的人要避免使用補氣的藥物,總之都要避免使用酸斂的藥物,適合使用降氣、辛溫的藥物。
如果是因為痰飲引起的,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痰飲證的相關說明。(另外,胃脘痛要禁忌辛辣溫熱的藥物,《正傳》這本書有提到過,可以參考上面的內容。)
最近很多人患有心胃痛,十個人中大概有兩三個,大多是因為痰飲停留在心下,時間久了形成飲囊,發作的輕重和頻率雖然各不相同,但病因都是一樣的,治療方法以排除痰飲、降氣為主。
使用補法可以嗎?各種疼痛都不能用補氣的方法來治療。
治療各種疼痛,都不能用補氣的方法,如果氣旺盛而阻塞不通,疼痛就會更加嚴重,所以說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。(這些內容在《腹痛》和《身體痛》中有相關說明,可以互相參考。)
凡是胃脘疼痛,剛開始的時候可以使用攻邪、排除、疏散的藥物,如果病好了又再次發作,反覆多次使用這些藥物,症狀隨即減輕又復發,或者逐漸加重而且脈象呈現浮大,這就是虛證,應該根據邪氣和正氣的虛實多少來調整用藥。如果正氣虛弱比較多,就應該多用補養正氣的藥物,少量搭配祛除邪氣的藥物。如果正氣不是太虛弱,可以將攻邪和補養的藥物一起使用,一半對一半。也有人純粹使用補養正氣的藥物,讓脾氣能夠運行,這樣就能讓鬱積的疼痛停止。
我的叔祖父(名諱守禮)最初是太學生,家裡很富有,體力充沛,人參、白朮這類補氣藥物一點都不能用。後來因為家道中落,兩手的脈搏時而出現間歇,有時候跳八九下停一下,有時候跳二三十下停一下。之後被選任到平陽,脈搏就不再出現間歇了。等到回到家裡,脈搏又和以前一樣出現間歇。七十多歲的時候,忽然得了胸脹腹滿的病。因為他平時不喜歡補益,其他醫生都用消導藥物來治療,但是脹滿的症狀並沒有消除。我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他雖然平時脈搏有間歇,但脈象非常有力。
現在他的脈搏變得虛弱,而且年紀大了,絕對沒有什麼太多剩餘的氣力。因此我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中益氣類的藥物,加倍升麻的用量,服用後病就好了。叔祖父高興地說:我年紀這麼大了,沒聽說過補藥能消除脹滿的,這是什麼原因呢?我說:叔祖父您年紀大了,年紀大氣就虛弱,所以胸中的氣無法運行。再加上服用太多克伐的藥物,氣就更加虛弱了。現在補益氣血,氣就會旺盛起來,再使用升提的藥物來提升清氣,清氣上升,濁氣自然就會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