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26)
身體類 (26)
1. 頭痛
其或痛入泥丸,上至巔,壹點痛不可忍,六脈或絕,此由根本之氣虛,謂之真頭痛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不可不知。(《治法秘方》)
若真頭疼,則朝發夕死,夕發朝死矣(詳見《難經疏》)。人而患此,亦末如之何。要之亦有所自,其在根本不固耶。若欲著艾,須先百會、囟會等穴,而丹田、氣海等穴,尤所當灸,以補養之,毋使至於此極可也。(《資生》)
痰厥頭痛(互見《水飲》中,又見後湧吐及導痰方中。並宜參。)氣不順,停痰上攻頭痛,順氣為上,二陳湯、導痰湯、並有加料法。怒氣傷肝,及肺氣不順,停痰上衝於腦,令人頭痛,宜沉香降氣湯並蘇子降氣湯,下養正丹。(《要訣》)(按:《一萬社草》有頭風極痛,嘔吐酸苦,以養正丹研細,取生薑汁澄澱垽滓丸用治驗,文繁不錄,宜參。)
蔡樂川令眷患頭痛,痛如物破,髮根稍動則痛延滿頭,暈倒不省人事,逾半時乃蘇,遍身亦作疼,胸膈飽悶,飲湯水停膈間不下,先一日吐清水數次,蛔蟲三條,原為怒起,今或惡風,或惡熱,口或渴或不渴,大便秘,脈則六部皆滑大有力。予曰:此痰厥頭痛症也。先以藿香正氣散止其吐,繼以牛黃丸、黑虎丹清其人事,頭仍疼甚。
予謂此中焦痰盛,非下不可。乃用半夏五錢,巴霜一分,麵糊為丸,每服三十丸,生薑湯送下。下午大便行三次,皆稠黏痰積也。由是飲食少進,餘症瘥可。(節錄)按:原書漏注出處。
風痰頭痛,多兼嘔逆眩暈,若用風藥,其痰愈逆,其痛益甚,《和劑》玉壺丸乃是的藥,東垣變為白朮半夏天麻湯,則兼氣虛而言之耳。(《金匱翼》)
腦癰,有一婦人患偏頭痛,一邊鼻塞,不聞香臭,常流清涕,或作臭氣一陣,服遍治頭痛藥,加芎、蠍皆不效,人無識此病者,或曰腦癰。偶有善醫云:但服《局方》芎犀丸(按:龍腦芎犀丸,用龍腦、芎、犀、梔、膠、石膏、硃砂、麥門、細辛、茯、參、甘),不十數服,忽作嚏涕,突出一鋌稠膿,其疾遂愈。(《醫說》)
瘡毒頭痛,脈弦數,曾病梅瘡而痛不止,或咽中痛,或臂膊有一塊痛,屬瘡毒,愈毒湯多服自止。(《六要》)
有黴瘡毒發頭痛,頤下左右如蚯蚓徐行入耳,頂上起疙瘩塊,冷則痛甚者,山牛湯,不應作結毒治之。(《醫通》)
嗅毒頭痛,嗅毒頭疼,則食炒黑豆。(《續易簡》)
外有臭毒頭痛,一味吃炒香附愈。(《要訣》)
頭腹俱痛,頭與腹俱痛有五:臭毒頭痛則與腹俱痛,一味香附,煎成放涼服。傷酒傷濕亦有頭腹俱痛,但傷酒食則兼嘔逆眩暈,《外臺》茯苓飲加煨葛根,傷濕則腹隱隱痛,頭重不能舉,羌活勝濕湯,外用瓜蒂散搐鼻。有不伏水土頭腹俱痛者,藿香正氣散。有瘡毒入腹,頭與腹俱痛者,黃連解毒湯加臘茶。有頭痛止則腹痛,腹痛止則頭痛,此屬脾陰血虛,胃中有火。隨氣輒上輒下而然,芎、歸、芍藥、黃連、木香。不應,加童便、香附、蔥白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有一種頭痛,痛到好像鑽入腦髓深處,往上直到頭頂,一點點痛都無法忍受,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,這是因為身體根本的元氣虛弱,稱為「真頭痛」。這種頭痛早上發作,可能晚上就會死亡;晚上發作,可能隔天早上就會死亡,一定要知道這種情況的嚴重性。
如果是真頭痛,就會像早上發病晚上就死,或晚上發病早上就死一樣(詳見《難經疏》的解釋)。如果有人患上這種病,真的是束手無策。但其實這種病也是有原因的,可能在於身體根本的元氣不夠穩固。如果要用艾草灸療,必須先灸百會穴、囟會穴等穴位,尤其是丹田、氣海等穴位,更應該灸療,來補養身體的元氣,不要讓病情發展到這種極端的程度。《資生》這本書是這樣說的。
另外一種是「痰厥頭痛」(相關內容可以參考《水飲》篇,以及後面提到湧吐和導痰的方劑,都需要一起參考)。因為氣不順暢,停留在身體的痰向上衝擊頭部,導致頭痛,這時候順氣是最重要的,可以用二陳湯、導痰湯,還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材。如果是因為生氣導致肝氣受損,或是肺氣不順暢,使痰向上衝擊到腦部,引起頭痛,可以用沉香降氣湯或蘇子降氣湯,搭配下養正丹來治療。《要訣》這本書提到。(根據《一萬社草》的記載,有一種頭痛非常劇烈,會嘔吐酸苦的液體,用養正丹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汁沉澱後的雜質一起做成藥丸,效果很好,但因為文字太繁雜,所以這裡不詳細列出,可以參考。)
蔡樂川的妻子患有頭痛,痛起來好像有東西在腦袋裡破裂一樣,只要稍微動一下髮根,疼痛就會蔓延到整個頭部,甚至會暈倒不省人事,過了大約半個時辰才會醒來,全身也會感到疼痛,胸口感覺悶脹,喝下去的湯水停留在胸膈之間無法下行,前一天還吐了幾次清水,吐出三條蛔蟲。原因是之前因為生氣引起的,現在又可能怕風,或是怕熱,嘴巴有時候覺得渴,有時候又不覺得渴,大便不通,脈象是六部都滑大有力。我說:「這是痰厥頭痛的症狀。」先用藿香正氣散來止住嘔吐,接著用牛黃丸、黑虎丹來清除體內的邪氣,但頭還是很痛。
我覺得這是因為中焦的痰太旺盛,必須要往下排。於是用了半夏五錢,巴霜一分,用麵糊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下午大便排出了三次,都是又濃又黏的痰液。從此之後,飲食稍微可以進食,其他的症狀也好轉了。(以上節錄自原文,但原書沒有註明出處)
風痰引起的頭痛,常常會伴隨嘔吐、頭暈目眩,如果使用治療風的藥,反而會讓痰更往上逆,疼痛也會更嚴重。《和劑局方》的玉壺丸才是對症的藥,東垣先生把這個方子改為白朮半夏天麻湯,是因為考慮到同時有氣虛的狀況。《金匱翼》這本書是這樣說的。
關於「腦癰」,有一個婦人患有偏頭痛,一邊的鼻子塞住,聞不到香味和臭味,常常流清鼻涕,有時候會有一陣臭氣,吃遍了各種治療頭痛的藥,加上芎藭、蠍子等藥材都沒效果,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病,有人說是腦癰。剛好有一個好醫生說:「只要服用《局方》的芎犀丸(實際上是龍腦芎犀丸,用龍腦、芎藭、犀角、梔子、阿膠、石膏、硃砂、麥門冬、細辛、茯苓、人參、甘草),不用十幾服,突然開始打噴嚏流鼻涕,噴出了一條濃稠的膿液,病就好了。」《醫說》這本書是這樣記載的。
還有因為「瘡毒」引起的頭痛,脈象是弦數,曾經患過梅毒,頭痛一直不停,或是喉嚨痛,或是手臂有一塊地方痛,這都是因為瘡毒引起的,多服用愈毒湯自然就會停止。《六要》這本書是這樣說的。
如果因為梅毒發作引起頭痛,下巴兩側好像蚯蚓在爬一樣進入耳朵,頭頂長出疙瘩,遇冷就特別痛,可以用山牛湯治療,如果沒效果,就不要把它當成一般的結毒來治療。《醫通》這本書是這樣說的。
因為聞到「毒氣」引起的頭痛,可以吃炒過的黑豆。《續易簡》這本書是這樣說的。
還有因為外來的臭毒引起的頭痛,吃炒過的香附就可以治療。《要訣》這本書是這樣說的。
還有一種「頭腹一起痛」的情況,頭和肚子一起痛有五種原因:因為臭毒引起的頭痛,就會連帶肚子一起痛,用香附煎成藥湯放涼後服用。因為喝酒或受潮濕引起的,也會頭和肚子一起痛,但如果是喝酒引起的,還會伴隨嘔吐和頭暈目眩,《外臺秘要》建議用茯苓飲加上煨葛根來治療;如果是受潮濕引起的,肚子會隱隱作痛,頭感覺很重抬不起來,可以用羌活勝濕湯來治療,外用瓜蒂散來吸入鼻腔。如果因為不適應當地的水土而引起頭腹一起痛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瘡毒侵入腹部,引起頭和肚子一起痛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加上臘茶來治療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頭痛好了肚子痛,肚子痛好了頭痛,這是因為脾陰血虛,胃裡有火,導致氣在身體上下竄動造成的,可以用芎藭、當歸、芍藥、黃連、木香等藥材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上童子尿、香附、蔥白一起服用。《醫通》這本書是這樣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