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31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31)

1. 頭痛

有人患頭疼數月,痛致厥不省人事,皆作虛陽上攻,又有仿風氣並痰治,求醫於僕。診其脈,心脈、肝脈俱洪大。遂以辰砂五苓散,用龍膽草煎湯調下二錢,一服頃刻如失。(《萬安》引《究原方》第二)(按:此無類可附,姑列於斯。)

湧吐諸方,若非次頭疼,胸中滿及發寒熱,脈緊而不大者,即是膈上有涎,宜用瓜蒂末一錢,暖水調下立愈。(《活人》)

茶調散(亦名二仙散)。

瓜蒂,不以多少,好茶中停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齏汁調下,空心用之。(《三法六門》)

疏利諸方,防風散,治積熱上衝,頭熱如火,痛入頂中。

防風(去蘆),羌活(去蘆),薄荷(去粗梗),當歸(去尾),大黃,梔子(去須),川芎(各一兩),蟬蛻(二十個去足翼),粉草(五錢)

上為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燈心二十莖,苦竹葉十皮煎,食後服。(《得效》)

神芎丸,治一切頭痛昏眩,利咽膈,能令遍身結滯通暢,除痰飲,解諸熱。

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黑牽牛(炒),白滑石(各四兩),黃連,大川芎,薄荷葉(各半兩)

上為末,水丸小豆大,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,日三服。或煉蜜丸亦可。(同上)

頭痛如破,酒炒大黃半兩,茶煎服。(《丹溪》)

清肝涼血諸方,尚寶劉毅齋,怒則太陽作痛。用小柴胡加茯苓、山梔以清肝火,更用六味丸以生腎水,後不再發。(《內科摘要》)

一人牙與頭角互痛,乃少陽、陽明二經火盛之故。清胃散(按:此蓋東垣方)對小柴胡,去半夏、人參,加薄荷、石膏,二劑瘳。(《六要》)

肝厥頭痛,龍薈丸加甘菊、羚羊角,氣實便堅者用之。虛者宜生地、羚羊角、甘菊、麥冬之類,滋之清之,使肝柔則厥自已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《時方妙用》舉龍薈丸曰:此法從喻嘉言《寓意草》醫吳添官之母一案得來。)

抑青丸。

黃連一味,吳茱萸湯浸一宿,為末,粥丸。(同上)

加味四物湯,治血虛,陰火衝上頭痛。

當歸,川芎,生地,黃柏(酒炒),知母,黃芩,黃連(各酒炒),蔓荊子,枝子(炒各等分)

上劑,水煎服。(《回春》)

新定。

生地(三錢),知母(酒炒),黃芩(酒炒各一錢),薄荷,黑山梔,甘菊,甘草,荊芥(各五分),紅花(三分)

上作一服,水煎,食遠服。便閉,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。此方治頭痛煩熱,喜見風寒,稍近煙火則痛復作,或便閉不通者,往往取效。(《金匱翼》)又血虛頭痛,於本方去知母、薄荷、山梔、荊芥、紅花,加當歸、白芍、川芎,用炙甘。

和中導痰諸方,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痰厥頭痛,頭旋眼黑,煩悶噁心,氣短促,言語心神顛倒,目不敢開,如在風雲中,頭痛如裂,身重如山,四肢厥冷。(原載範天騋內治驗,今從《寶鑑》文節錄。)

白話文:

有人頭痛好幾個月,痛到昏厥不省人事,大家都認為是虛火往上衝導致的,也有人模仿治療風邪和痰的方法來醫治,於是來找我看病。我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心脈和肝脈都很強盛。就用辰砂五苓散,用龍膽草煎的湯調服二錢,吃完一服藥,很快就好了。(《萬安》引用《究原方》第二)(註:這個情況沒有類似的可以歸類,姑且放在這裡。)

湧吐諸方,如果不是一般的頭痛,而是胸悶、發冷發熱,脈象是緊但不大,那就是膈膜上有痰,應該用瓜蒂末一錢,用溫水調服,馬上就好。(《活人》)

茶調散(也叫二仙散)。

瓜蒂,不限多少,用好的茶水浸泡。

把瓜蒂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碎菜汁調服,空腹服用。(《三法六門》)

疏利諸方,防風散,治療積熱往上衝,頭發熱像火燒一樣,疼痛直達頭頂。

防風(去掉蘆葦),羌活(去掉蘆葦),薄荷(去掉粗梗),當歸(去掉尾部),大黃,梔子(去掉須),川芎(各一兩),蟬蛻(二十個,去掉足和翅膀),甘草(五錢)

把藥磨成散劑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半,加上燈心草二十莖,苦竹葉十片煎煮,飯後服用。(《得效》)

神芎丸,治療各種頭痛、頭暈,能使喉嚨通暢,讓全身的氣血流通,消除痰飲,解除各種熱症。

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黑牽牛(炒過),白滑石(各四兩),黃連,川芎,薄荷葉(各半兩)

把藥磨成粉末,用水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用溫水送服十到十五丸,一天三次。也可以用蜂蜜做成藥丸。(同上)

頭痛像要裂開一樣,用酒炒過的大黃半兩,用茶水煎服。(《丹溪》)

清肝涼血諸方,尚寶劉毅齋,一生氣就會太陽穴痛。用小柴胡湯加上茯苓、山梔來清肝火,再用六味丸來滋養腎水,之後就不再發作了。(《內科摘要》)

有個人牙痛和頭痛交替發作,這是因為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火太旺盛。用清胃散(據說是東垣的方子)配合小柴胡湯,去掉半夏和人參,加上薄荷和石膏,吃了兩劑就好了。(《六要》)

肝氣逆亂引起的頭痛,用龍薈丸加上甘菊、羚羊角,如果氣實大便乾燥就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是虛證,就應該用生地、羚羊角、甘菊、麥冬之類的藥材來滋養和清熱,讓肝氣柔和,肝氣逆亂自然就會好。(《金匱翼》)(註:《時方妙用》提到龍薈丸,說這個方法是從喻嘉言《寓意草》中醫吳添官醫治他母親的案例中得來的。)

抑青丸。

只有黃連一味藥,用吳茱萸湯浸泡一個晚上,然後磨成粉末,用粥做成藥丸。(同上)

加味四物湯,治療血虛,虛火往上衝引起的頭痛。

當歸,川芎,生地,黃柏(酒炒過),知母,黃芩,黃連(各用酒炒過),蔓荊子,梔子(炒過,各等份)

把藥材加水煎煮服用。(《回春》)

新定的方子。

生地(三錢),知母(酒炒過),黃芩(酒炒過,各一錢),薄荷,黑山梔,甘菊,甘草,荊芥(各五分),紅花(三分)

把上面的藥材加水煎煮,當作一服藥,飯後服用。如果便秘,就加酒炒過的大黃一錢五分。這個方子治療頭痛煩熱,喜歡吹風、怕冷,稍微靠近煙火就會頭痛復發,或是便秘不通,通常都能見效。(《金匱翼》)又說,如果是血虛引起的頭痛,就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掉知母、薄荷、山梔、荊芥、紅花,加上當歸、白芍、川芎,用炙甘草。

和中導痰諸方,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療痰引起的頭痛,頭暈眼花,心煩噁心,氣短,說話語無倫次、精神錯亂,眼睛不敢睜開,感覺像在風雨中,頭痛像裂開一樣,身體沉重像山一樣,四肢冰冷。(原載於范天騋內治驗案,現在從《寶鑑》裡摘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