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身體類 (20)
身體類 (20)
1. 厥
(原書此處有缺)
煎令百沸,並灌兩服,亦依前法用灸也。(《家寶》)
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。
屍厥者,破陰絕陽,形靜如死。醫者不知針石,宜此二方主之,使其氣血流動,陽無絕絡,陰無破紐,則亦五會之針、五分之熨、八減之劑爾。(《方考》)
血厥(附治方),人平居無疾苦,忽如死人,身不動搖,默默不知人,目閉不能開,口噤不能言,或微知人,惡聞人聲,但如眩冒,移時方寤。此由已汗過多,血少氣並於血,陽獨上而不下,氣壅塞而不行,故身如死。氣過血還,陰陽復通,故移時方寤。名曰鬱冒,亦名血厥,婦人多有之,宜白薇湯、倉公散。(《本事》)
白薇湯。
白薇,當歸(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),人參(去蘆半兩),甘草(一分炙)
上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倉公散
瓜蒂,藜蘆,雄黃(水飛),礬石(煅)
上各等分,細末,少許吹入鼻中。(並同上)
有血厥者,因而吐衄過多,上竭下厥,先致足冷,有如水洗,冷過腰膝,入腹即死,此血竭而作厥也。皆由陽氣妄行於上,陰血無所依附,氣血相離,不居本位,寧有不死之理乎。(《繩墨》)
血厥之證有二,以血脫、血逆皆能厥也。血脫者,如大崩大吐,或產血盡脫,則氣亦隨之而脫,故致卒僕暴死。宜先掐人中,或燒醋炭以收其氣,急用人參一二兩煎湯灌之,但使氣不盡脫,必漸蘇矣。然後因其寒熱,徐為調理,此所謂血脫益氣也。若不知此而但用血分等藥,則幾微之氣忽而散失,陰無所主,無生機矣。
其或有用寒涼以止血者,必致敗絕陽氣,適足以速其死耳。血逆者,即經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謂,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也。夫血因氣逆,必須先理其氣,氣行則血無不行也。俟血行氣舒,然後隨證調理。(《景岳》)
痰厥(宜與《痰涎》門相參),厥有涎潮,如拽鋸聲在咽中,為痰厥。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探吐,隨用導痰湯加竹瀝、薑汁。(《統旨》)
痰厥,昏迷不醒,稀涎散、導痰湯。(《指掌》)
痰厥者,卒中昏倒,不知人事。急灌蘇合香丸、滾痰丸,或用吐法,隨服二陳加膽星、殭蠶、白附子、竹瀝開痰順氣藥。(《司命》)
痰厥,痰涎壅盛,必吐之。稀涎散。或碧霞散,揀上好石綠研細,水飛再研,取二三錢,同冰片三四豆許研勻,以鮮薄花汁合溫酒調下,不大嘔吐,但口角涎流出自醒。若見虛症,遺尿自汗,不可吐,速隨虛治。(《六要》)
不因恚怒,忽然氣悶痰升,肢冷吐涎,喉中有聲,為之痰厥,脈必沉滑,宜導痰順氣。又氣實多怒之人,忽大叫發厥者,乃痰閉於上,火起於下,先行探吐,後用導痰。(《匯補》)
白話文:
厥
用藥煎煮到沸騰,然後分兩次灌服,也可以用艾灸,方法和之前一樣。(《家寶》)
用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。
「屍厥」這種情況,是陰氣和陽氣都斷絕了,身體靜止像死了一樣。如果醫生不懂得用針灸等方法,就應該用這兩個方子來治療,使氣血運行流暢,陽氣不會斷絕,陰氣不會破壞,然後再用針灸、熱敷、藥物等方法來調理。(《方考》)
血厥(附帶治療方法):有些人平常沒有任何疾病,突然像死人一樣,身體不動,默默地不認人,眼睛閉著睜不開,嘴巴緊閉說不出話,或者稍微有點意識,但不喜歡聽到人聲,感覺就像頭暈目眩,過一段時間才會醒過來。這是因為出汗過多,導致血液減少,氣也跟著跑到血液裡,陽氣獨自上升而不能下降,氣壅塞而不運行,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。等到氣消散,血液恢復,陰陽再次相通,所以過一段時間才會醒過來。這種情況叫做「鬱冒」,也叫做「血厥」,婦女比較容易發生。可以用白薇湯、倉公散來治療。(《本事》)
白薇湯:
白薇、當歸(洗淨後切片烘乾,各一兩)、人參(去除蘆頭,半兩)、甘草(一分,炙烤過)。
將以上藥材粗略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溫服。
倉公散:
瓜蒂、藜蘆、雄黃(用水研磨)、礬石(煅燒過)。
將以上藥材等份研磨成細末,少量吹入鼻中。(和上面的方法一樣)
還有一種「血厥」,是因為吐血或流鼻血過多,導致上半身虛脫,下半身厥冷,首先感到腳冷,像水洗過一樣,冷到腰膝部,然後進入腹部就會死亡。這是因為血液耗盡而引起的厥症。都是因為陽氣往上跑,陰血沒有依附的地方,導致氣血分離,不待在本位,這樣怎麼能不死呢?(《繩墨》)
「血厥」的證狀有兩種,一種是因為失血,一種是因為血氣逆亂,都會導致厥症。失血的情況,像是大量崩漏、大量嘔吐,或者生產時失血過多,導致氣也跟著散失,所以會突然倒地暴斃。應該先掐人中,或者燒醋炭來收住氣,馬上用一兩或二兩人參煎湯灌服,只要氣沒有完全散失,一定會慢慢甦醒。然後再根據寒熱情況,慢慢調理,這就是所謂的「失血補氣」。如果不懂這個道理,只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那殘存的一點氣就會散失,陰氣沒有依附,就沒有活路了。
如果有人用寒涼藥來止血,一定會耗損陽氣,加速死亡。血氣逆亂的情況,就是經典裡說的「血氣往上衝」,也像是「大怒時氣血逆亂」的情況。血氣因為氣逆而往上衝,必須先調理氣,氣順了,血自然就順了。等到血氣運行舒暢,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調理。(《景岳》)
痰厥(應該參考《痰涎》篇):厥症如果有痰液湧上,咽喉中像拉鋸一樣的聲音,就是「痰厥」。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來催吐,然後用導痰湯加上竹瀝、薑汁來治療。(《統旨》)
痰厥,昏迷不醒,可以用稀涎散、導痰湯。(《指掌》)
痰厥,是突然昏倒,失去意識。趕緊灌服蘇合香丸、滾痰丸,或者用催吐的方法,然後服用二陳湯加上膽星、殭蠶、白附子、竹瀝等開痰順氣的藥物。(《司命》)
痰厥,痰涎壅盛,必須催吐。可以用稀涎散,或碧霞散,選用上好的石綠研磨成細末,用水研磨後再研磨,取二三錢,加上冰片三四顆豆子大小,一起研磨均勻,用新鮮的薄荷花汁和溫酒調服,如果沒有嘔吐,只是嘴角流口水就說明要醒過來了。如果出現虛弱症狀,如遺尿、自汗,就不能用催吐的方法,要馬上用補虛的方法治療。(《六要》)
不是因為生氣,突然感到氣悶、痰湧上來、四肢冰冷、吐口水、喉嚨有聲音,這就是痰厥,脈象一定是沉滑的,應該用導痰順氣的方法來治療。另外,有些人本來就肝火旺,容易發怒,如果突然大叫一聲然後厥倒,這是因為痰堵在上,火氣在下,要先催吐,然後用導痰的方法。(《匯補》)