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45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45)

1. 胸痹心痛

其與胃脘痛別者,胃脘在心之下,胸痛在心之上也。(《必讀》)

如胃脘當心而痛,氣欲絕者,胃中虛之至極,俗呼為心痛。(《試效》)

《內經》曰:木鬱之發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噎不通,食飲不下。(按:此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文,又《至真要大論》兩見。)胃之上口,名曰賁門,賁門與心相連,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。今俗呼為心痛者,未達此義耳云云。

致病之由,多因縱恣口腹,喜好辛酸,恣飲熱酒煎爆,復餐寒涼生冷,朝傷暮損,日積月深,自郁成積,自積成痰,痰火煎熬,血亦妄行,痰血相雜,妨礙升降,故胃脘疼痛,吞酸噯氣,嘈雜噁心,皆膈噎反胃之漸者也。俗醫不究其源,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,以火濟火,遂成危劇,良可痛哉。

古方九種心痛,所謂冷者惟一耳,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。詳其所由,皆在胃脘,而實不在於心也。(《正傳》)。

或問: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?曰:心與胃各一臟,其病形不同。因胃脘痛處在心下,故有當心而痛之名,豈胃脘痛即心痛者哉。歷代方論,將二者混同敘於一門,誤自此始。蓋心之藏君火也,是神靈之舍,與手少陰之正經,邪皆不得而傷。其受傷者,乃手心主包絡也。如包絡引邪入於心之正經臟而痛者,則謂之真心痛,必死不可治。

夫心統性情,始由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臟乃應而心虛矣,心虛則邪干之,故手心主包絡受其邪而痛也。心主諸陽,又主血。是以因邪而陽氣鬱伏,過於熱者痛;陽氣不及,惟邪勝之者亦痛。血因邪泣在絡而不行者痛,血因邪勝而虛者亦痛。然方論雖有九種心痛,終不得聖人之旨,豈復識六淫五邪不一之因哉云云。

胃脘痛,亦如心痛有不一之因。蓋胃之真,濕土也,位居中焦,稟沖和之氣,多氣多血,是水穀之海,為三陽之總司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。是以足之六經自下而上,凡壯則氣行而已,胃脘弱則著而成病,其沖和之氣,變至偏寒偏熱,因之水穀不消,停留水飲食積,真氣相搏為痛。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裡急,飲食不下,膈咽不通。

食則為食痹者,謂食已心下痛,吐出乃止。(按:此出《至真要大論》及次注。)又腎氣上逆者次之,逆則寒厥入胃亦痛。夫如是,胃脘之受邪,非止其自病者多,然胃脘逼近於心,移其邪上攻於心,為心痛者亦多。(《準繩》)

心痛者,非真心痛也,乃心胞絡與胃脘痛也。然果何以知之?蓋心胞絡護捧其心,脈絡相系,位居心之四旁。火載痰而上升,礙其所居,胞絡為痰相軋,故脂膜緊急而作痛,遂誤認以為心痛也。胃脘近心,位居心下而絡於脾。飲食過多,不能克化,傷乎胃脘,病根常在,略傷飲食,即悶悶作痛,亦誤認以為心痛也。

白話文:

胸痹心痛,這種病和胃脘痛的區別在哪呢?胃脘痛的位置在心臟之下,而胸痛則在心臟之上。

如果胃脘痛的位置感覺像在心臟一樣,而且痛到好像氣快要斷了一樣,這其實是胃極度虛弱的表現,民間就把它稱作心痛。

《內經》說:木氣鬱結發作時,人們會感覺胃脘像在心臟的位置一樣疼痛,還會向上蔓延到兩側的肋骨,導致胸膈阻塞不通暢,吃不下東西。這是因為胃的上口,叫做賁門,賁門和心臟相連,所以《內經》才會說胃脘痛的位置感覺像在心臟。現在民間說的心痛,其實沒有理解到這個意思。

會導致這種病的原因,大多是因為飲食放縱,喜歡吃辛辣酸味的食物,過量喝熱酒、吃油炸爆炒的東西,又接著吃寒涼生冷的食物,這樣早晚都損傷胃部,日積月累,就會自己鬱結成積,積聚成痰,痰火互相煎熬,導致血液也跟著妄行,痰和血混雜在一起,阻礙了氣機的升降,所以會胃脘疼痛、吞酸噯氣、心煩噁心,這些都是胸膈阻塞、嘔吐反胃的徵兆。但是庸醫不追究病源,就按照慣例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就像用火去救火,只會讓病情更加危險,實在是很令人痛心。

古書中記載的九種心痛,真正屬於寒冷的只有一種,怎麼能都用熱藥來治療呢?仔細探究病因,都是在胃脘,而不是真的在心臟。《正傳》中也說了這個道理。

有人問:丹溪說的心痛就是胃脘痛嗎?我說:心臟和胃是兩個不同的器官,發病的樣子也不同。只是因為胃脘痛的位置在心臟之下,所以才會有感覺像在心臟疼痛的說法,但並不是說胃脘痛就是心痛。歷代醫家將這兩者混為一談,歸於同一類,錯誤就從這裡開始。心臟是君火,是神明所居之處,與手少陰心經相連,邪氣一般不會侵犯到這裡。真正受到傷害的是手厥陰心包絡。如果心包絡引邪入心臟本經而引起的疼痛,那才是真正的心痛,這種病一定會死,無法醫治。

心臟主導人的性情,最初是因驚恐思慮而傷了神,神受傷後心臟就相應地變得虛弱,心虛後邪氣就會侵入,所以是手厥陰心包絡受到邪氣而疼痛。心臟主導諸陽,也主導血。因此,邪氣導致陽氣鬱積,熱過盛會疼痛;陽氣不足,只有邪氣佔上風也會疼痛;血因為邪氣而凝滯在脈絡中運行不暢也會疼痛;血因為邪氣而虛弱也會疼痛。雖然醫書上記載有九種心痛,但都沒能領會到聖人的旨意,更沒有辨別出六淫五邪各種不同的病因。

胃脘痛和心痛一樣,也有很多不同的病因。胃的本質是濕土,位於中焦,稟受沖和之氣,多氣多血,是水穀的海洋,也是三陽經的總樞紐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從這裡吸收氣。所以足部的六經從下往上運行,凡是強壯的時候,氣血就會正常運行,而當胃脘虛弱時,就會產生疾病,它沖和的氣機就會變得偏寒偏熱,因此導致水穀消化不良,水飲食積滯留,真氣與之搏鬥而產生疼痛。其中肝木乘虛侵犯胃土的情況尤其嚴重,胃脘會像在心臟一樣疼痛,向上牽引到兩側肋部,感覺裡面很急迫,吃不下東西,胸膈阻塞不通暢。

如果吃了東西才心下痛,吐出來就停止了,這就叫做食痹。《至真要大論》中也有提到過。另外,腎氣上逆也會引起胃痛,腎氣上逆會導致寒氣進入胃部,也會引起疼痛。胃脘受邪,不單單是自身生病,也可能是胃脘位置靠近心臟,邪氣會上攻到心臟,導致心痛。

所謂的心痛,並不是真正的心臟疼痛,而是心包絡和胃脘疼痛。那麼要如何區分呢?心包絡保護著心臟,脈絡相連,位於心臟的四周。如果痰火上炎,阻礙心包絡的正常運作,心包絡就會被痰擠壓,導致脂膜緊張而疼痛,讓人誤以為是心痛。胃脘靠近心臟,位於心臟之下,與脾相連。飲食過多,不能消化,損傷了胃脘,病根一直存在,只要稍微吃點東西,就會悶悶作痛,也容易被誤認為是心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