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27)

回本書目錄

身體類 (27)

1. 頭痛

死證,診頭痛目痛,久視無所見者死(久視一作卒視)。(《脈經》)

凡頭痛眩暈,時時迷冒,及頭目卒然大痛,目視不見,或瀉多之後,皆凶證也。(《金鑑》)

治有補瀉之別,世俗嘗言,頭無寒疼,腹無熱痛,此不經之說也。黃帝問曰:病頭痛以數歲不已,此何說?岐伯對曰: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。骨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也。余昔治楊氏婦,年五十餘,病頭痛,歷歲侵久,或治以風,或治以痰,皆不效。餘脈之,左寸沉遲而芤。曰:此氣血兩虛也。用當歸二兩,附子三錢,一服減半,二服其病如失,更不復發。用藥對證,不啻影響,有如是乎。(按:《大還》有一婦氣虛頭痛,用補中益氣湯大劑,加熟附子一片案,宜參。)一婦人偏頭痛久不愈,醫用大承氣湯即瘳何也?蓋陽明燥金勝,乘肝氣鬱,氣鬱則血壅,血壅則上下不通,故燥結。以承氣湯疏通之,則氣血流行而肝氣通矣。《傷寒治例》云。少陽偏頭痛,多便閉,宜下之。此為新病者設,若久病元氣不足者,更作處治。(《續醫說》)

治有當瀉火涼血,久頭痛病,略感風寒便發,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,此屬鬱熱,本熱而標寒。世人不識,率用辛溫解散之藥,暫時得效,誤認為寒。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,毛竅常疏,故風寒易入,外寒束其內熱,閉逆而急痛。辛熱之藥,雖能開通閉逆,散其標之寒邪;然以熱濟熱,病本益深,惡寒愈甚矣。唯當瀉火涼血為主,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,以從法治之,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。(《雜著》)

治法雜說,頭疼多用石膏,蓋取其墜痰飲。然恐性寒,故以鍾乳粉代之,腎厥頭疼尤得其宜。或疑鍾乳粉為煅煉藥,則用軟石膏煅過為末服,尤驗。(《易簡》)

有偏正夾腦風,服川烏、附子不愈,用蓮子、草烏而愈者,此乃以毒攻毒之意,不可不知。有上焦熱頭痛,宜敗毒散,去柴胡,加甘菊花如其數。有頭風發動,頂後兩向筋緊,吊起作痛者,看其人挾寒挾虛,宜大三五七散。頭風用熱藥者多,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,宜消風散、通關散(見《和劑》)、茶調散清上之類。(《要訣》)

偏頭風,亦先風一日即發,濕痰與火伏頭中,雖夏月常欲包裹,越婢湯加減。濕加泔製蒼朮、黑豆制川烏,火加薑汁炒山梔,左加酒黃芩,右加薑汁、煅石膏,濕熱甚連目腫者加酒大黃,有邪風加細辛、川芎、防風之類。(《醫通》)

東垣治頭痛,大率皆以酒芩、酒連、酒柏加風藥,如清空膏、安神散、清上瀉火湯之類,但雜用羌、防、升、柴、藁、蔓等藥,殊欠紀律,學者師其意可也。元珠茶調散簡要可用。(《金匱翼》)

白話文:

頭痛

**屬於死亡徵兆的狀況:**如果診斷出頭痛伴隨眼睛痛,而且長時間看東西都看不清楚,這種情況很危險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(《脈經》)

所有出現頭痛、暈眩、時常感到昏迷、或突然頭部劇痛、眼睛看不見東西,或是腹瀉過度之後,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。(《金鑑》)

**治療分為補和瀉:**世俗的人常說,頭部不會因為寒冷而疼痛,肚子不會因為發熱而疼痛,這是不合理的說法。黃帝問:有人頭痛持續好幾年都不好,這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曾經受過極大的寒冷,寒氣深入骨髓。骨頭與腦相連,腦氣逆亂就會導致頭痛,牙齒也會痛。我曾經治療一位楊姓婦女,五十多歲,頭痛多年,有人說是風邪引起的,也有人說是痰引起的,但都沒效果。我把脈後,發現她左手的寸脈沉而遲緩,而且是空虛的脈象。我說:這是氣血兩虛。我用了當歸二兩,附子三錢,服用一劑後症狀減輕一半,服用兩劑後病就完全好了,而且不再復發。用藥對症,效果就像影子跟隨物體一樣,非常明顯。 (按:《大還》記載,有一位婦女因為氣虛頭痛,用補中益氣湯加大劑量,並加入熟附子一片,可以參考這個案例。) 一位婦女偏頭痛很久都沒好,醫生用大承氣湯就治好了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燥熱過盛,侵犯肝氣,導致肝氣鬱結,氣鬱則血壅塞,血壅塞則上下不通,造成燥熱結聚。用承氣湯疏通後,氣血運行通暢,肝氣也就通了。《傷寒論治例》說,少陽經的偏頭痛,多半伴隨便秘,應該用瀉法。這是針對新發病的患者,如果是久病導致元氣不足的,要另外治療。(《續醫說》)

**治療有瀉火涼血的方法:**長期的頭痛,只要稍微感受到風寒就會發作,寒冷的月份必須用厚棉布包裹頭部,這種屬於鬱熱,是內熱而外寒的表現。一般人不懂,常常用辛溫解表的藥,雖然暫時有效,卻誤以為是寒症。實際上,這是因為體內有鬱熱,毛孔經常鬆散,所以容易感受風寒。外來的寒氣束縛了體內的熱,導致氣機閉塞而產生劇痛。辛熱的藥雖然能疏通閉塞,散發外來的寒邪,但是用熱藥來治療熱病,會使病情加重,更怕寒冷。這種情況應該以瀉火涼血為主,再輔以少量辛溫解表的藥,這樣才能治好病,並去除病根。(《雜著》)

**其他治療方法:**頭痛大多會使用石膏,這是因為石膏能沉降痰飲。但石膏性寒,所以可以用鍾乳粉代替,尤其適合腎虛引起的頭痛。有人懷疑鍾乳粉是煅燒過的藥材,所以可以用煅燒過的軟石膏磨成粉末服用,效果也很好。(《易簡》)

有些偏頭痛或頭部深處的疼痛,服用川烏、附子都沒效果,但用蓮子、草烏反而能治好,這是以毒攻毒的方法,要了解這種治療方式。如果是上焦有熱引起的頭痛,應該用敗毒散,去掉柴胡,加入同等劑量的甘菊花。如果是頭風發作,頭頂後方兩側的筋緊繃,拉扯著疼痛,要看患者是屬於寒證還是虛證,適合用大三五七散。頭風多用熱藥治療,但也有少數體內有熱,但不能承受熱藥的患者,適合用消風散、通關散(見《和劑》)、茶調散等清熱的藥。(《要訣》)

偏頭風發作前一天會有預兆,是因為濕痰和火氣潛伏在頭部,即使在夏天也喜歡把頭包裹起來,適合用越婢湯加減。濕氣重的,加入用米泔水製過的蒼朮、黑豆製過的川烏;火氣重的,加入薑汁炒過的梔子;左邊痛的,加入酒黃芩;右邊痛的,加入薑汁和煅石膏。如果濕熱嚴重到眼睛都腫了,可以加入酒大黃;有風邪的,加入細辛、川芎、防風等藥。(《醫通》)

李東垣治療頭痛,大多會用酒炒的黃芩、黃連、黃柏,再加入祛風的藥,像是清空膏、安神散、清上瀉火湯等,但他也會混雜使用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藁本、蔓荊子等藥,比較沒有規律,學習者可以參考他的思路。元珠茶調散簡單好用。(《金匱翼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