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25)
身體類 (25)
1. 頭痛
《翼》更分頭痛為十一類:曰風,曰熱厥,曰濕熱,曰寒濕,曰痰厥,曰腎虛,曰肝厥,曰食積,曰血虛,曰氣虛,曰偏。)
血虛頭痛,必有煩躁、發渴、身熱等候,其脈必澀而虛,產後金瘡失血者多有之,雖宜補血,又必兼養其氣,以血非氣不生也。若陰虛水虧,火動而痛者,宜沉陰至靜之品,補水以制其火,尤不宜過用芎、歸,助其升散也。氣虛頭痛,必有倦怠少食、或畏寒、或羞明等候,其脈必微而細,或大而空,亦久病年高者有之,必於補氣之中,兼用薑、桂以扶其陽,少佐芎、辛以達其氣也。痰厥頭痛,必有嘔惡、胸滿、咳嗽、氣逆、多痰等證。
其脈必弦而滑。又有火邪頭痛者,雖諸經皆能為害,而惟陽明為最,以陽明胃火盛於頭面,而直達頭維,故其痛必甚,其脈必洪,其證必口渴躁熱,宜知母、花粉、生地、麥冬、甘草之類,以抑陽而生陰,甚則白虎湯,以迎秋氣而卻炎威,其效最速。(《匯論》)
頭痛:挾風寒者,忌補斂,宜辛溫發散。挾邪熱者,忌同挾風寒者,宜辛寒、苦寒、解散。挾痰者,忌升、補斂、酸甘、滯膩,宜豁痰降氣、辛燥。陰虛者,忌辛熱發散,宜補血益陰、甘寒、酸寒。(《本草經疏》)
病因腎虛(肝虛眩暈腎虛證治),《素問》云: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。徇蒙招搖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厥陰,甚則入肝。下虛者腎虛也,故腎虛則頭痛。(按:原以玉真丸為主,今舉降逆方中。)上虛者肝虛也,故肝虛則頭暈。徇蒙者,如以物蒙其首。招搖不定,目眩耳聾,皆暈之狀也。故肝厥頭暈、腎厥巔痛不同如此。(《本事》)
腎虛,耳鳴面黑小便多,真黑錫丹,煎蘇子降氣湯下,沉附湯、朮附湯加芎、辛。(《永類》)
因虛頭痛,此為腎厥頭痛,宜用正元散(見《和劑》系烏、附等大方),或大三五七散入鹽煎服,或於正元散內入炒椒十五粒下來復丹,間進黑錫丹。有服諸藥不效,其痛愈甚,宜茸朱丹。所以用茸者,已於《虛損》門眩暈證詳論之。(《要訣》)
少宰蔣恬庵,頭痛如破,昏重不寧,風藥血藥痰藥久治無功。余曰:尺微寸滑,腎虛水泛為痰也。地黃四錢,山藥、丹皮、澤瀉各一錢,茯苓三錢,沉香八分,日服四帖,兩日輒減六七,更以七味丸人參湯送,五日其痛若失。(《必讀》)
楊樹滋令妹,患頭痛累月,醫莫能治,延余診之,陽脈大,陰脈澀。余曰:此陰衰於下,陽亢於上,上盛下虛之候也。法宜六味地黃湯加青鉛五錢,俾清濁定位,斯不治痛而痛自止矣。(《印機草》)
真頭痛(互見總說及降逆方中),真痛,脈短澀,天門真痛,上引泥丸,不治;灸百會,猛進參、沉、烏、附,或可生。(《永類》)
白話文:
《翼》這本書將頭痛分為十一種類型:風邪引起的頭痛、熱厥引起的頭痛、濕熱引起的頭痛、寒濕引起的頭痛、痰厥引起的頭痛、腎虛引起的頭痛、肝厥引起的頭痛、飲食積滯引起的頭痛、血虛引起的頭痛、氣虛引起的頭痛、以及偏頭痛。
血虛頭痛通常會伴隨煩躁、口渴、身體發熱等症狀,脈象會呈現細澀而虛弱的狀態,產後或因外傷失血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治療上雖然要補血,但也要同時兼顧補氣,因為血的生成需要氣的推動。如果是因為陰虛、體內水分不足,導致虛火上炎而引起的頭痛,就適合使用滋陰補水的藥物來抑制火氣,而且不適合過度使用川芎、當歸等藥物,以免它們的升散作用加重病情。氣虛頭痛通常會出現疲倦乏力、食慾不振、怕冷、或眼睛畏光等症狀,脈象會呈現微弱而細小的狀態,或是脈象大而空虛,多見於久病或年紀較大的人。治療上需要在補氣的同時,搭配生薑、肉桂等藥物來溫陽,並適量使用川芎、細辛等藥物來疏通氣機。痰厥頭痛通常會出現噁心嘔吐、胸悶、咳嗽、氣逆、多痰等症狀,脈象會呈現弦滑的狀態。還有一種因火邪引起的頭痛,雖然各經脈都可能受影響,但以陽明經最為常見。因為陽明胃火容易上炎到頭面,直達頭維穴,所以這種頭痛通常會比較劇烈,脈象會呈現洪大的狀態,並且伴隨口渴、煩躁發熱等症狀。治療上適合使用知母、花粉、生地、麥冬、甘草等藥物來抑制陽氣、滋養陰液,嚴重時可以使用白虎湯,來達到清熱的目的。
頭痛:如果是因為風寒引起的,就要避免使用補益收斂的藥物,適合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邪熱引起的,就要避免使用和風寒性質相同的藥物,適合使用辛涼、苦寒、清熱解毒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痰引起的,就要避免使用升提、補益收斂、酸甘、滋膩的藥物,適合使用化痰降氣、辛燥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陰虛引起的,就要避免使用辛熱發散的藥物,適合使用補血益陰、甘寒、酸寒的藥物。
病因:腎虛。《素問》說:「頭痛,頭頂痛,是下虛上實,病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嚴重時會影響到腎。頭暈目眩,耳鳴,是下實上虛,病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,嚴重時會影響到肝。」這裡的下虛指的是腎虛,所以腎虛會引起頭痛。而上虛指的是肝虛,所以肝虛會引起頭暈。頭暈目眩,就像頭被東西遮住一樣,搖晃不定,都是暈的表現。所以肝厥頭暈、腎厥頭頂痛是不同的。
腎虛:會出現耳鳴、面色發黑、小便頻多等症狀,可以使用真黑錫丹,搭配蘇子降氣湯服用。也可以使用沉附湯、朮附湯,再加入川芎、細辛來治療。
因為虛弱引起的頭痛,是屬於腎厥頭痛。適合使用正元散(屬於含有烏頭、附子等藥的大方),或大三五七散加鹽煎服,或在正元散中加入炒過的胡椒粒,搭配下來復丹服用,間隔服用黑錫丹。如果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,頭痛反而更加嚴重,適合使用茸朱丹。至於為什麼使用鹿茸,在《虛損》篇的眩暈證中已經詳細說明過。
少宰蔣恬庵,頭痛非常劇烈,頭昏沉不舒服,長期使用治療風邪、血虛、痰的藥物都沒有效果。醫生說:「他的脈象是尺部微弱而寸部滑數,是屬於腎虛導致水液上泛形成痰。」於是開了地黃四錢,山藥、丹皮、澤瀉各一錢,茯苓三錢,沉香八分的藥方,每天服用四帖,兩天就減輕了六七成,之後再用七味丸搭配人參湯送服,五天後頭痛就消失了。
楊樹滋的妹妹,患頭痛多個月,醫生都治不好。醫生診斷後發現她的陽脈洪大,陰脈細澀,說:「這是屬於陰液不足在下,陽氣上亢在上的情況,是上盛下虛的表現。」治療方法適合使用六味地黃湯,再加入青鉛五錢,使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,這樣就不需要直接治療頭痛,頭痛也會自然痊癒。
真正的頭痛:脈象短澀,這是天門真痛,疼痛向上牽引至腦部,無法治癒。可以灸百會穴,並大量服用人參、沉香、烏頭、附子等藥物,或許還能有生存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