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38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38)

1. 眩運

頭痛之病,上實證也。頭眩之病,上虛證也。故《內經》分別甚明,曰:頭痛巔疾,上實下虛。又曰: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。此以邪氣在上,所以為痛,故曰上實也。至若眩暈之病,則曰上氣不足,又曰上虛則眩,未聞言上之實也。而後世諸家如嚴用和、楊仁齋輩,有曰結而為飲,隨氣上逆者。

有曰疲勞過度,下虛上實者。有曰腎家不能納氣,使諸氣逆奔而上者。即如朱丹溪亦曰:痰在上,火在下。凡此皆言上實也,何與《內經》相反若此。噫!此實後人之不明耳。夫眩暈之證,或為頭重,或為眼黑,或為腦髓旋轉,不可以動。求其言實之由,不過謂頭重者為上實。

而不知頭本不重於往日,而惟不勝其重者,乃甚於往日耳。上力不勝,陽之虛也,豈上實乎,又何氣不歸元及諸氣逆奔之有。蓋上實者宜降宜抑,上虛者最不宜再伐生氣,此上實上虛之旨,有不可不辨,而誤則害矣。(同上)(按:頭眩固多屬虛者,前款所舉《直指》、《入門》等說,大意相近。

但徵之經文,有如少陽病之目眩,有如陽明病之眩冒,皆其屬實者。更如飲蓄之頭眩,與濕鬱之頭眩,皆為清陽被遏不得上之故,亦不得言之虛。俱不可不知。)

高鼓峰云:腎陰不足,三陽之焰震耀於當前,中上虛衰,下逆之光上薄於巔頂,陰虛而眩者,目中時見火光;土虛而眩者,必兼噁心嘔吐也。按中土虛衰,不能下蔽,真陽則上乘清道,所謂上入之光也。然亦有中虛肝氣動而暈者,如土薄則木搖也。大抵眩暈多從肝出,故有肝虛眩暈、腎虛頭痛之說。雖亦有肝病頭痛者,要未有眩暈而不兼肝者也。(《金匱翼》)

脈候,診其脈,洪大而長者,風眩。又得陽經浮者,蹔起目眩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若元氣不虧,六脈即有浮弦滑數之候,無恙。若元氣久虛,不能維持,脈來虛搏、或急疾、或澀脫者,不治。(《百問》)

痰眩,頭眩欲嘔,心下溫溫,胸中不利,但覺旋轉,此由痰飲。飲聚上乘於腦,三陽之經不得下行,盤鬱於上,其脈兩手關上沉弦而急或細,謂之痰眩。(《雞峰》)(按:原處有旋覆花丸,今不錄。)

王敬泉頭暈且痛,起則倒僕,胸膈脹悶,如繩束縛,嘔吐而食飲皆不得入,六脈俱澀,此痰飲挾水火之勢而作暈也。先以濟生竹茹湯云云,再以吳茱萸一兩為末,以雞子清調塗兩足心,引火下行。(《赤水》)(按:又治痰火眩暈嘔吐,用溫膽湯加天麻,當考。)

氣運,但運而不眩,發則伏地昏昏,食頃乃蘇。此由榮衛錯行,氣血濁亂,陽氣逆行,上下相隔,氣復通則蘇,脈虛大而澀,謂之氣運。(《雞峰》)按:原處有流氣飲子、草烏頭湯。今並不錄。)

白話文:

眩暈

頭痛這種病,通常屬於上實證,也就是頭部有實邪;而頭暈這種病,則屬於上虛證,也就是頭部氣血虛弱。《黃帝內經》對這兩者區分得很清楚,書中說:「頭頂痛而且發病急,是因為頭部陽氣過盛而下部虛弱。」又說:「頭部陽氣過盛而下部虛弱,就會導致頭痛而且發病急。」這都是因為邪氣聚集在頭部,才會導致疼痛,所以說是上實。至於眩暈這種病,則說是「頭部氣血不足」,又說「頭部虛弱就會導致眩暈」,從來沒聽說是因為頭部有實邪。可是後世的醫家,像嚴用和、楊仁齋等人,有的說是體內水液結成痰飲,隨著氣機上逆導致眩暈;有的說是過度疲勞,導致下部虛弱而頭部陽氣過盛;有的說是腎臟無法正常納氣,導致全身的氣都往上衝。就連朱丹溪也說:「痰在上,火在下。」這些說法都認為眩暈是頭部有實邪,為什麼和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如此相反呢?唉!這實在是後人不明白啊!眩暈的症狀,有的會覺得頭重,有的會眼前發黑,有的會覺得腦袋裡天旋地轉,不能動。要說眩暈是因為頭部有實邪,只不過是因為有人覺得頭重,就說是上實。他們不知道,其實頭並沒有比平常重,只是因為頭部氣血不足,才會覺得頭重得抬不起來,這明明是頭部氣血虛弱,屬於陽虛,怎麼能說是上實呢?又怎麼會有氣不歸元和諸氣逆奔的情況呢?要知道,上實證應該用降逆的方法治療,而上虛證最不應該再耗損氣血。這就是上實和上虛的要點,必須仔細辨別,如果搞錯了,就會造成傷害。(跟上面說的相同)(按:頭暈的確大多屬於虛證,前面提到的《直指》、《入門》等醫書的說法,大意也差不多。但根據經典記載,像少陽病會出現的眼睛發黑,和陽明病會出現的頭暈眼花,這些都是屬於實證。再像水飲積蓄導致的頭暈,和濕氣鬱積導致的頭暈,都是因為清陽之氣被阻礙,無法上升所導致,也不能說是虛證。這些都必須了解。)

高鼓峰說:「腎陰不足,三陽之火就會在眼前閃耀,中焦和上焦氣血虛弱,下部陰火就會向上衝到頭頂,陰虛導致的眩暈,眼睛會時常看到火光;脾胃虛弱導致的眩暈,一定會伴隨噁心嘔吐。脾胃虛弱,無法將清陽之氣向上輸布,真正的陽氣就會向上衝到頭部,這就是所謂的『上入之光』。但也有因為中焦虛弱、肝氣妄動而導致的眩暈,就像土壤貧瘠,樹木就會搖晃一樣。大體來說,眩暈大多與肝有關,所以有肝虛眩暈和腎虛頭痛的說法。雖然也有因為肝病而導致的頭痛,但卻很少有眩暈不伴隨肝的問題。」(出自《金匱翼》)

脈象

診斷脈象時,如果脈象洪大而長,通常是風邪導致的眩暈。如果脈象在陽經上浮,則可能是暫時性的頭暈。(出自《病源論》)

如果元氣沒有虧損,即使脈象出現浮、弦、滑、數等情況,也沒有問題。但如果元氣長期虛弱,無法維持,脈象出現虛弱無力、急促、或細澀的情況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(出自《百問》)

痰眩

頭暈想吐,心下覺得溫溫的,胸口不舒服,只感覺頭暈目眩,這是因為痰飲積聚在體內。痰飲積聚在頭部,阻礙三陽經脈的氣機下行,鬱積在上,脈象表現為兩手關脈沉弦而急或細,這就叫痰眩。(出自《雞峰》)(按:原文有旋覆花丸的處方,這裡不列出。)

王敬泉的頭暈又痛,一起身就昏倒,胸口悶脹,像被繩子綁住一樣,嘔吐而且吃不下東西,六脈都澀,這是因為痰飲夾雜水火之邪而導致的頭暈。先用濟生竹茹湯治療,然後再用吳茱萸一兩磨成粉,用雞蛋清調和,塗抹在雙腳腳心,引火下行。(出自《赤水》)(按:另外,治療痰火眩暈嘔吐,可以用溫膽湯加天麻,可參考。)

氣運

只是頭暈,但不至於眩暈,發作時會昏倒在地,過一會兒才會甦醒。這是因為營衛之氣運行錯亂,氣血混濁,陽氣逆行,上下氣機不通暢,氣機恢復通暢就會甦醒,脈象虛大而澀,這就叫氣運。(出自《雞峰》)按:原文有流氣飲子、草烏頭湯的處方,這裡都不列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