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32)
臟腑類 (32)
1. 赤白濁
古有白濁之名,而無赤濁之目,其赤濁並列者,殆濫虀於子禮、登父兩名醫歟。
白話文:
古代有白濁這種病症的名稱,但沒有赤濁的稱呼,後來赤濁被列出來,大概是因為子禮和登父這兩位名醫的貢獻吧。
源由,虛勞小便白濁候,勞傷於腎,腎氣虛冷故也。腎主水而開竅在陰,陰為𣸈便之道,胞冷腎損,故小便白而濁也。(《病源論》)
白話文:
病因,虛弱疲累以及小便混濁的症狀,是由於過度勞累損傷腎臟,因而導致腎氣虛弱寒冷所引起的。腎臟主掌水液且通往陰器,陰器是排便的通道,膀胱寒冷且腎臟損傷,所以小便又白又濁。(《病源論》)
《素問》云: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蓋五臟六腑皆有精,腎為都會關司之所,聽命於心。人能法道清靜,精氣內持,火來坎戶,水到離扃,陰平陽秘,精元密固矣。若夫思慮不節,嗜欲過度,遂使水火不交,精元失守,由是為赤濁、白濁之患焉。赤濁者,心虛有熱也,多因思慮而得之,白濁者,腎虛有寒也,過於嗜欲而得之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說:精氣,是人體的根本。五臟六腑都有精氣,腎臟是精氣會合的關口,受心臟的支配。人若能依照正道修養身心,保持清靜,使精氣內守,心火上升到腎水之門,腎水流到心火之門,陰陽平衡,精元就會固守。如果思念煩亂,思慮沒有節制,嗜慾過度,就會使水火不相交,精元失守,於是產生赤濁、白濁的病症。赤濁是由於心思煩亂,心虛有熱,多因憂慮而得。白濁是由於腎虛有寒,嗜慾過度而得。
其狀漩面如油,光彩不定,漩腳澄下,凝如膏糊,皆思慮嗜欲之所致耳。各分受病之由,施以治法,使坎離既濟,陰陽協和,然後火不上炎而神自清,水不下滲而精自固,安有赤濁、白濁之患哉。雖然,思慮過度,不特傷心,亦能病脾,脾生虛熱而腎不足,故土邪乾水,亦令人便下渾濁。史載之云:夏則土燥而水濁,冬則土堅而水清。
白話文:
此種病狀之出現,都是因為在臉上塗油,並不斷變化的緣故。拉肚子的情況是因為身體的清白之液,積聚成膏糊狀。這些都是因為過度思考、慾望過多所引起的。不同的病症,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使陰陽協和,這樣才能防止火往上炎,神清氣爽;水不往下滲,精氣才能鞏固,從而避免赤濁、白濁的困擾。不過,思慮過度,不僅傷心,還會傷脾,脾生虛熱,腎臟不足,所以土性燥熱,水性渾濁,導致大便渾濁。史書上說:夏季,土壤乾旱,水質渾濁;冬季,土壤堅硬,水質清澈。
醫多峻補,則病愈甚。若以中和之藥療之,水火既濟,脾土自堅,其流清矣。(《濟生》)(按:《婦人良方》說白濁所由,其意相似,見治例中。又脾生虛熱以下,《萬安》引《究原方》同。又《外臺·延年論》曰:療小便赤色如淺紅花汁,此是憂愁驚恐,心氣虛熱,客邪氣與熱搏於心,所以小便赤云云。此豈嚴氏之所本歟。
白話文:
此外,還有脾氣虛弱、小便清白、淋漓不止、手腳無力、腰背痠痛,可用蒼朮等藥以斂固脾氣。斂固脾氣是什麼意思?脾氣生於穀物。
此外又有脾精不禁,小便漏濁,淋瀝不止,手足力乏,腰背痠疼,盍用蒼朮等劑以斂脾精。斂脾謂何?精生於穀也。(《直指》)
林誠中曰:赤濁者,得於思慮過多,耗散心氣,或飲酒過度,或服丹石,致心虛蘊熱,水道難澀。且男子精水二道相併而行,腎系丹田,精道居其上,水道居其下,而真氣為火所搏,日漸消溶,盡從小便而出。其初色黃赤,須臾如漿粉脂油,甚者股肉酸痹,小便作辛辣臭氣。
白話文:
林誠中說:小便發紅混濁,是因為思慮過多,耗散了心氣,或者過量飲酒,或者服用丹石類藥物,導致心虛蘊熱,水道難以濡潤。男子精水和水道相併而行,腎經連接丹田,精道位於上,水道位於下,而真氣被火氣搏擊,日漸消溶,全部從小便中排出。剛開始尿液呈黃紅色,很快便成為像漿粉脂油的顏色,嚴重時大腿肌肉痠痛,小便有辛辣的臭味。
治法當清心涼水道,切勿補之。白濁者,腎虛有寒也,過於色欲而得之,腎氣不固,遺瀝下收,初便不白,或如脂油,或如漿粉,或如雞子清,或滑如油,或甜如蜜,或冷如冰,面色恍白,此漏脫也。若手足指梢冰冷,口淡無味,腰重如石,腳弱氣短,疲倦力乏,急宜滋補之,使水火既濟,陰陽沖和,然後火不上炎而神自清,水不下滲則精自固矣。又當絕欲三五年,則庶乎無復作之患,可以苟全性命也。
白話文:
精是血轉化而來,由於濁氣去得太多,精化不及,尚未轉化為白,所以成為赤色的濁氣,這是虛症的極端。怎麼知道呢?有的人天癸未停止,卻好色,每次泄一半是精一半是血。(《要訣》)(按:《必讀》此下曰:可知丹溪以赤色歸屬血,白色歸屬氣的觀點,未必完全正確。又現在驗證濁證中有像赤豆湯的顏色,可能是陽氣上蒸而引起的,應該分開討論。)
(《醫林集要》)
精者血之所化,有濁去太多,精化不及,赤未變白,故成赤濁,此虛之甚也。何以知之?有人天癸未止,強力好色,所泄半精半血。(《要訣》)(按:《必讀》此下曰:則知丹溪以赤屬血,白屬氣者,未必盡然也。又今驗濁證有如赤豆汁者,蓋醞蒸所致,宜付別論。)
赤為心虛有熱,由思慮而得,白為腎虛有寒,因嗜欲而得,亦非確論。總之,心動於欲,腎傷於色,強行房事,或多服淫方,敗精流溢,乃為白濁。虛滑者,血不及變,乃為赤濁。(《必讀》)(按:《名醫匯粹》柯韻伯說本於此,宜參。)
白話文:
《原病式》中說赤白濁都屬於熱,這個辨別方法很明顯。(註:《原病式》中說:小便渾濁,是由於天氣熱使水渾濁,天氣寒冷則小便清澈,這是因為水性清涼,而火性渾濁的緣故。就象清水燒開了,自然就會渾濁一樣。)但是由於虛寒而引起的,也不能說沒有,只是熱多寒少罷了。如果是虛熱引起的,可以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;如果是虛寒引起的,可以用萆薢分清飲來治療。(《統旨》)
《原病式》以赤白濁均屬於熱,其辨甚明。(按:《式》曰:小便渾濁,天氣熱則水渾濁,寒則清潔,水體清而火性濁故也。又如清水為湯,則自然濁也。)然因於虛寒者,不可謂無,但熱多寒少耳。虛熱者,清心蓮子飲。虛寒者,萆薢分清飲。(《統旨》)
脈候,洪大而澀,按之無力,或微細,或沉緊而澀,為元氣不足。若尺脈虛或浮者急疾者皆難治,遲者易治。(《醫學集成》)
白話文:
脈象,脈搏洪大而澀,按壓沒有力氣,或者脈搏微細,或者脈搏沉緊而澀,這是元氣不足的表現。如果寸關尺三脈的尺脈虛弱或者浮起,脈搏跳動又快又急促的,都難以治癒。脈搏跳動較慢的,容易治癒。(《醫學集成》)
兩尺脈洪數,必便濁失精。女人尺脈澀而弱者,或洪數而促者,皆為便濁白帶。心脈短小,因心虛所致,必遺精便濁。(《正傳》)
白話文:
兩尺脈洪數,一定是大便濁、遺精。女人尺脈澀弱或者洪數而促,都是因為大便濁、白帶。心脈短小,是因為心虛造成的,一定會遺精大便濁。(《正傳》)
遺精白濁之別,遺精白濁,皆本由心腎不交而得,惟所出之路非為一途,其可一例言之。蓋遺精則自精氣道中而出,淫濁等則於小便竅中出。(《奇效》)
白話文:
遺精和白濁的區別
遺精和白濁,都是因為心腎不交所致,但流出的途徑卻不相同,這不能一概而論。遺精是從精氣道中流出的,白濁等卻從小便孔中流出。(《奇效》)
黏膩如膠,或心動輒遺,或溺後遺下者,皆精病,與濁無干。肥人白濁白帶,多是胃中濕熱,濁痰下流,滲入膀胱,謂之便濁,與腎絕不相干,雖溺後便出濁塊,卻不牽膩。若腎虛淫火易動,精離其位,而成精濁者,其精牽膩如膏,雖不便溺,亦常有之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淋濁的區別,如果白濁很嚴重,沉澱下來像泥一樣,或濃厚黏稠像膠水,頻頻逆流而澀痛異常,這不是熱淋,這是精濁阻塞竅道而結,應該服用五苓妙香散、吞服八味丸、小菟絲子丸。(《要訣》)
淋濁之別,如白濁甚,下澱如泥,或稠黏如膠,頻逆而澀痛異常,此非是熱淋,此是精濁窒塞竅道而結,宜五苓妙香散,吞八味丸、小菟絲子丸。(《要訣》)
溺與精所出之道不同,淋病在溺道,故《綱目》列之肝膽部;濁病在精道,故《綱目》列之腎膀胱部。今患濁者,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,而溺自清,唯竅端時有穢物,如瘡膿目眵,淋漓不斷,初與便溺不相混濫,猶河中之濟焉,至易辨也。每見時醫以淋法治之,五苓、八正雜投不已而增劇者,不可勝數,予每正之,而其餘尚難以戶說也。蓋由精敗而腐者什九,由濕熱流注與虛者什一。
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溺與精從不同的管道排出,淋病是從排尿的管道,所以《綱目》把它列在肝膽部。濁病是從排精的管道,所以《綱目》把它列在腎膀胱部。現在患了濁病的人,雖然在排尿時莖裡面好像被刀割火燒一樣,但是尿液本身是清澈的,只有在尿道口端部偶爾會有一些污穢物,像是瘡膿或眼淚,不斷地流出來,剛開始的時候還與排尿和排便不混在一起,就像河水與濟水一樣,很容易區分。我經常看到一些醫生用治療淋病的方法來治療濁病,他們使用五苓散、八正散等藥物,不但沒有效果,反而病情加重的情況數不勝數,我已多次糾正他們的錯誤,但是還是有很多沒辦法一一去解釋。濁病的病因主要是精液變質腐敗,這種情況佔了百分之九十,濕熱、血燥、以及虛證的患者只佔百分之十。
濕熱證(筋疝),色白如泔,或如腐花腐漿,而馬口不幹結者為濕,色黃赤而馬口乾掩者為火,此皆為濁,胃中濕熱下流也。又濁而清者為濕,痛者濕兼熱也。有溺時結塊阻滯作痛,塊中內蓄水泡者,此必醉酒使內,酒濕乘虛襲入精竅也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濕熱證(筋疝),顏色白如米湯,或像腐爛的花朵、腐爛的漿糊狀,而馬口(陰道口)不乾結的是濕;顏色黃赤色且馬口乾澀鬱積的是火,這些都是濁,胃中濕熱下流所致。另外濁而清的是濕,疼痛的是濕兼熱。有小便時成塊狀阻塞作痛的,塊中內部蓄積水泡的,這一定是喝醉酒使酒氣進入了體內,酒濕趁虛襲入了精竅。
筋疝者,莖中作痛,筋急縮,或作癢,或腫,或筋緩不收,白物如精,隨溺而下,此腎不虛,而肝經濕熱火旺也,龍膽瀉肝湯。(同上)
白話文:
筋疝是指小腹疼痛,筋脈急劇收縮,有時發癢,有時腫脹,有時筋脈鬆弛不收,伴隨白色物質像精液一樣,隨著尿液排出。這不是腎虛,而是肝經濕熱火旺引起的。可用龍膽瀉肝湯治療。(同上)
治例,夫婦人小便白濁白淫者,皆由心腎不交養,水火不升降,或由勞傷於腎,腎氣虛冷故也。腎主水而開竅在陰,陰為溲便之道,胞冷腎損,故有白濁白淫,宜服《局方》金鎖正元丹。或因心虛而得者,宜服平補鎮心丹、降心丹、威喜丸。若因思慮過當,致使陰陽不分,清濁相干,而成白濁者,然思則傷脾故也,宜用四七湯吞白丸子(按:思慮過當以下,本出《易簡》),此藥極能分利,更宜小烏沉湯,每帖加茯苓一錢重,益智二十枚去殼碾鹽煎服。(《婦人良方》)(按:此說可通男子,故錄於此。)
白話文:
治療方法:夫妻二人小便混濁、有白色分泌物,都是由於心腎不交養,水火不升降,或者由於勞累傷到腎臟,腎氣虛冷而引起的。腎臟主導水液,並且在陰器部位打開竅穴,陰器是排尿排便的通道,胞冷腎損,所以會有白色混濁、白色分泌物,應該服用《局方》金鎖正元丹。或者由於心臟虛弱而得的,應該服用平補鎮心丹、降心丹、威喜丸。如果是由於思慮過度,導致陰陽不分,清濁相混,而形成白色混濁的,思慮就會損傷脾臟,所以應該使用四七湯吞服白丸子(按:思慮過度以下,出自《易簡》),這種藥可以很好地分利,更應該使用小烏沉湯,每劑藥加茯苓一錢重,益智二十枚去殼碾鹽煎服。(《婦人良方》)(按:這種說法可以通用於男性,所以記錄於此。)
有白濁人,服玄菟丹不愈,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,不可不知。有小便如常,停久才方澱濁,有小便出即如泔,若小兒泔病者,並宜分清飲,加白茯苓半錢。若服為末效,宜四七湯吞青州白丸子,及辰砂妙香散吞玄兔丹及小菟絲子丸、山藥丸。若溺不赤,無他熱證,縱雖赤濁,不可以赤為熱,只宜以治白濁施之。
白話文:
有些人患有白濁,服用玄菟丹沒有好轉,服用附子八味丸卻痊癒了,這一點不可不知道。有些人的小便看起來與常人無異,但放置一段時間後纔出現沉澱物和渾濁,有些人小便排出後就像泔水一樣,類似小兒泔病。這類情況都宜服用分清飲,並加入半錢的白茯苓。如果服用藥末沒有效果,應服用四七湯送服青州白丸子,以及辰砂妙香散送服玄菟丹、小菟絲子丸、山藥丸。如果小便沒有發紅,也沒有其他熱症的表現,即使小便發紅渾濁,也不能以發紅為熱症,只應以治療白濁的方法來治療。
若溺赤,下濁亦赤,口渴時發熱者,辰砂妙香散吞靈砂丹,或清心蓮子飲。發熱不退,口燥舌乾之甚者,此乃精虧內燥,腎枯不潤,四物湯吞玄菟丹。和八味丸久服乃效。(《要訣》)
白話文:
如果發生小便赤黃,大便混濁帶赤色,口渴並伴隨發熱的症狀,可以服用靈砂丹,或是飲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。若是發熱症狀無法消除,且口乾舌燥非常嚴重,這是由於腎精虧損,腎臟過於燥熱,而導致無法滋潤身體,可以服用四物湯和玄菟丹來治療。八味丸需要長期服用才能發揮作用。(《要訣》)
蓋由敗積瘀腐者十中六七,由濕熱下注與脾虛下陷者十常三四,必先補中氣兼升舉之,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。與夫他邪所傷者,固在瀉熱補虛,設腎氣虛甚或火熱亢極者,則不宜純用寒涼,必反佐治之,在達人觀變耳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大概由敗膿瘀血引起的有十分之六七,由濕熱下注和脾臟虛弱下垂引起的,通常有十分之三四。必須首先補養中氣,並兼顧升提,然後再根據各個臟腑氣血虛實情況來治療。至於其他邪氣所傷的,固然要在瀉熱補虛的同時,考慮腎氣虛得非常嚴重,或火熱亢盛到極點的,則不宜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一定要反過來進行治療,這就要看大夫能夠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掌握了。
凡屬積滯鬱熱等症,貴在疏泄。醫者不知,但用固澀,反增其疾矣。惟滾痰丸下之最好。(《沙篆》)(按:滾痰丸可疑。)
治方,《延年》茅根飲子,療胞絡中虛熱,時小便如血色方。
白話文:
對於所有積食腹脹、鬱熱等症狀,最重要的是疏通排泄。醫生不知其理,只用固澀止瀉藥,反而加重病情。只有滾痰丸是最好的治療方法。(注:滾痰丸可能值得懷疑。)
茅根(一升),茯苓(三兩),人參,乾地黃(二兩)
白話文:
茅根(1 升),茯苓(3 兩),人參,乾地黃(2 兩)
上四味切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溫五六服,一日食盡。文仲處。(《外臺》)
治虛勞衰損,小便白濁,宜服補益鹿茸丸方。
白話文:
取上述四種藥材切片,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下一升五合,分成五到六次溫服,一天內吃完。這是文仲的處方。(出自《外臺》) 治療虛勞衰弱,小便色白渾濁,適合服用補益的鹿茸丸方。
鹿茸(二兩去毛塗酥炙微黃),蛇床子(三分),遠志(三分去心),熟乾地黃(二兩),菟絲子(二兩酒浸一宿曝乾別搗為末),五味子(一兩),肉蓯蓉(二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乾),白茯苓(一兩),薯蕷(一兩)
白話文:
鹿茸(兩百公克,除去茸毛,塗抹豬油後烤至微黃),蛇牀子(三錢),遠志(三錢,除去果核),熟乾生地黃(兩百公克),菟絲子(兩百公克,以酒浸泡一晚,曬乾後搗碎成粉末),五味子(一百公克),肉蓯蓉(兩百公克,以酒浸泡一晚,颳去粗糙的外皮,烤乾),白茯苓(一百公克),山藥(一百公克)。
上件藥搗羅為末,煉蜜和搗三五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於食前,以暖酒下三十丸。(《聖惠》)(《聖濟》治虛勞小便利,菟絲子丸,用菟絲子、鹿茸、肉蓯蓉、五味子四味。)
地黃丸,治白濁如神。(田監薄傳)
白話文:
將上述藥物搗碎成粉末後,用蜂蜜煉製,再搗杵三百到五百次,將藥丸作成梧桐子般的大小。每次於飯前以溫熱的酒送服三十顆。(《聖惠方》)(《聖濟總錄》中治療虛勞小便頻多的菟絲子丸,主要成分有菟絲子、鹿茸、肉蓯蓉、五味子等四種藥材。)
熟地黃(九蒸十兩),菟絲子(淘洗酒浸蒸),鹿角霜(各五兩),茯苓,柏子仁(各三兩),附子(一兩)
上末,鹿角膠煮酒為丸,每服百十丸,鹽酒任下。(《朱氏》)
白話文:
熟地黃:九次蒸,取十兩。
菟絲子:淘洗後,以酒浸泡並蒸。
鹿角霜:各取五兩。
茯苓:取三兩。
柏子仁:取三兩。
附子:取一兩。
萆薢分清散,治真元不足,下焦虛寒,小便白濁,頻數無度,漩面如油,光彩不定,漩腳澄下,凝如膏糊。或小便頻數,雖不白濁,亦能治療。
白話文:
萆薢分清散,用於治療真元不足、下焦虛寒、小便白濁、頻數無度、漩面如油、光彩不定、漩腳澄下、凝如膏糊的病症。或者小便頻數,即使沒有白濁,也可以治療。
益智仁,川萆薢,石菖蒲,烏藥
白話文:
-
益智仁:具有益智健腦、補腎固精的功效,可治療健忘、失眠、遺精、尿頻等症狀。
-
川萆薢:具有理氣解鬱、活血化瘀的功效,可治療胸悶、憋氣、痛經、閉經等症狀。
-
石菖蒲:具有健脾開胃、祛痰止咳的功效,可治療消化不良、咳嗽、氣喘等症狀。
-
烏藥:具有溫中止痛、散寒止瀉的功效,可治療腹痛、腹瀉、嘔吐等症狀。
上件各等分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入鹽一捻,同煎至七分,溫服食前。(《楊氏》)(《直指》分清飲,治思慮過度,清濁相干,小便白濁,於本方加白茯苓、甘草。)
清心蓮子飲,治心中客熱煩躁,赤濁肥脂。
白話文:
把上文中的各味藥等分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加水一盞半,放入一撮鹽,一起煎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,宜在飯前服用。(取自《楊氏祕傳方》)(《直指方》中清飲,主治思慮過度,清濁相干,小便白濁,在原方中加入茯苓、甘草。)
石蓮肉,白茯苓(各一兩),益智仁,遠志(水浸取肉薑製炒)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各半兩),石菖蒲,車前子,白朮,澤瀉,甘草(微炙各一分)
白話文:
-
石蓮肉、白茯苓(各 1 兩)
-
益智仁、遠志(水浸取肉薑製炒)
-
麥門冬(去心)
-
人參(各半兩)
-
石菖蒲、車前子、白朮、澤瀉
-
甘草(微炙各 1 分)
上銼散,每服三錢,添燈心一握煎服。有熱,加薄荷。(《直指》)(按:此本《和劑》治心中蓄積,時常煩躁,因而思慮勞力,憂愁抑鬱,是致小便白濁,或有沙膜,夜夢走泄,遺瀝澀痛,便赤如血方。今去黃耆、地骨皮、黃芩,加益智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白朮、澤瀉。)
白話文:
上銼散以燈心和三錢份量藥材共煎,服用;如果有發熱症狀,再加入薄荷。(《直指》)(註:此藥方出自《和劑》,用於治療心中積鬱,經常煩躁,因此思慮勞力,憂愁抑鬱,導致小便白濁或有沙膜,夜夢中遺精,遺尿澀痛,大小便鮮紅如血。現在去處黃耆、地骨皮、黃芩,加入益智、遠志、石菖蒲、白朮、澤瀉。)
參苓丸(《究原》七),治心腎氣不足,小便淋瀝,或不禁,或白濁。經云:小腸為受盛之腑,傳道水液。如肥脂隨便而下,索痛,此腎氣虛而乃膏淋,此藥尤宜服。
赤茯苓,白茯苓,人參(各等分)
白話文:
參苓丸(取自《究原》第七卷),用於治療心腎氣血不足,導致小便淋漓不止,或尿失禁,或白濁。經雲:小腸是接受和儲存食物的臟腑,負責傳輸水液。如果脂肪隨小便而下,並伴有疼痛,這是由於腎氣虛弱,導致脂肪隨尿液排出。這種情況服用參苓丸尤為合適。
上細末,用生地黃不犯鐵器熬成膏,為丸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、百丸,鹽湯送下,空心臨睡服,其效如神。(《萬安》)
白話文:
把上藥研成細末,用生地黃不碰鐵器熬成膏,將藥膏做成跟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五十顆到一百顆,用鹽湯送服,空腹睡覺前服用,效果立竿見影。(《萬安》)
《究原方》七云:有人小便遺下,如白紅粉之狀,服遍藥不效,遂令服消石末一錢,臨睡冷水調服,遂不再作。(同上)
白話文:
《究原方》第七章中記載:有一個人小便遺下像白紅色的粉末一般,服遍藥物皆無效,後來令他服用消石末一錢,在睡覺前用冷水調服,因此不再出現這種症狀。(同上)
白濁久不止,此係火不守耳。炒知母、炒黃柏、附子各等分。上末之,水丸。(《丹溪》)
白話文:
白濁症久治不癒,這是因為腎火不固所導致的。將炒知母、炒黃柏、附子各取等量。研磨成細末,加水製成丸劑。(出自《丹溪》)
一男子莖中痛,出白津,小便秘,時作癢,用小柴胡加山梔、澤瀉,炒連、木通、膽草、茯苓,二劑頓愈,又兼六味地黃而痊。(《內科摘要》)
白話文:
一名男子陰莖疼痛,伴有白色分泌物,小便困難,時常感到瘙癢。醫生使用小柴胡湯加味配方,包括山梔子、澤瀉、炒連翹、木通、膽草和茯苓,服用兩劑後症狀痊癒。隨後,醫生又使用了六味地黃丸,最終徹底治癒了他的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